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钱学森

钱学森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钱学森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钱学森问题。

分享

浏览

3102

作文

107

钱学森回来了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中,有三位姓钱的人物: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人称“三钱”。他们都是出国留学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来的。其中钱学森的经历最为惊险。

钱学森在美国度过了20年,在航空科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有名的火箭专家,为美国的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49年,他得知新中国成立了,非常兴奋,决定回国参加建设。可是美国方面敌视中国,怕钱学森回国对他们不利,就千方百计地阻挠。美国海军次长还恶狠狠地说:“我宁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知道的太多了,一个人可顶五个师的兵力!”于是,美方无中生有,说钱学森是中国间谍,把他逮捕关押,后来虽然释放了,可又遭到严密监视。

钱学森没有屈服,向美方提出严正抗议,回国的决心更大了。他在家里放好三只小箱子,准备随时启程。后来在中国政府的过问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搭乘轮船回国了。他来到天安门广场,兴奋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来,现在终于回来了!”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骄傲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令我们一辈子难忘的名字!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他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很快在美国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销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五年之久。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堪称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在美国的条件多么好,无论美国政府怎么劝诱他,他都毫不动摇。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之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到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生活条件和在美国的时候没法比,为什么他要放弃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呢?因为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呀!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他在1935年赴美留学,拜冯。卡门教授为师,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也是他的得意门徒。钱学森那是有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那时,钱学森还是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祖国。他对每一个夸奖他的人都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在祖国刚从黑暗中走出来时,钱学森的回国之心就越发强烈起来,他把这件是告诉了和他一起的中国留学生,可他们让钱学森现在不要回去。对他说:“现在祖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可钱学森没有把这事当回事。

在钱学森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美国的移民处给钱学森一封信——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过几天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而且还失语了。有许多人都想救出他。

我国毛泽东主席亲自把美国的两位俘虏给放回美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做出了许多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迎来了一个航空科技鼎盛的时代。

今天中午,我们坐在教室里观看了影片——《钱学森》。钱学森一个让人敬佩的名字,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片《钱学森》讲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专门攻读科技研究,想着将来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出一点绵薄之力。在美国,他勤奋苦读,学业成绩非常优秀。当他得知,中国解放了,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急切地想回中国。他怕自己潜心研究的科技资料被美国人盗取,便用一把火给烧了。在临行前,美国人又将他逮捕了,几经波折,钱学森才回到中国。回来后,他不顾辛劳,整日都沉浸在科技研究上。终于,他发明出了核导弹、火箭……不愧为“中国航天之父”。

影片放完了,我却始终忘不了最后一个镜头:钱学森离开了人世,他为中国的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回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缺少了前辈们那种强烈的爱国热情。现在的我们,最主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心中永远装着祖国,长大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出一份力!这样,我们以后才能昂首挺胸,自豪地告诉后人:“看,我们为中国作出了贡献,我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中国,无愧于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认准目标,努力去做,终有一天,你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10月19日下午,单位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中央宣传部、广电总局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推荐影片《钱学森》。该片讲述了我国伟大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出国、归国、报国的一生。影片场面宏伟壮观令人振奋,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通过观看影片,我深刻感受到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梦。对老一辈科学家这种坚定信仰,不怕艰辛,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肃然起敬。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失去了信仰,对困难畏首畏脚,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却在当时国内生活水平差,科研条件落后的时期,毅然放弃海外安逸优越的生活,不畏艰险回到祖国。一心不计得失地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全部力量。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值得现代所有人钦佩。现在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在思想上更应该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每个人都应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艰辛,为了下一代的幸福生活,为了祖国的进一步强盛,做出更多努力,更多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十套热播的传记纪录片《钱学森》给人强烈震憾。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学森羁留美国五年,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国,主持了“”研制,为中国奠定了军事大国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参与主持研制的“两弹一星”至今都是我们对付外国列强的打狗棍,没有他的这些成果,到现在中国也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真正的底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代科学巨匠,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颁奖词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典一问,他对国家尖端国防技术发展所做的基础工作,都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思考。

他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去无回?让人想起了鲁迅关于天才与土壤的论述,呢?论条件,而那时条件那么差,科学家却能专心科研,现在条件那么好,却留不住人才呢?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展开阅读全文

人物作文400字: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着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展开阅读全文

人物作文400字: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1911年,他出生于上海,这象征着我们中国的航空、火箭、导弹事业将得到改善。毛泽东曾对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35年,钱学森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一听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美国移民局发给了钱学森一个通知:不准回国!他被退掉机票。美国海关硬说他是间谍,他们把他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看守人员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半个月后,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斤。

后来,经过美国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局把他释放出来了,但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为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作文400字: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他,一个视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为钱的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梦得以实现。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的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钱学森周围共度中国的传统佳节。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国诞生的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当夜,他们悄悄地商议了回国的计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是动力,疯狂的迫害,百般的阻挠更激起他归国的意志。1955年10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的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撰写了《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作品。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的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名人故事:“钱学森之问”与高考录取

全文共 1407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改革最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笔者也想凑凑热闹,谈谈关于我们现行的高考录取

在谈高考录取之前,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钱学森之问”。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看望钱老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培养出大师,而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我们不妨仅从高考录取一个方面来做一个对比。

先看看民国时期几个比较典型的高考录取事例吧。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成绩仅为15分,英语、国文成绩却均为第一名,其中英文成绩为满分。按照当时清华大学的录取规定,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能被清华大学录取。但校长罗家伦亲自批阅了钱钟书的试卷后,认为钱钟书是个奇才,遂打破常规录取了钱钟书,钱钟书后来果然成为饮誉学界的“文化昆仑”。

1930年,臧克家报考山东大学,数学成绩为零分,国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随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当时的录取老师,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青年臧克家的才气,素以阅卷严格著称的闻一多破例给了臧克家国文98分的好成绩,并破格录取了他,现代诗坛大师臧克家就这样戏剧般地诞生了。

还有,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当年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仅为4分,最后竟然也被清华大学录取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兹不一一列举。

回头再看看我们今天的高考录取制度吧。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各省都会根据当年大学录取人数,划出各批次的录取分数线。这个分数线极其严格,那怕是只差一分,招生办公室都不会给大学提供该生的学籍档案。而没有学籍档案,该生当然不能进入大学校门。这种严格的高考录取制度毫不留情地把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人情关系拒之门外,分数不够,考生父母权力再大、钱再多也无法敲开相应批次的大学校门;同样只能达到某一批次的分数线,考生父母那怕是农民,甚至讨饭吃的,同样可以进入相应批次的大学进行深造,从而充分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体现了高考录取工作的公平与公正。

然而,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必有弊,如果当年清华校长罗家伦、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同样严格按照高考录取标准来录取,钱钟书、臧克家等人无疑会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中国历史上也因此必然少了一个著名作家,少了一个诗坛大师,少了一个国学大师。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是否也把像钱钟书、臧克家、季羡林等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考生拒在了大学校门之外?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但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以上事例不难看出,民国时期的高考录取工作既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同时也注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个人永远不可能成为全才,尤其是当他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的时候,其他方面很可能糟糕得一塌糊涂,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必然会毫不留情地把这些天才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如何才能在保证高考录取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把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才能、有可能真正成为大师的青年才俊吸收到高等院校里进行深造,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各个领域里大师级的人物,这应该是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学习了《钱学森》这一课,所以,这个周末,我便看了一部叫《钱学森》的电影,它讲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36岁到98岁的经历,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眼眶便情不自禁的湿润了。

钱学森是那么的爱国。在美国,他的生活条件绝对是非常的优越,研究院专车、专房什么都有。当他决定离开美国时,美国人想尽一切办法想留住他,但他却意志坚定,坚持要回国,最后,美国人都让他坐牢了,他也毫不屈服,最终让美国人们无法挽留,把他放回了祖国。

我觉得钱学森的成功也离不开爱他的妻子蒋英,以及与他协力同心的好友。当我想起钱学森80岁时与蒋英的那次对话:“蒋英,对不起,要不是你嫁给我,中国一定会有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可蒋英的回答却是:“世界上可以缺少很多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一定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所以我愿意牺牲。”看到这儿,我不仅仅是敬佩钱学森了,还有他的夫人蒋英。

看完电影后,我不由的想到了第一个站起来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他也是为了不让祖国被外国嘲讽而历尽千难万险造成这条京张铁路,最后取得了成功,人们还为他立了一座铜像。相反,像汪精卫、周福海这样的大汉奸永远遭世人唾弃。所以,我认为:爱国者名垂青史,卖国贼遗臭万年。

钱学森,你为中国做出了太多贡献了,“两弹结合”、“东风二号”……我深深地敬佩您,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钱爷爷,我向您致敬!虽然,您已经离世,但我们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将会永远记住您,缅怀您!”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偶像钱学森作文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就是对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前赴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但是,爱国精神不仅仅在战场上体现,还可以在许多方面看出。

199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向香港。一位40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掠过他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地方。他屈指一算,已经航行了十五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自己脚下的是火箭的仓壁,他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当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希望早日回到祖国。

在美国,钱学森什么都有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他还是果断放弃了,他准备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他不怕困难,想让祖国科技越来越发达,强大起来。而他要回国时,却被美国当局无辜迫害。然而,他会到祖国的决心一丝没有动摇。

我觉得钱学森有三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第一点是他在那时候,事业已经成功了,但是钱学森,毅然放弃了所有。第二点是他不怕条件差,这没有击败他的决心,反而是他更加勤勉、努力去报效祖国。第三点是,他遇到麻烦于挫折,他不回放弃。

就是这些,筑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成就。如果我与钱学森相比,我发现了我的不足。如果我有一点成就,在让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展示我的成就,我肯定不会,因为万一失败了、有人比我更厉害怎么办?有时候我练习毛笔书法,笔总是分叉,因为笔不好,我心想笔不好,我也要写好,但总是写不好,我朝笔发火,想把它折了。

我觉得,我做到了,如果我做事遇到麻烦了,我也不会放弃。从现在起,我就向钱学森老人学习,努力改正我身上的不足,我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读《钱学森》后感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在周末时候,我利用空闲时间把《钱学森》这本书给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感受颇深,让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位伟人,他非常了不起,是一位爱国人士。

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1949年10月1日时候,新中国诞生了。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为祖国新生而高兴。当他正准备回国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真深深地被他感动了。他这种强烈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他放着高薪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原来他是要回到自己祖国,用自己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己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从这,可以看出钱学森对自己祖国怀有深深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对祖国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读了《钱学森》一书后,我发现自己做真是不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一个爱国爱民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一日,学校组织看《钱学森》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感受颇深,让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位伟人,他非常了不起,是一位非常爱国的爱国人士。

新中国诞生了。当时任美国超音速实验室主任的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深深的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当他正准备回国的时候,却被美帝国主义用尽各种手段阻挠。

当我读到“钱学森是中国人,我是中华人民”这句话时,我真的、真的深深地被他感动了。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实在是无人能比的。他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却要回到刚刚成立的中国,当时让我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我继续往下看,他要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知识和发明来报效国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使中国不再落后,他要用科学不断地造福祖国和人民。从这,可以看出钱学森对自己的祖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不够深厚,每当新中国的生日来临,我总是不太关心和在意。看《钱学森》这部电影后,我发现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好好学习,把每一件事做完,做一名爱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23 字

+ 加入清单

当在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忖度再三,迟迟不敢落笔。因为他,不仅是一位学识超群的科学家,更是兼有一颗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无愧为吾辈之楷模。他,就是我校杰出校友,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

电影《钱学森》当中,主创人员很好地再现了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科研工作时获得的重大成就。他被视作美国国防现代化推进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正当他的事业蓬勃发展,美国军方重用他的时候,他做出了在当时美国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一个举动,就是想回到刚刚获得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建设祖国。他的行为激怒了美国军方,于是正当他准备用自己的学识回国一展宏图时,却被美国当局软禁,约束其人身自由。然而这些却无法阻挡一位科学家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建设祖国的抱负。凭借着我国在国际外交上的不懈努力和斡旋,以及钱学森自己的一腔热血和永不屈服的精神,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中国。最终在国内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一支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团队,造出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核武器,大大地推动了我国国防军事力量的发展。

影片在讲述故事的过程当中,对于人物的形象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对于细节的处理则令我们对于钱学森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和认识。其中有几个细节十分值得揣摩和回味。

一个是在钱学森被美国特工怀疑甚至诬告为“红色特工”的时候,他的人身自由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他也不再获得机密科学研究的许可。在这个时候,钱学森也曾万念俱灰,但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他很快从灰暗当中走了出来。作为一个在空气动力学有着非凡造诣的专家,他转而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潜心研究,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工程控制论》。此书被他的导师冯?卡门读后,感叹道:“你在学术上早已超过了我。”而当我们今天来回顾这段往事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感叹于钱学森对于学术的执着追求,他触类旁通的天才,和在身心俱疲的情况下的受辱不惊。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如此大的成就更为不易,或许正是对于科学无比赤诚的热爱,对于世界不懈的探索,才是使得他完成科研成果的巨大推动力。

而当钱学森回到了梦萦魂绕的祖国时,才发现在刚刚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没有完备的科研仪器,没有充足的专门研究性人才,没有充裕的科研资金,搞自己的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钱学森并没有屈服,他努力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没有科研仪器,他自己设计,吩咐制造;没有研究人才,他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讲解原理;没有足够的资金,他谨慎小心,力保一次性成功。凭借着他对于国防建设事业的高涨热情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他最终率领着他的团队最快地完成了国家交付给他的任务。而在钱学森返回中国之前,曾经有美国人劝阻他不要回那个“原始的农耕社会”,因为他的才华将无从施展。然而钱学森却用自己的行为回击了这种鄙夷与不屑,证明了“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的真理,为中华民族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次。

而钱老推动中国的进步不仅仅在于增进我国的国防军事力量,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了大批研究型人才,更加在于他对于我们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关心。钱学森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热爱科学,同时也对艺术情有独钟。钱学森曾经为国家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并且亲自拟好了方案,将全面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他在病榻上依旧关切中国科技未来的走向,向总书记提出了自己对于教育制度的看法,可谓是殚精竭虑。而他的一生也在传奇中缓缓谢幕。在三年前,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钱老并不孤单,因为有鲜花,祝福和人们感动的热泪一路伴随着他。

但是,钱老的精神依旧留在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心中,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他曾经可以留在美国,但是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回到祖国。赤子之心,天地可鉴。作为后辈的我们,应当继续着前人的事业,发挥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继往开来,不遗余力地建设祖国。这也是这本电影所表达和寄托的深刻蕴意和希望。只要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展开阅读全文

观《钱学森》有感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上次看这类似的片子已经记不得是多久了,或许是因此感触颇深……

和许多后来有深远影响的人一样,钱老小时候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神童。十二岁就曾赴美留学。也是同样的十二年,成功通过了留学考试,成为那一批留学生的1/20,之后在美国著名麻省理工大学学习。再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在学术上完成了一些有建设性的话题。被聘为加州大学教授。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病床上的他曾说到,我们不仅要搞科学,搞技术,还要搞艺术,搞音乐。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他的妻子蒋英,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她和钱老是青梅竹马,两人的父亲也是关系很好的同窗,可为了学业和工作等原因,1947年他们的婚礼才在上海举行。那时的钱老已经三十六岁了。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哥哥钱永刚,妹妹钱永真。

幸福的日子总是那么的短暂,成了追忆,在美国定居几年后,他被指控为中国共产党,并被阻断回国。拘留在特米那岛上的拘留所里,一度受到残酷的精神折磨。

在后来辗转不安的五年中,在妻子蒋英的悉心陪伴下,甚至完成了著名的《工程控制论》一书。钱老对科学的热爱与激情令我折服。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显示了钱质朴又坚定的爱国心。

在被特务监视的空档,钱巧妙地运用“信中信”的方法把自己不能回国被拘五年的煎熬经历传到国内,被周总理知道后,中国方面毅然用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交换,美国移民当局才不得不同意放钱回国。

抵国后,在回答围观记者问题时,愤怒地拒绝一个中国人的提问。说到中国之间说话还要用外文?所以我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在钱老身上体现的爱国和对科学的执著醍醐灌顶般震撼着我。反省自身,真的需要向钱老学习,向钱老看齐。

之前,对于“钱学森”这三个字,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只有“两弹一星”孤零零几个字眼。我很感慨老师用宝贵的上课时间给我们看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电影。使得钱学森的名字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钱学森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钱学森,我的心中就无比的敬畏,为什么呢?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一生获得了五个称号:“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自动化控制之父”别人一生能得一个称号那也就够难了。而他伟大的钱学森爷爷,他获得了五个称号。

有次他出国留学了,人们非常的舍不得他,给他送许多礼物。他只挑出了一个非常小的瓶子,好像只有咱们的大拇指的一半儿大呢,那他为什么只剩下这一个礼物呢?那是因为里面装着一小撮祖国故乡的土。然后他就安然地去了美国了。

他在那里,一思念祖国,就拿起这个瓶子亲吻。

他在美国留学时也是非常优秀,美国人夸他一个人顶得上五个师。当他想回国的时候,美国政府是绝对不会轻而易举地放他走的。他拥有着惊人的才智,超乎常人的才华,也难怪美国人舍不得让他走。

美国人给钱学森别墅、职位、高薪水,可爱国的钱学森还是毅然地拒绝了,坚持要回国。美国人觉得钱学森敬酒不吃吃罚酒,一气之下把他抓回去,拘禁了他五年。但有志之人绝不会半途而废,在这五年,他依然研究东西。

五年后他隆重地回国了。飞机降落以后却没有观众,没有欢呼,只有一面红条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站着伟大的毛主席和其他的国家领导人向他表达敬意。

在回国后的几天里,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基地,开始科研工作。但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当他的研发陷入僵局时,他说:“导弹不上天,我绝不回家!”这句话让人感到震惊!

为了工作,钱学森把床搬到实验室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1964年,世界上第一颗导弹爆炸了,这个发明,至少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向前推进了20年。可见这个发明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厉害啊!

可这样的人,还是无法逃避死神的魔爪,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伟大的钱学森去世了,享年98岁。他一生用汗水和努力创造了这么多奇迹,我们应该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向他们学习那种刻苦钻研,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写钱学森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谁呀?”我一路上带着这个疑问,回到家里。

我没有赶快写作业,而是跑到妈妈身边好奇地问:"妈妈,钱学森是谁呀?”妈妈耐心地回答:"钱学森是中国浙江杭州人,国际著名的中国空气动力学家和系统科学家。以前在美国任空军上校。1935年,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公费赴美进修。钱学森还是一个很爱国的人,曾经为美国做了很多贡献,可是有一天,钱学森要回中国了,可美国人不想让他走,把他弄进监狱,关了五年,在这五年里他每时每刻都想着回中国。回到中国后,他日日夜夜在科研室里工作,别人劝他回家,他说导弹不上天他就不回家。

“然后呢?”

“好好,不着急,我继续给你讲。"

"接着在一九六零年二月,第一枚流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又过了许多年,导弹、原子弹都发射成功了。另外他还获得了很多称号:火箭之王、中国导弹之父等称号。”

时间过得太快了,都七点半了,我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动。

但是,我并不觉得可惜,因为我又学到了新的知识。钱学森爷爷,你是一个爱国、敬业的人,祖国会永远记得你,我们也永远记得你。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建设中,正需要他这样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人,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华儿女,他身体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热血,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他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他不仅是一位“中国导弹之父”,也是一位爱国赤子。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因为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才使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我国三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漫步圆满回归,成就了中国人的又一壮举。

而当今不少有学问的人出国留学就不想回来,还改了国籍,在他们眼中,外国的星星和月亮也比中国的亮,外国的什么东西都比中国的好,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早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钱学森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尽自己所能,为祖国做一点贡献呢?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高高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也更加懂得:我们要刻苦学习,用过硬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为祖国的美好明天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