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银元

银元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银元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银元问题。

分享

浏览

7373

作文

6

一个银元的百年遗憾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部成王败寇的记录史,人们总是津津乐道成功者的荣光,而不愿提及失意者背后的落寞。茅台酒获得巴拿马国际大赛金奖早已是人所皆知的美谈,而在中国大陆、很少有人知道与巴拿马国际大赛有关的、另外一则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1914年的5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参展巴拿马博览会,随后成立了“巴拿马赛会事务局”,通知并动员各省筹办参展物产。各省也先后相继成立“赴赛产品协会”,负责征集产品。

仁怀茅台镇的“成义烧坊”和“荣和烧坊”不仅酿的酒好,而且都有着不凡的背景,在省里都各有后台,于是当仁不让成为仁怀的参赛商家。

当时的仁怀知事名叫覃光銮,这个覃光銮还算是个相对正直的官员,覃光銮深知当地另外一家小作坊酿造的“台郎烧坊”品质更纯粹、更地道、更醇美,于是派手下一个随从去通知台郎烧坊的小老板梁守义准备参赛。

管事的随从兴冲冲来到梁家,传达了知事的好意,同时提出要缴一个银元的参赛费。

梁守义婉言谢绝参赛,让管事的转达谢意。

管事的随从大惑不解,说:“这是扬名立万的好事,何必计较那一个银元呢?”

梁守义答道:“我不是不知道这是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更不是吝啬那几个银元”,看看随从、梁氏接着语气沉重地说:“国家都这个样子了,还参加什么博览会啊,就是获得国际大奖又能如何?也不过是又一次‘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罢了,此等卖国之事做不得”

得知台郎酒拒绝参赛,知事覃光銮一声长叹。

转眼到了1915年,终于传来了茅台酒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的好消息。高兴之余的覃光銮禁不住连称可惜可惜、遗憾遗憾,叹道:“梁守义是世上最好的酿酒师,却是最不称职的商人”,旁边的书吏 答道:“知事不必介怀,会赚钱的商人易得,酿好酒的酿酒师难求啊,尤其是象梁守义这样的小商贩都具有这等爱国情怀,实在是国之大幸啊”

历史来不得任何的假设。有人说,一个银元,让台郎酒与世界大奖无缘;也有人称,一念之差,让台郎酒与国酒宝座、百年品牌擦肩而过。有人赞许梁氏淡泊明志、舍利取义的民族大义,也有人批评梁氏迂腐不堪、不懂商业法则,缺少品牌意识,褒贬不一,您觉得呢?如果是您,您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您是选择民族气节还是选择外国人的大奖?说心里话。

注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出自慈禧,本意为“用尽中国的财力、物力去迎合洋人,以尽量满足外国侵略者的贪欲、讨得外国的欢心”,深刻暴露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

展开阅读全文

邓小平的故事故事一:五块银元

全文共 1743 字

+ 加入清单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可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么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可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么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后来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文明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邓文明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文明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文明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文明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么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伤心。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么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伤心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么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块银元打败500万银元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1240 字

+ 加入清单

1926年年初,张作霖耗资500万银元,从法国人手中购入了6辆坦克。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的都是落后的步枪,跟坦克根本无法抗衡。有了威风凛凛的坦克,张作霖得意不已,意在剑指全国。

1926年8月,张作霖挥师南下,直逼北平。驻守北平的,是冯玉祥的国民军。双方军队在居庸关一带拉开了阵势,战争一触即发。

8月4日,冯玉祥乘车从北平赶往前线指挥部南口镇视察。然而,刚到南口镇东街头,两个衣衫褴褛的黑瘦中年汉子,一下子拦住了冯玉祥的汽车。

只见那两个中年汉子“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哽咽地嚷着:“长官啊,行行好吧!我女儿就快病死了,给两块大洋救命啊!”原来,这是一对兄弟,姓陈,是当地有名的猎户。陈老大终身未娶,陈老二的老婆去年生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孩,15岁,兄弟俩当命根子一样宠着,现在却身患重病无钱医治。

在路旁一座低矮黑暗的民房内,冯玉祥见到了陈老二的女儿,正因高烧昏迷不醒。

冯玉祥轻轻放下5块银元:“快给孩子找医生吧,不能再耽搁了。”

陈家兄弟又“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长官啊,您留个姓名吧,来生我们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您!”

卫兵拉起了陈家兄弟,说:“这位就是冯玉祥大帅。”

8月7日,战斗打响了。张作霖坦克的威力一下子就显露了出来,登山渡水,如履平地,而且枪炮不惧。尽管冯玉祥做了周密部署,国民军依然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短短三天,国民军就战死四千多人,丢失了建平、赤峰等广大地区。8月11日,张作霖发起了总攻,他要一举拿下居庸关。

张作霖指挥6辆坦克,排成一个方阵,发起了冲锋。冯玉祥的国民军凭借山势险要,苦苦支撑,死战不退。

临近中午,一辆坦克冲到了国民军的阵地前,坦克上的机枪肆虐地喷吐着火舌。国民军的士兵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眼看阵地就要丢失,正在这危急时刻,山石后面突然跳出来一个人,只见他敏捷地跃下山石,几步跃到坦克侧翼。那是坦克火力的盲点。那人举起猎枪,“砰”的一声,猎枪中的散弹四散溅出,有不少散弹打进了坦克的瞭望孔。那辆坦克摇头摆尾地乱窜了几步,就窝在那里不动了。来人正是陈老大。

见这情景,冯玉祥的国民军爆发出一阵欢呼。陈老二也从山石后面跳了出来,只见他手中抱着五六管猎枪,一边把猎枪分发给士兵,一边说:“我们观察了好久,这坦克的隙望孔小,只有猎枪的散弹可以对付。”

接下来,战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作霖的坦克因为冲得太快,把掩护坦克的士兵远远抛在身后。坦克只要一冲上来,陈老大、陈老二就趁机蹿到坦克的火力盲点上,用猎枪朝着瞭望孔向坦克内部射击。不大一会儿,张作霖的6辆坦克就报销了4辆,余下两辆一见情况不妙,掉头就跑。

战后,冯玉祥要嘉奖陈氏兄弟,陈家兄弟拒绝了:“大帅,您是我陈家的大恩人啊。我们兄弟就是拼了这两条老命,也值!哪能要奖赏?”

冯玉祥感慨不已,他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善举,竟然挽救了整个军队。“岂唯天意,亦在人力!”冯玉祥用八个字对这件事进行了总结。

这就是号称“陆战之王”的坦克在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次亮相。张作霖耗资500万银元的大家伙,居然就这样灰头土脸地败在了5块银元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一块银元经典作文800字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三千多名战士驻扎一个村,吃饭吃菜成了一件大事。刚开始,由于地主老财造谣惑众,加上村民对红军并不了解,许多人弃家躲避,来不及逃的人关门闭户,筹集粮菜一时陷入了困境。朱德军长严明纪律,让战士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一天,两名战士到村南一户人家,大门紧锁,听说已逃到外村亲戚家中。只见其家门口有一个南瓜大架棚,十分旺盛,棚上挂着两个黄艳艳的大南瓜,小战士心想:人家又不在,怎么个买呢?太个子战士说:“把两个南瓜割下,我写一张纸条,钱以后送来。”说完割下南瓜,写了一张字条“买两个南瓜,以后付钱。一~红军”.放在架上回去了。有一天晚饭,朱德吃到香酥的南瓜饭后,询问谁买的瓜真是好吃时,他才知道南瓜没有付钱。他让人叫来那二位战士,从背包里带出一块银元,语气严肃地说:“人不在,也不能白吃呀。”说完要二位战士去还钱,两位战士原以为办了一件好事,却受到首长的批评,顿时面面相觑,等他们回过神来时,早已站在身旁的排长对他们耳语了一番,这时他俩才兴冲冲地走了。

再说红军进村后,帮助村民打扫庭院、挑水劈柴。一位大爷病了,还派医生为他诊治……一桩桩军爱民的好事在村里传颂着。村民们消除了误解,事实戳穿了地主们造谣中伤的阴谋,外逃的村民回来了,村予里家家户户敞开大门,争相帮红军做事,有送粮送菜的,有送儿子来帮丁当兵的,真是军民鱼水一家亲啊。又说村南那户种南瓜的村民叫陈亮,他携妻带儿回到家里,一切依然如故,十分高兴。只是棚上两个南瓜不见,他心里想:家在就好,两个南瓜算是让贼偷了罢,也不把它当回事,在村民会上他无意说了这事,没想到那二个战士又狠狠挨了一顿批,可他们心里不服气哪。

一天,陈亮的妻子上棚割南瓜叶准备煮了喂猪,不经意间看见被割走的一个南瓜蒂上用红布扎着一个小包,他拿下来一看,里面包着一个金闪闪的银元,还有一张小纸条,可他不识字,急忙拿到村里给丈夫看,只见字条写着:“老乡:买2个瓜送上一块银元。一一红军’’村里人顿时都聚拢过来,有的窃窃私语。陈亮顿时面红耳赤,捶胸顿足,大声说:“我好糊涂啊,原以为南瓜被贼偷了,没想到红军大哥纪律严明,买东西付钱,一银元可买好多南瓜呀。”说完他拉着郭夫爷一起找朱军长,一是把银元还了,二是要向两位战士赔罪。朱德军长激动地对他们说:“这是红军应该做的。银元你留着,至于赔罪由我来吧。”回到家里,陈亮倾其所有,把鸡蛋、鸭蛋和鸡鸭装满箩筐,上面用红纸写着“拥军爱民”,一家三口人高高兴兴担着慰问品走向美魁堂,听说红军走的前一天,他还特地屠杀大肥猪前去慰劳。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亮的“银元故事”在村里传遍了,拥军爱民在福鼎在横口成了时尚,蔚然成风。后来,一位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了一首《南瓜蒂上长白银》的诗还在省里获奖,而一位画家以此为题材的国画也得了奖。从此,拥军爱民的优良风尚在福鼎在横口在永春代代相传,永远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一枚银元学生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六年前,父亲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给他当时的四个孙辈每人一枚银元。这是他最后的一笔遗产,也应当是他所认为的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了。

小时曾听人闲谈,说我父亲手头存有花边(银元的俗称,也叫袁大头),我们当时不信,现在看来,尽管数量极少,倒确有其事的。

从抽屉里翻出父亲留给我儿子的这枚银元仔细端详,也许因为过去长时间的流通,颜色已有些暗淡了。再注意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年,即1914年。我不了解货币交易之事,但银元是近代货币,离今天的时间短,一枚银元估计不会太值钱。但民间有种观念:纸币是靠不住的,只有金属货币才能保值增值。可能父亲也信奉这个道理,以至一直收藏着几枚银元,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没有拿出来使用或者兑换。

经历了国家最困难时期的父亲最终能有几枚银元留下来,殊属不易。凝视着手中这枚银元,我忆起了父亲,忆起了他的节俭和他对家人生活的负责任。

父亲一生共养育了七个子女,经营着一个大家庭。由于子女多,家庭负担很重,他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我没法模拟和说清。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那就是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亲懂得轻重缓急,注意把劳动重心放在解决家人的生活问题上。在我的印象中,他和母亲总是首先将粮食(包括红薯等辅助食品)、食用油千方百计安排得充足,保证这些生活的主件不缺位。家里每年养两头猪,一头作我们的学费;一头年终宰杀,主要为家庭食用。由于调摆得当,在我的童年,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没有挨过饿。而在我们地方比起来,父亲这个多子女家庭的生活也算过得去。

钱既然用来保障了日常生活,也就没有了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家里一直住着老房子,父亲对三个儿子的住房安排,也不过是每人一间半木房,且已经很破旧了。为此,家兄在自己建房前一直很有情绪,责怪父亲没有搞建设。是的,父亲确实没有搞建设,当然也就没有成为房奴,不过这也好,他让我们就拥有了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家的兄弟姊妹虽多数没能读出身,但就家庭的整体文化水平而言,我们在地方上是比较高的,这也为我们择业和择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回过头去看,我认为父亲在确保家庭民生方面做得不错。

父亲的作法似乎也影响到了我,我一直坚持量力而行搞建设,没有像一些人一样不断地去买房或置业,虽难免失去了不少发财的机会,却在精神文化领域收获了许多,我很知足。

手中的这枚银元,是父亲从容应对生活折射的一个影子,想起历历往事,他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的脑海,思绪也就去了远方......

[一枚银元学生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我家的老物件--银元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费俊熙

还在吗?我飞奔到收藏品柜前,打开了柜门。还好,我看到了银元,终于舒了口气。

这个银元可不一般,它可是全家最老的物件。虽说是纯银做的,但如今还是蒙了一层黄色的氧化层。上面有许多黑点,也许是发霉了。它的正面用繁体字写着中华民国23年,它真是历史悠久呀。仔细看它的表面,有着不少划痕,它也许在一个酒鬼口袋呆过,也可能在一个家产万贯的富人手里拿过……时间的划痕让我又一次陷入了回忆。

这个银元是当年太祖爷爷留下的。在太爷爷生日,让他自己去买生日礼物——一些糖。当时家境贫寒,这个银元可是一大笔钱呀。我的太爷爷舍不得用,一直把它当宝贝留着,爷爷知道这个银元来之不易,这里还有太祖爷爷对他的爱和希望啊。过了几年解放了,开始用粮票加上钱换食物,太爷爷把这块银元当着幸运金币,一直留了下来。

太爷爷一直视这块银元为珍宝,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当我们家有新的孩子出生,在八岁时,把这个银元送给孩子,太爷爷认为这能让孩子一生平安。到我手里时,已经传了四代。我记得我八岁时,老爸在我生日那天当着全家人的面,讲起了这个银元的故事,并让我承诺要保护好它,永远不要把它弄丢。我心里激动极了,突然拥有了一份责任感,我一定要把它传下去。

老爸讲完话后,在全家人的注视下,我双手捧过了这块宝贵的银元,小心翼翼的它放进了我的收藏品柜。我心想,这一块银元可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他还是太祖爷爷对太爷爷的爱,而太爷爷把这份爱传了下来,我要是不把爱再传下去,那我就对不起他太爷爷。

“儿子来吃饭。”老爸坐在餐桌前对我说,我的思绪从回忆中拉回。“老爸,你能再给我讲一遍银元的故事吗?”我在餐桌旁坐下来问道。“当然了。”老爸立即答应,于是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段故事。我坐在桌旁认真的听着,要把这个故事刻在我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