0

诺贝尔

诺贝尔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诺贝尔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诺贝尔问题。

分享

浏览

6852

作文

53

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屠呦呦获奖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晚,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一片欢腾,因为启发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的葛洪就是在罗浮山留下了洗药池,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就立在东晋葛洪的洗药池旁。今天,很多游客获知消息后纷纷到洗药池和石碑旁合影留念。

这事要从东晋药仙葛洪说起。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终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拯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显然也与罗浮山、与1700多年前的葛仙翁发生了联系。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清代光绪年间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题葛仙衣冠冢》诗:“何处葬神仙?朱明洞里边。遗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鲜。”但据《罗浮山志》中记载,“葛洪羽化时面色如生,身体柔软,举尸入棺,身轻如衣。”世人遂认为他羽化登仙了。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葛洪研究会会长刘俊发今天告诉记者,目前“青蒿治疟之源”碑周围,种了一片青蒿,但很多游人来到碑前还问“什么叫青蒿?”其实青蒿与民间熟悉的艾草很象,容易搞混。两者外观区别是:青蒿颜色偏青,艾草颜色偏绿,艾草的颜色有点像植物出芽的颜色。而青蒿的颜色就是芽成形的颜色。青蒿比艾草要高很多,青蒿修长,艾草没多长。艾叶起温经散寒、调经作用。青蒿为清热截疟药。二者无论是药用植物还是中药药理都不是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日加科学家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二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在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表示,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是关于宇宙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粒子之一中微子的身份变换。“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震荡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微子存在质量。”

中微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种类之一,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但其不可见且运动速度极快,很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也被科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们形容为“宇宙幽灵”。一直以来,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研究模型中,质量都被默认为零。然而,令物理学家们十分困扰的是,与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往往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微子“凭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末,分别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这些中微子并未消失,只是转换成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他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尽管他们的质量可能极小。

在获知得奖消息后,身在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通过电话接受了诺奖发布会的现场采访。在谈到发现中微子存在质量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时,他说:“当我们不知道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时候,很难将他们放入理论模型中去研究并得出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结论。所以这个发现不仅改善了物理学理论标准模型,也让我们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宇宙进化的过程,当然,了解他们存在质量并且能够转换类型,也解开了关于中微子消失的谜团。”

麦克唐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中微子研究需要庞大复杂的实验设备以及长期的观测记录,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团队。2001年,麦克唐纳所属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在位于安大略省某地2100米深的镍矿中建造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正是该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互相之间可以转化,即所谓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而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成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学家奥尔加·波特那在评价麦克唐纳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发现时表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一事实对粒子物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中微子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诸如中微子的质量究竟是多少,该如何测量等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从发现了中微子存在质量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就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如果中微子不存在质量,那么虽然我们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却也还是可以用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描述我们的宇宙构成。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微子的质量并不等于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是零?又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小?所以,结果就是,这项关于中微子震荡的发现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还将教会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屠呦呦等3人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网北京10月5日电(赵竹青)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第一个获“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肯定的中国人,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直到领奖这天,才从巨大的“集体”中露出身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可她却是第一个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一直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至今获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颁奖典礼上,这位81岁的老人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可在中国,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却没有获得太多认可。当她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科学家”——屠呦呦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颁奖词】【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来看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准则:把奖项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业内自媒体人王小羊评述:鲍勃迪伦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音乐中歌词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音乐本身的地位旗鼓相当。

台湾诗人、音乐人钟永丰曾这样评价迪伦的作品:他超越了美国民谣的地域性与本位主义,将其关照拉大至国际主义的视野,迪伦吸收、回应现代主义文学的能力已远远超出任何流行音乐的范畴”。

1963年8月28日,与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梦想”演讲一起,鲍勃·迪伦在“进军华盛顿”民权运动游行中也发表了他的“音乐演讲”。

鲍勃·迪伦曾说他的音乐一点也不轻松、不商业化、不成熟,甚至没有办法让电视台进行简单的分类,但这些音乐能够带领鲍勃·迪伦进入到具有时代感的境界。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歌者,他是用音乐表达思想的诗人,同样是一位用诗词表达音乐的思想者。

音乐为鲍勃·迪伦赢得无上荣光,闻名全球,而他的文学才华也一直受到认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而且,翻开鲍勃迪伦的历年作品,你会发现原来他不仅仅作词填曲。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曾写下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你可以说出它是什么。我无法撼动它。”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名言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1.“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 “All the great performers had something in their eyes. It was that I know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know. And I wanted to be that kind of performer.”

2.“60年代的故事,就像飞碟登陆一样。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The 60s was like a UFO landing. A lot of people heard about it, but very few actually saw it."

3.“英雄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I think of a hero a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the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his freedom."

4.“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All i can do is be myself, whoever that is"

5.“这世间所谓的真相都在累积一个巨大的谎言。”--"All the truth in the world add up to one big lie"

6.“实际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人。”--“Basically you have to suppress your own ambitions in order to be who you need to be.”

7.“被关注是一个负担。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关注了,所以我经常失踪。”--“Being noticed can be a burden. Jesus got himself crucified because he got himself noticed. So I disappear a lot.”

8.“大学就像养老院,而且事实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Colleges are like old-age home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more people die in colleges. “

9.“民主没有统治世界,你最好把它藏在脑袋里。这个世界被暴力主宰,但我觉得你最好别多这个嘴。”--“Democracy dont rule the world, Youd better get that in your head; This world is ruled by violence, But I guess thats better left unsaid."

10.“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Dont matter how much money you got, theres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theres saved people and theres lost people. “

11.“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

12.“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I accept chaos, Im not sure whether it accepts me."

13.“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I consider myself a poet first and a musician second. I live like a poet and Ill die like a poet."

14.“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I define nothing. Not beauty, not patriotism. I take each thing as it is, without prior rules about what it should be."

15.“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I dont think the human mind can comprehend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y are both just illusions that can manipulate you into thinking theres some kind of change.”

16.“我觉得诗人是不会称自己为诗人的人。”--”I think a poet is anybody who wouldnt call himself a poet. “

17.“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Ive never written a political song. Songs cant save the world. Ive gone through all that.”

18.“如果我不是鲍勃·迪伦,我可能会认为这个名字有许多种答案。”--"If I wasnt Bob Dylan, Id probably think that Bob Dylan has a lot of answers myself."

19.“就因为你喜欢我的东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东西。”--”Just because you like my stuff doesnt mean I owe you anything.”

20.“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No one is free, even the birds are chained to the sky.”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考热点素材积累:当了一辈子“备胎”的诺贝尔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6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终于尘埃落定。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世界人民在热烈围观诺奖之余,捎带手都要佩服一下诺贝尔本人的高瞻远瞩和高风亮节——有钱人多的是,但像诺贝尔这么“真裸捐”、为全人类共同事业设个奖的人确实没几个。何况人家是百年前就这么干的,几乎是开了这类事迹的先河。这觉悟,怎一个危乎高哉。

不过,诺贝尔的“裸捐”其实有个有利条件——这位老绅士不但没有后代,而且终身未婚。诺贝尔生前号称“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其万贯家财要咋处理,当时就没少被世人八卦。

在世界著名单身汉之林中,诺贝尔算是比较奇葩的一位。其他名人单身大多有明显原因,要么是性格实在古怪,比如牛顿同志;要么是长相不讨女生欢迎,比如安徒生大叔;要么干脆是性取向问题,比如达·芬奇、柴可夫斯基。唯独诺贝尔,不仅相貌文雅、能诗能文,最关键的是他还富可敌国。这么一个标准钻石王老五,为啥找不到媳妇呢?答案是,他想谈恋爱,可人家姑娘总把他当备胎。

说起来,诺贝尔的“单身狗宿命”跟他的家庭有点关系。他爹老诺贝尔醉心于发明武器,可是其祖国瑞典到了19世纪早已不复当年“北欧小霸王”的风光,所以诺贝尔一家不得不周游列强之间寻求资助者。在这种背景下,诺贝尔的青年时代就过得很漂泊,他曾吐槽说“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缺乏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跟妹子培养感情的时间。唯独有一次,诺贝尔在巴黎游历时对当地一位姑娘比较来电,可红颜薄命,姑娘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不过,此事留了个著名的尾巴,法新社后来曾发文称,诺贝尔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没说实话,那位姑娘其实没死,而是被一个数学家拐跑了,诺贝尔很受伤,所以后来才没设数学奖。若该八卦属实,这应该是诺贝尔第一次成为“备胎男”。

甭管怎么说,四海漂泊外加初恋失败,逼着诺贝尔把前半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人到中年以后,发家致富的诺贝尔开始了定居生活,他请了位女管家为他操持家务。这位女管家来头可不小,是奥地利大元帅金斯基伯爵的女儿,芳名伯莎。伯莎个人修养极高,写过小说,没事儿还喜欢在上流社会组织个沙龙关注一下世界和平啥的。按说这么一个女文青跟诺贝尔也算琴瑟之和,无奈诺贝尔这人搞发明是一把好手,泡妹子却实在不上道,不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跟伯莎处了许久,当诺贝尔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准备告白时,人家姑娘却先开口问他:自己有份爱情,是不是应该去追寻?知道自己拿了“好人卡”的诺贝尔同志只得好人做到底,给姑娘一笔钱后放她去“追求爱情”。有人说,诺贝尔后来之所以设立和平奖,和这位伯莎姑娘关系极大。

如果说诺贝尔的前两段爱情虽然结局不圆满,好歹算是“此情可待成追忆”,那么他的第三段恋情却是一场灾难。晚年的诺贝尔陷入了与一名卖花姑娘之间身份和年龄悬殊的热恋中,这名奥地利姑娘名叫索菲亚,索菲亚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本意是“智慧”,可事实证明这位姑娘最缺的就是智慧。缺乏教育的她只知挥霍诺贝尔的金钱,修养和见识则低到诺贝尔无法忍受的程度。诺贝尔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导提高姑娘的修养,殊不知谈恋爱又不是上学,最忌讳一方给另一方单方面上课。一来二去,姑娘对他也就敷衍起来。再后来,姑娘给他写了封信,洋洋数万字表达了“我怀孕了,孩子的父亲不是你”的简单意思。有哪个男人能忍得了这个呢?可人家诺贝尔修养就是好,最后发挥他不差钱的特长,给了姑娘一大笔钱,让她和情郎过上了幸福生活。

再三被爱情深深伤害的诺贝尔最终选择将遗产留下创立了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爱情上屡战屡败、最终孤独终老的备胎男,诺贝尔原本是有理由恨那些姑娘和这个世界的,但他最终选择的方式却是回报全世界——这,才是诺贝尔真正伟大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29、荣誉,你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得到,但从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意味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文学奖史上"轰动性事件"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是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史上第一次颁奖给一个“歌手“,毕竟在大众眼里“歌手”和"文学家"还隔着一段距离;掌声是给鲍勃·迪伦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对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影响可谓深远。

面对大家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质疑,丹尼斯女士表示,纵观历史文学史,最古老的文学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歌曲或民谣的方式传诵下来的。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也是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所谓诗歌,歌与诗原本就不分家。这种形式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汉朝,我们就有《乐府诗集》,那一声声传唱的美妙诗句流传至今。

而现代流行歌手鲍勃·迪伦把诗与歌再次结合起来,将书面文字用口头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对美国一整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也是他对文学作出的贡献。曾和鲍勃一起参加过“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评价鲍勃:“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瑞典当地媒体《每日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和记者聊天时表示,一定会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因为这是流行文化的的大事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性事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直被视为是古典学院派的代表,而且因为院士终身制的原则,导致评委的年龄都相对偏高,所以常常会被诟病为“老古董”,而此次能颁奖给鲍勃·迪伦,也是瑞典学院百年诺贝尔史上的第一次与流行握手。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歌手?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著名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官方授奖词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歌手?快来看看吧!

获奖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巨大关注,《纽约时报》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给了一个音乐奖”,更多人都说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一个歌手。吃瓜群众则一脸蒙圈,纷纷调侃下一个拿奖的应该是泰勒。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我们对于鲍勃·迪伦认识的狭窄——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把鲍勃·迪伦当成一个民谣歌手,而忽略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他。

歌词能算文学作品吗?

如果歌词不能算文学?估计苏东坡第一个不同意。

让我们来看看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你看,也没有一个字限定了文学的形式。

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迪伦的歌词艺术能否作为一种文学?而更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好的歌词是文学吗?

有一点,相信大家都会达成共识,即迪伦创作的歌词无疑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兰波式的幻象,能看到波德莱尔式的颓废。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有呼声说迪伦要问鼎诺奖。当时,有人把这个说法当笑话看——一个民谣歌手拿文学奖?但如果我们稍微查查资料,就会发现,鲍勃·迪伦从1998年到2002年,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歌词具有文学性是一回事,能不能被列入文学正典又是另一回事。且不说西方文学史,仅以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学史来看,歌词当然是被视为某种文学正典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宋词。但是,宋词最初也不被视为文学正统,放到当年,柳永这样的大词人并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宋词高度依赖于曲,充其量不过是文人骚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已。八千里路云和月,要到时过境迁之后,词才被纳入到文学正统。

那么,鲍勃 ·迪伦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主流的文学界,我们会把歌词当成一种正经的文学体裁吗?不论你填的是阳春白雪歌剧的词,抑或是红遍大街小巷的情歌歌词,歌词似乎永远无法独立存在,它只有和音乐捆绑,才能获得自己的意义。且不说鲍勃·迪伦,就拿我们最熟知的林夕来说,我们会为他极富文学性的歌词而击节赞叹,但很少有人真正把他视作一个文学家,即便是文学家,也是和写小说、写诗的文学家不一样的文学家。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文学奖有歌词奖这一项吗?没有。因为在大多数文学奖评委看来,歌词评奖是音乐奖的事情,与我们文学奖不搭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规矩。规矩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套排斥和准入机制。以文学这套机制来看,它规定了什么样的题材可以被纳入,什么样的题材则需要排斥出去。同时,文学这套体制本身,长久以来,也存在一个内部的“鄙视链”,有人说过去是诗的时代,如今是散文的时代,言外之意是说诗高于散文,如此来看,即便纳入文学,歌词充其量只能算末技了。

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文学家

对于迪伦来说,创作过无数经典歌词的他究竟能否被称为一个诗人?

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有一小部分人在为迪伦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正名而努力。鲍勃·迪伦的铁杆提名者之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斯蒂芬·斯考比已经研究迪伦的歌词25年了。英国大学学院的教授卡林写信给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即便是在最细微的层面,他也已经把许多难忘的习语带到我们的语言中,自吉卜林以来,还没人能比得上他。”迪伦歌词的表达也很丰富,反战、平权都是他的主题,有知乎网友认为他深刻的塑造了60年代以来的美国精神。

如果我们把文学看成一个知识场域的话,那么迪伦的获奖表明,诺奖评委会正在打开这个场域,而不是试图将之封闭,他们在打破以往文学奖只有传统作家能得的固有印象,扩大文学的边界。其实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传统文学圈外的人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曾有过历史学家、哲学家和记者。顺便一提的是,今年另一位大家比较熟知的候选人是“文学界莱昂纳多”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原因大家也都分析了好多年了,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社会价值上的现实缺失导致了他不对诺奖的胃口。

插一句题外话,方文山为周杰伦填写的歌词已经进入语文教材,这已经在事实的层面向世人表明,歌词当然可以是文学。不论中外文学评论家们如何看迪伦拿诺贝尓文学家,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他应该改变人们对于文学范畴的理解。

对了,这个新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拿过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和普利策......一个全能型选手。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分享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的诗意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这句近年来挺火的流行语,其实也深刻袒露了当代人对诗、对诗意生活的呼唤。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读诗的人还不如写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普通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劳动者,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时事论据素材:卜戴伦BobDylan冷对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卜戴伦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摇滚民歌之父”卜戴伦(Bob Dylan)于上周四,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惟他至今仍未对获奖发表任何回应,诺贝尔委员会周一表示,决定放弃继续联络他。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在公布奖项得主4天后,已放弃联络卜戴伦本人。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长达尼乌丝(Sara Danius)称,已致电和发电邮给其最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并得到友善的回覆,认为目前为止已经足够。

达尼乌丝相信,卜戴伦会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又称就算他不出席,文学奖荣誉仍然属于他。卜戴伦的发言人周一拒绝回应报道。

75岁的卜戴伦以往甚少接受访问,演唱会中亦很少与观众互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天,他正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演唱会,但对奖项只字不提。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得主BobDylan是复杂难解的时代传奇

全文共 2805 字

+ 加入清单

摇滚

滚石不生苔,而Bob Dylan,就像一块滚石。

Bob Dylan有很多头衔:民谣摇滚奠基人、诗人、画家、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近50年来音乐史上的关键角色。

纵观其音乐生涯,年逾75的Bob Dylan,也依然是一个近乎神的存在。

一、翘课的叛逆少年

那唱片的声音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就像是我投错了胎——10岁的Robert Allen Zimmer在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仿佛就觉察到了他此生的使命。

但他所成长的明尼苏达州矿区小镇Hibbing,却是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天Robert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小镇,去了当时他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到Fargo市参加了另一支乐队,为小有名气的歌手Bobby Vee伴奏钢琴并一同演出了两场。

几个月后Robert搬去了Minneapolis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上学,但他完全没去上课,而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因而再没时间读书。

他也并非完全不沾书本,他开始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时间沉浸在垮掉派诗人凯鲁亚克癫狂的诗作世界中,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疯狂而有趣的一员。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名叫Dylan Thomas的诗人,并从其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在那之后的某一天里,Bob Dylan这个名字如同天启般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从此Robert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Bob Dylan。

为了吸取各种音乐养分,Dylan当时最常光顾的就是唱片店。但他几乎不买唱片,而是去试听室埋头狂听。他只需要听一两遍就能把一首歌学懂,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Woody Guthrie的歌,才恍然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二、无所顾忌的孤独巨星

一年后,当他从大学辍学,提着旅行箱和吉他,一路搭便车,他那段史诗般的征程也就此开始。

Bob Dylan混迹在格林威治村的众多歌唱好手中,一边浸淫着自由的艺术氛围,一边留心观察。但在精神病院见到偶像Woody Guthrie时,Dylan被残酷的现实震惊了。

他之后再没去看望过Guthrie,但仍旧唱着Guthrie的歌,但突然间他也开始唱其他人的歌。

Woody Guthrie

很明显Dylan对Woody Guthrie的迷恋已经完结。为纪念,他第一次动笔写了一首《Song For Woody》。

从此Bob Dylan开始自主创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Bob Dylan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时逢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 路德 ·金和肯尼迪总统相继被刺,Bob Dylan和诸多左派歌手一道现身于各类抗议活动中,甚至还在盛大的New Port民谣音乐节上大唱抗议歌曲,被视作新一代左派歌手领军人物。

但熟悉Bob Dylan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 回忆说:“Bob不是个政治化的人。”

也许是感到被民谣和抗议运动操纵和牵绊了,当Bob Dylan被紧急国民委员会授予“自由奖”时,他发言公开反抗,称只是一个独立诗人,言论震惊并激怒了所有人。

Bob Dylan在意识形态争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抽身而出,因为他不想做任何人的代言人,他看到了大洋彼岸“披头士”引发的狂潮,而他知道那是未来。

于是他迅速进行了另一番改头换面,他从民谣阵线的旗帜歌手变成了一个摇滚明星。

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被Carnaby街出品的时髦西装、不分昼夜架在鼻梁上的太阳镜和“披头士”式的尖头皮鞋代替,他甚至越来越多地以超现实的方式调侃记者。

只要能继续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不在乎被标签,或者媒体怎么看,因为我每天晚上都在面对人们演出。

这种出格的叛离行为让Dylan在1965年的New Port音乐节上遭受了公众最严厉的敌对情绪。

事发前5天,他的摇滚传世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刚横空出世,而他已接到邀请领衔出演New Port这个一年一度的民谣盛会。在演出前一天,Dylan突然擅自决定挑战音乐节的惯例,他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

当时台下的观众呈现出两级分化的反应,后台乱作一团:老的左派抗议歌手认为Dylan演的是流行乐,不是民谣。 Dylan尊崇的民谣领袖Pete Seeger愤怒得差点要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Dylan和乐队只演了3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

第一次携乐队登场便遭如此冲击,但Bob Dylan并没退缩,Dylan的转变和顽固在一段时期被很多人曲解,歌迷指责他、压迫他。

三、崩溃、遁匿和重生

1966年春,Dylan和乐队踏上了澳洲和欧洲的巡演之路,民谣半场和摇滚半场的尖锐对比激怒了很多歌迷。

终于这种对立在曼彻斯特Free Trade Hall举办的演出中达到了顶点,一个激动的观众趁着两首歌衔接的安静时刻,突然朝台上大吼了一声“犹大”!全场哗然。

片刻后,Dylan回应说:“我不相信你?你是个骗子!”他用人们指责他的话回敬了那个观众。随后对乐队成员叫道:“弄大声点!”鼓声响起,《Like a Rolling Stone》随即奏响,这便是摇滚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场之一。

欧洲巡演结束后,没过多久他就驾摩托车出了车祸。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都极少露面,这一事件至今仍被蒙上一层迷雾。

其实在欧洲巡演接近尾声时,Dylan已对那种生活深感厌烦。那场车祸后,Bob Dylan仍继续写歌,录制专辑和演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结婚(两次)生子。

四、滚石不生苔

如果说Bob Dylan在60年代为世人所做的贡献,是赋予流行乐以知性的灵魂,那么现在,当他已步入70高龄,他则被诠释为极大地扩展了民谣文化的关键人物,而这种民谣文化正是他最初的崛起之地。

Bob Dylan自传《像一块滚石》这部著作是Dylan自传的第一部。他在其中用了三个章节详述了自己头一年在纽约的生活,而对于60年代中期的事业顶峰几乎避而不谈。

纪录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这部传纪片发表于2005年,由著名导演Martin Scorsese执导,聚焦于Dylan1961年来到纽约至1966年摩托车祸期间的故事。片中有众多重要相关人物和Dylan本人的采访。

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受Dylan的音乐和他不同时期的诸多个性所启发”,片中的6个迥异的角色分别代表Dylan生活的不同方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考作文素材: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及简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评选流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如今,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炸药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遗嘱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读后感55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介绍诺贝尔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诺贝尔的成功经历: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小时候就想发明出一种东西帮助开路工人劈开大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诺贝尔就一直把兴趣放在了研究炸药。他首先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但是不安全,炸药在运输途中容易爆炸。于是,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发明,反复试验,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弟弟被炸死了,父亲也残疾了。但诺贝尔没有气馁,租了一条大船搞实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全的炸药发明出来了,可它的威力不够大,诺贝尔又开始琢磨、研究、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诺贝尔终于成功了!

是坚持不懈换来了诺贝尔的成功。如果第一次他放弃了,就不会有安全的炸药了,那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全、威力强大的炸药了。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就会胜利。我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简单,我觉得好玩还能坚持练琴。可是,慢慢地学得多了,也越来越难了,考级的要求也也来越高了,一天不练琴就觉得手指僵僵的不听使唤,有时我也想放弃不学古筝了。可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给自己鼓劲:我都已经学到这份上了,不能打退堂鼓呀,坚持就是胜利!我忍一忍,坚持练琴,就这样,我一直学了下去,成功考过了十级。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很多比赛中获金奖、银奖!

读了诺贝尔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不懈。只要别把前进的脚步停下,成功一定会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读《诺贝尔》有感700字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我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一本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早就对他充满好奇的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

翻开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原来,诺贝尔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诺贝尔带他的弟弟来参观他的实验室,中途他有事出去了,在实验室里的弟弟发现诺贝尔刚研制好的炸药出现异常状况,正想逃出去,突然”嘭”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诺贝尔的弟弟就此葬身于火海之中。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诺贝尔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继续研制炸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那么诺贝尔会不会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看。哎呀,诺贝尔又一次遭受到了打击。在一次运输诺贝尔炸药的轮船上,突然发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从那天起,人们对诺贝尔都产生了排斥的态度,甚至都远离他,连警察也不准他再研制炸药。这些压力仍然改变不了他研制炸药的狂热,于是诺贝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偷偷地研制他热爱的炸药。这种行为在当今可是谁也做不到的呀!

诺贝尔对梦想执着的精神,让我特别震撼。但更令我惊讶的事又发生了,靠着坚持诺贝尔终于完成自己梦想,五十四岁的他已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写下了遗嘱。他将设立诺贝尔奖金,用来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不管他属于什么民族,来自哪片大陆,只要够得上资格,就能获奖。他竟然将他毕生所得全部拿来帮助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诺贝尔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药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感动。尽管他被社会排斥,父母反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还将自己辛苦所得拿来奖励更多追求梦想的人们。

我要向诺贝尔学习,树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