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记叙文写作开头结尾技巧课件(汇总20篇)

导语:日记内容可以由学生来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活动来作为日记内容。下面小编整理的记叙文写作开头结尾技巧课件,仅供大家看考!

浏览

2572

作文

815

篇1:记叙文写作的技巧解析

全文共 1955 字

+ 加入清单

1.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4.穿插流动

5.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7.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8.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9.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0.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1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记叙文满分作文写作方法及技巧

全文共 2609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满分作文写作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又要求写作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类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一般表述为“思路通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章切题,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可见,打好坚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是写好说明文、议论文的前提。作文,600字—800字的考场记叙文,要写得出彩,至少应符合以下五美:立意美、充实美、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中考兵法】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四: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观剑识器】

难忘的那一幕

时光常常在我们不经意时溜走,但有时又把我们定格在那永恒的瞬间,或使我们彷徨,或使我们流连,或使我们感动,或使我们深思.……(开篇由一丝感慨入题,运用排比,干脆利落而又文采斐然。)

前不久,我就遇见过这么一幕。那是过端午节的前一天,正是我们镇逢集的日子。难得有假期,我带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一大早就去逛街。大街上人来车往,十分热闹。两旁店铺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家争相销售的叫卖声不绝于耳,空气里弥漫着各色小吃、水果的香甜味道……整条大街到到处洋溢着节日前热闹的气氛。(描述大街上的喜庆气氛,既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合理化背景,又反衬了人物的悲惨境遇。)

我买了自己喜欢的零食,边吃边四处闲看。老远看到一堆人围在路旁的一根线杆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奇心驱使我快步跑过去,钻进了人群。眼前出现的情景和节日的氛围极不协调。一个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的男人匍匐在飞扬的尘土中,右边的裤管瘪瘪的压在身下,紧挨在他身边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被上躺着两个黑乎乎的小孩。男人的面前摊着一张还算得上干净的白纸,上面满是歪歪扭扭的字,一个已经斑驳的瓷钵压在一个纸角上,里面零星地散落着不多的硬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只三两笔就把一个乞讨男人悲苦潦倒的形象呈现在眼前,实属传神。)

“啧啧,真是可怜,一条腿不算,还是个哑巴,拉扯着两个没娘的孩子,可咋活呀!”一个老太太一边摇头叹息一边往那瓷钵中放了几元硬币(简短一句话既交代子乞讨者的境况又体现出老太太的慈善;与下文众人的麻木形成对比。)

“可怜什么啊,都是装出来的,没准是—个骗子呢!”一个烫着大波浪的妇女鄙夷地说。

“是啊,是啊,现在装可怜骗钱的人可多了。”几个人也随声附和。(语言精炼,寥寥数语把旁观者的冷漠刻画入微。)

我伸手摸了摸兜中剩下的零钱,听到他们的话,又把手缩了回来。(“伸”“缩”两个字写出了我的矛盾心理。)

“让让,让让,有什么热闹好瞧啊?”两个油头粉面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用锃亮的皮鞋拨弄了下摊在地上的纸。

其中一个皱着眉头道:“我当有什么好看的,原来是要饭的啊。像这样的人还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让人恶心!”(尖刻的语言背后站着一个丑陋的灵魂。)

“是啊,是啊,看着就让人倒胃口。”另一个随声附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记叙文·状物作文写作小技巧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五要三注意

“五要”:

(1)抓住物的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既写静态又写动态

(4)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等手法把内容写具体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三注意”: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

(3)根据内容,安排顺序。

"记叙文·写景作文写作技巧

写景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

(5)写出自己的感受

(6)借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520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着。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着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记叙文写作首尾照应的技巧

全文共 2404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最讲究的就是要做到首尾照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写作首尾照应的技巧,欢迎参考阅读!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满分作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那么,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满分作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

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

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

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欢迎阅读!

一、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二、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三、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

全文共 2431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技巧以及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纲吉的有活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记叙文写作小技巧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一直都是常考作文题型,那么记叙文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希望能帮到您!

技巧1、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刻画,特别是细微的动作刻画。

《米粒?谷粒?血汗》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进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个炎夏的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来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技巧2、灵活运用人物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的各种方法。

例一:他拿着书本走进教室。(叙述)

一位慈眉善目的银发老者左手拿着书,右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叙述:概括 客观,感情色彩不强

描写:具体 感情色彩非常鲜明

例二、试卷发下来了,班里的同学情态各异。(叙述)

试卷发下来了,整个班级顿时像个炸开的锅。有的人洋洋自得,翘起二郎腿,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一定没考好;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的则拿起笔开始订正自己的试卷;我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天啊!我不想活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我干脆拿块豆腐撞死好了……”

点面结合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例三、他拿着书来到阅览室,很努力地挤到座位上。(叙述)

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他们坐的坐,站的站,仿佛老僧入定般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周围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兹——’的声响和轻微翻书的声音。他不禁屏息静气,抱紧书本,踮起脚跟,小心翼翼地插进去,东扭西挪地避开人群,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个空位。他就立刻闪过去坐下。

动静结合 渲染 白描 动作描写(细微的细节刻画)

小结方法

人物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白描 渲染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学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那么,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你知道吗?不知道的看下文: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

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

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

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记叙文开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意、构思、语言上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外,也不可小觑开头艺术。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很讲究闪亮登场,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使其欲罢不能,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好开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记叙文开篇写作技巧有哪些?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又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景由心造,“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便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的草地阴沉、荒凉、寂静,展示出红军长征的艰辛,表现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为无名战士的英雄气概营造了悲壮气氛。又如习作《美,向我起来》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文章这样开头:“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五、娓娓道出,顺理成章。

以一种平稳的语调讲故事般地和盘托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能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情节明显的文章中,如小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落落大方。读者便自然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道德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的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又如课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盘古开天辟地》等。

[记叙文开篇的写作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文章如溪水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叙事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编收集了2018年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文章溪水,欢迎阅读。

叙事作文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是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对于小学生来讲,叙事作文往往又与另一个词联系较紧密---“流水帐”,叙事作文写作技巧。作为教师,我常在学生习作中发现“流水帐”这类文章,统观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光叙事情的顺序,记录每一个细节,而忽视了叙事作文中的“思”、“情”、“议”,这些文章的枝叶,光剩下一副骨架,自然文章也就成了干枯的秃树,吸引不了人了。

叙事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只记录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是一本“帐”。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即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就是“思”、“议”、“情”,将你们思考到的,你的观点说出来,你对这件事的感情色彩,表达在你的文章中,这样,文章才会丰满,再大的树干也需要枝叶的铺盖,才会生机盎然。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对学生来讲,生活的经历不算是丰富,固定的生活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公式化的记忆,叙起事来自然也就成了“流水帐”。但孩子的生活细节是丰富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范围、观察视角、观察兴趣,如果将这些详细的叙述出来,作文自然也就丰富了。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深挖叙事过程中的“思”、“议”、“情”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点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作文最常的考的就是记叙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有着不一样的写作技巧,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点,欢迎阅读。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

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

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

例文[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湖北考生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中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记叙文三步写作技巧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步:“装”。我这里所说的“装”,也可以理解为“装傻”,指的是我们明明知道某一样事物的存在,但在写作时却要表现出完成不知道或者是没有发现的样子。以《美,就在身边》或者《原来,这也是一种美》为例,我们身边的一处美景、一件好事、一个心灵美的人物等凡是可以挖掘出“美”的特点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但在确定好写作对象之后,我们先不要急着去阐述这一种“美”,而是有意地采用对比或者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我们认为它不美或者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这一种美的存在,甚至还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身边的美视而不见,反而苦苦地去追寻所谓的“美”。

第二步:“转”。我这里所说的“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行文结构上的过渡,也就是承上启下;二是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促使我在认识或是思想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要告诉读者:前面所写的是我对某一样事物最初的认识或是它给我留下的坏印象,而这些都因为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情使我在认识或是思想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一步是文章的重点,除了要处理好过渡句或是过渡段之外,重中之重还是要写好这一件令我发生转变的非比寻常的事情,因此最好能够在这一件事情上交待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第三步:“醒”。我这里所说的“醒”,指的是在经历了第二步所写的某件事情之后,在认识上的颠覆或者是思想上的醒悟,或者说是由此开始“卖乖”。具体说来,就是要交待清楚自己对第一步所提到事物(写作对象)有了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是新的认识?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或是思想上有了什么样的转变?从“卖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告诉读者你从此变得懂事了、变好了、积极向上了,目光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短浅、人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懂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1、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好的记叙文,故事性都强。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

作文原理:

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

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故事,就是“事情+缘故+事情”。

故事故事,就是一串相互联系、有缘有故的事件串。

2、没有故事的流水帐,超失败的记叙文章。

3、记叙文的真正要素:故事的主题点、素材侧重面、情节串联线(含起因、过程、结局事件)

4、记叙文的基本精彩模式:

第一种:单一情感类情节线

第二种:情感+逻辑类情节线

第三种:情感+结构悬念

第四种:逻辑+情感+结构手法

5、悬念吸引人,反差震憾人,夸张折腾人,渲染感染人

6、让段落风情万种

7、一篇600字的文章,开头30个;中间500个;结尾70个

文章开头多用短句,结尾用长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一、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悬念、巧合、误会

2、疏密、虚实

3、抑扬

4、张弛

5、蒙太奇与意识流

二、写作注意事项

1、作文字迹工整,

2、卷面干净整洁,

3、开头结尾要简练,

4、动笔之前要拟题,列提纲,

5、平时要多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子,用时心不慌。

声明: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影响到利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

三、如何开头?

我们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写法总纲对开头段的作用是这样要求的:开头段,突破一个“巧”字, 做到别开生面,抓住读者。具体说来有三条是需要我们谨记的:1、接触主题,点到为止,留下伏笔。2、短小简洁,干净利落,活泼生动。3、心中有读者,引起阅读兴趣。开头段不能拖拖拉拉,短小生动为上,抓住读者往下阅读是首要的。

开题,这里的题指的是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主题。比如一篇习作要表达的是快乐的主题,那么在开头段就应该显露出快乐的笔调和气氛;反之 就该显露出悲伤的情绪和环境。

强调我们设计开头段的目的,重在吸引读者,而不是为了开头而开头,为了巧而巧,甚至是卖弄辞藻,华而不实。如果真的是那样,就会弄巧成拙。还有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生搬硬套,故作深沉。记住,与读者交流我们的情感思想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都说作文开头难,最难就难在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开头的方向;思路不清,就会咬着笔头无从下笔;思路错误,就会劳而无功,通篇尽失。开头段这样重要,其方法就最简易。

总起来说,有三条: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主要内容联系上。

3、和自己(主人公)的心情联系上。

开头段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法。

2、先闻其声法。

3、设问开头法

4、景物描写法

5、肖像描写法

6、联想开头法

7、倒叙开头法

8、名人名言开头法

9、议论开头法

10、综合开头法

四、如何结尾?

结尾段不是可有可无的文段,它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般来说,结尾段的任务有三条:

1、收束全文,完成主题。

2、拓展情境,升华主题。

3、含蓄优美,引人遐想。

理清结尾段的思路,经常运用的有五个: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开头段联系上。

3、和重要内容联系上。

4、和事情结果联系上。

5、和自己的心情联系上。

结尾段的方法。

1、 自然结尾。

2、抒情结尾

3、含蓄结尾

4、总结结尾

5、启发结尾

6、点题结尾

7、照应结尾

9、议论结尾

10、综合结尾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

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3371 字

+ 加入清单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分记叙文写作技巧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六、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七、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编提醒大家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记叙文写作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小升初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5224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

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

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