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鉴史问

鉴史问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鉴史问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鉴史问问题。

分享

浏览

664

作文

12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全文共 2058 字

+ 加入清单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今晚,我早早打开电视,调到CCTV9,守候在荧屏前,一如当年第一次单独与心仪的女孩约会般,有点兴奋,有点期待,还有点忐忑——不知今夜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呈现?!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导致锒铛入狱,追悔不已;为了让官员做“清官”,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明晚(1月11日),《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不见不散。

更多关于鉴史问廉观后感的文章: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全文共 140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海晏河清是人们亘古不变的对生活的寄托和期盼。如何能做到在浊浊红尘中独守清廉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方面是告诫为官者应时时刻刻以国家责任和为民务实为己任,我理解为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首发而又由梁启超先生提炼出来的最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

屈原为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不惜抱石投入汨罗江,以死维护了自己清白之身,使之不致蒙受世俗之尘埃。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散尽家财、起兵勤王之举更是成全了他舍身取义的壮举,另后人万事敬仰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张养浩的《为政忠告》字字珠玑,即使到现在仍不失为一篇为官做事的范本。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与这些清如水的君子相比,历史也曾显现过一些浊如尘的小人:南宋奸相贾似道,即使他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本《促织经》又如何?终究还是因为自己的贪腐奢靡走上了末路。明朝的魏忠贤把持朝政六年,训练出一大批“东厂”高手,依然未能挽回自己穷途末路的潦倒命运。千百年来,清浊之辩,皎如日月。

诸葛亮在南阳武侯祠的《出师表》中,充分说明了汉朝兴衰的原因只在于是亲贤臣还是亲小人,。他还提出了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值得当世所有人为鉴!

清朝孙嘉淦的《居官八约》内容不长,仅有短短的42个字,但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被后人看成是为官做人的八项基本原则,其地位相当于清朝的“八项规定”。而他的另一篇《三习一弊疏》也曾经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他所说的“ 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应该是谏言统治者要清廉、为民。他的“君子退而小人进”之说应为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提醒,个人认为很值得一看。

清浊从来就是区分正与邪、廉与贪、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激浊扬清,追求公平与正义,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己之任,更应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清除附在权利大树下的污垢。纪检监察人员更是要经得起全体人民的监督,以踏石留印、铸铁有痕的精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全文共 145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有钱任性”是2014年的网络热词,在每一个网络词语流行的背后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如,“且行且珍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也是醉了”都对应的有相应的事件背景,而“有钱任性”的流行,则代表着当下部分国人对于财富的狂热渴望与追逐。应运而生的“炫富族”更是“亮瞎”了网民的眼睛,灼伤百姓的心。

从“微笑局长”“表哥”杨达才价格不菲的名表、眼镜、皮带到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的“天价烟”,深受炫富之痛的当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2011年的“郭美美炫富事件”把红十字会逼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受到重创的红会至今元气大伤。不过是一个二十岁贪慕虚荣的女孩半真半假的自说自话,竟然轻而易举就动摇了红会多年的公信力,炫富的杀伤力不容小觑。

其实,古今中外,炫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昨晚在央视9套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其中西晋宰相石崇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斗富比阔的情节让我触目惊心。王恺多次与石崇比阔,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舅舅,晋武帝特意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奇珍异宝,岂料石崇当场打碎这批珍宝后又拿出更为罕见的宝物让王恺任意挑选。从皇帝到大臣,一个以奢为荣的朝代最终很快走向灭亡,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结局了。

“富”原本没错,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既是每个人的物质追求,也是中国梦重要的一部分。关键是,富从何来?

不难发现,无论是奢侈腐败的“表哥”们,还是拎名包,穿名牌的官场“LV女神”们,那些热衷于炫富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特点---富的轻而易举,便按捺不住急于炫耀。我们何曾见过比尔盖茨曹德旺李嘉诚马云炫富---空拳创业的实干家是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炫富的。一如王蒙所说,“这世上最不善良的往往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

官员们拿着百姓赋予的神圣权力,中饱私囊,相互攀比,急于炫耀的原因就是自己物欲横流的逐富心理不断增强和防范意识的日益松懈,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贪污腐败行径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当一个社会陷入“炫富”“羡富”的漩涡,把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问金钱出处,人人都陷入对财富的狂热膜拜,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为官者贪赃枉法,为民者见利忘义,这个社会的基石也就岌岌可危了。

炫富之痛,痛的不仅是百姓的心,更是我们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千秋大业!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

《鉴史问廉》之“道德之择”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鉴史问廉》有感

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全文共 176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在河南广袤大地的几乎每个村庄,都会听到有人哼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唱段。一部戏曲,何以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又何以这么受欢迎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两代豫剧丑星牛得草、金不换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戏的情节编排精彩,七品县令唐成为民做主、斗倒权威的故事以及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标志性台词喊出了百姓们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期盼。

民间说书艺术阵地的守望者张满堂年过六旬,不为名利甘心守护马街书会,为马街书会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保留了一批包括颂廉诛贪内容在内的说唱艺术,丰富了当地及周边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明代作家冯梦龙,不仅写出了反映明代基层人民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三言》巨作,而且又是一个实干家,他在晚明动乱时期,到荒僻小县寿宁做了4年县令,在保持前任县令戴镗清正廉洁的生活、工作作风的同时,秉承“治官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的为政理念,筑城墙、办学堂,为百姓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好事。时至今日,当地百姓还把他供奉在文庙,香火鼎盛。

自2011年河南省纪委开展廉政文化系统创建活动以来,各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最常见的“廉画”就是竹和莲。而“板桥竹风”的主人就是做过范县县令的郑板桥。濮阳的党员干部大多都去过郑板桥会馆,深深被他的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品格所折服,因而把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做工作的座右铭。就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县委书记研修班开班仪式上要求最基层的领导干部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是习总书记对参训的县委书记也是为我们各级党员干部提出了工作要求:忠诚、为民、担当、清廉!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内乡县衙三省堂这副楹联语言精练、寓意深刻,令人赞不绝口。这是继戏曲、小说等文艺形式之外,以楹联的形式流传下来的正气歌,读来不由得让人想起此楹联的作者——清朝内乡县令高以永,他在位11年,在清除战乱时期,用“六年不收赋税”等政策鼓励开荒,四年共开垦荒地四十多万亩,使当地百姓结束了流离颠沛的苦难,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勤于政事的高知县,生活清廉,在离任时身无长物,行李只有随身衣服和几本书。

文学史上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原来是从未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在河南邓州的花洲书院,仅凭好友滕子京寄来的《洞庭秋晚图》,经几番揣摩、酝酿之后,一挥而就,写出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济世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影响深远且历久弥新的,内容大多是推崇廉洁清明,鞭挞贪腐邪恶,进而弘扬正能量的。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是顺民意、合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在今天召开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将永远在路上!

让我们借文化之力,信心满怀地行走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路上。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文化之力》

观看《鉴史问廉》第五集:穿越历史的文化之力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全文共 2009 字

+ 加入清单

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

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前五集的《鉴史问廉》,让我们认识了许多名垂青史的能臣廉吏,这次则是让我们见识了一些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

以贪赃枉法、买法纵贪死后又被斩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法典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晋朝羊舌鲋。

贪财无厌的唐朝吏部尚书李义府,他与母、妻和儿子、女婿共同买官鬻狱。送礼者每天都挤满门庭。以为其祖父重修陵墓为借口,大肆敛财20万贯。王公以下,争相赠遗,其羽仪、导从、轜輶、器服等,穷奢极侈。会葬车马、祖奠、供帐,自灞桥至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 由于罪恶昭彰,皇帝终于下诏免去李义府官职,流放嶲州,后死在狱中。

明朝开国元勋朱亮祖,干扰执法、包庇亲友、诬告良臣,被朱元璋亲手施以鞭刑处死。

清朝第一贪官和珅,从政29年,敛财11亿白银,相当于清朝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他建成了后成为恭亲王府的豪宅,过着花天酒地的奢靡生活。最终也难免被一纸诏书白绫赐死,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人这一生,食不过三餐,睡不过一蹋。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92岁时写了一首《宽心谣》,读来发人深省:

“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宽心谣》对愁与喜、对为人处事、对俸禄多寡、对吃穿、对儿孙、对贫富、对忙闲等,无不作了朴实而深刻的阐释,直让人感慨佛家“得非难,舍不易”的妙言至理,更感慨大师的平常心是何等的博大。

这一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反腐立法制度的发展简史。

西汉的《二年律令》法典的制定,规定了“受赇以枉法,及行赇者,皆坐其臧(赃)为盗。罪重于盗者,以重者论之。” 贪赃枉法者,与盗窃罪处以刑罚;贪腐达一定数量的,可以处以死刑。此令一出,出现了当时的官吏王立因其妻私自受贿而羞愤自杀。一时间廉吏丛生,政治清明,法律对惩治贪腐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西晋王朝的《晋律》规定了贪污与不孝、杀人等,均属“不赦之罪”。

《唐律疏议》提出的“六赃”的定罪分类一直到今天,对我们的反腐立法仍有借鉴意义。《贞观政要》记载,整饰吏治,严惩贪赃枉法,才使得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政治局面和社会发展。

现存于内乡县衙的明朝万历年间的《三院禁约》,是“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详细的对公务招待的规定。

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治国方略,被后世史学家评论为“大力治贪成效非凡,几有两汉之遗风,且架唐宋之上”,他颁布了《大明律》和《大诰》,尤其是《大诰》中80%以上的条目是用来处治官员的,并且规定百姓可以手持《大诰》,直接入衙抓污吏,解入京城面圣,沿途不得阻挡。重典之下,官员无不洁己爱民。

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包拯,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法立奸胥畏,官清凭素心”。而当官员受不住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时,我们就应该制定法律、法规约束从政人员的行为。历朝历代的兴衰历史告诉我们,腐败可能产生在开国之初、也可能产生在中期、后期,因而制度的约束应该与时俱进,时时监控,不给官员以贪腐的机会,也就是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大气候,从而正常过渡到“不想腐”的预期状态。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观看《鉴史问廉》第五集:穿越历史的文化之力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官之风观后感

建立预防机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腐败的方式。比如从最初的人才选拔环节上加强对腐败的监督与制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选拔、考核机制,这样才能把住公务员的“进口关”,从根本上堵住贪腐的通道。“晚清第一大案”发生后,咸丰皇帝处理方式特别严厉,对顺天贡院的主考官柏葰处“斩立决”,同案的50多人均受到严肃处理,此后几年间科举考试风气肃然,为晚清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刚结束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一项明确要求: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同时进一步解释说:“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管理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要求“各级党委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守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八·千秋之评》观后感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收看了最后一集《千秋之评》,这一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八·千秋之评》观后感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CCTV9《鉴史问廉》第八集的播出,我耳边自然响起这些歌词。在中华民族这部大写的历史上,留下了民族追梦的脚步,写满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天空上,繁星灿灿,正气满满。

武则天,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曾亲自为高宗题写墓碑,却给自己留下无字碑一座。千古功过任后人评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旧唐书》评论:“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鲁宗棒道“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崔融捧曰“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武则天创造了历史,改写了历史,她的无字碑不留一字,却引得后世万言评之,实在是生前身后尽得风流。

周召公,历史上的廉政之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世人皆知。他历经武、成、康三世君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过重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 ?”甘棠树曾是召公“下乡办公”的地方,召公下乡,百姓煮饭给他吃,腾房给他住,他都婉拒,只在甘棠树下吃住、办公。后人对甘棠树的崇拜,其实是对廉洁自律官员的期待和褒扬。

刘宠,在历史上可堪称“污泥里的一棵莲”。他生活在东汉最黑暗的时期,却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任会稽太守时,除苛政,禁非法,将当地治理得夜不闭户,吏不扰民。待调离时,百姓每人筹百钱挽留他,他各取一钱投入江中,表现了其两袖清风、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为官情怀。后人尊其为“一钱太守”,建“清水亭”纪念,明于谦感叹“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清乾隆帝题诗赞曰“而今若问清明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这是重名节如泰山,轻利欲如鸿毛的典范。

岳飞,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背背母刺“精忠报国”,一生勤俭,治军有方,“冻杀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令对手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以收复山河、迎还二帝的清廉、爱国情操,却让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在供状上留下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叩问历史。正义可以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岳飞被害后不久,秦桧家三代官员被免。28年后,秦家祠堂被拆毁,秦桧塑像跪在岳飞墓前,上刻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引得秦氏后人自惭“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岳飞的清正爱国彪炳史册,南宋第一贪的秦桧,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浩然正气的历史人物辉耀史册,史册典籍又记录下历史人物辉煌和耻辱:《春秋》,第一部编年史书为后世史学界留下了春秋笔法,成为书写历史的范本;《史记》,第一部纪传史,被誉为我“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首次把官员分为三类:循吏——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仁厚爱民的官吏,酷吏——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佞幸——无才无德、贪腐骄横、为祸一方的官吏。

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啊,历史是最公正的审判,他不会向强权低头,也不会向黑暗让步,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要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最大的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全文共 1482 字

+ 加入清单

晚8点,《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如约而至。片头的制作依旧那么精美,故事更是感人至深,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随着荧屏上包拯的出现,这首歌自然地回荡在我耳边。包公掷砚,表现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为民情怀;铡美案,表现了他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刚正;包公立下的家训,则表现了他治家严谨的家风。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包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可是历史上的真相却颠覆了包公的传统“形象”——真正的包公面庞白皙,博物馆收藏有包公同时代人为他画的像,有图有真相。但不要责怪民众“篡改”历史,“黑脸的包公,白脸的曹操”,黑脸是清正廉洁的象征,表达了民众对公平公正、一心为民、执法不阿的期待和向往。包青天是清廉和正义的化身。

中国的福尔摩斯狄仁杰更是断案如神、执法廉明、刚正不阿的典范,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敢于顶撞皇帝,据理力争。一生断案无数,拯救无辜百姓无数。活着,百姓建生祠供奉他,死后,更是尊享皇帝废朝三日,感叹“朝廷空也”的哀荣。

那个小小的芝麻官洛阳令董宣,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典范。为此,他胆敢杀公主的人,不给皇帝面子,宁死不向公主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誉。

天下第一清官海瑞,无论到哪做官,都让当地的贪官如临大敌,虽最终被罢免,却迎来了如潮的民众争相一睹其尊容。死后灵柩回乡,沿途百姓为之披麻戴孝者绵延百里而不绝……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导致锒铛入狱,追悔不已;为了让官员做“清官”,习近平曾多次告诫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山东调研时,他念了这样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干部说:“封建时代的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去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八·千秋之评》观后感

全文共 1426 字

+ 加入清单

“担当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耀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随着CCTV9《鉴史问廉》第八集的播出,我耳边自然响起这些歌词。在中华民族这部大写的历史上,留下了民族追梦的脚步,写满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天空上,繁星灿灿,正气满满。

武则天,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曾亲自为高宗题写墓碑,却给自己留下无字碑一座。千古功过任后人评说。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旧唐书》评论:“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鲁宗棒道“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崔融捧曰“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武则天创造了历史,改写了历史,她的无字碑不留一字,却引得后世万言评之,实在是生前身后尽得风流。

周召公,历史上的廉政之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世人皆知。他历经武、成、康三世君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起过重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 ?”甘棠树曾是召公“下乡办公”的地方,召公下乡,百姓煮饭给他吃,腾房给他住,他都婉拒,只在甘棠树下吃住、办公。后人对甘棠树的崇拜,其实是对廉洁自律官员的期待和褒扬。

刘宠,在历史上可堪称“污泥里的一棵莲”。他生活在东汉最黑暗的时期,却独善其身,洁身自好。任会稽太守时,除苛政,禁非法,将当地治理得夜不闭户,吏不扰民。待调离时,百姓每人筹百钱挽留他,他各取一钱投入江中,表现了其两袖清风、勤政清廉、为民造福的为官情怀。后人尊其为“一钱太守”,建“清水亭”纪念,明于谦感叹“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褒”,清乾隆帝题诗赞曰“而今若问清明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这是重名节如泰山,轻利欲如鸿毛的典范。

岳飞,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背背母刺“精忠报国”,一生勤俭,治军有方,“冻杀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令对手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以收复山河、迎还二帝的清廉、爱国情操,却让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他在供状上留下八字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叩问历史。正义可以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岳飞被害后不久,秦桧家三代官员被免。28年后,秦家祠堂被拆毁,秦桧塑像跪在岳飞墓前,上刻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也引得秦氏后人自惭“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岳飞的清正爱国彪炳史册,南宋第一贪的秦桧,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浩然正气的历史人物辉耀史册,史册典籍又记录下历史人物辉煌和耻辱:《春秋》,第一部编年史书为后世史学界留下了春秋笔法,成为书写历史的范本;《史记》,第一部纪传史,被誉为我“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首次把官员分为三类:循吏——清正廉洁、奉公守法、仁厚爱民的官吏,酷吏——用酷刑峻法统治百姓、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佞幸——无才无德、贪腐骄横、为祸一方的官吏。

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啊,历史是最公正的审判,他不会向强权低头,也不会向黑暗让步,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就要勇于担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最大的智慧、力量、心血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们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浊从来就是区分正与邪、廉与贪、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激浊扬清,追求公平与正义,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己之任,更应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已经进入到攻坚克的关键时期,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清除附在权利大树下的污垢。纪检监察人员更是要经得起全体人民的监督,以踏石留印、铸铁有痕的精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展开阅读全文

观《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有感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观看后,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们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纪检组长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全文共 1455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唐帝国逐渐消亡。

北宋初年,国家百废待兴。那么北宋王朝是如何选贤任能再创盛世繁华的呢?北宋的官员都是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朝廷对于官员的婚丧、宴饮、车马、服饰、有着严格的限制,对违反者严加制裁,终身不得为官,对于贪污受贿的则处于极刑。宋真宗即位后,任用端庄持重、勤政廉洁的李沆做宰相,旋马家声的故事就出在李沆身上。在皇帝和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北宋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又一个盛世。但是,这个空前盛世的朝代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这是一位在书画方面造诣极高的皇帝,他是一位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尊信道教,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在开封建一个供自己修道的园林艮岳。奸臣蔡京是他的宰相,朱勔为修艮岳运送奇花异石,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很快从一个平民晋升为节度使。朱勔的快速晋升掀起了一股采办花石的狂潮,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向皇帝进献花石。宋徽宗这种追求享乐,追求奢华、不顾民生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纵观历史,可以说,廉洁和腐败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任凭腐败现象蔓延。腐败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毒瘤,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根除毒瘤。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纪面前没有特殊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只要违法乱纪,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厉制裁,以身试法者必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