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贾力

贾力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贾力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贾力问题。

分享

浏览

4681

作文

3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文天祥宁死不降,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指挥舰艇与日军英勇作战,甚至舍身撞向敌方旗舰,正是民族大义的体现!纵观历史的长河,诸如此类的先烈数不胜数,而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贾力

据我所知:贾力更190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军需部长’。1925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随后便入了党。抗战爆发后,受党指派贾力更回到绥远,领导了土默川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之后贾力更独自一人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库并且他成为了蒙古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蒙古族抗日游击队。但好景不长,1941年贾力更护送青年去延安,途中与敌人相遇,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4岁。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贾力更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事迹,甚至就算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族人也未必知道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然而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只放眼于杨靖宇、江姐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身上,当然我并没有说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我只想说在这些大英雄背后还有许多像贾力更这样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人,他们也为抗日献出了力量和生命,他们同样是民族英雄!

如今,我们更应该去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不应该让他们死后寒心,更不能让他们的丰功伟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应该仰望星空,缅怀先烈,将他们铭记于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历经两年的筹备、运作,终于完成,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与观众见面了。这部反映我区蒙古族革命先烈贾力更,在抗日战争中带领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浴血奋战,英勇捍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电影,是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好不过的生动教材。

当日本帝国主义血腥侵略的战火燃烧到中华大地时,一批又一批年仅十几岁的土默川青年怀着一颗爱国心,由贾力更引送、护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70年过去,当年的农村娃子,如今已到耄耋之年,可他们对那位革命领路人的敬仰始终不变,也深深怀恋那段历史,更没有忘记传承历史精神的责任。李长贵为此而感动,克服种种困难,搜集资料、争取资金,围绕贾力更的故事,曾组织过近十万字的文字。最初想搞成一部生动翔实的电视剧,但资金困难太大,只能拍电影……这些老领导们奔波劳碌,让我肃然起敬!我们被一种久违的东西感动着,让我们由此产生了使命感。

花少量资金拍大气魄电影

2008年的9月14日,剧组近百人开进银川影视城。拍好电影,可这当中任何问题都受到资金的制约。编导们要将电影拍得雄浑大气、自然贴切;制片们花钱精打细算,事要办,钱要少花。为了节约资金,我们日夜兼程拍到凌晨2点钟才收工;为了减少群众演员不足的问题,我们的职员中,从司机到服装、道具、枪械、剧务、副导演、制片都上场。在转入第二拍摄现场的和林县摩天岭时,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有关战争的大戏都要在这里拍摄,特别是军火库爆炸的戏,现场烟火枪械要出动,人员众多,场面宏大;另外剧中许多情节所需要的远近崇山峻岭、高低沟壑、破败村庄、旧式街巷、农家小院、辘轳水井,都要在这里解决。更加困难的是必须有游击队、八路军、日军、伪蒙军四方势力人员到场,每方人员至少也得二三十人吧。可这深山老林,就是花钱去雇,哪里雇得了这么多的群众演员?我们用尽心血与智慧,先后动用学生、军人、农村群众近300人次。片子在北京做后期制作时,那些大量的战争场面,新奇别样的漂亮场景,同行们都惊讶:“这么少的经费,竟拍出这样大气魄的片子!”

本土演职人员演绎本土英雄

用本土演职人员演绎本土英雄,他们有扮演贾力更的演员乌日根、扮演奎璧的吴建、扮演李森的李涛亮、扮演丁树林的李强、扮演栓葵的高洪波、扮演栓虎的宿宇杰、扮演牡丹的女演员乌兰、扮演万虎的张欣然。在许多片子中塑造出不少成功艺术形象的老演员魏大鸣、侯申、宝善也一并召回,电影厂的制片、导演、摄影等全力以赴,这支队伍在艺术创作中,那种对先烈的情感,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熟稔,那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民族特质和地域生活给予的生命气息,我想是无法替代的。

吃够了一辈子的土豆

剧组在和林县摩天岭拍摄时,在山湾里的一个简陋平房里集中住下来,大山将窗前阳光挡得严严实实,床铺的被褥总是湿漉漉的,每天拍完夜戏人钻进去冰凉冰凉,我们冷得发抖。最难熬的是大山里只有土豆,如果买菜还得开车进城,为了节约资金,我们几乎顿顿吃烩土豆加大米馒头。有人说,我把一辈子的土豆都吃进去了。一些老领导不断打电话关心电影的制作,总制片始终参与剧组的拍摄与我们一起吃苦受罪……所以 演职人员都说:再苦也不算什么了。

浓缩的故事浓缩的情

有关抗日英雄贾力更的事迹,我们原本搜集了12个故事。12个故事一环扣一环,有机地再现了英雄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历程。但是一部电影的容量实在有限,容不下这些故事。经四易其稿,从12个故事中精选6个故事作为主干由一些精彩细节相勾勒,精悍生动地推出108场戏作为全局定稿。到了后期制作,原本90分钟的标准容量,毛片还富裕30分钟,于是再删。这次删减可是一场割肉般痛苦的事情……制片们安慰我说:这奉献给大家的画面都是浓缩的故事、浓缩的情。

展开阅读全文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

全文共 3801 字

+ 加入清单

高擎抗日旗帜谱写对敌斗争传奇篇章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加剧了对我国的侵略,热察地区大部沦陷。这时,贾力更回国参战的心情愈来愈强烈,他按照组织的安排,投入到特种技术训练如侦察、爆破等中,为他日后回国工作做了充分准备。

“七七”事变爆发后,贾力更坚决要求奔赴国难。1937年8月,组织上派他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1937年10月中旬,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百灵庙、归绥、包头等地相继沦陷,日本鬼子烧杀掳掠,到处是一片血与火的景象。面对凶恶的侵略者,国民党的正规军和为数众多的地方团队非但不进行抵抗,反而残害老百姓。就在这时,贾力更、张禄等同志从蒙古回到了绥远,与在这里坚持斗争的奎璧、杨植霖等同志一起,挑起了领导土默川各族人民共同抗日的重担。

贾力更一回来,就在榆树打尔架村落了脚。

新的战斗开始了。

为了便于活动,贾力更与另外两人合股经营了一个小买卖。他经常挑起货担,摇着拨浪鼓,进城下乡,走村串户,侦察敌情,发动群众,并且瞅准机会,爆破日寇的桥梁和铁路。

这期间,贾力更想方设法与上级党组织接关系。他几次让其内兄忽必图进城送信联系,并化装到厚和城与奎璧等同志面谈,研究开展地下工作的计划。与此同时,他安排李森等同志到伪蒙古军独立团作兵运工作,让勇夫、赵诚、张禄等同志分别在铁路以南和沿山农村发动群众,培养骨干,准备进行游击战争。

1938年上半年,贾力更在打尔架村建立了党的基层支部。后来。他派忽必图到李森那里,取回建立抗日武装的第一支枪。接着便在厚和城西一带神出鬼没地活动起来,惩处了日本特务和死心塌地的汉奸,土默川抗日斗争的烈火越烧越旺了。

1938年春,日寇在占领绥包之间的主要城镇后,又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土默特旗南川的广大乡村。贾力更、奎璧、杨植霖等同志领导蒙汉群众展开了抗粮、抗捐、抗差和破坏敌人在乡村设立警察署、维持会等伪行政机构的斗争。

这年秋天,贾力更曾两次爆破厚和发电厂,结果都因敌人戒备森严,未能奏效。第二次,他还负了伤。

养伤期间,贾力更得知日寇在大同卧虎湾修建了一个大型军火库,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于是他不顾伤痛未愈,就立即前往侦察。接着大家制定了行动方案,组成了以贾力更为组长的爆破小组。

1938年10月,爆破小组一行3人化装来到大同。贾力更设法与一些乞丐混在一起当上了搬运军火的苦工。一天深夜,他摸出工棚,到预定的地点与阿拉腾扎布接头,取上了制作“定时炸弹”的汽油、硫酸和麻纸。第二天,贾力更把藏在皮袄袖筒里的汽油和硫酸安全地带进了军火库。

太阳落山了,一天的搬运工作就要结束,鬼子的戒备也松懈了。就在这时,贾力更背着一箱弹药进了军火库。他趁四下无人,放下弹药箱,提起烂皮袄,一闪身钻进了弹药箱的空隙间,迅速把“定时炸弹”制作妥当,塞到弹药箱之间,然后不慌不忙地出了军火库。贾力更回到工棚以后,抓紧时间准备下一步的行动。半夜时分,忽听一声巨响,紧接着是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卧虎湾顷刻变成了火海。

爆炸成功了!当鬼子倾巢出动,大肆搜捕“八路”的时候,贾力更他们已坐在了西行的列车上,那隆隆的爆炸声像是欢送他们的礼炮。

1938年4月,党中央作出了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决策。八路军消灭日寇的胜利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使坚持地下斗争的贾力更和同志们欢欣鼓舞。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敌斗争,准备以新的胜利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很快,贾力更与八路军接上了头。

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时,上级就有指示,要千方百计找到杨植霖同志的游击队和从国外派回来的贾力更、奎子璋(奎璧)等同志。不久前,部队已经和杨植霖同志的游击队胜利会师,现在又找到了贾力更、奎子璋等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他们派一个班的战士,把贾力更等同志护送到万家沟支队司令部去见李井泉、姚?和彭德大等支队领导人。

在司令部里,贾力更向首长们汇报了他们一年多来的工作与斗争情况。李井泉、姚?等同志祝贺他们在斗争中取得的胜利,并且向他们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备将来的局面”。要求这里的一切工作都应以进行长期游击战争和建立游击根据地为出发点。另外还指示,要特别注意贯彻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发动蒙汉人民联合抗日。

1939年3月,绥蒙工作委员会白如冰等同志从伊盟来到大青山地区,成立了党的绥远省委会,由白如冰同志任省委书记。增补贾力更为省委委员。

在省委领导下,军民齐心协力,英勇奋战,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并巩固了。到1939年下半年,一个崭新的抗日局面,在西起包头东至察哈尔的广大地区出现了。

1939年9月,中共绥远省委组建了党的蒙古工作委员会,选派省委委员贾力更同志担任书记,奎璧、勇夫、赵诚、李森等同志都参加了工委的领导工作。贾力更与工委的其他同志,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了蒙古抗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

1939年底,贾力更和李才等同志开始动员青年参加游击队,一支蒙古族抗日武装正式建立起来了。游击队队部设在大青山西沟的红沙口子,由李森同志任队长,许秉智同志任指导员。贾力更经常与游击队一起行动,参加了多次战斗。

这支蒙古族抗日武装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迅速壮大起来。蒙古游击队英勇善战,打得鬼子胆战心惊,威名传遍土默川。

在蒙古游击队里,贾力更和普通战士一样,总是穿着老百姓的衣服,系一条古铜色腰带,手里拿杆小烟袋,和战士们说说笑笑,没有一点架子。有一次战斗归来,为庆祝胜利,西沟老窑的乡亲们特意做了油炸糕慰问他们。饭后,有的同志提议:欢迎老贾唱个蒙古曲儿。贾力更不推辞,清清嗓子,用蒙语唱起了冼星海的《游击军》。

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从1939年到1940年,大青山游击支队逐渐由步兵扩建为骑兵。贾力更和蒙古工委的同志们一面动员农牧民群众捐献马匹,一面设法从敌人手里夺马。当时,伪蒙古军的数百匹战马正在耿家营一带放场,仅有两班伪军看守。贾力更与队长高凤英周密部署,带领游击队轻装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将看守牧场的伪军缴械,夺得了全部马匹,立即送给了主力部队。

在领导蒙古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的同时,贾力更还根据党的指示,在土默川不少村庄建立了游击小组。这些游击小组锄奸锄特,破坏敌人的铁路、电话线等设施,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游击队和游击小组经常把最优秀的队员补进主力部队,许多蒙古族子弟都成为光荣的八路军战士。

蒙古工委领导的蒙古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写下了土默川蒙古族人民英勇抗日的不朽篇章。

大青山根据地初创时期,绥远地区盘踞的日寇一个旅团,还有约9个师的伪蒙军、汉奸部队。驻扎在察素齐一带的伪防共二师是一支大部分由蒙古族士兵组成的部队。师长韩伍(蒙族)曾跟随云继先参加过百灵庙起义,具有一定的民族气节。在国民党溃败时,他拉起一支武装,绥远沦陷后,在蒙奸的欺骗拉拢下,被日寇收编。但无情的现实很快就使韩伍看清了日寇假亲善真侵略的凶恶面目。何去何从?他处在极为矛盾的境地中。就在这时候,贾力更按照省委的指示,通过可靠关系,给韩伍写了封信,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热切希望他做些对祖国和民族有益的事。韩伍接到信,立即回信约贾力更面谈。

面谈时,贾力更给韩伍分析了形势。以后,贾力更、杨植霖、王威等同志继续对韩伍启发帮助,使他的觉悟逐步提高,终于走上了抗日道路。根据韩伍的要求,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曾先后派于源、赵诚、吴钊勋、黄天祥等同志到防共二师秘密进行政治工作。从1939年到1940年,韩伍经常给我军提供日伪活动的情报,不断把服装、棉布、枪支、弹药、通讯器材和药品等物资送往大青山。据黄厚同志回忆:“仅我经手的,韩伍就给我们买过3挺机枪、百十来支步枪、数万发子弹。他从北京为我们买回数千匹黄布,从察素齐运到万家沟,他是掩护、保护万家沟根据地的。”

那时,日寇感到贾力更对他们是很大的威胁,因而到处派遣特务、密探缉捕他。但是,困难和危险并未使他气馁,在险恶的环境中,他泰然自若,仍从容不迫地进行敌伪工作。经他和工委其他同志的反复宣传教育,不少伪保甲团被争取过来了。这些保甲团,有的主动为游击队送情报,掩护我方人员;有的和游击队订立默契,当游击队通过他们防地时,只是对空鸣枪,过后又按照我方的布置向日寇送假情报,使敌人的追击扑空;有的干脆由我方人员掌握指挥权,以合法的身份进行抗日斗争。像榆树打尔架村的保甲团,就是打着鬼子的牌子为游击队做工作的。

在我党政策的感召下,大青山地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在抗日游击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每当回忆这段历史,老同志们都说,贾力更在统战工作中确实付出了不少心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党中央和毛主席曾经明确指出:大青山斗争是以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为原则,要注意吸收蒙族知识分子参加工作,在斗争中大力培养干部。由于大青山根据地日益扩大,加之在残酷的斗争中,各级负责同志和工作人员牺牲很大,各方面都感到干部严重不足。因而,培养干部,尤其是培养蒙族干部,就成了一项异常迫切的任务。当时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正以“复兴蒙古”为招牌,千方百计笼络蒙族青年,企图培植他的鹰犬。国民党方面也以抗日为幌子,大肆欺骗拉拢青年到后套就学。这就给大青山革命根据地吸收培养干部带来了困难。在中共绥远省委领导下,大青山根据地党政军各级负责同志积极投入了选送各族进步青年到延安学习的工作。从1939年到1940年,先后将数百名青年输送到延安,为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批干部。在这一工作中,贾力更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