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改变一生的故事(优秀20篇)

班级是另一个大家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班的故事作文的内容,欢迎大家的查看!

浏览

1807

作文

101

篇1:一次喝彩,改变了他的一生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医学博士爱泼斯坦,是纽约大学医疗中心儿童神经外科主任,世界上第一流的脑外科权威之一。他首创了不少高难度的外科手术——包括切除脊柱和脑血上的肿瘤。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一位卓有成就者,在校求学时,却曾是一个有着严重学习智障的学生。

爱泼斯坦博士在他的回忆录《我曾是智障者》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默菲的老师。由于生理原因,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尽管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仍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他自认为比别人“笨”,就退却消沉,并开始装病逃学。默菲老师没有因他“笨”而轻视他,相反,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有一天课后,老师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将他的一张考卷递给他那上面的答案都错了。“我知道你懂这些题目,我们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呢?”老师挨个考问试题让爱泼斯坦回答。爱泼斯坦每答完一道题,老师都微笑着说:“答得对!你很聪明,我知道你其实懂这些题目,我相信你的成绩会好起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把每个题目打上对勾。

默菲老师在爱泼斯坦的成长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无法估量。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换一个老师,只知道指责爱泼斯坦不努力,或者干脆把他视为差生,斥为“蠢笨”,也许,未来的医学奇才就夭折在他的手里了。正是默菲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激发了爱泼斯坦的信心,他才告别绝望,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不再认输,不再懈怠,终于完成了正常人也不容易完成的学业,成为医学博士。

“你很聪明,我知道你懂这些题目”,一句喝彩的话,扬起了一位少年的奋进之帆。喝彩能驱除消沉者心灵的阴影,使他们看到生活的美丽,看到希望的绚烂;喝彩能消融自卑者心灵的雾障,使他们信心百倍,勇气大增。一次小小的喝彩,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了一句:“看,他的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啊!”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着老人站的方向深深鞠了一个躬,含着泪大声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青年死刑犯的话让人深思。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甚至鄙视里,往往要么心灵泯灭自甘平庸;要么心灵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而富有爱心的人饱含善意的喝彩,则能引导人走上人生的正途。

也许就是你的一个小小的喝彩,世界就多了一份亮丽!

[点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要以欣赏的眼光善待你身边的人和事,一个善意的赞赏,可能对他人产生极大的动力。“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多一些喝彩,少一些指责和训斥,也许就使他的人生更精彩!

[适用话题]此类素材适合“欣赏”“赏识”等话题,可直接引用。在“困难、失意”等话题下,可以作为榜样或动力进行引用,调动读者阅读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把自己所摘抄下来的名人故事看了一遍。张海迪199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他本来有着一个幸福的童年,父母都很喜欢她。可是天有不测风云。5岁时,因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医生会诊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他被迫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取6快,最后高位截瘫。就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小姑娘,现在只能整天并我在床上了。看着小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被痛苦压碎了。她狠狠地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悲伤地哭喊着:”妈妈,我要走路!我要上学!“这个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年轻姑娘从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方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情深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我的感想是:张海迪虽然从小就没有上过学校,但是她没有因为种种困难打倒,而是毫不退缩地迈出通向成功的步子。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海迪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永不退缩,坚持不懈,向成功之宝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改变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有多少。虽然这件事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言:“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为何不用两片小牛皮包住您的脚呢?”国王听了很惊讶,顿时领悟,收回了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改变世界,很难;要改变自己,则较为容易。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哲理故事:将我人生改变的一句话

全文共 1187 字

+ 加入清单

一阵小跑声过后,学校走廊里,一个男生小声而急促地叫我,我立定问他:“有什么事吗?”

他期期艾艾地说:“我——我能到你的办公室去说吗?”我点点头。他进来后,小心翼翼关上门后,将手上卷着的画纸摊开在我面前说:“老师你看,我觉得自己画得挺好的,为什么只有65分呢?我看他这张还没我的好呢,他都70分呢。”他把同桌的那张画也摊了开来。

啊,原来是来讨说法的。这是一张美术作业,临摹书上的一幅写意国画《梅花麻雀图》。这算是期中考试了。

两张画摊在桌上,我给他分析:“你这张,梅花点得还蛮像样,麻雀的形体姿态也不错,可偏偏是‘点睛之笔’不准确,眼睛画偏了,这不是犯了常识性的错吗?他这张也有缺点,梅花浓淡深浅缺少变化,但作为画面主体的麻雀画得还是到位的……”

他听明白了,似乎也服气,但还不走,磨磨蹭蹭,抓了一会儿头皮,终于说出了要说的话:“老师,你这次能不能开开恩,送我5分,下次还你,行不行?”

我笑了起来,教书好些年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学生。

“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送你5分呢?”

“你表扬过我的,说过我画画蛮好的。”

“啊,我表扬过你?”

“是的,你表扬过我两次,一次画素描头像,你说我暗部画得蛮透气,没有闷掉。还有一次画水彩,你说我天空染得蛮透明,没有弄脏。”

“可是这次你只能得65分呀,再说这是考试,老师应该公正,是不是?”

“可是我这次已经向我爸说过我美术考得不错的,否则老爸要说我吹牛,又要打我的……”

“65分已经超过及格线了,以后再努力一下就是了。”

“不不不,老师,我只好实话告诉你,这次期中考,几门主课我都没考好,语文65分,英语刚及格,数学只得了55分。我爸气死了,用皮带抽我,用脚踢我,说我没有一门考得像样,我说我副科蛮好的,美术至少能考70分……老师,你看——”

他撩起一条裤腿,露出了几条青紫的伤痕。

我不再多说,拿出一张宣纸,让他重画一幅。

半小时后,我用朱笔在他的画上写了个“70”,很醒目。出门时,他向我鞠躬,又轻轻问一句:“老师不会告诉其他同学的,对吗?”我含笑。

多年以后……

我在地铁月台上等车,一旁座椅上一个男子向我微笑行注目礼,而后站起来说:“您不是教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吗?”

“你是?”我记不得他是哪位了。

他说:“我就是那个向你讨分数的学生呀!”于是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那一幕。月台上,我俩相互把上述故事一点点补充完整。

我问他现在在哪里工作,他说了一家公司的名称。

“那么,你现在是否经常向你的老板要求加薪?”我和他开起了玩笑。

他笑了,有些腼腆地说:“我们公司人不多,我当家。”

“啊,那你就是老板了,你后来学的什么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搞软件设计。”

“你过去数学好像不怎么好的,怎么选了这一行?”

“老师,你还记不记得,那次在你办公室里你对我说的一句话,你说,像你这么聪明,想得出讨分数的人,怎么可以数学不及格?”

我说过吗?记不清了。可是他却一直记着,并为此改变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在五岁的时候,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的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非常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并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她克服种种的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故事一:洛克菲勒的一美元小费成功不应改变你自己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既脏又乱的候车室里,靠门的座位上坐着一个满脸疲惫的老人,身上的尘土及鞋子上的污泥表明他走了很多的路。列车进站,开始检票了,老人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准备往检票口走。

忽然,候车室外走来一个胖太太,她提着一只很大的箱子,显然也要赶这班列车,可箱子太重,累得她呼呼直喘。胖太太看到了那个老人,冲他大喊:“喂,老头儿,你给我提一下箱子,我一会儿给你小费。”那个老人想都没想,拎过箱子就和胖太太朝检票口走去。

他们刚刚检票上车,火车就开动了。胖太太抹了一把汗,庆幸地说:“还真多亏你,不然我非误车不可。”说着,她掏出一美元递给那个老人,老人微笑地接过。这时,列车长走了过来:“洛克菲勒先生,你好,欢迎你适于乘坐本次列车,请问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

“谢谢,不用了,我只是刚刚做了一个为期三天的徒步旅行,现在我要回纽约总部。”老人客气地回答。

“什么?洛克菲勒?”胖太太惊叫起来,“上帝,我竟让著名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给我提箱子,居然还给了他一美元小费,我这是在干什么啊?”好忙向洛克菲勒道歉,并诚惶诚恐地请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小费退给她。

“太太,你不必道歉,你根本没有做错什么。”洛克菲勒微笑着说道:“这一美元,是我挣的,所以我收下了。”说着,洛克菲勒把那一美元郑重地放在了口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例文三:改变孩子一生的故事全集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一本《改变孩子一生故事全集》,它是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编是滕刚,本书有十二辑,共有二百六十一个故事。第一辑: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第二辑:人是不可能被注定的;第三辑:撬开你的心门;第四辑:一个长跑冠军的“秘密武器”;第五辑:让心窗看到美景;第六辑:在危难中享受安然;第七辑:好运气缘何降临七次;第八辑:把心情加工了一下;第九辑:虽然错过春天,还将收获秋天;第十辑:人生因换车票而改变;第十一辑:脚比路长,只要你还在走。第十二辑:一次喝彩,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辑的《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它反映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理想的人,缺少的只是能将理想实现的人。当一棵草有了愿望,它就会开出一朵花儿;当一只蚌有了愿望,它会育出一棵珍珠;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它会成就一座城堡。当我们经过梦想的磨练与拼搏之后,我们也能让生命之蛹破茧而出,化蛹为蝶,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五彩缤纷!

我喜欢《改变孩子一生的故事全集》这本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所采集的一个个睿智的故事;它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与心理活动都描写得惟妙惟肖。它不仅感动了我而且还教育了我: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自己做选择和做决定,学会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自尊自爱,学会努力进取,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故事三:一步改变一生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开进了一辆汽车。这可是件新鲜事,全村人都围过来。从车上走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穿黑皮夹克的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问了好几遍,村民们都不敢吱声,好多人只顾和身边的人自言自语。

这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儿站了出来。“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儿、脸蛋红扑扑的,透出山里孩子的倔强和淳朴。“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会。”女孩子大方地回答。“那你现在就唱一个!”“行!”女孩子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村人大笑。因为她的歌实在是唱得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唱到一半时还忘了词。

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这个勇敢地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子叫魏敏芝。她幸运地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千万别轻视那小小的一步,它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哲理故事: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凡夫总是纵心所欲,虽有短暂的快乐,终究会害了自己。下面将由小编为你带来哲理故事: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有个女人,家庭很幸福,不但生活富裕,先生也很疼爱她。

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位年轻人,这年轻人的甜言蜜语使她心动了,两人发生不正常的感情。

后来年轻人对她说:“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们干脆离开家乡,到新天地建立属于我们的家。”女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就趁先生外出时,拿了家里所有最值钱的财物,到港口与年轻人会合。

年轻人说:“你先把东西给我,等我运到对岸再回来载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设想。”

女人也认为有理,就把所有财宝交给他,自己留在原地等待。

没想到,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年轻人就这样一去不回。

她又饿又冷,可是不敢回去,实在万般无奈。

突然,她看到一只狼狗衔着一只鸟从她面前跑过去,那只鸟还在奋力挣扎。

狼狗跑到水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就把鸟放下,要去咬鱼;结果鱼游走了,鸟也飞走了。

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说:“这只狼狗真傻,已有一只这么好的鸟,居然放弃而去咬鱼,结果鸟和鱼都得不到,真是傻啊!”

狼狗回头说:“我的傻,只不过让我挨一顿饿;你的傻,却误了你一生!”

此时这愚痴的女人才如梦初醒,懊悔地说:“我居然为了那种人,放弃爱我的先生及稳定的家庭,毁了一生幸福,这都是贪欲害的啊!”

凡夫总是纵心所欲,虽有短暂的快乐,终究会害了自己。

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境界而心动,但是要赶紧提起正念化解贪欲,才不会一时迷失而招来无尽的烦恼折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现代名人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下放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的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为了回报这些朴素的爱,张海迪也想为大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还让父亲给她买来体温计、听诊器和针灸用的银针,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莘县生活期间,张海迪为群众治病一万余多人次,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哲理故事:一生的计划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头脑里充满了智慧,而且稳健、博学,为人们所敬仰。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你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一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定了一生计划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

“当我20岁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用20岁以后的第一个10年学习知识;第二个10年去国外旅行;第三个10年,我要和一个美丽、漂亮的姑娘结婚并且生几个孩子。在最后的10年里,我将隐居在乡村,过着我的隐居生活,思考人生。’

“终于有一天,在前10年的第7个年头,我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于是我推迟了旅行的安排。在以后的4年时间里,我学习了法律,并且成为这一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人们把我当作楷模。

“这个时候我想要出去旅行了,这是我心仪已久的愿望。但是各种各样的事情让我无法抽身离开。我害怕人们在背后斥责我不负责任,后来我只好放弃旅行这个想法。

“等到我40岁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了。但总是找不到自己以前想象中美丽、漂亮的姑娘。直到62岁的时候,我还是单身一人,那时候我为自己这么大一把年纪还想结婚而感到羞愧。于是我又放弃了找到一个姑娘并且和她结婚的想法。

“后来我想到了最后一个愿望,那就是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但是我一直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因为疾病,我连这个愿望都完成不了。

“这就是我一生的计划,但是一个也没有实现。”

“孩子,你现在还年轻,不要把时间放在制订漫长的计划上,只要你想到要做一件事就马上去做。世界上没有固定的事物,计划赶不上变化。放弃计划,立刻行动吧!”奥马尔最后说。

花儿要盛放的时候便盛开,云彩要绚烂的时候便耀眼,你有什么要做的便去做吧。计划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过于执著地相信计划,会延误许多时间,也会让你的人生过于刻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哲理小故事:从改变自己开始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哲理故事大道理:从改变自己开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儿童故事资源请搜索儿童故事频道与你分享!

那年我在县城中学读高二,因为学校离家远,我便寄宿在校。我们326宿舍有6位同学,不知为什么,我和5位室友难以“合拍”。他。他们的生活习惯让我难以接受,当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后,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有什么活动,他们也从不让我参加,我感到自己被孤立了。

在和一位室友意见发生分歧,大吵一顿之后,我决定找班主任杨老师诉苦,请他帮我调换宿舍。杨老师问我调宿舍的原因,我愤慨地说:“我不愿和5个我不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那是一种折磨。”我大发牢骚,倒出一肚子苦水。

“我讲个故事给你听吧。”杨老师听完我的诉说后说。我说:“只要你肯帮我调换宿舍,讲100个故事我也乐意听。”

“一只乌鸦常常搬家,一次搬家途中遇到了鸽子。鸽子问:‘乌鸦大哥,为什么你喜欢搬来搬去?不累吗?’乌鸦回答:‘我搬家是被逼的,到哪里,哪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声音,驱逐我。’”杨老师停下来看了我一眼,又接着讲,“鸽子说:‘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无论你搬到哪里,都不会受人欢迎。’”

“杨老师,你在暗示我是一只乌鸦吧?”

“不,乌鸦永远改变不了自己,老师相信你能改变自己,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走出杨老师的办公室,我心情格外轻松。那天晚上,回到了326宿舍,我勇敢、真诚地对5位室友说:“以前我许多事做得不对,请你们原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做一个受你们欢迎的人,请你们多帮助我克服自己的弱点和缺点。”5位室友热烈地鼓起掌来。

从此以后,我便和室友们交往多了起来,常常主动去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渐渐地我融入了“326”这个集体。

毕业分别的那天,我们326宿舍6个小男子汉抱成团哭了好久……

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不易,要想做到受人欢迎,你必须改变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方式,要求自己做到符合受人欢迎的标准。不然,你永远是一只令人生厌的乌鸦,搬到哪里也无济于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革命烈士王昭一生的故事

全文共 5643 字

+ 加入清单

一、受命于危难之时

1961年,正当“大跃进”造成的严重后果使青海人民处在深重的灾难之时,中央决定调公安部副部长王昭去青海,担任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我也从公安部随调青海任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当时在青海农业区刮浮夸风、高指标、高征购,放小麦亩产达到8585斤的“卫星”,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农民挨饿浮肿、情况十分危急。在牧区,不顾实际情况搞“一步登天”成立人民公社,把牧民放牧的牲畜集中起来办马场、牛场、羊场,盲目大开荒,破坏了草原。造成牲畜大批死亡,牧民无以为生。农村和牧区出现了“人瘦、地瘦、牲口瘦”的万户萧疏、田园荒芜的严重局面。

王昭同志下车伊始,就组织一切力量抢救农牧民于饥饿之中,请求兄弟省调拨一批救济粮,又请求罗瑞卿总参谋长调动部队汽车团紧急抢运,及时把粮食运到农牧民手中。王昭同志又亲自到农村、牧区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取得纠正错误、端正政策的依据,提出因地制宜的正确措施。如:在农业村,大幅度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特别严重的地方,暂不征购粮食,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扩大农民自留地,允许农民耕种小片荒地;鼓励多种多收,多劳多得;洋芋包产到户,果树、副业下放到户,开放集市贸易等。在牧业区,提高牧民口粮供应标准;给牧民划分自留畜,包产到户;停止盲目开荒,退耕还牧,实行政社分开,划小公社等。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正确措施,大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依靠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经过三年奋斗,就扭转了困难局面,发展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到1965年,一直靠国家调拨粮的青海省,竟然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还调出去三千万斤青稞。全省畜牧业生产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各族人们高呼共产党万岁,王昭省长也得到了“王青天”的称号。

王昭同志认为这是党和毛主席领导正确,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的结果,他本人的努力是应该的也是微不足道的。他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满怀雄心壮志,去绘制建设社会主义新青海的蓝图。为了吃透省情,他从1963年开始,顶风雪、冒严寒、穿戈壁、踏草原、攀峻岭、跨冰川,跑遍了青海牧区六个州农业区八个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了打开局面,迈出步伐,就必须纠正过去错误,克服重重阻力。王昭同志在省委集体领导下,召开各种会议,发扬民主,同干部一起实事求是摆问题、揭矛盾、讲道理、辨是非,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宣传和积极的思想斗争,统一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坚定了大家纠正错误、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坚持错误、情节严重的干部,进行了调整。为此,王昭同志得罪了这些人,但为了搞好青海的工作,他也在所不顾。

王昭同志心里装着青海人民,与人民息息相通,打成一片。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群众之中,特别是1963年至1965年“四清”时间,他自任工作总团团长,扎根湟中县平安公社,经常吃住在贫下中农家里。平安公社上庄大队有一户最贫的农民,名叫刘维金,解放十多年了,仍然没有摆脱贫困,还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连村干部也不屑喝他一碗水。1964年秋天,王昭同志却走进刘维金的土屋,住在他那伸不开腿的、没有窗户的小土炕上,炕边是羊圈,堆满柴草,墙面和屋顶被长年烟熏火燎,黑得像锅底一样。王昭同志在这里睡,在这里吃,和刘维金家一起吃那酸的青稞馍,喝那能照出人影来的杂面糊糊,他和刘维金促膝谈心,说到伤心处,泪花在他俩的眼睛打转转。在总寨公社,王昭同志住进村里最穷苦的农民唐永顺家,睡在他家的牲口棚里。唐阿奶听说他是省上来的干部,趁王昭同志外出,把他的行李搬到儿子的炕上。王昭同志回来,感到很不安,他对老人说:“你们一家三代,住得不宽敞,我在哪里住都一样。”又把自己的行李搬回原处。

在那些寒冷的夜晚,他的被头结一层冰,两只脚直到天明还暖和不过来。后来有人告诉唐阿奶说,王昭是省长。这世代受苦、年逾古稀的老人始而不信,继而惊愕,老半天说不出话来。她简直难以相信,这个衣服打着补丁的人、同他们一起搬石头、推小车的“干部老汉”竟是一个“大官”。那几年,青海农村生活很困难。王昭同志又总是住在最穷困的贫下中农家里,同住、同吃、同劳动。白天劳动、工作,晚上开会、谈话,一起吃那酸的青稞馍,喝那带着燕麦壳的糊糊。他有糖尿病,又不能多吃粮食,人很快就消瘦下去。一天晚上,有位同志给他端来一小碗煮熟的蚕豆,王昭同志严厉批评这位同志说:“不要这样,群众年年月月过这样的日子,我们才住几天,群众的困难过去了,我们也就好过了。”接着就让人把蚕豆端给房东的小孩吃了。

王昭同志还说:“我们冷,才能想到群众身上衣服少。我们饿,才能想到群众肚子饿。不能亲身体验贫下中农的疾苦,怎能积极去解决他们的困难。”

这些话至今仍回荡在许许多多农村干部的耳边,成为鼓舞他们做好工作的力量。当王昭同志要离开时,农民们都含着眼泪恋恋不舍。一位村民说:“你住在我们这贫家寒舍,没吃我们一碗白面片,真过意不去啊!”

王昭同志回答说:“我们下来就是为群众办事的,你们能住,我们也能住;你们能吃,我们也能吃,我们是一家人。”

王昭同志正是用他那颗对党对人民的一片丹心,赢得了青海各族人民的爱戴。在十年浩劫中,王昭同志无辜被批斗,广大农民实在看不过。在一次批判会上,湟中县平安公社的普通农民刘维良不顾别人反对,勇敢地把王昭同志仍然称作“王青天”。为此他不知挨了多少打和骂,但刘维良始终不改口,不示弱,他说“青海变,是因为王书记吃了我们贫下中农的饭!”

刘维良的话反映了千千万万青海农民的心声。

二、含冤死于“文革”中

受到青海人民爱戴的王昭同志,在“文革”中竟然遭受到无端的陷害,残酷的折磨,含冤死在狱中。

林彪、“四人帮”抓住王昭同志曾在彭真、罗瑞卿同志领导下工作过这一点,肆意造谣中伤,要置王昭同志于死地。在他们的策划下,很快在全省掀起了揭批、揪斗王昭同志的恶浪。在这里,历史被歪曲了,黑白被混淆了,是非被颠倒了。王昭同志历史清白,光明磊落,却被扣上“叛徒、特务、里通外国”的帽子;王昭同志工作勤恳,成绩卓著,却被说成是“罪行滔天”;王昭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却被诬为“反党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王昭同志为扭转青海的困难局面,发展农牧业生产而提出的一些搞活经济的正确措施,却被定为“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

大批“红卫兵”串连到西宁,和当地的造反派结合,到处张贴标语,呼喊口号,说王昭同志是青海最大的走资派。成天不分昼夜,冲击省委,要“火烧”、“炮打”揪斗王昭同志。机关已无法办公,领导班子已无法工作,生产濒于停顿,社会一片混乱。王昭同志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坚守岗位,无所畏惧。凡是“红卫兵”开着大卡车,响着高音喇叭,冲进省委大院,别人竭力躲走时,王昭同志却迎面相对,与“红卫兵”讲道理,回答他们的质询。在关键时刻刚直不阿,在重大问题上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事事处处为别人设想,为下级承担责任,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同志,保护青海得来不易的成果。王昭同志有糖尿病,劳累时常易大吐气,我劝他不要遇事挺身而出,注意身体。他感慨地说:“青海人民从1961年的灾难中刚恢复元气,决不能看着人民又跌到灾难中去。我拼了这条命也要保住经过千辛万苦才恢复起来的这点元气。”

王昭同志是从不轻易流泪的,但说这句话时,他的眼眶里饱含着泪水,我也禁不住流下泪来,在泪光中我仿佛看到他扑向烈火,在烈火中燃烧,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1967年3月24日,林彪、江青接见青海“红卫兵”代表,点了王昭的名,当场把胳膊上还打着石膏的王昭扣押起来,随后又押回西宁任由造反派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无视周总理关于允许文斗不许武斗要保护王昭安全的指示,大会小会残酷斗争,拳打脚踢,撕裂耳朵,扭断伤臂,一次又一次造成了惨无人道的伤害。

1967年7月14日,王昭同志在一封写给周总理但发不出去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受着一生中从未见过的惨重的肉体折磨,拳打脚踢,棒子打,打巴掌,针刺算是最轻的……扳手指、扳脚等等,搞十分钟就汗水流光,折磨二、三小时,即奄奄一息了……”

在这样惨绝人寰的迫害下,王昭同志一身正气,坚贞不屈,林彪一伙查不出王昭与西宁流血事件的任何证据,其他一些横加的罪名也不能成立。但是对王昭同志的迫害却步步升级,并于1967年10月宣布“永远开除王昭的党籍,判刑15年。”

王昭被关进监狱,全身浮肿,连连吐血,气息奄奄,他自己的性命难保,但还一直惦念着动乱中人民的命运,“好久不下雨了,不知庄稼长得怎样?群众生活安排得怎么样?”惦念着党的命运,“他们想整垮我们的党啊!”他相信党,相信他终究要获释。他伏在囚室内一尺见方的小凳上给党中央写申辩信,他在信中大声疾呼:“恳切地请求中央亲自审理这一案件,并可将案情在青海群众中公布”。他先后写了七封信,明知被扣压不发,但他仍然日复一日地艰难挥笔揭露、控诉、申辩,总共写了近七十万字。

王昭在部队中练成壮实的身体,热爱体育,不管到什么地方,坚持长跑,被评为运动健将。口粮定为每月45斤,可是在狱中,不管是什么人,一日两餐,每餐一块四两玉米面窝头。王昭吃不饱,他有糖尿病,又不能多吃粮食;于是再三要求多给他一些蔬菜和豆子。他曾向看守说:“我当过公安部副部长,我知道我们党如何对待战犯。我不是战犯,只希望你们像对战犯一样给我吃饱。”

他这个最低要求也被置之不理。于是王昭在病饿夹击下,身体很快垮了下来,几次吐血昏倒,送到医院抢救,但还未恢复,又被强行送回监狱,于是又一次吐血昏倒。直到最后,王昭自知生命难保,最后一次写信给当时的军管会头头:“病是无情的。如果发生意外,又发生在监狱里,我个人生死小事,给党造成的政治损失事大,这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要求把他送医院,或给囚室调入配号同住,以便病危时有人呼喊求救,并要求把他的病情转报中央。结果,仍然是无人置理。

1970年2月11日夜间,王昭病重,糖尿病,大叶性肺炎并脓肿,不完全心肌梗死,急需送医院抢救。监狱医生去请示当时军管组的一位负责人时,此人正在打扑克,兴头正浓,漫不经心地说:“王昭不住院,今晚就要死吗?”

监狱医生再次说明必须立即住院,此人竟大发脾气,说:“王昭已经不是什么省长、书记,他今天是个犯人,死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监狱医生无奈只得给王昭一些普通治疗,到了第二天凌晨,即1970年2月12日,打开囚室时,发现王昭同志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终年53岁。“四人帮”在青海的党羽,严密封锁消息,将王昭同志遗体作为无名尸体秘密火化,不准保留骨灰。是一些好心人把王昭同志骨灰保留起来,他们相信黑暗终将过去,王昭同志必将得到昭雪。

我和王昭同志关在同一座监狱,看守把我俩严格隔离,没有接触的机会。只能透过打开的窗户,用“满江红”的歌声交流彼此的心声。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我感到极大的震惊、悲伤和怒发冲冠的愤慨。我们失去的是一位多么难得的优秀人才啊!

三、英名留在人民心上

王昭同志,1917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里。1932年15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岁即担任中共平山县委书记,在石家庄、天津一带从事地下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平山地委书记,冀晋区党委副书记,冀晋军区副政委。解放战争中任晋察冀军区四纵队政委,六十四军政委,作为解放军优秀的青年将领,参加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以及解放石家庄、攻占保安、解放太原、进军大西北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功卓著。32岁时被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代表光荣出席了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亲切接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王昭同志率六十四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不久即担任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主任。入朝后他参加了数次战役,功勋卓著,荣获金日成主席颁发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枚。1953年,经毛主席批准,王昭同志从朝鲜战场奉调回国,担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时年36岁,是当时国务院系统最年轻的副部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罗瑞卿部长领导下,积极开创新中国公安工作新局面,特别是公安机关的政治工作建设。在他主持下制订了《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公安机关每年春节前后开展爱民月活动,形成制度,至今仍在坚持执行。

王昭同志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将领,人民的好儿子。他少年时参加革命,在军政和地方的各个领导岗位上,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他是我党我军难得的文武全才,既有丰富的军队经验,又有扎实的地方工作经验。他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对党对人民一片丹心,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无私无畏,勇往直前,一生中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能开拓新局面。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正当他年富力强,胸怀雄心壮志,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做出更大贡献时,却被林彪、“四人帮”及其党羽迫害致死,怎么能不令人无限悲愤,无限惋惜呢?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他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

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批示:“王昭同志的问题是一个冤案,应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将骨灰安放北京八宝山”。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批示,中共青海省委作了认真复查,报请中央批准,使王昭同志的十年沉冤得到昭雪,被颠倒了的历史,又重新恢复了本来面目。1978年1月27日,王昭同志追悼会在西宁隆重举行,青海省党政军负责同志,各市、州、县的代表,省、市机关、厂矿企业、学校的干部和群众,西宁地区驻军代表,以及王昭同志生前友好共1500余人参加了追悼会,王昭同志亲属、生前好友以及王昭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区和机关,也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送了花圈。聂荣臻、胡耀邦、罗瑞卿、王震、耿飚以及各界人士送了花圈。1978年1月30日,胡耀邦等四百余人参加了王昭同志骨灰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放仪式。

王昭同志的沉冤昭雪,使青海人民放了心。王昭同志的骨灰虽然安放在北京,但是他的灵魂永远留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高原上,活在青海人民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影响一生的一句话名人故事

全文共 2557 字

+ 加入清单

戴尔·卡耐基(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

“他不是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个公认的坏男孩。他9岁那年,父亲把继母娶进了门。当时他们父子俩居住在密苏里州玛丽维尔附近的一个小市镇,父亲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农场,家里非常穷,吃不饱穿不暖,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父亲一边向她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请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简直让我头痛死了,说不定他会在明天清晨之前就拿石头扔你,或做出什么别的坏事,总之他会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继母的一席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快要滚落下来,因为在此之前,从来都没有人称赞过他聪明,父亲、邻居、老师都认定他是坏男孩。

就凭着这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情;也正是这句话,成为激励他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向成功和致富的康庄大道。

沃尔特·克朗凯特(享誉全美的知名主持人、记者,被誉为美国“主持人之父”和“全美最受信任的人”。)

“如果有什么事值得去做,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从孩提时开始,克朗凯特就对新闻颇感兴趣。14岁那年,他成为学校自办报纸《校园新闻》的一名小记者。休斯顿市一家日报社的新闻编辑弗雷德·伯尼先生每周都会到克朗凯特所在的学校讲授一小时的新闻课程,并指导《校园新闻》报的编辑工作。

有一次,克朗凯特负责采写一篇关于学校田径教练卡普·哈丁的文章。由于当日有一场同学聚会,克朗凯特敷衍了事地写了篇稿子就交了上去。第二天,弗雷德把克朗凯特单独叫到办公室,指着那篇文章说:“克朗凯特,这篇文章很糟糕,你没问该问的问题,也没对他做全面的报道,你甚至没搞清楚他是干什么的。”接着,弗雷德说了一句让克朗凯特终生难忘的话:“你要记住一点:如果有什么事值得去做,就一定要把它做好。”

在此后7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克朗凯特始终牢记着弗雷德的这番训导,对新闻事业忠贞不渝,直至2009年7月17日在纽约家中病逝,享年92岁。在美国新闻史上,克朗凯特是一个忠实履行新闻职业精神的传奇人物。

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美国布朗大学前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

“你可以失去美丽,也可以失去健康和财富,但决不能失去性格。”

格雷戈里安的童年十分不幸,6岁那年,母亲便因病离世了,是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将他带大的。格雷戈里安的祖母也是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孩子,虽然命运对她十分不公,但她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无法让格雷戈里安过上富裕的生活,却给予了他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让格雷戈里安从失去亲人的阴影里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祖母时常告诫他:“孩子,有两件事你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美丽,也可以失去健康和财富,但决不能失去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祖母的这番话在格雷戈里安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从中吸取了足够的动力,用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一步一个台阶地迈向人生高地,1989年他当选布朗大学校长,1997年当选卡内基基金会主席。

威廉·奥斯勒(加拿大医生、学者,是“他所在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医学界大人物之一”)

“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1871年春天,加拿大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奥斯勒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他担心怎样通过期末考试,担心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哪儿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过活。

一天,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了对他的人生产生了莫大影响的一句话。此后,他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的钦定讲座教授—这是在大英帝国学医的人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皇帝册封为爵士。他死后,整整两大卷书厚达1466页的篇幅记述了他的一生

奥斯勒在1871年春天看到的那句话是由着名历史学家汤玛士·卡莱里所写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42年后,一个郁金香开满校园的夜晚,奥斯勒在耶鲁大学发表了演说,他忠告耶鲁的学子,要以耶稣的祷词来开始每天的人生:“我们今天需要的粮食,请今天赐给我们。”他在讲演中强调,为明天做最好的打算,就是对今天的工作投入全部的心智和热情,这是你赢得未来惟一有效的方法。

斯科特·汉密尔顿(美国前着名花样滑冰运动员,现为着名体育评论员)

“上天给你的生命不过是许多分钟,你必须好好利用每一分钟。”

汉密尔顿的母亲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但她十分珍惜时间,充分抓住每一分钟刻苦自学,后来终于成为鲍灵格林大学婚姻家庭系的副教授。

她经常对汉密尔顿说:“上天给你的生命不过是许多分钟,而且是有限的,从你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你就只有这么多分钟的生活,因此,你必须好好利用每一分钟。”

受母亲的影响,汉密尔顿也十分珍惜时间,他抓紧每一分钟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是1981年——1984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男子单人滑连续四届冠军和1984年第14届冬奥会冠军。

退役后,他创立了Stars on Ice世界花样滑冰明星表演团,并成为着名体育评论员,经常参与美国cBS电视台和nBc电视台花样滑冰节目的解说。

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你并不在那里生活,你生活在这里。”

由于幼时家境贫困,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后,莫里森都要到一户富人家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十分辛苦。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发了几句牢骚。父亲听后对她说:“孩子,听着,你并不在那里生活,你生活在这里—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所以只管去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在那之后,莫里森又为形形色色的人工作过:有的很聪明,有的很愚蠢,有的心胸宽广,有的小肚鸡肠,但她从未再抱怨过。

莫里森后来回忆说,她从父亲的那番话里领悟到了四条人生经验:一、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为了老板,而是为了你自己;二、把握你的工作,而不让工作把握你;三、你真正的生活,是与你的家人在一起;四、你与你所做的工作是两码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武则天一生的故事

全文共 5759 字

+ 加入清单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女皇帝,山西文水县人。“则天”,是她的尊号。古时候,女孩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即便有也不外传。她入宫以后,唐太宗李世民给她取名叫武媚。当了女皇,她自己取名武zh*o。“zh*o”这个字是武则天新造的。读音和意义都是和“照”字相同。她自诩非常英明,双眼像太阳一样照耀太空。

武则天一生,始终处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在她势掌朝政期间,能注意选拔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曾经做过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事;但是她宠信酷吏,结党营私,也干过许多不利于人民的事。

武家女入宫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hu*,原来是山西有名的木材商人,因为帮助唐高祖李渊夺取天下有功,曾做过工部尚书、荆州都督等大官。他四十七岁那年,妻子杨氏生了第二个女儿,这就是后来的武则天。过了十二年,武士hu*得病去世了。这时候的武则天,已经长得如花似玉,非常漂亮。于是,“武家出了美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

有一天,唐太宗派传旨宦官飞马来到武家,当众宣读诏书:封武则天为才人(宫中嫔妃的一种,是最低的一级),命她即刻进宫。

杨氏听完诏书,又惊又慌,心想:皇帝妻妾众多,除正妻皇后以外,还有妃、嫔、婕妤、美人等级别,而才人的地位最低,如果得不到皇帝宠爱,就要在深宫内院熬一辈子。想到这里,她禁不住抱住女儿失声痛哭道:

“儿啊,想不到你父亲去世不久,家里就飞来横祸。你要是进了宫去,只怕我们母女再也没有见面的日子啦!”

十四岁的武则天却很平静,反而笑着劝慰母亲说:

“母亲不必过分悲伤。依女儿看来,这不一定是件坏事呢。”

“什么?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杨氏听说,惊愕地瞪着泪眼问道。

“女儿此番进宫,只要事事察颜观色,处处小心待候,就能博得皇上欢心。到那时候,不但女儿享不尽荣华富贵,还能光耀门庭,给母亲脸上争光呢!”武则天一字一句地回答,显得很自信。

杨氏这才明白,自己的女儿是把进宫看成进身的阶梯。想到女儿自小聪明过人,八面玲珑,说不定真会得到皇上的宠爱。杨氏这才不再哭了。隔了两天,武则天拜别了母亲,高高兴兴地进了宫。

唐太宗召见她以后,发现这位武家女不仅长得美貌,而且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问她几句话,还言辞委婉,对答如流。唐太宗非常高兴,当即就赐给她一个名字叫“武媚”。

唐太宗比武媚大二十六岁,但是他很快就喜欢上这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了。

武媚与太子

公元643年,唐太宗年老多病,立了长子李治为太子,定下了皇位继承人。这时候,武媚已经是快二十岁的少女了。进宫以后,她学了不少文学和历史知识,唐太宗对她分外宠幸,就是在卧病期间,也要她日夜陪伴服待。

太子李治早就听说武媚的名声,常常以探望父亲为理由,进宫和武媚接近。武媚明明知道太子的心意,可表面上她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有一次,李治在唐太宗父亲病床边问候病情的时候,又偷偷向武媚挤眉弄眼。武媚依旧装正经,不予理睬。等李治走后,她故意对贴身的宫女说道:

“太子真是一片孝心,国事再忙,总忘不了每天要来探望父皇病情。皇上把帝位传给他,真是好眼力。”

谁知贴身宫女听了以后,竟“扑哧”一笑说:

“亏得娘娘还是个聪明人儿,难道您还没有识透太子的心意?他每次进宫,探望皇上的病情是假,和娘娘亲近是真。”

武媚听说,急忙喝住那宫女,心里却乐滋滋的。她暗自揣摩,老皇帝看来是活不长了,这天下不久就是太子的。要是能和太子相好,将来就有机会爬上去;若是得罪了他,往后休想有出头的日子。主意拿定,武媚就不再在李治面前假装正经,反而和他暗中眉来眼去,两个人很快好起来了。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了,太了李治当了皇帝,就是唐高宗。按当时的规矩,皇帝死了,他的一般嫔妃就不能留在宫中了。武媚因没有生过孩子,按宫规被送到感业寺当了尼姑。

王皇后的如意算盘

唐高宗即位以后,对他的王皇后并不喜欢,却宠爱萧淑妃。王皇后对此十分苦恼。有一次,王皇后已经两天没见到唐高宗了,就把待候他的宦官召来,探听高宗的行踪。那个宦官支支吾吾,不肯讲出实情。王皇后故意双眼圆睁,厉声问道:

“怎么,当了一名内待宦官,就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啦!今天不讲实话,你休想活着出去!”

“小人实在不知道啊!”

“胡说!来人呐!”

“娘娘息怒,容小人讲来。”

“快讲,若有半句慌言,小心脑袋!”

“是!”内侍宦官应了一声,就一五一十地说道:“这几天皇上心绪烦闷,和大臣们议定朝政后,总要到感业寺和武媚娘娘在一起,夜深以后才回宫安寝。”

王皇后听后又惊又喜。惊的是唐高宗竟不顾伦理道德,勾搭上了先皇的妃子;喜的是她忽然想出了一个对付萧淑妃的法子。于是,她就主动向唐高宗建议,把武媚堂而皇之地接回宫来。唐高宗听了,自然乐得心花怒放。他不仅亲自去把比自己大四岁的武媚接进了宫,还把她封为“昭仪”。

王皇后把武昭仪接回宫来,是为了夺取皇上对萧淑妃的宠幸,出出自己胸中的闷气。谁知道,她自己也因此倒霉了。

武昭仪弄权

武昭仪刚回到皇宫的时候,对皇上和皇后真是百依百顺,很快取得了这两位主子的欢心。唐高宗有了武昭仪,果然把萧淑妃冷落在一边。王皇后见报复成功,起初心里很高兴,可是又一想,自己并没有获得皇上的宠幸,就又对武昭仪嫉妒起来。她想法离间高宗和武昭仪的关系。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心计多端的武昭仪给察觉了。于是,武昭仪决定耍弄权术,除掉王皇后。

她先是对周围宫女、宦官非常关心,得到什么赏赐都要分给众人一些。这样,王皇后和萧淑妃有什么活动,有人就会及时向她报告,她再到皇帝那儿去告状。渐渐地,唐高宗对王皇后和萧淑妃越来越不喜欢。

后来,武昭仪生了个女孩儿,高宗非常疼爱。一天,武昭仪不在,王皇后来看了看女孩儿就走了。武昭仪回来后,知道王皇后来过,就心生一计。她狠狠心,把自己的亲生女儿掐死了,然后又在闻讯赶来的唐高宗面前哭诉道:

“女儿刚才还好端端的,我一转身她就断了气,准是有人暗中下了毒手,请皇上作主查明凶手!”

高宗生气地对宫女喝问道:

“武娘娘离开的那会儿,谁到这里来了?”

“启奏万岁,皇后娘娘独自来过这里。”宫女们齐声回答。

“还有谁来过?”

“没有了。”

“难道皇后会……”

“啊!准是皇后下的毒手!”武昭仪趁机大哭起来,“她见我生了孩子,早就嫉妒在心,今天终于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请皇上明断是非。”

高宗虽然火冒三丈,因为拿不到确凿证据,一时很难处置王皇后,却产生了废掉王皇后的念头。这样的事一多,唐高宗终于下决心废掉了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武皇后听政

唐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好,后来又得了风眩病,头晕眼花,看不清东西。他就经常把朝中大事,交给武皇后替他处理。

武皇后趁机重用支持过自己的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来,然后,唆使他们捏造罪名,先后害死反对自己的褚遂良、长孙无忌等老臣。于是,朝中大臣站在她一边的越来越多,政权实际上已经落入她的手中。

慢慢地,唐高宗也看出来,武皇后的势力太大,对自己不利。他又背地里把宰相上官仪召到宫中,商议废掉武皇后。可武皇后不是当年的王皇后了,她的亲信非常多,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她的耳朵里。武皇后先发制人,跑来质问唐高宗。唐高宗惊慌万状,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宰相上官仪身上。可怜上官仪被杀掉了,还株连了不少人。打这以后,连皇帝也管不了武皇后的事了。唐高宗每次上朝,皇后都坐在帘子后面,什么大主意都是皇后拿。

说起武皇后执掌大权,虽然心狠手毒,可她也真有些办法,办了一些好事。

有一年,武皇后向唐高宗提出了十几条治理天下的建议。她说:

“现在各地大兴土木的事太多了,耗费很多的民力,应该少办这种事,让百姓们有时间去种好地,养好蚕,多打粮食多织布,国家才富强。”

“行啊!”唐高宗一口答应。

“还有,现在不管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作坊,尽做那些奢侈的东西,有什么大用处呢?应该下令,不得再做这些。”

唐高宗边听边点头,说:

“我看你经常穿着旧裙子,就是为了让大家都崇尚节俭吧?”

“是的。”

“这很好。”

“还有,我主张对百姓要讲好的道德,不要动不动就动刀动枪,武力压服,那是不能服人心的。”

“好,就照皇后说的办。”

后来,武皇后提出的几条都实行了。各地都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军队也种粮屯田。还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几十年里,农业生产一直很稳定。

女皇登基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死了。谁来当皇帝呢?这只有武皇后说了才算。原来的太子是皇后的亲生儿子李弘,因为和皇后不和,被她用毒酒害死了。二儿子李贤接着做了太子,也不听她的,武皇后就把他废了,后来又把他害死。所以,唐高宗一死,三儿子李显即了位,是唐中宗。武则天成了太后。可唐中宗刚当了两个月,因为惹恼了母亲,也被拉下马。四儿子李旦接着当皇帝,是唐睿宗。实际上,谁当皇帝,都得听太后的,皇帝根本不放在她的眼里。

武太后虽然大权在握,可她不满足。她想当女皇帝,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于是,她对自己的祖宗一一进行追封,建了庙宇,为她当皇帝创造条件。哪些大臣们敢反对,她就把他们降职。

有个被降职的大臣叫徐敬业,对武太后的行为非常不满,就发动了一场武装叛乱,召集了十几万人马,向朝廷进攻,要求武太后把权力交还给皇帝。一个叫骆宾王的著名诗人也参加了这场叛乱,还写了一篇文章,把武则天狠狠骂了一通,号召朝廷文官武将起来反对她。

武太后看了这篇骂她的文章,一点也不生气,还笑了笑说:

“这文章写得不错呀,就是有许多内容不是真的。可惜写文章这个人,当宰相的为什么白白放过,没有重用他呢?”

她没有惊慌,沉着地调兵遣将,只用了四十天就把叛乱镇压下去了。别处几次叛乱也都让她收拾了。武太后能有效地控制军队,说明当时她的政权是巩固的,也说明人民反对动乱。

武太后把反对她的人镇压下去以后,就放心大胆地要当皇帝了。公元690年,她把国号改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封建女皇帝。当时,她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后来,她就被尊称为则天皇帝。

告密之风

武则天当了皇帝,知道那些贵族不会打心底里拥护自己,就想了很多办法对付这些人。有一个办法就是鼓励告密。谁有什么对她不满的,被她知道了,就要治罪。她下令,凡是来告密的,由官家供给马匹和管吃管住,如果告密属实,可以当官;不实也不追究。就是普通种田的、打柴的人,都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告发别人。这一来,到京城告密的人,越来越多。

武则天靠这一手虽然得到了不少情报,可也给一些坏人钻了空子。有些靠告密升了官的人,动用酷刑对付被告发的人。说起那些刑法,让人难以忍受。有时候把犯人的手脚捆在一根横木上来回转,叫“凤凰晒翅”;有时候让犯人双手捧着枷跪在地上,再往枷上垒放砖,叫“仙人献果”……这些酷刑,不知害死了多少无罪的人。

有个“请君入瓮”的成语,就是说的武则天时候的事。一个叫周兴的酷吏,害了许多人,后来有人告发他谋反,武则天就让另一个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他。酷吏审问酷吏,结果怎样呢?

来俊臣找到周兴,问他:

“犯人不招供,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周兴说:

“这容易。我的办法是,准备一口大瓮,用木炭在外面加热,把犯人放进瓮里,谁还敢不招认呢?”

“好,好极了!”来俊臣夸奖着,立刻让人抬来一口大瓮,又对周兴说,“现在有人告发你谋反,我奉旨审问你,请你钻到瓮里去吧!”

周兴听后,吓得抖索起来,连忙说:

“我招,我招!”

武则天重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人,使得大臣们整天战战兢兢,彼此见了面,都不敢多说话,生怕说错了被人听去向女皇告密。

心胸宽广的女皇

武则天对反对自己的人坚决镇压,对那些有才能的人,也能重用。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在武则天那时候,有了很大发展。

武则天通过各种考试选拔人才,她自己还亲自考察学生,挑选能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重用。这样,在她手下,就有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武则天对他们很信任。他们的话,只要对的她都能听,并不计较态度好坏。

有个挺有名的大臣叫狄仁杰,武则天让他当了宰相。有一次,武则天想建造一座大佛像。钱不够,怎么办呢?她就准备让各地的和尚尼姑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作为捐款。狄仁杰知道以后,劝女皇说:

“现在有的佛寺,盖得比宫殿还要华丽。和尚尼姑们都经常勒索百姓,比官府还厉害。很多百姓干了一年还吃不饱,索性不干活了,都去当和尚尼姑,到有的吃。这样,干活的人越来越少,白吃饭的和尚尼姑越来越多,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哇?您一向主张爱护百姓,建佛的事,就不应该做了。”

武则天听了,很受感动,说:

“你说得对,我怎么能不听呢?建佛的事,就停下来吧!”

有一年三月,天气转暖了。可过了几天,又下了一场大雪。有个官员认为这是瑞雪兆丰年,带领百官向武则天庆贺,说了好些吉祥话,武则天也很高兴。可其中有个叫王求礼的官不但不参加庆贺,还在一边冷笑。武则天很奇怪,就问:

“你这是怎么啦?”

“启奏陛下,”王求礼说,“现在已经是春天了,万物正在发芽生长,忽然下雪使天气变冷,这是灾害,哪里是什么祥兆呢?陛下万不可听那些奉承话。”

武则天听了,想了想,点了点头,说:

“还是你说得对,这场雪下得不是时候,不应该庆贺,倒应该感到不安呢!”

这样的事,还有不少。武则天能听取规劝,是她受到大臣们支持的重要原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女皇能够连续执政几十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武则天时期,政局稳定,人口增加,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被迫让位

公元704年,武则天,得了重病。这时候,大权掌握在她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俩手里。他俩日夜守候在女皇身边,不许别人进见,连太子也不行。

朝中大臣都恨透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就想乘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除掉“二张”,恢复唐朝。

那天,大臣张柬之带着武士护拥着太子,来到武则天住的长生殿门外。“二张”听外面人声嘈杂,连忙出来看,见来了这么多人,知道大事不好,刚要逃跑,张柬之一挥手,武士们上前把他们杀了,又闯进了长生殿。

武则天见来了这么多杀气腾腾的文官武将,大吃一惊,问:

“你们要干什么?”

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说:

“张易之和张昌宗干的坏事太多,我们已经把他俩杀死了!”

“陛下年迈有病,应该赶快让位给太子!”

“是啊,如今人心向着大唐,陛下不要固执了!”

武则天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她只得答应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位,恢复了唐的国号,他就是唐中宗。虽然唐中宗对武则天还算尊重,可武则天连病带伤心,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不久,这位曾经威风了几十年的女皇,孤零零地死去了。她一生活了八十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学良一生关于数字谜团的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现代史上,张学良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曾数次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诸如东北易帜,宣告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北洋军阀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使民国元年以来的军阀大混战局面基本结束;发动西安事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历史性贡献,其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的离奇经历世所少有,这位曾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等要职的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自从1931年离开东北,一生再未回过东北;1946年告别大陆,也再未回大陆。他于1995年离开台湾侨居美国,也再未回过台湾,一直到终老美国夏威夷。可谓人在江湖,飘泊一生。他非凡的人生有不少数字之谜,这些扑朔迷离的数字谜团更增添了张学良的传奇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沈从文曲折的一生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现,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早年有人劝沈从文入党,他冷笑:没兴趣。建国后一番改造,让他惶恐无地。57年反右,他竟然诬陷自己的弟子萧乾是特务。但是萧乾不敢跟老师计较,多年后去看望沈从文,发现他住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沈从文要房子,不想沈从文大怒,吼曰:我还要入党呢!从此与弟子绝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听外婆讲故事-科技改变生活_800字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夏夜,夜幕降临,凉风习习,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渐渐地停息下来。

屋里只有外婆陪我看电视。看着,看着,我突发奇想,要外婆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

外婆叹口气,“好吧,我就给你讲讲讲吧……”

我问外婆,“为什么叹气呀?”

“我们小时候的生活,可不像现在这么好过哟。”

外婆接着讲,“当时,科技落后,生产能力低下,什么东西都是凭票计划供应,有的即使有计划票,也因无钱而不能购买。那年月,不知有多少家庭因饥饿而背井离乡……”

外婆似乎不想回首这段往事,停了一会,继续讲道。“我们家里年年从生产队里分不到多少东西不说,还倒补生产队钱……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白米饭,更谈不上添置新衣了……”

我插嘴道:“那后来又是怎么变好的呢?”

“后来呀,”外婆似乎来劲了,提高嗓门继续往下讲,“由于党的政策发生了改变,人们劳动积极性提高,加上科技的发展,那日子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你看哈,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经过推广,一下子把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给解决了;化纤的应用与推广,解决了人们的穿衣问题;工业的发展,日用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曾被人们视为珍宝的这票那票,一去不复返。”

外婆停顿了一下,“给你说个最简单的,以前,一个公社才有一部电话,而且一般人都用不上。如今连小学生都拥有了手机,既方便又轻巧,这都是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我打断外婆的话,“我们学校如今也享受到科技发展的好处。我们每间教室都安装上了电脑,配上了触摸屏的大液晶电视,老师上课时直接用手在电视上指来指去,就出现了内容丰富的文字、图片、音乐、英语等。我们上课也更有趣了。学校多功能室更霸道,除电脑外,还有投影机、实物展台……”

外婆接过话题,“你看到的都是小事,还有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比如神舟飞船上天,核电站……”

我听着听着,不觉已进入甜蜜的梦乡,梦见自己进入了一个科技无比发达的世界,人们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有机器人的协助,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