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元白体名词解释古代文学(20篇)

导语: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向来有多种版本和说法,但较为集中的意见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向来有多种版本和说法,但较为集中的意见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这些美男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才貌双全,文学、音乐修养极高。

浏览

3212

作文

133

篇1:文学常识分享之古代文人绰号趣事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 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 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词来歌咏春水,其中有“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的句子,写景如画,唱绝古今,人们又称 张炎为“张春水”。

诗人鲍当在河南做官时,写有《孤雁》一诗:“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庖,为带边城信。”许多人大为赞赏,并给 鲍当起了一个绰号“鲍孤雁”。谢逸写有三百首《蝴蝶》诗,其中的佳句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人们称 谢逸为“谢蝴蝶”。北宋的翰林王观写有《清平乐》词:“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 宣住,六宫多少人愁。”当时的太后读了,说这首词是在亵渎皇帝宋神宗,就将王观罢职,于是,人们称王观“王逐客”。

北宋的寇准被封为莱国公,却无田园房舍,当时的诗人魏野写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魏野因此得了一个绰号:“‘无地起楼台’相公”。乔子旷写诗比较生僻,人称“孤穴诗人”。杜默作诗总是凭空捏造,不讲韵律,于是,后世称凡事由臆造而无所本者为“杜撰”。

明朝的袁凯写诗道:“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人们称他“袁白燕”。

清 朝的吴绮写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的句子,传诵一时,人们称他“红豆词人”。吴修龄写有“雁将秋色去,帆带好山移”的橘子,人们称他“吴好山”。扬 州的张哲士在《咏胭脂》一诗中写道:“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人们称他为“张胭脂”。管水初写有“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的对联, 人称“管杏花”。鲍以文写有“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闲寮。疏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淡淡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摇。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 春愁不肯消。”人称“鲍夕阳”。乾隆年间,王苹写有“乱泉声里才通屣,黄叶林间自著书”的诗句,被人们称为“王黄叶”。

文人写诗作文,能有佳句传世,并以此得到有趣的绰号,也称得上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关于古代饮食的文学常识

全文共 2209 字

+ 加入清单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文学常识:古代主要节日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国有传统的历史,古代有许多节日都保留了下面,那古代主要节目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精选:文学流派或团体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 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文学

全文共 2545 字

+ 加入清单

1.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张收录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之中。

2.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遥游》。

3.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独立创作诗歌的开始,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叫楚辞,又叫骚体诗。他用这种诗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他的纪念日。

4.我国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况,代表作是《劝学》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八种体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因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9.“三曹”是指东汉建安时期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

1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1.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1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15.唐诗《回乡偶书》《登鹳雀楼》《凉州词》《春晓》《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分别是贺知章、王之涣、王之焕、孟浩然、王维。

16.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其中韩愈为首。

18.杜甫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代表散文有《师说》《马说》《祭十二文》,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黔之驴》。

20.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1.《阿房宫赋》和《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22.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柳永和南宋的李清照(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代表词作分别是《雨淋霖》、《声声慢》。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苏轼号东坡居士,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名作有《赤壁赋》;辛弃疾号稼轩,代表词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我国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编年体通史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24.《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六国论》《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作者分别是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轼。

25,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集是《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用笔记体写成的。

26.《扬州慢》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姜虁。陆游的代表诗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钗头凤》。

27.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高祖还乡》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睢景臣。

28.“明清四大奇书”(又称中国小说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29.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

30.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明代小说家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

31.明代传奇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清代传奇剧《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分别是洪升、孔尚任。

32.“三言”小说是指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33.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34.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其中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35.“晚清四大谴小说”是指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蘖海花》。

36.中国古代“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9.2015年高考文学常识选择题精选

3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38.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楚辞》,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梁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39.“乐府双璧”指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辞》和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40.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是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历诗风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大历(766年十一月-779年十二月)唐代宗李豫年号。李适即位后沿用至当年年末。大历诗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欲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诗歌幽隽、闲雅,重清丽的韵致。遂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批诗人的生活由开元盛世转向安史之乱的后的惨痛,因此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的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大量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理,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作,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今代文学常识

全文共 2357 字

+ 加入清单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0、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1、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2、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3、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4、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15、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16、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7、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18、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1、苏拭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22、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23、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24、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

25、关汉卿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26、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27、王实甫是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

28、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29、于谦是明代著名的诗人。

30、汤显祖是明代成绩最高的剧作家。

31、冯梦龙是明末通俗文学的一代大家。

32、王夫之是清初著名诗文理论家。

33、李渔是清初杰出的戏剧理论家和创作家。

34、瞥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35、梁启超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为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36、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7、龚自珍是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

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3、《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4、《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5、《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

6、《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7、《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8、《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9、《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10、《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篱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1、《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12、《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3、《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14、《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15、《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

16、《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17、《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18、《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19、《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

20、《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

2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初唐四杰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滕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代表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骈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 ,《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卢升之集》、《幽忧子集》。 骆宾王, 《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世人皆知《咏鹅》。特别是他的《帝京篇》,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被称为“姊妹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锦:天文历法

全文共 6334 字

+ 加入清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 角亢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虚危 室壁 奎娄 胃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国 郑宋 燕 越 吴 齐 卫 鲁 魏 赵 秦 周 楚

星宿 角亢氐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虚危 室壁 奎娄胃 昴毕 觜参 井鬼 柳星张 翼轸

州 兖州豫州 幽州 江湖 扬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 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 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 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 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 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 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 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 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 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 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 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全文共 17476 字

+ 加入清单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授官称谓

征: 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辟: 招聘授官。

选: 量才授官。

荐: 下级向上级推荐授官。

举: 选拔。

点: 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 任命。

补: 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 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 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赠: 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领: 常指兼任。

摄: 兼理,尤指暂兼。

守: 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行: 兼管,指比本职低的兼职。

判: 中枢官兼任地方官。

知: 同“判”

权: 暂代官职。

假: 同“摄”。

署: 代理无本官的职位,也称“署理”。

护 上级官员离职,由次一级官员守护印信代行职权。

三、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祖先长期生产实践的产物,它总结了天文、气象和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季节、寒暑、天气的变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球一年(365天5时48分46秒)绕太阳公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黄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用黄经度量。

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

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春分和秋分正处春、秋两季中间,夏至和冬至正处夏、冬两季中间。这样一年可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成6小段,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度,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农历上称太阳在黄道上从0

度起算,每15度为一节气,全年共有二十四节气。

综观节气同天文、气象和农时的关系──

反映四季变化的有8个: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气温变化的有5个: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7个: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的有4个: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直射地球上的某些纬度为出发点,所以它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和阳历的一定日期基本对应。如下所示:

小寒 1月5日或6日────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 1月20日或21日───最冷时节

立春 2月3日或4日────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 2月18日或19日───降水开始

惊蛰 3月5日或6日────开始响雷,冬眠的动物复苏

春分 3月20日或21日───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 4月4日或5日────气温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 4月19日或20日───降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或6日────夏季开始的意思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麦类等夏熟作物颗粒逐渐饱满

芒种 6月5日或6日────芒种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6月21日或22日───夏天到,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 7月6日或7日────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7月22日或23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 8月7日或8日────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 8月22日或23日───“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 9月7日或8日────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 9月22日或23日───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 10月7日或8日 ───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 10月23日或24日 ──开始降霜

立冬 11月7日或8日 ───冬季开始的意思

小雪 11月22日或23日 ──开始降雪

大雪 12月6日或7日 ───降雪较大

冬至 12月21日或22日 ──进入“数九”寒天,昼短夜长

古代对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华月、早春、新正

二月──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丽月、酣春

三月──寐月、桃月、李月、蚕月、桐月、季月、晓春、茑月、樱笋时、桃浪

四月──余月、槐月、孟夏、阴月、梅月、初夏、正阳、朱明、清和月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

七月──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

十月──阳月、孟冬、良月、初冬、开冬、正阳月、小阳春

十一月──葭月、仲冬、畅月

十二月──涂月、腊月、季冬、蜡月、暮冬、残冬、末冬、星回节、嘉平月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后序》“德佑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诗人的别称文学常识

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1.诗仙——李白

2.诗圣——杜甫

3.诗魔——白居易

4.诗鬼——李贺

5.诗豪——刘禹锡

6.诗杰——王勃

7.诗佛——王维

8.诗狂——贺知章

9.诗骨——陈子昂

10.诗囚——孟郊

11.诗奴——贾岛

12.诗神——苏轼

13.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14.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15.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16.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17.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18.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19.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20.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21.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22.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23.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24.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25.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

26.诗仙——李白

27.诗圣——杜甫

28.诗魔——白居易

29.诗鬼——李贺

30.诗豪——刘禹锡

31.诗杰——王勃

32.诗佛——王维

33.诗狂——贺知章

34.诗骨——陈子昂

35.诗囚——孟郊

36.诗奴——贾岛

37.诗神——苏轼

38.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39.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40.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41.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42.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43.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44.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45.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46.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47.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48.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49.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50.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51.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

52.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

53.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

54.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55.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

56.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

57.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58.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59.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60.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61.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62.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63.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64.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65.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66.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67.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68.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69.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70.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71.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

72.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73.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74.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75.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

76.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77.贺梅子——宋代贺方回有首《青玉案》词,结句“梅子黄时雨”,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78.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79.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80.诗家天子——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81.寒酸夫子——孟郊一生坎坷,际遇凄凉,被称为“寒酸夫子”。

82.长爪郎——唐代名诗人李贺因手指奇而长,被时人称为“长爪郎”。

83.杜紫薇——杜牧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84.温八叉——温庭筠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呼他为“温八叉”。

85.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占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他为“五言长城”。

86.米颠——米芾性格孤傲,行踪怪痴,有浑号“米颠”。

87.贺鬼头——诗人贺铸,体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人家叫他“贺鬼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填空题最新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常识题试逢考必备,下面为大家分享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填空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贾谊(前 200—前 168) ,______(朝代)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 上属于儒家一派。所著政论以《______》 《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最有名。其文议论风发, 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

2.《______》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 坏风气写的。韩愈(768—824) ,字______,唐代河阳人。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作家和 诗人,是“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世称唐代的韩愈、______和宋代的______、苏洵、 苏轼、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唐宋八大家。

3.白居易, 字__________, 号__________, 代表作叙事长诗有 《__________》 《__________》 , 与元稹共同提倡__________运动,二人合称“__________” 。

4. 李 商 隐 , 字 __________ , 号 __________ , 与 晚 唐 另 一 位 诗 人 __________ , 合 称 “__________” 。

5. 《__________》 ,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共______折一楔子。作者__________,号 己斋叟,________代戏曲家,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 士比亚 ,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6.元曲分为散曲和__________,前者属于诗歌,后者属于戏剧。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一 至两个楔子构成一本。杂剧的角色分为旦、末、净三大类。一本杂剧只限一个角色唱,或 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__________,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杂剧的舞台演出由 “__________(曲词) ” “__________(舞台动作) ” “__________(人物台词) ”三部分组 成。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__________》 、__________《汉宫秋》 、__________ 《梧桐雨》 、__________《倩女离魂》 。

7. 曹禺,原名__________,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品: 《雷雨》 《日出》 《原野》 《北 京人》 , 《__________》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 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

8. 《哈姆莱特》 也译作 《__________》 。 作者是__________, 欧洲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 联需要对仗, 句要押韵。 1 (国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称为经典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 《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9. 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__________。按字数多少可分为__________(58 字以内) ,中调 (59—90 字)__________(91 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视野开阔,气概豪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的__________派,代 表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多为闺阁艳词,抒写离愁别绪的__________派, (代 表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柳永词两首》选自《乐章集》,柳永字__________,原名 ,他是北宋第一个 专力写词的作家,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风绮丽缠 绵。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 ”的局面。

11. 苏轼,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诗与__________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 称“___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__________并称“三苏”。开创了__________。

12.辛弃疾,字 号 ,著有《稼轩词》,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 爱国之情。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被誉为“词中之龙”。

13. 《李清照词两首》当中写于早年的是《__________》,写于晚年的是《__________》。 李清照, 号__________, 她的词以南渡为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词作多写离愁闲愁, 词风是清丽柔媚,南渡后多写国愁家恨,词风是凄恻哀婉。

14. 柳永词风绮丽缠绵, 苏轼词风雄壮豪迈, 辛弃疾词风慷慨苍凉, 李清照词风清丽柔媚、 凄恻哀婉。“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名 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_________》中的名句。“料峭春风吹 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是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_________《_________》中的名句。

15.《廉颇蔺相如列传》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 长。他著作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通史。课文叙述了_________、渑池 2 相会、廉蔺和欢三个故事。

16.《苏武传》作者_________,字孟坚,_________(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著 作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_史。

17.《张衡传》作者_________,字蔚宗,_________(朝代)著名历史学家。_________, 东汉(朝代)著名天文学家,其作品《灵宪》、《算罔论》。课文中记载了他发明了浑天 仪、候风地动仪。

18.《五经》指《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六艺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______,字______,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著 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 ______之 后的一个最大的______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又称“ ______” ,后 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为“______” 。

*20.荀子(约前 298—前 238) ,名______,______末期赵国人。荀子是先秦______家的最 后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 ,主张应该 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 “法” “术”实行统治。他的 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______的性善论,主张______论,认为 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

【参考答案】:

1.西汉;过秦论。

2.师说;退之;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乐天;香山居士;琵琶行、长恨歌;新乐府;元白。

4.义山;玉谿生;杜牧;小李杜。

5.窦娥冤;四;关汉卿;元;中国的莎士比亚。

6.杂剧;旦本;唱;科;白;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万家宝;雷雨。

8.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英;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9.宋;小令;长调;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

11.子瞻;东坡居士;黄庭坚;苏辛;苏辙;豪放派词风。

12.幼安;稼轩。

13.醉花阴;声声慢;易安居士。

14.柳永、望海潮;雨霖铃;苏轼、定风波;李清照、声声慢。

15.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完璧归赵。

16.班固;东汉;汉书;断代史。

17.范晔(ye 四声) ;南朝宋;张衡。

18.诗( 《诗经》 ) ;书( 《尚书》 ) ;礼( 《礼记》 ) ;易( 《易经》 ) ;春秋;礼(礼仪) ;乐(音 乐) ;射(射箭) ;御(驾车) ;书(书写) ;数(算数) 。

19.轲;子舆;孔子;儒;亚圣;孔孟。

20.卿;战国;儒;孟子;性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1、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和《孟子》,

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

后者《春秋》与《左传》。

2、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 ②人称赞,

建安文学推“三曹”③;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 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 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5、 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⑥,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精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体,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清末大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劝天公。

注:①《诗经》共305篇,“三百”之说是取其整数。②指《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③指曹操及曹丕、曹植。④即司马迁⑤指李商隐和杜牧。⑥指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史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诗史,指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史,指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杜诗具有:1、史的认识价值。2、诗的审美价值: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发展了诗歌的叙事功能。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文革新运动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扬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等人主持庆历新政,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改革。

后来,在政治上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主持科举,严令应试者写平实朴素的古文,摒弃时文。政治改革要求文风改革,彼此促进,诗文革新运动蓬勃兴起。

欧阳修等人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等唐代古文家的进步主张,强调“道”先“文”后,文道并重;对于“文”主张要有特色,反对因袭模仿,这与韩、柳的“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等主张一脉相承。

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扬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现实主义传统,从而得以健康发展,并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初唐四杰:王勃《王子安集》、杨炯《杨盈川集》、卢照邻《幽忧子集》、骆宾王《骆宾王集》 三十六体: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沈宋:沈全期、宋之问

七绝双壁:李白、王昌龄

杜甫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张王乐府:张籍、王建

韩愈的文学主张: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学古创新、提高学养

韩愈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文体创新、手法创新、语言创新、风格创新。散文内容:论说文、叙事文、抒情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博辩宏伟)、苏轼(行云流水)、

苏辙(汪泽淡薄)

柳宗元散文特点:命意深、蕴涵深、牢骚深

司空图的三美:自然美、壮美、华美

唐传奇题材:神怪、侠义、历史、爱情传奇

苏门四学士:张耒,晁补之、黄庭坚、秦观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晏欧:晏殊,欧阳修

欧阳修论文的三多:多看、多做、多商量

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陆游,范成大

永嘉四灵: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部分

笔记分类:故事、史料、考索

小说分类:爱情、社会问题、豪侠、神怪

宋杂剧五行:计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

南戏之祖:王魁、赵贞女

大元乐府:元代戏曲、散曲,元代戏曲又分为北曲杂剧、南曲戏文

中国最早的戏曲:宋杂剧、金院本

五宫:仙吕、南吕、黄钟、正宫、中吕

四调:大石调、双调、上调、越调

角色七种:生、旦、净、丑、外、末、贴

永乐大典三种曲:张协状元、小孙屠、换门子弟错立身

元曲包括:元杂剧、元代散去

散曲包括:套数、小令

关汉卿喜剧姊妹篇:救风尘,望江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豪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诗豪,指刘禹锡,字梦得。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豪,指刘禹锡,字梦得。晚年刘禹锡变得性格乖戾,很少和人往来,以专门从事创作来消闲度日,自得其乐。他常和白居易往来,酬和颇多。刘“善诗精绝”,白居易赞扬他的诗说:“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推刘禹锡为“诗豪”,意即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后人也就据此而称之。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谪居年月期间写下多篇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经典名言解释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元白诗派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白居易的创作代表了元白诗派的最高成就。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表面看来,二者似背道而驰,但实质却都是创新,取途虽殊而归趋则同。 胡马和羌兵的践踏,使得唐代社会和各种矛盾更加激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土地兼并,民不聊生,边患四起,战祸频仍。乱世的文人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用自己的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

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经典名言解释50句

全文共 334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你看过几句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言及解释,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4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