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

诺贝尔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诺贝尔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诺贝尔问题。

分享

浏览

6861

作文

53

读《诺贝尔》有感700字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我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一本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早就对他充满好奇的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

翻开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原来,诺贝尔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诺贝尔带他的弟弟来参观他的实验室,中途他有事出去了,在实验室里的弟弟发现诺贝尔刚研制好的炸药出现异常状况,正想逃出去,突然”嘭”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诺贝尔的弟弟就此葬身于火海之中。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诺贝尔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继续研制炸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那么诺贝尔会不会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看。哎呀,诺贝尔又一次遭受到了打击。在一次运输诺贝尔炸药的轮船上,突然发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从那天起,人们对诺贝尔都产生了排斥的态度,甚至都远离他,连警察也不准他再研制炸药。这些压力仍然改变不了他研制炸药的狂热,于是诺贝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偷偷地研制他热爱的炸药。这种行为在当今可是谁也做不到的呀!

诺贝尔对梦想执着的精神,让我特别震撼。但更令我惊讶的事又发生了,靠着坚持诺贝尔终于完成自己梦想,五十四岁的他已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写下了遗嘱。他将设立诺贝尔奖金,用来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不管他属于什么民族,来自哪片大陆,只要够得上资格,就能获奖。他竟然将他毕生所得全部拿来帮助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诺贝尔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药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感动。尽管他被社会排斥,父母反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还将自己辛苦所得拿来奖励更多追求梦想的人们。

我要向诺贝尔学习,树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诺贝尔设基金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投身科学的人。

提示:斯人伟大不只在于科学贡献,而且在于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奉献;精神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日加科学家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二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在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表示,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是关于宇宙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粒子之一中微子的身份变换。“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震荡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微子存在质量。”

中微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种类之一,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但其不可见且运动速度极快,很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也被科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们形容为“宇宙幽灵”。一直以来,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研究模型中,质量都被默认为零。然而,令物理学家们十分困扰的是,与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往往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微子“凭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末,分别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这些中微子并未消失,只是转换成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他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尽管他们的质量可能极小。

在获知得奖消息后,身在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通过电话接受了诺奖发布会的现场采访。在谈到发现中微子存在质量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时,他说:“当我们不知道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时候,很难将他们放入理论模型中去研究并得出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结论。所以这个发现不仅改善了物理学理论标准模型,也让我们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宇宙进化的过程,当然,了解他们存在质量并且能够转换类型,也解开了关于中微子消失的谜团。”

麦克唐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中微子研究需要庞大复杂的实验设备以及长期的观测记录,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团队。2001年,麦克唐纳所属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在位于安大略省某地2100米深的镍矿中建造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正是该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互相之间可以转化,即所谓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而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成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学家奥尔加·波特那在评价麦克唐纳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发现时表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一事实对粒子物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中微子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诸如中微子的质量究竟是多少,该如何测量等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从发现了中微子存在质量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就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如果中微子不存在质量,那么虽然我们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却也还是可以用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描述我们的宇宙构成。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微子的质量并不等于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是零?又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小?所以,结果就是,这项关于中微子震荡的发现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还将教会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林达尔出生在瑞典,保罗·莫德里奇是美国人,阿齐兹·桑贾尔是土耳其人。他们三人均分了今次的奖金。

另据中新网10月7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颁奖词中写到,三人在分子领域绘制出了细胞如何完成DNA修复及保护遗传信息。他们的工作为活细胞功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知识,研究成果在未来甚至可以为癌症治疗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据此前报道,在今年引文桂冠奖的获奖名单中,研究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科学家们被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随后,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展开阅读全文

三名科学家获2024诺贝尔化学奖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颁奖词中写到,三人在分子领域绘制出了细胞如何完成DNA修复及保护遗传信息。他们的工作为活细胞功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知识,研究成果在未来甚至可以为癌症治疗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据此前报道,在今年引文桂冠奖的获奖名单中,研究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科学家们被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随后,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诺贝尔官网消息,当地时间2015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宣布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她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间7时,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得主是英国人安格斯·迪顿。这个结果一如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再次不意外地令人意外,因为2014年最红的两个经济学家莫过于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与《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迪,由此许多人也预测,今年应该不会再由欧洲人获奖。

安格斯·迪顿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83年来到美国发展并且至今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任教,与之前不久过世的约翰·纳什是同僚。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会给安格斯·迪顿,其主要原因是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正如刚刚过世的约翰·纳什被认为是具备“天才的伟大与温情”一样,这位新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研究也与往届的学者有一些不同:除了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外,这位学者关注的领域并未聚焦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等,而是更为关注社会平等与全球财富分配的公平。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其实,财富不平等现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天才经济学家喜欢涉足的领域。迪顿的研究追溯了财富大分流的历史研究,并且观察到了许多被忽略的领域的进步。同时他还提出比如为何人类的寿命与社会的繁荣程度会猛增,为何富裕的国家给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等新颖论点。

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上看,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模型化,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理化”不仅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征,甚至由手段异化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许多经济学的著作,似乎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当然,“数理化”有其研究意义上的严谨科学的长处,但是,作为一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无法与真实经济、与普通民众实现意义沟通也成为其重要的软肋。

而安格斯·迪顿恰恰实现了二者的均衡。作为微观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他著有《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这样的微观经济学术著作,同时他还著有《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逃离不平等》等关于东西方财富大分流与财富不平等现状的书籍。

正如路透社的评价,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作为2015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也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12位获得殊荣的女性。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幕仿佛仍近在眼前,中国又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获得突破。舆论围绕青蒿素发明权归属之争和屠呦呦“三无”科学家身份乃至中医药是否迎来春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讨论,清醒的声音和有据的论证逐渐夺取了主动。

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炸弹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6343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雷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他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家里人想让他去南方温暖的乡下静养,可诺贝尔却想去德国。他希望能趁这个机会学习德语。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的温泉地养病。等身体康复后,他就立刻启程回到了圣彼得堡。

这时候,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了战争。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求。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

父亲把诺贝尔介绍给两位专家。希宁说:“为了使俄国获胜而早日结束战争,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弹,能不能和你们工厂共同研究?”诺贝尔说:“当然可以,不过,这大突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呀。”特拉浦博士说:“这点你不用急,我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有没有实用价值,还没有把握。”他说着拿出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瓶子来。

诺贝尔一见便说:“啊,销化甘油!”他从书本上得知,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沙布利诺发明的,今天他是头一次看见。沙布利诺因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伤,从此便停止了试验。

两位专家把瓶子留了下来,让诺贝尔做试验用。诺贝尔此时再也不会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带给他辉煌无比的人生。

诺贝尔和父亲开始细心研究硝化甘油。由于它呈液化状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但硝化甘油却是心脏病患者的有效医疗用品,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俄国最终战败了。诺贝尔家的军事工厂因此陷入了困境,被迫停工。父母亲带着诺贝尔的弟弟回瑞典去了,诺贝尔和两个哥哥仍留在圣彼得堡。工厂换了新老板。诺贝尔由于改良了晴雨表、水计量表并取得了专利,受到老板器重。这时候,父亲来信说他已开始对硝化甘油做研究,并问诺贝尔的进展如何?诺贝尔决心继续研究,不输给爸爸。

经过许多次试验,诺贝尔发明了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中再放进一个铁罐里,四周塞满黑色火药,再用导火线点火。“轰!”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这种能使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的发明物“雷管”。

由于诺贝尔发明雷管,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于矿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此他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带到了父亲身旁。而他父亲在这方面却毫无进展。

诺贝尔和父亲打算成立一个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诺贝尔因此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

诺贝尔和父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筹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这就是诺贝尔火药工业公司的前身。1863年诺贝尔满30岁时,火药工厂正式开始制造硝化甘油。他的弟弟艾米尔也是个炸药迷,每天泡在工厂里,帮助父亲和哥哥。不料由于大意,9月3日这天,工厂突然发生爆炸,成了一片火海!诺贝尔和父亲赶到出事现场时,工厂已成了一片废墟。他们从残留的灰烬中找到五具遗骸,其中一具便是诺贝尔最疼爱的小弟艾米尔。

经受这次重大刺激后,父亲因脑溢血而病倒,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诺贝尔也是悲痛万分!他从悲伤中重新再奋起,并立下一个宏愿:“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制造的方法。”

无奈警察机关严禁诺贝尔火药工厂复业,并不准许他们在离市区5公里内做这项危险试验。诺贝尔于是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人们都拒他于千里之外,他不得不死了这条心。诺贝尔只好买了一艘大船作工厂,到一个大湖上作试验。尽管如此,其它船只上的人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而心惊胆寒,不许诺贝尔的“水上工厂”靠近。诺贝尔不得不经常改变停泊位置。

硝化甘油炸药又生产出来了,但由于爆炸事件,没有人敢购买。诺贝尔心想,没有人敢使用,我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他于是决定扩大宣传,并亲手做示范表演,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不仅威力强大而且安全可靠的炸药。受邀者目睹了他的示范表演,渐渐地打消了疑虑,工厂的订单又源源而来。

诺贝尔又到德国汉堡去开设火药工厂。工厂不大,四周环绕着4米厚3米高的围墙。这座小小的工厂,从此却支配了世界火药界。汉堡的硝化甘油工厂,不久成为热门的消息而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当时在德国,硝化甘油也仅仅是被用在铁路工程方面和铁矿的开采上。

诺贝尔的硝化甘油信誉步步高升。其实硝化甘油和从前一样,依然是危险的爆炸物。它之所以没有节外生枝,是因为德国气候寒冷,硝化甘油在低温下不易爆炸的缘故。这种炸药搬运起来也很危险。由于硝化甘油是一种粘稠的液体,有些无知的人竟把它当做润滑油来使用。更可笑的是,有一个旅馆的服务员,竟以为那是光亮剂,拿它擦皮鞋和皮裤。

有一位德国旅客到纽约旅馆投宿,外出时他把一个小盒子存放在服务台。服务员不知道盒内装的是硝化甘油,随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服务员发现小盒子冒黄烟,惊慌之余,他拿起盒子就往马路上丢,转眼工夫,就引起了一场大爆炸。附近一带民房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破,而马路上丢盒子的位置炸成1米的深坑!

这件事立刻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以最醒目的标题、最大的篇幅谴责硝化甘油。

1866年3月,巴拿马一艘名叫“欧洲号”的轮船离港时,甲板上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致使17人死亡,船身严重受损。在旧金山一个仓库中,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14人死亡……

接踵而来的爆炸灾害,致使各国都严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贮存和制造。聆听这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硝化甘油最早发明人沙布利诺震惊地说:“我怎么会造出这种残害生灵的罪恶物品来?我真后悔呀!”

诺贝尔面临这些打击和不绝于耳的责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想起那些无辜的被炸死的人们,想起可怜的弟弟艾米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十分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来。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用雷管引发的、固体状态的硝化甘油炸药。

1866年10月,德国克鲁伯地方组织了一个硝化甘油炸药审查委员会,对诺贝尔所制造的炸药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一定安全审查。全体委员审查后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在使用和运输方面都可以绝对放心。

多年来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第二年年初,德国矿业界人士前来订购大批硝化甘油炸药。由于采矿的效率提高,而且从未发生意外,矿商们个个眉开眼笑。接着,法国、英国也来采购,连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也订购了。诺贝尔见瑞典已愿意采用,高兴地说:“我总算能够为祖国尽一点心力了。”

一度被视为可怕的危险物品,现已成为赐福人类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药用途之广难以尽述,像隧道工程、开发铁路、挖掘运河、开山辟地、铺路架桥等等,都需要它。

硝化甘油炸药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达3120吨。

不久,德国和法国爆发了战争。当时德国称为普鲁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法国无法抵挡新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威力,终于向普鲁士投降。诺贝尔听说被炸死炸伤的士兵令人惨不忍睹,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他又忆起了惨死的幼弟艾米尔。他深深地责备自己说:“硝化甘油炸药竟然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不幸!我有罪呀……”他的工厂投资合伙人劝慰他说:“不,您千万不要这么想,炸药本身无罪,是战争带给人类痛苦的。炸药用来开矿、铺路、搞建筑,不是为人类造福的吗?”

1872年9月3日,诺贝尔的父亲与世长辞,终年71岁。父亲去世后,母亲仍留在斯德哥尔摩老家,过着孤寂而平静的晚年。诺贝尔的两个哥哥也很有出息,他俩在俄国的巴库发现了油田,开办了一家石油公司,并且发明了用地下管道输送石油。公司的年产量达20万吨。

诺贝尔因经营硝化甘油炸药而发了大财,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富豪。他后来迁居到意大利,一直到去世。

诺贝尔一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他不但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还发明了汽车自动刹车装置、石油连续蒸馏法等,共取得了355件专利。

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长此下去,恐怕世上最富有的人也招架不住了!”尽管如此,诺贝尔仍尽力帮助穷困的人,可恶的是这些人中总是夹有诈骗之徒和无赖。

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诺贝尔不像有些发明家只会搞发明不会经营,他还是个极精明的大企业家。他终生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不变法则。他很了解商业界的阴谋险诈与反复无情的激烈竞争。诺贝尔将世界各地硝化甘油炸药公司联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托拉斯”,无论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均由他独揽大权。这种托拉斯的营运组织,已为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采用,这是诺贝尔在商业上的一大成就。

诺贝尔的托拉斯成为世界性的特大企业,1886年他就拥有9.7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如果诺贝尔只是位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话,那么诺贝尔奖也不可能诞生了。诺贝尔一生最伟大的发明是硝化甘油炸药和飞行炮弹。这两样东西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用于防卫又可以用于侵略。诺贝尔一生致力于为人类造福,致力于世界和平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在1896年他临去世时,留下了永恒的遗嘱:将他财产的一部分,作为诺贝尔奖基金。颁奖典礼定于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颁奖。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 鲍勃·迪伦

本 名 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外文名 Bob Dylan

别 名 Robert Allan Zimmerman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明尼苏达州

出生日期 1941年5月24日

职 业 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

毕业院校明尼苏达大学

信 仰犹太教

代表作品 《blowing in the wind》

主要成就

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3年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早年经历

鲍勃·迪伦1941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

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演艺经历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专辑《BobDylan》 。

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鲍勃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1974年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 。隔年,发行专辑《欲望》。

1977年鲍勃与妻子萨拉正式离婚,同年鲍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鲍勃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 。

1978年,鲍勃发行了唱片《合法街区》。

1979年,鲍勃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鲍勃发行的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均带有宗教意味。

1985年发行了《帝国讽刺剧》和《疲惫装载》。

1986年,鲍勃恢复巡回演出。

1989年发行专辑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

1994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

1997年初,由于突发心脏病,当年的欧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有八年之久。1991年为庆祝鲍勃50岁生日,CBS公司发行三合一专辑《私录卡带系列》此专辑收录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2001年9月11日,鲍勃发行《Love and Theft》。

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鲍勃自传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鲍勃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别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从4月12日,连续三晚,在香港献唱。这是现年70岁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

2012年发行专辑《Tempest》。

2015年发行最新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鲍勃迪伦将在格莱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莱美音乐关怀年度人物这一奖项。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

家庭

1965年鲍勃与Sara Dylan结婚并育有4个孩子,但这段婚姻仅持续12年,1977年两人离婚。

1986年鲍勃与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并育有一女。1992年两人离婚,鲍勃的第二段婚姻仅维持六年。

感情

鲍勃·迪伦的第二张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苏西·罗图洛。

鲍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琼·贝兹,两人同为民谣歌手。1975年,琼为鲍勃写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纪念他们无疾而终的感情。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名言

全文共 259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名言,欢迎大家阅读!

1.“所有伟大的表演家都拥有一双饱含深意的明眸。就是从那里,我看到了你看不懂的东西。我就想成为这样的演奏者。” -- “All the great performers had something in their eyes. It was that I know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know. And I wanted to be that kind of performer.”

2.“60年代的故事,就像飞碟登陆一样。每个人都听说过,但很少有人亲眼见过。”--"The 60s was like a UFO landing. A lot of people heard about it, but very few actually saw it."

3.“英雄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I think of a hero as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the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that comes with his freedom."

4.“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你管我是谁。”--”All i can do is be myself, whoever that is"

5.“这世间所谓的真相都在累积一个巨大的谎言。”--"All the truth in the world add up to one big lie"

6.“实际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人。”--“Basically you have to suppress your own ambitions in order to be who you need to be.”

7.“被关注是一个负担。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被关注了,所以我经常失踪。”--“Being noticed can be a burden. Jesus got himself crucified because he got himself noticed. So I disappear a lot.”

8.“大学就像养老院,而且事实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Colleges are like old-age home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more people die in colleges. “

9.“民主没有统治世界,你最好把它藏在脑袋里。这个世界被暴力主宰,但我觉得你最好别多这个嘴。”--“Democracy dont rule the world, Youd better get that in your head; This world is ruled by violence, But I guess thats better left unsaid."

10.“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Dont matter how much money you got, theres only two kinds of people: theres saved people and theres lost people. “

11.“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He not busy being born is busy dying."

12.“我接受混沌的世界,但我不晓得它是否接受我。”--"I accept chaos, Im not sure whether it accepts me."

13.“我觉得自己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个音乐家。我活着像个诗人,死后也还是个诗人。”--"I consider myself a poet first and a musician second. I live like a poet and Ill die like a poet."

14.“我不定义任何东西,不管是美,还是爱国。每件事在我眼里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什么优先规则使之应该成为什么。”--"I define nothing. Not beauty, not patriotism. I take each thing as it is, without prior rules about what it should be."

15.“我不觉得人类的大脑足以理解过去和未来,这二者不过就是幻象而已,驱使你去相信一切有所改变。”--“I dont think the human mind can comprehend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They are both just illusions that can manipulate you into thinking theres some kind of change.”

16.“我觉得诗人是不会称自己为诗人的人。”--”I think a poet is anybody who wouldnt call himself a poet. “

17.“我从不写政治歌曲,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已经看透了一切。”--”Ive never written a political song. Songs cant save the world. Ive gone through all that.”

18.“如果我不是鲍勃·迪伦,我可能会认为这个名字有许多种答案。”--"If I wasnt Bob Dylan, Id probably think that Bob Dylan has a lot of answers myself."

19.“就因为你喜欢我的东西,不代表我就欠你什么东西。”--”Just because you like my stuff doesnt mean I owe you anything.”

20.“没有人是自由的,甚至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No one is free, even the birds are chained to the sky.”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热点人物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全文共 2410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Bob Dylan won the 2016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当宣布鲍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学院内,传来记者们的欢呼声。

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Sara Danius)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芙(Sappho)相提并论。达尼乌斯说,“迪伦诗歌创作已经有很多年。但是更主要的一点,把他作词的歌曲念出来,就像是朗读诗歌一样。”

国内知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与其说是一个音乐人,不如说更加是一个诗人。

“他早期的唱法和诗有很大的关联,歌词的创作受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影响很大。

“他擅于把各种意向写进诗里,有时候用嘲讽的方法,有时候又特别悲伤,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首《Sarah》。

“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回忆录《编年史》是音乐家的回忆录中最棒的。

“事实上,他的名字‘迪伦’就来自迪伦·托马斯。

“迪伦是犹太人。20岁的他游荡在纽约街头,不知道命运在哪里。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他也喜欢恶作剧,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迪伦是最棒的诗人。”美国诗坛怪杰、“垮掉的一代”之父艾伦·金斯伯格说:“我从印度回到美国西岸那会儿,有人给我放了张唱片,当我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我哭了出来。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我被他的修辞镇住了,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那是一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6岁时全家移居到苏达州矿区小镇希宾。那是一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再没时间读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离开大学以后,他开始转型创作,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鲍勃·迪伦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Bob Dylan》,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鲍勃·迪伦在21岁时已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一连问了12个没人能答上的问题,这就是因电影《阿甘正传》而被大多数人熟悉的《答案在风中飘》。而另一首歌曲《像一块滚石》被权威音乐杂志《滚石》选为“史上最伟大500首歌曲”的第一名。

为了纪念鲍勃·迪伦为音乐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在《滚石》“史上最伟大100名词作者”排行榜上,鲍勃·迪伦名列第一。

迪伦笔下的歌是具有变革意义的。他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你想要写的歌曲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想要描写你身上发生过的最奇怪的事,你见过的最怪异的事。”迪伦觉得当代与过去之间没有差别,阅读了关于内战的故事让他更好地懂得了六十年代,这也让迪伦写出的歌能够震撼他当时所生活的年代,又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鲍勃·迪伦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19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他的部分早期作品成为了当时美国民权反战运动的圣歌,例如《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和《时代在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1960年代中期迪伦开始从原先的抗议民谣风格转型,并在1965年发行单曲《像一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也从此改变了流行音乐的传统分类。在一些摇滚音乐人的帮助下,迪伦60年代中期的一些作品登上了《告示牌》榜单冠军,但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民权运动者的指责和批评。

迪伦在其50多年的歌唱生涯中探索了美国歌曲风格里的各种成分——从民谣、蓝调及乡村到福音音乐、摇滚乐和洛卡比里,再到英格兰式、苏格兰式和爱尔兰式民谣,还有爵士乐和摇摆乐。在不同的音乐人的支持下,迪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在举办他的“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

自1994年以来迪伦已出版了6本画作书,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艺术画廊中展出过。作为一个音乐家,迪伦的唱片总销量已超过了1亿,也让他成为畅销音乐艺人之一。迪伦得到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奖项。2012年5月,迪伦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在国内出版的唯一本中文版著作,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该书中文版目前由上河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文学奖史上"轰动性事件"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是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史上第一次颁奖给一个“歌手“,毕竟在大众眼里“歌手”和"文学家"还隔着一段距离;掌声是给鲍勃·迪伦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对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影响可谓深远。

面对大家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质疑,丹尼斯女士表示,纵观历史文学史,最古老的文学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歌曲或民谣的方式传诵下来的。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也是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所谓诗歌,歌与诗原本就不分家。这种形式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汉朝,我们就有《乐府诗集》,那一声声传唱的美妙诗句流传至今。

而现代流行歌手鲍勃·迪伦把诗与歌再次结合起来,将书面文字用口头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对美国一整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也是他对文学作出的贡献。曾和鲍勃一起参加过“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评价鲍勃:“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瑞典当地媒体《每日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和记者聊天时表示,一定会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因为这是流行文化的的大事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性事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直被视为是古典学院派的代表,而且因为院士终身制的原则,导致评委的年龄都相对偏高,所以常常会被诟病为“老古董”,而此次能颁奖给鲍勃·迪伦,也是瑞典学院百年诺贝尔史上的第一次与流行握手。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分享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的诗意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这句近年来挺火的流行语,其实也深刻袒露了当代人对诗、对诗意生活的呼唤。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读诗的人还不如写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普通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劳动者,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遗嘱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知道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女性是谁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是:塞尔玛·拉格洛夫,瑞典人。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获奖作品:《骑鹅旅行记》,获奖理由:“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也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以及炸药的发明者。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大的资本家之一,其麾下的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当诺贝尔的助手拉格纳·索尔曼仔细阅读着他的专利发明目录时,曾不禁感慨万端:如此之多的发明,竟然都是出自一个人的头脑。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一生未婚的诺贝尔也曾有过三次短暂的爱情生活,但都以悲剧而结束,他倾心的3位女性一个早逝,一个有情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其父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16岁时,诺贝尔就成为了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17岁的诺贝尔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就是在这次青年时代的欧美之旅,诺贝尔曾于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诺贝尔伤心不已,第一次的恋情就这样不期而止。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喜欢得不得了。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着名女作家,她于一八八九年出版了曾引起很多议论的呼唤和平的着作《放下武器》。她还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和平之友协会”,并且成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世界和平大会的领导成员,是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她是最早唤起诺贝尔对和平感兴趣的一个人,他决定建立和平奖金也与她的影响有关。

不久后,诺贝尔再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他从此对感情开始悲观起来。

这个索菲,真不是个省油的灯。1891年春天,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孩子来,并说其生父亲一位匈牙利军官。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对索菲彻底失望了,决定从此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诺贝尔的助手、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足够多的钱,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索尔曼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只好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索菲为“Madame Sofie Nobel”,可见其对索菲曾有的深情。这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才广为世人所知。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还曾做过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读后感550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介绍诺贝尔的文章。文章讲述了诺贝尔的成功经历:诺贝尔的一生在机械、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小时候就想发明出一种东西帮助开路工人劈开大山,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诺贝尔就一直把兴趣放在了研究炸药。他首先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但是不安全,炸药在运输途中容易爆炸。于是,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发明,反复试验,在实验过程中,他的弟弟被炸死了,父亲也残疾了。但诺贝尔没有气馁,租了一条大船搞实验。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安全的炸药发明出来了,可它的威力不够大,诺贝尔又开始琢磨、研究、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诺贝尔终于成功了!

是坚持不懈换来了诺贝尔的成功。如果第一次他放弃了,就不会有安全的炸药了,那就更不会有后来的安全、威力强大的炸药了。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只要坚持就会胜利。我刚开始学古筝的时候简单,我觉得好玩还能坚持练琴。可是,慢慢地学得多了,也越来越难了,考级的要求也也来越高了,一天不练琴就觉得手指僵僵的不听使唤,有时我也想放弃不学古筝了。可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也给自己鼓劲:我都已经学到这份上了,不能打退堂鼓呀,坚持就是胜利!我忍一忍,坚持练琴,就这样,我一直学了下去,成功考过了十级。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在很多比赛中获金奖、银奖!

读了诺贝尔的故事,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不懈。只要别把前进的脚步停下,成功一定会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读《诺贝尔》有感400字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诺贝尔》,它令我深有感触。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化学方面有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是炸药的发明。

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为了开通一条公路或铁路,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劳动,于是就立志要发明“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的东西。

以后,诺贝尔开始着手发明炸药。他首先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可是它在运输中十分容易爆炸。于是诺贝尔又开始研制新的炸药,为了研制炸药,他的父亲被炸成了残废,弟弟被炸死了,但他毫不气馁。后来他发明了一种固体炸药,可以安全运输,但威力不大。他为了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不断加紧实验。有一次,他被炸得满身鲜血,却大叫着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喊道:“成功了!成功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件事,那天,我正在写作业,忽然一道很难的题拦住了我,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最后,草草一填就结束了。检查时,也并没有把答案加以完善。而诺贝尔的这份严于律己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呀!

读《诺贝尔》,使我受益匪浅,我一定要学习诺贝尔的优秀品质,长大以后为人类造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