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遗址

遗址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遗址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遗址问题。

分享

浏览

1407

作文

43

参观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有感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探寻先辈足迹,缅怀烈士英雄,感受历史盛衰。暑期,我怀着严肃敬重的心情,参观青岛山炮遗址公园

伴随着湿热的海风,走在绿树荫浓的山路上,很快我便到达了青岛山炮台遗址博物馆。一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曾经侵占青岛的德国军官的军衣和武器,这些铁一般的证据无言地揭露了法西斯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和那些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那一张张古老泛黄的照片,记录了当时青岛在战争中破败的景象以及人民的凄惨生活。然而随着一幅幅图文并茂的讲解图,我看到了青岛人民的不屈抗争和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是先烈们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不断地与法西斯进行斗争,不断地引领人们走向光明,才换来我们现在安定繁荣的生活。

从博物馆出来,我沿着路标走向古炮台遗址。先到达的是一座可360度旋转的铸铁“瞭望塔”,铁塔重20吨,铁甲为暗堡形,有旋转盔。人在塔内扳动方向盘,通过嘹望口可以自由地观察到前海、后海、山上、山下的情况。在青岛山南、北坡曾分别安装了两门克虏伯大炮,因此又名“俾斯麦炮台”。如今大炮已经进入了博物馆,但留下来的这些铜铁遗迹却还在发出闪亮的金属光泽,仿佛告诉人们——勿忘国耻,勿忘历史。

是啊,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从苦难中吸取教训;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众志成城,努力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繁荣昌盛,才能真正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山西蒲津渡遗址游记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期间,我们全家驱车去山西省运城市周围的几个旅游景点游览了一下,先后参观了蒲津渡遗址、觧州关帝庙、普救寺、鹳雀楼和永乐宫,其中对蒲津渡遗址博物馆的四头大铁牛印象最深。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十五公里蒲州故城西门外,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蒲津渡遗址唐代开元铁牛,是一九八九年在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门外的几十米以下出土的。蒲津桥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横跨黄河、沟通秦晋两国的交通主要的大动脉。据史书记载,这样的大铁牛东边有四头,西边有四头,总共有八头,铸造于唐代开元十二年(724年),起托桥镇水的作用。现在展出的仅有四头铁牛,另外四头仍沉醒在泥土之中。铁牛高1.5米,长3.3米,肚子下面还有六根锚铁,来固定铁牛,在这几头大铁牛里面,最轻的一头重55吨,最重的一头重75吨。每只铁牛身边都有一个铁人,这几个铁人分别代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和汉族四个不同的民族。它们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是一千多年前古代冶铁铸造工艺的精品。据说,铸造这些铁牛占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五分之四。专家们认为,这些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铁映、布赫、王兆国等莅临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蒲津渡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五年元月二十八日,蒲津渡遗址经过整理和修复开始对外开放,许多的国外的游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参观、访古。

关于蒲津渡的故事,我过去只是在小学课本有过初步的了解,铁牛是干什么用的呢?它是用来牵拉浮桥用的。古代科技不发达,在大江大河上造桥最省事的方法主要是建造浮桥。

建浮桥先要在河上横着排列上一排大木船,在船头和船尾分别用铁链锁住,然后往船上排放长条木板,为了防止桥被黄河的大浪冲走,就将锁船用的两条铁链子挂到河岸两边的大铁牛身上。这座浮桥就建成了,两岸的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在浮桥上面通行了。

可是到宋朝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浪很大,结果把八头大铁牛全部冲到了黄河底。人们都非常着急,如何才能将大铁牛合部打捞上来呢?大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是都失败了。有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他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想了一个办法,最后终于把八头铁牛全部从河底打捞了上来。这个故事就叫“怀丙捞牛”。过去,我只在书本上学过这个故事,这次来山西旅游,我亲眼见到了这几个当年怀丙和尚打捞上来的真铁牛,所以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就大大加深了。我感到外出旅游也是一个学习和增长见识的好途径。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很有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游大明宫遗址公园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成长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可我最难忘的去大明宫去春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考古探索中心和微缩景观。

到了考古探索中心,映入眼席的是一个龙椅,我们大家都想这是古代皇上坐的席子吧。

到了中心里面,我万分的激动,那里边有许许多多的景物,有鼎、有铜盆、有古代房子……多得数不过来,我们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玩电脑制作的游戏,我们在中心尽头开始了挖宝游戏,我拿的是刷子。那刷子是清扫文物碎片的。党海峰是挖的。游戏刚开始几秒钟,党海峰就挖出来了一个古代鼎的碎片。下一个轮到我了。我十几秒就挖出来了一个古代的瓷器碎片,怎么样,厉害吧。

我们有去了微缩景观。进去以后,我立刻发现古代的大明宫是多么雄伟。只见微缩景观都么那大,可想而知,古代的大明宫是多莫大呀。饱了眼福之后,我们在那里玩起了捉迷藏。然后就恋恋不舍得走了。

去了大明宫,让我感受到了大明宫的雄伟和气派,有机会,我会再次去那里。这也成为了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游大明宫遗址公园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的大明遗址公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就像一个人间仙境。

春天,万物复苏,公园的草坪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绿嫩绿的,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健康的成长。淡雅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争芳斗艳,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湖边的垂柳露出嫩芽,枝条细长细长的,低着头,好像是对着湖水梳着秀发。

夏天,生机勃勃,荷花池里,荷叶有的探出水面,有的漂在水面上,美丽的荷花点缀在荷叶中间,有的含苞待放,有的露出两三片花瓣,还有的花瓣全都绽开了,露出了金黄色的花蕊和嫩黄色的莲蓬,像一个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

秋天,金桂飘香,公园桂花树上一串串金黄色桂花,和小麦粒差不多大小,像一颗颗黄金粒。秋风吹过,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桂花散发出的香味,在十里之外都能闻到。

冬天,银装素裹,洁白的雪花悄悄地降临,整个公园穿上了雪白的衣服,小朋友们在堆雪人,打雪仗,个个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爱四季的大明宫遗址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游大明宫遗址公园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带我和哥哥来到大明遗址公园

今日的大明宫已变成遗址了,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这里曾经是大唐帝国的王宫。它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点和对外传播的动力中心。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兵火。大明宫是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了解大明宫我还是从着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大明宫》开始的。他拍的梦回唐朝,引领国内顶尖摄影、美工、电脑特效制作团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详细介绍了在大明宫里的建造和消失,大唐从昌盛到衰退的演变,让一千余年前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盛唐时期,呈现给在我眼前。

走在遗址公园里脑子里想象着唐朝时期的兴衰,结束了一天的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5月18日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走近进公园,一个巨大的时钟赫然矗立眼前,时针停止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永远的记忆”几个大字把我们情绪立刻拉回到地震发生的那个悲惨时刻。巨大的纪念墙上刻着满墙的罹难者的名字,那一串串几乎近似的名字揪痛人的心•••••••。遗址上保存下来的倒塌房屋的架构,是更加震撼人心的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那个惨绝的毁灭。

参观完地震公园,继续北行,去往北戴河。

路经一古塔,远望去很漂亮,沈导开车绕到它的门前,大铁门紧闭,敲门喊人打开大门。古塔没有很准确的记载兴建的时间,拒不确切考证可能是金代所见,不管所建何时,塔上的雕塑非常的精美,没有名气更让人为它感到惋惜和遗憾。

从唐山去秦皇岛经过碣石山,古今伟人的诗篇,沈导一路几次吟咏,更增加了对碣石山的向往,凭吊古今自己崇拜的伟人,对我来说这个景点更加难得的让我兴奋。有伟人的诗篇在,碣石山之游我什么都不能再写了。

参观唐山大地震遗址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兴城古城游览完毕,一行人整理行装开始返京,路上有人提议到唐山地震博物馆看看,自驾游就这点好处,行动比较灵活,时间还早,赶到唐山,在地震博物馆周边吃了午饭。饭后进入唐山地震博物馆。

唐山1976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特大地震,给唐山人民巨大损失,震后,为纪念在这次地震中逝去的亲人,牢记地震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纪念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唐山的伟大壮举。唐山市修建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地震纪念馆、唐山市中心还建有抗震纪念碑广场。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次只参观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和地震博物馆。抗震纪念碑广场由于周边无法停车,只在周边开车转转。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是世界上首个以“纪念”为主题的地震遗址公园,2011年公园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有三星堆遗址博物馆作文300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盼望已久的游三星遗址博物馆,终于在这个假期实现了,正月初九爷爷、奶奶、姐姐和我在爸爸的陪同下,一行人自驾前往三星的博物馆。

那天早晨天色雾蒙蒙的,在前往的途中我们一直担心会不会下雨,这样会影响游览的心情。总算是“老天爷”有眼,雨终于没有掉下来。

到了三星堆博物馆,买好了门票,爸爸就给我们爷孙四人租好了电子语音讲解器,然后我们就继续前行。首先经过如地铁验票一样的通道口,走过了一小段,我便看到了一个大大的青铜纵目人面具雕塑映入眼帘。听爸爸说,它是远古第一位蜀王“蚕丛”作为原型铸造出来,让世人纪念或崇拜的。我和爷爷、奶奶、姐姐一起在青铜纵目人面具前拍照留影。照完像后我们一行人又前往青铜馆参观,进馆后一下就被先人们铸造的作品给震撼住了。有:“青铜纵目人面具”、“金杖”、“玉边璋”、“高柄豆”、“陶盉”,都太迷人了!精美绝伦,气势雄浑,神秘怪诞,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艺术与科技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作。

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清晰地勾勒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之路,给人以身临其境古国神游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秋游大明宫遗址公园优秀作文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入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爸爸带着我和堂妹去西安大明遗址公园玩,我们俩心里特别高兴。

早晨,骑着爸爸给我刚买来的自行车,带着堂妹,跟着骑电动车的爸爸,来到了公园。在公园一处的桥凳上,趁着天气凉爽,我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纸和笔,聆听爸爸对我作文写作的指导。在我写作没词时,爸爸建议我观察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丹凤门,看看能不能从这里挖掘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火车站之北,自强东路东段和二马路之间。历史上的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是大明宫的正门,由五个门洞组成,门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凤楼。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了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同时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场所,是大唐王朝的国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门”之称。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东西长75米、南北宽33米,由门道、隔墙和墩台3种夯土结构浑然组成。墩台上插着一面面古代的战旗,随着秋风摆动,显得丹凤门更加雄伟壮观。门楼四周被一块一块的白色米石围绕,将丹凤门点缀得更加美丽。围着丹凤门走完一圈后,我们来到了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门前一群老奶奶随着音乐的节拍在做着晨操锻炼身体。我们走着走着,不小心到了公园的一片石榴园前,被一棵棵石榴树上红红的石榴所吸引。我站在一棵石榴树下,弯腰捡起手一个掉在地上挺光滑的生病石榴,放到鼻前,闻了一下,虽然是棵掉落在地上的石榴,但石榴的清香感仍然存在。在公园的沙滩边,我们被一股花的香味深深地吸引,远远望去,一朵朵喇叭花露着小小尖角,在露水的灌溉下,显得晶莹剔透。正当我们游玩兴趣正浓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在恋恋不舍的秋雨中遗憾地早早结束了大明宫遗址公园的秋游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游恐龙园遗址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放假,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西峡恐龙遗迹园游玩。五月一日上午,我们从灵宝出发,去西峡,经过一路的颠簸,终于来到了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巨大的仿真恐龙,十分雄壮。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恐龙遗迹园的草坪上。偌大的草坪上,到处都是恐龙,梁龙伸展着长脖子,镰刀龙挥舞着它的“大镰刀、霸王龙张着大嘴巴,向我们展示出它的霸气,蛇颈龙则在水里悠闲的享受着日光浴……

再向前走,就到了“恐龙化石馆”。恐龙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由地球厅、海洋厅、生命演化厅、恐龙世界、恐龙骨骼化石发掘现场、电玩厅、火山体验厅等部分组成,整个展馆综合运用实物展示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再现亿万年前恐龙时代的环境变迁。走向前去,几十个完整的恐龙骨骼“站”在我面前,大的可达十几米高,小的只有几米高,十分壮观。

我们沿着遗迹园游览指示向前参观者,无比兴奋。无意中我看到一个小小的电动恐龙走来,真可爱,忽然我看见爸爸在电动恐龙后面拿着遥控在那移动电动恐龙,爸爸说:“这是给你买的玩具,作纪念吧!”我高兴的跳起来,拿着它玩了起来。

下午,在我们饶有兴趣地参观完了恐龙蛋遗址后,时尚、刺激、神秘、多彩的一下午就这样结束了。西峡恐龙遗迹园这不愧是“世界第九大奇迹”,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向人们诉说着恐龙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参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201X年5月21日,我们的班主任洪老师和“发现教室”的辅导员吴老师,带领我们四年级“稻米文化”活动小组部分成员。参观灌溉设施最早最完备的水稻田发源地—城头古文化遗址

到了城头山,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跑去,发现这里还在进行建设中。据老师说,澧县准备花四个亿,打造城头山旅游文化景点,成为省级的古文化遗址景点。走了大约十多分钟,我们看见了一个用钢铁架围起来的一个圈子,还有几个大大的坑,分成一层一层的,正好我们赶上县教育局的领导带领一个团队在参观,讲解员给我们进行解说:这里是古人曾经住过的地方,有灶火土台、陶器、陶俑、拌料坑。我们走着走着,又来到了以前古人种植稻谷的地方,这里有一幅雕像,说明人们正在收割稻谷的丰收景象。

科考专家认定这是6000多年前古人的稻田遗址。我们还发现了古人利用河道流水的力量来灌溉稻田,他们把河床里面的沙进行过滤,然后进行灌溉,这个设备设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我们围绕着那个大屋子走了一圈,在屋子的左边,有许多雕刻人物形象,他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有的双手合一,抬头望着苍天,祈求圣灵保佑来年五谷丰登;有的把头低低地跪在地上,好像心里在许愿,还有的在挖祭台。还有一个大人挑着什么东西,旁边还有一个孩子;仰望蓝天。样子很虔诚。一组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表达了远古时的人们,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农业生产,他们那种与天斗,与地斗进行农业生产、生活的景象,仿佛清淅地跃入我们的眼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导游告诉我们,城头山先后出土的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科考工作者进行了13次考察,被认命为最早的水稻文化灌溉设施基地。现在,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这次参观活动,对我教育很大,原来我的家乡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长大了想当一个考古工作者,去探究远古时代的未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八十垱遗址探“宝”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说,常德市澧县梦溪镇五福村的八十垱遗址是“稻米文化”的发源地,那里有发现6000多年碳化的稻谷种子。哪天有机会带我们去一睹“芳容”。

一个星期四的下午,老师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今天大家有机会去进行“稻米文化”的采风活动。谁愿意去?大家把手举得老高老高的。老师选中了我,可能是我上次的作品在《墨池文学》刊发了的缘故吧。

那天下午,我们乘着校长的车,不到15分钟就到了。原来离我们学校这么近。一下车,就看见一块高大的木牌上写着八十垱遗址。一进门就看见了八十垱遗址的平面图。一条公路贯穿其中,上面栽着高大的红积木,同学们到了右边的古河道,那里垂柳依依,塘边及浅水处生长芦苇、水葛蒲;河道里的荷刚刚探出几个小脑袋,有的还平铺在河面上。古河道用木栅栏围围着,显得十分的清新。我们要去的展览馆,往左手边走30米就到了。展览馆的进门是文化馆,那里陈列着许许多多的图书,专供农民伯伯在那里学习。是一间不到20平米的小屋,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图片、还有考古专家挖掘出来的一些东西的复制品。有切割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棒饰、鹿角、尖状器、炭化稻、炭化菱角等等。其中最让我惊讶的是陶鸟。一个小小的红色的陶鸟,栩栩如生,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现代人说,古人不发达,我不这么认为,在当时没有科技的条件下,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时,我仿佛看到那玩着陶鸟的小孩子,脸上满是兴奋。

在一个玻璃盖下面,有碳化的稻谷种子。当然是复制品。老师告诉我们:考古工作者先后五次对八十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80平方米,发现了环绕聚落的土围、环壕、挡水坝以及大量墓葬和以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房址,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和百余种植物的杆茎与果核。

遗址出土的数万粒炭化稻谷、稻米均保存完好,不仅向世人展示了水稻的原始形态,而且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区。八十垱遗址是黄河以南整个南中国最早的环壕遗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用实物证明的稻作农业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

右拐弯一间小屋,以木头为架,用绳索牢牢地绑着,上面用稻草盖着一间小屋,充满了远古的气息,墙上挂着一个牛角,那是用来装水的。父亲在编篮子,母亲正准备生火做饭。还有一个小孩子,怀中抱着一条鱼,向母亲奔跑过来,好像在喊:“妈妈——妈妈——我逮住一条大鱼啦!”这时我眼前仿佛浮现这样的景象:6000多年前,先民们率先迈进了一个相当文明的社会,人们就已经在这里,引水种稻、结网捕鱼、编制芦苇、立窑烧陶、伐木造房的痕迹,过着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感慨万千,做为先民们的后代,又怎样让古老的稻米文化发扬光大呢?

这次“稻米文化”主题的采风活动,不虚此行,终于探到了“宝贝。”——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水稻起源之谜,已基本破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游圆明园遗址公园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69 字

+ 加入清单

在北京旅游的第3天,我和爸爸妈妈坐地铁来到了圆明园

走入圆明园,我就看见了一座与众不同的桥,它并不像其他桥一样有着精美细致的雕刻,而是几块普通的大石头拼接而成,如果走近一点看,石头上还有有几条不规则的条纹。圆明园里怎么会有这么普通的桥呢?导游告诉我们说:“这座桥叫做单孔残桥。圆明园以前有大小桥梁一百八十余座,但是在被三次大火袭卷后,只剩下单孔残桥孤立湖上。”原来是这样,这座单孔残桥是唯一座保存下来的桥。

告别残桥,我们到了另一处景点黄花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迷宫正中间是一个石亭,圆形的石顶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亭子特别的高,站在亭子里,可以看见迷宫中的每一个人。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黄花阵,每逢中秋节的夜晚,宫女们每人手提一盏黄花灯,皇帝做在亭子中观看,最先到达亭子的宫女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当时的围墙有两米高,是石子路,迷宫也要比现在复杂,宫女走起来非常不方便,最快也要两个时辰才能到亭子。”我费了好多时间才从迷宫中走出,我不得不佩服一百年多前能工巧匠的智慧。

离黄花阵不远,就是圆明园的代表遗址:大水法。大水法曾经是圆明园内最壮观的一个喷泉,喷水时声音震耳欲聋,好几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得见。但在一八六零年火烧圆明园时被八国联军烧毁,只剩下了一片废墟。如此精美的建筑就这样被火烧毁,我十分惋惜,对八国联军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

再往前走就到了十二生肖馆,门口有仿制缩小的十二生肖雕像。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是海晏堂喷泉的一部分,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会喷水,十二点时,十二个动物就会一起喷水,十分壮观。这些铜像已经流失海外,只有部分兽手被爱国人士花巨资买回,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们又坐船游览了圆明园遗址公园,院内湖面上满是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是给水塘穿上了一件翠绿色的裙子,荷花是裙子上的点缀。有些荷花已经盛开,她们高昂着头,似乎在进行选美比赛;大部分荷花还是花骨朵,她们藏在荷叶之中憨睡着好像不愿起来。我坐在小船上,湖面凉风习习,湖边的垂柳随风摇摆,蜻蜓在湖面盘旋,一派江南风光,我仿佛回到了杭州的西湖。

我们现在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是美丽的,但这些都是在建国后重建的,但这昔日的圆明园美丽辉煌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那些废墟在告诉我们不能忘了一八六零年,不要忘记这场浩劫,要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

良渚古城遗址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叫做良渚。不要小瞧这个旅游景点,因为它见证了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它用仅有的28平方千米的身躯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它站在中外游客面前,自豪地说:"这一片创造奇迹的土地是属于中国的"。

当时,我和妈妈、外公、外婆、姐姐来到良渚。哇!良渚很美丽,一眼望去无边无际,几只白鹭在天空中飞来飞去,青蛙在荷叶上跳着芭蕾舞,太阳笑眯眯地把温暖传送给我们,谁能想象出5000多年前这是一座古城呢?

我们坐着车,来到了展览馆。里面有很多介绍良渚文化的视频,在这里我知道了5000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养猪、羊、马、牛、鹿等动物,而且从视频上我看到国王死后有很多陪葬品,贵族死后也有陪葬品,但是要比国王少,平民呢?他也有陪葬品,但是只有一根竹竿,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待遇。此外,我还知道了良渚的道路和八个城门是当时的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搭建起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神奇的古城遗址

最后,我们带着敬畏之心离开了良渚。

展开阅读全文

明城墙遗址公园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曹润瞳

城墙在古代是用来抵御敌人保护百姓的,如今它已经失去了作用,很多城市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而我们兴化却还保护着一堵明代的城墙,坐落在兴化东门,靠近东岳庙的地方。

为了保护明城墙,兴化市政府特地在它原来的位置建了一座公园。公园大门的西边有两块大理石石碑,前面一块上刻着五个灰色的大字——明城墙遗址,后面一块刻有明城墙的简介。公园的正中央,有两门大炮,这两门大炮是铁铸的,已经锈迹斑斑,摸一摸冰冰凉凉,非常粗糙。大炮的南边有一条长长战壕,里面长满了青草,弯弯曲曲的,像一条青色的龙。跨过战壕就可以来到城墙脚下了。这座城墙可高了,得仰起头来才能看到它的全貌,我感觉它得有三四层楼房那么高。城墙很长,仿佛古时候的书简,慢慢打开向我展示历史的画卷。城砖是青灰色的,有些已经破损,上面能看到刀砍过的痕迹,还有子弹留下的弹孔,有些砖头上还有淡淡的红色,这些都是古代的战士为了保护百姓洒下的热血吧。

这座公园虽然不大,但是却能给我们讲述一个个历史故事,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真了不起啊!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长假里,妈妈带我去北京周口店遗址参观。一大早我和妈妈就坐上去周口店遗址地的车,我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经过了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 Zhoukou shop car, dont mention how happy my mood is.After an hours drive, we finally arrived at our destination.

下了车,我先看到的是一个精雕细刻,结构精巧的北京猿人的雕像。接着,我们跟着导游来到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内,在那里陈列着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和猿人牙齿,还有猿人用过的石器、鸟类化石、哺乳动物的化石等。据说北京猿人非常聪明,能用石器来打猎和用火吓跑动物。我们接着去参观猿人洞,它是保护区最重要的遗址。跟着导游来到位于猿人洞南侧的山顶洞,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

最后我们来到新洞,它和第四地点是互相连通的,在洞里发现的一件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大约距今有十五万年。参观完遗址,我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了。在这次参观中,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周口店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距离北京城约50千米,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周口店遗址在1961年的时候被公布为世界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遗址共发现不同时期的各类化石和文化遗物,27处地点出土人类化石200余件,石器10万多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遗址以及上百种动物化石等,是人类化石宝库和古人类学,环境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年代学,以及熔岩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地。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以及断裂的股骨、颈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少个体。

发现的第一地点,南北宽2~40米不等,厚40厘米,共分13层。这足以看出这个溶洞地形很陡峭,再想一想,一个溶洞的一层就相当于半个操场那么大,而且还是13层,真是个大溶洞。

第一地点位于周口店遗址内,东端原是一个天然石岩溶洞,俗称“猿人洞”,位于龙骨山的东北坡,是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出土点,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见证了亚洲大陆从更新世时代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群落,说明了人类的演化过程,成为了人类一次重要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十月五日,妈妈、弟弟和我去了位于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猿人遗址

一路上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到了龙骨山,一进门我们就看见两个大大的猿人头像,我和弟弟还在那照了好几张相呢!

然后我们走进了猿人洞。北京猿人生长在约五十万年前。那时猿人们靠打猎为生;白天男子到外面打猎,女子就带着孩子在树上摘野果。为什么那时人们不住在房子

里呢?原来,那时人们还不会盖房子,而且为了躲避风雨和野兽,人们才住在山洞里。后来由于许多灾害,猿人们不得不离开他们住了好几十万年的山洞。

大约三万年前,山顶洞人又来到北京猿人住过的山洞里。山顶洞人和我们长得几乎一样,他们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出了山洞,我还看见了石膏做的猿人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大角鹿。我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哩!

我们出了龙骨山,太阳已经落山了。

今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过得非常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大巴车摇摇晃晃地沿着山路驶向遗址,远处墨绿的山脉绵延起伏,没有入云的高耸,却有如刀削般的陡峭山势,尘土飞扬间映入眼帘的尽是灰黄的色彩。好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无法想象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北京猿人是如何定居,如何生活的。

跟着导游爬了好一段台阶,绕着山腰转了好几个圈,沿路零散竖着几个标牌,标牌上写着这里发掘出的遗迹古物。小道旁时不时有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的模型,龇着牙,咧着嘴,目光直直射向前方,仿佛虚空中有它的猎物;还有北京猿人的生活写照,或半蹲,或直立,或侧身仰头,举起手中石器,有的背着刚刚捕获的猎物……哪怕经过万年时光,也能看到他们脸上满足的笑意。心中的好奇愈发强烈,我加快了步伐想要一探究竟。

终于到了第一处洞穴――新洞。洞口很大,洞口前的沙石似是被用心打磨过,一层层如利刃剑锋,历经万年仍有森森寒意。在洞口,便可一览这新洞的全貌。新洞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洞穴,最高处约有5米,洞里空间不大,但住一家人亦是足够。愈往洞的深处走,温度愈发低,但又不至于寒冷。真真应了讲解员的那句话,这洞的选址是极为巧妙的,夏日凉爽,冬日也不冷。脚下踩着深黄色的土石,混凝得细密、结实,也不会太滑。有一层岩石比地面高出一米左右,沙石更加细腻平坦,我估计是那时北京猿人睡觉的地方。

手电筒苍白的光柱照进洞的深处,隐约可以看见有棱有角的几块岩石散落在洞的一角,猜想可能是他们生活用的器具、工具等。那些岩石虽是零散地放置在了洞穴中最不明显的一隅,但是它们中每一件,都是这片土地上最早居住的先祖们的智慧结晶。它们是北京猿人生活过的痕迹,穿梭了万年岁月,今日与我们相遇。仿佛是为了赴一场万年的约会,不用多么高调地显露它们的价值,那些石头只需静默地守候在那里,用万年不变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这些渴望求知的拜访者。与它们对视,眸中含了沧桑,写满了古朴。但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它们代表了什么。

达尔文进化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猿人的存在证明了历史必然的发展趋势。那个时代的他们,懂得生存,更懂得更好地生存。会使用简单的工具,也会选一处避风的港湾与家人同住,甚至也会用贝壳兽骨雕刻出小小的饰品。

崇敬之情萦绕心间,看着每一处洞穴,我都会想想那时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智慧。惊叹于他们已然学会与自然抗争,感慨于他们已然懂得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

周口店遗址,自有他们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观周口店遗址。我先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理位置,是位于离北京市西南48公里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交接处,东南为华北大平原,西北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Zhoukou shop site.I first introduce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Beijinger" site of Zhoukou stor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keel mountain of Zhoukou, 48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Beijing.Here are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He Pingyuan, the southeast is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northwest is a mountain.Most of the mountains near Zhoukou store are limestone,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hydraulic, many natural caves of different sizes are formed.There is a natural cave with a length of about 140 meters long on the mountain, commonly known as the "ape man hole".After the first discovery of ancient human relics in this hole in 1929, it was called "the first place of Zhoukou store".

游客们,这遗址就是我们中国“北京猿人”的远古进化历史。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华北地区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即“北京人”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12月2日16时,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现在,大家仔细看清楚“北京人”的头骨吧!

根据出土物可以证明,北京猿人在大约距今70~20万年的时期内居住于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北京人是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历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游客们,“北京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请大家继续往前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于1953年建立起陈列馆,连同遗址向国内外参观者开放。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各位游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经参观完了,请大家慢走,欢迎下次再来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