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诺贝尔

诺贝尔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诺贝尔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诺贝尔问题。

分享

浏览

7014

作文

53

2024中考作文素材:诺贝尔的传奇一生及简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屠呦呦获奖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晚,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的消息传来,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一片欢腾,因为启发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的葛洪就是在罗浮山留下了洗药池,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就立在东晋葛洪的洗药池旁。今天,很多游客获知消息后纷纷到洗药池和石碑旁合影留念。

这事要从东晋药仙葛洪说起。当年,葛洪移居罗浮山采药筑庵炼丹,写成了《肘后备急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正是《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眼前一亮、茅塞顿开。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是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终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拯救了无数生命。屠呦呦由此获得中国首个科学诺贝尔奖,这个奖显然也与罗浮山、与1700多年前的葛仙翁发生了联系。

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常常救死扶伤。百姓感念于他,为了纪念葛洪在医学上的成就,后人还为他树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

民间传说葛洪80岁时,携妻子鲍姑同服自炼金丹,双双羽化成仙。清代史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曾对此传说作了简洁的记述:“罗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遗衣也。衣化为蝶,蝶复化为衣。”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一书也记载道:“罗浮山有蝴蝶洞,在云峰岩下,四时出彩蝶,世传葛仙所化。”清代光绪年间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题葛仙衣冠冢》诗:“何处葬神仙?朱明洞里边。遗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鲜。”但据《罗浮山志》中记载,“葛洪羽化时面色如生,身体柔软,举尸入棺,身轻如衣。”世人遂认为他羽化登仙了。如今罗浮山的葛洪墓为衣冠冢,墓里没有尸骨,仅有葛洪的道袍鞋帽。

葛洪研究会会长刘俊发今天告诉记者,目前“青蒿治疟之源”碑周围,种了一片青蒿,但很多游人来到碑前还问“什么叫青蒿?”其实青蒿与民间熟悉的艾草很象,容易搞混。两者外观区别是:青蒿颜色偏青,艾草颜色偏绿,艾草的颜色有点像植物出芽的颜色。而青蒿的颜色就是芽成形的颜色。青蒿比艾草要高很多,青蒿修长,艾草没多长。艾叶起温经散寒、调经作用。青蒿为清热截疟药。二者无论是药用植物还是中药药理都不是一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日加科学家分享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二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戈兰·汉森在宣布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时表示,两位获奖者的发现是关于宇宙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粒子之一中微子的身份变换。“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梶田隆章和阿瑟·麦克唐纳,以表彰他们在中微子震荡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表明中微子存在质量。”

中微子作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种类之一,是宇宙中数量第二多的粒子,仅次于光子。但其不可见且运动速度极快,很少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也被科学家和物理学爱好者们形容为“宇宙幽灵”。一直以来,中微子在粒子物理的标准研究模型中,质量都被默认为零。然而,令物理学家们十分困扰的是,与理论计算结果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往往有高达三分之二的中微子“凭空消失”了。直到上世纪末,分别由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证明,这些中微子并未消失,只是转换成了另外两种类型的中微子。他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中微子是有质量的,尽管他们的质量可能极小。

在获知得奖消息后,身在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通过电话接受了诺奖发布会的现场采访。在谈到发现中微子存在质量对粒子物理学的贡献时,他说:“当我们不知道中微子存在质量的时候,很难将他们放入理论模型中去研究并得出关于物理学的基本结论。所以这个发现不仅改善了物理学理论标准模型,也让我们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关于宇宙进化的过程,当然,了解他们存在质量并且能够转换类型,也解开了关于中微子消失的谜团。”

麦克唐纳教授在采访中强调,中微子研究需要庞大复杂的实验设备以及长期的观测记录,所以这项研究成果应该归功于他的团队。2001年,麦克唐纳所属的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在位于安大略省某地2100米深的镍矿中建造了巨型中微子探测器。正是该探测器的测量结果表明,中微子存在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互相之间可以转化,即所谓的中微子震荡现象。而与此同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的研究团队也通过分析超级神冈探测器的数据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成员,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物理学家奥尔加·波特那在评价麦克唐纳和梶田隆章的研究发现时表示,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一事实对粒子物理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为中微子研究打开了一扇门,向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诸如中微子的质量究竟是多少,该如何测量等一连串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自从发现了中微子存在质量之后,关于它的研究就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了。如果中微子不存在质量,那么虽然我们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却也还是可以用它作为一个事实来描述我们的宇宙构成。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微子的质量并不等于零,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它们的质量不是零?又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如此之小?所以,结果就是,这项关于中微子震荡的发现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关于中微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还将教会我们关于宇宙的许多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Tomas Lindahl、Paul Modrich和Aziz Sancar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林达尔出生在瑞典,保罗·莫德里奇是美国人,阿齐兹·桑贾尔是土耳其人。他们三人均分了今次的奖金。

另据中新网10月7日电 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7日中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17日下午5点45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当地的瑞典皇家科学学院揭晓,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获奖。获奖理由是“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颁奖词中写到,三人在分子领域绘制出了细胞如何完成DNA修复及保护遗传信息。他们的工作为活细胞功能的认知提供了基础知识,研究成果在未来甚至可以为癌症治疗发展提供很大帮助。

据此前报道,在今年引文桂冠奖的获奖名单中,研究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科学家们被认为是诺贝尔化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随后,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00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00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待定。

展开阅读全文

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最新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间7时,201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得主是英国人安格斯·迪顿。这个结果一如往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再次不意外地令人意外,因为2014年最红的两个经济学家莫过于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经济学家让·梯若尔,与《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托马斯·皮凯迪,由此许多人也预测,今年应该不会再由欧洲人获奖。

安格斯·迪顿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983年来到美国发展并且至今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任教,与之前不久过世的约翰·纳什是同僚。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之所以会给安格斯·迪顿,其主要原因是表彰他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

正如刚刚过世的约翰·纳什被认为是具备“天才的伟大与温情”一样,这位新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学术研究也与往届的学者有一些不同:除了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之外,这位学者关注的领域并未聚焦在以往“高大上”的金融工具和货币政策等,而是更为关注社会平等与全球财富分配的公平。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

其实,财富不平等现状的研究一直是许多天才经济学家喜欢涉足的领域。迪顿的研究追溯了财富大分流的历史研究,并且观察到了许多被忽略的领域的进步。同时他还提出比如为何人类的寿命与社会的繁荣程度会猛增,为何富裕的国家给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实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等新颖论点。

然而从现代经济学研究演进历程上看,经济学研究偏离现实,过度理想化、模型化,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宗旨背道而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理化”不仅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特征,甚至由手段异化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目的。许多经济学的著作,似乎是为了建模而建模。当然,“数理化”有其研究意义上的严谨科学的长处,但是,作为一门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无法与真实经济、与普通民众实现意义沟通也成为其重要的软肋。

而安格斯·迪顿恰恰实现了二者的均衡。作为微观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他著有《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经济方法》这样的微观经济学术著作,同时他还著有《伟大的印度贫困辩论》,《逃离不平等》等关于东西方财富大分流与财富不平等现状的书籍。

正如路透社的评价,安格斯·迪顿勾勒了一幅两百多年来人类逃离贫困和早期死亡的图景。他并没有局限于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建构,而是将其研究放在更具历史和人类关怀的大视野下进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安格斯·迪顿的颁奖词,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除了一般经济学者的“经世”,他还拥有着经济学家的“济民”风范。

展开阅读全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10月5日,作为2015年诺贝尔颁奖季第一个颁发的奖项——“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也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12位获得殊荣的女性。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中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纂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对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惊喜。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幕仿佛仍近在眼前,中国又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方面获得突破。舆论围绕青蒿素发明权归属之争和屠呦呦“三无”科学家身份乃至中医药是否迎来春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讨论,清醒的声音和有据的论证逐渐夺取了主动。

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炸弹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6343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诺贝尔这个名字,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诺贝尔是瑞典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因发明炸药、雷管并经营、生产这两样东西而成为富豪。诺贝尔临去世前留下遗嘱,决定在他死后把遗产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以其全部利息分成五等份,作为“对人类幸福最具贡献者”的奖金,即: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事业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诺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瑞典人。他的父亲就是个发明狂,一生中有过不少发明。诺贝尔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幼年时,家境并不好,父亲为了一家生计,只身前往波兰,但仍不能谋得好职业,后来又辗转来到俄国。由于生活极为困苦,诺贝尔营养不良,瘦弱多病,经常感冒、发烧,母亲没少为他担心。8岁时,他就读于镇上的一所小学,因身体虚弱不得不经常请假,但天资聪明的他,成绩不但没落在后面,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优秀。

诺贝尔身体瘦弱,没有太多的玩伴,他不像一般孩子那么活泼,而是经常独自玩耍。他喜欢安静地看童话故事,或是到草原上散步,去摸摸青草、虫儿,捡捡小石头赏玩一番。在校园里,他经常远离同学,独自坐在树荫下看天空中变化不定的云彩或地上昆虫的各种动态。因此老师觉得他将来可能会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诺贝尔的外婆很疼爱他,经常给他讲一些瑞典和丹麦的童话故事,这时他总是乖巧地静静地听着,脑海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所燃起的无数幻想,可能就是日后发明创造的胚芽吧!

诺贝尔9岁那年,父亲从俄国来信说,他已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一家制造军用机械的工厂,俄国对他很重视。父亲叫全家到他那里去定居。1843年12月22日,也就是诺贝尔10岁生日那天,全家人离开瑞典,乘坐轮船渡过波罗的海向圣彼得堡出发。

父亲到码头上迎接他们。诺贝尔坐在马车上左顾右盼,望着高耸的寺塔及洋葱头状的屋顶,对异国大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感到惊奇。到达新居安顿下来后,父亲对三个孩子说;“今后你们弟兄三个要彼此勉励,努力学习,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父亲问老大罗伯特:“你将来长大打算做什么?”罗伯特说:“我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技师!”父亲又问老二路德依希:“你呢?”路德依希说:“我们家向来很穷,所以我要做一个大企业家,赚很多很多的钱。”诺贝尔不等父亲问他,就抢着说:“爸,我将来要当发明家!”母亲严肃地说:“好啦好啦,将来想做什么都可以,目前最重要的是用功读书。”

诺贝尔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读书很用功,很快学会了俄语,接着又学会了英语、德语。他的学习兴趣广泛,不仅阅读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籍,更喜欢文学,偶尔还作诗自我欣赏呢。

有时候,诺贝尔和哥哥们到父亲的工厂去,他总是被那些转动中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住,但他却又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那就是装入水雷的火药。当时的火药,无论是用于枪炮或水雷,全都是黑色的。诺贝尔会偷偷地带点火药回家,为了避免让爸爸发现而挨骂,他经常把火药粉放入纸袋中悄悄带走。

诺贝尔用带回家的火药做烟火,他把火药放在纸筒里,然后竖立在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会“咻——”的一声,在黑暗的夜晚中喷出美丽的火花。他又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做地雷来玩。他先用纸把火药粉包成圆团,再用较韧不易破的纸搓成长条,作导火线。他觉得这还不好玩,又把火药装入小空罐中,封紧盖子,再点燃导火线。“砰!”炸裂的罐子发出了巨响,盖子飞了起来,大家都吓了一跳,跑出来看是怎么回事。诺贝尔的调皮很快被父亲知道,父亲严厉地禁止他再玩火药。

工厂的员工们听说此事,不再让诺贝尔接近火药。诺贝尔心想:“哼,不给?我就自己制造火药。”他翻阅化学课本,原来是把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难怪火药都是黑乎乎的呢。诺贝尔的试验成功了,因此他又开始玩烟火了。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最后难免被父亲发觉而遭到禁止。但诺贝尔从玩耍中,发现了火药包扎的松紧与爆炸强力成正比的基本原理。

转眼间诺贝尔长到17岁了。这时他的两个哥哥已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父亲跟母亲商量,想让诺贝尔也到工厂上班,专门搞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了让他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父亲先派他去美国,跟那个发明螺旋桨式汽船的瑞典人学习一段时间。

于是诺贝尔第一次离开父母亲,远涉重洋到了美国。他投入到了瑞典籍的美国大发明家艾利克逊门下。艾利克逊对他深表欢迎。

诺贝尔跟艾利克逊学习了许多有关各种机械的技术,并帮助艾利克逊从事热空气引擎的研究工作。热空气引擎也就是今天的燃汽轮机,在当时还没有普遍使用。诺贝尔从这项研究中,得知物体燃烧发热使气体膨胀产生力量的原理,并学习到许多新的知识。

可是单独来到遥远的国度的诺贝尔,心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使他对文学的兴趣胜过对机械的研究。每当他想家感到孤寂时,大诗人雪莱的诗便成了他的寄托,写诗也成了他的主要消遣。

一年过去了。诺贝尔辞别艾利克逊,离开美国踏上归途。当他路过巴黎时,他想在此学习化学和物理;另一用意,是想欣赏巴黎美丽的风景以培养他作诗的灵感。

诺贝尔在圣彼得堡时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为了使自己的法语更流利,他进了一家法语会话补习班。在补习班里,他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两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海誓山盟私订了终身,但遗憾的是,他所深爱的少女不久竟因病去世了!这个打击,使诺贝尔无心留恋巴黎。他在少女的葬礼之后,就离开了这个心碎而难忘的地方,专心致力于将来的理想与事业,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圣彼得堡。

刚满19岁的诺贝尔回到了阔别两年的亲人身旁。父母的身体都很硬朗,公司业务也相当景气。他的大哥担任了公司经理;二哥担任工厂厂长,都成了优秀的技师,且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父亲决定把诺贝尔安插在指导发明的单位工作。

诺贝尔第二天就到工厂上班了。他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家里人想让他去南方温暖的乡下静养,可诺贝尔却想去德国。他希望能趁这个机会学习德语。尤其他认为德国有最好的化学技术,因此他就来到靠近阿尔卑斯山的温泉地养病。等身体康复后,他就立刻启程回到了圣彼得堡。

这时候,俄国和英法联军发生了战争。诺贝尔家的工厂大量生产水雷,供不应求。水雷的威力被证实后,有两位化学专家来到工厂访问,他们就是在俄国学术界留下许多功绩的希宁和特拉浦博士。

父亲把诺贝尔介绍给两位专家。希宁说:“为了使俄国获胜而早日结束战争,我们想制造威力强大的炸弹,能不能和你们工厂共同研究?”诺贝尔说:“当然可以,不过,这大突然,一点头绪也没有呀。”特拉浦博士说:“这点你不用急,我这里有强烈的液体爆炸物,但它的威力无法确定,有没有实用价值,还没有把握。”他说着拿出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瓶子来。

诺贝尔一见便说:“啊,销化甘油!”他从书本上得知,这是1847年意大利科学家沙布利诺发明的,今天他是头一次看见。沙布利诺因试管中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而受伤,从此便停止了试验。

两位专家把瓶子留了下来,让诺贝尔做试验用。诺贝尔此时再也不会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带给他辉煌无比的人生。

诺贝尔和父亲开始细心研究硝化甘油。由于它呈液化状态,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可怕的爆炸。但硝化甘油却是心脏病患者的有效医疗用品,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俄国最终战败了。诺贝尔家的军事工厂因此陷入了困境,被迫停工。父母亲带着诺贝尔的弟弟回瑞典去了,诺贝尔和两个哥哥仍留在圣彼得堡。工厂换了新老板。诺贝尔由于改良了晴雨表、水计量表并取得了专利,受到老板器重。这时候,父亲来信说他已开始对硝化甘油做研究,并问诺贝尔的进展如何?诺贝尔决心继续研究,不输给爸爸。

经过许多次试验,诺贝尔发明了将硝化甘油装入小玻璃管中再放进一个铁罐里,四周塞满黑色火药,再用导火线点火。“轰!”一声巨响,试验成功了!这种能使火药完全爆炸的小玻璃管,便是诺贝尔的发明物“雷管”。

由于诺贝尔发明雷管,使硝化甘油能安全地使用于矿山、隧道的爆破工程,因此他高高兴兴地把这项发明带到了父亲身旁。而他父亲在这方面却毫无进展。

诺贝尔和父亲打算成立一个诺贝尔硝化甘油公司。为了筹措资金,诺贝尔前往法国,四处拜访巴黎银行,向他们说明他从事的是一种具有伟大远景的事业。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他。后来,幸运之神终于向他伸出援手了,法王拿破仑三世对他的发明很感兴趣,认为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用途。诺贝尔因此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

诺贝尔和父亲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筹建了一个小型试验工厂,这就是诺贝尔火药工业公司的前身。1863年诺贝尔满30岁时,火药工厂正式开始制造硝化甘油。他的弟弟艾米尔也是个炸药迷,每天泡在工厂里,帮助父亲和哥哥。不料由于大意,9月3日这天,工厂突然发生爆炸,成了一片火海!诺贝尔和父亲赶到出事现场时,工厂已成了一片废墟。他们从残留的灰烬中找到五具遗骸,其中一具便是诺贝尔最疼爱的小弟艾米尔。

经受这次重大刺激后,父亲因脑溢血而病倒,母亲终日以泪洗面。诺贝尔也是悲痛万分!他从悲伤中重新再奋起,并立下一个宏愿:“我一定要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量制造的方法。”

无奈警察机关严禁诺贝尔火药工厂复业,并不准许他们在离市区5公里内做这项危险试验。诺贝尔于是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人们都拒他于千里之外,他不得不死了这条心。诺贝尔只好买了一艘大船作工厂,到一个大湖上作试验。尽管如此,其它船只上的人因上次的爆炸事件而心惊胆寒,不许诺贝尔的“水上工厂”靠近。诺贝尔不得不经常改变停泊位置。

硝化甘油炸药又生产出来了,但由于爆炸事件,没有人敢购买。诺贝尔心想,没有人敢使用,我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他于是决定扩大宣传,并亲手做示范表演,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不仅威力强大而且安全可靠的炸药。受邀者目睹了他的示范表演,渐渐地打消了疑虑,工厂的订单又源源而来。

诺贝尔又到德国汉堡去开设火药工厂。工厂不大,四周环绕着4米厚3米高的围墙。这座小小的工厂,从此却支配了世界火药界。汉堡的硝化甘油工厂,不久成为热门的消息而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当时在德国,硝化甘油也仅仅是被用在铁路工程方面和铁矿的开采上。

诺贝尔的硝化甘油信誉步步高升。其实硝化甘油和从前一样,依然是危险的爆炸物。它之所以没有节外生枝,是因为德国气候寒冷,硝化甘油在低温下不易爆炸的缘故。这种炸药搬运起来也很危险。由于硝化甘油是一种粘稠的液体,有些无知的人竟把它当做润滑油来使用。更可笑的是,有一个旅馆的服务员,竟以为那是光亮剂,拿它擦皮鞋和皮裤。

有一位德国旅客到纽约旅馆投宿,外出时他把一个小盒子存放在服务台。服务员不知道盒内装的是硝化甘油,随手放在椅子下面。不久服务员发现小盒子冒黄烟,惊慌之余,他拿起盒子就往马路上丢,转眼工夫,就引起了一场大爆炸。附近一带民房的门窗玻璃全被震破,而马路上丢盒子的位置炸成1米的深坑!

这件事立刻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以最醒目的标题、最大的篇幅谴责硝化甘油。

1866年3月,巴拿马一艘名叫“欧洲号”的轮船离港时,甲板上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致使17人死亡,船身严重受损。在旧金山一个仓库中,硝化甘油爆炸又造成14人死亡……

接踵而来的爆炸灾害,致使各国都严格禁止硝化甘油的贮存和制造。聆听这些骇人听闻的消息,硝化甘油最早发明人沙布利诺震惊地说:“我怎么会造出这种残害生灵的罪恶物品来?我真后悔呀!”

诺贝尔面临这些打击和不绝于耳的责难,并没有灰心丧气。他想起那些无辜的被炸死的人们,想起可怜的弟弟艾米尔,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研制出十分安全的硝化甘油炸药来。经过无数次试验,他终于研制出一种用雷管引发的、固体状态的硝化甘油炸药。

1866年10月,德国克鲁伯地方组织了一个硝化甘油炸药审查委员会,对诺贝尔所制造的炸药在安全性和威力方面做了一定安全审查。全体委员审查后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在使用和运输方面都可以绝对放心。

多年来的辛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第二年年初,德国矿业界人士前来订购大批硝化甘油炸药。由于采矿的效率提高,而且从未发生意外,矿商们个个眉开眼笑。接着,法国、英国也来采购,连诺贝尔的祖国瑞典也订购了。诺贝尔见瑞典已愿意采用,高兴地说:“我总算能够为祖国尽一点心力了。”

一度被视为可怕的危险物品,现已成为赐福人类的大功臣。硝化甘油炸药用途之广难以尽述,像隧道工程、开发铁路、挖掘运河、开山辟地、铺路架桥等等,都需要它。

硝化甘油炸药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快速进步。诺贝尔的克鲁伯火药工厂在不断地扩展着。到1874年,硝化甘油炸药的供应量达3120吨。

不久,德国和法国爆发了战争。当时德国称为普鲁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法国无法抵挡新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威力,终于向普鲁士投降。诺贝尔听说被炸死炸伤的士兵令人惨不忍睹,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他又忆起了惨死的幼弟艾米尔。他深深地责备自己说:“硝化甘油炸药竟然给人类带来痛苦,带来不幸!我有罪呀……”他的工厂投资合伙人劝慰他说:“不,您千万不要这么想,炸药本身无罪,是战争带给人类痛苦的。炸药用来开矿、铺路、搞建筑,不是为人类造福的吗?”

1872年9月3日,诺贝尔的父亲与世长辞,终年71岁。父亲去世后,母亲仍留在斯德哥尔摩老家,过着孤寂而平静的晚年。诺贝尔的两个哥哥也很有出息,他俩在俄国的巴库发现了油田,开办了一家石油公司,并且发明了用地下管道输送石油。公司的年产量达20万吨。

诺贝尔因经营硝化甘油炸药而发了大财,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富豪。他后来迁居到意大利,一直到去世。

诺贝尔一生刻苦学习和钻研,他不但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还发明了汽车自动刹车装置、石油连续蒸馏法等,共取得了355件专利。

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长此下去,恐怕世上最富有的人也招架不住了!”尽管如此,诺贝尔仍尽力帮助穷困的人,可恶的是这些人中总是夹有诈骗之徒和无赖。

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诺贝尔不像有些发明家只会搞发明不会经营,他还是个极精明的大企业家。他终生守着自己研究、自己创造、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不变法则。他很了解商业界的阴谋险诈与反复无情的激烈竞争。诺贝尔将世界各地硝化甘油炸药公司联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托拉斯”,无论在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均由他独揽大权。这种托拉斯的营运组织,已为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采用,这是诺贝尔在商业上的一大成就。

诺贝尔的托拉斯成为世界性的特大企业,1886年他就拥有9.7亿美元的资产。

但是,如果诺贝尔只是位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话,那么诺贝尔奖也不可能诞生了。诺贝尔一生最伟大的发明是硝化甘油炸药和飞行炮弹。这两样东西本身是中性的,它既可以用于防卫又可以用于侵略。诺贝尔一生致力于为人类造福,致力于世界和平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在1896年他临去世时,留下了永恒的遗嘱:将他财产的一部分,作为诺贝尔奖基金。颁奖典礼定于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由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颁奖。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潜水员官东

2015年6月2日,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潜水员官东(1990-)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

展开阅读全文

名人故事:202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

全文共 1421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学院宣布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鲍勃·迪伦(Bob Dylan)。

时光追溯到1961年,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如此遥远的年份,那也是鲍勃·迪伦开始红得发紫的时候,距今半个世纪。最伟大的文化符号、民谣摇滚教父、反战英雄、音乐界传奇……对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人们给予了很多标签。

但是,鲍勃·迪伦说这些标签“没有一个是靠谱的”,他公然不屑。而对主流文化,他也很警惕,认为是“骗人的把戏”。正如他的成名曲《答案在空中飘扬》,他一直没有停下步伐。

关于他的故事要几十年前说起,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叫“Hibbing”的矿区小镇上,人们过着简单而乏味的生活。男孩 Robert Allen Zimmerman 在这里长大,那时,他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就是听收音机里播放的电台广播,那里间或会传来一些流行歌曲和彼时方兴未艾的摇滚乐。而当这个男孩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他的意识仿佛被抽离了片刻,在一瞬间他萌生了与此有关的巨大梦想。

这个男孩疯狂地练习演唱和乐器,他因此成了校园明星也轻而易举地俘获了女生的心。但他无法满足于眼下的生活,他心心念念着外面的世界,他要走出这里。中学毕业的第二天他就离开了那个小镇,和别人一起组成乐队,到处表演。不过很快,他就又厌倦了那种缺乏内涵的音乐。等到上大学时,他已经完全无心学业,醉心于弹琴唱歌。那时他还迷上了诗歌,甚至因为崇拜威尔士诗人 Dylan Thomas 而改了自己的名字,新名字叫作 Bob Dylan(鲍勃·迪伦)。

1961 年,从大学辍学的 Bob Dylan 来到了纽约曼哈顿区的格林尼治村,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音乐人、艺术家,被称作民谣圣地。Bob Dylan 卸下心中的梦,安放在这个地方,他想在这里的酒吧演唱,去当一名真正的歌手。那时候,他身材纤瘦,头发微卷,说起话来略带羞涩,常常紧蹙眉头,背着一把吉他,提着破旧的行李箱。

Gerde’s Folk City 是格林尼治村里最著名的音乐演出场所。54 年前,Bob Dylan 的名字出现在这个酒吧演出的海报上,他要在那年 9 月 26 日为大家演唱,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在这样正式的场合下公开演出。那天晚上,他的表演让台下掌声雷动,在场的观众中,坐着资深的乐评人 Robert Shelton 。三天后,纽约时报出现了关于 Bob Dylan 的文章。

“一颗闪亮的新星在 Gerde’s Folk City 的舞台上冉冉升起。”Robbert Shelton 赞叹道,“即便年轻得不像话,他也是这些天来,整个曼哈顿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音乐弥漫着非凡的创造力,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整个格林尼治村,不,整个曼哈顿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那一年,他二十岁。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仅仅是传奇的开始。半个世纪过去了,Bob Dylan 和乐队有过 2000 多场演出,他个人获得了 10 次格莱美奖,甚至还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名副其实的乐坛“活化石”。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民谣歌手,他的作品被无数人传唱,他写下的歌词和旋律沁入到无数人的灵魂,让人们感受到自由。

1961 年的那个夜晚,让这一切有了个美妙的开始。现如今,格林尼治村人头涌动,各国游客成群结队地来参观拜访,可是人们怀念 60 年代,因为那时的午夜,走进一家昏暗的酒吧,或许能与 Bob Dylan 不期而遇。而他年轻的歌声,在风中飘扬。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1、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29、荣誉,你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得到,但从没有人思考过得到它意味着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时事论据素材:卜戴伦BobDylan冷对诺贝尔文学奖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卜戴伦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摇滚民歌之父”卜戴伦(Bob Dylan)于上周四,破天荒以唱作歌手身份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惟他至今仍未对获奖发表任何回应,诺贝尔委员会周一表示,决定放弃继续联络他。

诺贝尔委员会表示,在公布奖项得主4天后,已放弃联络卜戴伦本人。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长达尼乌丝(Sara Danius)称,已致电和发电邮给其最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并得到友善的回覆,认为目前为止已经足够。

达尼乌丝相信,卜戴伦会出席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又称就算他不出席,文学奖荣誉仍然属于他。卜戴伦的发言人周一拒绝回应报道。

75岁的卜戴伦以往甚少接受访问,演唱会中亦很少与观众互动。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当天,他正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演唱会,但对奖项只字不提。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得主BobDylan是复杂难解的时代传奇

全文共 2805 字

+ 加入清单

摇滚

滚石不生苔,而Bob Dylan,就像一块滚石。

Bob Dylan有很多头衔:民谣摇滚奠基人、诗人、画家、08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获得者、近50年来音乐史上的关键角色。

纵观其音乐生涯,年逾75的Bob Dylan,也依然是一个近乎神的存在。

一、翘课的叛逆少年

那唱片的声音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人,就像是我投错了胎——10岁的Robert Allen Zimmer在第一次听到乡村音乐时,仿佛就觉察到了他此生的使命。

但他所成长的明尼苏达州矿区小镇Hibbing,却是个气候严酷、生活封闭乏味的地方,只有电台传送着来自外界的信息。

中学毕业后的第二天Robert就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小镇,去了当时他能去的最远的地方——到Fargo市参加了另一支乐队,为小有名气的歌手Bobby Vee伴奏钢琴并一同演出了两场。

几个月后Robert搬去了Minneapolis市的明尼苏达大学上学,但他完全没去上课,而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白天则蒙头睡觉,因而再没时间读书。

他也并非完全不沾书本,他开始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时间沉浸在垮掉派诗人凯鲁亚克癫狂的诗作世界中,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疯狂而有趣的一员。

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了一名叫Dylan Thomas的诗人,并从其作品中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在那之后的某一天里,Bob Dylan这个名字如同天启般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从此Robert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Bob Dylan。

为了吸取各种音乐养分,Dylan当时最常光顾的就是唱片店。但他几乎不买唱片,而是去试听室埋头狂听。他只需要听一两遍就能把一首歌学懂,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Woody Guthrie的歌,才恍然明白了自己的方向。

二、无所顾忌的孤独巨星

一年后,当他从大学辍学,提着旅行箱和吉他,一路搭便车,他那段史诗般的征程也就此开始。

Bob Dylan混迹在格林威治村的众多歌唱好手中,一边浸淫着自由的艺术氛围,一边留心观察。但在精神病院见到偶像Woody Guthrie时,Dylan被残酷的现实震惊了。

他之后再没去看望过Guthrie,但仍旧唱着Guthrie的歌,但突然间他也开始唱其他人的歌。

Woody Guthrie

很明显Dylan对Woody Guthrie的迷恋已经完结。为纪念,他第一次动笔写了一首《Song For Woody》。

从此Bob Dylan开始自主创作。

他几次三番地去找乐评人Robert Shelton,给他唱自己的歌。直到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把他推荐给各个唱片公司,并在《纽约时报》上对他大加赞赏,才终于引发了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制作人John Hammond的注意,并为他挣得了一纸唱片合约。

这番幸运之神的眷顾很快让Bob Dylan成为一颗新星,尤其在1963年他的反战歌曲和话题歌曲广为流传之时,整个美国民谣界和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都受到他的剧烈冲击。

时逢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 路德 ·金和肯尼迪总统相继被刺,Bob Dylan和诸多左派歌手一道现身于各类抗议活动中,甚至还在盛大的New Port民谣音乐节上大唱抗议歌曲,被视作新一代左派歌手领军人物。

但熟悉Bob Dylan的民谣歌手Dave Van Ronk 回忆说:“Bob不是个政治化的人。”

也许是感到被民谣和抗议运动操纵和牵绊了,当Bob Dylan被紧急国民委员会授予“自由奖”时,他发言公开反抗,称只是一个独立诗人,言论震惊并激怒了所有人。

Bob Dylan在意识形态争斗最激烈的时候突然抽身而出,因为他不想做任何人的代言人,他看到了大洋彼岸“披头士”引发的狂潮,而他知道那是未来。

于是他迅速进行了另一番改头换面,他从民谣阵线的旗帜歌手变成了一个摇滚明星。

皱巴巴的牛仔裤和工装服被Carnaby街出品的时髦西装、不分昼夜架在鼻梁上的太阳镜和“披头士”式的尖头皮鞋代替,他甚至越来越多地以超现实的方式调侃记者。

只要能继续做我喜欢做的事,我不在乎被标签,或者媒体怎么看,因为我每天晚上都在面对人们演出。

这种出格的叛离行为让Dylan在1965年的New Port音乐节上遭受了公众最严厉的敌对情绪。

事发前5天,他的摇滚传世名曲《Like A Rolling Stone》刚横空出世,而他已接到邀请领衔出演New Port这个一年一度的民谣盛会。在演出前一天,Dylan突然擅自决定挑战音乐节的惯例,他要带一支完全电声化的乐队上场。

当时台下的观众呈现出两级分化的反应,后台乱作一团:老的左派抗议歌手认为Dylan演的是流行乐,不是民谣。 Dylan尊崇的民谣领袖Pete Seeger愤怒得差点要用斧头把扩音器的电缆斩断,Dylan和乐队只演了3首歌就在嘘声中匆忙下台。

第一次携乐队登场便遭如此冲击,但Bob Dylan并没退缩,Dylan的转变和顽固在一段时期被很多人曲解,歌迷指责他、压迫他。

三、崩溃、遁匿和重生

1966年春,Dylan和乐队踏上了澳洲和欧洲的巡演之路,民谣半场和摇滚半场的尖锐对比激怒了很多歌迷。

终于这种对立在曼彻斯特Free Trade Hall举办的演出中达到了顶点,一个激动的观众趁着两首歌衔接的安静时刻,突然朝台上大吼了一声“犹大”!全场哗然。

片刻后,Dylan回应说:“我不相信你?你是个骗子!”他用人们指责他的话回敬了那个观众。随后对乐队成员叫道:“弄大声点!”鼓声响起,《Like a Rolling Stone》随即奏响,这便是摇滚史上最为著名的现场之一。

欧洲巡演结束后,没过多久他就驾摩托车出了车祸。在此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都极少露面,这一事件至今仍被蒙上一层迷雾。

其实在欧洲巡演接近尾声时,Dylan已对那种生活深感厌烦。那场车祸后,Bob Dylan仍继续写歌,录制专辑和演出。他也像其他人一样结婚(两次)生子。

四、滚石不生苔

如果说Bob Dylan在60年代为世人所做的贡献,是赋予流行乐以知性的灵魂,那么现在,当他已步入70高龄,他则被诠释为极大地扩展了民谣文化的关键人物,而这种民谣文化正是他最初的崛起之地。

Bob Dylan自传《像一块滚石》这部著作是Dylan自传的第一部。他在其中用了三个章节详述了自己头一年在纽约的生活,而对于60年代中期的事业顶峰几乎避而不谈。

纪录片《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这部传纪片发表于2005年,由著名导演Martin Scorsese执导,聚焦于Dylan1961年来到纽约至1966年摩托车祸期间的故事。片中有众多重要相关人物和Dylan本人的采访。

电影《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受Dylan的音乐和他不同时期的诸多个性所启发”,片中的6个迥异的角色分别代表Dylan生活的不同方面。

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鲍勃·迪伦,我们错过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奇,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一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村上春树出书:年年陪跑诺贝尔出本新书解解闷

全文共 493 字

+ 加入清单

村上春最新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将于本月由新经典文化推出。村上春树在本书中敞开心扉,畅谈35年创作人生中的最重要部分。

在书中,村上春树褪去小说家的光环,讲述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成为一名小说家的梦想。“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我就是一个比比皆是的普通人。走在街头也不会引人注目,在餐厅里大多被领到糟糕的座位。如果没有写小说,大概不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吧。”村上在书中写道。

虽然是半路出家的新手,但为了能心无旁骛地坚守这份职业,村上远离了喧闹的市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连每日的工作量都严格规定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即便是在功成名就的创作黄金期,村上春树也毅然离开日本,去美国从零开始成为创作新人,亲力亲为开拓读者疆域……在人生中的许多重要节点上,村上春树都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抉择。

数十年“诺贝尔文学奖”每年都成为全球读者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村上春树本人的真实想法是怎样的?很多问题,村上春树都在书中首次坦诚公开。该书延续了村上一贯轻松、幽默的风格,村上为此书还特地创造出一种“亲密的谈话感”的文体。

《村上春树·旅》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与炸药的故事

全文共 2892 字

+ 加入清单

蒸汽机的出现,使人类社会从手工时代进入机械时代,社会一下子向前推进了许多年。工矿交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制造机械需要钢铁,烧蒸汽需要煤,炼铁采煤需要开矿,对矿就需要威力强的炸药。修水库、建河坝,铁路穿越山谷,也需要炸药劈开山谷、凿通隧道......

炸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破坏力大,生产力也大。一方面,开矿要用它炸开矿石,修路靠它劈开山谷、凿通隧道、扫除障碍,修水库、建大坝,靠它移山填海……另一面,用它装填炮弹、炸弹,不知毁坏多少房舍、农田、村庄,压取多少人的生命……看炸药用在何处,建设者需要它,战争狂也喜欢它。

自它一出世,两种作用就兼而有之。蒸汽机推动着钢铁业和采矿业,人们到处找矿,铁矿石、煤靠炸药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资产者为争夺资源、市场打得你死我活,都想找到摧毁力更强的武器。于是,炸药便应运而生。

炸药源于中国的火药,但比火药的威力大得多。 这里说的就是炸药和引爆物———雷管的发明者。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淡淡的月牙还没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开始活动,清晨的静谧顿时变得无影无踪了。突然,如同平地一声雷,震得人们耳根子发麻。远处,教堂钟楼的大块玻璃轰然坠落粉碎。人们感到地面在颤动,许多人都以为发生了地震,胆小的人纷纷祈祷上帝保佑……

城东的诺贝尔家族住宅附近,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爆炸。属于诺贝尔家族的大平房实验室,随着一声巨响变成一片瓦砾。进行实验的5个人全部死于非命。老诺贝尔的小儿子埃米也在这次爆炸中丧生。炸药的爆炸力是人们从未见过的。

当市政厅方面公布爆炸情况时,城内的百姓们简直要造反了。原来,诺贝尔一家正在研究一种爆炸力极强的硝化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谁愿意躺在炸药桶旁睡觉呢?愤怒不已的邻居们简直要将诺贝尔一家扫地出门。市政厅当即发布命令,禁止在城里搞实验,否则将驱逐诺贝尔一家。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里制造炸药,他们只好把设备搬到距斯德哥尔摩较远的马拉湖面的一只平底船上。人们都说诺贝尔一家全疯了。其实,诺贝尔一家是热衷于科学技术,沉浸在炸药研究中的发明家族,从老诺贝尔开始,这个小工厂主就献身于技术发明,直到阿尔弗莱德创立不朽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家族历经磨难,千辛万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诺贝尔是一位献身科学技术的发明家。当他在瑞典苦心经营的小工厂毁于火灾之后,他便远离祖国和妻儿,到俄国寻求生路。在俄国,老诺贝尔惨淡经营,从事机械发明和研制炸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国方面的赏识,但俄国皇室的政治动荡,又使他好景不长,事业难以为继。

年近60岁的老诺贝尔回国后,重整旗鼓,和他的三个儿子一起研制炸药。父亲不屈不挠的性格被阿尔弗莱德所继承。当阿尔弗莱德看到硝化甘油具有威力无比的爆炸力时,就决定认真研究这种炸药,将它用于矿山开凿和运河挖掘等工程建设上去。从此,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一生,就与不断的爆炸结下了不解之缘。

阿·诺贝尔初次见到硝化甘油,是在俄国的圣彼得堡。当时,俄国化学家齐宁教授向前来讨教的诺贝尔父子演示了硝化甘油的爆炸性。当很少很少的硝化甘油在锤击下发生猛烈爆炸时,给诺贝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为了控制硝化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须发明引发装置。经过研究,诺贝尔发现要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击发。1862年,诺贝尔用火药引爆硝化甘油获得成功。诺贝尔把硝化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再把装满火药的锡管放人,然后装进火药引爆。

诺贝尔终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还弥漫着白茫茫的雾气,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小河边,由阿尔弗莱德点燃导火线,然后丢人水中。猛然间,传来了一声刺耳的金属爆裂声,显然它的轰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成功使诺贝尔坚定了研制烈性炸药的决心。可是,随后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们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并且被迫迁移到湖中小船上进行实验.

这时,诺贝尔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经打击或震动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制成了引爆装置——雷管。一天,诺贝尔在马拉湖岸边进行引爆实验,远处观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诺贝尔从死神手中挣脱的情景:敏捷的诺贝尔刚刚轻手轻脚地将实验装置安装完毕,转回身走,还没有走开多远,就听到“轰”的一声冲天巨响,炸药卷起了浓重的黑烟、尘土,人们都以为这回诺贝尔肯定完了,可是,谁知满脸血污的诺贝尔却出人意料地从硝烟中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雷管试验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药的雷管,诺贝尔开始生产硝化甘油。社会迫切需要烈性炸药,诺贝尔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然而,一连串的大爆炸,又使诺贝尔面临绝境。硝化甘油遇到剧烈震动,就会引起爆炸,当时人们对炸药的危险性一无所知,随意处理硝化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随自己。不久,报警的信函如雪片一般涌向诺贝尔。

1865年12月,一名商人带着10磅硝化甘油,住进纽约一家旅馆,突然的爆炸令屋毁人亡,连地基也炸出一米多深坑。

1866年3月,悉尼一家货栈贮存的两箱硝化甘油爆炸,一声巨响,片瓦无存。

1866年4月,“欧罗巴号”轮船运载硝化甘油因爆炸而沉入海底,船上人员无一幸免。

人们恐慌、怀疑、抵制和咒骂的话语向诺贝尔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坚毅的诺贝尔也为之焦虑不安。但是他没有像发现硝化甘油的索布莱洛那样痛悔不已、手足无措,只去向上帝祈祷宽恕。他坚信新炸药的优越性一定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怎样才能解决烈性炸药的安全性问题呢?经过日夜奋战,诺贝尔想出了两种安全措施,最终解决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问题。运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诺贝尔制成了固体炸药。试制成功以后,诺贝尔亲自去各处表演,用铁的事实证明新炸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们的疑虑,挽回不良影响。

1867年7月14日,英国北部矿山矿石贮存场的平地上,挤满了企业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观众,他们谨慎地俯身在一道拦水坝后,惊恐地向前眺望着。

只见诺贝尔的几个助手,用废枕木点燃一堆篝火,然后,诺贝尔从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药,放在熊熊烈火上。围观的人们心惊胆战,他们深知不安分的硝化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吓得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儿,诺贝尔又跑到贮存场边缘的断崖旁边,当他将10磅多重的炸药箱丢到二、三十米深的断崖下时,许多人吓得俯卧在拦水坝后。不论是火烧。还是撞击,新炸药都安然无恙.诺贝尔又将炸药埋入一个废洞里,用引爆剂引爆,炸药使碎石乱飞、地面颤动……

新炸药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使用诺贝尔炸药的用户解除了疑虑。从此以后,诺贝尔的炸药又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矿业、交通业之中,全世界到处都响着诺贝尔炸药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1896年12月10日,孤独的诺贝尔在意大利西部的疗养圣地悄然死去。按照他的遗嘱,将多达3300多万瑞典克朗的遗产建立了诺贝尔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以及为人类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义者。

从1901年颁发首届诺贝尔奖迄今,已超过90年,在这期间有600多位专家、学者和著名人士获得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奖金虽然不是世界奖赏中数额最高的,但它是最权威的。它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金获得者走过的道路,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全文共 1409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获奖。

展开阅读全文

炸药之父———诺贝尔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多年随父亲研究炸药的经历,也使他的兴趣很快转到应用化学方面。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 在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十分沉重的打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也纷纷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炸药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炸药的引爆问题,这就是雷管的发明。当他满脸鲜血从爆炸成功的硝烟钻出时,却兴奋的大叫“我成功了”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就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遗嘱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586 字

+ 加入清单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以及炸药的发明者。他是他那个时代最大的资本家之一,其麾下的诺贝尔跨国公司已遍及21个国家,拥有90余座工厂,雇工多达万余人,成为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当诺贝尔的助手拉格纳·索尔曼仔细阅读着他的专利发明目录时,曾不禁感慨万端:如此之多的发明,竟然都是出自一个人的头脑。

诺贝尔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一生未婚的诺贝尔也曾有过三次短暂的爱情生活,但都以悲剧而结束,他倾心的3位女性一个早逝,一个有情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斯德哥尔摩,其父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发明家,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16岁时,诺贝尔就成为了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1850年,17岁的诺贝尔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就是在这次青年时代的欧美之旅,诺贝尔曾于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诺贝尔伤心不已,第一次的恋情就这样不期而止。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喜欢得不得了。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着名女作家,她于一八八九年出版了曾引起很多议论的呼唤和平的着作《放下武器》。她还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和平之友协会”,并且成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世界和平大会的领导成员,是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她是最早唤起诺贝尔对和平感兴趣的一个人,他决定建立和平奖金也与她的影响有关。

不久后,诺贝尔再次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他从此对感情开始悲观起来。

这个索菲,真不是个省油的灯。1891年春天,索菲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孩子来,并说其生父亲一位匈牙利军官。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犹如五雷轰顶,对索菲彻底失望了,决定从此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诺贝尔的助手、诺贝尔遗嘱的执行人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足够多的钱,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索尔曼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只好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索菲为“Madame Sofie Nobel”,可见其对索菲曾有的深情。这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束之高阁,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才广为世人所知。

诺贝尔在巴黎工作和生活期间,还曾做过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他聘用作为厨娘的一个法国姑娘告诉他,她要辞职去结婚。诺贝尔问这位法国姑娘要他送点什么结婚礼物,这位聪明而机灵的法国姑娘提出:别的都不要,只想要“诺贝尔先生本人一天所挣的钱”。这个请求可难倒了诺贝尔,因为诺贝尔本人也不知道他一天挣多少钱。然而,诺贝尔是一个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办的人,于是他经过几天计算之后,算出他一天大概能挣4万法郎。这样,他就把4万法郎作为结婚礼物赠给了那位姑娘。据说这笔钱在当时的价值,仅靠它的利息就可以让这位姑娘舒心地过上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

给诺贝尔写小传作文350字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1862年夏天,诺贝尔开始了对硝化甘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再一次进行炸药实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五个助手全部牺牲,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是诺贝尔的父亲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砰砰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呼吁:“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诺贝尔经过长期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的引爆物,成功解决了炸药引爆的问题,这就是雷酸汞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诺贝尔》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而且把自己的全部遗产都捐献给了科学事业,经自己的名字命名为最高等级的奖。他就是世人皆知的化学家、发明家——诺贝尔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他出生于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在他幼年的时候,父亲去了俄国工作,小诺贝尔就跟从家庭老师学习。后来回到父亲在俄国的工厂里开始工作,并从事科学研究和机械设计。回到瑞典后,他转移志趣开始研究炸药。诺贝尔一生拥有三百五十五项专利发明,其中发明炸药是最为出名的一项。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人生是坎坷的,总会遇到很多困难,诺贝尔却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坚强面对。从古到今,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学习,如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虽然都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终于成功用破布等材料做成了纸。如数学天才、大发明家祖冲之,他经过长期艰苦研究,发现了圆周率,发明了水碓磨、指南车等,取得了卓越成就。

我又想起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家人一起去爬山,爬到一半我就累得喘不过气了,在爸妈的鼓励下,我坚持不懈,终于爬到了山顶。我看着山下的美景,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仿佛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收获了成功的快乐。

诺贝尔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动,同时,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而放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