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课时

课时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课时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课时问题。

分享

浏览

3330

作文

44

第二课时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四、学生动手写

在学生写之前,教师提出三点要求:1.交待清楚画的是什么;2.给文章定一个贴切的题目;3.写一篇300-500字左右的短文。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

五、围绕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评议

这一环节是分下面几步进行的:

1.请愿意将自己习作读给同学们听的学生到讲台上,先将组合的图形与习作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再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2.读习作的学生读完后进行自评,主要谈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地方;

3.同学评,主要侧重于用词、语句和交待得清楚与否上面;

4.教师指导,主要是从想象是否合理这方面给予指点。

六、教师总结

教师在总结中强调了两点:1.想象要注意合理;2.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 小组为单位汇报搜集成果。

(二)展示幻灯片学习自救知识

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

1、关门求生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生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6、安全出口逃生

(三)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播打(注: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情况要报详细:×××单位、××区××街××号发生火灾,×××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四)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内考察逃生路线

一、制作逃生路线图

二、制作逃生路标

(五)小组为单位制作简易防毒面具。

三、教学小结:

学生评选出最佳线路图

防毒面具展示

四、作业:设计家庭火灾逃生方案

小学生防火自救安全教育课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一、 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在上节课的学习与交流中,同学们把自己在暑假里做过的最有意思的事讲给了全班同学听,如果能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情节形象地描述出来,那就更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老师希望大家习作时要注意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做就怎么写,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二、 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 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同学们,“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想不想让自己的习作更通顺、更生动呢?那就试着改改吧!

2、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认认真真的看一遍,把掉字、多词的地方改一改,使语句更通顺,再看看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没有。

3、小组评析:把你的习作读给小组同学听听,让小组同学评议,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进一步修改。

4、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篇学生的习作,指导全班同学评议。

四、 小结延伸:

同学们,作文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情感,能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念给家长听一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你还能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写过哪些不同类型的信?(给同辈写信、给长辈写信、给老师写回信)

(2)今天老师却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这既不是给同辈的信,也不是给长辈的信,更不是给老师的回信,这是一封什么信呢?大家看了投影之后就知道了。(投影出示范文)

2、对比讨论,学习“习作提示”。

(1)讨论感谢信的特点和用途。

A、边听老师念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光明小学六(2)班学生陈强拾到公文包主动归还失主市机床厂的李叔叔,李叔叔为了表示对拾金不昧的陈强同学的感谢而写的)

B、用来向别人表达感谢而写的信我们称之为什么信呢?(板书:感谢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写感谢信。

c、请同学们联系信的用途和写这封感谢信的原因,思考讨论:感谢信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d、讨论并归纳。

特点:一种专用书信,用它来表达对关心帮助过自己的部门和个人的感谢之情。

用途:可以抄在纸张上贴在对方单位或邮寄给对方领导。

(2)讨论感谢信的格式。

A、以前给同辈、长辈、老师写信的格式有哪些要求?

B、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再次读读这封感谢信,并且与以前学过的信的格式作对比,然后讨论:感谢信的格式是怎样的?在写法上更要注意哪些问题?

(3)学习“习作提示”,归纳总结。

A、到底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学“学习提示”,再次讨论归纳。

B 、由各四人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C 、师生共同归纳。

感谢信是一种专用书信,格式与一般书信相同。第一行顶格写称呼,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末尾写祝颂语,右下方写署名和日期。(板书:称呼、正文、祝颂语、署名、日期)

写感谢信时要注意:

1、第一行中间稍大字体写“感谢信”;

2、开头的称呼一定要把对方单位名称或姓名写全;

3、正文部分要写明感谢原因,叙事要简洁明白;

4、祝颂语必须紧扣感谢来写;

5、署名也要写清单位名称或姓名。

(板书:写全、写明感谢原因,叙事简洁明白,紧扣感谢写清楚)

3、明确习作要求”。

(1)引入:我们了解了感谢信的特点、用途以及格式和注意点,学了新知识会运用。

(2)指名读“习作要求”,思考:课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根据内容代六(1)班全体同学写一封“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情感真切”的感谢信)

4、指导试写。

A、六(1)班同学请我们代他们写一封感谢信,根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容真实、情感真切”呢?

B、同桌相互讨论。

C、指名汇报交流。

D、教师归纳小结:“内容真实”是指感谢信里写到的事情一定要符合事实,不能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感谢的原因也要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不要夸大其词。(板书:感情表达真切)

5、学生试写。

指导名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各一名分别在空白投影片上试写,其余自写。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一、听话,找中心句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师:(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

(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导仔细观察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

师: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怎么个“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

生:(抢答)味道。

师:(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恍然大悟)香味。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像(板书:想像),想像要合理(板书:合理)。把你想像到的写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

(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像。)

师:颜色——

生:黄中带绿。

生:黄中透绿。

师:“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形状——

生:圆溜溜的。

生:像一个小南瓜。

师:大小呢?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师:请你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生:(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

师:(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

生:清香。(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

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对,不是刺鼻的香,再看特征,橘子上有叶子,像什么?

生: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师: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学生数了,共有12瓤。)

师:它看着像什么呢?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让两位学生摘下两瓤)你们尝一尝,什么味道?

生1:甜滋滋的。

生2:甜中带点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我们以“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啊。”开头写一段话。(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学生练笔。)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

生: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

师:写得形象。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动了。

生:又像节日里挂着的灯笼。你看!你看!

师:好!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

师:“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

生: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师:是感觉?

生: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这位小朋友写“吃”用了12个字,三个动作:“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上一口。”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好!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评讲,再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完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知道课题“金蝉脱壳”就是一个成语。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8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要求。

过渡: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三则成语故事了?请大家自己读课文。

(1)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生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生字、正音。

chuō

sāi

fèng

yùn

(2)指导词语,注意正确书写。

腾空

俸禄

自相矛盾

画龙点睛

戳穿

墙壁

滥竽充数

张口结舌

4、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

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指导预习及写字。

1、再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书写习字册。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每则故事的意思。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达成目标:激趣揭题,讲解成语则的意思。)

1、同学们,我们头脑里已记下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6

成语故事三则

3、什么样的成语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二、初读课文

(达成目标:同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型,把句子读正确。 启发学生质疑。)

展开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挂图

一、激趣导入:

1、师: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却浓缩了深刻的道理,有些成语还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能说说几个这样的成语吗?

2、学生交流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几个新的成语故事,第一个是什么?

5、板书:自相矛盾

6、提问:什么是矛?什么是盾?

7、指名说,看图理解

8、提问:“矛盾”放在一起组词是什么意思?

9、师:我们中国的汉字很有趣,每个字都有单独的含义,可是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组词,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如:东西,斟酌

10、过渡:矛盾这个词的意思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解释

(2)重点指导:“戳”

(3)指名解释,做动作

三、精读《自相矛盾》:

1、指名读,思考:这个成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话概括。

2、指名说3、理清故事线索:师:一个完整的故事由起因、经过、结果构成,请大家找出来

4、故事起因:一个楚国人卖矛和盾

(1)过渡:卖东西要吆喝,他是如何吆喝的呢?请同学表演,评价

(2)注意关键词:夸口,什么叫“夸口”?

(3)哪些词表现他在夸口?

(4)再来读读,感觉他的夸口

5、故事经过:有个围观的人问他

(1)过渡:这个人正在自卖自夸时,围观的人听了后,会有什么表现呢?

(2)指名读

6、故事结果: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1)过渡:这个楚国人有何反应?

(2)学生齐答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

(4)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5)此时,这个楚国人会想些什么呢?

(6)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的人,想对他说点什么呢?能给他一些善意的忠告吗?

四、拓展:

1、你从这个成语中学到了什么?

2、生活中,你有过自相矛盾的时候吗?

五、作业布置:把这个故事说给父母和朋友听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自 相 矛 盾⊕ ⊕起因→→经过→→结果夸口问张口结舌教学反思: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精粹,为了使学生喜欢学成语,在导入部分我通过举例“东西”、“斟酌”等词语分开解释的意思和组词后的意思有所不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从而引出“矛盾”这个词,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矛盾”的故事来源,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正式上课时,由于《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所以我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学生自学,

一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主要线索,

二是抓住关键词“夸口”、“张口结舌”。结合学生表演,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最后总结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升华主题。这节课我也有不足之处,在检查生字词时,我让学生表演“戳”这个字的动作,很多同学表演时过于用力,不理解轻轻的也可以戳,最后我通过讲解戳的字义,示范动作,使学生明白了这个字的准确含义,不过花费时间过多,造成后面的授课时间较为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全文共 1395 字

+ 加入清单

教养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发展目标: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5、 者先是想高歌,后来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如果把这两个抒情的句子调换一下位置,让他先低吟,后来他越看草原越高兴,然后高歌,行不行?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点拨5:这样柔美的线条,缓缓地高起来,又缓缓地低下去,就像(波浪)。所以作者沿着这波浪般的线条,一直远望,就觉得好象整个绿色的草原在流动,所以作者说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 绰号(chuo4) 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 摹画(mo2) 眼翳(yi4)

舔去(tian3) 侮辱(wu3)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人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八. 课后记录:

(第三周星期四)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管束责罚 气量广漠质问宽恕文绉绉

二、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三、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并在读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情假义、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通读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书香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当然,对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四、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老舍。邹韬奋。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

五、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又如:歌曲(付林)、等,通过欣赏歌曲,来感染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六、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小学作文我的母亲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一、 再次激励,激发写作激情。

同学们,成长的经历是多姿多彩的,有快乐,有忧伤,有幸福,有烦恼,有笑也有泪,那就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我们最难忘的经历写下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二、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①要学生乐于作文,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人地位。写什么事,怎么写这个事,让学生做主,而不应由教师的情感来决定。②学生习作的时候,正是个别化教学最好的时机。教师应该提高巡视效率,进行及时有效的现场个别指导。

三、 交流佳作,评议修改。

1、自行选择伙伴进行修改,找出习作中值得学习的文句,用波浪线划下来。写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相互修改习作,是一个发现他人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一个现时的作者与读者交流,及时反馈,共同提高的过程。

2、推荐习作全班交流,并陈述推荐的理由,教师作及时的点评。找出亮点,放大亮点,激励评说。使学生明白别人写的好处,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借鉴长处,重新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要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感。可以是欣赏自己,也可以是欣赏同学;可以欣赏全文或比较出彩的一个段落,也可以欣赏一句话甚至一个词语。

四、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学生二次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1017 字

+ 加入清单

(二)、辨析论据类型、概括论据、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按要求补写论据

1、辨析论据类型

注意点

不是所有名人的话都算作是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论据:

方法

(1)、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人物指论据中的主要人物,事情指整个事件中最本质、最核心部分。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概括论据的基本模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核心事件+事件结果。

(3)、注意点:概括事件要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概括要时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对文章语言要提炼、加工;论据的论证角度。(如:从反面论证了——)

3、分析论据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方法

①概括论据中心

②注意论据前后的概括性语句

③联系论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2)例题解析

4、补写论据

(1)方法

认真读文段.明确文段的论点,围绕论点补写。

事实论据补写的方法:恰当选择叙述角度、适当剪裁突出重点、反复强化中心词句。

注意点:事实论据应当简洁;注意和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和照应;论据要有代表性,说服力强。(最好举名人的例子或用名言)

(2)例题解析

(三)、把握论证方法、理解论证方法对论证论点的作用

1、准确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常见作用。

2、注意与论点、具体内容相联系

3、答题模式:论证方法+一般作用+具体内容

4、例题解析

(四)、能理清论证的过程

1、方法:

①首先看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法引出论点的(举事例、引名言、分析现象等);接着看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论证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相应的论据,以及论据使用的角度。②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并列还是递进)。

③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

2、答题思路:

(1)要点出文段的论点是什么.

(2)要答出论据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用好连接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4)答案要准确、简练、通顺。

3、常见论证结构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4、例题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肖像描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基本笔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了解和学习人物肖像描写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批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展示照片,设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肖像描写:就是给人物画像,即把人物的外部特征――身材、容貌、服饰、姿态、神情、气质、风度等,像静物写真那样的写出来。

(3)肖像描写的目的:以“形”传“神” 在写作过程中,准确的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加以描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写肖像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出了人物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个性就是与众不同。主要表现在人的语言,外貌,思想,动作等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童年》,营造氛围)

一、谈话导入:

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那池塘边的榕树、就是那声声知了的叫鸣、就是那悠扬的牧童短笛;亦或是《童年·冬阳·骆驼队》中学骆驼咀嚼的那种傻趣、《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之趣、《童年的发现》中的探索之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童年,去感受童年的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

(板书课题:难忘的童年)

二、创设情境,回味童年

师谈话:人们都说,岁月就好似无情的流水,会把记忆磨刷得滚圆,滚圆,就好似河边那一块块鹅卵石。但我们的童年,那小河流水一样纯洁的童年;那小鸟一样快乐的童年;那蓝天一样自由的童年;那鲜花一样美丽的童年,我们——能忘记吗?

(播放儿歌《丢手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音乐,我想童年的那些难忘的事便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幕幕地浮现出来。(画外音)

也许那是第一次骑车的经历;

也许那是一回难忘的旅行;

也许那是一个逗鸟的故事;

也许还有很多的也许……

那就从我们记忆的仓库中采撷童年生活中最闪亮的珍珠,讲给同学们听听,比比看,谁的故事更难忘好吗?(分组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三课时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1.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经过了上面的环节,老师总结了经验:要注意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把该写的地方写明白。孩子就开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别指导了一个孩子,发现他的标点使用很不好,连分段都不会分,或者说是太懒。不愿意分。

2.誊抄作文。

{准备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个孩子的问题,包括其中的字、词等很小的细节。然后结合习作里要求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长帮助修改。再用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文章的开头、中中间的清楚、结尾进行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指导,指导一个部分修改一个部分。}

下课后经过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课时设计不好,有的环节浪费时间,而没实际效果。比如小组代表在小组里说的环节。

2.这样的上法,会让基础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习作没有乐趣了!

4.最好的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动作,然后选择动词。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评改作文的时候,这里指导很好。

5.作文教学是个难题,要慢慢实践和思考同时好文章的确是修改出来的。一定要指导孩子针对一篇文章反复修改!

6.中年级还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二课时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复习旧课

1、齐读课文

2、解释字词

二、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第一课时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学习提示”,预习课文。

2、检查预习,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学习提示”,了解训练重点(学会按三项要求预习课文)。

(1)回顾关于“预习”——过去我们学会了什么?(三年级、四年级)

(2)自学“学习提示”,同桌议议,然后指名说:什么叫预习?预习有哪三项要求?

2、按照预习要求,逐项进行预习:

(1)读通课文,快速、轻声、自由地读两遍,读准生字的音。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可注在书上)。

(完成作业本第一题)

(3)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发现疑难问题。通过多次默读课文,运用不同符号做标记。

①遇到不理解的句子用“”标出,并打上“?”。(完成作业本第2题)

②难理解的片段用“()”标出,同时打上“?”。

③其他不懂的安排或疑难问题用“——”标出,同时打上“?”。

3、检查第一项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全班评议。(字音有否读准,有无添字、漏字,是否读破句)

4、作业:(1)作业本3、6题(课内完成)。

(2)中午写字课听写词语。

(3)上交课本,检查预习习惯的养成情况。(标注要求规范)

(教师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预备下节课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第五课时习作讲评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一广泛交流。

请围绕不同的意思写,采用不同形式写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老师相机点评,表扬学生思路开阔,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

二重点评议。选择一篇有代表的性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肯定优点,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三修改习作。

1运用学过的修改方法,结合老师的批发意见,自己认真修改。

2同桌交换检查。

四佳作展览。

举办本次习作的佳作展览,学生可以互相推荐,本人也可能自我推荐。互相观摩后,评出几篇优秀的习作。有价值的还可以向少儿报刊投稿。

展开阅读全文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3、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是什么意思?

3、过渡: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不享受荣华富贵,却每天睡柴草、尝苦胆,这是为什么呢?周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上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指名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学习第二段。

(1)两国国君都有称霸的决心,所以发生了会稽之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和几千残兵败将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作出一个什么决定?

(2)理解“万般无奈”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读好这种心情。

(3)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勾践向吴王求和,为了不让吴王起疑,甘愿和夫人一起去吴国为奴。但他报仇雪很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第二段)

4、学习第三段。

(1)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什么日子呢?轻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生活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3)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勾践夫妇还受了什么苦,什么耻辱?讲完后用四个字概括填在横线上。

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5、学习第四段。

(1)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回国后他是怎样生活的呢?看图说话。

(2)你们看勾践的表情,想一想,每次尝苦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3)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有感情地读课文。

(4)你还知道勾践做了那些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6、正因为勾践有坚定的报仇决心和行动,所以——(引读第五段)

(三)、讲故事。

提示:1、熟读课文;

2、加入适当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收集的小资料,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吸引人。

(四)、课后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父母或周围的朋友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