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

诺贝尔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诺贝尔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诺贝尔问题。

分享

浏览

6855

作文

53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分享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不老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对诺奖而言,这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

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成名曲《答案在风中飘扬》里,鲍勃·迪伦浅唱低吟:“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真正配称为人?……在冲进大海之前,山能有多少春秋?”是啊,任何的诗意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更有诗和远方”,这句近年来挺火的流行语,其实也深刻袒露了当代人对诗、对诗意生活的呼唤。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读诗的人还不如写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普通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劳动者,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不过高地评价自己诺贝尔写自传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19世纪末的瑞典杰出化学家,一生贡献极大,但十分谦虚。一位瑞典出版商要出一部瑞典名人集,来找诺贝尔。诺贝尔有礼貌地回绝了。他说:“我喜欢订阅这本有价值、有趣味的书,但请您不要将我收入。我不知道我是否应当得到这种名望,不过我厌恶过分的词藻。”诺贝尔的哥哥想编一部家族史,请他寄一份自传。诺贝尔写道:“阿道尔弗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生命,在呱呱坠地时,差点断送在一位仁慈的医生手里。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的干净,从不累及别人;主要的过错:终生不娶,脾气不佳,消化力差;仅有的一个希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重要事:无。”哥哥反复劝说,并提出代为整理。诺贝尔执意不从。他说:“我不只是没有时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不能写什么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什么值得去写?”诺贝尔一生不愿意宣扬自己。他惊人的业绩与他不平凡的谦虚分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屠呦呦获奖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晚,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一片欢腾,因为启发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的葛洪就是在罗浮山留下了洗药池,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就立在东晋葛洪的洗药池旁。今天,很多游客获知消息后纷纷到洗药池和石碑旁合影留念。

这事要从东晋药仙葛洪说起。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终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拯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显然也与罗浮山、与1700多年前的葛仙翁发生了联系。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清代光绪年间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题葛仙衣冠冢》诗:“何处葬神仙?朱明洞里边。遗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鲜。”但据《罗浮山志》中记载,“葛洪羽化时面色如生,身体柔软,举尸入棺,身轻如衣。”世人遂认为他羽化登仙了。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葛洪研究会会长刘俊发今天告诉记者,目前“青蒿治疟之源”碑周围,种了一片青蒿,但很多游人来到碑前还问“什么叫青蒿?”其实青蒿与民间熟悉的艾草很象,容易搞混。两者外观区别是:青蒿颜色偏青,艾草颜色偏绿,艾草的颜色有点像植物出芽的颜色。而青蒿的颜色就是芽成形的颜色。青蒿比艾草要高很多,青蒿修长,艾草没多长。艾叶起温经散寒、调经作用。青蒿为清热截疟药。二者无论是药用植物还是中药药理都不是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日加科学家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二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在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表示,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是关于宇宙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粒子之一中微子的身份变换。“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震荡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微子存在质量。”

中微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种类之一,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但其不可见且运动速度极快,很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也被科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们形容为“宇宙幽灵”。一直以来,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研究模型中,质量都被默认为零。然而,令物理学家们十分困扰的是,与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往往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微子“凭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末,分别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这些中微子并未消失,只是转换成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他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尽管他们的质量可能极小。

在获知得奖消息后,身在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通过电话接受了诺奖发布会的现场采访。在谈到发现中微子存在质量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时,他说:“当我们不知道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时候,很难将他们放入理论模型中去研究并得出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结论。所以这个发现不仅改善了物理学理论标准模型,也让我们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宇宙进化的过程,当然,了解他们存在质量并且能够转换类型,也解开了关于中微子消失的谜团。”

麦克唐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中微子研究需要庞大复杂的实验设备以及长期的观测记录,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团队。2001年,麦克唐纳所属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在位于安大略省某地2100米深的镍矿中建造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正是该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互相之间可以转化,即所谓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而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成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学家奥尔加·波特那在评价麦克唐纳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发现时表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一事实对粒子物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中微子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诸如中微子的质量究竟是多少,该如何测量等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从发现了中微子存在质量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就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如果中微子不存在质量,那么虽然我们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却也还是可以用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描述我们的宇宙构成。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微子的质量并不等于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是零?又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小?所以,结果就是,这项关于中微子震荡的发现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还将教会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6日颁奖现场。

日本、加拿大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奖 发现提升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瑞典皇家科学院6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一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加拿大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

新华社电 一名日本科学家和一名加拿大科学家因中微子振荡研究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6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宣布这一消息时认定,两名获奖者证明了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内部运作的认识,有助提升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两名获奖者分别是56岁的日本东京大学宇宙射线研究所所长梶田隆章和72岁的加拿大金斯顿女王大学教授阿瑟·麦克唐纳。两人将平分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5万美元)奖金。

梶田隆章是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东京大学特别荣誉教授小柴昌俊的学生。来自同一研究团队的科学家两次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在日本还是第一次。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梶田隆章在千禧年之交介绍了中微子在从宇宙到达日本神冈探测器的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而麦克唐纳同时证明了太阳中微子在到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中微子只有具有质量才能发生特征转变。

杨振宁理论遭挑战

“两名获奖者的研究对证明中微子特征转变的实验作出了关键性贡献,这种物理性变态的实现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声明说,“这对粒子物理学以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来说堪称开创性(的发现)。”

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它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质量。

按照评审委员会的说法,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发现对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所开创的标准模型理论而言是一个挑战。

“揭开裂缝”

标准模型理论是一套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理论,隶属量子场论的范畴,并与量子力学及狭义相对论兼容,是自牛顿经典物理学之后最接近“大一统”的一套自然哲学观。

“(梶田隆章和麦克唐纳的)实验揭示出经典模型理论第一个明显的裂缝,”评审委员会说,“显而易见的是,标准模型理论不可能成为描述宇宙基本构成物如何运作的一套完全理论。”

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不断探索中微子的奥秘。“发现它们最深处的秘密有望改变我们现阶段对宇宙历史、结构及其未来命运的认知。”评审委员会说。

麦克唐纳:

团队努力硕果

麦克唐纳当天在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现场电话连线中表示,自己在清晨4时获知得奖消息很激动,这一成就是整个研究团队长期努力的结果。

谈及自己的研究方向,麦克唐纳说,中微子研究将有助解释宇宙的演变进程。

“中微子是我们不知如何进一步细分的基本粒子之一,”他说,“探索它们有助我们了解宇宙的演变进程,而证明它们具有质量会帮助我们揭开那些(宇宙)奥秘。”

得知自己获奖后的梶田隆章同样激动不已,直言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三名科学家获2024诺贝尔化学奖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颁奖词中写到,三人在分子领域绘制出了细胞如何完成DNA修复及保护遗传信息。他们的工作为活细胞功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知识,研究成果在未来甚至可以为癌症治疗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据此前报道,在今年引文桂冠奖的获奖名单中,研究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科学家们被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随后,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诺贝尔官网消息,当地时间2015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长萨拉·丹尼尔斯宣布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她的复调作品是对我们时代的磨难与勇气的纪念。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她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

展开阅读全文

屠呦呦等3人获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人民网北京10月5日电(赵竹青)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评选,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1901-201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总共颁出了105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9年因一战或二战中断。

从10月5日起,2015年诺贝尔奖将陆续揭晓。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2015年6月2日,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1990-)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29、荣誉,你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得到,但从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意味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时事论据素材:卜戴伦BobDylan冷对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卜戴伦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摇滚民歌之父”卜戴伦(Bob Dylan)于上周四,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惟他至今仍未对获奖发表任何回应,诺贝尔委员会周一表示,决定放弃继续联络他。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在公布奖项得主4天后,已放弃联络卜戴伦本人。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长达尼乌丝(Sara Danius)称,已致电和发电邮给其最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并得到友善的回覆,认为目前为止已经足够。

达尼乌丝相信,卜戴伦会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又称就算他不出席,文学奖荣誉仍然属于他。卜戴伦的发言人周一拒绝回应报道。

75岁的卜戴伦以往甚少接受访问,演唱会中亦很少与观众互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天,他正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演唱会,但对奖项只字不提。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得主BobDylan是复杂难解的时代传奇

全文共 2805 字

+ 加入清单

摇滚

滚石不生苔,而Bob Dylan,就像一块滚石。

Bob Dylan有很多头衔:民谣摇滚奠基人、诗人、画家、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近50年来音乐史上的关键角色。

纵观其音乐生涯,年逾75的Bob Dylan,也依然是一个近乎神的存在。

一、翘课的叛逆少年

那唱片的声音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就像是我投错了胎——10岁的Robert Allen Zimmer在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仿佛就觉察到了他此生的使命。

但他所成长的明尼苏达州矿区小镇Hibbing,却是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天Robert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小镇,去了当时他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到Fargo市参加了另一支乐队,为小有名气的歌手Bobby Vee伴奏钢琴并一同演出了两场。

几个月后Robert搬去了Minneapolis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上学,但他完全没去上课,而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因而再没时间读书。

他也并非完全不沾书本,他开始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时间沉浸在垮掉派诗人凯鲁亚克癫狂的诗作世界中,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疯狂而有趣的一员。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名叫Dylan Thomas的诗人,并从其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在那之后的某一天里,Bob Dylan这个名字如同天启般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从此Robert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Bob Dylan。

为了吸取各种音乐养分,Dylan当时最常光顾的就是唱片店。但他几乎不买唱片,而是去试听室埋头狂听。他只需要听一两遍就能把一首歌学懂,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Woody Guthrie的歌,才恍然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二、无所顾忌的孤独巨星

一年后,当他从大学辍学,提着旅行箱和吉他,一路搭便车,他那段史诗般的征程也就此开始。

Bob Dylan混迹在格林威治村的众多歌唱好手中,一边浸淫着自由的艺术氛围,一边留心观察。但在精神病院见到偶像Woody Guthrie时,Dylan被残酷的现实震惊了。

他之后再没去看望过Guthrie,但仍旧唱着Guthrie的歌,但突然间他也开始唱其他人的歌。

Woody Guthrie

很明显Dylan对Woody Guthrie的迷恋已经完结。为纪念,他第一次动笔写了一首《Song For Woody》。

从此Bob Dylan开始自主创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Bob Dylan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时逢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 路德 ·金和肯尼迪总统相继被刺,Bob Dylan和诸多左派歌手一道现身于各类抗议活动中,甚至还在盛大的New Port民谣音乐节上大唱抗议歌曲,被视作新一代左派歌手领军人物。

但熟悉Bob Dylan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 回忆说:“Bob不是个政治化的人。”

也许是感到被民谣和抗议运动操纵和牵绊了,当Bob Dylan被紧急国民委员会授予“自由奖”时,他发言公开反抗,称只是一个独立诗人,言论震惊并激怒了所有人。

Bob Dylan在意识形态争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抽身而出,因为他不想做任何人的代言人,他看到了大洋彼岸“披头士”引发的狂潮,而他知道那是未来。

于是他迅速进行了另一番改头换面,他从民谣阵线的旗帜歌手变成了一个摇滚明星。

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被Carnaby街出品的时髦西装、不分昼夜架在鼻梁上的太阳镜和“披头士”式的尖头皮鞋代替,他甚至越来越多地以超现实的方式调侃记者。

只要能继续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不在乎被标签,或者媒体怎么看,因为我每天晚上都在面对人们演出。

这种出格的叛离行为让Dylan在1965年的New Port音乐节上遭受了公众最严厉的敌对情绪。

事发前5天,他的摇滚传世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刚横空出世,而他已接到邀请领衔出演New Port这个一年一度的民谣盛会。在演出前一天,Dylan突然擅自决定挑战音乐节的惯例,他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

当时台下的观众呈现出两级分化的反应,后台乱作一团:老的左派抗议歌手认为Dylan演的是流行乐,不是民谣。 Dylan尊崇的民谣领袖Pete Seeger愤怒得差点要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Dylan和乐队只演了3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

第一次携乐队登场便遭如此冲击,但Bob Dylan并没退缩,Dylan的转变和顽固在一段时期被很多人曲解,歌迷指责他、压迫他。

三、崩溃、遁匿和重生

1966年春,Dylan和乐队踏上了澳洲和欧洲的巡演之路,民谣半场和摇滚半场的尖锐对比激怒了很多歌迷。

终于这种对立在曼彻斯特Free Trade Hall举办的演出中达到了顶点,一个激动的观众趁着两首歌衔接的安静时刻,突然朝台上大吼了一声“犹大”!全场哗然。

片刻后,Dylan回应说:“我不相信你?你是个骗子!”他用人们指责他的话回敬了那个观众。随后对乐队成员叫道:“弄大声点!”鼓声响起,《Like a Rolling Stone》随即奏响,这便是摇滚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场之一。

欧洲巡演结束后,没过多久他就驾摩托车出了车祸。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都极少露面,这一事件至今仍被蒙上一层迷雾。

其实在欧洲巡演接近尾声时,Dylan已对那种生活深感厌烦。那场车祸后,Bob Dylan仍继续写歌,录制专辑和演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结婚(两次)生子。

四、滚石不生苔

如果说Bob Dylan在60年代为世人所做的贡献,是赋予流行乐以知性的灵魂,那么现在,当他已步入70高龄,他则被诠释为极大地扩展了民谣文化的关键人物,而这种民谣文化正是他最初的崛起之地。

Bob Dylan自传《像一块滚石》这部著作是Dylan自传的第一部。他在其中用了三个章节详述了自己头一年在纽约的生活,而对于60年代中期的事业顶峰几乎避而不谈。

纪录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这部传纪片发表于2005年,由著名导演Martin Scorsese执导,聚焦于Dylan1961年来到纽约至1966年摩托车祸期间的故事。片中有众多重要相关人物和Dylan本人的采访。

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受Dylan的音乐和他不同时期的诸多个性所启发”,片中的6个迥异的角色分别代表Dylan生活的不同方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2024中考作文素材: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及简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评选流程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①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②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③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④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如今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

由于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因此每项被提名的成果也至多只能归三名候选人共有,每位提名人至多也只能提出三名候选人;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因此每人至多可提名两人。如今,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各诺奖评委会于每年2月1日起开始评选工作,并于同年早秋向所属的颁奖机构提出有关推荐人选的书面报告,评委会只推荐一名候选人,由颁奖机构全体成员投票决定认可、改换或拒绝授奖。瑞典文学院从70年代起,逐渐改为如下的多步评选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村上春树出书:年年陪跑诺贝尔出本新书解解闷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村上春最新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将于本月由新经典文化推出。村上春树在本书中敞开心扉,畅谈35年创作人生中的最重要部分。

在书中,村上春树褪去小说家的光环,讲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成为一名小说家的梦想。“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我就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头也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吧。”村上在书中写道。

虽然是半路出家的新手,但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坚守这份职业,村上远离了喧闹的市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连每日的工作量都严格规定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即便是在功成名就的创作黄金期,村上春树也毅然离开日本,去美国从零开始成为创作新人,亲力亲为开拓读者疆域……在人生中的许多重要节点上,村上春树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抉择。

数十年“诺贝尔文学奖”每年都成为全球读者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村上春树本人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很多问题,村上春树都在书中首次坦诚公开。该书延续了村上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村上为此书还特地创造出一种“亲密的谈话感”的文体。

《村上春树·旅》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炸药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遗嘱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文学奖名人故事:鲍勃·迪伦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几十年前,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给诺贝尔写小传作文350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再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五个助手全部牺牲,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是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砰砰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呼吁:“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的引爆物,成功解决了炸药引爆的问题,这就是雷酸汞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读《诺贝尔》有感700字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我到图书馆借书,看到一本有关介绍诺贝尔的书,早就对他充满好奇的我,就把这本书借回了家。

翻开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原来,诺贝尔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有一次,诺贝尔带他的弟弟来参观他的实验室,中途他有事出去了,在实验室里的弟弟发现诺贝尔刚研制好的炸药出现异常状况,正想逃出去,突然”嘭”的一声,实验室爆炸了,诺贝尔的弟弟就此葬身于火海之中。面对这个沉重的打击,诺贝尔的家人坚决反对他继续研制炸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会停止自己的脚步,那么诺贝尔会不会停下自己追求梦想的脚步呢?

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看。哎呀,诺贝尔又一次遭受到了打击。在一次运输诺贝尔炸药的轮船上,突然发生爆炸,船上的一百多人一下子炸死了八十一人。从那天起,人们对诺贝尔都产生了排斥的态度,甚至都远离他,连警察也不准他再研制炸药。这些压力仍然改变不了他研制炸药的狂热,于是诺贝尔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偷偷地研制他热爱的炸药。这种行为在当今可是谁也做不到的呀!

诺贝尔对梦想执着的精神,让我特别震撼。但更令我惊讶的事又发生了,靠着坚持诺贝尔终于完成自己梦想,五十四岁的他已生命垂危,临死前他写下了遗嘱。他将设立诺贝尔奖金,用来奖励全世界最杰出的人物,不管他是男是女,是黑皮肤还是白皮肤,不管他属于什么民族,来自哪片大陆,只要够得上资格,就能获奖。他竟然将他毕生所得全部拿来帮助为梦想坚持不懈的人!

看完整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诺贝尔的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研制炸药上,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我感动。尽管他被社会排斥,父母反对……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还将自己辛苦所得拿来奖励更多追求梦想的人们。

我要向诺贝尔学习,树立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梦想,我相信,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