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马背

马背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马背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马背问题。

分享

浏览

2269

作文

10

马背上的什么优秀作文:马背上的纯洁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初到草原的人对草原难免有一种陌生和新鲜感,但我的第一次草原之行却始终伴随着莫名的熟悉与亲切感――草原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

正象老舍描绘的那样――“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但草原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绿色,的是一种无瑕的纯洁。草是无瑕的,是纯纯的、毫无杂色的绿;天是无暇的,象蓝宝石一般晶莹剔透;雪山是无暇的,衬上雄鹰的身影,显得无比圣洁贩贩贩

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来说,草原的生活是超乎想象的。那用牛毛织成的帐篷,显得格外质朴,里面有一张用土砌成的大炕,中间放着做饭用的炉子,那缕缕的炊烟从帐篷顶上冒出去,融汇在寒冷的空气中,点缀着茫茫的草原。除了这些,屋子里只有一个橱柜和几把板凳。艰苦的环境虽然让我感到有些不自在,但也给我的内心带来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自由感。我的心就像一只被长久关在笼里的鸟儿一样,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了。真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啊!

来到草原的第二天,我就大享了口服。午饭是一顿可口的手抓肉。从盘中拿起一块,放到嘴里细细品味,细滑的羊肉好似凝脂一般,“呀!”我兴奋地叫起来,“这是羊羔肉吧!”“对,”妈妈说“这可是刚宰的,鲜吧!你二叔早上五点半就起来,挑了半天,才挑上这只又肥又嫩的小羊。”早上五点半?我大吃一惊。草原上早晚的气温只有零下几度,而且听爸爸说,家里一般不宰羊,只有重要的客人来了才宰上一两只,但羊羔是不宰的。我在二叔的心里就这么特殊吗?我有些疑惑。毕竟二叔二婶家就是靠这么一百多只羊来维持,他们却毫不犹豫地给我宰羊吃。

以后几天,我们又去了爷爷、大爷爷和姑奶奶家,全都受到了上宾的款待。到了第六天,我们要跟小叔小婶一起回县城了。面对返程的几十里山路,我正发愁,背后传来二叔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晶晶,你等等,一会儿我骑摩托送你。”为什么我的待遇总是跟别人不一样?这么远的山路,二叔送了我当天还要赶回来照顾羊群,多辛苦呀!这时,大人们已经收拾好行李启程了。二叔也开始在帐篷外摆弄摩托。我正要出门,二婶却把我叫住了:“晶晶,过来。”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走过去,她从衣兜里掏出一叠钱,硬塞在我手里,我有些不知所措,急忙说“不要,不要!”因为从没有人给过我这么多钱,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得到过一、二百的压岁钱。我把钱又塞还给二婶,没想到二婶哭了,眼泪顺着脸颊静静地流下来,浸在她的白头巾里……我更不知所措了,只好收下她再次塞到我衣兜里的钱。

我坐上二叔的摩托,摸摸衣兜里二婶给的钱,足足有一千!回过头,站在帐篷口的二婶把头巾蒙得更严了,只露出一双泪汪汪的眼睛……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纯洁,草原上的人心灵是纯洁的,就像这绿草、蓝天和雪山一样,不被任何尘俗所玷污!他们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吝啬小气他们的心如同山上的雪水一般纯净无瑕!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什么优秀作文:马背上的旅行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在马背上的感觉是怎样的,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颠”。

当爸爸说要带我上玉龙雪山,而且是骑马去时,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我们乘车来到马场,各种颜色的马,有黑色、白色、棕色。看到高大的马背,我心里不知怎么就生出来一种恐惧感。站到马跟前,我才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矮小,我抓住马鞍可怎么也爬不上去,最后爸爸把我抱上了马背。坐在马背上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高高在上了,世界上就只有我最高了,哈哈哈!我心里一阵得意,挺直了腰,便开始上路了。路非常颠,极不好走,慢慢地我觉得身子变得僵硬了,这才刚刚出发呢,我已经感觉到很累了,唉,坐马真不好玩。爸爸骑着另外一匹马跟在我身后,他让我放轻松点,要不然会很累的。我听了爸爸的话,试着放松自己,果然好了很多。山路极不好走,我提心吊胆地坐在马背上,看着身旁的悬崖,真怕马儿突然来个“马失前蹄”。我俯下身摸了摸马的脖子,轻轻地对马儿说“马儿呀马儿,你可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呀。”马夫听见了我对马儿说的话,笑着对我说“放心吧,这马已经带着游客走过无数次了。”走着走着,马儿突然停住了,看着走在前面远远的马夫和骑着马早就超过我的爸爸,这下可把我急坏了,看来只能靠自己了。先来试试我的第一招吧,我用马鞭打马的脖子,马仍然原地不动;再来第二招,踢马的肚子,可是马还是不动,这可怎么办,我气恼地用马鞭打了几下马的屁股,心想真讨厌,这么不听话,可没有想到这一打马居然开始动了,花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才换来这一刻的成功,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不一会儿,我们到了第三营地。啊,太漂亮了。青青地草地上有许多野花,有黄的、紫的、红的、蓝的……各种各样。马儿停下来吃着嫩草,大声地喘着粗气。我们终于可以下来休息了。我被爸爸抱下马背来,赶紧活动活动筋骨,回头望望我们走过的山路,感觉绵绵群山都在脚下,我对着山的那面大声喊着“我来了”,从山那边传来阵阵的回音。看着遍地的野花我的手就痒痒了,一朵、两朵、三朵,不一会儿就成了一大束花,漂亮极了。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随着一阵云雾飘来,我们感觉到了凉意,云雾越来越浓,天上居然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我们穿上了随着带着的羽绒服和雨披。唉,居然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马夫告诉我们,山里的雨不会下很长时间的,一会儿就能停。云雾过后,雨渐渐小了,我们也踏上了下山的路。别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骑在马背上这种感觉就更加突出了,有时我都感觉我快人马脖子那儿滑下去了,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地回到了牧场,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跟散架了似的。

我想当我再看到电视里有人骑马的时候,我再也不会羡慕他们了。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陈赓,在黄埔时代他就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的人物,人们只知他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的英雄,却不知道他还有“三怕”。第一怕是廖仲恺先生,第二怕是彭德怀老总,第三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那就是,怕小孩子。

那是个霜雪纷飞的深秋,太阳早偏西了。陈赓感到十分疲惫,掉了队,同他那也十分疲惫的瘦马,慢慢地朝前走着。忽然来到一个掉队小红军的身旁。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

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里总是静不下来。他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从他的脑海里涌出来。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我受骗了!”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子,向原路奔跑起来。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左手触到一件硬物。他顺着摸出来一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然而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的尸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这个大笨蛋,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听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白求恩-马背上的“卢沟桥”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男生TheManintheHorse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As the summer Olympic Games is coming, I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s everyday. When I saw the name Alex Hua Tian, I was so excited, because I am a big fan of him. I had seen him riding horse in the TV many years ago. I was caught by his handsome face. I searched a lot of his information and realized that he was talent in the horse riding. He was the first Chinese to join this competition, but he missed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because his horse injured. Now we will see him in the big match again, he is ready to show in the Olympic Games.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的故事。整部电影都用纪实的镜头语言记述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简单的事。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观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观看电影后就个别司法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这部电影虽已观看完了,但它所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思考却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一直的盘旋着……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反应是我国现代司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描绘的大体是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 电影中所出现的鸡头寨,鸡肚寨和鸡尾寨,均位于我国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附近。宁蒗以小凉山区为主体,县城在大兴镇,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鸡头寨位于翠玉乡、红旗乡和红桥乡一带,是父系摩梭人和普米人聚集区。鸡肚寨在永宁乡泸沽湖坝区,是母系摩梭人的集聚区。在其他地区则是以彝族为主体,汉、傈僳等多民族的融合区,可推测鸡尾寨在永宁乡偏西或以北。]宁蒗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明和文化传统,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

电影中前两个案件是在普米族人中发生的:一在于案件中出现了明确的妯娌关系,摩梭人中有情侣关系而无婚姻关系,更无妯娌关系;二是普米人的服饰特点是好穿羊皮坎肩。根据电影的情节描述,中间两个案件是在母系摩梭人地区发生的;最后的几个案件则是在彝族区发生的。因此,老冯等一行人是从大兴镇出发,自南而北(大致图示中橘红色箭头)先后途径了普米族区、摩梭人区(母系)和彝族区。在他们一路行程中,出现了一连串的现代司法与原始民俗传统的对撞。

一.乡土司法: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生态

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代表着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三种不同的政治生态现象。

普米族有极强的封建传统。1936年前普米人处于高压迫的封建领主制度之下。在1936年反抗土司之后到1949间建国前处于无法治、无法制的状态。即便建国之后,共和国法律的推广也极为有限。长期的人身压迫使这个民族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的传统。新获得的自由与权利却让他们在生活的纠葛中不知所措。[ 汉族相比于普米族,大体上,它法律意识传统的来源有三种:一是古代刑、法的典籍和制度;二是儒家的礼制教化和其他门教的思想;三是近代民主运动中的法制新思想。]对于普米一类的民族,历史上唯有剥削和服从,即便刑罚也是随心所欲的,没有将心比心,甚至常见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观念都难以在这里确立。即便今天普米人民当家做主了,也是一窝乱。

电影中出现的摩梭人是母系一支,很具有原始社会的特点和遗风。这种民族的社会特点有两个:宗教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氏族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原始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电影中的宗教为东巴教,原始巫教的一种。],是整个民族团结一起的支柱。宗教的规章典则约束着人民的行为。从心理特征上来说,这是人的崇拜和敬畏而非人的理性和信服。家族中的家长制是氏族安定和谐的纽带,年长祖母为氏族生活的指挥者,甚至出现了氏族内的私法。宗教和氏族这两把锁为摩梭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此外,在这种较为安定的氛围下,很多传统习俗被保留了下来,如婚俗为走婚制等。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彝族的发展也是长期稳定的。饮食上好酒贵羊,婚俗上男方要备马,携礼物迎新娘、泼酒迎亲等。彝族是一个发展较为完善的群体。长期的奴隶制使得他们对身份地位看得极重,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法官(老冯在姚葛眼中是国家的代表)送的猪比一台彩电要有面子。自奴隶制废除后,彝族的自治尝试了多种方式,如早在50年代就成立政务委员会等等。但由此出现的问题就如电影中所说的“霸权民主主义”。自治下的“村民公约”等与现代司法相抵触。传统遗留下来的离婚财产分配等制度习惯使案件的解决更加复杂。

二.情理之中:消灭还是调和?

少数民族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汉族群体几千年的法制历程。现代司法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借鉴西方法律的成果:刑法、民法等制定已经脱离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少数,这一劣势使得“主流”对他们难以顾及甚至不管不顾。被中原民族能够接纳的法律文化能被少数民族接受么?现代司法的推广是不是在毁灭着文化的多样性?

法律的推广是有必要的。对于没有司法实践甚至完整的政治体制的社会,必须由法律来及时补救。在第一个村寨是最能体现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司法传统使得民族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安定和谐却是他们所期盼的。谁来当调解员?自然是法院的法官和法律。老爷子连着三句喊着“摔得好”,与其说是他对问题解决后的痛快,不如说是他对“法”这个中间人的呼唤。

但对于已经有基本私法和制度的民族,如摩梭等,却出现了这样的难题。民族是安定和谐的,人民乐于这样的体制。面对官法的来势汹汹,要不要打破他们的宁静,取缔这样独特的民族文化呢?传统的民俗礼习(如走婚)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么?道德是法律之母,少数民族的道德是少数民族的法律之母。难以接受的不是乱认父母,而是自下而上地消灭一个民族的道德观。没有的可以补,冲突的可以调和,但是一概抹杀、一律消灭才是真正违背着法律的精神。

三.马背上的法庭:给我们民族特色的法律

现在的事实是现代与原始正在对撞。可原始不一定是落后。

同汉民族一样,民族的进步不是从背弃根本开始的。将心比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也可用在少数民族之中。国家在今天的立法中于很大程度上却是做到了尊重民族文化,但我们能不能更开放一些?比如:民族内的法律自治能不能用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法规来解决,能不能在民族间不同种人的冲突时再由官法来裁决?能不能在司法实践中多多考虑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态情况?先进确实会逐渐取代落后,但在无所谓的先进时[ 如,彝族离婚的财产分配方式没有好处么?],能不能宽容一些?

法院不是土司衙门。在少数民族中所进行的司法实践,推广的应是司法的精神而不是司法的形式。法院是一天就可以成立的,但人民的法律思想和境界却是难以一下提高的。崇礼、法制等传统给汉族打下来了好的基底,少数民族却没有。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法律要更加注重他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本质的理解。否则,法庭上的哭闹会不绝于耳,“霸权主义民主”会屡屡出现。

马这种动物很具有民族特色。我想,即便法庭再是权威——在宁蒗,在云南,在少数群体中,法律的实践,也要骑在马背上。不骑在马背上,要不马会被偷走,要不会让牵马人扭伤脚。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全文共 2765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完成了一份作业,题目是“乡村中的法律-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因为这是一篇法理学作业,所以我更多是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电影的,但这并非我本意,其中还有许多自己的想法希望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我十分有感触的电影,且不说电影所获得的荣誉(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正式竞赛片)。单就从电影本身出发,其深入中国的乡土题材,以及从小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大变革的视角都是我十分欣赏与喜爱的。下面我来说说这部电影。

一、法律现代化任重道远

电影第一幕第一句台词:“这次你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相信你能理解,希望你站好最后一班岗。”由此告诉观众这注定是一部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片子。几句刻板生硬的话却交代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时代背景-法律现代化-政府为推进法治现代化,满足法律职业化的要求,通过政治命令,至上而下强制推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权利被搁置一边,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杨阿姨被迫下岗,没有选择、没有争辩、没有反抗,唯有默默的忍耐与接受。“站好最后一班岗”影片正好从这里开始。镜头逐渐远去,在这个西南边陲的小镇上,人民法院的吉普车驶向村庄渐行渐远。山路蜿蜒崎岖、九转回肠,汽车上下颠簸缓慢前行。第一次走这条“送法上山”之路的阿洛也晕车了,看似普通的一次路途,开始就充满了艰辛。我们从深层次理解,这条“送法上山”之路就是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路,作为现代法律典型代表的法学专业大学生的阿洛晕车不适,则说明现代法律在此水土不服,往下这注定是一条难走的路。

二、法官形象

“你的脸面不值钱,你衣服上的天秤徽也不值钱啊。”这是阿洛在看到老冯为原告牵猪后说的一番话,阿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接受了4年正规系统的现代法学教育。在他眼里,法律是神圣的,法庭是肃穆的,法官是威严的。但在这次送法上山的过程中一切都与他所憧憬的相去甚远,失灵的法律,简陋的法庭,牵着猪子满街跑如乡野村夫一般滑稽可笑的法官老冯。这时的阿洛内心充斥着茫然、失落、还有些许愤怒。难道这就是法律吗?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拥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法官,老冯依靠其个人的智慧而不是法律处理了许多棘手的案件,例如“摔坛子、买小猪”我十分敬佩老冯对工作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但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冯法官今天可以花5块钱摔个坛子,150块钱买个小猪,或许他明天也可以这样做,可他能够几十年都如此吗?那么试问如果以后没有人买这只小猪,同样的案件怎么解决?表面上老冯看似把纠纷处理的妥妥帖帖,实则是将法律的现代化与落后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掩盖住了。纵观古今世界,任何的改变与进步都是需要历经阵痛的,从思想启蒙到法国大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是先辈们的血与肉换来的进步与发展。法律的变革亦是如此,没有冲突与矛盾变革也是漫长而艰难的,正如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所描述的那样,是选择屈辱的走向现代,还是顽强的信奉野蛮。当然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落后终将被淘汰。

三、情感流露

跟随流动法庭审理一起起案件是影片一条明的主线,而老冯、杨阿姨和阿洛三个人的情感流露则是一条暗线贯穿始终。本片除了对司法与乡俗民情关系的表现外,编导以及其细腻、朴实的镜头呈现了当代边远地区司法人员的情感世界。阿洛的情感是现代年轻人的爱情,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众人面前背着新娘,遵从当地办婚礼的风俗却不完全拘泥于习俗,不顺意时便带着新娘“私奔”。影片对于老冯和杨书记员的生活与情感着墨很多,构成一条带动剧情发展的线索,老冯因为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而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完全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老婆带着女儿离开。他与杨阿姨在同一条路上共同工作了数十年,生活的不如意把他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一件外套,一次洗衣,一句玩笑话,一盆洗脚水,一次膏药,都诉说着他们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但他们毕竟是老一代的司法干部,不能如阿洛一样直截了当,传统的情感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欲说还休的交流中依依不舍的送别,把那些诚挚、纯粹的情感默默的放在心底。

四、找国徽

影片中阿洛不小心弄丢了国徽,老冯在寻找国徽的过程中的急切甚至于要走进草海的行为感动了许多人。当地老乡问他:“国徽是金的、银的还是铁的、铜的?”老冯回答说:“你们摩梭人不是烧香拜佛吗?它就跟你们心中的佛一样重要。”这时摩梭人才明白国徽的重要性,因此倾力相助,最后大家齐心协力取回国徽。村民点起篝火对国徽顶礼膜拜。这里导演想表达的是:所有公民都能够敬畏国徽,敬畏法律,使法律能够真正融入大家的生活,能够成为保护公民的一把利剑的美好愿望。但我对于这一点还是颇有微词的,老冯和村民的行为显然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无知,法律怎能与宗教中对神的原始崇拜等同呢?现代法律是理性的、普世的、具体的,是规定公民权利与义务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高高在上的神明来决定你的命运。然而神是神秘的,他的威力不可预测,对他的崇拜是盲目、落后的,神有时会忽视个人的价值,践踏个人的利益,怎么能将其同代表现代法律的国徽等同呢?这里反映的不是村民对于法律的敬畏,我认为更多的是盲目与无知。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官老冯在内,在他内心对于国徽更多的是一种崇拜而不是敬畏,国徽就是他心目中的神,而他则是人民法院这个宗教中的忠实教徒。

五、落崖

影片结尾老冯在其同事长腿的落崖处向他深情的呼喊:“哦吼,长腿,你还在那里嘎,我想你嘎,我老喽,今天早上起来掉了颗牙,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这些日子我常常想起你,你还是那么年轻,长腿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听见了就喊我一声老冯,长腿,我还要走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听见我说话吗,听见了就回答我一声。”这是一次来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任何东西都经不过岁月的蹉跎,20多年的巡回法庭之路,老冯从当年的意气风发到今天的古道瘦马;从那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到今天的孤身一人;与杨阿姨之间十年缄默不语的爱情也没有结果;这最后一次巡回法庭之路也充满了波折与艰辛。其中包含的悲伤、落寞、孤独、无奈都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与承受的。忍耐与压抑使老冯愈加苍老,落崖前老冯的这次呐喊,不仅仅是对长腿的诉说,更像是对巡回法庭之路的诉说,对中国法律现代化道路的诉说。为何命运对其如此不公,我虽然老了,但我的精神还在骨气还在,只要我老冯还活着这条送法上山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毫无疑问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作为陈旧的法律代表的老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不是法治的普及者反而是法律现代化的拦路石。这也是影片结尾老冯落崖的原因,预示着旧的制度终将过去,新的道路即将开启。但基层法官老冯对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令我不得不为之动容。我从不否认冯法官之于中国法治之路的意义,因为中国太需要这样的法官了。但正如片名《马背上的法庭》一样,现代的司法体制就像在马背上的国徽在颠簸中缓缓向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上的秋影作文

全文共 1248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暑假,我们去草原游览。当时没有仔细琢磨,现在慢慢回想起来却感到一丝苍凉。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是否有人可以翻开新的篇章?

这一路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雨。整天都在下。好像我们走到哪大雨就追到哪,路两旁成了两条长河,沿着高高的路基蜿蜒流淌,由于锡盟这种奇特的路面情况促成了并驾“两河”的独有景观。蓝天下的草场在雨水清洗下更显得碧波万里。看着沿途沁人的美景,慢慢会想起了老人们给我讲起的一个又一个关于草原的故事:以前草场只分成四份,每个季节各有一处,大家的牛羊共同漫步在神圣高原上。我曾跟人们探讨过这个问题:牧场的分割到底给人们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有人说牧场的变化会提高效率,强化草场,增加经济收益,便于土地管理。但我至今仍然觉得这是一柄软刀,把一个强健的巨人,成功地刺下了马背,只能倚在阴山上苟延残喘,巨人没有了马就不可能再指点江山,而马背上没有了这位巨人就无法再冲锋陷阵,蒙古这把永恒之火也就只能在马背上的历史中无尽燃烧。

蒙古由游牧兴起却又有着和游牧民族截然不同的历史与结果,它没有像匈奴、柔然、粟特一样堙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是由室韦部落一支发源而来。从美丽的额尔古纳到雄伟的布尔罕山,他们与牛羊走过了整片草原。草原的那头代表他们的羸弱与渺小,而畔则谱写了一个民族的辉煌与荣耀。在这漫漫长路上留下的,是他们民族毫不畏惧的勇气与相互团结的精神。翻开历史,《蒙古秘史》中记载,铁木真在斡难河上的一场大会使得联盟的部落变成了强盛的国家,《旧唐书》称蒙古为蒙兀室韦,在古蒙古语中蒙古译为勇敢或朴素,而分开译既“我”与“炉灶之火”翻译为我们是同炉之火的人。这种翻译就更接近真实。游牧民族每到一地同饮共炊,否则也就不会有也速该英雄悲剧上演,不会有十三翼大战札木合的身败名裂。蒙古民族异常团结,这才有了横扫亚欧的气势,才有了千秋万代的蒙古王朝。这一切,似乎又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游走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变化的生存空间,而变化的生存空间也就注定改变了世界今后的格局。蒙古民族马背上的身影似一阵风般呼啸而来,给他们以基础的却是身后无尽的牛羊和强健的民族精神。

草场是永恒的,但是同炊共饮的生活态度以及团结一致的民族作风却在不断瓦解。

驱车行走在苍茫的大地上时满眼看到的是生活美好,牛羊强壮,仔细一看去又觉得少了些什么,慢慢走过每一寸草地,用心阅读大地的语言,发现人们少的是古老民族那份谦和与毫无拘束的心。祖先的豪情依旧,却不在看到当年的一跃千里,纵马奔腾,现在的生活给他们上了沉重的枷锁,无形的铁网割裂了神圣的草原,与此同时搅断的是一个民族屹立的精神与不屈的脊梁。孱弱的铁网似鸦片一样,让强健的民族变得衰败破落,分崩离析。

强健的巨人最后败给了一柄软刀,摔下马背,淡出舞台,坠入历史长河。现在我飞驰在高原上怎能感受不到灵魂的悲恸,原来那不可一世的巨人正靠坐在阴山脚下,喘着粗气,用尽蛮力去解开身上无尽的枷锁,为的是一朝重回马背,这一切的一切,真的会来到吗?

原来那把刀割开的是人们连接的心,人们流淌的却是品性的血。

展开阅读全文

马背惊魂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4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发生的许多事都已经淡忘,可去年发生的一件事将永远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去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自驾游去了著名的影视城——横店,影视城随处可见拍戏用的古代建筑。在我看完了清朝的鸣炮之后,我看到了一匹高大而纯洁的白马,这匹白马,我似曾相识……对了!在电影中那些武功高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不是都骑着这种白马吗?嘿嘿,这一次我也要过一过“大侠瘾”。

爸爸妈妈经不住我“强烈的攻势”,只好答应了我。

爸爸一下就把我抱上了马,我抓紧了缰绳,工作人员轻轻踢了一下马的肚子,马就慢慢悠悠地走了起来。我觉得这那里是大侠啊!简直是一个“大虾”,弓着腰,太丢人了!而且这样也感觉不到马背上的快感,不如……嘿嘿,我学着电影里的大侠重重地踢了马的肚子,那马立马像疯了似的跑了起来。飞快的速度让我的快感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惊慌失措,双手死命抓住缰绳,嘴里大喊:“救命!”妈妈随即大喊:“啸啸,抓紧缰绳!”突然,我记起了武打片中大侠让马停下来就用……我试着喊了一声“吁——”马儿似乎听懂了我的话似的,速度立马慢了下来,工作人员终于追了上来,抓紧了缰绳,回到了起点。妈妈着急地问:“啸啸,你有没有受伤?”“没有。”我有气无力地回答,心里早已吓得半死。

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还是心有余悸,但让我感受了骑马的乐趣,更让我懂得了:面对危险,不要惊慌,要沉着冷静,这样才能摆脱困境。(指导教师乐碧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