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勇士电影感想(汇编20篇)

导语:初中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三年的初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很多挥之不去的回忆,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勇士电影感想,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2140

作文

40

篇1: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为献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14日,战争巨制《勇士》全国奔袭上映,再现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瞬间。恒大影城为更好地传播长征精神,特别企划“《勇士》长征精神观影季”,受到一致好评。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重现了中国革命史上那段惊心动魄的伟丽篇章。影片用最朴素、最震撼的镜头语言,塑造了一批具有勇士之心、勇士之魂、勇士之血和勇士之情的红军战士形象,带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与伟大的长征精神。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实力派演员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倾情演绎。

历史需被铭记,精神当被传承,恒大集团历来坚持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弘扬长征精神,是情怀,更是责任。对于电影《勇士》,恒大集团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并动员总部、地区公司、各产业员工及亲属前往观影,加强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推广,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恒大院线作为恒大集团旗下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长期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具知名度、最具文化特色、全程最佳观影体验的高档影城,在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向来不遗余力。10月,恒大院线在旗下65家影城所在的59个城市隆重推出“《勇士》长征精神体验季”,各影城提前排片,比例超过21%;10月14-16日三天预售人数超过13万,预售票房高达456万,助力长征精神闪耀荧幕。恒大院线还与恒大地产联动,充分利用集团线上、线下渠道,展开大规模、高规格的影片宣传。此外,为配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团体的观影需求,各地恒大影城积极联系、开展包场业务,进一步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近年来,电影在民众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影城在传播电影艺术、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恒大院线此次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勇士》长征精神体验季”,不仅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体现出一个企业公民应有的担当,彰显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434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石山勇士》(原名战士)已经顺利通过了厂审和广电总局的最后审查通过,不久,它将以数字和胶片的双重形式在电影频道和影院先后与观众见面。这对于我和参与这部电影创作的所有朋友来说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虽然我们这部片子的宣传和发行面临经费的困境,但是作为导演,我依然坚信《马十山十勇士》会被看到它的观众所喜欢,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喜爱。

从今年2月接受并运做这部戏开始,我就把自己和那些历史中的十勇士紧紧的联在了一起,马石山十勇士的真实故事仅管留下的文字不多,但其最普通战士自觉营救百姓而付出生命的这一壮举始终激动着我的心!当我向老将军王济生老人当面请教采访这段故事的时候,这位“十勇士”当年的战友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不忘历史,以示后人”的责任心再次触动了我,尤其是说到十勇士救人被困,与日军最后一博的生死关头所喊出的“中国爷们,要死鸟朝上!”一句平实的山东话,使我看到那种真正战士的男儿血性和另人震撼的生死态度!于是,我放下了自己要启动的电视剧《大玉米》,转而义无返顾的投入到这部电影的创作之中。

最初,我对原剧本很不满足,受合作方之托,我对剧本进行了大胆的修改,从电影的双重效益出发,我本能的把这个故事和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联系起来,想做一个在主题意想和故事线索与“拯”片反向比较的电影,就是关于“救人”和“价值”思考的故事。我把电影主人公的生命价值界定为“自觉营救无辜者性命”,主题思想是:“真正的英雄只能是那些为人民和民族而战的勇士,他们在艰难绝境中的选择和牺牲使他们成为永恒和象征!”在改写的剧本中,我强化了对“军民关系”过去与现在的对接思考,设计了现实和过去两个时空,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一场现代化的军事演习,也是十个战士,他们在演习地域发现了可疑目标,继而一个意外的“伤民事件”出来,负责处理这一事件的演习总指挥在面对受了处分而不服气的年轻班长的委屈申辩后,对他讲述了“马石山十勇士”的故事----在故事的发展段落中始终穿插现代这一事件的对应和交叉,直到片尾战士和被伤的村民一起参加“烈士碑”的纪念仪式…这稿反思“军民关系”有一定商业片元素的剧本得到很多朋友的赞同,但是由于某种原因,此稿没能最后呈现。

完成一部电影你最大的体会就是“人的关系大于一切!”对于八一厂这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地方,一个年轻导演要想被人认可是需要“艰难过程”的!幸运的是我得到了来自生产部和厂领导的最真实重要的关心和认可,当我再次以厂里的名义接受改写剧本的“考试任务”时,我已经对剧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改稿,我主动提出不挂编剧之名,避免了某种可能的矛盾,最终在一周内争取到来自广电局和厂内对剧本的认可,但是一波三折,本来按电影胶片来制作的计划临时改变,我们放弃450万的计划,立即改为高清数字拍摄,资金变成一百五十万,而其中三十万用来做磁转胶,实际资金120万,这对我来说也许是个好事,我只能在这个限制内去做。从建组到拍摄一个月,拍摄周期15天,我迅速改变策略,把剧本朝“小”走,场面减少,事件集中,突出人物,强化细节,我选择了“以小见大,平中出奇”的创作思路。

我过去是搞舞台剧的,从戏曲到歌舞晚会再到话剧,我乐此不疲的作过很多的艺术尝试。人的自身环境和生活空间在每个人身上留下了别人无法替代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一定会不自觉的渗入你的作品中。在军艺和中戏读书的日子里,我们学生会做无数的“小品”,而做各种小品的最大好处是你要会在一个极其有限的时空中去讲好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所谓“一滴水能折射出七色阳光”。因此,我的这部电影处女作无疑在我来操控的时候,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我积累很久的东西,尽管外部条件困难重重,但我早已胸有成竹,何况我这个新人已经在连续五年的影视剧创作中从事了从副导演到制片人的多种角色体验。我知道,我要带领我的团队和战友从这次“小制作”中去拼杀出一条路,只有把全部的情感和智慧融入其中并把所有人的创作热情调动出来,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作出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做到了!尽管有许多的遗憾,从开机我们就没有试机和磨合的时间,我们每天都有重场戏,在艰难的环境中,在资金紧张的连一个炸点都要考虑钱的情况下,我们每天至少工作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小时,包括路程转场,仅仅用了15天我们就完成了拍摄,而实际拍摄时间只有13天半!感谢我的合作者!感谢摄影师汪洋,美术许峰和作曲胡琨,他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创作性劳动使我们的电影得以质量保证!感谢所有的参与者!我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短就失去质量,我们尽可能的把我的构想和追求体现多一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都没有抱怨,而是把精神和心思用到了创作上。当我们的电影一个月的后期制作完成后,我们所请的每一个领导,专家,朋友和观众都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真诚的评价和激动的褒奖!我知道很多是鼓励,但在看片后很多人的泪水和无法控制的激动是对于故事和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我们这部低成本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

“小中见大,平中出奇”----我首要的任务是把这个电影的线索集中精练,同时在相对单纯的故事线索中去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次情节和有意思的细节。我首先把故事的激烈事件放到开场,由英子的奔跑“报信”引出“日军大扫荡”的紧张局势,继而满堂的受害,莲嫂的惨死,村民的集体枪杀作为悬念和铺垫;接下来是把主要人物的出场和任务进行个性化的提炼;而后在“村民面临杀害危险“的消息提供者中重新设计了一个“中性”人物---冯源书,这个人物的任务不仅是报信,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全民抗战一致对外的一个人性化人物而强化“同仇敌忾”的力量。而英子的重新设计和加戏,目的是使十勇士冒死救村民的行动增加“过去时”的军民关系,同时为文化的转变和救最后一批群众提供一个合理的依据;而我着重编写的“山上吹唢呐”和“赵亭茂与狼少佐较量”“小弹弓与敌同归于尽”的情节主要是增加一种血性的浪漫和震撼的诗意!特别是结尾戏王殿元等三人高唱的“山东快书《杨令公》”,我很坚持的把这种在电影里不太出现的说唱融入到人物的命运和情境之中,以此作为一种探索把自己擅长的戏剧化情结释放为一种激越的场面,去影响观众与此时的英雄一起去笑看死亡!

这是一部反映生与死的电影。电影中无辜的生命被侵略者践踏和杀戮,而八路军战士自觉的营救百姓是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强势与邪恶的抗争与宣战!正义的行为并不一定以正义的胜利为结束,而是在悲壮的死亡中让人看到正义的永恒与不朽!英子和众多的村民被解救,战士们却必须为自己视为亲人的生命安全而冲锋在前,以死抗击。他们牺牲生命,但灵魂精神却如同再生…“流血流汗留忠魂,百姓念你一万年…”如同我在主题歌中写的这句词,百姓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

英雄首先是人,他们本来是普通人,是特定的情境中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使他们成为英雄。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他人的生命,只有真正的战士和特殊信念支撑的人才能具有这样的血性和勇敢,而他们的死亡永远可歌可颂,他们的行为永远具有震撼的力量。在看到和选择这样一个似乎“老故事”的素材作为我的电影处女作时,不仅仅是抓住“机遇”,更重要的是我身上的血性被勇士们所点燃。如果我们生于此时,我想自己肯定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在创作电影的那段日子,自己与故事中的人物不断的对话见面,他们进入我的梦中。在很多的时候,我会在写他们的时候和他们一起感受呼吸,我也多次的为他们激动流泪甚至喊唱。我想我至少抓住了我戏中人物的“灵”!

电影制作钱是重要的,但外因不是唯一的。少有少的做法,小有小的巧妙。我们首先是在演员的选择上下功夫,“有型,特质,朴实,敬业”是我选择剧中角色的首要标准,我要求所有演员和我一起做角色分析,人物小传,拭戏,演小品,提前进行军事训练等等,我的演员们和主创们一样在精神上认可我们是在做一件特别重要的艺术创作。我们的摄制组从开始就被一种正气和创作的冲动而集结了一种少有的力量,这力量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保证,大家觉得自己就是在做一部“大片”!从精神上我们在小中求大,在拍摄和设计上,我们强化造型的真实,厚重,回避花钱费时间的拍法。70人是我们的大场面,120人是我们最大的场面,但我们在拍法上多角度,多运动,多局部的巧拍,在气氛和节奏上下功夫,在状态和情绪上要力度。实践证明,我们的片子一点不觉得小,我们的切角小,主题思想大,群众场面小,动作场面大;特技镜头少,镜头内涵多;小中见大的主要表现还在于我们对十个战士的塑造,他们几乎都是主演,我没有只突出个别人,而是坚持自己当初《战士》这部片名创作的初衷,把十个战士作为个性化的群体,在他们的争论和集体战斗中,通过他们的语言,个性和不同的死亡去营造他们不同他人的鲜明性格,尽管戏好象有些平均,但最后所有的观者都记住了我们的勇士,不仅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还记住了他们最闪亮的那些个性和场景。

所谓“平中出奇”,就是我选择和坚持的影调色彩,我坚持用黑白作为主要色调,只有头和尾的现代部分用彩色钩联历史,在电影片头结束前,英子的跑动从彩色渐变为黑白后,其主要故事全部是用黑白来做。这个至今还有争议。但我依然认为,这是我平中出奇的一个“试探”。我想故意使观众在看到电影的时候,感觉是个“老电影”,有久违的陌生感,但更有亲切感,我想向我们的老电影致敬。同时,在看似“老电影”的背后是不断涌现的新思路新手段,新的视觉感受。黑白首先营造了“纪实性”,但我们的动作戏和许多的场景镜头决不可能是“老”的,我们的节奏是紧张快捷的,情节是环环相扣的,气氛是昂扬激越的,风格是诗情浪漫的…特别是我们强化的几场主戏----“吹喇叭与敌拼杀”“小弹弓策马炸敌营”“文化与英子的浪漫”,“亭茂与狼拼杀”,“山峰唱山东快书”这些场景,是我们在“平中出奇”的重要之处。我把浪漫诗意融入最惨烈的情境之中,黑白影调反倒帮了忙,它有种质朴的诗意,真实的浪漫!

电影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自己我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总结的东西,但对于我的领导和合作者我惟有感激和敬意。对于资金和我的摄制组我是欣慰的,想想当初那些个困难,今天这部电影的遗憾已经降低到最少了,我们在十来天的时间和那么紧张的资金下,能完美吗?我只能把遗憾留在以后的创作中去弥补。

“小中见大,平中出奇”这是我们的追求和创作导向。能否做到要有更多的观众和专家去评定。我感谢很多的朋友特别是一些同行朋友对这部电影的厚爱,他们的喜欢和褒奖将是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同时我依然相信,在战争片的创作中,我们具有了一种探索的精神和大胆的试探,我们从英雄先辈的行为和故事中,承继和延续了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我们是男人,我们是战士,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血性和智慧凝结成一种责任和力量,去克服困难,去为我们热爱的电影,为我们共同的的荣誉和责任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看八一南昌起义电影感想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新千年的第一春天,我得到了《从光辉历程八十年》这本书,它记录了自1921年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本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作为英雄城的儿女,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八一南昌第一枪》。以前,我知道南昌有八一广场、八一大道,八一大桥和八一宾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八一”的真正含义。

那是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革命前辈的领导和指挥下,国民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

我仿佛看见了江西大旅社那彻夜不眠的灯光,看见了划破夜空的信号弹…….,哦,这是黎明前的曙光!我仿佛听见了南昌街头震耳欲聋的枪声,听见了人们冲锋陷阵的喊声……哦,这就是向反动派进攻的号角!

看!南昌起义胜利了!太阳升起来了。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起义总指挥部大楼的上空高高飘扬,同朝霞一起映红了整个南昌城。官军拥抱,百姓欢呼,同庆起义胜利。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人民军队从此诞生了。作为英雄城的后代,我怎能不为之骄傲呢?

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里,英雄城南昌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新的世纪来到了,我们是南昌城的小主人,我们要在新的世纪里,为南昌谱写更加辉煌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59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片子主题好,在八十周年推出很有意义,体现了人民子弟兵和人民最本质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我军”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宗旨.

2电影拍的很有想法,战争细节和战场细节处理的很好.尤其动作戏很好,有视觉冲击力,很像一部有新意的战争动作片.

3,成功的塑造了战士的形象,王殿元,汉阳造,大个子机枪手,小弹弓,英子,包括日军少佐,这些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的刻画很生动,有新意.很不容易.

4,风格化很强,写实与写意的结合很有想法,有几场戏很感人.

你们15天能完成这部影片很不容易,条件艰苦,器材和资金有限,完成的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总体看是比较成功的,感人至深,人物刻画得有棱有角、有血有肉。

下面提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黑白影片描写过去的战争有其优势,有某种真实感和怀旧感,但比起彩色影片不利于普及,尤其是年轻人,如果不了解这部片子,会误以为是旧片子,引不起太大的兴趣。

影片中的方言处理似乎不好,石山在牟平,跑上山去的乡亲,应该大都是本地人,实际上老乡的口音似乎和牟平乡音有差距,听着像即墨一代的话(没有仔细研究)。只有后来加入的一个威海口音的战士,多了一点点真实的乡土气息。

勇士属于5旅13团的战士,他们平时的活动范围应该基本属于胶东半岛西部和南部,战士的来源似乎也应该是那一代的居多,特别是掖招莱平一代的。从口音上,觉得有的口音河南味太重,有的不伦不类。

吹唢呐和日本鬼子大战的场面似乎要渲染一种悲壮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氛,看上去过于夸张了,反而多了一些喜剧色彩,这似乎与整个电影的主题相悖。

电影的最后,双手举起的大石头有点夸张,一般人举起那么大的石头不会那样轻松的。

结尾部分剩下的三勇士如何牺牲的,似乎在暗示准备跳崖,实际上是用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或自爆结束的,这点如果不直白一点,似乎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作者似乎在故意回避与某些电影的雷同。

有一篇回忆文章说,当时是下雪了,不知道能否证实这点,影片中的天气不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看抗战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红军长征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这部电影中的“勇士”廖大强最让我不能忘怀。他是红四团的一名武将,作战生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而矫健。飞夺泸定桥一役中,在铁索桥上迎着枪林弹雨奋而前进,所展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让我心中油然生起了对他的敬畏之心。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不仅完美地演绎了长征途中的艰难与不易,还让我有许多的感动。

影片中描绘的红军四团战士都十分勇敢、顽强,敢于与敌人拼搏,宁死不屈。我现在还想起:在泸定桥上,一位红军老大哥为了救一个红军战士被反动派打伤了,战士们想救他,却又救不了,子弹无情的打在了那位红军老大哥的身上。他撑不住了,一下子从泸定桥上坠了下去。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红军战士们为了新中国,毅然地牺牲了他们那年轻的生命,他们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至今还震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个红色的年代,不能忘记红军战士们的那种红色精神。可是现在却有人贪图享乐、,还谈什么红色精神啊。安逸使人失去斗志,享乐使人忘却历史。如今,我们只有看到这样的镜头,心中才会生起爱国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革命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不管什么时候,“顽强不屈、积极乐观”都是中华民族最好的美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腾飞,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勇士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23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勇士》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一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二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10月28日下午3:00,在学院党委的带导下,我系党总支组织师生党员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前往长湴横店电影城观看长征红色电影片《勇士》。

《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22名突击队员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以血肉之躯粉碎了国民政府的阴谋,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弘扬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

参加观影的党员和积极分子都深受感动,既震撼于红军战士一昼夜奔袭120公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面对澎湃的大渡河和被拆去桥板的十三根铁索,在极端简陋的武器装备、密集不断的迫击炮的攻势和机枪的扫射下,红军突击队员硬是迎着炮火正面而上,最终奋勇夺下泸定桥,谱写出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又有感于影片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历史需被铭记,精神当被传承。在全国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组织大家观看电影《勇士》,让党员们在观看电影的同时了解历史岁月、感受中国共产党发展前进道路的艰辛,希望通过影片唤醒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思想意识,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

三在电影《勇士》中,仍然坚守着当年“飞度泸定桥”的一个“飞”和一个“夺”展开故事,故事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无论是如神兵天降般的行进,还是用生命铺就的桥板,每一寸的胜利行进,都由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铸就:“飞”是指红军的急行军,接到命令的红四团昼夜兼行,一天行军240华里山路,不仅令敌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而且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神速奇迹,有关这次被外人看作是“天方夜谭”式的行军,影片给了大篇幅的描写,无论是行军途中的遭遇战、阻击战,还是行军过程中的战斗减员、配重减持,正如敌人所说,红军经过这一路的侵扰战斗,损失巨大,能活下来的战士,各个是精兵强将,都成就了一双铁脚板,这样的神兵队伍,确实是威武之师,必胜之师。

“夺”则是一场旷世的攻坚战,但战事所迫,又必须速战速决,当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抽去了木板,只剩下十三个粗粗的铁索在大渡河上随风漂荡,已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再加上河对岸的敌人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枪炮齐备,子弹充足,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当两队号手站在“泸定桥”的铭碑前吹响冲锋号,当22名夺桥突击队员顶着对岸的枪林弹雨冒死一寸寸地前进,一种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血色可以渐淡,但意志不能屈服,泸定桥,注定是一座光荣的丰碑,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马石山十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我对中国电影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毕竟是本土的东西,更有亲和力,可是对于近些年来那些不升反降的制作水准,我实在是很想喷一喷,可是还是有点恻隐之心,于是就手下留情了。不过去年的《战国》我实在是憋不住了,小喷一下。没有想到,前几天看了中央六台的《石山勇士》后,我内心中这股骂气又一次腾腾地网上窜,实在是不骂不足以平心境了。

其实,其它的影片拍得如此之烂,我还能忍受,可是这部影片却完完全全不应如此之烂!

马石山位于威海乳山境内,现在是一个风景区。1942年,日军对胶东进行“扫荡”,曾经制造了大量血案、惨案!胶东军区和群众在合围圈内开展了殊死反抗。在马石山,第五旅第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10名战士在掩护群众转移时,全部壮烈牺牲,被群众称为“马石山十勇士”!

现在开骂!就是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群雄故事,被拍成了垃圾。是不是对我们英雄最大的不敬和侮辱?先说编剧,这样一个历史史实,这样有着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故事,为什么尽是编一些假的不能再假的情节?高、大、假主旋律不仅没有将我们勇士的顾大家舍小家、为人民牺牲的精神表现出来,反而令人作呕!导演也是垃圾,煽情也要有技术含量呀。打仗的时候,有必要有那么多的“回首一眸”的做作吗?感情是要真实的,不是程式的。真不知到这个倒霉导演跟谁学的。八路军的技战术水平真就那样高吗?十个人干死了几百鬼子兵,如果是这样,就不用抗战八年了,估计十勇士也牺牲不了了。枪不用瞄准,打出去子弹就能干死小日本。演员也是垃圾,演技就不用说了,守着这样的导演、编剧有演技也白搭。可是那个女演员,我绝对有理由怀疑,她是被潜了。如果这样,我们的英雄可真就是被玷污了,糟蹋了。我们的英雄就这样被这些王八蛋变成了“皮条客”。这样一来,我能不上火吗?

特别是当过兵的我,对前辈、战友都是有着深刻的感情的!我毫不怀疑,我们的英雄们当时处境的艰险,和他们抵抗的顽强。但是这些不应该是儿戏!

这些主创们,你们还是去一边吧。不要拿着地方政府的钱,做对不起人民的事情了!中国电影让你们毁了,我们还能再培养,在摸索。可是我们的英雄被你们毁了,我们就没有英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观看八一南昌起义电影感想

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

翻阅着历史的画卷,望着那鲜艳的五星红旗,我心潮澎湃。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20世纪20年代——这个不平凡的时期,革命的暴风雨猛烈地打击了中国的反动势力,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921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光荣诞生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这本红色经典《南昌起义》叙述了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不久,霹雳乍起,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革命烈火熊熊燃烧,照耀着中国大地。它以真实的历史﹑生动的细节﹑雄健的文笔再现了革命起义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那一个个详细生动的故事,令人心潮澎湃,激情倍增。

这本红色经典将我卷入了这场革命的暴风雨中……

“第四篇:甘棠湖上大决策”使我记忆犹新。贺龙的第二十军和叶挺的第二十四师这两支部队激烈的革命情绪,引起了反动派的严重关注。在他们离开九江的前一天吗,汪精卫和几个新军阀阴谋策划,以第二方面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去庐山开会,妄图借此机会解除他们的兵权。就在这危急关头,当时正在九江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果断地拉上叶挺﹑贺龙,以及第四军的政治部主任廖乾吾和中共党员高语罕,聚集到一起,作出紧急决定。为了安全和保密起见,在夜色中,他们以游玩的名义在甘棠湖畔登上一条小船,并共同决定了三条行动对策。这就是着名的“小船会议”,此次会议对促成叶﹑贺部队去南昌发动暴动起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磨刀霍霍﹑血雨腥风的日子里,贺龙﹑叶挺﹑叶剑英等共产党员与敌人们斗智斗勇,并不畏艰难万险,将南昌起义进行到底。这种大无畏﹑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所缺少的。人们处处勾心斗角﹑一毛不拔﹑只顾自己的安危,从未替别人考虑。人与人之间时常像埋了颗定时炸弹,一触即发。我想我们更应该像中国共产党员一样,拥有一颗关爱他人﹑支持他人﹑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心!

“第十八篇:血战会昌城”让我激动不已。起义军经过广昌之后,分两路前进,约定在壬田会合入瑞金,向会昌城进发。当时,敌军在会昌重兵部署。于是,便将起义军分成三路进攻:以叶挺指挥的第十一军两个师为主力,经洛口乡会昌西北之敌进攻;朱德指挥第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和六团向会场东北面助攻;由贺龙率邻第二十军的主力为总预备队,位于瑞金附近,策应支援各方。经过一夜急行军之后,朱德率领部队先到了会昌城附近的山头上。连绵不绝的高地上,敌人派重兵扼守着,他们的任务就是从这里发起进攻。会场战役很快就开始打响了,异常激烈的争夺战在山头上开展着。由于部队还没有完全到达,右翼第十一军也没有加入战斗,敌人便依仗人多势众,整连整营地向起义军的阵地发起猛烈地攻击,打垮一批,又上来一批。据说那时的起义军队伍里,有两个娃娃兵,一个十三岁,一个十一岁。他们俩格外勇敢,一边不断地追着冲锋号,一边挺着胸,勇敢地往前冲……敌人太多了,部队的装备也不齐全,只得在平地上卧倒射击,所以伤亡很大,把仅有的一点预备队都拿了上去,就连团部勤杂人员也投入了战斗……眼看敌人离阵地越来越近,向指挥所猛扑来,朱德从容不迫地走到一位牺牲的战士身边,捡起一枝步枪,镇定地拉开枪栓向弹槽里看了一眼,刷地推上了一发子弹,举枪就向敌人射击起来……敌人渐渐逼近,大家已做好拼刺刀的准备,但愚蠢的敌人被身上的衣物所迷惑,以为是自家人,便离开了。后来随着第十一军加入战斗,部队向敌军阵地展开全面反击,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并占领会昌城。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持久战。为了占领消灭敌军阵地的最佳位置,为援兵争取时间,朱德率领第二十军三师与敌人展开了一番激战,虽然战士们都伤亡惨重﹑疲惫不堪,但他们依旧为援军取得了时间,挺到了最后。尤其是那两位娃娃兵,他们虽然年纪小,但对革命的理解却认识得很深,他们奋不顾身,冒着子弹和炮弹的袭击地冲向敌人的阵地,那该有怎样坚定的决心,怎样的胆识与魄力……我想,如果以现代人的懦弱﹑胆怯与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娃娃兵相比,他们真是无地自容啊!我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栋梁,我们应该学会如何镇定地处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使自己得到更好地锻炼,在如烈火般残忍的社会浴火重生,是崭新的自己能为国家带来荣耀,为国家多添一份光彩。

中国共产党在蒋介石的残酷“考验”下“浴火重生”,踏上了光明之路,不仅解决了名族之间的矛盾,还为处于疾苦的人民排忧解难,伸出了援助之手,让国家更繁荣昌盛,让人民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员们,我向您致意,如今的美好生活,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份情谊,我将牢记于心,并时时刻刻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努力做到热爱他人,坚强不屈,勇敢,乐于助人等好品质,尽量完善自己!

望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坚强的为革命牺牲的人们,他们目视着远方,高举着革命的火炬,昂首挺胸地站在一片火光里,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痛苦的神情,更多的是喜悦之情,他们跟着革命火炬的光辉向前走,他们在烈火中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最新战争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青春片和动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

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佛教中有“上报四重恩”的偈颂,其中有一条就叫作“国家恩”。革命先烈为了什么可以不顾一切投入血与火的抗争,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兴盛吗?有些影评人本着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不经意间指摘着内战的大不韪,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反对内战的诸多不仁不义,甚或举出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影片作为佐证。对于这种观点,我并无异议,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内战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内战是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内战则是迫不得已,比如“长征”。评价一段历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判,而不应该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进行论断。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上来。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的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原形,基本上真实演绎了当年红军勇士两昼夜行军320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全貌,较之80年代的老版电影《飞夺泸定桥》更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推波助澜,各种场面的战斗如丛林伏击战、抢攻战、炮战、群战、对垒战都呈现得格外壮观,不仅子弹横飞清晰可见,甚至浓浓炮火或偷袭的子弹的呼啸都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看着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偷袭下无声倒地,一阵无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战士没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陆续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况还有瓢泼的大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也几乎是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每一项都足以载入世界纪录,每一项都值得全世界肃然起敬——这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谨是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叹服。

当然,全片的压轴大戏“飞夺泸定桥”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祈盼,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奇险的劣势环境、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还被敌人据断一根、简陋的武器装备、连绵不断的迫击炮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以及被敌人玉石俱焚点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镜头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残酷悲壮,宁海强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除此之外,白军田生才与小红军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对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黄团长与一众战士的革命战友情以及红军战士对过往老百姓的关心帮助等均都刻画得感人至深,令人动容。可以说,《勇士》在整体的拿捏上比之热映的《湄公河行动》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湄公河行动》着重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勇士》则更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影片的最后,李东学不断喃喃重复着“理想”二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红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正规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的原因。另外,大概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其中有两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处是被枪炮吓得瑟瑟发抖的大熊猫,还有一处则是吓得倏忽而逃的金丝猴。这是影片的创意之所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马石山十勇士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十勇士”为人民慷慨赴死,事迹足以彪炳千秋,其英雄事迹也一直被革命老区人民称颂和缅怀。但直到今天,“十勇士班”的确切番号仍然是个疑问。引发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英雄战斗群体的指挥者同名同姓。

党史研究者指出,1942年11月,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第三科科长唐次(慈)带领警卫连三排组成近20人的小分队在石山南麓地区与群众一起反扫荡,这支小分队竭尽全力掩护群众突围,最终全部牺牲。而部分被救群众在回忆录中称,“十勇士”是去东海区执行任务回来时被包围在马石山的八路军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战士,班长的名字也叫王殿元。

乳山市党史志办公室出版的红色文化典藏《巍巍马石山》中记载:战斗结束后,群众在马石山的平顶松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遗体,由于恼羞成怒的敌人对烈士遗物进行了破坏,现场的遗留物品无法证明烈士的部队番号。

不管“十勇士”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警卫,在革命老区群众的心中,他们有一个共同光辉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对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身取义建奇功的英雄事迹,革命老区的群众永远铭记于心。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当地民兵还提出了“向十勇士学习”的口号。后来,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后,指示文工团编排了剧目《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和3野第27军也分别在本部队中号召开展向“马石山十勇士”学习的活动。十勇士”的事迹也一直被群众口碑相传,十勇士的精神更被革命老区弘扬和传承。

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当时在海阳县担任文教工作。在危难时刻,他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小学教员十多人,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峻青同志回忆说: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姓名,至今我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 “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耳闻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辛殿良,当时是海阳县粟子沟村的青年民兵。这位历史见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再现了十勇士组织群众突围的历史场景:“当晚,我们与锁子前村的一百多名乡亲都被包围在马石山上,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个班的战士在组织大家突围。这个班共十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联络失散在山间的乡亲,按行政村组织起来,扶老携幼便于互相照顾,由村干部或民兵带队。在十勇士的率领掩护下,大家一批一批地闯出火网。”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辛殿良同志报名参军,英勇作战,屡立战功。他经常对战士说的话就是:“没有十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毛主席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毛主席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

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一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跑完二百四,拿下泸定桥!”这种信念就是勇士精神。

攀爬铁索桥的艰险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看点的桥段之一,生死关头勇士们的刚烈与机智一步一步的击退了敌人的攻击力,那个不幸被炮弹击中的勇士在掉进大渡河的瞬间,时间都凝固了,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掉下了眼泪,活生生的死的代价换来的今日美好的生活,足以令人感动泪流。这个勇士用牺牲告诉人们,胜利是需要牺牲的。

是的,最后战争胜利了。战争的胜利是全体幸存的和已牺牲的战士们共同奋战的结果。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还原了当年长征的诸多场景和事件。草鞋、铁索、森林穿梭,所有的元素都是课本中文字的真实还原。主演李东学更是把一个团长应有的顽强、果敢、足智多谋和纠结等各种情绪传神演绎,一个队伍的重点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他需要顾全大局,需要指挥整个队伍的进退,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李东学这个团长是合格的。

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有很多,这部《勇士》算是打响了第一炮,厉害了,我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红色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说画面,不得不说良心。开头的几个景儿,都有裸眼3D的感觉!大片的翠竹、在晨光里金色的雪山,湍急的大渡河……就是这些美景,与战争相映,叫人看得更不是滋味。密林里安然的熊猫与猴子(猩猩?忘记了……)叫你忘记了战争,可紧接着的,就是枪林弹雨,激战中晃动的镜头,子弹喷射出来时的火光,血糊糊的伤口,都很写实。这里没有抗日雷剧中开挂的主角——抹着发油喷了定型穿着帅气皮衣能在枪林弹雨中岿然不动毫发无伤还用一支小手枪杀敌无数的“奇侠”和智谋出众动不动三十六计以少胜多以一敌百的领导者,只有一支穿着草鞋、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年龄体力都参差不齐的队伍,用一部分人的生命换取了另一部分人的前进,而另一部分人,用自己的脚板,在29小时内跑出240里的路投入到一场更惨烈的战斗中。这里也没有智商欠费动辄溃不成军被主角吓得屁滚尿流的反派,都是一步一棋走出来的,反派小人物上没有太多着墨,但大主题还是很有进步的!

单说说红军战士牺牲场景,没有拖泥带水,没有你见惯了的死而复生或者都身中数枪还有大篇幅的临终嘱托才会闭眼的镜头。全程我都是攥着手心在看这部所有人知道结局的片子,仿佛置身其中。片中唯一开挂的可能就是廖大强,一个总负责牵制敌人多次被以为死了又在最后关头回来的具有九命猫属性的男人,但也在合理范围内,不作剧透了,留给要看片网友一点空间。

演技方面,李东学欠点儿火候,话唠,一个团长干着政委的活儿,话说,你让聂远干啥捏?他只能关心关心你受伤的腿,在你说话的时候点点头儿,另外,在你无力地说“前进”的时候有力地重复一次“前进”!不然战士听不着吧!聂远稍有点儿用力太猛,言谈举止见有那么点儿刻意,总体来说都还过得去,你能感觉到是李东学在演,而不是果郡王来串场;看到聂远,耳边就会想起一句歌词:眼睛瞪得像铜铃,等等等等……(聂远:眼睛大怪我喽?)但宋佳伦一如既往的赞,虽然他很有个人特征,但就是演什么是什么!小战士多是生面孔,戏妆上不是一水儿的油头粉面,也没有刻意地夸张——一看就是白白净净故意抹一脸锅底黑的那种,都像是风吹日晒而成的一种自然状态,眼神里是疲惫,他们记住的,只有听指挥,这才应该是真实的状态。

再来说个特殊人物,田生才,红四团俘虏,为养家糊口加入国军队伍的打炮奇才。一开始,觉得他是來搞笑的,主要是对演员太熟悉,颜值太正面,一开口一口子火锅味儿,就像你认识的一个人穿越过去的,所以就觉得他是走错片场来搞笑的。直到为了跟他学打炮背他行军的小战士倒下,累死,他的自责激发了他的担当,他跪在地上说要背小战士一段,他心里过不去的时候(大意),才让人觉得他就是田生才这个人物,他没有大志向,也不懂什么政治,他只在乎人、情,当他偷偷跑走又扛着炮筒炮弹赶到集结地的时候,这名俘虏来的战士是那么感人至深,他也是当之无愧的勇士!担当、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摔跤吧爸爸感想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满怀期待打开豆瓣,想看下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和讨论。结果在上面的评论区,满满都是“女权主义”的旗帜,让我不禁怀疑,难道真是这样吗?

我看过几个阿米尔·汗的采访,他一直支持印度改革(改变宗教愚昧,改变性别歧视等),这些负面的评论与他的个人印象截然相反。

我怀疑着:阿米尔·汗可能是一个披着进步者的极度直男癌的演员和导演。

结果,我不得不气愤地写下这篇影片。拜托!没有看懂电影就不要顺便高挂着“女权主义”的旗帜来掩饰自己愚昧好吗!那些自以为很懂“女权主义”的进步主义者来!你们连一个合格的电影观看者都算不上。

这部电影的确讲述两个在父亲威权主义下成长的女性最后在摔跤领域中取得不凡成就的女性,特别主角大女儿获得了世界冠军。

但,注意,整部电影,最微妙,最牛逼的转折点便是两个女儿与她们将要结婚的朋友谈话。

“the moment a girl is born, teach her to cook and clean, make her do all the household choices.And once, she turns 14, marry her off. Get rid of the burden”

那个朋友羡慕两个女人有这样的父亲,能够为了她们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女性主义者的影迷们,你们想想,如果这是“直男癌”泛滥的电影,这个转折点根本没必要加上去。电影大可直接是父亲威迫女儿不断地练习,最后女人成功了。另外,再注意这个电影的时间跨度,那是十几年的光阴。对于父亲来说,一个选择是让那两个女儿还是像别家女人那样奴隶于他和其他男人,一个选择是让全镇人耻笑他十几年,倘若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直男”的优越,哪个选择让他更能感受到“直男”的威风?

自那个转折点,女儿们终于明白到,她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去摔跤,只能去相信父亲的训练,也只能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最好的摔跤手。自此,她们奋斗的目标都是自己,并非为了敷衍和遵守父亲的命令。当然,父亲作为她们的教练和人生导师,是她们每次比赛的定心丸,鼓励她们勇敢向前。

正是这个谈话,两个女儿明白到父亲对她们的期待:自由,独立。

她们也希望通过努力来回馈给给予她们一切的父亲。这是父女间的爱。

另外,也顺带一下印度的社会环境。我认为,在印度,即使在21世纪,它仍是一个连女孩上街都很危险的国度,谈现代的西方女权的观影者都是耍流氓。

最后,我的观点是:作者实际上是在告诉印度社会,女生也能做得比男生一样好,他期待目前强势的男权社会(印度)愿意开始去给予女性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机会。

别依照这句话喷我“直男癌”,说需要男性给女性机会。社会都是需要逐步发展的,美国发展了多少年,一步步从“承认黑人地位”,“承认黑人市民权”,再到“男女平等,女性投票权得到承认”,最后达到今天的“仍然在反性别歧视”。这一步步的发展难道就是喊几句口号就可以了?那需要当时的强势文化做出让步,弱势的文化才能渐渐发芽和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勇士》中,仍然坚守着当年“飞度泸定桥”的一个“飞”和一个“夺”展开故事,故事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无论是如神兵天降般的行进,还是用生命铺就的桥板,每一寸的胜利行进,都由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铸就:“飞”是指红军的急行军,接到命令的红四团昼夜兼行,一天行军240华里山路,不仅令敌人匪夷所思、目瞪口呆,而且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神速奇迹,有关这次被外人看作是“天方夜谭”式的行军,影片给了大篇幅的描写,无论是行军途中的遭遇战、阻击战,还是行军过程中的战斗减员、配重减持,正如敌人所说,红军经过这一路的侵扰战斗,损失巨大,能活下来的战士,各个是精兵强将,都成就了一双铁脚板,这样的神兵队伍,确实是威武之师,必胜之师。

“夺”则是一场旷世的攻坚战,但战事所迫,又必须速战速决,当泸定桥已经被敌人抽去了木板,只剩下十三个粗粗的铁索在大渡河上随风漂荡,已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再加上河对岸的敌人早就布下了天罗地网,枪炮齐备,子弹充足,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当两队号手站在“泸定桥”的铭碑前吹响冲锋号,当22名夺桥突击队员顶着对岸的枪林弹雨冒死一寸寸地前进,一种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血色可以渐淡,但意志不能屈服,泸定桥,注定是一座光荣的丰碑,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摔跤吧爸爸感想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7点15开场的电影,2个多小时的电影,精彩绝伦。不管是剧情,还是演技,还是配乐,还是赛场上因为汗液肢体摩擦的声音,都绝对是一场难忘的电影。一部支持你走向梦想的电影,一部像石头一样支撑你信仰的电影,一部难以忘怀的电影。

最佩服电影中爸爸的智商情商,是他一手培养了首个印度世界级的摔跤冠军。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为国争光获得世界冠军,因为某些原因,他不能实现了,他就寄希望于下一代,只可惜,他生了5个女儿,再次打破他的希望,然而又一次因为女儿因教训人,把对方打的鼻青脸肿,他又燃起了希望,他觉得女儿也可以成为世界冠军。在印度这个男权主义极其严重的国度,爸爸排除万难,训练他的两个女儿成为了一等一的摔跤手。终于,大女儿已经成为了全国摔跤手冠军,下次就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了,她也即将走向培养世界级选手的学院进修,从此不再是他爸爸训练她了。从小,他父亲就对他们特别严格,不能吃煎炸辣的食物,针对她的特质选择作战方针等等。第一次脱离父亲,还是国家级教练,国家级教练也没有事事具细的照顾她,她开始爱漂亮,开始留长发,开始吃垃圾食品,反正这些教练管不着。最重要的是,这位国家级教练是一个很自我的人,不能吸取别人意见的人,一开始,爸爸想要告诉他,他女儿是他怎么样培养的,之前两个人沟通下,会对培养一个有特质的摔跤手是有益无害的,然而,他很抗拒别人的提议。 这位爸爸也只能就此作罢。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女儿走上了世界的舞台上,和其他国家级选手pk ,在缺乏自制力和错误的战略指导下,大女儿连连失败,无缘入围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最新战争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我们都是超能力者!

同样是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从头到尾猛打一通,“主旋律御用导演”宁海强执导的《勇士》比之前香港导演彭发拍的那部《我的战争》靠谱多了!剧情、角色、情绪、氛围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战争戏也不乏看点。由于有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史奇迹打底,影片主创干脆彻底放飞想象力,将战争戏的动作场面玩出不少花样,红军战士的体力和能力全面开挂,简直有如超级英雄,让人看完心里只有一个字——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中央红军从大渡河东西两岸夹江而上,其中右岸的红四团官兵在天降大雨、山路崎岖陡峭的情况下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铁链夺下桥头,最终与左岸部队一起占领了泸定桥,从而让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由于“飞夺泸定桥”在我军战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影视作品呈现,今年又被冠以《勇士》之名再登大银幕,导演的创作思路也明显不再固守传统的主旋律套路,而是充分照顾到当下观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需求,运用商业大片表现手法,将“飞夺泸定桥”这个传奇壮举以更为传奇、刺激、火爆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影片的精神内核和角色塑造依然保持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真善美和高大上。总体来说,《勇士》这种“主旋律大片商业化”的手法,跟之前同类型的《我的战争》相比,明显更加成熟,主旋律与商业化的平衡把握得更好,因而也相对来说更加好看。

从《勇士》的方方面面都不难看出影片主创求新求变、制造看点所花费的心思。就拿影片开头来说,在红军行军途中居然惊现国宝大熊猫的身影,不是说早就不允许训练熊猫拍戏了吗?所以影片能奉献这个“惊喜”实在是令观众喜出望外,而且在巧妙的剪辑之下,熊猫还能奉献出“精彩演技”哦!从偶遇红军的好奇到红军喂它吃竹子的乖巧,熊猫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可爱。随后突然降临的战争戏,熊猫的表情动作也能完美配合氛围,枪声响起,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最终跟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望着红军离去的样子仿佛有不舍之情,真是让人感觉没看够呢!

影片开头有熊猫作为“客串嘉宾”出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兴致,随后接二连三的战争戏,主要靠“火爆”与“开挂”二字持续吸引观众。开头的强渡安顺场与结尾的强攻卢沟桥,形成一头一尾两场战争大戏,场面壮观、火爆异常。尤其是影片为了突出火爆感,明显减少了对步枪射击的呈现,主要展现敌我双方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冲锋枪疯狂扫射,还有迫击炮的连续轰击的场面,营造“枪林弹雨”激烈感来突出影片火爆战争片的气势。在“飞夺泸定桥”一路上发生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影片则采取了类似“闯关游戏”的表现手法,敌军采用一个又一个战法来袭扰和堵截我军,而我军则见招拆招一一应对,千方百计完成“闯关任务”。在此过程中,我军和敌军的能力都进行了适当的浪漫化夸张,来强化对决的精彩激烈,我军战士更是有如变身超级英雄一般全程开挂、无所不能,比如说我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突然开启跑酷技能,高来高去,有如猿猴一般灵巧地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攀援腾跃,翻过岩石峭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后来遭遇敌军伏击时,红军战士也能突然变身“人猿泰山”,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你说霸气不霸气?最后我军战士爬铁索过泸定桥也是全程开挂,拿着金属锅盆就像拿着美国队长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功夫不是一般地好!片中的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在120公里强行军的前一天就已经走不动了,后来强行军开始却仿佛问题不大了,好多没病没伤的战士跑到最后有不少都累死在路边,而这位腿上负伤的红四团团长跑到终点依然有余力精神抖擞地指挥夺桥战斗,这也是超能力者啊!

前面之所以说《勇士》比《我的战争》拍得更好,主要是因为本片在剧情、角色、情感方面比前者有更为丰富细腻的表现,这就是内地导演比香港导演更懂得如何拍好主旋律优势所在。许多战争片虽然都能展现火爆的战争场面,但对总体战局的介绍和呈现往往不足,导致观众看完除了留下火爆印象之外,对整个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很模糊。《勇士》则利用大量直观明了的手法让观众对于“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除了敌军指挥室里巨大的立体沙盘展现了泸定桥周边的地形以及重重关卡之外,影片还一再结合电脑特效,将红军左右两岸进击的行军路线展现得清清楚楚。在角色和情感方面,除了主旋律影片对于我军指战员一贯的不怕苦不怕死、亲民善良的常规塑造之外,还十分注重用亲情和友情来打动观众,比如说片中一位红军战士对一个女流浪儿的悉心照顾,寄托了他对失散妹妹的亲情。而另一位红军战士身上总是带着在中央苏区失散的女儿的照片,加入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时,还不忘嘱咐战友万一自己牺牲、要替他寻找和照顾女儿。片中国民党炮兵俘虏的这个角色,也细腻展现了他从抗拒到融入我军的过程,而感化他的关键点正是我军战士为革命为理想的无私忘我的精神,通过对他的悉心求教甚至牺牲自我,给了他强烈的人性震撼。这些人性化表达也让影片少了一些主旋律的说教色彩,多了一些感人的真挚情感,因而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与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勇士》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一角,在片中率领勇士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于惊涛骇浪之中突破天险飞夺泸定桥,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不朽的一页篇章。戏里,众勇士并非仅仅在桥面上作战,而是需要连夜奔袭240里才能到达泸定桥,期间不断打仗,抵抗敌人的恶意“骚扰”,时而丛林游击,时而对峙火拼,上演了一段段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场面。

在海拔高达4000米的雪山上,一度产生高原反应的李东学却欣然表示:“很晕,很美。与灵魂作伴,让时间对峙荒凉。“然而丛林雪山带来的不只是美景,据透露,主创们很多人都遭到了蚊虫的“袭击”,其中很多人甚至发生了化脓现象。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为了不耽误影片拍摄,主创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隐忍,没有任何一个人掉队。

大家用实际行动将勇士精神从戏里传承到戏外,在通过大银幕将其展现给更多的观众。但是每当谈起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李东学则坦言:“拍的时候虽然艰苦,但片子效果还是不错的,值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