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郑板桥

郑板桥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郑板桥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郑板桥问题。

分享

浏览

4926

作文

31

郑板桥教子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哲理: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学书法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山东潍县 ( 即今山东潍坊市 ) 当知县,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政绩甚佳,百姓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后来,这一地方碰上了 灾 荒 年,他请求赈济灾民,却因此而获罪,便辞官回到家中,以卖书画为生。

郑板桥出身贫寒,所以能理解贫苦人的艰辛,从来不以富贵贫贱论人。当他还是个秀才的时候,偶而翻检家中的旧书箱,见到家中佣人的前辈所签的卖身契据等,就马上拿去烧掉。他决不还给佣人本人,或者自己仔细看看契据的内容,就是怕佣人知道了感到难堪。真是体贴佣人,心情入微啊!

郑板桥长大后,自己当了家,在雇用佣人的时候,从来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立契约。佣人自己如果觉得合适,就留下;如果不满意,就自由离去。郑板桥的用意,是不想让后世子孙借此逼勒、苛求家中的佣人。

郑板桥后来到山东范县、潍县等地做官,他不放心家中,经常写信回家,教育在家中当家的堂弟郑墨。他谆谆告诫郑墨,不要以富贵贫贱论人,要宽厚对待家中的佣人,并将自己当年悄悄烧掉佣人的前辈所订立的契据、从不要求佣人立契据之事,讲给堂弟听;又教育郑墨与人为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要光看别人的短处。

他给郑墨的信中有这样的话:“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亦可恶 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人没有不好之人。这最是东坡好处。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喷喷称道。”郑板桥举宋代苏东坡和自己的例子,告诫郑墨多看别人的长处,话语之中充满着人生的哲理。

郑墨将哥哥郑板桥的俸钱带回家中后,郑板桥特意寄信回家,要弟弟挨家挨户,逐一散给自家的邻居族人,信中说:“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自曾祖父至我兄弟四代亲戚,有久而不相识面者,各赠二金。……徐宗于、陆自义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征逐者也,今皆落落未遇,亦当分俸以敦夙好(以维系往夕的情份)。……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 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郑板桥谆谆嘱咐堂弟将自己的俸钱分送净尽,用以救济亲朋好友、邻里乡党,其心地何等善良!

郑板桥又教育郑墨尽心务农,收拾齐备农具及家中生活器具,男耕女织,养成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一点也没有轻视农夫的思想。他教育郑墨要体恤贫苦之人,如果人家要借钱,必须要成全;假如不能偿还,也要宽容他。总之,郑板桥总是无论大小事,都耐心开导其弟。

板桥五十二岁时才得一子,因此对孩子十分钟爱,但不是一味溺爱,而是教之以正道。他在潍县任官时,便写信给堂弟,要郑墨在家好好教育其子,让他懂得为善之道,养成忠厚而有同情心的性格,避免形成刻薄急躁等坏习气。他特别关心为儿子延师教育的事,并要求刚刚六岁的儿子礼敬师长,关心同学。

他还特别嘱咐郑墨:“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 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怎可找老师的缺点) ? ”

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儿子,郑燮特意抄了四首顺口好读的古代诗歌,让堂弟郑墨,教其儿子边读边唱,从中受到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画扇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入骨温情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论及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以“率真”二字似可概之。他深知恕道,非常练达人情,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上,都能表现出十足的人情味,为诗为文,字里行间也莫不流露出至情至性,他堪称是中国读书人的典型。他感念乳母之恩,后母之爱,叔侄亲情,朋友道义,以及自己的困顿,写了一首“七歌”,随口白话,不见藻饰,而一字一泪,感人至深。怀念儿时的游伴(一位邻居乖巧的小姑娘王一姐),他题了一阕“贺新郎”的词相赠,淡淡的几笔素描,小儿女的憨神态,即跃然纸上,留下一股甜蜜的回味。

他虽已富贵了,仍不忘贫贱的故旧,多所存问,体贴入微,这在他的家书上更很生动的表达。如何接待贫寒的求告者:先请其吃碗热粥,然后再问其来意;如何体恤童仆:想想人家的孩子,亦正如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保全一座无主的孤坟,而甘愿买下一块没人肯要的荒地,以备自己他日归土,好与地下作伴,这种泽及枯骨的想法,正是仁心的高度发挥。不管他的什么想法,总能表现出他的率真,在惯见虚伪取税的社会中,率真可算是很难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耿介操守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专制时代的衙门,具有十足的可怖性,纯良的百姓是不敢轻易进入的。身为县太爷,高高在上,为了养威,也不会轻易外出,出必鸣锣喝道,以示尊不可犯。功名与利禄相密合,就不会再想到民间的疾苦。所谓“灭门县令”,能少作点恶,已属难得,遇有灾难,掩饰之不遑,浸吞赈款之不遑,更难顾及其他。而板桥一反官场的积习,布衣草鞋,深入民间,以了解疾苦;并毫无矫情,一本其真,将所见所闻的民间悲惨事,一一表达诗篇中,以作刺骨的讽喻。他在“逃荒行”中写卖妻卖儿的悲痛,“还家行”中写一妇与前后两夫及子有间难割难舍的幽情,读来都会令人酸鼻。这些血泪文字,为痛苦无告的小民倾吐心声,是不合为官之道的,亦属练达宦情者的大忌。

他对县民的关切,虽已尽心竭力,仍感惶恐未足。在他写“范县”的诗中有两句:“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宸。”可以体会得也。以小小县衙的一道浅的门墙,对民情尚有隔膜,何况那皇帝老倌只高坐在重门深禁的金銮殿上,还能知道些什么?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这种感慨很易受到曲解,甚至惹出祸端。幸而他仅仅是个小小的“七品官耳”,若像苏东坡那样的树大招风,遭到小人的罗织,定个轻蔑朝廷的罪名,抄家问斩,都属意中之事,实在大意不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名人故事:郑板桥帮助落魄画师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郑板桥在街上闲逛,因为本身好作画,所以他也非常乐意到画店里去参观一下。当他进入一家小画店时,竟发现店里挂着自己的一幅画正在出售,对此,他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自己的画从来都没在这家店里卖过。

很明显,这是一张假画,郑板桥最讨厌别人打着他的招牌四处骗人。但一想到开店的人也非常不容易,他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把画买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临别时,店主顺便又提醒了一句:“先生,如果您喜欢郑板桥的画,过几天我还能够给你提供几幅。”几天过后,郑板桥又来到这个小店,发现这家店里又挂出了一幅自己的画。

这当然又是一幅假画。郑板桥故意问店主道:“怎么就这一幅?你不是说有几幅吗?”店主知道碰上了大买主,就欣喜地把郑板桥领进里屋选画。郑板桥看到墙上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对这个店主的摹画能力极为赞赏。

看了一会儿,郑板桥笑着说:“我些画虽好,只是可惜这些画都是假的。”说完,他从身上掏出了自己的印章,向店主说明自己才是货真价实的郑板桥。店主一听,急忙跪下向郑板桥赔罪。

郑板桥问店主:“你画得很好,为什么不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店主十分羞愧地说:“我不过是无名之辈,画得再好也不会有人买的,就是有人来买,也卖不上价呀。再说,我就是靠卖画来养活这一家人呀!”听了店主的话,郑板桥对他起了怜悯之心,决定好好帮助这位不知名的画家,因为他的画技并不比自己差,更为关键的是,这个人也是生活所迫才这么做的。

这一天,郑板桥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请来了许多社会 上的名流人物。在席间,他把这位店主向大家隆重作了介绍,并很谦虚地称这位店主是自己小时候学画的启蒙老师。郑板桥还让这位店主当场作画,店主精彩熟练的画技赢得了众人的陈陈喝彩。从那之后,人们都争相抢着到这位店主的店里买画,这位店主的名气与日俱增,不仅出了名,而且还使他的家庭摆脱了贫困。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为什么不画梅花?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从小家境贫苦,刻苦好学,在书画方面很有成就,康熙年间中了秀才,以卖画为生到了乾隆年间中了进士还是以卖画为主。

在去山东做官之前,他从老家江苏兴化来到繁华的苏州,在成东桃花巷开了一所画寓。在桃花巷的西头,也有一所画寓,主人是当地有名的画家吕子敬。吕子敬擅长画梅花,他自称画的梅花是“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郑板桥来到苏州卖画,常画些兰竹,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有个刚来苏州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字画,看到郑板桥的画和书法都是极品,非常高兴,编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出50两银子的高价,亲自到郑板桥的画寓请他作画。郑板桥推辞说:“说到梅花,还是吕子敬先生花得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能值50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5两银子!”

老尚书听了以后,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了。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应朋友之邀要移居到扬州去,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郑板桥送行。文人送别常常作词写诗相赠;画友分别,当然要以丹青想送了。郑板桥这次送的是梅花,他展纸挥毫,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吕子敬看了这幅画后,惊得张开嘴巴好半天合不拢。此时,吕子敬恍然大悟:“原来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是为了给小弟留一口饭吃呀~”。

是啊郑板桥精通书画,推辞生意,不画美化,不是梅花画得不好,而是要与邻友善。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处处出风头,为他人着想,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更是一种气度和修养的表现。

记住和谐.气度和与人友善~~~~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111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雍正十三年(1735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个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她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郑板桥还有一些“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试举两例。

例一:

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况。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例二:

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连任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罪予以重处。 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

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不仅是个办事公正的清官,而且是个着名的大画家。他的诗、书、画堪称“三绝”,他画的竹子和兰花,名扬四海,许多人都想目睹为快,更渴望能得到他的墨迹。

那位小贩子戴着芦枷往盐商门前一站,立即招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画,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不多一会儿,观画的人纷涌而至,把盐商的门堵得水泄不通,一点生意也做不成了。盐商只好到县衙内去哀求郑板桥把那个小贩放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

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是清代箸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书画书法皆享有很高的声望,被人称为三绝。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晚年署作板桥老人,江苏兴化人。三岁丧母,生活贫困。五十岁以前,读书、教书、卖画;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考中进士。在山东潍县、范县(今属河南)作了十二年知县。勤于政事,政绩显着。后因荒年主张赈济饥民而得罪官绅,六十一岁,辞官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

他到五十二岁时才有儿子,起名小宝。他对小宝十分喜欢。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有用的人才,他非常注意教育方法。

郑板桥被派到山东潍县去做知县,将小宝留在家里,让妻子及弟弟郑墨照管。郑板桥看到当时富贵人家子弟,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娇惯变坏,所以他身在山东,而心念在家的儿子。他总想把儿子小宝委托堂弟郑墨帮助照管,会比自己更娇惯。所以,他从山东不断写诗寄回家中让小宝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小宝在母亲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背记着这些诗句,从而明白了许多人生的哲理。

“娇子如杀子”,这是多少人用血泪换取的经验教训。

当郑板桥听说在家的小宝常常对孩子们夸耀:“我爹在外面做大官!”有时还欺侮佣人家的孩子。郑板桥立即写信给弟弟郑墨说:“我五十二岁才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必定要有爱子的办法。“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所以,他要弟弟和家人对小宝严加管教,注意“长其中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弟弟和家人按照郑板桥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收效很大,就给郑板桥写了封信,讲了孩子的长进,并说,照此下去,长大之后准是个有出息的人,能像你一样,当个官儿。郑板桥看了这封信后,觉得弟弟对小宝太姑息了,这样做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于是,立即给弟弟郑墨复信说:我们这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越来越作坏,总没个好结果”。他还说:“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好人。”这里所说的好人,是品德修养高尚的人,是有益于社会的人。

小宝长到六岁以后,郑板桥就把小宝带在自己身边,他亲自教导儿子读书,要求每天必须背诵一定的诗文,并且经常给小宝讲述吃饭穿衣的艰险,并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洗碗,必须洗干净。到小宝十二岁时,他又叫儿子用小桶挑水,天热天冷都要挑满,不能间断。由于父亲言传身教,小宝的进步很快。当时潍县灾荒十分严重。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节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蹦跤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这个用饥饿眼光看的小女孩,立刻将手中的窝头分一半给了小女孩。郑板桥知道后,非常高兴,就对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真喜欢你!”

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5:写竹明志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子最为着名: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这画、这诗、这竹,正是他“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的生动写照。

在十二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时时以百姓为念,有错即改,有利即行,在潍县时就曾有这样两个故事

当时,潍县每到冬天,经常发生鼠窃狗盗之事,闹得人心惶惶。郑板桥就募人专事巡查捉拿盗贼强徒。谁知,这一番好意却没有得到好报。巡查队里的宵小不良之徒借此,看到哪家小孩在玩牌,即以“抓赌”为名,闯进去敲诈勒索;碰到走夜路的,就污蔑人家是小偷,抓来吊打,讹诈钱财;而对真正的盗首歹人却视而不见。老百姓为此怨声载道。郑板桥得知这情形后,一面立即派人严查不法分子,一面立即遣散了自己募人组织起来的巡查队,沉痛自责道:“我愧对子民啊!”

乾隆十一、二年间,潍县连年灾荒,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郑板桥痛心疾首,决定开仓赈灾。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却阻止他不要这样做。

郑板桥对此心胆俱裂,激动地说:“时已至此!事已至此!待一层一层禀报上去,苍生百姓早已死光了。天大之事,由我承担!”他当即开仓拨谷,让乡民按人头领取。

谁知这一开仓济民的善举,却被一些人污蔑为渎职、另有所图,告发于朝廷。郑板桥因而被撤职罢官。

离开潍县时,郑板桥只雇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囊,他自己骑着;一头装着两夹板书,还有一个叫阮咸的乐器;另一头,小皂隶骑着,在前面引路。

郑板桥为官清廉,心系民生。老百姓哭着挽留他,他画了竹和菊,与他们道别: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直到他临终那年,他在画竹时还题诗道: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

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曾画过一幅竹子送给上司,画上题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县衙萧萧的竹声,使郑板桥想到了民间的疾苦和为官作吏者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2:题诗怪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最爱画竹,他画的竹枝少而瘦。只要看看他在画间题诗,就明白他的画外之意,他是以竹喻人,以竹喻己。

他在山东当县官时,送过一幅瘦竹图给巡宪,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后来,他因为开仓赈贷受灾难民而得罪上司,辞官归田时,画瘦竹赠潍县绅士,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支清瘦竹,秋日江上作渔杆。”从这两幅竹,两首诗看出,板桥无论做官或辞官,都比较面对现实,知道民间疾苦,他没有过多的闲情雅致来吟风颂月,只画几杆瘦竹,以写胸中闷气。郑板桥回乡后,以画竹为生计度过了他贫寒而有气节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4:画竹怪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吻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极其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却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他画的竹都少许,没有超过四支的。这些看来简单的竹,他可呕心沥血,勤于观察,他晨看竹、黄昏也看竹、月夜看竹、雨中也看竹、风里也听竹,胸中有竹。所以,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笔夜里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画到生时是熟时。”因此,板桥画竹,是把个人的品格、见地、抱负、爱憎都融合在笔墨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5:嗜好怪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扬州城有一个大盐商叫甑小泉,此人假充斯文,想求购板桥的字画,屡次遭到拒绝。于是,他转来转去,从别人手里搞到几幅板桥的真迹,可惜没有上款,挂起这种没有上款的画,总觉得不是滋味儿。

有个人给他出了个主意。原来,郑板桥有个嗜好---喜欢吃狗肉。有一天,郑板桥散步到一个竹林中,远远传来悠扬的琴声。他循声来到一个馆阁,见雅静的阁中,香烟环绕,一老者正在抚琴。见郑板桥来,老者起身让座,寒暄一番,说话甚是投机。正谈得有趣,隔壁飘来一阵阵狗肉香味。老者问:“敢问先生也吃犬肉否?”郑板桥说:“倒是嗜吃”。老者热情相请,于是,郑板桥也就毫不客气地大啖其狗肉。吃完,见四面白壁空空如也,于是,相问道:“老丈,室内何不挂些字画?”老者渭然叹道:“俗画不想挂,板桥字画虽佳,却难购到,所以让他空着。”郑板桥说:“鄙人郑板桥,有负重望,不敢,不敢。”老者愈加喜欢,摆出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郑板桥欣然命笔,画完问老者:“敢问老丈尊姓大名?”老者说:“甑小泉”。郑板桥一惊,说:“怎么,和大盐商同名同姓?”老者说:“什么大盐商?老丈取名字时,盐商只怕还未出世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关盐商的事。”板桥想想也有道理,世上同名同姓者多,再说又吃了人家的狗肉,只好落了甑小泉的上款,告辞而去。

过了不久,盐商甑小泉大宴宾客,中堂挂起了有上款的板桥字画。消息传开后,板桥不信,也挤在人群中去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傻了眼,可不是吗?正是自己的手笔哩。再一细看,原来正是在竹林中吃狗肉后画的,方知中计。再一想脸就红了,谁叫你中了人家的狗肉计呢?郑板桥吃了哑巴亏,对此事只好心照不宣了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的故事6:广告怪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画竹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在县令时,当地的财主为了巴结他经常请他赴宴。郑板桥不屑与他们为伍,都一一回绝了。有一次实在无法拒绝,出于应付,他来到一个大财主家赴宴。席间,财主们频频向郑板桥敬酒,不一回儿,郑板桥就醉了。财主们早就耳闻画技高超,便乘此机会向他求画。郑板桥乘着酒兴欣然应允。家人端来笔墨,踏看也不看一眼,端起墨汁就向照壁上泼去,顿时雪白的照壁上墨汁淋漓,一片狼藉。郑板桥上前,持笔在上面胡乱涂抹几下,扔下笔打道回府。财主气得说不出话,心疼漂亮的照壁被毁。夜间,雷声隆隆,大雨倾盆。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财主来到客厅,往照壁上以看,惊得目瞪口呆。只见那些乱七八糟的墨汁竟成了一副活灵活现的竹画。低头一瞧,照壁下躺着几只死麻雀。原来麻雀以为是真的竹林,便飞去避雨,结果撞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郑板桥卖画索银两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贫,后应科举为进士,任知县,因为帮助农民诉讼以及办理赈济,得罪了豪绅而被罢官。

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的书画无人问津。当了县今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落了他的势利小人。

郑板桥还曾大书一篇“笔榜小卷”挂在厅堂。标明索书画的价钱: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清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这“笔榜”满纸言钱,不知道的人,准以为郑板桥在跪拜“孔方兄”。

不过,那些口不言钱、心想厚酬的以卖技糊口的假名士们见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羁的郑板桥,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吴山尊对他的“笔榜”深为嘉纳,居然请人勒石作碑,加以广泛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聪明的郑板桥与笨笨的我作文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是清代大画家、文学家,为官清正廉洁,他辞官回家时,只带回黄狗一只,兰花一盆,真可谓“一肩明月,两袖轻风”。

郑板桥回乡后,倒也生活得惬意。不料,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月黑天,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房间。此时,郑板桥正辗转难眠,一见此景,他装出熟睡的样子,任小偷取拿室内物品,但他转眼想想看又感到心有不甘,略一思忖,便吟起诗来: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正欲前行,一听此言,大吃一惊,正惊魂未定,又听到:

“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

小偷听到这里,赶忙转身出门,且又听到:

“出门休惊黄尾犬。”

小偷听罢,向墙根走进,欲跳墙返回。不料吟诗声又响起:

“越墙莫损兰花盆。”

小偷一看,墙头上果然有一盆兰花。于是他细心避开,脚刚落地,又从屋内传出:

“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夜色赶豪门。”

小偷听了自觉羞惭,飞也似的逃走了。

瞧,郑板桥聪明吧!要是我的话早就害怕得缩在被窝里了呢!难听点就是怕死,好听点就是胆小。不过要真被气了,我可是不怕任何坏蛋的哦!

早晨,我在厕所刷牙,一时乐便哼起了歌儿。正当我哼得兴奋时,一只我最讨厌的邋遢生物——蟑螂突然跑到了我的脚旁。呀呀呀!这只小强的生命力真旺盛,无论怎样用热水泼他,他都不会四脚朝天。看来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哼哼!看来要给它洗个“热水澡”它才知道什么叫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

我弄好一盆超热水,一个劲地往小强身上泼,它似乎在跟我玩捉迷藏,一会儿躲到门角里,一会而跳到众洗发露姐姐的中间,惹得众洗手液大哥将它赶走。然后凶巴巴地对小强说:“臭脏东西,美女的屁股都敢碰,找死啊!”

呀!小强在那里,我再将一盆水撒到小强身上,它终于快一命呜呼了,只是现在正四脚朝天呢!似乎在用哀求的语气说:“大大大姐,大大大女王,饶了我吧!小的是无辜的……”哼!现在才来求我呀,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来惹本小姐呢?

我继续刷我的牙。刷完后,我打算去看看那可怜的小东西。Oh my god!它不见了,它不该是下地狱去接受地域教官的训练的了吗?可恶,我竟然被那个小东西的演技给骗了,想不到聪明的人类竟被这样一个笨动物骗了。哦!现在这个大千世界真是什么都有啊,说不定将来都变成动物的王国了。我咋那么笨呢?不过吃一堑,长一智,下次我绝对要把臭小强杀得跪地求饶。

[聪明的郑板桥与笨笨的我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有关名人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

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名人故事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 名人故事

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