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的别称和雅称【通用20篇】

导语: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春节的写作素材,欢迎查阅!

浏览

4093

作文

35

篇1: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②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③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④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⑤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在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免""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如:

①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②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父亲的别称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的称呼繁多,包括爸、爸爸、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来自英语「Daddy」的粤语发音)、老子、老窦(或作老豆,粤语)、老头等等。 中国古代又称爹,满语称阿玛。已死去的父亲被称为亡父、先父、先严、先考,在世的父亲为生父,「生父」亦同时可指有血缘关系亲生的父亲(相对於继父或後父)。 此外,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较文雅的说法是家父、家严,称已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要特别注意的是,有时候母亲或与有子女男性结婚的女性(继母)也会用儿女对父亲的称呼(爸爸或孩子他爸)代表她的丈夫。 在古代中国的汉族皇族中,父亲被称为父皇或父王。清代的皇族则称父亲作皇阿玛。 在某些一妻多夫家庭中,子女称母亲的主夫以外的其他丈夫为「叔」,实际上却可能是他们的亲生父亲。 在华人社会中,一对夫妇婚后也会称对方的双亲为爸、妈,以示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高考写作素材:唐代诗人的别称汇总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

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仙 唐代诗人的别名趣录唐代大诗人李白,好饮酒,其实想象出奇,豪放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时人称他为“李谪仙”。

19、诗圣 唐代诗人的别名趣录唐代大诗人杜甫,是做敦厚严谨,沉郁顿挫,多反映民间疾苦,充满忧国忧民情怀,被称为“诗圣”。

20、诗豪 唐代诗人的别名趣录唐代刘禹锡,是个风格雄浑豪迈,被白居易推为“诗豪”。

21、诗魔 唐代诗人的别名趣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实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所以人称“诗魔”。

22、诗鬼 唐代诗人的别名趣录唐代多才而短命的是人李贺,其实大都构思奇特,意境怪诞,迷离恍惚,变幻莫测。宋代魏庆之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故其有“诗鬼”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别称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1.年龄称谓:①垂髫指三四岁-八九岁儿童。②总角指八九岁-十三四岁少年。③豆蔻指十三四风岁-十五六岁的少年。④束发:男子十五岁。⑤弱冠:男子20岁,表示已成年。⑥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之志)⑦不惑:是男子四十岁。⑧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即知“天命”)⑨花甲:是六十岁。⑩古稀:是七十岁。⑪耄耋:指八九十岁。⑫期颐:是一百岁。

12.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108岁;喜寿:7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高考写作素材:广州的别称大全及历史介绍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古称任嚣城、楚庭、番禺,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西江、北江交汇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中国南海。

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

广州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

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有“千年商都”之称。加上外国人士众多,也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诗人的别称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古代诗人别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诗家天子—王昌龄

唐代诗人王昌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花”,而被举为“诗家天子”。

15、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月亮的别称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1.白兔(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2.白玉盘(呼作白玉盘。大明夜已残)

3.半轮(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4.宝镜(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5.冰壶(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6.冰鉴(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7.冰镜(团团冰镜叶清辉)

8.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

9.冰盘(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10.冰魄(玄云忽开黄道明,顾兔涵秋抱冰魄)

11.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

13.蟾宫(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14.蟾光(仰首望蟾光, 无踪亦无影)

15.蟾盘(共看蟾盘上海涯)

16.嫦娥(嫦娥出复还, 似诉无限情)

17.方晖(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

18.飞镜(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19.飞轮(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20.顾菟(阳鸟未出谷,顾菟半藏身)

21.挂镜(台前疑挂镜,帘外似悬钩)

22.广寒(深守广寒内, 时思海上生)

23.桂宫(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24.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25.姮娥(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26.金波(月穆穆似金波)

27.金镜(何人玉匣开金镜)

28.金盆(墙西云正黑,趾趾堕金盆)

29.明镜(飞轮了无辙,明镜不安台)

30.清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31.琼阙(细雨蒙琼阙, 浓云蔽玉京)

32.秋影(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33.素娥(素娥即月亮别称)

34.素月(太阴妙果素月天尊神位)

35.太阴(太阴妙果素月天尊神位)

36.兔影(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

37.悬钩(台前疑挂镜,帘外似悬钩)

38.瑶台镜(又疑瑶台镜)

39.夜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

40.银盘(月从海东来,径尺熔银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以花命名的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高考写作素材:春节的别称及习俗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 “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古代女人的别称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这些代称大多是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在此作简要介绍。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色的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色的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的别称

全文共 1303 字

+ 加入清单

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诗人的五个别称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人称“诗仙”。

诗圣明清文人把杜甫称为“诗圣”。叶燮的《原诗》中有诗名“诗圣推杜甫”。

诗豪指诗人中的英豪。《新唐书·刘禹锡传》曰:“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

诗魔指酷爱做诗的人好像着了魔一般;也指做诗的癖好、兴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诗囚指苦吟的诗人。元好问在《放言》诗中写道:“长沙一湘累,郊岛两诗囚”。郊,指孟郊;岛,指贾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小学生七夕作文:七夕节的别称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2张)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节日的别称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一: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日,无朔,元正,元春。

初七:人曰。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元夜,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三月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月初八:浴佛日。十九日: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午节,蒲节,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星节,乞巧节。十五:中元。

八月十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农历月份有哪些别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古代对女子的别称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下面小编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对女子别称吧!

①、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②、红裙。本指妇女穿的裙,也指妇女。如唐代韩愈《醉赠诺z书》:“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③、红粉。本指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白x,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④、粉黛。本指妇女涂在脸上的白x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⑤、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人的代称。如唐代高适《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⑥、红颜。本指妇女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⑦、裙钗。因妇女著裙插钗,因此称妇女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⑧、巾帼。本指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成为妇女的代称。如清代湘灵子《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古诗词中美女的别称

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女摇仙佩》:“有得许多姝丽,拟把名花比。”

惊鸿:陆游《沈园》:“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碧玉:万楚《五日观妓》:“西游漫道浣春纱,碧玉今日斗丽华。”

蛾眉:白居易《王昭君》:“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红颜:吴伟业《圆圆曲》:“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袖:韩《边上看猎赠元戎》:“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红粉: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偶发狂言惊满座,两行红粉一时稀。”

倾国: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倾城:李商隐《北齐》:“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清明节的别称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为什么还有一个寒食节的别称?

关于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做寒食节,这跟清明节的一项习俗以及这项习俗的由来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这一天,家里不能够动烟火,只能吃凉的食物,又称寒食。实际上,在原来,清明节和寒食节本不是一天,只不过由于这两个日子非常接近,经过历史的演变,清明节和寒食节就逐渐变为一天了。那么,又为什么会有寒食这样一个习俗呢?

寒食的习俗跟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介子推有关。据传说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二皇子重耳为奸人所害,被迫流亡,最开始有许多臣子追随,主要是希望重耳复国时能够获得更多的荣华富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都不再对重耳复国有信心,所以逐渐离开了重耳,只剩下了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介子推。再后来,历尽千辛万苦,重耳复国成功,成为著名的晋文公。但是开国元勋介子推却隐居在了绵山的深山老林中。重耳派人去请介子推,希望能够让介子推继续辅国,但是介子推却不从,因此晋文公下令大火烧山,希望能够逼出介子推。但是却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在了绵山上。晋文公异常悲痛,下令全国这一天都不许开火烧饭,只许吃冷食,这便是寒食的由来。

清明节为什么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别名踏青节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清明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节,所以古人喜欢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呼朋引伴,放浪形骸。所以清明这一天就又别称踏青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秋的别称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此外,秋天还有三秋、素秋、商秋、西陆、白藏等雅称。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就就是指秋天。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商秋: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秋还称商序、商节、白商。

西陆:就就是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牞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就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就就是指秋天。谢月兆有诗云:“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爽节亦就就是指重阳节。李适有诗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秋天称呼颇多,还有清秋、高秋、霜天之别称,秋意似乎详述不尽。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子侯《董娇饶》:“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庾信《和裴仪同秋日》:“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知识扩展:秋的别称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季节把我们带进秋天,秋天有高爽的天空和丰实的蕴涵,还有诸多美丽的别称。如农历七月称为首秋、初秋、早秋、新秋、上秋,八月称为正秋、中秋、桂秋,九月称为晚秋、凉秋、暮秋。

此外,秋天还有三秋、素秋、商秋、西陆、白藏等雅称。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商秋: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秋还称商序、商节、白商。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牞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谢月兆有诗云:“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爽节亦指重阳节。李适有诗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秋天称呼颇多,还有清秋、高秋、霜天之别称,秋意似乎详述不尽。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子侯《董娇饶》:“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庾信《和裴仪同秋日》:“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