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祸从口出的故事 中华故事【精选19篇】

我第一次的生日礼物就是一只动物,小编收集了我与动物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07

作文

53

中华成语故事:两败俱伤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韩国和魏国打仗,打了一年多,双方都不能取胜,秦惠王想趁机插手, 又拿不定主意。

正好楚国的谋士陈轸来到秦国,秦王便向他请教。 陈轸便给秦王讲了个故事:有个卞庄子,住在旅馆里。一天,他听说附

近的山里来了两只老虎,正在吃一条牛,就想拔剑出去。旅馆的伙计赶忙制止他说:“现在先不要急着去打,两只老虎吃来吃去,必然会发生争斗,等到它们互相咬伤了,您再去打,不就容易得多了吗?而且还可以得到打死两只老虎的好名声哩!”

卞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站在高处监视着。果真没多久,两只老虎就厮打起来,打来打去,小的被咬死,大的被咬伤。这时卞庄子冲出去,很轻易就砍死了受伤的老虎,果真得到了刺死双虎的名声。

陈轸讲完了故事说:“大王,现在韩魏相攻不正是两虎相斗么!您等到 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去插手,就与卞庄子打虎一个样了。”

秦王果然按照陈轸的话去做,在韩魏战争中,秦国一直没去插手。直到 两国被长期的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秦国才开始派兵,很容易就取得了胜利。 “两败俱伤”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两”指斗争中的两方;“俱” 是都的意思。这个成语是指争斗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破坏,谁也没得到好处。由这个故事还引出了成语“坐山观虎斗”,它用来比喻在双方相互争斗中,第三者暂时采取旁观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华成语故事读书心德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华情怀旅游故事”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征稿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将于2016年5月18日-21日在北京举行。"中华情怀.旅游故事”——全国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将通过媒体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契机。

本次大赛运用“互联网 ”等新兴媒体传播手段,创新旅游文化和价值理念传播方式,利用微博话题运营、长微博打赏等方式,充分利用普通网友力量,调动游客参与感,激活每一位国民的“中华情怀”,讲述每一位游客感人的“中国故事”,为“美丽中国”形象代言,为新时期中国旅游的大发展发声发力。

“中华情怀·旅游故事”全国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正式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515战略”精神,有效引导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旅游、理解旅游、支持旅游,进一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中华情怀·旅游故事”全国首届旅游美文征文大赛于12月28日正式启动。

本次大赛以“中华情怀·旅游故事”为主题,旨在借助全国旅游者、文学爱好者和媒体工作者之手,通过游记、传记、评论、诗歌等题材形式,集中创作、征集一批反映能够我国旅游业发展变迁的美文作品,真实记录中华大地上现实发生的旅游故事和旅游人物,真情讲述广大游客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深入评述旅游事业不断壮大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力求以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社会大众的“中华情怀”,调动普通游客发现美、享受美、传播美的参与热情,为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发出中国旅游声音、讲好中国旅游故事、塑造美丽中国形象助力添彩。[详细]

征文说明

征文内容

1. 游记类。 以景区景点为依托,以小见大,开拓视野,升华情感,反映中国自然美和人文美。游记类稿件可以是记录行程为主的记叙型攻略;可以是抒风景、发感情为主的抒情型散文;可以是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写景型游记;也可以是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说理型游记。文稿字数在800-1500字,可配图片。

2. 人物类。 以旅游从业者为依托,讲述感人故事,反映敬业精神,传播正能量和主流价值观。人物类稿件可以记录一线旅游工作者的辛苦付出和平凡生活,也可以颂扬在行业领域作出特殊贡献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文稿字数在1500-2000字,可配图片。

3. 评论类。 “515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的支持和讨论,涌现出诸多新思维、新声音和新观点。评论类稿件以“515战略”实施为依托,对旅游行业热点发表精彩评论,传播旅游改革发展好声音。文稿字数在2000字左右。

4. 诗歌类。 以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为依托,通过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结合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形象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颂扬旅游,讴歌生活,展望抒怀,传递正能量,引领中国旅游新风尚。文稿字数不限,可配图片。

征文要求

文稿要紧扣主题、文字通顺、内容翔实。来稿除诗歌外,篇幅应在800-3000字,可配相关图片,图片格式为jpg(jpeg)格式;投稿人须提供真实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以便于联系及核实;来稿版权归主办单位所有,主办单位有权使用作品。

如何参赛

方式1

方式2

方式3

方式4

通过活动官方网站上传作品

加话题词#我的旅行故事#,发布长微博,即可参赛

通过邮箱参赛,邮箱地址story_zhengwen@sina.com

参赛作者也可将作品邮寄至承办单位参赛。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12层

收件人:旅游美文征文大赛组委会 联系电话:010-5898 3183

免责声明

参加此次活动的网友必须提供自己的原创作品,如因以抄袭和盗用他人作品而产生的纠纷,均由该参与者自行负责,新浪网不负任何责任,抄袭和盗用他人作品一经发现,立即取消其参赛资格。作品必须保证健康、真实、积极向上的原则。

奖项设置

评选

第一阶段 网络筛选(2015年12月28日~2016年4月15日)。由长微博阅读量和编辑评审两种方式结合选出,并以周为单位,定期对精品长微博进行打赏。

打赏机制:

1. 每篇博文发布后,单篇点击量需超过1000,且对应的短微博必须有5位以上的网友点赞,方可视为有效参与。

2. 参与活动的博文中,当周新增阅读量排名前10-15名的博文,也列入优秀博文。

3. 所有优秀博文,每周在专题页面上集中进行展示和推荐。

4. 当月和新增阅读量排名获得打赏的两种优秀博文,不兼中兼得。

5. 每篇优秀博文,每人获得50元现金打赏。周评共进行13~16周。

6. 一周打赏30篇左右的博文(视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每周的打赏数量),总共打赏500篇。

第二阶段 专家评审(2016年4月16日~4月30日)。通过上述四类投稿方式筛选出的300篇文稿,经国家旅游局、旅游界、文化界、媒体界等资深专家、学者,以盲选形式进行评价和打分,最终决出名次。

奖金

2016年4月底,综合读者评价与专家评价总分进行排序。最终评选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稿酬。同时评选出优秀奖30名,给予证书奖励。

特等奖(1名)5,000RMB 证书

一等奖(2名)3,000RMB 证书

二等奖(10名)2,000RMB 证书

三等奖(20名)1,000RMB 证书

优秀奖(30名)证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华成语故事:一箭双雕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箭双雕出自《北史·长孙晟传》,相传长孙晟看见天空有两只大雕在争夺肉食,他只用一支箭便将两只大雕射了下来。雕,指一种凶猛的大鸟,一箭双雕指一支箭射下两只大雕,原形容箭术高超,后比喻做一件事情达到了两种目的。

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身体非常的瘦弱,很多的人见了之后,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长孙晟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身体能够强壮起来,长孙晟的母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经常让他到山上去砍柴。一个三岁的小孩到山上砍柴,引起了很多乡亲的置疑。可是,长孙晟的母亲一直坚持每天让长孙晟去上山。这就样,等长孙晟8岁的时候,他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而且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一个8岁的小孩能搬起一个大人不能搬起的石头,这让很多人惊讶不已。不仅如此,长孙晟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在他18岁那年,长孙晟终于练就了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华传统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灿烂的传统文化,有戏剧;有手工艺术;还有生动的神话传说,如《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了,我来给你们说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多么有趣的故事啊!多么了不起的传统文化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6则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6则,欢迎大家阅读!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刃有余》中华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叫庖丁。一天,魏惠王来看他宰牛,只见庖丁手起刀落,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解开来,全身的动作和刀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游刃有余”原本是说刀刃在骨缝之间移动,还绰绰有余,用以形容庖丁技术的高超。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办事很有把握,非常熟练,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孙中山与中华佛教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置,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华成语气壮山河的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 山河壮本朝。

释义

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

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 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 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 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 议对策。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 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 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 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 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 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 营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 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 北宋王朝就此灭亡。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 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 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 立足之地。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 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

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 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 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 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 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 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 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 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 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 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 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华哲理故事1:古书与古铜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读书人,他的一大嗜好便是买书。

这一天,他进城去,半路上碰到另外一个读书人,手里也拿着好多书。他上前将那人手里的书看了一遍,喜欢得不得了,恨不得一下子都买下来成为自己的,可是他手里又没钱,急得他不知如何是好。忽然,他想出个好主意,就对那个读书人说:“书生,我家里有好多的古铜器,我本打算把它们卖掉再去买些书。现在我看你手上的书正是我想要买的书,我想用我家里的古铜器换你的书,不知行不行?”

没想到那个卖书的读书人正好有收集古器皿的嗜好,听说这个要书的读书人家里有古铜器,实在是太高兴了,于是两人立即达成了以古书换古铜器的交易。卖书人随着到了买书人的家里,看见各种各样的古铜器摆在那里,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用自己随身带的书,换了十几件古铜器,一边背起铜器回家,一边心里还在一个劲地庆幸自己今天好运气。

卖书人将沉重的古铜器背回家中,还没喘过气来,只见他的妻子从房内走出来,惊讶他怎么回得如此之快,便问:“怎么这么快就把书给卖掉了?”

卖书人并不回答妻子的问话,他将鼓鼓囊囊的口袋打开,然后十分小心地将古铜器皿一件件拿出来,对妻子说:“我用书换了这些古铜器了,这些东西正好是我所需要的。”

他妻子一听气坏了,指着他骂道:“真是个糊涂蛋,你换回这些个破旧东西,能变得饭吃么?你吃大亏了呀!”

卖书人却回答说:“他换得我的那些书,难道就能当得饭吃吗?有什么吃亏不吃亏?”他的妻子竟哑口无言,还若有所悟地点着头哩。

其实两个读书人互换古书与古铜器,本是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好事,可卖书人妻子的庸俗责骂,却引出了卖书人的一个愚蠢回答,着实可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父母教子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 大中公而后行。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 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由于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及时教 训于他。”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 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 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我相信你们都读过《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吧!是不是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呢?每一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守株待兔》这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下这个让人发醒的故事!

《守株待兔》讲述的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他天天在地里干农活,感到很累。一天,正在他干农活的时候,突然从草丛里窜出来一只兔子直接撞到了树上,死了。这个农民看到了很是高兴。从此以后不再干农活了,天天坐在树旁边等着窜出来的兔子。就这样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有再有兔子窜出来,而他的`庄稼也枯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要懂得变通,否则就会一无所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华成语故事:运筹帷幄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做了汉朝第一个皇帝。有一次他在皇宫里举行盛大的庆功宴会。在宴会上,他对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能转危为安,建立汉朝?项羽那么强大,为什么反把天下丢掉了呢?”

将军王陵恭敬地回答说:“您看起来对人好像不够尊重,但实际上对功臣猛将都有奖赏,能和大家分享胜利果实。项羽表面上重视人才,内心却妒嫉有才能的人,对有功的人不仅舍不得奖赏,而且还怀疑他们,甚至要杀害他们。这样,部下就很难和他一条心了。所以他必然失败。”

刘邦笑笑说:“你仅仅是知道了一个方面,还不知道整个情况啊!说实在的,坐在军营的帷幕之中,制定那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的大计,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定人心,提供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更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英雄,而我能团结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我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仅仅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只是依仗自己的勇猛,怎能不失败呢?”

刘邦这番话,博得了大臣们的颂扬。 刘邦赞扬张良的那句话,原文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后来摘录成为成语“运筹帷幄”。“运”就是运用;“筹”就是谋划;“帷幄”

指古代军营中的帐幕。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善于分析敌我形势,决定正 确的战略方针。也引申为筹划、指挥,确定大政方针。它常和“决胜千里” 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华成语故事:骑驴找驴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个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挣大钱,就拿了一笔钱,高高兴兴地来到了集市上。

见到一群小毛驴,看上去不错,就想买几头回去卖,据说能赚钱。

王三痛痛快快地买下了五头小毛驴,就骑上小毛驴乐颠颠地往家走。他一边走一边想:“我回家把驴卖了,赚到了钱,家里人都得佩服我。”他一边走一边寻思着:“这五头驴能赚……啊?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头驴了?”

他连忙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没少啊!是五头驴。刚才我眼花了。”再骑上去一数:“一、二、三、四,啊?怎么又少了一头驴?”他急忙下来又数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头啊!哦!只要我骑上驴就会少一头!”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骑驴了,这样不划算!”

于是,他下驴来跟驴一起走了回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华成语故事集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以羊易牛

【拼音】: yǐ yáng yì niú

【解释】: 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举例造句】: 东床已招佳选,何知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成语故事】: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中华人民的英雄——杨根思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杨根思,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江苏省泰兴县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童工。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称号。

1942年,杨根思从上海回到家乡,加入了基干队。1943年,区干部在羊货郎店召开秘密会议,放哨的杨根思发现了敌情,用手榴弹炸跑了敌人,保证了区干部安全转移。1944年2月,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成为老一团一营3连的一名战士。1944年2月22日,参军后的杨根思首次参与作战,他用长矛刺进了敌人的心脏,并缴获了第一杆枪。1945年6月上旬,在浙江,国民党军已占领新登、临安两城,并兵分3路向孝丰城进逼,杨根思奋勇当先,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为新四军开辟了进攻道路。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的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纵身冲向敌群,英勇捐躯。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2009年9月,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杨根思是中华人民的英雄!他用他的鲜血和不怕死的精神赢来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