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北斗第55颗卫星发射成功 作文精彩20篇

导语,成功的路上需要不停的奋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成功与奋斗的文章,欢迎大家的阅读借鉴!

浏览

5315

作文

34

篇1:中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目前已经发射成功了的北斗导航卫星22颗。

3月30日凌晨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2016年春节后中国航天的首次发射。

这颗星属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与其它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将进一步增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星座稳健性,强化系统服务能力,为系统服务从区域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火箭第225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73次发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发射次数已占中国运载火箭所有发射次数的近三分之一。

长征三号甲与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三型火箭共同构成了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该系列火箭目前包揽了我国所有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主要用于执行北斗导航工程、通信卫星、国际商业卫星等发射任务。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高达98%,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的“金牌火箭”,也是中国航天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火箭”。2015年曾创下中国航天单一型号火箭年发射次数9次的“最多”纪录和发射周期17天一发箭的“最快”纪录。

据悉,“十三五”期间,长三甲系列火箭仍将保持每年10次左右的发射频率,并有望在此期间迎来百次发射,成为长征火箭家族里第一个单一系列发射次数过百的火箭。

中国火箭的“百次”跨越

2007年,中国长征火箭家族完成第一个百次发射。

2010年,担当“主力军”的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完成百次发射。

“十三五”期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将有望实现单一系列火箭的百次发射。

2024年前后,在所有飞行过的十余种火箭中,长三甲系列火箭中的长三乙火箭将有望完成单发火箭的百次发射。

相关阅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2013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版)》两个系统文件。

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已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指中国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

飞行乘组由两名男性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神舟十一号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飞船入轨后经过2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 。

神舟十一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个过渡,为中国建造载人空间站做准备。[3]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电 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7日发射成功。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消息显示,神舟十一号的“翅膀”在元器件上达到了90%以上国产化,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航天员在太空的驻留试验,此次两名中国航天员将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组合体内生活30天,但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本就按照半年使用寿命设计,在此情况下,电源分系统为何还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改变?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沈冰冰一语道破天机:“为了日后空间站的建设”。

据介绍,以往神舟系列飞船太阳电池翼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都是进口,作为航天器遨游太空的“翅膀”,要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国产化是其必经的一条路。

“国产化的材料虽然在其他卫星上也有用过,但是用的地方和我们的不一样。”沈冰冰介绍到,“材料的稳定性是太阳电池翼的关键,也是启用国产化材料后的较大风险点。起初,我们对国产的材料特性不清楚,工艺特性也不了解。”

抱着从零开始的心态,设计师们在这条国产化的道路上,从确定方案,把关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到通过反复的地面疲劳试验、强度试验,以及仿真飞行试验验证、工艺试验,将太阳电池翼的稳定性做到最大化。最终,神舟十一号电源分系统的设计师们将基板几乎全部进行了国产化“改造”,使其成为了目前中国国内所有卫星型号中,太阳翼国产化最彻底的型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12月2日1时30分00秒34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空。“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开始了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之旅。嫦娥三号重量约为3780公斤, 搭载的月球车重量约140公斤,比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车重量更小,功能也更加齐全。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飞行约5天, 进入100公里环月圆轨道飞行约4天,变轨进入15公里*100公里椭圆轨道,再飞行约4天后,从高度约15公里的近月点开始慢慢由动力控制软着陆,成功后探测器释放玉兔月球车,开展预定的月面巡视勘察,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一系列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探月航天器包括着陆器和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它不仅要在月球表面上实施软着陆,并且还要在月球上释放我国首辆“玉兔”月球车, 获取月球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发回数据和图像,再携带月球样本返回地球。 此次探月成功将开启我国航天的新篇章, 中国将是继美俄之后,人类第三个在月球实施探测器成功软着陆的国家,这标志着中国自动化机器人技术、远程遥感通讯控制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嫦娥三号在月面软着陆成功后, 其中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在地面遥感控制下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搜索范围达到5平方公里,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此次科学目标包括: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月表物质成分和资源调查、月球内部结构, 携带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紫外相机等设备在月球开展科学实验,观测宇宙和回望地球,考察日地月空间环境。 嫦娥三号将刷新人类月球探测史的几项“首次”,包括首次把“望远镜”架到月球上、首次从月球“回望”地球等离子体层、用雷达对月球进行两个深度上的精细探测。 如果嫦娥三号月球探测获得圆满成功,这为进一步实现我国载人登月计划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秋节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作文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天宫二号9月15日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则将于10月中下旬升空。“此前的载人飞行和交会对接任务是在距地面343公里的轨道高度展开,而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和飞船返回,都是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高度开展。”武平说,这与未来空间站的轨道高度基本相同。武平强调,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最接近未来我国空间站轨道要求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目前我国空间应用项目最多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共计40多项。”

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计划在天空二号驻留30天,加上独立飞行的3天,总飞行时间从神舟十号的15天增加到33天,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武平说,发射天宫二号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关键之战,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飞行任务中的主角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这也标志着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成功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0月17日上午7时30分,由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发射升空,神舟十一号载人任务总指挥张又侠宣布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月17日报道,这意味着大陆又往建造太空站的目标往前迈一大步。

报道称,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升空的两名太空人是景海鹏、陈冬。神舟十一号入轨后,将在两天内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两名太空人将进入天宫二号,在轨飞行30天,在太空的总飞行时间将长达33 天,这是大陆太空人迄今为止在太空最长的驻留与飞行。

两名太空人在太空30天,将进行航太医学、太空科学实验和太空应用技术、在轨维修技术、太空站技术试验以及科学普及活动。

报道称,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二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检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太空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技术;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后太空人中期驻留试验,考核太空人在组合体内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况,以及太空人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17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神舟十一号升空,升起中国航天梦,也升起了中国制造强国梦。中国能够掌握前沿航天技术,表明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实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更多领域取得更大突破,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着航天科技进步的奇迹,成就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今天,航天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减灾等多个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三号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12月2日凌晨2点17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为满足嫦娥三号入轨精度要求,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改进,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86次飞行。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实施的又一重大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成功发射是中国太空计划的最新一步,也是中国全球地位不断提升的标志。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10、张林琦团队经过三方合作,看清了预防艾滋病的“攀登珠峰之路”。此项科研成果将对阻断和减缓艾滋病毒通过粘膜途径感染(性接触)在普通人群中的流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回收着陆是载人航天活动的最后步骤,也是决定航天员能否安全回家的最后一棒。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五院508所肩负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研制,先后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着陆缓冲、静压开伞高度控制、多模式回收程序控制、非电传爆弹盖开伞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目前国内回收质量最大、着陆速度最低、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系统最复杂的一套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

他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系统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是目前我国航天器回收降落伞中结构最庞大和最复杂的系统。其中主伞1200平方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空。被形象比喻为“快递小哥”的天舟一号飞船在文昌点火后一飞冲天,火红的烈焰瞬间照亮天际。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论据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图为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

4月20日19时41分,搭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6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试验。飞船入轨后,将按预定程序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先后进行自动交会对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多项实(试)验。其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约2个月,天舟一号独立飞行约3个月。完成既定任务后,天舟一号将受控离轨,陨落至预定安全海域;天宫二号留轨继续开展拓展试验和应用。

目前,天宫二号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

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之前执行首飞任务的长征七号遥一运载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满足发射货运飞船要求,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与可靠性。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7次飞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嫦娥三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日凌晨,承载了13亿国人登月梦想的“嫦娥三号”搭乘长征三号乙增强型火箭于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嫦娥三号朝“登月”迈出重要一步。

火箭飞行19分钟后,器箭分离,“嫦娥三号”顺利进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112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100×100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嫦娥三号”任务作为二期探月工程的主任务,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球外天体实现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活动,是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

据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嫦娥三号工程有三大目标,一是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获得包括运载火箭、月球探测器、发射场、深空测控站、地面应用等在内的功能模块,具备月面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

嫦娥三号任务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二是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三是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不包括嫦娥三号,世界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9次,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目前全世界仅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三号任务若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3个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宫二号发射成功作文700字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9月15日新华网)

中秋月圆夜,天涯共此时。烈焰与蒸汽的强烈冲击,瞬间将整个戈壁滩映照得如同白昼:随着“点火”口令发出,长征二号F T2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稳稳升空。当“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声音传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因为“我欲乘风归去”,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航天梦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飞天”,就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三年前的酒泉,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单位代表时就曾强调指出。天宫二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二步二阶段的首发飞行器,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空间实验室。逐月“天宫”,“航天梦”更加清晰地从梦想照进现实。

共圆航天梦,中国早已擘画出了“路线图”。2020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现有的重大科技专项,2025年前后全面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推动空间信息应用规模化、业务化、产业化发展,2030年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就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三步走”的第二步二阶段,步伐坚定而铿锵。

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后,10月中旬我国还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船发射前天宫二号将进入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等待交会对接。英国莱斯特大学莱斯特空间和地球观测研究所主任马丁·巴斯托教授就表示: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是朝建设空间站迈进过程中实现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可以说,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就,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也已经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中国航天事业腾飞令世界瞩目,中国航天成果红利也让世界共享。

逐月天宫,筑梦中国。祖国的强盛之梦和民族的复兴之梦,其最强大的支撑就是几代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再次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开创航天事业未来,相信有着中华儿女不懈努力,五千年飞天梦将画得愈发圆满,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中国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自造卫星成功发射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学生自造卫星成功发射,名为“南理工一号”的自主研制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由南理工微纳卫星中心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纳卫星。

据了解,“南理工一号”卫星仅重2.2千克,“造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23岁,包括硕士、博士和教师。

“南理工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将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

几天来,卫星从太空成功发回数据,可对海洋、大气、飞行物等实施监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南理工研制的这颗卫星包含了卫星所有功能系统:电源、结构、热控、姿态、通讯、星务等一样都不少,星上系统全部采用商用器件,自主研制。

作为上科大二号的B星,这颗立方星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2颗立方星进行组网,用于全球海上船舶自动识别、星间信息交换在轨演示验证。这个卫星上搭载有一个船舶识别系统,在大海里跑的船,发出信号,这个系统可进行信号搜集,万一有船在海上失踪,可以进行定位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高考热点素材:长征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正是让中国人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激动呀!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热点素材:长征五号发射成功意义,欢迎阅读。

长征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据悉,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我国的航天事业再一次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节天宫二号成功发射作文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9月15日是中秋,原计划边吃中秋月饼边赏月,因为“莫兰蒂”台风的到来泡了汤。欣闻天宫二号在中秋之夜发射,一家人围着电视边吃月饼边看发射直播,直呼过瘾,真是一道地地道道的精神大餐,天宫二号扬我国威,是中秋之夜最好的礼物。

天宫二号扬我国威,标志着我国迈向空间站时代。这是继天宫一号后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回想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是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成功抵御了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了他们的核讹诈、核垄断,极大地增强了国防实力。从“两弹一星”、“一箭三星”、“北斗巡天”、“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天宫二号”,无不展示着中国国威,彰显大国风范,让国人倍感自豪和骄傲。

天宫二号扬我国威,这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事业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建立起了包括电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科研实验生产体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和切实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宫二号扬我国威,我们要牢记千千万万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隐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们始终以发展国防事业为崇高使命,以报效祖国为神圣职责,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奋力拼搏、挑战极限,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们永远值得我们牢记。

天宫二号扬我国威,我们要努力学习。如果把祖国的国防事业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我们也是其中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孜孜不倦地为国防事业大厦添砖加瓦,这座大厦才能更加根基稳固,越建越高。我们要学好科学知识,将来把工作做专、做细、做精、做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追求有所作为,为将来在本职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建功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作为运载火箭的“重中之重”,“胖五”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15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但是,随着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人类对宇宙空间的不断探索,世界主要航天强国纷纷推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比如欧洲的阿里安5、美国的德尔塔4和宇宙神5。而中国现有的长征家族原有的成员在面对未来载人空间站、探月和探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长征家族迫切需要新引入一位“大块头”成员扛起重担。

哪怕不算前20年的研制期,仅仅是立项后的砺“箭”,“胖五”就花了10年时间。按说在新一代成员里,“老大哥”“胖五”是最先启动研制的,但是却比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这些“兄弟们”更晚“成家立业”,足见其难度之大、风险之高。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神舟11号成功发射观后感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7日7点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顺利将我国两名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送入太空。这是我国实施的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一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 Y11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和一院抓总研制。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将在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其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此前,天宫二号已于9月15日夜成功发射,目前运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神舟十一号飞船是神舟飞船家族的第11位成员,它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为了满足本次任务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安全性、可靠性,验证未来的航天技术,飞船在原有基础上对三个方面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一是调整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优化调整了货物装载的布局方案;二是新增配置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三是升级改造了交会测量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