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优秀20篇

《呼兰河传》是2024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自传体小说,作者是萧红。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现在开学吧给大家推荐了呼兰河传读后感五篇优秀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4095

作文

32

篇1: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

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

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说创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点的结构形式。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呼兰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读者对于背景有一个直观明朗的感觉,然后再将笔触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艺术手法会渐渐地将读者带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传》出自萧红笔下。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省呼兰县人。本书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是萧红的成名作。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呼兰县去看看“小萧红”吧!

本书共有七章,叙述了风俗人情、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作者用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了儿时的记忆。其中这里有描写景色的让我深有感触,如:“天空是灰色的”,“严冬已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等,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严冬的天气。我最喜欢第三章,写得是“我·祖父·后园”,其中一段还上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哩!萧红在这一段中总说“在后院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这让我产生了疑惑:难道在呼兰县天天不都是自由的吗?当我看到她的标题“我·祖父·后园”时,才发现在萧红的心中,祖父带给她了快乐、自由和幸福。祖父很爱孩子,天天都会逗她们笑,多么慈祥的老人啊!虽然他早已过世,那快乐的记忆一直在萧红的心中。祖父过世后,萧红倍感孤独与失望。没关系,萧红,坚强起来!

如果你深入故事情节,又可看出作者对人们的讽刺,愚昧,麻木……有一段说了人们病了就请巫婆跳大神,突出了人们的迷信。“大神穿着奇怪的衣裳,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人们对大神就像员工对领导似的,让人感到遗憾。

作者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叙述起了她的童年往事,也充当起了呼兰县的“小日记”。虽然人生艰难坎坷,但是不能忘记的却是那一个个幸福的笑脸,把伤心抛到脑后,你也不知,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加油,做最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 20 世纪的小城 —— 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萧红的童年生活和一点一滴的成长,故事发生在20世纪并不繁华的小城呼兰河,这里的人们善良却愚昧,各个章节都挺有意思,人物的形象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可最让我潸然泪下的章节,还是《小团圆媳妇》。

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胡家的团圆媳妇成天乐呵呵的,婆婆就经常以“不守规矩”为由抽打、辱骂她。不料小团圆媳妇生了病,婆婆用“传统”方式三番五次地折腾她,最终,她死于非命,年仅14岁。文章中的一些小细节打动了我,比如:“胡家婆婆一听她生病了,就张罗去扎纸人儿”。你看婆婆多爱自己的媳妇儿,“一听”“就”就可以看出。不过,婆婆可能方法错了,有病要治,而不是去祭鬼拜神。不过,婆婆对儿媳的心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的。接着,婆婆又请了一个“云游真人”对媳妇儿算命,一帖十吊钱。“十吊钱啊!可以……”我觉得这句话写的特别好,极其生动地写出了胡婆婆当时及其繁杂的心理反应,生动再现了胡婆婆的吝啬与用钱的于心不忍。下面,绞尽脑汁的胡婆婆用了跳大神的方法,大神让团员媳妇用烫水洗澡,可怜那团圆媳妇,烫一次昏一次。我的眼角又开始湿润了。“接下来的几天,那团圆媳妇昏昏沉沉地半张着眼……”“昏昏沉沉”用的很好,充分体现了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三番五次折磨之后显出地奄奄一息的模样。我读了这一章深有感触,呼兰河城的人们既善良又愚昧,他们真实的事件也告诉我们:人不能迷信,只能崇尚科学,才能健康的活下去。

此外,《呼兰河传》中还有一些十分精彩的章节哦,你瞧那个淘气的小萧红,一天都拉着祖父大“闹”园子,她就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鸟儿,畅享在童年无边无际的蔚蓝天空里……

《呼兰河传》真的如茅盾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没错,小城呼兰河是充满善良与承载着萧红美好童年韵律的小城,但我也用小团圆媳妇的例子告诉每一个人:崇尚科学,拒绝迷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现代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942年,历经坎坷的女作家萧红离开了人世,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年幼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职顽固,只有祖父最疼爱她。走进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内,自由自在地玩耍,为人们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小天地,在那儿,自由自在地玩,没有人会管你。读到那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画——女孩,在园子中乱跑,植物满园子乱长,祖父乐呵呵地看着女孩……多美的一幅风土画呀!这不就是一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吗?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欢乐的地方,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到一个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却不认为是在折磨她而是对她好。有二伯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三十多岁到张家做长工,六十多岁了还一贫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厨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们骂他、笑他,这不正是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吗?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除了祖父,这座小城内已没有什么可以让萧红留恋的了。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在尾声中,她写出了对幼年自在生活的怀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时,她也记忆犹新。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乡土气息,让人读后余香满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兰河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只有两条大街,街上仅有数得过来的几家店铺,两家学堂,里面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合起书本,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仿佛又看见人们自娱自乐的活动,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野台子戏、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仿佛看见了河面上的白菜灯、西瓜灯在漂移;仿佛听见笙、管、笛、箫的声音荡漾在街道上,仿佛又想起了那性情古怪的有二伯……

我看到了当时社会上的黑暗,与人们的无知。小团圆媳妇原来是一个乐观的十二岁姑娘,却因为人们带以开玩笑的态度而被滚烫的水烫死了,一个叫“磨官冯嘴子”的人,与同院的王姑娘成家,却因大家的羡慕和嫉妒、冷嘲热讽、在绝望中离去。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文中小团圆媳妇实在是太可怜了。开始,胡家因为她的开朗总是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想来了下马威罢了。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终于她被折磨的生病了,可左邻右舍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的被折磨死去。

心痛着,叹息着不由自主地对比起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身边不免也有这样的人,看见别人落难,不及时伸出援手,反而幸灾乐祸;也有这样的人看见别人的好而眼红、冷嘲热讽!是啊,这个文章中的愚蠢无知的人们与灰谐的小城在每个年代的生活中都会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渐渐步入文明年代。

我们的童年是美丽的、快乐的,像一首轻快的歌,一幅美丽的画,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跟《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比,萧红的童年虽然也有快乐,热闹。但是社会的落后,人们的愚昧无知迷信……作者缺少了陪伴,她是多么寂寞、失落啊!

现在的我们幸福多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把握当下。作者用生动、细腻文笔向我们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情景,也同时在告知我们心怀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呼兰河传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平淡得如秋水的文字,却描绘出一片多彩的风土画,吟诵出一串凄婉的歌谣。这,就是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

寒假里,这本使我深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的童年。一个个故事独立而又浑然一体。其中,我最记忆深刻的是小团圆媳妇的故事。

小团圆媳妇有个婆婆,这婆婆待她一直很不好,经常打她,掐她,骂她……。后来,小团圆媳妇生了场大病,脸色苍白,奄奄一息。她婆婆不是去请大夫,而是帮小团圆媳妇举行了驱鬼活动。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最后活生生的一个人,就被他们折磨死了。

看完小团圆媳妇的故事,我的心情像大海一般波涛凶涌,久久不能平息。也许,小团圆媳妇的病,只要多吃点药,就能解决。也许,那些所谓的跳大神,热水洗澡驱鬼,扎彩人……,不做反而会好。可是再多的“也许”也换不回小团圆媳妇的命了。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时封建迷信制度惹的祸。我陷入了沉思,再看看当今的社会,虽然比那时好多了,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有一次,我好朋友小芳说:“大年初一,她自己不小心摔碎了一个玻璃杯,正想扫掉,她奶奶连忙挡住她的手,然后说岁岁(碎碎)平安。扫了就不好了,不许扫!”后来那些碎玻璃还扎伤了一个客人的脚。我听后想: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尽我的力量驱逐这种现象!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使我很同情她,同时又很愤怒!然而再读读作者与她的祖父的故事,我不禁又哈哈大笑。祖父最关心作者萧红,祖父就像是萧红的知心小伙伴,和她嬉戏玩耍。萧红与祖父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成了她童年的快乐音符。想想萧红无忧无虑的童年,再想想身处童年的自己突然很高兴。是呀,时光如水,逝去如飞,让我们珍惜童年时光吧!

读完了《呼兰河传》,我要谢谢萧红作者,她让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漫烂的童年时光中;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想站住了,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女孩在阴凉的地下睡着了。同时这本书也被著名的大作家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他三十一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间。在一九四零年十二月——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她写她最后的巨著——《呼兰河传》。这本书有幽默,也有讽刺,开始读的时候会有轻松之感,而然,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下去。

呼兰河这条小城,除了平平常常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不少的庆聚如:跳大神、放河灯、四月十八日娘娘大庙会……除了呼兰河这条小城以外讲的最多的就是和祖父一起的故事了,她小时虽然有一个完完整整的家,但是真正爱她的却只有祖父,而祖父经常去的后花园也许就成为了她最怀念的地方了。后花园就是她的天堂,她在那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呼兰河传》上的阴暗不但见之对全书的情调,也见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如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呼兰河传读后感100字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读书使人认识世界之广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书就像一幅幅带框的画,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们之间往往有许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兰河传带给我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似乎因为地处北方严寒之地而又与世隔绝,导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讲述的故事也与众不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连接了起来。一个个有趣或者无趣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呼兰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和人情百态。

呼兰河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里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语也是那么普通,但却像是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后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讽刺文字,却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蔓延泛滥所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章首先对呼兰河的风情进行了描写,展示了呼兰河整体的地理面貌。其中细小的人和事描写又数不胜数,如卖馒头的老头子因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馒头滚落出来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捡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吃他馒头的人说:‘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描写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描写了人的习俗和风情。

呼兰河是闭塞的,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也进不去。呼兰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们最喜欢看热闹,传八卦。街上有一个“大水泡子”车马通过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马经常陷进去,猪啊鸡啊狗啊猫啊更是经常淹死在里面。人们却从来没想过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给人们带来两项好处:第一就围观和议论陷进去的马,马陷进去是十分不易出来的,也有帮忙的也有不帮忙的,更多的是围观和议论的。虽然很艰难,马最终还是出来了,围观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会传“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马。”虽然马没有死,一哄起来就说马死了。若不这样说,觉得那大泥坑也太没有什么威严了。二是由于有猪会淹死在里面,于是人们可以在买到比平时便宜多的猪肉吃。而买到的猪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然而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所以还是淹死的猪吧。然而实际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头猪,却常常可以买到便宜的猪肉。呼兰河的居民就这样自欺欺人,而把这泥坑子当做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若是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这瘟猪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说“就算是淹死的猪也不应该抬到市场上卖,死猪终究是不新鲜的,税子局是干什么的?!”关于这瘟猪肉又有小孩子不会说谎,而被打的。不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装》里的小孩,那个小孩有没有被打呢?

呼兰河的居民是麻木的,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吭的默默办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过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锤棒追,锤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当当的乱响。棒槌一锤完,做起被子来,就是冬天。

呼兰河的居民是贫穷而又不讲卫生的。不仅是因为前边说过的瘟猪肉,这里的人梦想就是吃得饱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人人都爱吃豆腐,有吃不起的。传说有这么一个家长,他下了决心:“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街上卖麻花的提着篮子从街这头挨家挨户卖到街那头,一家有四个小孩,最小的手特别脏就像煤球一样,每个人都把麻花翻捡过一遍。然而最后这篮子麻花还是卖完了,给孙子买麻花吃的老太太还说:“你看着油光发亮的麻花多干净,就像是刚出锅的一样。”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最好看的要数火烧云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把红公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子,往墙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了小金猪。文中有比喻有颜色有形状也有动作描写的十分精彩。

文中对婚丧嫁娶的描写又处处藏着对封建迷信的嘲讽。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戏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无非是敬神怕鬼,又处处透露着嫌贫爱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对团圆媳妇的描写使我尤为深刻,健健康康活泼可爱的一个女娃,嫁到了丈夫家,还没来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气,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种打骂:“……总之,她一不顺心,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有娘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儿子她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唯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都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小团圆媳妇生病了,迷信的人们花了“巨资”请了道士和大神来驱魔治病,把她当众脱光了按在装满开水的大缸里洗澡,洗的昏厥过去就泼凉水然后再来一遍,反复三次。最终小团圆媳妇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第三章开始描写祖父。祖父情深,田园乐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与这呼兰河隔离了起来。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来,也有那么几间房子、一个园子,祖父喜欢养鸟,会带我去钓鱼,院里也种菜养鸡,时代不同我们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卖的热豆腐还有我最爱吃的米酒。虽然井里没有淹死过鸭子或鹅,因此我也没吃过祖父做的烤鹅,但是有我最爱吃的鸡蛋穗儿,院里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里面用井水洗澡,还曾经溜进去过一条水蛇,被祖父拿去饭店卖了。祖父种的葫芦,晒干了给我放着给我做酒葫芦玩。也带我捉过倾听,也有钟也有贮藏室,里面也被我发现了各种各样的“财宝”,也有红灯笼,不过是塑料的……我在感叹作者记忆如此清楚的同时,又发现在我童年里出现过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记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刚拿过一样,可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祖父已经不在了。好在祖母还在,虽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然而身体十分健康。我不讨厌祖母,她不但没有用针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牵着我的手走不长不短的路去蛋糕房买刚考好的蛋糕吃。还有文中关于表哥的描写,我也有一个表哥,就不详细描写了。

此中体会,二千余字不过讲述一二,具体内容各位还是读原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认真地读完此书。

这本书所写的是当时的旧社会,农民像蚊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这混沌的生活迎来了日本侵略者,宣传着“王道”,压榨着农民,政府却让他们抢了去,而被压榨的人们却起身反抗。蚊子似的他们变成了巨人。连眼里只有山羊的二里半,也放弃山羊,自己去抗日。老胡家有一个团圆媳妇,被婆婆打了一个月,终于打出了病,又请骗子治病,生了个孩子,死了。她婆婆也死了。不就是因为她太大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使婆婆管教她,她尽然不服管教,又嚷嚷回家,就把她揍死了。东二道有一个大泥坑,五六尺深。淹死过猪,鸭,鸡,马。上午刚刚淹死的猪,下午就出个便宜价卖了。有些勇者冒险跳了过去,后者看前者跳了过去赶着马车往前冲,嘣的一声,翻了进去。哈哈,前者勇者,后者愚者!前者一过去,就说:“这算什么,一辈子不走几回险路那不算英雄。”

珍惜吧,珍惜这个时代,珍惜着个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经历。这位女作家笔下的《呼兰河传》,使我感触很深。这是一本书,一本不普通的书,它的韵律似一首歌,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开始时,它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但,越来越久,你就会发现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先从萧红的生平说起吧。

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制的家中,她的父亲是位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化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只有祖父疼爱她。她的母亲在她年幼时病故。祖父张维祯是一个很好的老人,她经常和祖父去小园玩。

所以萧红的后期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她和祖父的回忆为题材。我记得有这么一段:

我家有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样样都有。蝴蝶有黄蝴蝶、白蝴蝶。这些蝴蝶太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胖圆圆的和一个小球似的,落到一朵花儿上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特别大。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就结一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也没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我想这是《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了吧。因为它的美好、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

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在我看来本应该是更多的美丽世界,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人们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蒙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谓的“看热闹”,仅仅是看母亲动手打孩子、跌进泥坑,对此还拍手叫好;“参观”他人的自杀竟也成为人们的娱乐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来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欢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确,人们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许,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无知和封建陋习会的面目全非。

“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这是人们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们自以为十分清楚人生意义,但值得讽刺与不幸的是,他们口中的生存意义只是吃、穿。听天由命的态度、没有理想与追求,这样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们对现实自欺、漠然,对鬼神这些子虚乌有的事物却格外重视。各种礼仪、节日、活动,不惜花重金来跳大神、请神仙治病。风俗传统被人们得戏谑,变为迷信陋习,是人们为了寻找安慰、安与现状的最佳方式。这样的闹剧,也只是人们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罢了。

而在种种卑琐的人生中,总会有美丽的出现。在“后花园”的生活,无疑是作者最为欢乐的时光,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如人性相比,这里的天地是天真烂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对作者的爱与呵护更是无与伦比的。我想着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万幸了吧。

故事的尾声,只是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回忆。那些爱憎分明,挥去吧。保留的美好,对故乡、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来结尾,她释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静静的、缓缓的来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了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心情是复杂的——有愉悦,有伤感,还有释然。正如茅盾在序言中所说,它不像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更像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读着这部小说,仿佛看到萧红就站在我的面前不曾离去,如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娓娓道来她童年的趣事:呼兰河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知足,过着一尘不变、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笔调一转,萧红变得忧郁起来,我们看到的是她单调寂寞的童年,尽管祖父给了她很多慈祥的爱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得不到家庭温暖和父母爱的孩子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她日后在三次婚姻中屡遭失败的原因吧。

呼兰河发生着一个个普通而残忍的故事,日复一日,萧红痛斥这人吃人的旧社会,痛斥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对家乡人民愚昧、麻木、任其宰割的命运报以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对家乡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觉醒感到欣慰。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虽然她的一生都在反抗旧的封建礼教,但她最终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

我认为呼兰河传这部小说是消极的,如同翠姨,她生活在新旧社会交织变迁的时代,对于现实的不满只作内心默默的反抗,呼兰河转又是积极地,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些像萧红这样具有先知先觉的进步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唤醒民众愚昧的良知,揭开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的面纱,也许萧红没有像赵一曼、秋瑾、石评梅那样对未来充满热情,投身革命,也许她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情感悲痛中,但是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那样寂寥悲痛的心境下,依然执笔完成这不朽的巨作,这就足以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读完这本小说,也深深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对一些落后的农村依然被贫困愚昧困扰的现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我深深地看到了萧红那五彩缤纷的童年,我也看到了她最亲爱的外祖父,和那老胡家那个可怜的团圆媳妇,还有卖粘糕的歪嘴冯子,还有性格古怪的有二伯,构成了萧红五彩缤纷的童年。

萧红的外祖父是个可爱的人,可笑的人,慈祥的人和爱护萧红的人。萧红的外祖父从不批评她,骂她,即使外祖父给萧红烤了小猪和鸭子,她在大衣上,裤子上乱擦,外祖父也从不批评她。外祖父有时还故意拿小孩的帽子,小孩们把他的衣服弄坏了,外祖父还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的笑容。

我对小团圆媳妇充满了同情与怜悯,她的恶婆婆用开水给她洗澡来结束她的生命。她原来是十二岁,却长着十四五岁的个子,她的恶婆婆却让她说自己就是十四岁。小团圆媳妇她的胃口比较大,第一次去婆家就吃了三碗饭,她的婆婆就每天打她,最严重的时候还用铁铲烙她的脚心,在她的脚心留下了一块永远抹不掉的白斑块。这些也就罢了,她的婆婆自己抽贴手气不好,抽到了两张不好的贴,就认为团圆小媳妇是个小妖精变的,还请大师抓鸡、找大缸、烧开水,把开水无情的倒在团圆小媳妇的身上,头上,团圆小媳妇被折磨了三次,洗一次开水澡就晕一次,洗了三次澡后她就永远的安眠了。她的婆婆还说自己白花了五千吊钱,因为这些钱都是花在了团圆小媳妇身上。我看到后,很气恼,团圆小媳妇都把命赔上了,而且是被她婆婆弄死的,难道她还在意那五千吊钱吗?

萧红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是欢乐的,是凄凉的,也是充满同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着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带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子,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着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大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大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还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带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不管是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如你我一样的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的。那时的我们不富有,但我们真的很快乐。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童年固然是美好的,回忆起来也多是甜蜜的。但《呼兰河传》带给读者的远不止这多彩的风土画,还有它所吟唱的凄婉的歌谣。它所讲述的故事称不上曲折离奇,也更谈不上优美动人,它只是娓娓道出了生活在这座小城里的几家几个人的生活和遭遇。但正是这些平淡无奇的小城市里人的经历和他们的命运却让人沉思,发人深省。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两个人: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实不相瞒,我处于兴趣缘故,下午的电影没有看的太深,模模糊糊将主线内容参了个大半基本上是全理清了,也幸好是理清了,不然我现在肯定也是一脸无奈,不知所写,尽管此刻我落笔仍是半飘半踌躇,说实话,我大有精神上同字形一道神采飞扬的意味,呵,此时此刻,倒想看看琼瑶剧来平复这心情了

用不太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我倾向于将萧红的经历大致看作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又不尽然如此,在这悲哀的命运中也含有大部分的温情和快乐时光。所以在某个或某个时间段中,我仍不能笼统根据一段时光来凭断其命运,而这里我说其悲哀,不过是因其英年早逝及反复颠簸和众叛亲离的生活轨迹罢了。

所以我还是将笔墨着重描写其作品《呼兰河传》我们不难看出《呼兰河传》中作者所处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温馨的,正如任何幸福时一样,萧红总有一个作为情感寄托的人。早时是祖父,而后是萧军。我们不如再将目光投注文章中,便可以发现萧红对于美好事物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她在大多数时候是个孤家寡人,或许是环境的不友好,及封建社会的荼毒,使其被迫性封闭自己,或将心中的不平衡与孤独通过外放的方式得到释放,这时无论是祖父或其生命中的其他可以依赖的人,存在便尤为必要了。

但不论怎样,我始终认为萧红是一名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伟大女性,姑且将萧红的全部生命当做一个正常人全部的生命历,她的童年片段及相对意义上的晚年过的也都算如意,那又不能说其是悲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呼兰河传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114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认为汤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立体丰满的。萧红女士一生桀骜不驯、倔强自立,一路追寻理想。然而这样的斗士必定是颠沛流离、孤独悲凉的,她在异乡冰冷的病床上悄然离逝时年仅31岁。

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读到《呼兰河传》。呼兰县,这座她出生、成长的东北小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严寒,这座城里的人闭塞、守旧又市侩。

小说开篇讲了县城里一个诡异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滥,晴天泥泞黏稠,这个坑吞噬过无数鸡鸭猫狗甚至猪羊马牛,人们过坑的时候手脚并用、提心吊胆,恐怕稍有闪失就会命丧泥沼。可是从来没人想过要把坑填上,仿佛那个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则。每个人只要自己安全过了坑,就站在对面看戏似地看别人怎么过。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人心麻木自私,社会怎能不没落?

童年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单纯无邪的视角描摹了呼兰县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态炎凉由读者细细品味。初来乍到天真可爱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妇天经地义,不打怎么懂规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气壮,儿子小时候踩死了一只小鸡,一只鸡仔值三块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样长大成人了吗?这媳妇怎么就经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几顿、用铁棍烙了她的脚心而已?团圆媳妇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妇花掉的银子,心疼给媳妇寻偏方、请神婆花掉的铜钱。

团圆媳妇死了,街坊邻居很长时间没得热闹可看,直到看磨坊的冯歪嘴子忽然有了儿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盖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来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种也配盖面袋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婴儿身上的袋子,不忘说了句“可冻死我了”。被赶出磨坊的冯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婴儿浑身盖满茅草御寒,日夜哭闹。街坊们就等着看那孩子什么时候冻死,可他偏偏不死,还长大了,能帮着做事了。

冯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就死了,于是他们又打赌猜测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冻死呢还是饿死。可是冯歪嘴子硬是把他养活了,尽管这孩子严重营养不良,七八个月大了只会拍拍手,可他会笑了,微笑的时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过于能用钱换的东西都比人值钱、别人家的悲剧都是自家的乐趣。

“我”从小就想渡过呼兰河,去看对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说,你怎么过得了河?祖父是萧红回忆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恋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长大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闯荡世界?祖父没了,她彻底不再留恋这个守旧的家庭,不再留恋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这样一个冷酷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黄金时代。她用纸和笔高声呐喊,为着平等,为着自由,为着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96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么繁华。”就是这样的小城里,有着旧时光特有的气息,心酸的同时伴随着快乐。

小说的写作是以一个孩童天真无邪的视角来回忆在小城里所发生的事。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即使在“严寒把大地冻裂了”的天气条件下,该卖馒头的老头子遇冰摔倒了,站起来,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继续卖馒头;拉粮食的车队仍然冒风前行,卖了粮食换了些油和布匹;上学堂的孩子与家长争论着鬼神之说……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人们时时刻刻都在忙碌着,唯一的精神寄托与迷信挂钩。例如小孩在学堂里越念越坏,家长认为是吓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们实在难以如此认为。但让我感触最多的是“小团圆媳妇”这一节。她是从小就被婆家给买下来的童养媳,等到年纪差不多(即可以干活时)就来到婆家生活。小团圆媳妇虽然个子很大,但年龄与其身高不符。小团圆媳妇因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饭不想,婆婆为此发怒,更有“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一点,可是不狠那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试想一个人一天挨八顿打,甚至用沸水从头上浇下来,人昏死之后又用冷水浇醒,这样的折磨之下,原来天真烂漫的小团圆媳妇过早地体验了人无知、愚昧下的苦难。

读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也为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叹惋,更为那时人们思想观念的腐朽而悲愤。尽管在那个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欢乐的一面。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充满了童趣的话语,便是文中“我”的乐园——后园。在后园里有着“我”和祖父最欢乐的时光,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记忆。祖父时常被顽皮的“我”捉弄,总有断断续续的笑声从后园里传出来。

我与文中小主人公做过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诗。因为我外公是名教师,小时候就和他去学校。晚上总会缠着外公教我念诗,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还是乐此不疲的重复念。只觉得好听,重复多次后便记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给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样,外公有好吃的东西自己舍不得吃,总会拿给我,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写到这里,已有一个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电话,聊了很长时间。过后,那份想念才逐渐退却。

记得曾看过一部电影,有句台词:“人生最甜蜜的快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艰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安慰他人。”或许,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感触最深。如今的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浅浅的。所以,此时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后悔过每一天,让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努力朝心里的那个方向前进,去书写自己的传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呼兰河传读后感

全文共 1798 字

+ 加入清单

《呼兰河传》一书,在我祖父祖母那一代人就作为课外阅读的好教材。一代大师优秀女作家萧红,用诗一般的语言、用像绘圆一样的方式,给我们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旧中国的状况。它是一篇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小说中的人物虽然没有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润土、阿Q那样人人皆知,但肃红用姻熟的与作技巧、抒情诗一般的意境,塑造追述的一个个人物,如祖父、二伯、冯歪嘴子等形象,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尤其对三个普通女性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各显特征。如第一个女性,小团圆媳妇嫁到胡家后,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烫驱鬼到奄奄一息、无人问津,最后死于非命的过程,展现了残酷的封建传统、落后风俗的可怕画卷。

而在整个过程中尽心尽力参与照顾的大孙子媳妇,最后只能用跟别人跑了的方式,追求自己幸福来反抗旧社会对妇女的摧残。而由媳妇熬成的婆婆,怀着为她好的愿望,用打骂、跳神、逼迫洗澡的方法来救治,最后反而使其致死还吓跑了另一个媳妇的结果,上演了一出家破人亡、鬼神之斗的生活悲剧。剧中人并不知其中原由,只能寂寞无语。这一家庭悲剧再次印证愚昧落后是精神枷锁、是无形的屠刀。

作者萧红虽然生活在日本侵略中国的时代,生活十分艰难。但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幸福的,她的后花园的童趣与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描述的搭野台演戏和鲁迅展现的社戏媲美,同样为我们展现了旧社会农村南北文化习俗的相通,使我们对中国农村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通篇并无大场面、大事件、大人物的描写,但对那些发生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中间、社会中最平凡最琐碎的事件,如卖猪肉、卖麻花、拉大车、修路面等,把整个东北农村生活情景都细腻逼真的加以描写,并用犀利的语言为人民大众喊出追求幸福、追求生活的心声。尤其是对卖麻花情景的描写更是淋漓至尽,看似十分平常的卖麻花所涉及的七个人物,一个提篮叫卖烧饼的在胡同东头喊道西头,篮子里糖麻花和油麻花,被人问价和挑拣也不发怒的性格,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和五个小孩买麻花的争夺打闹的全过程把东北城镇平凡市民家庭生活的细致情景描写的惟妙惟肖。所以她也可以称为百姓的作家。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昌有理想的特点,也从一些小事得到充分描述,尤其是磨砺中的爱情故事更是淋漓致尽。忠厚的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在他所干活的磨房里与赶车老板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虽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但她不为人们的鄙视而悲凄自卑,相反能抵抗唾沬奋力抗争,和老婆、孩子和和美美过日子,用自己最原始最全部的能力,来爱妻子、爱孩子,充满了不畏艰难、努力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不息、不断昌盛的源泉,也表现了萧红在逆境中向往幸福、向往未来的愿望。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及具独特艺术个性的女作家。她生活的时代是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灾难的时代,她的现代处境是凄的,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对亲人、亲友、多乡友的眷恋之情,从回忆小说中洋溢、流露,因此虽生活的热爱才是艺术创作永不干涸的源泉。

萧红的艺术才能由于生活窘迫和疾病的折磨,在31岁就死去了,在一个美丽的年龄就离我们而去。但她留下的作品,却是我们宝贵财富,在文学的宝库中,是一块绚丽的瑰宝,受到许多文学大师的赞赏,更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热爱。她的作品,使我从平凡小事的描写中看到她宽大胸怀;从破碎不连贯的七个章节中,看到整个中国的全景展现。没文化,真可怕。落后要挨打,因落后,而最深受害者是劳苦大众。肃红作者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国,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而她只能和她的丈夫旅居香港,过着凄凉贫困的生活而萌生书写以灰暗色调为主的《呼兰河传》。更加激发起我们对现实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

如今,在政府领导下,科学空前发达,生活不断进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经过六、七十年的变迀已增长到80多岁。这是在31岁早逝的萧红肯定没有预想到的。解放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劳苦大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再也没有外来侵略者欺凌和侮辱,中国人民再也不是贫穷困苦的东亚病夫,中华民族像一头从沉睡中醒来的雄狮。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越来越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我们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如果她能活到现在,一定会用更活泼的文章来歌颂、来描述。所以,时代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我们也期待更多歌颂当今的文学作品面世,来激励生活、激励青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