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谁(汇集20篇)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谁,欢迎参考!

浏览

6458

作文

193

篇1: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全文共 6974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人才辈出,女子也是同样身兼才艺,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文学常识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

蜀中四大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娥

民国四大才女为:吕碧城(一说庐隐)、萧红、石评梅、 张爱玲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朝大军铁蹄南下,南宋王朝xx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爱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四大才女——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朝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仪孙女。巾帼首相第一人,继承了祖父的全部才华,擅长诗文,天分极高。上官仪获罪后被没入宫中,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在郑氏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仪凤二年(677年),以聪慧得幸于武则天,颇能诗,武后称帝时,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

上官婉儿是(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是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女皇连连惊呼:“此女绝非凡!”。

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仍得中宗、韦后宠信,专掌起草诏令。与太平公主亦多往来,与武三思私通。曾建议中宗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又与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拥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年仅46岁。开元初年,唐玄宗广征上官婉儿的作品,编成文集20卷,张说作序。《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婉儿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左冲右突,成为盛唐时期的“无冕女皇”。智慧、肉体、灵气、才华……婉儿凭借这些法宝,穿梭于朝中重臣之间,谱写了一篇美丽、凄婉的人生华章。

当时的少女婉儿即使情窦初开,这时的太子是时年二十四岁的李贤,上官婉儿见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数李贤了。因此又有了这样的传说: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之间产生了爱情。然[1]而传说中的爱情即使存在过,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

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七岁的李贤被废去太子位。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废黜诏书,正是十七岁的上官婉儿替武则天草拟的。宫廷中没有爱情,事实再一次证明,婉儿已经坚定了自己紧跟武则天的决心。而这样的决心将跟随她的一生。

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倚为心腹,甚至与张昌宗在床榻间交欢时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儿免不得被引动,加上张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关于婉儿的伤疤另有一说,因上官婉儿厌恶武则天男宠对自己的调戏而关闭甬道,致使皇权象征的明堂因报复被毁,武曌大怒,下旨欲杀之。在宫内临刑前,改变主意,赐给了婉儿生存的机会,却在她额头上刻了忤旨二字。自此,婉儿一为纪念李贤,二是因为无欲无求,整日素衣打扮,再不梳妆照镜。

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圣历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中宗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皇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韦后则一心学武则天,勾结女儿安乐公主,把持了朝纲。后来中宗被废,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韦氏伴着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尽苦楚。中宗到了复位以后,大权在握,便接着把婉儿召幸,合成一个鸾凤交,册为昭容,封婉儿母郑氏为沛国夫人。又令婉儿专掌起草诏令。

上官婉儿曾与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让她满意。为了保住武家日渐衰微的地位,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曌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她把武三思荐给了韦后。韦后平日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她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撒娇,逗着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还替他二人算着输赢的筹码。

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韦后势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权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皇帝旨意,发左御林军及千骑三百余人,在半夜时分,分两路军马直扑武三思、武崇训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统兵300余,直趋肃章门,斩关直入,搜索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急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兵败被杀。中宗下诏将太子首级献上太庙。这时,韦皇后见死了武三思,心中万分凄凉,听说太子首级到京,便下懿旨:“将太子首级,在三思、崇训父子柩前致祭。”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亲自到灵前吊奠。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子,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如今果然。因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婉儿趁此机会,将兵部侍郎崔湜引做面首。从来佳人才子,没有不相怜相惜的!当初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尚结一份私情,见了崔湜,神情之间,若接若离。如今武三思被韦皇后管住,丢下婉儿一个人孤凄凄的,一缕痴情,便全寄在崔湜身上。崔湜年少多才,与婉儿堪为一对佳偶,如今结成露水缘,婉儿才得如愿以偿,但尚有不满意处,崔湜在宫外,婉儿在宫内,宫闱虽然弛禁,究竟有个中宗在上面,终究不方便。婉儿又想出一法,请营外第,以便游赏。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儿居地穿池为沼,叠石为岩,穷极雕饰,常引大臣宴乐其中。此地亭台阁宇,园榭廊庑,风雅为洛阳第一家,上官婉儿与崔湜从此日日鸳鸯戏浴。崔湜的弟兄崔莅、崔液、崔涤弟兄四人个个都生成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一个一个地引他们进宫来,和上官婉儿见面。婉儿见了这许多美貌少年,一时里爱也爱不过来。从此,上官婉儿行走坐卧,无时无刻都有这崔家弟兄四人追随陪伴在一旁。上官婉儿常常在宫中设宴,一个美人儿中间,坐着四个少年儿郎,在两旁陪着饮酒说笑,行令赋诗。后来崔湜又在主持铨选时,多有违失,被御史李尚隐弹劾,以罪被贬外州司马;也因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为其申理,仍官复原职。为了保护情人崔湜,他又被婉儿介绍给了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势力日盛,上官婉儿一直交好的太平公主便派上了用场。六月,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三天后即位是为唐殇帝。韦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决政务。七月,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而李隆基正是婉儿曾经保护过也曾预言过有帝王之相的当时的被囚禁的皇孙。因偶然看见武三思与婉儿在院内私通,便狠下决心,“我日后定要杀了这女人。”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知是李隆基领军,婉儿自知命不久矣,秉烛出迎,各位官兵在整日的劳顿奔波后竟见到如此这般美妙恬静之景,竟都愣了,尤其还是从一个被诛杀的女子这里得到的温暖。刘幽求心软下来,对婉儿说,请让我代为求情。婉儿不置可否的应允了。听此信,李隆基由指挥所急驰而来,马蹄声在那天的夜里显得格外响亮。奔入院内,却只见一把剑在婉儿身体内。一幕幕小时候这个如若天仙如若母亲般散发着母爱光辉的女子给自己讲故事、关心关爱自己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我不想要你死啊。你给我活过来。我还要听你讲故事……”之后便大吼“谁杀了她?我不是说要我亲自结果的吗?”一位士兵统领站了出来。“是娘娘自己抢了我们的剑,她说临淄王来了,听着他急切的要索我命的马蹄声,我也该去了。”(此段来源于赵枚小说)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颇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张说为她写道:“敏识聆听,探微镜理,开卷海纳,宛若前闻,摇笔云飞,成同宿构。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卓文君

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

卓文君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自幼聪明信任,博闻雅识,诗歌词赋,无一不精,更兼擅长音律,琴技无双。

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天下。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呤》,“……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卓文君,一个有思想,有勇气,敢爱敢恨的才女。她的一生,应该是值得的。比如充满浪漫色彩的夜奔,比如可遇而不可求的一见钟情,比如与爱的人携手终老等等。女人一生如此,夫复何求?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事还有一首诗:《望江亭》

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

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全文共 1269 字

+ 加入清单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欢迎大家阅读!

岳麓(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书院、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

应天府书院即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其前身为南都学舍,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国家4A级风景区商丘古城南湖畔,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书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1043年)改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北宋初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书院设于繁华闹市,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是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被尊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文学常识普及: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以其美艳绝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流传千古。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丑女,虽然相貌丑陋,但品德高洁,同样值得人们敬仰。相对四大美女,有四大丑女。

第一位丑女:远古时代的嫫母。

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但若要论起嫫母的德行,则是中国女性的楷模。

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赞美嫫母智慧超群,因而她得到了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赏识,并娶她为妻。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

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发明了养蚕缫丝,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蚕姑娘”。

嫫母不仅是位实施德化教育的典范,而且还是黄帝的“贤内助”,协助黄帝打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

第二位丑女:钟离春。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指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部)的丑女锺离春。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而且“皮肤烤漆”。但她关心国家大事、志向远大。

当时齐国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钟离春为了拯国救民,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劝谏齐宣王。齐宣王初见到钟离春时,还误以为是怪物来临。可是当钟离春陈述了齐宣王的种种劣迹,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国破人亡时,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娶她为妻并立为王后。

第三位丑女:东汉时期的孟光。

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孟光长得又黑又胖,模样粗俗。因为生得丑,30岁出头了,还没有嫁出去。可这个孟光却对父母说:“我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男人都不嫁!” 梁鸿是当时的大名士,是位儒雅倜傥的美男子,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所以当地人听了孟光的话后,都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梁鸿却看中了孟光的品行,断然娶孟光为妻。 梁鸿虽然很有学问,却不愿为官。因此与孟光结婚后,便隐居在霸陵深山里,后又迁居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

两人共同劳动,相敬如宾。梁鸿每天劳动时,孟光总是早早地将饭菜准备好,等梁鸿回家,孟光便双手托着盘子,举得与自己的眼眉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两人就这样患难与共,白头偕老。后人用“举案齐眉”这句话来形容夫妻之间的敬爱。

第四位丑女:东晋时期阮德尉的女儿。

阮女之丑,从她洞房花烛夜的故事中就可以得知。阮女的新郎是当时的名士许允,许允满以为凭自己的名气,娶到的一定是个大美人。可当他揭开头帕时,竟被吓得拔腿跑出了洞房。友人劝说许允:不要只看阮女的相貌,还是要以品行与学识为重。于是,许允又硬着头皮再次来到洞房,但一瞧阮女的那副可怕模样,又吓得要往外跑。

正在此时,阮女一把拉住许允说:“女人四德,我只是没有漂亮的容貌。读书人应有百行,你可占了几条?”许允说:“我百行都有。”阮女又说:“据我所知,百行以德第一,而你只喜欢女人漂亮的面孔,怎么能说条条都占有呢?”许允无言以对。此后许允慢慢感到阮女的品行决非一般女子所能及,于是两人相亲相爱到终生。

小编结语: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容貌与心灵是不能划等号的。农村有句俗语:丑妻薄地家中宝。就是说丑妻使人放心其操行,其因丑必然勤于家事,不去参与飞短流长的巷闾之事,不去“斜倚门儿立,行人侧目随”,不会勤施脂粉招摇于市。薄地者,可以使人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沉鱼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闭月”,是貂婵的代称。

她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宠爱。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优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后花园烧香跪地,为主人祈祷,“月亮啊月亮,你虽清白如洗,可哪知我们老爷心中的烦恼!苍天啊苍天,你虽那样深邃,却难容我们老爷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爷的婢女,愿为国为民,万死不辞。”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顿时,他感情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将貂婵扶起。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我忧在何处,你知道吗?”“知道,大人。”“那你时哲我讨国贼,杀董卓吗?” “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拐肝脑涂地。”王允听罢,两手一合,当即给貂婢一拜。从此、便和貂婵以父女相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女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这就是王允巧使连环计,一女二聘杀国贼。 那么貂婵怎么叫“闭月”呢? 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2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以其美艳绝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流传千古。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5、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6、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7、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8、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中国古代诗歌有感1000字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撑一支长篙,向历史漫溯,便是千种风情。——题记

在诗的国度里,仰望,便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俯首,立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游山,便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乐趣;玩水,则触“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梦幻……

你看那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的怡然自得,转眼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但是谁人又知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他定是在等待,等待“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因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仙”字来称谓他真是在合适不过了。但“仙”也同样适用于那位“菊花隐者”。他放声高歌“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那挂冠而去的背影,多么的伟岸,且看他归去之后,真是“不亦乐乎”。时常“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惬意。你再看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你会问,这样真的快乐吗?他来告诉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啊,做人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为行役”。

路过陶渊明后便看见了一座亭子,你看“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再者“临溪而鱼”“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原来,“是太守与客饮于此”啊。然而快乐总是如烟火般稍纵即逝的。转眼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如此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真令人心旷神怡。

见识了“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我们再欣赏“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岳阳楼不愧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置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此景果真如梦如幻。可纵然有此美景,也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忧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当你身处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以及对古人的敬佩。就如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还有那“落花人独立落雨燕双归”的爱,等等……

让我们一起置身历史之中,共享这难得的千种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中国古代名人项羽_1000字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3401 字

+ 加入清单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 青春励志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 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中国古代名人的励志小故事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古代经典民间谚语

全文共 224 字

+ 加入清单

●鸦有反之孝,羊有跪乳之恩。

●岂能竟如人意,但求不愧我心。

●做事要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进步便思退步,着手先图放手。

●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

●厚积不如薄取,滥求不如减用。

●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须知孺子可教,勿谓童子何知。

●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改之。

●家丑不可外传,流言切莫轻信。

●下情难于达上,君子不耻下问。

●口说不如身行,耳闻不如目见。

●只见锦上添花,不闻雪中送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经典谚语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夸当年勇。

海底捞月枉费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好歌不唱忘调多,好地不锄成草窝。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汉流血不流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水不可斗量。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好话三冬暖,恶语断人情。

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冷。

好汉做事好汉当。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话一句三春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含多嚼不碎。

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

好花要有绿叶扶,好汉要有众人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的民间谚语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

●鼓打千槌,不如雷轰一声。

●良田百亩,不如一技随身。

●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之生。

●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

●命薄福浅,树大根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护疾忌医,掩耳盗铃。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

●气是无名火,忍是敌灾星。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

●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

●贫贱骄人,虽涉虚矫,还有几分侠气。

●奸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无半点真心。

●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

●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

●发念处即遏三大欲,到头时方全一点真。

●守分安命,趋吉避凶。

●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虎生尤可近,人毒不堪亲。

●本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世路由它险,人心由我平。

●猩猩常不足,糊涂做公卿。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

●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

●勿持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福而恣杀牲畜。

●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而狗咬人。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曲突徙薪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做客,见主人家炉灶烟囱砌得太直,旁边又堆着不少柴草,便劝告主人说:“这太危险了,应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到安全的地方,不然,有可能引起火灾。”主人听了默不作声。

不久,主人家果然因烟囱溅火星失火了,幸亏周围的邻居赶来奋力抢救,才扑灭了大火。主人为了酬谢大家,杀牛备酒。酒席上,主人请那些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上座,其余的人按出力大小安排了座次,而那个劝告主人改烟囱搬柴草的人却没有受到邀请。

开席前,有位邻居对主人说:“假若当初你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会遭此火灾,也用不着破费办酒席酬谢大家了。现在,你论功请赏,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应该作上宾,那位劝你防火的客人难道不也该请来作上宾吗?”

主人听了此话方才醒悟,赶忙去恭请那位客人。

——选译自《汉书·霍光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中国古代名人项羽的故事分享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中第二册学习了课文《鸿门宴》,让我们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再现】

——《鸿门宴》

素材评析

从上段节选中可见沛公能亲自的忍辱屈从,这正是大丈夫的襟怀,也是他后来能成就帝业的性格因素。然而,一生总是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项羽,对沛公来赴鸿门宴赔罪,不但心里毫无疑惑戒备,反而出卖了为他通情报的曹无伤。不但如此,自己还坐在宴席上的尊位,一副天下非他莫属的傲气,而对范增决意要杀刘邦的示意示而不见,以为刘邦早晚得臣服于他。

适用话题

项羽性格上的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耍阴谋诡计、光明磊落应当给以肯定,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心灵的选择”、“诚信”、“张扬个性”、“倾听”、“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等;而性格上的缺点如刚愎自用、缺乏远见、软弱、优柔寡断等则应该扬弃,此性格特点适合话题“包容”、“人与路”、“谈意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谚语的双语互译

全文共 2400 字

+ 加入清单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Man is the most valuable among all the things that heaven fosters.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state,next are the government and grain,least is the ruler himself.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And as a saying from The Book of Changes goes,"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In so many different ways,we are upholding the teachings of Mencius,who said:"A good citizen in one community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community;a good citizen of the world will befriend the other citizens of the world."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One can never be aware of the height of the sky or the depth of the earth,if he does not climb up a high mountain or look down into a deep abyss.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g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happiness,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I see the moon so bright;withdrawing my eyes,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Propriety suggests reciprocity.It is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but to receive,or vice versa.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If love between both sides can last for aye,why need they stay together night and day?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The way ahead is long;I see no ending,yet high and low Ill search with my will unbending.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Quick-minded and eager to learn,he is never ashamed to consult his inferiors.

天生我材必有用。

Heaven has endowed me with talents for eventual use.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errestrial advantages,which in tur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unity among people.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s Heavens movement is ever vigorous,so must a gentleman ceaselessly strive along.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Dont do what should not be done;dont desire what should not be desired.That is all.

学而不厌,侮人不倦。

Never be contented with your study;never be impatient with your teaching.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Learning is like rowing upstream:not to advance is to drop back.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We widen our views three hundred miles by ascending one flight of stairs./Exhausting my eyes to a thousand li further,I am ascending one more story of the tow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古代代学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一)先秦代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

②先秦散代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六经”又称六艺 ,在“五经”后增加(《乐》)。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历史散代。 《左传》《战国策》《国语》。

“春秋三秋”《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代。 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 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就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就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就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 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就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就是散代《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就是民歌,雅就是乐歌,学习规律,颂就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就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就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代学

A、两汉散代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就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代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 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传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就是我国古代韵代和散代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代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代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 曹丕、 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应?、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就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代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 《干将莫邪》。

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