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钱学森

钱学森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钱学森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钱学森问题。

分享

浏览

3300

作文

107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下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取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我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向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下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下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我,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redChina放下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状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应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就应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应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但是,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以致走出电影院后,重新应对外面纷杂的世界,看到现代社会上最多的“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梁漱溟语),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同时思考:此刻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职责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职责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状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完美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就应反思,自我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能够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能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此刻还算完美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爱国名人故事--钱学森

全文共 2777 字

+ 加入清单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一)

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二)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三)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钱学森》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触是,家庭的和睦是事业的基础!

钱学森和蒋英真挚相爱、至诚相待,一同去美国,又一同选择回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5年在美的软禁生活并没有消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与蒋英共同演奏古典室内音乐,以排除寂寞与烦闷,走向钱学森夫妇情感的共鸣,它是一种力量,它代表了这对不屈的夫妇的一种意志,一种品格,他们从这音乐中领悟到的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信心和动力。

40多年里,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她总喜欢请钱学森去听、去看、去评论。钱学森也喜欢把所认识的科技人员请来欣赏,大家同乐。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录制下来,放给他听。如果有好的交响乐队演奏会,蒋英也总是拉钱学森一起去听,把这位科学家、“火箭迷”带到音乐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的结婚“信物”——黑色三角钢琴,在蒋英的据理力争下,最终与他们一起回到了祖国。这架三角钢琴也因此成为钱学森和蒋英历经风雨、沐浴幸福的见证。

每当听到蒋英的歌声,钱学森总能感到一种美好的赐予。于是,他呼吁:让科学与艺术联姻吧,那将会创造奇迹!

受到官场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当今中国一些原本做学问的人也向“裸官”们学习,将自己的亲属放在境外,这些人不可能有完满的家庭生活体验,也不可能有真诚的信仰,更不可能对国家和民族切实担当责任,这些因素共同的影响是“裸学者”是难以做好学问的。

因此,每个真诚献身人民幸福事业的人,先要保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感人的故事源于《祖国,我回来啦》。钱学森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什么都有了,为什么他要放弃那里美好的一切,而依然回国呢?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成绩优异,被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他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听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毫不犹豫的决定回国,为建设新中国、为祖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可是美国当局却以种种方式阻止他,他的行为受的限制、信件受检查、电话受到监听,但他仍不屈服于美国当局,艰苦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被周恩了总理以9名美飞行员的条件救了出来。钱学森来到祖国的第二天,他带着全家人来到天安门城楼前,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我终于回来了!”

这是一颗多么热烈的爱国心,多么强烈的爱国心啊!

回国以后,他更加用功读书,研制了近程导弹,中程导弹,成为中国第一个研制成功导弹的人。被誉为“导弹之父”,还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舍弃金钱,舍弃名誉,舍弃地位,只为了一心报国,让祖国日益强大,这不正是与秦桧做了鲜明的对比吗?秦桧是抵挡不住金钱名誉权力的诱惑,反叛了朝廷,害死了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秦桧这个名字被遗臭万年。钱学森不怕敌人毒打,没有被巨大的财富诱惑,为了报效祖国,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钱学森为国争光,他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却深深地感染着我,时时鞭策着我,催我奋进。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同学们,我们要从小学习钱学森热爱祖国,将来报效祖国。那么我们怎么爱国呢?在家里,孝敬父母,就是爱国;在学校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在社会上,遵守公德,无私奉献就是爱国。我们小学生应该从小练就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476 字

+ 加入清单

几经周折,终于看完了《钱学森》,最后看哭了,还没看的打算看的兄弟姐妹们记得带纸巾进场。下面我想说说看这部电影的几番周折。

《钱学森》从开始拍那时候已经翘首以待的了,终于等到要开播的时候,于是托朋友买了几张代用券,只等上画了。

结果,3月1日那天,我查遍了东莞几大电影院,除了万达以外,其余都排在白天,而且只排一场,这让我首映日去看电影的计划落空了。那么只好今天中午去看,可是计划永远是赶不上变化的,昨天晚上突然接到消息,今天中午有一项推不掉的活动。悻悻的累了半天,傍晚早早跑到万达,看七点钟的那场。

我对相公说,今天娘子我高兴,我请你看电影,你陪我看电影。

我家相公很不屑的说,还不如说我陪你去花痴坤哥。

我立刻就纠正他这个想法说,这次我不是去花痴的,我是怀着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去看一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传记,感受一下人家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

其实严肃认真态度是真的,不花痴是不可能的。

买票的时候看到电子版上写的是七十一张票,可实际收是五十,莫名有种感伤,难道还要打折么?

我们算是挺积极的那个了,提早十分钟入场,场内一个人也没有,快开场时候有两个工作人员推着小车进来卖零食,还悄悄的说,才两个人....

快要开场的时候,相公跟我打了个赌,看这场会有多少人来看。我看买票的时候除了我们两个还有两个人买票,就说大约十个吧。相公说会有二十个左右。

等电影快要播的时候看到人陆陆续续的进来,我立马就改口说十五个左右。结果散场的时候,我在擦眼泪,相公在数人数,连上我们一共十八个观众。上座算是不错了。。。。

电影看完感觉挺好的,在美国那部分,坤哥的英文讲得真的很好,听着很舒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看着真的很让人动容,的确是如此的,在那个年代海外许多知识分子都抱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愿望纷纷回国。至于回国以后,各人的际遇各有不同,钱老算是其中幸运的那一小部分了。

制作两弹那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血都好像随着那喷出的火焰沸腾了。尤其喜欢那句“手上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确实是这样的,要有真正和平,必须手中有长剑,长剑归鞘,手捧玉圭,绥靖四方。因此我特别喜欢片头对两弹一星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人的致敬。

在两弹一星的诞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钱学森等几个领头者,我们看不到的是在背后为之牺牲的人,他们牺牲的可能是生命,也可能是终生的健康,他们同样是功臣,同样应该受到崇高的致敬。

最后我觉得这部主旋律的人物传记片拍的真的很出色,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位天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两弹一星的元勋,更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带着人间烟火气的人,他有浪漫的情怀,有学者的严谨,有天才的倨傲,有赤子般的真诚。它带来的更多是来自于人性的感动,而不仅仅是事业成功带来的鼓动。

最后的最后,我还有一点想说,当看到坤哥带着助听器看着火箭升空那里,真的瞬间有种厂花附体的感觉........

电影的泪点都在后面,新兵来了,都挤着去看钱老,钱老说他其实跟他们没两样,他不过就是一老兵。步入垂暮的钱老对蒋英先生说自己对她的亏欠。还有最后送别钱老那段记录片。都是催泪点,很久没有电影能像这部电影一样让我这样流泪了。当年听说钱老先生去世的新闻,我感叹了很久,后来季老先生也走了,感觉那个辉煌的时代真的要谢幕了。

片子最后放出一段记录片,钱老说那段话,大概意思是人不仅要有科学,还有有文学,音乐等等。这话真的很令人回味,当今教育着意培养的是一群又一群工具,而不是一批又一批的人。

挺喜欢片子把纪录片和影片混合在一起的这种手法的,看着很舒服。今天终于看到翘首以待了很久的《钱学森》真的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2721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什么是好的电影?华丽的场景?炫目的特效?搞怪的言行?《钱学森》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每一个情节都是经典,每一句台词都很精辟,每一个人物都很饱满。尽管不乏网友批评作为传记电影,平铺直叙是一大忌,但我要说,这就是生活,平平淡淡在是真,于平凡中见不平凡,于无声处听惊雷,钱学森夫妇的一生就是这样既平凡又传奇的完美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十套热播的传记纪录片《钱学森》给人强烈震憾。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学森羁留美国五年,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国,主持了“”研制,为中国奠定了军事大国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参与主持研制的“两弹一星”至今都是我们对付外国列强的打狗棍,没有他的这些成果,到现在中国也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真正的底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代科学巨匠,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颁奖词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典一问,他对国家尖端国防技术发展所做的基础工作,都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思考。

他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去无回?让人想起了鲁迅关于天才与土壤的论述,呢?论条件,而那时条件那么差,科学家却能专心科研,现在条件那么好,却留不住人才呢?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展开阅读全文

人物作文400字:钱学森的故事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人民科学家。1911年,他出生于上海,这象征着我们中国的航空、火箭、导弹事业将得到改善。毛泽东曾对钱学森说过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35年,钱学森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在火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他都有了。

一听到中国成立了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9月,美国移民局发给了钱学森一个通知:不准回国!他被退掉机票。美国海关硬说他是间谍,他们把他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看守人员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半个月后,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斤。

后来,经过美国人的帮助,美国移民局把他释放出来了,但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迫害。他的行为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经过五年的迫害与挫折,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他望着天安门城楼,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的,我现在终于回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钱学森》,我被故事里面的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感动着。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早年留学于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让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啊!然而,钱学森却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便立即决定回国。但是美国多方阻挠对钱学森威逼利诱不成,又把他软禁在美国,并诬陷他,使钱学森被软禁了八年之久。在周恩来总理和毛主席以美国11名战俘作为交换条件下,美国才把钱学森给送回国内。在到了祖国后,由于国内设备不先进,技术不够好的环境下,钱学森带领着一批信仰坚定,肯为祖国作贡献的科技人员,经过重重困难,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颗导弹,并实现了两弹合一的成果。使我们中国终于不会再被别国瞧不起,因为钱学森为中国铸造了一把锋利的宝剑。

我觉得钱学森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他的爱国精神。在美国,钱学森什么都有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他还是果断放弃了,他准备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其次,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他的坚强信念支持他,不畏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最后,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终身,就是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此时神州十一号的顺利升天,正是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该院技术团队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这样的一个个年轻充满朝气、充满战斗力的航天技术团体。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战斗精神,勇于担当、善于担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更大的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导弹之父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2037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研究生期间的第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我们观看了《钱学森》电影,在班会上由于时间限制没有进行影片的全部观看,因此我在班会结束后特意找来了电影资源。

这部电影时长约一个半小时,在这90多分钟里讲述了建国初期,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厚生活待遇,冲破美国当局层层阻挠返回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感人故事。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 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也是他行动的真实写照。看完电影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带给我无限的思考。

步入研究生阶段,和本科的打基础积累基本功相比,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通过电影《钱学森》,我看到了钱学森的一生,他这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钱学森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他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不断的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的追求真理,不断的求实创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对于真理最基本的态度。而我们的研究态度就太过浮躁了些,既急于求成,又追名逐利,没有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位,我想,虽然钱学森和我们的研究领域不同,但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这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响应和实践。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 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

电影中处处表现出钱学森那忠于祖国的强烈责任感。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因此,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才能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踏上回归祖国的道路,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身上仍然肩负着责任。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时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钱学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我们有很大的号召力,我们应该学习他时时刻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事业,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在钱学森的心目中,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老生活简朴随性,但面对科学研究却一丝不苟十分严谨。钱他身体力行选才育人的远见卓识,造就了一批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他的高瞻远瞩、培养后辈的长者风范更让人高山仰止。作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和严谨作风、学风,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堪当历史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先生高贵的思想品格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学习其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求真务实,充满创新精神和活力的非凡治学本领;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断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更加卓有成效的培养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和多方面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两弹一星,于1911年出生,2009年逝世。

他在出国以前读过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然后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最后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学生。

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最重视的学生,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当新中国诞生以后,钱学森便和妻子商量提前回国,他们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将其扣留,当时的美国官员次长丹尼.金布尓称道: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顶的上五个师的兵力。他不仅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还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当中国知道了钱学森被美国政府迫害,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这种处境十分关心,周总理对此事则更加着急。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钱学森在报纸上看到了父亲的好友陈叔通,陈叔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陈叔通写信求救。陈叔通收到信后,就以这封信作为证据,证明钱学森想回国。

中国代表秘书王炳南于1954年6月5日与美国代表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谈判。美国向中方提供了一份被中国拘留一些美方军事人员名单,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中方也释放了美国4名飞行员,但美国还是无理拒绝,因为中方并没有确切的证据。所以在1955年的时候,经过周恩来与美国谈判的不懈努力后,钱学森终于收到了美国允许回国的通知,他回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带着自己的妻子蒋英和一儿一女,登上了“克里夫总统号”轮船,离开了美国,踏上了回国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他,一个视世界上最便宜东西为钱人;一个恪守--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人,是他使中国拥有核武器大国梦得以实现。他就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在美期间,他始终眷恋着自己祖国。1949年中秋之夜,月圆夜静,在美国十几位中国留学生围坐在钱学森周围共度中国传统佳节。他们怀念故国,传递着新中国诞生喜迅,一个个归心如箭。当夜,他们悄悄地商议了回国计划。

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知道后,气急败坏地说:“钱学森知道得太多,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然而,阻力在于他来说便是动力,疯狂迫害,百般阻挠更激起他归国意志。1955年10月1日,坚持了五年回国斗争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回国后,钱学森撰写了《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作品。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很。真正伟大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真诚心声。

展开阅读全文

我喜欢钱学森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人民英模》这本书,我感慨万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众多英模中,我最喜欢,最敬佩便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我喜欢钱学森为了祖国,抛弃国外优越工作条件,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爱国主义精神。当时中国是一个贫穷国家,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搞科学研究实在是困难,然而,钱学森无时无刻没有忘记祖国,无时无刻不想回到祖国,当他听说新中国成立消息后,毅然抛弃了美国给予他一切:金钱、地位、名誉,不顾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反对,经过漫长五年,才回到他魂牵梦绕祖国,这种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难道不值我们学习吗?

我喜欢钱学森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科学永不满足攀登精神。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国后,并没有忘记自己回国使命,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成立了火箭、导弹研究所,被任命为所长钱学森立即投入了工作,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从事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研制工作。在他组织指导下,我国创建了自己火箭、导弹航天事业。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第一枚州际导弹发射成功,“神州五号”飞天,“长征”火箭腾空……这都倾注了他心血。

无疑,“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凝聚了钱学森毕生心血,也是他不断攀登、刻苦攻关结果。我们也要学习钱学森这种不忘祖国,报效祖国爱国主义精神,怀着感恩心去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火箭导弹发展的重要人物。1947年与蒋英结婚。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6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从西尔多·冯·卡门(TheodorevonKármán)学习。

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位列美国陆军航空兵上校。1949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并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领导美国太空火箭的研究。1955年10月回国,有关其回国的具体过程充满争议,中国官方宣称钱学森是自愿回国,但是美国方面则有资料显示是钱学森因被错误怀疑参与共产主义活动而被美国驱逐出境。从1956年起,钱学森开始在中国建设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并任该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指导计划协调技术。1958年开始研制航天运载火箭,1960年“东风一号”近程地地弹道导弹发射成功,1965年开始实施人造卫星工程,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他为建设中国火箭弹道和航天事业作出极大贡献,1991年被国务院和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1999年9月,与钱三强、邓稼先等23人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8年钱学森宣称“只要有足够的水、肥料、劳力,就可以让农作物增产二十倍”,为“大跃进”背书,造成中国饿殍盈野的局面。

当时田家英问∶“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是不可能的”。说∶“这是我看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晚年的钱学森肯定特异功能的现象,并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表示支持。着作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创建系统学》、《论宏观建筑与微观建筑》、《论第六次产业革命通信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游钱学森展厅初中作文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久闻钱学森先生盛名,却未前去一睹先生风采。虽与国家博物馆相距并不甚远,倒也从未来过。

今恰逢学校组织活动,有幸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学习。

正是中午时分,初冬的微寒与车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象倒也让大家打起了十分的精神,车内比往日的教室更加热络几许。

并非周末,游客并不多。肃穆宁谧的展厅也为此行平添得些许庄严。我们参观了钱先生的几个展厅,在讲解员富有感情的讲解下,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过了钱学森先生的一生,竟是隐隐品尝到了他饱尝辛酸与磨难的执着。

伫立于钱先生的挂像前,相中的先生,目光坚定,神态慈祥。便是这位老者,让中国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便是这位先生,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前已然拜读过先生的著作,彼时便想,这就是一位新时期无产阶级工程学家应有的素质吧。如今想来,我却是把先生的作为想的过于简单了。

从展厅出来,我们几个学生三两成群,于偌大的博物馆内且行且谈,声如细丝,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庄重的气氛,惊扰了先生于画像中的挑灯夜读似的。

回来的路上,又想起先生曾说过的话:“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时至当下,先生的一个个成果,依然在服务着人民,先生的一段段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钱学森先生,用他蒙了岁月的尘埃,却仍不减光彩的一生,为后人们,树立了一座于精神或物质上皆无可撼动的丰碑。

我想,人终归是要有些信仰的。便是如先生这样,一位位无产阶级革命者,浇铸起了祖国发展的脊梁。作为新时期,有思想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生这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甘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革命情怀。

想到这,我不由自主地掏了出笔记本,在扉页,如同朝圣般,一笔一画地誊下了先生的话。

在纸上,也在心上。

[游钱学森展厅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的名言警句摘抄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1、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2、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

3、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4、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5、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6、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7、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8、我在美国前3、4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9、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10、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11、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钱学森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钱学森,我的心中就无比的敬畏,为什么呢?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一生获得了五个称号:“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功勋”“自动化控制之父”别人一生能得一个称号那也就够难了。而他伟大的钱学森爷爷,他获得了五个称号。

有次他出国留学了,人们非常的舍不得他,给他送许多礼物。他只挑出了一个非常小的瓶子,好像只有咱们的大拇指的一半儿大呢,那他为什么只剩下这一个礼物呢?那是因为里面装着一小撮祖国故乡的土。然后他就安然地去了美国了。

他在那里,一思念祖国,就拿起这个瓶子亲吻。

他在美国留学时也是非常优秀,美国人夸他一个人顶得上五个师。当他想回国的时候,美国政府是绝对不会轻而易举地放他走的。他拥有着惊人的才智,超乎常人的才华,也难怪美国人舍不得让他走。

美国人给钱学森别墅、职位、高薪水,可爱国的钱学森还是毅然地拒绝了,坚持要回国。美国人觉得钱学森敬酒不吃吃罚酒,一气之下把他抓回去,拘禁了他五年。但有志之人绝不会半途而废,在这五年,他依然研究东西。

五年后他隆重地回国了。飞机降落以后却没有观众,没有欢呼,只有一面红条幅,上面写着:热烈欢迎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站着伟大的毛主席和其他的国家领导人向他表达敬意。

在回国后的几天里,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基地,开始科研工作。但人生总不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当他的研发陷入僵局时,他说:“导弹不上天,我绝不回家!”这句话让人感到震惊!

为了工作,钱学森把床搬到实验室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1964年,世界上第一颗导弹爆炸了,这个发明,至少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向前推进了20年。可见这个发明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厉害啊!

可这样的人,还是无法逃避死神的魔爪,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伟大的钱学森去世了,享年98岁。他一生用汗水和努力创造了这么多奇迹,我们应该向伟大的科学家致敬!向他们学习那种刻苦钻研,忠心报国的高尚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693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下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取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我回国的信念和执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钱学森电影观后感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

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后记:好长时光没写东西,感觉不是正常的日子啦,觉得亏欠,负罪于我的习惯和性格。教学中的事有时也想记下来,但都被以改作业和自我的懒惰为由推辞了。今下午看完这场电影,我是含着泪出来的,搭乘小何的摩的上给他说,回去得趁热打铁,写点感受。从6点半开始敲键盘,两个多小时才完事,看着洋洋洒洒两千多个字,觉得欠账还了一部分了。

展开阅读全文

钱学森观后感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钱学森于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少年的钱学森喜欢自然科学、音乐、绘画,成绩优异,于20岁那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34年毕业,赴美国留学。第三年考上麻省理工学院航天系,仅用一年就获得硕士学位,三年后获得航天,数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到1949年钱学森成为世界公认的物理学界权威之一。

1955年,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钱学森终于冲破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他的指导下,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仿制火箭,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读完里这位篇文章,我感慨万分。钱学森那种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着实令我感动。想想看,是祖国养育了我们,让我们生活在这美好的国度中。在那么落后的时代,作为一位大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想到了祖国,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吗?我们青少年要向钱学森学习,使自己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