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马拉拉

马拉拉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马拉拉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马拉拉问题。

分享

浏览

73

作文

3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我们都是马拉拉

全文共 2400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7月1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国家政要,也不是名流大佬,而是一位16岁的女孩——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马拉拉来到联合国》一文中这样介绍马拉拉: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但她也是老师,她来联合国,是要在教育方面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给我们上重要的一课。

马拉拉缓步走上讲台,环顾听众席,下面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儿童和各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她大方地开口说:“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这是我能重新开口说话以来最高兴的事情。能与这么多尊敬的各国代表齐聚一堂,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时刻。”马拉拉这段话开始了她在联合国总部的第一次演讲,这也是她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头上围着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曾经围过的一条粉红色纱巾,神情自若,眼神坚毅,并不时用手势加强自己的语气。她铿锵有力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让许多人为之感动。

尽管受过伤,她还是同样的马拉拉,她的雄心壮志、希望和梦想一如从前。这一天也是联合国的第一个“世界马拉拉日”。由联合国教育特使,英国前首相布朗特别为马拉拉提议而定。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第一大城市明戈拉,一辆校车正驶出一所中学。车上,几名学生和老师欢快地聊着天,学生们刚写完学期论文,高兴得唱起了普什图语的歌。

车驶出明戈拉城大约一英里,两个持枪男子把车拦下,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问道:“你们谁是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没人做声,有些人不想出卖马拉拉,有些人则是害怕,但她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马拉拉。“原来就是她!”持枪的人说道,他瞪着这个15岁女孩的脸,朝她扣动了扳机,无情的子弹划过她的脑袋,飞过她的脖子,最后击中了她的肩膀。

接着凶手又开枪把马拉拉附近两名女孩打伤,然后逃之夭夭。被吓坏了的学生哭喊着,老师让司机把车开到几英里外的医院。马拉拉的身体已经瘫软在同学的腿上,鲜血直流,生命垂危,师生们害怕极了,闭上眼睛开始祈祷……

在陷入昏迷前,马拉拉喃喃自语:“爸爸不要担心,我会好起来,胜利属于我们……”几小时后,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发表声明,宣称对此次刺杀行为负责。

有着橄榄色的皮肤,浓密的眉毛和一双澄澈的棕色眼睛的马拉拉一直是名出色的学生。

马拉拉的父亲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2009年,塔利班下令所有女孩不准上学。但是,齐亚丁还是让马拉拉上学,并从小给她讲关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爱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马拉拉学到了非暴力的抗争以及爱和宽恕的力量。

正如她在演讲中提到的:“要跟每一个人都和平共处,要爱每一个人。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11岁时,她开始匿名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日记,笔名叫“古尔· 马凯” ,普什图语中是矢车菊的意思,同时还是当地很多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记录下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样把书本藏在披巾里面;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她又是怎样坚持读书的。博文用最简单坦率的言辞写一个孩子的生活。打开其中一篇博文,就可以看到巴基斯坦边界上,正在发生的苦难。

短短三年内,在父亲的鼓励下,马拉拉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而迅速成名,并成为了斯瓦特地区儿童集会的主席,被南非大主教屠图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并获得第二名,还是巴基斯坦首位“国家和平奖”得主。直到被枪袭前,她还在组织成立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

马拉拉重伤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有人感到难过,有人感到气愤。由于伤势严重,在巴基斯坦进行了紧急手术后,马拉拉被转送到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这是英国最好的16家外科医院之一,运送和治疗费用全部由巴基斯坦政府承担。为了避免马拉拉遭到塔利班的再次报复,搭载马拉拉的车队一路上受到英国警方的严格保护。

在巴基斯坦各地,无数曾被塔利班气焰慑服、不敢公开表达不满的人开始大量涌上街头,高举马拉拉画像,点燃蜡烛,为她祈祷,大声呼喊着马拉拉曾孤身喊出的那些口号。在网络上,“我们都是马拉拉”的运动已得到广泛响应,人们仿佛一夜间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也应该勇敢起来。

遇袭前不久,她曾为新开设的Facebook账号粉丝数增至两千兴奋不已,而如今已突破六万,且在不断增加中。3月,由美国纪录片集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摄制的公益纪录片《女孩崛起》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这部影片以马拉拉的事迹作为开头,马拉拉的事迹随之传遍全球,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孩觉醒,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做着努力。

2013年9月6日马拉拉在海牙获颁2013年国际儿童和平奖,以表彰她“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获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她的自传《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不仅获得欧洲议会萨哈罗夫奖,也使她同时获选《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马拉拉说:“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支。我们必须提倡教育,让大家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这样的言语显示了超过她年龄的成熟。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马拉拉正在帮助改变世界,同时她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2014年10月10日,当2014诺贝尔和平奖公布时,马拉拉正在学校上课。这位勇敢的女孩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年来95位得奖人中,第16位女性得主,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她刚满17岁。

巴基斯坦总理沙里夫将马拉拉形容为“巴基斯坦之光”,还称“她令同胞引以为荣,她的成就无可比拟,全球少男和少女们应学习她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为争取人类尊严而努力,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实现性别平等及全民教育的征途上,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移除的。勇敢从不孤单,因为我们都是马拉拉!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我们都是马拉拉

全文共 2401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7月12日,纽约联合国总部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她既不是国家政要,也不是名流大佬,而是一位16岁的女孩——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马拉拉来到联合国》一文中这样介绍马拉拉:马拉拉·尤萨夫扎伊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学生之一,但她也是老师,她来联合国,是要在教育方面特别是世界各地的女孩教育方面,给我们上重要的一课。

马拉拉缓步走上讲台,环顾听众席,下面坐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儿童和各国驻联合国的代表。她大方地开口说:“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这是我能重新开口说话以来最高兴的事情。能与这么多尊敬的各国代表齐聚一堂,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时刻。”马拉拉这段话开始了她在联合国总部的第一次演讲,这也是她康复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她头上围着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娜齐尔·布托曾经围过的一条粉红色纱巾,神情自若,眼神坚毅,并不时用手势加强自己的语气。她铿锵有力的演讲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同时也让许多人为之感动。

尽管受过伤,她还是同样的马拉拉,她的雄心壮志、希望和梦想一如从前。这一天也是联合国的第一个“世界马拉拉日”。由联合国教育特使,英国前首相布朗特别为马拉拉提议而定。

2012年10月9日,在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第一大城市明戈拉,一辆校车正驶出一所中学。车上,几名学生和老师欢快地聊着天,学生们刚写完学期论文,高兴得唱起了普什图语的歌。

车驶出明戈拉城大约一英里,两个持枪男子把车拦下,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问道:“你们谁是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没人做声,有些人不想出卖马拉拉,有些人则是害怕,但她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了马拉拉。“原来就是她!”持枪的人说道,他瞪着这个15岁女孩的脸,朝她扣动了扳机,无情的子弹划过她的脑袋,飞过她的脖子,最后击中了她的肩膀。

接着凶手又开枪把马拉拉附近两名女孩打伤,然后逃之夭夭。被吓坏了的学生哭喊着,老师让司机把车开到几英里外的医院。马拉拉的身体已经瘫软在同学的腿上,鲜血直流,生命垂危,师生们害怕极了,闭上眼睛开始祈祷……

在陷入昏迷前,马拉拉喃喃自语:“爸爸不要担心,我会好起来,胜利属于我们……”几小时后,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TTP发表声明,宣称对此次刺杀行为负责。

有着橄榄色的皮肤,浓密的眉毛和一双澄澈的棕色眼睛的马拉拉一直是名出色的学生。

马拉拉的父亲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并担任校长,2009年,塔利班下令所有女孩不准上学。但是,齐亚丁还是让马拉拉上学,并从小给她讲关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和深受印度人爱戴的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马拉拉学到了非暴力的抗争以及爱和宽恕的力量。

正如她在演讲中提到的:“要跟每一个人都和平共处,要爱每一个人。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阻止我们达成目标,能吓退我们的雄心壮志,但是我没有被吓怕——软弱、恐惧、失望逐渐消散,随之而来的是坚强、力量和勇气。”

11岁时,她开始匿名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撰写博客日记,笔名叫“古尔· 马凯” ,普什图语中是矢车菊的意思,同时还是当地很多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她记录下了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比如怎样把书本藏在披巾里面;塔利班禁止女孩接受教育,她又是怎样坚持读书的。博文用最简单坦率的言辞写一个孩子的生活。打开其中一篇博文,就可以看到巴基斯坦边界上,正在发生的苦难。

短短三年内,在父亲的鼓励下,马拉拉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而迅速成名,并成为了斯瓦特地区儿童集会的主席,被南非大主教屠图提名“国际儿童和平奖”并获得第二名,还是巴基斯坦首位“国家和平奖”得主。直到被枪袭前,她还在组织成立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

马拉拉重伤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有人感到难过,有人感到气愤。由于伤势严重,在巴基斯坦进行了紧急手术后,马拉拉被转送到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救治,这是英国最好的16家外科医院之一,运送和治疗费用全部由巴基斯坦政府承担。为了避免马拉拉遭到塔利班的再次报复,搭载马拉拉的车队一路上受到英国警方的严格保护。

在巴基斯坦各地,无数曾被塔利班气焰慑服、不敢公开表达不满的人开始大量涌上街头,高举马拉拉画像,点燃蜡烛,为她祈祷,大声呼喊着马拉拉曾孤身喊出的那些口号。在网络上,“我们都是马拉拉”的运动已得到广泛响应,人们仿佛一夜间发现,原来自己可以也应该勇敢起来。

遇袭前不久,她曾为新开设的Facebook账号粉丝数增至两千兴奋不已,而如今已突破六万,且在不断增加中。3月,由美国纪录片集团和英特尔公司联合摄制的公益纪录片《女孩崛起》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这部影片以马拉拉的事迹作为开头,马拉拉的事迹随之传遍全球,如今越来越多的女孩觉醒,开始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做着努力。

2013年9月6日马拉拉在海牙获颁2013年国际儿童和平奖,以表彰她“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获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她的自传《我是马拉拉》(I Am Malala),不仅获得欧洲议会萨哈罗夫奖,也使她同时获选《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马拉拉说:“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支。我们必须提倡教育,让大家都听到我们的声音。”“我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这样的言语显示了超过她年龄的成熟。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马拉拉正在帮助改变世界,同时她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2014年10月10日,当2014诺贝尔和平奖公布时,马拉拉正在学校上课。这位勇敢的女孩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年来95位得奖人中,第16位女性得主,也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她刚满17岁。

巴基斯坦总理沙里夫将马拉拉形容为“巴基斯坦之光”,还称“她令同胞引以为荣,她的成就无可比拟,全球少男和少女们应学习她的奋斗和奉献精神。”

为争取人类尊严而努力,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在实现性别平等及全民教育的征途上,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移除的。勇敢从不孤单,因为我们都是马拉拉!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高考最新时事作文素材: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目标是服务于人类,”在一次采访中,马拉拉这样表示。剥夺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无论在文化、经济或社会上都无法立足,马拉拉的倡导展示了人权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力量。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印度反童工劳动活动家凯拉西-萨蒂亚尔希和巴基斯坦17岁女孩马拉拉-尤萨法扎伊。两人的获奖理由是:为反对压制青年人和儿童奔走呼号,为所有儿童教育权的实现奋斗不息。

马拉拉简介:

17岁的少女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河谷的一名女学生,以争取妇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闻名。

2009年,马拉拉开始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用化名撰写个人网志,内容是斯瓦特山谷的生活,她倡导女性受教育权,揭露塔利班的暴行。马拉拉的名字渐渐频繁出现在国内外媒体,为失学女童呼吁。

马拉拉为BBC撰写博客的行为引起了塔利班的仇恨。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在乘坐校车回家途中遭遇塔利班枪手袭击,头部重伤、生命垂危,但她最终幸存了下来。

2012年12月8日,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亲自到伯明翰医院看望了马拉拉,并称赞她是杰出的女孩,是巴基斯坦的骄傲。

2013年4月,马拉拉登上了美国《时代》的封面,并被选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人;7月,联合国宣布将她的生日定为“马拉拉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发表讲话时说,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那就是一个拿着书的女孩。

2013年9月6日,马拉拉在荷兰海牙获颁2013年国际儿童和平奖,以表彰她“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获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8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马拉拉的新书出现在书架上。该书名为“我是马拉拉:我为教育奋斗,我被塔利班袭击”。

当地时间2013年10月11日,美国华盛顿,奥巴马夫妇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了马拉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