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驴得水

驴得水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驴得水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驴得水问题。

分享

浏览

7377

作文

32

2024年开心麻花力作《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开心麻花这次依旧没有让我们失望,作为他们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虽然远没有《夏洛特烦恼》那样多的笑点,但是还是坚持了他们特有的风格,那就是笑中带泪,哭完引人深思。可以说这不是一部纯喜剧,而是一部非典型的黑色幽默喜剧,不是一贯无厘头喜剧的疯癫耍宝套路,却能将它所要表达的深深的烙进人的心里去。

《驴得水》这个名字首先就很有深意,我没有看这部有名的话剧,所以看之前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取一个这样的名字,也是完全没有带偏见去看的这一部电影,从一个纯粹的观影者的角度来讲,我觉得驴得水和鱼得水的表面意思差不多,甚至就是取其谐音,至于我为什么这样说,大家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应该就会得出这个普遍的答案。

故事发生在一个缺水的偏远农村,学校看上去很落后,就我而言吧,我觉得条件挺艰苦的。这部电影里的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充当主角,和夏洛特烦恼一样,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他们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人性弱点,可笑又可怜。电影中最年长的角色孙校长是一个本身就处在矛盾中的角色,他一生都在为农村基础教育奋斗,兢兢业业,这样的人按理说是值得人尊敬的,可是他为了筹得资金也会不择手段,将一头驴说成是一个老师,就是为了更好的建设这所三民小学,这时候懵懂的年轻人比如我就会对那些领导们产生质疑,他们把学校建设得这么好,在外风评也不错,是不是也在背地里干了些非法勾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对自己说,眼睛看到的不一定为真的,我们所认为的好人背地里可能是一个为了营造他是好人这个假象的一个正常人,为什么是正常人而不是坏人呢?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每一个都是有着好坏两面的正常人,而且从电影中孙校长的表现来看,他从头到尾都没有给我他是坏人的感觉,他一心为学校发展操心,一次次的为驴得水圆谎,得到的资金全部用于建设学校而不是自己私吞,将心比心,如果没有那些骗来的资金,这个学校是不可能办下去的。

看电影的时候情节太跌宕,我看的心一上一下的,我很多次希望,差不多得了,你们太辛苦了,干脆承认错误吧!,可是电影却偏偏不让我如意,在关键时候又会出现转机,而且这种转机一般是很可笑的,比如特派员的真正目的,还有孙佳 的妥协以及铜匠的见风使舵等等,让人觉得这人怎么就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呢?费这么多功夫还把事情弄得越来越糟有意思吗? 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没有意思,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像一心投身农村基层教育这样的的远大理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专题作文

2024年高分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2008 字

+ 加入清单

写的这一篇绝对不是影评,之所以这样讲有两个原因,其一:一部电影拍成这样我想就我而言是没有资格谈一个“评”字的,其二:我想看完这部电影的每个观众都会有属于自己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意义所在,所以且称这段文字为读后感就好了。所以也就不按照影片的顺序逐条分析了,虽然我很想这么做,因为这部电影的信息量着实是够大。有时间精力和兴趣的朋友应该写一下,那一定会很有趣,我只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点。

梦想和初心

电影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张一曼、孙恒海、周铁男、裴魁山在电影中分别展现了自身在人性上的弱点,有的看起来甚至丑恶的令人发指,但就梦想和初心而言至少我是没有资格鄙视的,从电影中的设定来看裴魁山能够推荐一曼到西南联大去担任助教可见自己也未必没有这个资格,而西南联大的地位我的想没有人不知道的,民国时期一名教授的待遇相比一名小学教员可能是天壤之别吧,从一曼的人生经历上看受过如此良好教育(结尾处有大学毕业照)的女孩想必在当时,家境不说显赫也不会是很一般的。周铁男的背心上印着京仁大学,虽然没有查到这所学校,但以这种教育背景也完全可以选择更好的一种生活方式,孙校长的实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三个人愿意追随的人怎么可能会是等闲之辈,在迎接特派员的饭桌上也借特派员之口表现了教育部对这四个人了解的有多详细。说这样的四个人比我更爱慕虚荣,贪恋钱财我是无法接受的,是怀着怎样强大的梦想和初心才能甘愿以这样的身份参与到振兴中国农村基层教育的工作中去。但梦想大多都会破碎,初心也就随之变质,变质的速度不同只是取决于性格、阅历等等不同的因素。那么我们还应该有梦想吗?

爱情

在电影中的爱情有这样几段,裴魁山和一曼,铜匠和一曼,周铁男和孙佳。裴魁山和一曼并不是完全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我甚至觉得一度很接近成功,但悲剧的结果表面上看在于表白方式,实质上是骨子里的傲慢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体现的小知识分子特有的悲哀我觉得这里可以算是一个,裴魁山的表白乍看起来是很好的,对一曼内心世界了解的很透彻,但这些话说出来之后像是对一曼的怜悯和同情,姿态自然是高高在上,而一曼这样的女孩最厌恶的可能就是这个了,所以失败是自然而然的。

铜匠之所以能够在最初和一曼有灵魂上的共鸣,是因为彼时两个人都是单纯到像一张白纸,一曼仿佛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理想中的纯粹的爱情,但在众人的逼迫下一曼被迫和铜匠决裂,重压之下的一曼依然没有屈服,至少在内心上依然清白如纸,虽然发了疯却依然想要在教堂得到手捧花,可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还在,这也正是一曼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一曼是真的疯掉了吗?还是她必须要疯掉呢,不疯掉怎样面对自己和周遭呢,孙校长不是也觉得一曼并没有疯吗,这只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这也并非源于女性的脆弱,我想每个人都会这样选择吧。话剧中的表现的铜匠是被坏人教坏了的孩子,而电影中的铜匠我觉得并没有变质,他的种种反应表现的依然像是一个孩子,小孩子才论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

周铁男和孙佳的爱情的结束源于周铁男的转变引起的孙佳的失望,但结尾处的铁男在门口目送孙佳离开和弹力球从车上的散落表现出铁男用情之深,并没有彻底变质,电影中并没有一味的诠释人性的丑恶,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特派员秘书不忍直视一曼被剃头,阻止一曼被侮辱都是人性的闪光,电影中的很多地方让我觉得胜过话剧。

底线和小人物的卑微

电影中每个人都展示了各自的底线或者说是软肋,只是底线的深浅有所不同罢了,裴魁山的底线是利益和自尊心,孙校长的底线是梦想,一曼的底线是尊严和爱情,孙佳的底线是父亲的梦想和安危,铁男的底线的生命,在触及自己的底线时每个人都表示了屈服,至于耿直刚强的铁男展现出的超出他人的卑微和懦弱并不是因为其他人比他更高尚,恰恰是因为他别其他人更高尚,更深的底线使得波及到他的底线时会产生更强大的压迫感和恐惧感。而小人物的真正卑微就在于无论你的底线有多深,你的底线被侵犯也只是时间问题。

快乐和人生

有人说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小知识分子的悲哀,反观铜匠的老婆反倒无拘无束无所畏惧生活的随性而又快乐。这个观点我是不敢苟同的,知识分子的悲哀在于他们知道了一些事情但无力去改变什么,农妇的快乐在于什么都不知道,如果这这样的快乐,我倒是更享受前者的痛苦,无知所带来的快乐是可悲的,知晓至少是改变发生的开始。

结尾处五彩的弹力球从箱子中滚落,散出驴车,滚下山坡,看到这一幕我险些泪奔,这一处的设计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的,这使得铁男和孙佳的爱情显得更为完整,但我的泪点不完全在于对国产电影进步的激动和周铁男的深情,人生的道路就像那条土路一样坎坷不平,作为小人物的我们注定会颠簸的过着一生,而在这一路的颠簸中散落的又何止是爱情,这散落的种种都如这滚落的彩球没有找回的机会,能把这种悲情拍得如此唯美,也是我爱上这部电影的原因。

这是国产电影中少数的我想要再看一遍的作品,而在想看又不太敢或者不太忍心去看的的作品中,可能目前只有这一部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高分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驴得水是一部话剧,不是电影

我并不认为它具有一个好电影拥有的要素,但是这是一部很出色的话剧。当然这也是一部很出色的电影,我很喜欢这种大量旁白堆砌造成急剧的戏剧冲突,如果你喜欢看电影式的长镜头那还是不适合这部片子。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虽然是开心麻花出品的,但是不得不说虽然不能开心,至少可以保证你添堵啊。

这部电影里面充满了讽刺,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的嘲讽。明明是振兴教育事业的,从头到尾没有见到一个学生,学生还从6个增长到了147个。唯一一个算是学生可能也只有铜匠,也就是吕得水老师,四个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就教出来的学生成功的释放了自己人性中封印着的魔鬼,把教育者们逼迫的无所适从。

当然这部片子如果肯把铜匠的结局讲述的更清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字不提,我觉得黑色幽默的感觉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开心麻花力作《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31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电影《驴得水》真有题图里的这一幕,而不是在最终版里剪掉了,那么甚至可以说它是《让子弹飞2》,荒诞有余,魔幻不足。

因为是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又因为之前有《夏洛特烦恼》,很多人大概会误以为《驴得水》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合家欢喜剧电影。这话对前半场来说成立,但是看到后半场大概笑着笑着就会哭出声来,这时候才意识到《驴得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看到生活在恶作剧的时候,人人都会大笑。当恶作剧变成恶意的时候,每一耳光都像打在自己脸上,就再没有人能笑得出来了。

要我说,《驴得水》就是一部拍给知识分子看的电影。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话剧这些年从来就不是大众文艺。一部话剧要能活下来,要么撩拨知识分子,要么撩拨文艺青年。《蒋公的面子》不就是从撩拨知识分子开始的么?《恋爱的犀牛》到今天不还在撩拨文艺青年么?在撩拨知识分子这件事情上,《驴得水》干得可谓是恶毒已极:

一帮立志于改变农村,改造农民的知识分子,从头到尾都在为了吃空饷而绞尽脑汁。电影里没有一个学生出现,无论是一开始的6个学生,还是最后号称的147个学生,从来没有一个。只有四头知识分子,从头撕咬到最后,这是从理想主义层面对知识分子的打击。

四头知识分子为了利益,时而彼此苟合,时而彼此撕咬。遇见弱势人群的时候,威胁、哄骗、睡服、利诱,无所不用其极,用知识和智慧去玩弄对方,把对方耍得团团乱转;等到遇见真正的强权的时候,理想主义者开始讲顾全大局,认清现实了;一士之谔谔不如一枪之威,强项令瞬间变成磕头虫。牺牲一切可以牺牲的人,成全一切可以成全的自己,这是从性格层面对知识分子的打击。

最精彩的莫过于教育本身了。四头知识分子如同给混沌开七窍,把一个璞玉一般的农民打造成了一个知识分子。而知识所带来的结果,是揭开了内心恶魔上的重重封条,释放出全片最为混蛋、最为人渣的一个人物。这是从根上打击知识分子,没见过比这个更恶毒的事情了。好好的一个人,摆知识分子所赐,活活给教育成了一个恶魔。原本他即便为恶也还有限,但是有了知识之后,连他的教授者都被他控制乃至消灭了。

看完全片,会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知识分子怕有知识的流氓,有知识的流氓怕没知识的权力,没知识的权力怕有钱有势的外国人。而知识分子也好、流氓知识分子也罢,外加权力,都是一群大大小小的骗子。哦,对了,得加上一句:在万恶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他们上上下下都是一帮骗子,以欺诈为能。可以说,《驴得水》的嘲讽已经超越了《围城》,不单是揭示知识分子的虚伪,而是直指知识分子的无耻和卑污。

里面有句台词简直让我笑爆了:“......我这也是没有办法,他们有枪啊!我现在忍辱负重,先打入到他们内部,等有一天我......”

《驴得水》里唯一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就是全片的女主角。在我印象里,最近二十年来,在文艺作品里敢于直称“我知道我淫荡,但是我喜欢这样”的人,除了《遗情书》的作者木子美(又称:不加V)之外,就只有《驴得水》里的女主角了。这样的角色让人非常感动,她就像是个天真的孩子,这是为了好玩而活在这个世界上。去到如此偏远穷困之地,只是因为“不想有人管我”。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她也总是能最先让出她的那一份来,和男性的假仗义不同,她如此说,也真的如此做。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开心麻花力作《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交代一下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高原,几个致力于乡村教育的老师,为了取水,向教育部申请经费买驴,却未获批准。无奈之下,谎报招录了一名英语老师,名叫驴得水,用教育部为其发的工资买了头驴。谎言就此开始,为应付教育部特派员的审查,几个人不断的圆谎,陷得越来越深,闹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

整部剧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但却带着强烈的讽刺,令人印象深刻。剧情层次清晰,节奏紧凑,加之来自“开心麻花”团队精湛的演技,使得每个角色鲜活异常。以往对于一部剧,或喜欢某一个两个演员,对于这部剧,每个演员包括那头驴的演绎都让我非常喜欢。

电影开头包袱有点大,可以说是污、相当污,但效果是杠杠的。就在少儿不宜的时候,进来了一个小姐姐,坐我旁边,短头发,皮裤,相当漂亮...... 貌似走题了欸,可惜没有要到电话,电影还没结束她就去接个电话然后就没回来。后面一对情侣是从头笑到尾,这样可以肯定这个看起来还是高中生的女孩子她应该是看懂了里面所有的梗。不过笑声在空荡荡的影院显得格格不入,童鞋、毕竟公共场合。“张一曼”这个角色个性、色彩塑造的相当不错,很“单纯”,有些同学觉得这个角色的设定不太让人好接受,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我想说,我们现在有些同学比她更“单纯”。

就在大家打情骂俏,你侬我侬,单纯有序生活的时候,一封电报打乱了这里的一切。教育部特派员的到来,使这个“三民”学校教师“瑟瑟发抖”。黑夜中、山坡上是孙校长沉思的身影。慌乱中,来修铃的铜匠被抓来顶替“驴得水”老师。英国留学归来的教育部特派员与“留学归来”的铜匠惺惺相惜,并冠之以教育教学头衔,并未其申请来了美国慈善家的米米。为了让相信照完相就会死得铜匠照相(这里有点拗口),张一曼决定睡服他,笔者并没有打错字,就是睡服。在这里真的想提一下,情节这里的叫床声真的很嗨,一点也不尴尬,让人心旷神怡(我敢打赌,绝壁不是AV配音)。窗外的魁山老师的心也随着叫床声碎了,爱之深责之切。

美国慈善家史密斯先生决定亲自来探访“驴得水”老师,此时将剧情推向了高潮。铜匠媳妇来斗“小三”、铜匠的爆发与转变、周铁男的懦弱等等。为了圆谎,或者可以说是为了利益,在铜匠的要挟下,展开了一场对张一曼的批斗,这场批斗凸显人性。但在一声枪响后将人性的懦弱,无耻展现的淋漓尽致。谎言终究是要付出代价!但导演在这里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希望,孙佳佳。

有人说这是一部喜剧,我并不反对,但在笑过之后,一个人在宿舍码着这些字,说实话,心情不免沉重,总觉得剧中人物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导演在这部戏里或许告诉大家的是:人应该勿忘初心,记得来时的路以及当初的目标。也不能因为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丧失自己的道的底线。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应该加上,对于一个自己喜欢甚至爱的人,不能因为得不到就走向极端,想想我们爱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她过得好,即使她走的路你不认同,但理应尊重,爱需要包容。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中国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打算看《驴得水》是因为开心麻花和喜剧定位,以及另一个选项——看了预告片就丧失兴趣的《圆梦巨人》——的衬托。

整体观感是荒诞中带着强烈的撕扯,并没有想象的乐呵乐呵过去的娱乐功能!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表演上的话剧感还是有点重,基本是镜头一个个演员切换过去,一镜一人一段词。演员的表演也有些用力,略微不自然,大部分靠吼。 故事情节点密集,本子写的很好,大部分剧情发展流畅自然,戏剧性的营造也很巧妙。有些黄腔个人认为不太适合于电影,虽然为了人物塑造。 总的来说,在一票要么小清新小造作要么大IP大场面的国产片里,算是一部“毒瘤”作品。剧里剧外没有太远的距离,能让人产生思考,每个角色都有象征意义。

印象深刻的情节蛮多的。

老裴向一曼告白那段,一曼撒着白花花的蒜皮,浪漫且小清新。一曼起身边走边说对不住啊老裴,我就是这么个人;老裴只说了两个字“晚了”。仅此两个字表达了老裴的情深,这是深思熟虑过的告白,即使被拒绝也无法改变心意,为后来他态度180度转变埋下铺垫。

一曼给铜匠理发时,铜匠抬手擦眼里头发拉起了裹身的单子。一曼看到铜匠的size后表情惊讶舔了下嘴唇,从而自告奋勇培训铜匠,也就有了后来夹腿和动舌头的剧情,也为“睡服”设下前提。

一曼超快的临场反应,取教具和钥匙为由缓场,goodbye测试特派员英语水平,以羊肉碗烫手缓和佳佳的尴尬气氛。而最后却“什么都不要管,什么都不要听”,半疯了。

教师中最直脾气的周铁男,动不动就要干人要招了要扛着,被手枪震慑后,跪在地上磕头磕出了血。

以乡村教育事业为梦想的校长,总是讲“这都是怪我”,“出了问题都是我一个人的事”,为了维持学校不顾自己的原则。

佳佳和铁男对吼,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要去揭发这些事情,死也不会帮他这个忙。然而在她即将向美国人揭发的时候,校长下跪自责圆场,最终佳佳承认自己是吕得水的未婚妻。那一刻感觉有什么东西破碎了。

最后一幕强行制造的彩色橡皮球跳跃着滚下山坡,虽然从箱子的被发现和车颠了一下都很刻意,但是也不妨碍最后这个画面的美感和象征意义。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一曼睡了有媳妇的铜匠,道德上是不对的,可是为什么会觉得换装后的“吕老师”那么可气而一曼那么可爱呢?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中国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2329 字

+ 加入清单

驴得水》中,为了改变山村落后的教育面貌的理想,这些老师来到了连吃水都困难的农村普及教育。可是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山村学校里,我们看到随着故事发展每一个人物角色的性格变化,看到了他们命运的走势,也看到了人性的羞耻面和阴暗面被破坏性地释放。这么一个故事,一下子撕裂了太多,以至于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剖析,又该从何处开始缝补。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最终想先说说教育。

故事里,有一个小山村学校和几个心怀国家理想成为教育者的人;

故事里,这四位老师像排球女将一样把手叠在一起,说我们一起聚聚气:我们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民的贫、愚、弱、私!

故事里,校长对铜匠(话剧中是铁匠)说“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也为了他的教育理想,一步步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把每个人都推向险境。

1知识分子与教育

educate,e- =out 出来 + 拉丁词源ducere引导;把…引导出来,即成了“教育”。

或者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我们总认为搞教育的,特别是自愿奉献搞教育的人是人品高尚的,特别伟大的。至少我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就曾违心地说过“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后来我也曾经有过支教的理想,大学时期也曾申请去暑期支教,但我未曾去过。

看过话剧,我曾试想过如果是我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场景中,那样的小世界里,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几乎没有勇气想,人性那么光怪陆离,若是我自己又会丑恶到什么程度。

可说是受过教育,号称知识分子,为什么人性还可以这么不堪一击呢?像是裴魁山,为什么开始是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后来又是低贱谄媚的恶毒小人;像是周铁男,他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有孩子般的纯粹,一颗子弹呼啸而过他的气节便丢去了;像是铁匠,有他面对突如其来感情的朴实真挚,却又成为后来佳佳口里“对不起,是我把人教坏了”的那个“被教坏了的”人。可铁匠究竟是“被教坏了”,还是从来未受过教育呢。

归结起来,我的困惑是:为什么受了教育还会这样呢?教育有什么用呢?

之前有一句话是“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还有一句话是“教育改变不了出身,因为彬彬有礼掩盖不了人性。”学习了一些知识,不代表就受了教育。教育也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应付这个世界的狡黠。可是我们的教育还能做什么呢?

2关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教育本身

很小时我就思考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对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及其界限很是困惑;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区别有着特别的执念。

在读过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后才有所纾解。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比喻为“灌木丛”,它并不是单维的,而是一个充满先见的原发境域,是具有多重内涵的交织体。它的各个枝节(自然、社会、上帝、历史、当下、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人生在这个整体中展开,生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跟基于这个“灌木丛”之中。原本它就是一个统合的不可分割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境域。

之前读过两篇对我影响至深的论文,分别名为《论人之生命的有限性与教育》(于华颖. 论人之生命有限性与教育[D]. 河南大学, 2007.);《论人之生命的完整性与教育》(石璐. 论人之生命完整性与教育[D]. 河南大学, 2007.)。

《有限性》这篇文章的立意是教育要帮助人把握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在人的规定性中追求可能性,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超越;教育应是对有限的超越性,应具有对生命终极关怀性。相形之下,《完整性》则指出教育祈向人的生命完整,在实现生命完整性的过程中,教育提升,完善各个完整性的维度,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合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融合、现实与未来的共通;而教育守望的则始终是创造自为世界、超越个体世界、寻找意义世界。

基于此,在反思教育之用时,可能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均衡和完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指引我们的思维有意识地跳出灌木丛仔细凝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且教予我们如何掌控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汲汲营营,不是随波逐流,不是一切想法都依照动物本能。

3那么,教育该如何是好?

晚上看了一集《世界奇妙物语——7岁之后》。故事讲:未来世界,日本优生优育,会在夫妻孕育出新生命之时克隆出另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抚养,一个国家抚养。最后在孩子7岁时,让父母留下更为优秀的那一位。而如果家庭教育失败就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筛选,抛弃那个与自己共同生活了7年的孩子。看过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还小,能接受的教育还时间还长,谁知道时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我总觉得,教育第一位的就是尊重生命,给生命以最真挚的关切。

引述之前博士的话:教育在于使人成人,其成人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缺点,使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人更具有生产性和道德性,即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三是对人进行鉴别,并使天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种教育如果能很好地兼顾到这三个方面的任务,那它至少在理论上就是一种好的教育。

不论是矫治、发展还是鉴别,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人的关注。

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者的使命是什么?我想,它当是:

第一, 是给教育主体义不容辞的生存关切和深切入微的生命关怀;

第二, 一切关于教育与学习的思考和行动服务于教育主体所面临的最真实的社会境遇与最本真的社会生活,直面他们最真切的发展需求与最真实的人生向往;

我想一开始铁匠要的就不是几本书而已。当一曼将性作为礼物赠予铁匠的时候留他下来拍照时,仿佛才是教书育人。她让他成为会咬耳朵在性事中取悦女人的男人,而不是依照本能办个事儿的牲口。

对于铁匠来说,他所面临的真实生活情境本就不是识字读书。而离别时铁匠只是很自然地唱出了心里的歌,却没有被珍视。

书,不是水;教育才是。

得水,得水,驴得水。

展开阅读全文

2024《驴得水》人性史观后感

全文共 12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一个无意间我看到有关《驴得水》的介绍,第一感觉只是名字很有意思,于是就好奇的看了看,才知道也许这会是一部不错的喜剧。没错,我去看了。只是结果却不是我想的那样。

🎬影院很快就满场了,坐的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家都是很欢快的气氛,坐等电影开始。嘴上不知觉的就笑了出来,你一定会纳闷,电影还没开始,我笑什么?说出来也是很有意思,因为我一想到这是个喜剧我就很开心,心里暗自祈祷一会不要让我笑道肚子痛!这部剧没有明星、没有名导,有的只是一定不错的口碑。

🐴剧中讲述几名老师在民国时期的某一个乡村开所学校,进行知识教育。他们的初心是为了让这个乡村的孩子们可以感受知识。因为村子十分缺水,弄来了一头驴,所有人都不愿意自己花费来养这头驴,于是,学校把驴假定成了一名老师“吕得水”,以一个老师的名义来向教育局领空饷。教育局特派员来检查就想尽各种办法来掩盖“吕得水”这个事实,“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一个谎,需要很多谎言来掩盖,这是事实,当然事情只会越来越早。学校因为一次次的“欺骗”换来的越来越丰厚的补助,人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甚至牵连的人会越来越多。电影的前奏很幽默,场子里所有人前奏也都很开心,只是中途的时候大家渐渐的沉重,渐渐的沉默,直到电影末尾,都满载着沉重的气息。也许大部分人都在期待这件事情可以得到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每个人的手里好像都捏了一把冷汗,只是到了最后都没有散尽。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部电影给我自身感触很深,它很现实,现实的很残酷,很冷漠。剧中人把"理想"、"理念"、"信念"错当成信仰,但那些究竟不是真正的信仰。往往越是美好而正当的愿望和目的,越是容易让世俗的道德底线变得浮动模糊,而人一旦习惯于丧失原则就必然迷失堕落。信仰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人,但起码能给向善之人一个可靠不变的指引和底线。同时,没有信仰也就无法真正面对死亡,无法面对死亡的人只能着眼于眼前利益,不可能有更高的情怀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死亡终究是可怕的,当死亡从身边路过,你是否也会害怕,又是否会向死亡低头。面对自己的信仰,你是选择信仰还是死亡?“你知道子弹从脸上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吗? 我以前不比你横吗,有用吗?我告诉你,当你被人拿枪指着头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剧中说:“我觉得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细细阅读,似乎是这个道理,教育是人性的一种,人性又怎么能用身份来判定。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明白这个社会它是有多么的现实,只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我们都习惯性的选择了去逃避,去幻想,幻想自己的信仰可以改变一切,甚至可以去拯救一切,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的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只是变相的接受了另一个结果。或许,面对现实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不是远离,不是欺骗自己,而是“解决”,我们是不是可以多用一点心,去找到那个可以真正解决的方法。毕竟“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黑色幽默《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6月20日,黄历上写着“诸事不宜”,我在这一天奔木马剧场看了话剧《驴得水》。散戏后,我咂摸了一下,心说今儿还真是“不宜”,观后的心情相当复杂,一宿没怎么睡好,睁眼前最后一个画面还在戏里。想拽住周申和刘露问问,你们还嫌《如果我不是我》时拷问人性来得不够残忍,扯着喜剧的旗子撩开人们皮囊,直戳内心,钝刀子搅和,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耳光响亮

张一曼一身旗袍,婀娜生姿,步履坚定,耳光响亮,扇的是人性泯灭,扇的是内心苍凉,扇的是偌大一个学校,出事儿了特么的让一个女人抗!别跟我扯什么“做大事不拘小节”,做的是你们的“大事”,不拘的是人家的“小节”,归根结底有你什么事儿!

我不是驴得水

铁匠没有名字,到散场也没有,他就叫铁匠,阶段性扮演驴得水,一个存在也不存在的人。我觉得他活得不如一头驴,一头有人给他唱歌陪他打水,有人心疼他呵护他为他哭的驴。铁匠把头插在水桶里,再仰起头时他已经是驴得水,那一瞬间,铁匠死了。

我也爷们我怕谁

周铁男是个东北人,有担当有骨气,身上有那种“知识分子”的调调,真让人喜欢,也真让人发笑,单纯如此,鲁莽如此,未尝不是一种幸福。然而,擦头而过的子弹唤醒了他的懦弱和悲哀,瞬间房倒屋塌的失去原本的一切,尊严、爱情、理想,一并付诸东流。

越长大越孤单

佳佳的小的时候一定很幸福,有家人的照顾有驴得水的陪伴,如果就这样下去,结婚生娃,欢乐的度过一生。可惜,人总要长大,总要面对总要坚强,你哭没有用你善良没有用,你当一头驴你当铁匠是朋友都没有用,你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残酷,你只能越长大越孤单。

我是来打酱油的

外国慈善家的中国行很像是来打酱油,拎着一百万美金见证了一场有中国特色的“奇迹“发生,这故事都能写进书里当故事看了,酱油先生却真真的看着一群大活人给自己演了一遍。“中国的教育家”尸骨未寒吗?不对,早就寒了,寒了不知道多少年。

细细想来,不过是金钱、权利、美色令人疯狂,人伟大起来能感天动地,人龌龊起来能家破人亡,不过都是人性的走向问题,末了念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否太过讽刺?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度最具诚意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973 字

+ 加入清单

风很大,天很凉,现在是16年10月30号23:48分,在晚上8:15分的时候我们看了一部叫驴得水的片子,有些感触想记录下来,关于人性的探索,窥视,秋风很凉,落叶打着旋争先恐后的奔向大地的怀抱,这样的孤寂悲凉,或许人生就是悲喜交加,人性就是善恶难辨的。

故事开头是在民国,据情节推测应该是在国共内战期间,地点是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小学,出场人物,孙校长,赵一曼,周铁男,裴老师,孙佳,铜匠,特派员,美国慈善家。

人物 1 孙校长出场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正能量 积极有梦想的老校长的形象,他为了建立一个学校,为了给孩子们一个读书的环境谎报了一个叫驴得水的老师 其实它就是一头驴,到后来一整串的悲剧都是由此埋下了伏笔, 那是一头为他们拉水的驴,老校长的初衷是善良的,但是在后面一列的故事中,校长为了保护自己的学校,默认甚至又推波助栏让一曼跟铁匠睡觉,到后来在特派员的逼压下给一曼剪光头发,甚至后来让自己的宝贝女儿跟铜匠结婚,一步步走向突破道德的底线,不得不佩服做作者运用这样形喜实悲的手法让一个本来善良的老校长走向人性毁灭的边缘,更加突出那个年代的悲情色彩。

人物 2 赵一曼,不知道为什么他给我的感觉很像白鹿原里面的田小娥,这世上并没有谁是生而淫荡的,电影中并没有交代一曼在城里经历了什么,或许是一些不堪的经历导致他成为了这样一个随便的女人,但是不得不承认她有她的性感,曼妙身躯笑容中的不羁,性格里的豪放,旗袍下摇曳的曲线对男人来说像是致命的毒药,吸引且危险,他跟着裴老师,铜匠都是出于身体的欲望没有太多的情感,铜匠跟他上床都为接下来的悲剧埋下了结尾,对于这样的女人我讨厌不起来或许说她是哪个时代的牺牲品更加贴切,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哪个山里的破旧小学里,她永远的放浪且禁锢的存在着了。

人物 3 周铁男 他善良且勇敢,本来是一个善恶分明嫉恶如仇的阳光男孩,可是在特派员手下的手枪的惊吓中,变得懦弱胆小,本来他跟孙佳应该有段美好青涩的爱情故事,但是在这许多人的破坏下流产了,在一曼差一点被强奸的的情节中,他在一旁拿起砖头又放下的动作,然后像个老鼠一样的瑟缩在一旁的时候,仿佛预示着他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被放下了,到最后他完全转变为特派员的一条狗腿子,这是在特殊时期把这样善良的人变得麻木不仁,人变鬼,一个社会悲剧的缩影。

人物 4 裴老师最开始是心中有爱的,在一曼剥算皮的情节中,他说我喜欢她,相信她本来就不是那样的女人,或许一曼是有被触动的,但是有些命运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到后来看见一曼和铜匠上床的时候彻底磨灭他的人性,浇灭对生活的热情,成为一个披着人皮的禽兽,裴老师变成了一个自私自利,没有原则没有信仰的人,现实生活中或许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一车悲剧。

人物 5 孙佳代表着希望,她有点像雷雨中的周冲的角色,他天真,正直,博学多才,是校长很珍惜的孩子,整部电影在她被迫保护父亲要嫁给铁匠的时候是最让人揪心的地方

很庆幸最后他走了去了延安,就像希望正义的火种再多黑暗都是雾霾都是掩盖不住的。

人物 6 铜匠是一个让人既恨且同情的角色,本来他是不用被卷入到这样的一场闹剧中的,他本来过着自己安逸的小日子,不过由于被所谓的一帮只是份子为利益,一步步带入人性的深渊,也许他在跟一曼发生关系以后是真的爱过,从他媳妇破头烂齿的要打一曼中看出他的反抗是想保护爱的人的,悲剧就悲剧在这样的一个老实人,在一连串的刺激下变得麻木不仁,他在特派员面前出现就是要报复这几个人,让校长剪掉一曼的头发,得到变态畸形的快感,他不知道的是这也成为压倒爱美的一曼精神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她疯了。。。,这或许就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剧。

人物 7 特派员 他是一个利益熏心的伪教育家,满嘴我尊重文化人的脾气,什么英国留学,狗屁不通,满脑子都是钱,在利益的驱使下他荒唐的计划了驴得水老师的葬礼,一个这样的人掌握权力,谈何教育,真是莫大的讽刺。

人物 8 美国慈善家,真的佩服他的心脏够强大,在经历了高原反应,这帮人的算计,还有驴老师死而复生的刺激下,还能健健康康的活着,真是不容易,本来是一片善心结果都喂了狗了,典型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代表,这世上唯有金钱,地位这些才能诱使本性善良的人,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吧。

人物 9 驴得水 最有意思的是,串联整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竟然是一头驴真是莫大的讽刺,这也是开心麻花的黑色幽默的精华所在,同时这头驴死的最冤枉,任劳任怨的给他们干活,骗取工资,最后还是不免被吃掉的下场,心疼得水一分钟••••••

以上是笔者不成熟的人物分析和感触,这也是最近看的为数不多的好电影,整体属于黑色幽默的风格,手法是开心麻花擅长的讽刺,笑中带累,情节紧凑,片中大量的远景,全景镜头适时出现可抖包袱,可交代情节,看的出来作者拍摄手法的老辣,总的来说算一部质量上乘的文艺佳片。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度最具诚意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了开心麻花出品的《驴得水》,本来以为是一部喜剧,结果发现是一部悲喜剧,甚至是荒诞剧,背后的意义深的让我看不到底,看完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我第一次看到一部电影主角配角少到这样的程度,别的电影人再少也会有很多人的背景板,可这个发生在山区小学,还是1942年的三民小学中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真是让人觉得有笑有泪,却又让人觉得哭不出来。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三民小学,这所小学是在山沟沟里的一所贫困小学,这个学校包括校长一共只有四名教师,但在民国的教育部中却记载有第五名教师,第五名教师是谁呢?为了能更好的建设学校,也有学校几名教师的私心在内,他们让一头黑驴“得水”当了第五名教师,吃了空饷。这头勤勤恳恳为他们拉水的黑驴就成了学校的第五位教师“吕得水”,教育部的官员下来检查,他们就说吕得水老师去给学生补课了,直到电影开头说的教育部的第三次检查,一定要找到吕得水老师,使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找人代替,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悲喜交加的故事。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曾给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喜剧是把无用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悲剧则是把有用的东西撕碎给人看。,”以前我不懂,今天看了《驴得水》后,我却仿佛理解了些许,这样沉重的东西,如果不能以这样一种方式告诉人们,那又该用什么方法呢?

总之,语言匮乏的我,无法表达出我此时的心情,但有一点,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也许,你能把我想说的话告诉我。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同名话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作为开心麻花的第二部喜剧长片,《驴得水》并没有把野心都放在怎么做大格局的商业片上了,于是这次他们干脆从小的地方着手,再以点带面拍出一个大的主题:以荒诞折射现实世界的残酷,以人性的阴暗面破坏性的释放来进行原生态的调侃和讽刺。其实观看本片情不自禁地会去与《夏洛特烦恼》做比较,但和后者不同的是,《驴得水》虽不再关注像夏洛这样的中年失意男性,但从某种程度上说,《驴得水》和内核也是个悲剧,它把美好的东西建立起来再一手摧毁,这与《夏洛特烦恼》的剧情结构截然相反。

两位电影新导演、话剧老导演周申和刘露,很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利用封闭的环境和有限的几个人物,围绕着一个滚雪球般的谎言牵出一个更大的讽刺寓言。而这部影片也并没有什么视觉奇观,就连喜剧制造的方式,也不玩什么浮夸的结构,完全采用传统喜剧电影的性暗示和错位,而李安成名三部曲摄影指导林良忠老师的结盟,也为本片开创了一种戏剧化的新电影语言模式。正是这种专注和创新,让《驴得水》的悲喜落地,让观众专注享受剧情。

影片所营造出的喜剧效果主要来自人物的委曲求全。编导特别以剧中人物的窘态来搔观众的痒处,其中的讽刺与控诉方式虽不断给人制造欢笑,但却让人感到心底发痛,处处透出辛酸和无可奈何。影片虽然发生在民国,但其中却有对于人性弱点共同的探讨。这是《驴得水》最更难能可贵之处。片中每个角色塑造的都颇为丰满,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片中虽然看似是表现女权主义的某种崩塌,实则是引申出信仰的缺失,人性和道德的沦落。就像片中的张一曼,她绝对是民国最先锋的女性,而男人得不到他,便想摧毁他,并用一个所谓的底线动机去为已经崩坏的道德做正当的借口。为当每个观众都恍然以为结尾要进行一个扭转的时候,电影却一灰到底,毫不留情,这种讽刺的大尺度可以说是近年国产电影之最了。

我犹记得不久前冯小刚导演曾在某喜剧综艺上说,现在的喜剧为什么不好笑了,不是因为观众审美疲劳了,而是它丢失了讽刺这个喜剧片中最重要的功能。或许正因如此,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开心麻花团队不断在创造一种小而精致的模式,他们往往把一个故事放到话剧舞台上进行淬炼和试探,进一步成熟之后,然后再推向更大的电影市场。这种长线的制作方式让口碑不断累积,如果市场机遇合适,那么拿下高票房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这种专注影片质量打磨的成功方式难以复制,就好像给演员长时间的排练和试拍,这是一般的电影制作很难做到的,但这样的影片往往打造出的效果会让人出其不意,在剧本结构和演员表演方面也更显得妙笔生花。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同名话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荒诞”的驴得水

梁简文帝有训,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这句话,放在今天无疑仍是有道理的。

《驴得水》(以下简称《驴》)的荒诞与喜感,绝非是一个个包袱堆砌的产物。事实上,《驴》的叙事框架毫不哗众取宠,而是十足的四平八稳,很好地照顾到大众的审美层面。形式的温和及中规中矩,恰恰与内容的锋利及针砭时弊形成戏剧化的对比,如同一场暖阳春日下的葬礼,一次心平气和的谋杀,令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形下迎来一浪高过一浪的瞠目结舌,却也随即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原型。

毕竟,荒诞也有自己的立身明哲——它决非无节制地滥想,而是乱中取真的隐喻。披着荒唐和怪诞的外衣,它用急弦快扫式的演奏震荡着人们混乱不清的内心。

“人性”的《驴得水》

纵向来看,《驴》的情节大纲可以放进中国两千年来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而不显得唐突。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之初,性本善”只说透了真相前一半。

人性的诸多弱点,即便不读刘墉和卡内基,任谁也能大略道出一二。其中最可怕的情况,莫过于纯真的个体丧失了话语权,集体的共性思维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偏离,理想与现实出现了无法逾越的断层,所有行为准则都源于最原始的欲望。这时的你,还会坚守吗?

亨利•米勒在那部脏话连篇的《北回归线》中说过,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终会让人成为一副空空的骨架。回过头来,还得去寻找失去的肉体——够绝望,也够真实。

“残酷”的《驴得水》

“看”这一动作,若足够动人或虐心,足以让一部作品不朽。

铁匠与张一曼的互动无疑是《驴》的一大亮点。两人在不同境况下一次次相互凝视,所承载的信息量实在过于巨大,令人浮想联翩、五味杂陈。当张一曼连甩自己十二记响亮耳光走向铁匠,此时的铁匠即便已心如死灰,想必也难以忘怀彼时的耳鬓厮磨与依依惜别吧。

整部戏最大的悲剧人物,该是校长的女儿佳佳——这一点从完场谢幕时的舞台及音乐处理上不难看出端倪。当所有人陷入疯狂的集体无意识当中,任何一缕清醒与悲悯都显得弥足珍贵。佳佳手提行李离开时,身为校长的父亲仅仅漠然回头说了句“常来信”,便又背过身去。这份冷漠与麻木,远比举枪恐吓的残暴更让人绝望。

“现实”的《驴得水》

“重新开始”,多数时候是一句自欺欺人的说辞。结尾处校长与三名老师的手重新叠在一起,再次喊出那句“改变国民的贫、愚、弱、私”,最终却顿成反讽。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真正的墙从未被推到过,但那种想要破除一切藩篱的努力一直存在。正因这种努力,希望才会自始至终存在。

久而弥笃,万事心照。我们不必强求自己成就一片森林,但我们完全可以亲手去种一棵树。作为一部戏剧,《驴》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

结语

一个好的打字员未必能成为一名钢琴家,因为艺术最需要的不是准确,而是灵魂。《驴》的某些细节处理并非完美无瑕,但已足以令人回味悠长。批评也好,质疑也罢,最好还是来剧场亲身观摩后再下结论。至少,你可以对它做出一个较公平的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开心麻花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52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视角可能都不太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把焦点聚在了张一曼的身上。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孙校长被绑在窑洞里的桥段。特派员为了要挟孙佳,把孙校长绑在过去驴得水住过的窑洞里。孙校长双手被绑缚,嘴上塞着东西,无法说话的他只能不断的用双脚蹬地,嘴里呜嗷的喊着,发出的声音就像一头驴一样。这一刻,单听声音,好像驴得水又回来了。随着镜头的逐渐拉长,孙校长变得越来越小,声音却越来越清晰。这时的孙校长和过去的驴得水,在窑洞中重叠成了一个身影。

从细微处看真章,就像根据细节判断一个人、一件事一样,在主观意识里包含着客观的看法。作为三民小学创始人的孙校长,作为倡导农村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关键的时候却由人变驴,不仅顾不得自己的体面,还要搭上女儿的人生、赔上教师们的品德。为了从驴得水身上得到一些东西,却为此把本质上的坚持都抛弃了。得不偿失不过如此,偷鸡不着蚀把米或也可以略表一二。

可以说孙校长就像那头驴,可他又有不像的地方,好比他没有驴的顽固。人不都说犟的像头驴,在这方面孙校长却有点人不如驴。不仅是孙校长,周铁男也一样如此。平时说话属他声音最大,形象上也属他最磊落、最豪爽。

面对斤斤计较的裴魁山,周铁男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呛他的人,对钱他不计较,对事他大力支持,对人他一视同仁,简直是三好标兵的典范。这样的他,强烈反对过孙校长说谎的行为,这样的他,积极维护过被千夫所指的一曼,这样的他,在心仪的女孩孙佳面前也会有木讷和胆怯。

只不过这一切敌不过一声枪响。战火未起,心火已灭,可却不由得让人深思,究竟是平时的生活里多了太多的从容和余裕,还是人的本性只不过是利害关系天平上的一点筹码而已,一瞬间的发生的事却让一个人的秉性产生了180°的转弯。突然觉得周铁男这个名字也有那么点黑色幽默,因为他真的是既不铁又不男。不仅如此,如今的他,犹如丧家之犬,失去了所有的风度和骨气。或者还不如丧家之犬,丧家之犬还会有些许的野性,而他的一点血性已然消失殆尽了。

反观另一个极端的裴魁山,总是把中山装穿的极为周正,看上去一丝不苟,分外严谨,只是一说话就破了像。裴魁山自私、偏狭、爱计较,但怎么也算是个殷勤的老实人。偏偏也是这个老实人,情场一失意就立刻翻脸不认人,将他性格中阴暗的一面发挥的淋淋尽致。中山装外面套上一件貂,不晓得是民国哪一年的流行风潮,他却穿的倍爽。之前在张一曼面前话都说不利落,如今变得能说会道,话儿编的一溜顺。

骂张一曼时他的阴狠入骨三分,捧特派员时他的市侩绘声绘色,这还是那个教师周奎山么,明明就是一只会穿貂的黄鼠狼。

而张一曼,这个本该是受千夫所指的狐狸精,却犹如一只误入狼窝的小白兔。她热情、直率、洒脱,她只是想要活的自由一些。然而她对生活最简单的渴求,在体制面前却变成一种离经叛道。的确,她有错,她不应该勾引有妇之夫。她有错,她不该把话说死把事做绝。否则她也不会招来怨恨和报复。

然而,人,面对别人时,能听到几句真话是多么的不容易。只是张一曼太极端,她忘记了人是容不得人十足十的实诚的,她把所有的脏水都收在了自己怀里,看似坦荡,却不过是给了人一个口诛笔伐的理由。所以她不是一只小白兔,她只不过是砧板上的鱼,只能被人鱼肉,毫无还手之力。

不过,驴得水也不容易。本以为在人的世界里,他作为一头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用途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成想,他是误入了披着人皮的动物园,这里什么动物都有,每个都比他有特点,都比他有故事。反而是驴得水,这一真正的动物物种,被剥夺了所有的存在感。所以他的离开也属正常,不如说幸好他离开。

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蛮荒的野生动物园中,强者是为王侯,弱者只为食物。所以,驴得水还是找到了他的不可替代的位置,以食物的身份。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令人伤感的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该讲讲一曼、孙佳、铜匠老婆还有特派员了,但是特派员这个人实在太典型,在很多影片里都会有这么一位配角,我想就不说他了,就讲讲这三个女人。

一曼:她是一个喜欢自由又爱美的人,可能在那个年代她就是个作女,放到现在来看就是女神嘛!会理发会缝纫会唱歌会跳舞,大家可以看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都是穿着旗袍的,特别漂亮。可是她一点儿也不柔弱,在铜匠为难大家让大家骂她的时候,她勇敢的站了出来,自己打自己耳光。这样铜匠还不满意,又让校长剪掉她的卷发,当她看到自己那个丑样子的时候,疯了,在把大家的校服做出来的时候,她开枪自杀了,最终也没有看到大家穿上校服拍合影的样子。这部电影我哭的几个点都是因为她,当她为了学校的生死存亡承认跟铜匠上床被铜匠老婆打的时候,当她自己打自己耳光的时候,当她被剪掉头发,回忆前面的时光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好人最后的结局是悲剧的时候,我都特别的难受。在这里为大家安利一部小说《他来了请闭眼之暗粼》,第二个案件里的柯浅,他那么好,四处奔走为大家拉来了天使资金让大家为了梦想一起努力,大家却因为贪念把他杀害把钱分完。

孙佳:她才是真正热血的,有正义感的。无论是想要扑灭驴棚的火,还是反对大家假冒驴得水的做法,无论是拒绝杀掉为大家驮水的驴,还是写举报信揭发大家。在影片里她是纯洁的象征,重视亲情,当她准备向罗斯吐露真相却被父亲故意曲解,俩人一起跪下的时候,她终于感到自己的无力了。

铜匠老婆:有两个场景我都想为她的行为点赞。第一个是在一曼说铜匠是牲口的时候,她说了一句,你们才是牲口。表现了我的男人只有我能骂只有我能嫌弃的大女人作风,真为她叫好。第二个是她闯来铜匠和孙佳的婚礼,警卫员用枪指着她,她一把打掉,我当时觉得她简直就是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令人伤感的喜剧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657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里,有一个小山村学校和几个心怀国家理想成为教育者的人;

故事里,这四位老师像排球女将一样把手叠在一起,说我们一起聚聚气:我们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民的贫、愚、弱、私!

故事里,校长对铜匠(话剧中是铁匠)说“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也为了他的教育理想,一步步地“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把每个人都推向险境。

1知识分子与教育

educate,e- =out 出来 + 拉丁词源ducere引导;把…引导出来,即成了“教育”。

或者是因为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我们总认为搞教育的,特别是自愿奉献搞教育的人是人品高尚的,特别伟大的。至少我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就曾违心地说过“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而后来我也曾经有过支教的理想,大学时期也曾申请去暑期支教,但我未曾去过。

看过话剧,我曾试想过如果是我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场景中,那样的小世界里,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几乎没有勇气想,人性那么光怪陆离,若是我自己又会丑恶到什么程度。

可说是受过教育,号称知识分子,为什么人性还可以这么不堪一击呢?像是裴魁山,为什么开始是个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后来又是低贱谄媚的恶毒小人;像是周铁男,他有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有孩子般的纯粹,一颗子弹呼啸而过他的气节便丢去了;像是铁匠,有他面对突如其来感情的朴实真挚,却又成为后来佳佳口里“对不起,是我把人教坏了”的那个“被教坏了的”人。可铁匠究竟是“被教坏了”,还是从来未受过教育呢。

归结起来,我的困惑是:为什么受了教育还会这样呢?教育有什么用呢?

之前有一句话是“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还有一句话是“教育改变不了出身,因为彬彬有礼掩盖不了人性。”学习了一些知识,不代表就受了教育。教育也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应付这个世界的狡黠。可是我们的教育还能做什么呢?

2关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与教育本身

很小时我就思考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对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及其界限很是困惑;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区别有着特别的执念。

在读过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后才有所纾解。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比喻为“灌木丛”,它并不是单维的,而是一个充满先见的原发境域,是具有多重内涵的交织体。它的各个枝节(自然、社会、上帝、历史、当下、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整体。人生在这个整体中展开,生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跟基于这个“灌木丛”之中。原本它就是一个统合的不可分割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境域。

之前读过两篇对我影响至深的论文,分别名为《论人之生命的有限性与教育》(于华颖. 论人之生命有限性与教育[D]. 河南大学, 2007.);《论人之生命的完整性与教育》(石璐. 论人之生命完整性与教育[D]. 河南大学, 2007.)。

《有限性》这篇文章的立意是教育要帮助人把握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在人的规定性中追求可能性,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超越;教育应是对有限的超越性,应具有对生命终极关怀性。相形之下,《完整性》则指出教育祈向人的生命完整,在实现生命完整性的过程中,教育提升,完善各个完整性的维度,追求肉体与精神的合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融合、现实与未来的共通;而教育守望的则始终是创造自为世界、超越个体世界、寻找意义世界。

基于此,在反思教育之用时,可能就是帮助我们理解、均衡和完善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指引我们的思维有意识地跳出灌木丛仔细凝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且教予我们如何掌控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汲汲营营,不是随波逐流,不是一切想法都依照动物本能。

3那么,教育该如何是好?

晚上看了一集《世界奇妙物语——7岁之后》。故事讲:未来世界,日本优生优育,会在夫妻孕育出新生命之时克隆出另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抚养,一个国家抚养。最后在孩子7岁时,让父母留下更为优秀的那一位。而如果家庭教育失败就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筛选,抛弃那个与自己共同生活了7年的孩子。看过后,我的第一感觉是孩子还小,能接受的教育还时间还长,谁知道时间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度最佳国产片《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开头借用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你就像一朵春天的小花儿开放在我的秋天里”来表达我对《驴得水》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驴得水》是由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它的故事看似荒诞不靠谱,却又完全符合现实。影片的故事设定于1942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着理想的老师在农村开办学校的故事。用喜剧的方式来表达悲剧,用极具讽刺的手段来揭露人性,把黑色幽默表达的淋漓尽致。它像一首民谣歌曲,安静地一点一点敲打聆听者的心房,但它更像一把利器,瞄准暴露的心脏,生生切开,把残酷的现实一点一点剖开摊在你面前,逼着你自己反思贪婪,死亡,底线,爱情,亲情。

影片中的人物造型和风格都延用了话剧的形式,仔细想想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变化以及动机,似乎又是可以理解的,每个角色都很有代表性。喋喋不休的孙校长,为了弥补错误保全学校不惜当着美国人的面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铜匠。精明贪婪的裴魁山,在自己喜欢的女人面前先是告白说喜欢她想娶她到后来当着众人骂她是婊子。胆怯冲动的周铁男,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不敢表白,却敢于和上级顶嘴说出不公,因为一声枪响,彻底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潇洒随性的张一曼,她放荡她潇洒,但是她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喜好自由的活着不受他人的约束。幼稚倔强的孙佳,把一头驴当好朋友,却经常坏事,最后为了逢迎大家的谎言不惜嫁给铜匠。

影片在镜头的运用上,不难看出这是出自于话剧导演之手。在场面调度,服装,场景设置以及镜头的组接上都很话剧化,完全没有为了填充人物形象之外的荧屏信息。所有的镜头都放在了纯素人的表演上面,其中只有寥寥无几的空镜头来交代整部影片的环境。取景也非常的简单,一间教室,一片山头,反复的用。交代环境用全景,谈话过肩,突出用特写,没有大运动也没有特效,在现在这样一个看惯了各种炫酷镜头的环境下,它简直就是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但是它能把你慢慢带进故事里。电影的整体结构还是很完整的,一个包袱抖完了之后又有一个新包袱出现,从笑点到泪点再到反思衔接的恰到好处。影片在音效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密集的台词和配乐之外只有少量的环境音,例如风声,剪刀声,但是正是这种仿佛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人更容易产生想象的空间。张一曼在太阳下哼唱着《我要你》是那么美好,一个爱穿旗袍的女人,身材曼妙,歌声悠扬,哒哒的高跟鞋声“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看着你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我的姑娘,我在他乡望着月亮,送你美丽衣裳,看你对镜贴花黄。”看了这么多商业电影,如果电影本身一直把焦点放在特效,演员,场面上,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的话,那这个电影本身的价值就会自动下跌。庆幸的是《驴得水》这部电影忘记了浮于表面的这些东西,真正投入到演员的表演和故事本身,这才是电影的本意,尊重观众的时间,也尊重观众的智商。

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或许就是它用喜剧的形式表达了很多悲剧,周星驰说:“我明明在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可是不知为什么大家都在笑。”这部电影恰恰和他说的相反,它运用黑色幽默把现实揭露出来。揭露现实的台词也一句紧跟着一句出现,例如“我可以容忍知识分子的脾气,但也是有限度的。”具有很浓重的话剧腔。“也许需要教育的并不是农民”利益之下,淡泊名利就自然而然成了牺牲品,魁山说:“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啊?”足够具有讽刺意义。周铁男因为一次枪响,就变得越来越怂。这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好像人心死亡的一次经历,最早死的是魁山,在张一曼“睡服”铜匠的窗子下被杀死了,第二个死的,是铜匠,这个质朴的男人享受过了念念不忘的温柔后被一句“牲口”杀死了,第三个死的是张一曼,随着校长手里的剪刀声一起一落,她的自信,信仰和生命仿佛就此终结了,紧跟着是周铁男,这个倔强,仗义,冲动的大男孩被一颗划过头颅的子弹杀死了,最后一个死的是孙佳,单纯天真的小姑娘,眼看着自己的父亲下跪恳求,还是放弃了自己坚持的原则,说出了一句:“孙校长,我未婚夫的死不怪你。”

黑色幽默,大抵如此,用幽默的人生态度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以维护饱受摧残的人的尊严。

讲个笑话,我哭了。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度最佳国产片《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被《驴得水》刷了评,先是开心麻花的朋友,后是今天细细看了和菜头的观后感

那我也来聊聊玩的观前感。

开心麻花,本身是以出舞台剧为主,我又是舞台剧爱好者,虽然更热衷于孟京辉导演的“悲剧”。所以从和菜头的文章里,我看到了这个“悲剧色彩”的角色。其实许多作品中,比如《夏洛特烦恼》之前开心麻花团队的作品,是以喜剧对形式感来讲一个悲剧;从而使角色的夸张和故事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观前,就能够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悲剧”。

《驴得水》是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和菜头说。其实知识分子应该是像高晓松那样的年代吧。像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就是我这样的伪文艺青年看的。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三部曲之一。

至于故事情节,我还没看,也就没有什么好评的,无论是里面超越《围城》的嘲讽也好,知识分子的流氓也好。敢直称:“我淫荡,但我喜欢这样”的角色作品也好。总有一处角落让人觉得凄凉而感动。天真的人而看起来淫荡的表象,赤裸裸的揭露了所谓外在给人的蒙蔽与愚昧。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话剧的原因。其实舞台剧本身就是小众的,你说我们这种“俗人”可看不懂。一些演戏的朋友说,那是因为你没学表演,像我们这种科班出身的人根本不喜欢剧场。当然,以上都是个例。对于我们这类小众的人来说,自得其乐也是乐在其中。

今天,经过上海兰心大剧院,想到2013年,我去看孟京辉导演的第三部音乐剧《初恋》,被定义为“突然”现实主义。

那么,即表达了这些“悲剧”又表达“现实”的故事,怎样让我们坚强的面对生活呢。听着这首优美的歌,也许会找到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度最糟心喜剧《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没看过驴得水的话剧版,也不太了解整个故事的大致梗概。在一个心情不太佳的早上一个人悄悄坐进这部打着“开心麻花喜剧”TAG的电影放映场。周二的电影院空空荡荡的,只有我和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吞下一个热乎乎的蛋挞,然后就被猝不及防地脑门上开了一枪。

能在电影院哭出声的电影是不多的。仔细想想最近这几年,也就看《滚蛋吧,肿瘤君》和《七月与安生》哭了一下。前者是因为很早就知道原著作者熊顿,从生病到康复再到复发然后年纪轻轻地走了,整件事都有关注,再与自身经历叠加,增添了太多的生命的无常感。《七月与安生》则是女生独有的细碎情绪和音乐搭配得实在让人太喘不过气,也就小小的落了泪。而《驴得水》,没有打着滤镜的画面,全片唯一略带煽情的BGM也就只有一曼唱的那首《我要你》,没有高颜值的情情爱爱小鲜肉。完全靠故事让人看得心里发紧。

为什么说《驴得水》是年度最糟喜剧。同是《开心麻花》出品,它甚至不像《夏洛特烦恼》一样,是让人能笑着笑着,即使中间抹了下眼泪,也能开开心心地走出影院,几天后就烟消云散的那种故事。带着悲剧内核的喜剧,是那种给你脑门来了一枪,还要逼着你飙着脑浆跑上半公里的故事。

有人说,它太戏剧性,人物性格转变和起承转合太过唐突。可能是因为它是由话剧改编而来的,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带着剧场里独有的那种夸张感。但我觉得它还是能配得上豆瓣8.4的评分。电影、话剧同作为一种艺术,有它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感,也有它高于生活的荒诞感。无论是现实还是荧幕,万变不离其宗的不过是背后藏着的真实到可怕的人性的两面性。

初看的时候,最喜欢周铁男。他是耿直的、浪漫的大男孩,他是一头难以被驯服的倔驴。当校长为了自己的梦想圆滑处世,当老裴爱而不得露出小人的本性,当一曼被谩骂被刁难,周铁男是不同的。他认同、保护一曼,他能在权势面前梗着脖子,他能一脚踢倒代表着无知的恶的铜匠,他是第一个说出“我忍不了了,我现在就把这一切揭露”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可他还是在枪声下屈服了,人性的两面性在这声巨响下,转变得淋漓尽致。

《我要你》的网易云音乐评论最高赞是:周铁男跪下的那一瞬间,比他死了还让我难受。也许,如果死在了那一枪下,周铁男就是个英雄。可这糟糕的故事让他活了下来。他尝到了武器和权力的苦头,他苟延残喘,他怂了,他认了,他是个狗熊。他活下来后的转变让人不忍去看,溜须拍马、道德绑架甚至比老裴更甚。他让我看到了集体意识对个人的摧残到底能有多强烈。也让我感受到,一个没有被生活、权势操过的愤青,在内心不够强大的状况下所做的屈服有多可悲,也多无可奈何。

你看,一曼这个女人,能把大蒜皮当雪花,多美好啊。故事的前半段里,她总是在笑着的。她天真,她逗比,她有趣,她忠于自己。她有着超前不止100年的性观念——身体是属于我自己的,只要我乐意,怎么用都行。睡了以后,如果体验不舒适,或者我认为这不是爱情,一拍两散,概不负责。多么熟悉的做法?可安在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年轻女教师的身上,她成了一个荡妇,一个婊子。当老裴和铜匠前赴后继地爱上她,想要将她据为己有的时候,她断然地拒绝了他们,也导致了故事开始偏离正常的轨道。老裴从前的慈眉善目,铜匠曾有的单纯笑容,和后来的丑陋疯狂对比多么明显啊,得不到就要把她毁掉。用男人所能利用的所有权利,对她用尽一切的羞辱。看着代表着美好的一曼的卷发被一缕一缕剪去,成了阴阳头;看着一曼就这样疯掉。这算爱情吗?这他妈算什么狗屁的爱情。不过是占有欲,不过是征服欲,不过是得不到后的气急败坏。这个故事里唯一单纯的一曼,也是唯一代表着觉醒的人物,却逃不出直面人性之恶后的崩溃。

最残忍的东西,莫过于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在假婚礼上,枪声大作,众人逃散。一曼捧着花走进来,逆着人流,她被撞倒了。她喊着“别走,别走,婚礼还没结束呢”,那一刻她的神情像小孩儿。那一刻的她,和唱着“我要 你在我身旁 我要 你为我梳妆 我的情郎”时候的她,和在灯光下伴着音乐起舞的她。我相信,她的心里也是有过爱情的。她的爱情看起来放荡不羁,却比谁的都单纯。

最好的喜剧有着悲剧的内核。《驴得水》作为喜剧,对绝望的书写和人性两面性的讽刺未免太赤裸,看完了让人喘不上气,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太残忍。这一切发生在1942。片尾,孙佳作为唯一残存的美好的希望,赶赴了延安。也许这一切愚昧和伪善,在片子里都被丢在了那个旧社会。也许这也是该片能过审的原因。孙佳走之前说,“过去的如果只是这样过去了,那以后只会越来越糟”。在体验过那种绝望后,往后的人,都应该铭记,应该对那些历史,时刻保持着某种反思。

希望绝处逢生不会来的太晚。

展开阅读全文

《驴得水》观后感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对这部话剧的印象比较深刻,所以当得知开心麻花的原班人马要将其搬上大荧幕时,内心自然是有些激动地。当然也会有所疑虑,担心影片不能将话剧所要表达的精髓传递过去。事实证明,即使是电影,开心麻花也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

电影一开始打的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标签,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简短的标语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所谓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喜剧,《驴得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观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为什么会变,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民国的时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学”的偏远山村的学校中,几个各怀梦想的年轻老师还有年老的校长在这里畅想教育,然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为教育部下拨教育资金而打破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校长不得已把养的那头驴算作人头,起名为“吕得水老师”,一场欺上瞒下的闹剧就这样开始,在利益面前,该何去何从,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于观影观众的拷问。有些时候,当你开始撒了第一个谎,那么就要再撒更多的谎去圆它,可是事情终究会有曝光的时候。

就像影片中张佳说的那样:“糟糕的日子如果就这么算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