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

诺贝尔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诺贝尔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诺贝尔问题。

分享

浏览

7020

作文

53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作为2015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也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12位获得殊荣的女性。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幕仿佛仍近在眼前,中国又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获得突破。舆论围绕青蒿素发明权归属之争和屠呦呦“三无”科学家身份乃至中医药是否迎来春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讨论,清醒的声音和有据的论证逐渐夺取了主动。

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诺贝尔设基金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投身科学的人。

提示:斯人伟大不只在于科学贡献,而且在于科学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奉献;精神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6日颁奖现场。

日本、加拿大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奖 发现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加拿大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新华社电 一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加拿大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6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两名获奖者证明了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内部运作的认识,有助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两名获奖者分别是56岁的日本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梶田隆章和72岁的加拿大金斯顿女王大学教授阿瑟·麦克唐纳。两人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奖金。

梶田隆章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小柴昌俊的学生。来自同一研究团队的科学家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日本还是第一次。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梶田隆章在千禧年之交介绍了中微子在从宇宙到达日本神冈探测器的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而麦克唐纳同时证明了太阳中微子在到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中微子只有具有质量才能发生特征转变。

杨振宁理论遭挑战

“两名获奖者的研究对证明中微子特征转变的实验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这种物理性变态的实现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声明说,“这对粒子物理学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来说堪称开创性(的发现)。”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它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质量。

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说法,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发现对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所开创的标准模型理论而言是一个挑战。

“揭开裂缝”

标准模型理论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论,隶属量子场论的范畴,并与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兼容,是自牛顿经典物理学之后最接近“大一统”的一套自然哲学观。

“(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实验揭示出经典模型理论第一个明显的裂缝,”评审委员会说,“显而易见的是,标准模型理论不可能成为描述宇宙基本构成物如何运作的一套完全理论。”

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不断探索中微子的奥秘。“发现它们最深处的秘密有望改变我们现阶段对宇宙历史、结构及其未来命运的认知。”评审委员会说。

麦克唐纳:

团队努力硕果

麦克唐纳当天在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现场电话连线中表示,自己在清晨4时获知得奖消息很激动,这一成就是整个研究团队长期努力的结果。

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麦克唐纳说,中微子研究将有助解释宇宙的演变进程。

“中微子是我们不知如何进一步细分的基本粒子之一,”他说,“探索它们有助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变进程,而证明它们具有质量会帮助我们揭开那些(宇宙)奥秘。”

得知自己获奖后的梶田隆章同样激动不已,直言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白俄罗斯作家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7点,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白俄罗斯女记者、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该荣誉。受到文艺青年喜爱的村上春树第7次成为陪跑,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也未能实现逆袭。

本月,磨铁图书将推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两本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昨日,这两本书的责编陈亮接受重庆晚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她的作品诚实又勇敢”。

用访谈方式写作纪实文学的记者

阿列克谢耶维奇于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访谈的方式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历史重大事件,并创作成了纪实文学。关注社会的黑暗面,关注大灾难中小人物的命运,也是阿列克谢耶维奇所有著作不变的主题。陈亮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其实已在世界文坛上屡获大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她在中文世界里知名度还不高,繁体版只出过一部作品,简体中文版已有四部出版。

获奖后,瑞典文学院对其的授奖词说道:“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瑞典某资深专栏作家也曾表示,“她早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陈亮看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得奖只是时间的问题,“其实前年她就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黑马了,去年连续入围博彩公司赔率榜,今年呼声最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想她得奖也有可能是因为今年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的缘故。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不应该停止对战争的反思。”

磨铁本月推出两本图书

本月,磨铁图书将推出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两本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与以往男人们对战争的描述不同,两本书是从苏联女兵的角度,讲述她们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她们经历的战争与爱情。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被问是否是想趁着诺奖之风提高书本销量,陈亮表示:“我们之前就一直在准备,只想快点出来跟大家见面,原本是要提前出的,结果因为一些原因还延后了。”

早前磨铁图书还出版过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她的作品诚实又勇敢,总是能击中人心,我在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还有《锌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时,都忍不住落泪。她给我的感觉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的伟大作家,她的作品里有那种19世纪俄罗斯文学经典带来的强烈震撼。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国内读者能接触她的作品,这也是磨铁图书考虑出版她作品最根本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间7时,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得主是英国人安格斯·迪顿。这个结果一如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再次不意外地令人意外,因为2014年最红的两个经济学家莫过于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与《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迪,由此许多人也预测,今年应该不会再由欧洲人获奖。

安格斯·迪顿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83年来到美国发展并且至今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任教,与之前不久过世的约翰·纳什是同僚。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会给安格斯·迪顿,其主要原因是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正如刚刚过世的约翰·纳什被认为是具备“天才的伟大与温情”一样,这位新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研究也与往届的学者有一些不同:除了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外,这位学者关注的领域并未聚焦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等,而是更为关注社会平等与全球财富分配的公平。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其实,财富不平等现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天才经济学家喜欢涉足的领域。迪顿的研究追溯了财富大分流的历史研究,并且观察到了许多被忽略的领域的进步。同时他还提出比如为何人类的寿命与社会的繁荣程度会猛增,为何富裕的国家给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等新颖论点。

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上看,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模型化,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理化”不仅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征,甚至由手段异化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许多经济学的著作,似乎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当然,“数理化”有其研究意义上的严谨科学的长处,但是,作为一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无法与真实经济、与普通民众实现意义沟通也成为其重要的软肋。

而安格斯·迪顿恰恰实现了二者的均衡。作为微观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他著有《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这样的微观经济学术著作,同时他还著有《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逃离不平等》等关于东西方财富大分流与财富不平等现状的书籍。

正如路透社的评价,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屠呦呦等3人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网北京10月5日电(赵竹青)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第一个获“美国诺贝尔医学奖”肯定的中国人,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屠呦呦直到领奖这天,才从巨大的“集体”中露出身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屠呦呦隐藏在巨大的“集体”中。9月23日,在纽约举行的美国拉斯克医学奖的颁奖大会上,这位满头卷发、戴着眼镜的女科学家将金色奖杯高高举起时,在地球另一侧,好奇的中国民众才第一次看到这张陌生的面孔。

可她却是第一个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肯定的中国人。作为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学奖项,一直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至今获奖的300多人中有80余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拉斯克奖也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无怪乎外界评价她为“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颁奖典礼上,这位81岁的老人得到了热烈的掌声,可在中国,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科学家,却没有获得太多认可。当她凭借40多年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被推到幕前时,她的感言仍带着集体主义的烙印。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她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获奖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来看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准则:把奖项颁给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业内自媒体人王小羊评述:鲍勃迪伦的最大贡献在于把音乐中歌词的地位提高到了和音乐本身的地位旗鼓相当。

台湾诗人、音乐人钟永丰曾这样评价迪伦的作品:他超越了美国民谣的地域性与本位主义,将其关照拉大至国际主义的视野,迪伦吸收、回应现代主义文学的能力已远远超出任何流行音乐的范畴”。

1963年8月28日,与马丁路德金那篇著名的“梦想”演讲一起,鲍勃·迪伦在“进军华盛顿”民权运动游行中也发表了他的“音乐演讲”。

鲍勃·迪伦曾说他的音乐一点也不轻松、不商业化、不成熟,甚至没有办法让电视台进行简单的分类,但这些音乐能够带领鲍勃·迪伦进入到具有时代感的境界。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歌者,他是用音乐表达思想的诗人,同样是一位用诗词表达音乐的思想者。

音乐为鲍勃·迪伦赢得无上荣光,闻名全球,而他的文学才华也一直受到认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些主流评论开始推崇迪伦文学方面的造诣。而且,翻开鲍勃迪伦的历年作品,你会发现原来他不仅仅作词填曲。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2004年,鲍勃·迪伦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出版,登上《纽约时报》年度榜,被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曾写下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行吟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你可以说出它是什么。我无法撼动它。”

展开阅读全文

鲍勃·迪伦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瑞典文学院13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

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

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事迹

全文共 226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事迹,欢迎大家阅读!

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年5月24日-),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 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文名 鲍勃·迪伦

本 名 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外文名 Bob Dylan

别 名 Robert Allan Zimmerman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明尼苏达州

出生日期 1941年5月24日

职 业 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

毕业院校明尼苏达大学

信 仰犹太教

代表作品 《blowing in the wind》

主要成就

1991年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2000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1年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2008年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3年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早年经历

鲍勃·迪伦1941年生于明尼苏达州德卢斯城,6岁时全家移居到希宾。

少年时期的迪伦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时迪伦自学了吉它、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并组织过一场小型的演出。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继续学业。大学时期,他开始使用艺名鲍勃·迪伦。

1961年,鲍勃·迪伦从明尼苏达大学辍学,开始专心致力于歌唱工作。

演艺经历

1962年鲍勃·迪伦发表第一张专辑专辑《BobDylan》 。

1965年,鲍勃发行专辑《重访61号公路》 。

1971年鲍勃出版了一本片面的、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1973年鲍勃参演山姆.佩金帕的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

70年代中期,鲍勃与琼·贝兹在“滚雷”巡回演出。1974年发行专辑《轨道上的血》 。隔年,发行专辑《欲望》。

1977年鲍勃与妻子萨拉正式离婚,同年鲍勃又投入到另一次“滚雷”乐队巡回演出中,并据此推出了一部长达4小时的影片《雷纳多和克拉拉》,影片中还插入了一段由鲍勃表演的半自传性的音乐会 。

1978年,鲍勃发行了唱片《合法街区》。

1979年,鲍勃宣布自己成为“再生基督徒”,后期他的创作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此后鲍勃发行的4张唱片《慢车开来》、《得救》、《爱的爆发》和《异教徒》均带有宗教意味。

1985年发行了《帝国讽刺剧》和《疲惫装载》。

1986年,鲍勃恢复巡回演出。

1989年发行专辑1992年的《Good As I Been to You》和1993年的《World Gone Wrong》中,他重新拾起早期的民谣,翻唱许多并不广为人知的歌曲。

1992年10月16日,在麦迪逊花园广场,举办了一场纪念迪伦踏入歌坛三十年的演唱会,其中包括尼尔·杨(Neil Young)、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前披头士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等人均到场表演。

1994年,迪伦在MTV音乐台录制不插电演唱会。

1997年初,由于突发心脏病,当年的欧洲巡演被迫取消,但他很快就康复出院,甚至还于当年9月27日,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面前表演。

1997年9月30日,迪伦发行了由Daniel Lanois制作的《Time out of Mind》,距他上一张原创专辑《Oh Mercy》有八年之久。1991年为庆祝鲍勃50岁生日,CBS公司发行三合一专辑《私录卡带系列》此专辑收录了他1961-1991年的出版的歌曲。

2001年9月11日,鲍勃发行《Love and Theft》。

2004年10月,他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在纽约奋斗的经过;中年陷入创作低潮的心情等。推出之后,该书停留于纽约时报书籍非小说类排行榜长达19周。该书中文简体版译名为《像一块滚石》;繁体中文版译名为《摇滚记》。

2005年,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了鲍勃自传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

2006年8月底,鲍勃发行了他第四十八张专辑《Modern Times》,随即登上美国排行榜第一名。

2011年4月3日、4月6日、4月8日分别在台北小巨蛋、北京工人体育馆、上海大舞台举办演唱会。从4月12日,连续三晚,在香港献唱。这是现年70岁的鲍勃·迪伦首次在中国登台演出。

2012年发行专辑《Tempest》。

2015年发行最新专辑《Shadows in the Night》。

2015年2月6日,鲍勃迪伦将在格莱美慈善晚宴上正式被授予2015年格莱美音乐关怀年度人物这一奖项。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生活

家庭

1965年鲍勃与Sara Dylan结婚并育有4个孩子,但这段婚姻仅持续12年,1977年两人离婚。

1986年鲍勃与一位伴唱歌手Carolyn Dennis走入第二段婚姻并育有一女。1992年两人离婚,鲍勃的第二段婚姻仅维持六年。

感情

鲍勃·迪伦的第二张唱片封面上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苏西·罗图洛。

鲍勃的第二任女友是琼·贝兹,两人同为民谣歌手。1975年,琼为鲍勃写下《Diamonds and Rust》以此纪念他们无疾而终的感情。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文学奖史上"轰动性事件"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是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史上第一次颁奖给一个“歌手“,毕竟在大众眼里“歌手”和"文学家"还隔着一段距离;掌声是给鲍勃·迪伦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对美国当代流行文化影响可谓深远。

面对大家对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质疑,丹尼斯女士表示,纵观历史文学史,最古老的文学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歌曲或民谣的方式传诵下来的。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荷马史诗》也是古希腊游吟诗人的集体成果。所谓诗歌,歌与诗原本就不分家。这种形式对中国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汉朝,我们就有《乐府诗集》,那一声声传唱的美妙诗句流传至今。

而现代流行歌手鲍勃·迪伦把诗与歌再次结合起来,将书面文字用口头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对美国一整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也是他对文学作出的贡献。曾和鲍勃一起参加过“永不停息巡演”(Never Ending Tour)的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评价鲍勃:“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瑞典当地媒体《每日新闻》记者在新闻发布会后和记者聊天时表示,一定会有人为此欢呼雀跃,因为这是流行文化的的大事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的一次"轰动性事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直被视为是古典学院派的代表,而且因为院士终身制的原则,导致评委的年龄都相对偏高,所以常常会被诟病为“老古董”,而此次能颁奖给鲍勃·迪伦,也是瑞典学院百年诺贝尔史上的第一次与流行握手。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歌手?

全文共 18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世界著名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官方授奖词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热点素材: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歌手?快来看看吧!

获奖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巨大关注,《纽约时报》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给了一个音乐奖”,更多人都说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给了一个歌手。吃瓜群众则一脸蒙圈,纷纷调侃下一个拿奖的应该是泰勒。实际上,这恰恰暴露了我们对于鲍勃·迪伦认识的狭窄——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是把鲍勃·迪伦当成一个民谣歌手,而忽略了作为一个诗人的他。

歌词能算文学作品吗?

如果歌词不能算文学?估计苏东坡第一个不同意。

让我们来看看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标准——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富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你看,也没有一个字限定了文学的形式。

那么核心的问题就是:迪伦的歌词艺术能否作为一种文学?而更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好的歌词是文学吗?

有一点,相信大家都会达成共识,即迪伦创作的歌词无疑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在他的《暴雨将至》里,你能看到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痕迹,能看到兰波式的幻象,能看到波德莱尔式的颓废。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有呼声说迪伦要问鼎诺奖。当时,有人把这个说法当笑话看——一个民谣歌手拿文学奖?但如果我们稍微查查资料,就会发现,鲍勃·迪伦从1998年到2002年,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当然,歌词具有文学性是一回事,能不能被列入文学正典又是另一回事。且不说西方文学史,仅以我们熟知的中国文学史来看,歌词当然是被视为某种文学正典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宋词。但是,宋词最初也不被视为文学正统,放到当年,柳永这样的大词人并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宋词高度依赖于曲,充其量不过是文人骚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已。八千里路云和月,要到时过境迁之后,词才被纳入到文学正统。

那么,鲍勃 ·迪伦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主流的文学界,我们会把歌词当成一种正经的文学体裁吗?不论你填的是阳春白雪歌剧的词,抑或是红遍大街小巷的情歌歌词,歌词似乎永远无法独立存在,它只有和音乐捆绑,才能获得自己的意义。且不说鲍勃·迪伦,就拿我们最熟知的林夕来说,我们会为他极富文学性的歌词而击节赞叹,但很少有人真正把他视作一个文学家,即便是文学家,也是和写小说、写诗的文学家不一样的文学家。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文学奖有歌词奖这一项吗?没有。因为在大多数文学奖评委看来,歌词评奖是音乐奖的事情,与我们文学奖不搭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规矩。规矩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套排斥和准入机制。以文学这套机制来看,它规定了什么样的题材可以被纳入,什么样的题材则需要排斥出去。同时,文学这套体制本身,长久以来,也存在一个内部的“鄙视链”,有人说过去是诗的时代,如今是散文的时代,言外之意是说诗高于散文,如此来看,即便纳入文学,歌词充其量只能算末技了。

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文学家

对于迪伦来说,创作过无数经典歌词的他究竟能否被称为一个诗人?

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有一小部分人在为迪伦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正名而努力。鲍勃·迪伦的铁杆提名者之一,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斯蒂芬·斯考比已经研究迪伦的歌词25年了。英国大学学院的教授卡林写信给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即便是在最细微的层面,他也已经把许多难忘的习语带到我们的语言中,自吉卜林以来,还没人能比得上他。”迪伦歌词的表达也很丰富,反战、平权都是他的主题,有知乎网友认为他深刻的塑造了60年代以来的美国精神。

如果我们把文学看成一个知识场域的话,那么迪伦的获奖表明,诺奖评委会正在打开这个场域,而不是试图将之封闭,他们在打破以往文学奖只有传统作家能得的固有印象,扩大文学的边界。其实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传统文学圈外的人也不是一回两回了,曾有过历史学家、哲学家和记者。顺便一提的是,今年另一位大家比较熟知的候选人是“文学界莱昂纳多”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原因大家也都分析了好多年了,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社会价值上的现实缺失导致了他不对诺奖的胃口。

插一句题外话,方文山为周杰伦填写的歌词已经进入语文教材,这已经在事实的层面向世人表明,歌词当然可以是文学。不论中外文学评论家们如何看迪伦拿诺贝尓文学家,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他应该改变人们对于文学范畴的理解。

对了,这个新晋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拿过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和普利策......一个全能型选手。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分享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的诗意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这句近年来挺火的流行语,其实也深刻袒露了当代人对诗、对诗意生活的呼唤。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读诗的人还不如写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普通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劳动者,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时事论据素材:卜戴伦BobDylan冷对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卜戴伦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摇滚民歌之父”卜戴伦(Bob Dylan)于上周四,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惟他至今仍未对获奖发表任何回应,诺贝尔委员会周一表示,决定放弃继续联络他。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在公布奖项得主4天后,已放弃联络卜戴伦本人。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长达尼乌丝(Sara Danius)称,已致电和发电邮给其最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并得到友善的回覆,认为目前为止已经足够。

达尼乌丝相信,卜戴伦会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又称就算他不出席,文学奖荣誉仍然属于他。卜戴伦的发言人周一拒绝回应报道。

75岁的卜戴伦以往甚少接受访问,演唱会中亦很少与观众互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天,他正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演唱会,但对奖项只字不提。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得主BobDylan是复杂难解的时代传奇

全文共 2805 字

+ 加入清单

摇滚

滚石不生苔,而Bob Dylan,就像一块滚石。

Bob Dylan有很多头衔:民谣摇滚奠基人、诗人、画家、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近50年来音乐史上的关键角色。

纵观其音乐生涯,年逾75的Bob Dylan,也依然是一个近乎神的存在。

一、翘课的叛逆少年

那唱片的声音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就像是我投错了胎——10岁的Robert Allen Zimmer在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仿佛就觉察到了他此生的使命。

但他所成长的明尼苏达州矿区小镇Hibbing,却是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天Robert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小镇,去了当时他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到Fargo市参加了另一支乐队,为小有名气的歌手Bobby Vee伴奏钢琴并一同演出了两场。

几个月后Robert搬去了Minneapolis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上学,但他完全没去上课,而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因而再没时间读书。

他也并非完全不沾书本,他开始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时间沉浸在垮掉派诗人凯鲁亚克癫狂的诗作世界中,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疯狂而有趣的一员。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名叫Dylan Thomas的诗人,并从其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在那之后的某一天里,Bob Dylan这个名字如同天启般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从此Robert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Bob Dylan。

为了吸取各种音乐养分,Dylan当时最常光顾的就是唱片店。但他几乎不买唱片,而是去试听室埋头狂听。他只需要听一两遍就能把一首歌学懂,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Woody Guthrie的歌,才恍然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二、无所顾忌的孤独巨星

一年后,当他从大学辍学,提着旅行箱和吉他,一路搭便车,他那段史诗般的征程也就此开始。

Bob Dylan混迹在格林威治村的众多歌唱好手中,一边浸淫着自由的艺术氛围,一边留心观察。但在精神病院见到偶像Woody Guthrie时,Dylan被残酷的现实震惊了。

他之后再没去看望过Guthrie,但仍旧唱着Guthrie的歌,但突然间他也开始唱其他人的歌。

Woody Guthrie

很明显Dylan对Woody Guthrie的迷恋已经完结。为纪念,他第一次动笔写了一首《Song For Woody》。

从此Bob Dylan开始自主创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Bob Dylan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时逢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 路德 ·金和肯尼迪总统相继被刺,Bob Dylan和诸多左派歌手一道现身于各类抗议活动中,甚至还在盛大的New Port民谣音乐节上大唱抗议歌曲,被视作新一代左派歌手领军人物。

但熟悉Bob Dylan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 回忆说:“Bob不是个政治化的人。”

也许是感到被民谣和抗议运动操纵和牵绊了,当Bob Dylan被紧急国民委员会授予“自由奖”时,他发言公开反抗,称只是一个独立诗人,言论震惊并激怒了所有人。

Bob Dylan在意识形态争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抽身而出,因为他不想做任何人的代言人,他看到了大洋彼岸“披头士”引发的狂潮,而他知道那是未来。

于是他迅速进行了另一番改头换面,他从民谣阵线的旗帜歌手变成了一个摇滚明星。

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被Carnaby街出品的时髦西装、不分昼夜架在鼻梁上的太阳镜和“披头士”式的尖头皮鞋代替,他甚至越来越多地以超现实的方式调侃记者。

只要能继续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不在乎被标签,或者媒体怎么看,因为我每天晚上都在面对人们演出。

这种出格的叛离行为让Dylan在1965年的New Port音乐节上遭受了公众最严厉的敌对情绪。

事发前5天,他的摇滚传世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刚横空出世,而他已接到邀请领衔出演New Port这个一年一度的民谣盛会。在演出前一天,Dylan突然擅自决定挑战音乐节的惯例,他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

当时台下的观众呈现出两级分化的反应,后台乱作一团:老的左派抗议歌手认为Dylan演的是流行乐,不是民谣。 Dylan尊崇的民谣领袖Pete Seeger愤怒得差点要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Dylan和乐队只演了3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

第一次携乐队登场便遭如此冲击,但Bob Dylan并没退缩,Dylan的转变和顽固在一段时期被很多人曲解,歌迷指责他、压迫他。

三、崩溃、遁匿和重生

1966年春,Dylan和乐队踏上了澳洲和欧洲的巡演之路,民谣半场和摇滚半场的尖锐对比激怒了很多歌迷。

终于这种对立在曼彻斯特Free Trade Hall举办的演出中达到了顶点,一个激动的观众趁着两首歌衔接的安静时刻,突然朝台上大吼了一声“犹大”!全场哗然。

片刻后,Dylan回应说:“我不相信你?你是个骗子!”他用人们指责他的话回敬了那个观众。随后对乐队成员叫道:“弄大声点!”鼓声响起,《Like a Rolling Stone》随即奏响,这便是摇滚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场之一。

欧洲巡演结束后,没过多久他就驾摩托车出了车祸。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都极少露面,这一事件至今仍被蒙上一层迷雾。

其实在欧洲巡演接近尾声时,Dylan已对那种生活深感厌烦。那场车祸后,Bob Dylan仍继续写歌,录制专辑和演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结婚(两次)生子。

四、滚石不生苔

如果说Bob Dylan在60年代为世人所做的贡献,是赋予流行乐以知性的灵魂,那么现在,当他已步入70高龄,他则被诠释为极大地扩展了民谣文化的关键人物,而这种民谣文化正是他最初的崛起之地。

Bob Dylan自传《像一块滚石》这部著作是Dylan自传的第一部。他在其中用了三个章节详述了自己头一年在纽约的生活,而对于60年代中期的事业顶峰几乎避而不谈。

纪录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这部传纪片发表于2005年,由著名导演Martin Scorsese执导,聚焦于Dylan1961年来到纽约至1966年摩托车祸期间的故事。片中有众多重要相关人物和Dylan本人的采访。

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受Dylan的音乐和他不同时期的诸多个性所启发”,片中的6个迥异的角色分别代表Dylan生活的不同方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评选流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如今,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炸药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遗嘱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以及炸药的发明者。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大的资本家之一,其麾下的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当诺贝尔的助手拉格纳·索尔曼仔细阅读着他的专利发明目录时,曾不禁感慨万端:如此之多的发明,竟然都是出自一个人的头脑。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一生未婚的诺贝尔也曾有过三次短暂的爱情生活,但都以悲剧而结束,他倾心的3位女性一个早逝,一个有情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其父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16岁时,诺贝尔就成为了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17岁的诺贝尔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就是在这次青年时代的欧美之旅,诺贝尔曾于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诺贝尔伤心不已,第一次的恋情就这样不期而止。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喜欢得不得了。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着名女作家,她于一八八九年出版了曾引起很多议论的呼唤和平的着作《放下武器》。她还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和平之友协会”,并且成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世界和平大会的领导成员,是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她是最早唤起诺贝尔对和平感兴趣的一个人,他决定建立和平奖金也与她的影响有关。

不久后,诺贝尔再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他从此对感情开始悲观起来。

这个索菲,真不是个省油的灯。1891年春天,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孩子来,并说其生父亲一位匈牙利军官。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对索菲彻底失望了,决定从此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诺贝尔的助手、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足够多的钱,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索尔曼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只好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索菲为“Madame Sofie Nobel”,可见其对索菲曾有的深情。这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才广为世人所知。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还曾做过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谦虚的名人故事:诺贝尔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