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嫦娥五号发射观后感作文【合集20篇】

12月2日凌晨,承载了13亿国人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搭乘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于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嫦娥三号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嫦娥五号发射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4879

作文

30

篇1: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作为运载火箭的“重中之重”,“胖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电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7日发射成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消息显示,神舟十一号的“翅膀”在元器件上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航天员在太空的驻留试验,此次两名中国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组合体内生活30天,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本就按照半年使用寿命设计,在此情况下,电源分系统为何还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改变?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一语道破天机:“为了日后空间站的建设”。

据介绍,以往神舟系列飞船太阳电池翼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都是进口,作为航天器遨游太空的“翅膀”,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国产化是其必经的一条路。

“国产化的材料虽然在其他卫星上也有用过,但是用的地方和我们的不一样。”沈冰冰介绍到,“材料的稳定性是太阳电池翼的关键,也是启用国产化材料后的较大风险点。起初,我们对国产的材料特性不清楚,工艺特性也不了解。”

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设计师们在这条国产化的道路上,从确定方案,把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到通过反复的地面疲劳试验、强度试验,以及仿真飞行试验验证、工艺试验,将太阳电池翼的稳定性做到最大化。最终,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的设计师们将基板几乎全部进行了国产化“改造”,使其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7点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我国两名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这是我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和一院抓总研制。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将在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其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此前,天宫二号已于9月15日夜成功发射,目前运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神舟飞船家族的第11位成员,它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为了满足本次任务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验证未来的航天技术,飞船在原有基础上对三个方面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一是调整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优化调整了货物装载的布局方案;二是新增配置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三是升级改造了交会测量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天宫二号发射观后感作文700字:圆航天梦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9月15日22点04分,天宫二号(TG-2)空间实验室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将进入距离海平面约384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LEO)。由于2011年9月发射的天宫一号是短期运行,仅用于验证在轨关键技术,如对接技术、在轨实验、宇航员生存等,因此天宫二号才算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也就是说,中国的空间实验室将实现长期、安全、稳定地可开展系统性在轨飞行与太空实验,而下一步将是在我国宇航员运往该实验室。

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领域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也是我国当代航天人凝聚合力带来的丰硕成果之一。在2016年4月24日我国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并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对国家和航天的关系作出了最直接、最深刻的诠释。我国航天事业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蕴含着安全战略、人才战略、科技战略。中华民族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辉煌,要实现伟大复兴,则必然需要把握战略制高点。航天是我国少有的能与欧美强国相提并论的尖端科技领域之一,此次天宫二号发射入轨,我国将在宇宙空间进一步前进探索。这是科技力量的体现,是团结协作的彰显,是主权维护的保障。看似仅是一项科学实验与工程建设,但其产业带动效应将是巨大的,产业链之长将深入至社会各个环节,其相关技术的转化,也将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相辅相成,军用则增强国防实力,民用则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怀有危机意识,世界强国的航天科技力量仍在快速发展,美国除了老牌航天企业不断创新之外,私营企业也将在短期内具备一个国家应有的航天能力。欧洲通过多个航天强国的力量整合,具备了外太空的星球探索能力,就连印度也在短期内实现了火星探索与一定的战略威慑能力。正所谓居安思危,必须承认我们仍有差距和不足,需要从各个方面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力。

“中国梦,航天梦”,真正的航天人都会有一颗事业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这样的人和不断开拓的精神。当前的“天宫二号”只是万里长征的一步,“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未来任重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发射天宫二号观后感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2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再次在全世界面前展示出“太空强国”的实力。

中国已为建设空间站做出了一系列准备。继2011年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上天以来,中国又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成功发射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

明年,中国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带着天舟一号补给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实现对接。如该项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计划于2018年开始建造首座装备全面的空间站,2022年基本建成。

空间站类似于在太空中的基地,可供航天员逗留和生活。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航天局等联合建设。国际空间站上主要开展太空环境下人类与物质状态变化的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宇航员科特凯利曾在国际空间站生活340天,以了解其身体变化。尽管如此,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结束使命,因此,在这之后中国有望成为唯一运营空间站的国家。

空间站的意义重大,可为探索火星等遥远行星的飞船提供物资补给,甚至可以组建地面发射不了的体型庞大的宇宙飞船。

当问及完成空间站建设所需技术的问题时,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KARI)月球探测研究团团长崔基赫(音译)表示:“最根本的是要具备载人火箭技术。”而在太空中将多个舱段连接在一起的空间交会对接也是必备技术,崔基赫说,“要将以每秒7到8公里速度并排飞行的宇宙飞船连接在一起,操控速度比子弹快20倍的宇宙飞船往正确的方向飞行,误差要保持在每秒几十公分以内。”

人类在空间站中生活需要“生命维持装置”,源源不断地提供氧气和水,处理排泄物。此外,还需要把航天员送回地球的再入返回技术。

而韩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毫无起色,目前还处于制造无人火箭的阶段。韩国自主研发的三级火箭“韩国型火箭(KSLV-2)”计划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发射,但其核心部分75t发动机仍在辛苦研发中,今年7月已达成燃烧时间超过140秒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成功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我国嫦娥三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按照预定程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塔架点火起飞,顺利发射成功

“嫦娥三号”肩负我国探月工程落月重任

今天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按计划,“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在月球虹湾区着陆,并在月面工作一年,同时“玉兔”号月球车也将开始长达3个月的月球巡视勘察之旅。

“嫦娥三号”任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在月面软着陆并开展月面就位探测与自动巡视勘察,这一过程中,它将创造并实现登月史上多个“首次”:在国际上,这是第一个在首次月面着陆中又同步实现巡视探测的任务;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及巡视探测;首次研制中国大型深空站并初步建成覆盖行星际的深空测控通信网;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首次在国际上对月面开展多种科学探测等。

根据中国探月工程总体规划,2020年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属人类探月三阶段中的“探”、“绕”、“落”、“回”三个步骤实施,分别实现绕月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察、采样返回等目标。“嫦娥三号”便是探月工程“落”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发射环境:气象预报误差不超1℃

在为“嫦娥三号”奔月的众多准备中,气象条件也被精细研究考量。据媒体报道,针对西昌地区高空风和寒潮降温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发射中心组织专家和岗位人员对40多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1℃,极大提高了预报精细化程度,为探测器创造最好的奔月条件、最佳的落月轨道。

据了解,“嫦娥三号”发射期间,发射场天气晴好,无雷电、无降水,地面风力和高空风也满足发射要求。

目前,“嫦娥三号”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正搭乘着长三乙奔向月球,其穿行空间的“天气”亦十分平静。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预计,今明天太阳活动水平低,爆发M级耀斑的可能性不大;2日可能出现短时地磁活跃,3日地磁活动平静到微扰;未来三天,电离层天气平静。

漫步月球不是轻松活儿

待到达此次任务的目的地——月球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以及“玉兔号”月球车还将迎来各式新的挑战。

“嫦娥三号”月球车

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工程,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

对于最为关键的“落月”这一环节来说,就面临三大难点:首先是平稳着陆,其次是月球车适应月球表面地形,第三是月球车必须能够抵御温差高达300℃以上的严寒酷暑。

据悉,“嫦娥三号”若成功落月,将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全世界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前苏联开展了2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中国是第2个实施无人月球巡视探测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神舟十一号发射的观后感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中国之声报道,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号飞船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作为中央台的一名热心听众,我对神舟十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进行了认真收听,我认为“神十”成功飞天再度见证了中国航天的实力,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更标志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由此我想到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一个个令世 界瞩目的成就,心中无比自豪,从1999年开始,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中国用了1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航天之路。中国航天事业的丰功伟绩说明,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我认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发展思路现在看来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小步快跑、先无人后载人的模式,安全、稳妥,尊重规律,必将引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继续蓬勃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稳步推进,是我国国力强盛的标志,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将在当代得到完全的实现。

我们相信党、相信政府,决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让祖国更富强,再次对“神十”升空表示祝贺,祝航天英雄们顺利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平安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节天宫二号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但是,与航天强国相比,我们仍有不短距离,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小富即安,重要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备份产品基础上改造而成,由资源舱和实验舱组成。其中,资源舱为非封闭结构,主要功能是为天宫二号在太空飞行中提供能源和动力;实验舱作为一个密封舱,其主要功能是为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提供洁净、温度和湿度适宜的载人环境和活动空间。

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力量,塑造了中国精神。有人把天宫二号称为“筑梦空间站”,“筑梦”耐人寻味。古今兴盛,皆成于实。怀揣梦想,脚踏实地,在仰望太空的过程中不断畅想和贡献智慧,我们的梦想一定更灿烂,人类的未来一定更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神舟十一号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本月中旬升空,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内完成三组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太空实验。13日,三组设计团队的校方证实,学生已受邀于本月15日至19日前往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发射。

在去年的“香港中学生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比赛”上,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佑中学五名中六生,以“微重力状态下制作多用途的聚合物有孔薄膜”项目最终夺冠。

该项目随后与另两项获奖作品——“太空养蚕”和“双摆实验”共同被选定由“天宫二号”带上太空试验。

回首作品设计及参赛过程,翁佑中学的5位同学均直言挫折不断。

2014年12月,一同修读化学科的中六生劳莉欣、陈翠珊、蔡欣澄、何奕龙和区钧尧组队参赛。

他们的指导老师崔婉琪表示,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有很多物质都不能带上太空,包括同学当初所用含有挥发性气味的丙酮,“但没有(丙酮)就几乎完全不能做实验”。学生们随后花不少心思和时间另辟蹊径,最终找到合适的材料取代。

5位同学表示,整个比赛过程虽然辛苦,但十分乐在其中,特别感谢老师与家人的支持,令他们能够顺利排除万难,胜出比赛。比赛过程中,他们的收获也颇多,不仅学会了时间分配,也增强了合作精神。

据介绍,5位同学及指导老师将会于10月15日至10月19日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观,除与航天工程人员面对面交流外,更有机会亲眼目睹神舟十一号升空的激动时刻。另外两个香港实验项目设计团队的校方也证实,已受邀于同期前往酒泉参观。

对于自己的作品能上太空,翁佑中学的5名同学均表示十分荣幸与高兴。

他们除了寄望实验品可在无重力状态下的太空造出透气不透水的聚合物有孔薄膜外,更希望未来可进一步研发成透气但不透水的人造皮肤和透析膜,用在药物释放系统、治疗皮肤创伤等医学领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早上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并最终与天宫二号相会,筑梦天宫。

天还没亮我就打开电视收看现场直播,在发射前一直听节目嘉宾的讲解,了解中国的航天科技。终于等到了7点30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工作人员一声口令,长征二号F遥火箭呼啸而起,搭载着神舟十一号,搭载着两名航天员,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一起奔向太空。太阳能帆板打开正常,航天工程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并宣读了习主席发来的贺电。

这次成功的发射,是由好多人一起努力工作的结晶。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只是代表了全国人民执行航天梦,他们在飞船里的一切科学实验都带着祖国人民的牵挂。为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无数科研人员默默奋斗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特别是全国精选出来的宇航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的是一刻飞天,还有很多备选航天员苦练几年可能都没有亲自实现他的航天梦,但他们默默等待,等待祖国的召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秋节天宫二号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小富即安,重要的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一刻,有多少人欢呼雀跃,又有多少人喜极而泣。为了这一刻,有多少航天人通宵达旦,潜心攻关,历史会记住戈壁大漠深处的日与夜;又有多少人筚路蓝缕,“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甘洒热血。向航天人致敬!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一年好时节。在中秋月圆之夜,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可谓喜上加喜,闪耀其中的主题词显然是“圆梦”,这是对民族情感的“加持”,也是书写家国梦的浓厚一笔。自此,仰望浩渺太空,我们多了一份牵挂。

我们之所以关心天宫二号,是因为这是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它的发射成功,值得大书特书,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三步走”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天宫二号在太空主要完成三大任务: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此外,还将进行一系列空间应用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等任务,为第三步建造空间站提前开展相关技术验证。天宫二号算是我国建造空间站之前的过渡——如果不发射天宫二号,建设空间站就无从谈起,而没有空间站,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一系列宏大抱负将难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日凌晨,承载了13亿国人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搭乘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于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嫦娥三号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

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嫦娥三号”任务作为二期探月工程的主任务,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活动,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据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嫦娥三号工程有三大目标,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嫦娥三号任务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目前全世界仅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三号任务若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2F遥十一火箭。本次任务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2F遥十一火箭。本次任务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

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一号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3]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10、张林琦团队经过三方合作,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此项科研成果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神舟十一号发射的观后感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0月17日早晨7点30分28秒,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十一号由长征2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自2013年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之后,时隔三年再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

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景海鹏和陈冬两名男性航天员,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33天,这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在轨飞行时间的新纪录。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之后,将与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进行对接组成组合体。两名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内完成系列在轨试验和科学实验。

照计划,天宫二号将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分别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天后,飞船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进驻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并在那里工作生活30天,为建设空间站、实现太空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又一“高大上”的“大国神器”直上九天揽月,在太空中写下中国名字。此次太空飞行将长达33天,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这充分展现了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最新实力。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未来,神舟家族成员注定将源源不断进入太空,一步步实现中国人自己的航天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