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战争成语故事--树上开花【汇总20篇】

浏览

4866

作文

1000

篇1:战争的成语故事_3100字

全文共 2951 字

+ 加入清单

【坚壁清野】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刀山剑树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o shān jiàn shù

【出处】《太平广记》卷三八二《裴则子》至第三重门,入见镬汤及刀山剑

引《冥报拾遗》

【释义】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残酷的刑罚。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刀山火海、龙潭虎穴

【相反词】风平浪静

【同韵词】惠然之顾、撑肠拄腹、角巾东路、食不果腹、大难不死,必有后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循贻误、徘徊歧路、本相毕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五代时期,南汉君主刘鋹昏庸无能,把朝政交给宦官龚澄枢处理。龚澄枢为人刁滑,生性残暴。文武百官被他认为是门外汉。官吏们一旦犯错就被强迫爬上刀山剑树或者被赶进兽场与虎象格斗,弄得人们怨声载道,不久就让赵匡胤灭了南汉

【成语举例】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痛苦也怕很难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树倒猢狲散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ù dǎo hú sūn sàn

【出处】宋曹咏依附秦桧,官至侍郎,显赫一时。……咏百端威胁,德斯卒不屈。及秦桧死,德斯遣人致书于曹咏,启封,乃《猢狲散赋》一篇。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

【解释】树倒了,树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社会现象

【结构】复句式

【押韵词】千斤重担、听其自便、方领圆冠、香火不断、饰非拒谏、调良稳泛、群芳争艳、牵衣肘见、质疑问难、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奸臣秦桧做丞相,许多势利小人都依附于他作威作福,秦桧的亲戚曹咏因善于拍马屁而当官,十分得意,唯独曹咏的大舅子厉德斯不理他那套。秦桧死,曹咏被贬职,厉德斯写了一篇《树倒猢狲散赋》派人送给曹咏。

【成语示例】你要知道‘树倒猢狲散’,现在树还没有倒呢! 巴金《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几个与战争有关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精选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8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成语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故事的乐趣,还教会我们的一些人生道理,本文就来分享一篇战争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运筹帷幄】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刘邦 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 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 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在军帐中出 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面姓, 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 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态,我 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这就了被我攻灭的原因。”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之字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 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坚壁清野】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立即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士气高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穷兵黩(dú)武】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xx,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61 字

+ 加入清单

让孩子学习有关战争成语故事能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那么给宝宝讲哪些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好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运筹帷幄】

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设酒宴,招待文武官员。刘邦 说:“诸位不要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又是为什么会失去天下的呢?” 有两位头领马上回答说;“项羽待人轻慢而且好侮辱人,陛下仁 厚而且爱护别人。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征服的地方就分封给大家,跟天下人同事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忌妒,有才能的怀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摇头,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在军帐中出 谋划策,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面姓, 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 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态,我 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才下的原因,项羽虽然有一位重要的谋士范增,但他却不信任。这就了被我攻灭的原因。”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之字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背水一战: 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战争的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词目】南辕北辙

【读 音】nán yuán běi zhé

【释 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比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用 法】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

【反义词】如出一辙,亦步亦趋

【成语故事】

故事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原文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战争的成语故事:偃旗息鼓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词目】偃旗息鼓

【读 音】yǎnqíxīgǔ

【释 义】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军旗,停敲战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多指停止战斗,也比喻停止批评和攻击。

【用 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减弱。

【近义词】销声匿迹

【反义词】大张旗鼓、重整旗鼓。

【成语故事】

《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生灵涂炭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生灵涂炭,用来指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使用在指自然灾难方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词目】生灵涂炭

【读 音】shēng líng tú tàn

【释 义】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涂炭:烂泥和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也指生物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使用在指自然灾难方面。

【用 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反义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

【成语故事】

后燕、后秦联合攻打前秦,于是前秦的国都长安被人包围,苻坚因此退到五将山,等待有适当的机会能重新再来。后来苻坚被后秦活捉处死,苻坚的儿子苻丕就一直驻在邺城。不过,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听说苻坚已经死了,就请苻丕到晋阳,在王永等人的拥护下,当了皇帝。苻丕当上皇帝以后,加封王永为左丞相。王永写了一篇召告,想号召前秦的部队去讨伐后秦和后燕。公告中说:“自从苻坚被害,国都长安沦陷后,国家就开始一蹶不振哪!老百姓好像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十分痛苦。各地官员接到这份召告以后,就要派出兵马到临晋会师,准备作战。”可惜后秦的军队实在太强大了,王永无法获得胜利,前秦也逐渐衰落,不久后就被后秦消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蚍蜉撼树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蚍蜉比喻狂妄无知,自不量力,只有微不足道的力量竟然企图想破坏动摇伟大的事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蚍蜉撼树

【汉语注音】:pí fú hàn shù

【成语出处】:唐.韩愈《昌黎先生集.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着重于想动摇基础、力量;常与“不自量力”连用。

【蚍蜉撼树的意思】:蚍蜉:一种个头比较大的蚂蚁;撼:撼动。小小的蚂蚁想摇动大树,太不自量力了。比喻狂妄无知,自不量力,只有微不足道的力量竟然企图想破坏动摇伟大的事业。

【蚍蜉撼树的近义词】:不自量力、螳螂挡车、以卵击石、自不量力、螳臂当车;

【蚍蜉撼树的反义词】:量力而行、摧枯拉朽、泰山压卵;

【蚍蜉撼树的故事】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去世才几十年,就有一些妄自尊大的所谓文人墨客对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加以诋毁评论。这让文学家韩愈对此非常不满,他给他的一位好朋友张籍写了一首诗,张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对杜甫也是非常的崇拜。韩愈在诗里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在诗里用“蚍蜉撼大树”来比喻那可狂妄自大的人,那些企图毁坏李杜名声的人是如此的愚不可及

【蚍蜉撼树例句】

元.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平话.卷上》:“有人咏一首诗道:北汉刘崇敢伐丧,蚍蜉撼树不知量。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晋阳。”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近有文侩,勾结小报,竟也作文奚落先生以自鸣得意,真可谓“小人不欲成人之美”,而且“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了! ”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什么过激党?蚍蜉撼树,中什么用?”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

【蚍蜉撼树造句】

尽管他是管理层三顾茅庐才请来的高级管理人才,但是他想要凭借自已的力量蚍蜉撼树是不现实的。

这个项目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功败垂成,但知道内情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蚍蜉撼树的最终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生花妙笔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生妙笔比喻写作才能非常杰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生花妙笔

【汉语注音】:shēng huā miào bǐ

【成语出处】: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多指文笔好。

【生花妙笔的意思】:生花:长出来的花朵。指写出来的文章犹如鲜花一般美丽,好像生了花的笔,比喻写作才能非常杰出。也作“生花之笔”。

【生花妙笔的近义词】:下笔如有神、妙笔生花、神来之笔、梦笔生花、画龙点睛;

【生花妙笔的反义词】:索然无味、平淡无奇、平铺直叙;

【生花妙笔的故事】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传说李白少年时,有一回因为读书太久,疲劳得趴在桌上睡着了,就是这一觉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经常写字的那枝笔,当他挥笔做诗时,笔头上居然开出了一朵鲜艳的花,花香沁人心肺。接着空中还飞来了一张张白纸,每张白纸都纷纷飞到他的面前。他兴奋极了,抓起那枝笔在纸上写起字来,越写越快,越写越兴奋,突然,他写在纸上的字,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鲜花。从此以后,李白更加用功读书。他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在游览中体验和积累,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成语形容了李白才思横溢,诗文佳美有如沁人鲜花般。

【生花妙笔例句】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

【生花妙笔造句】

正是因为有他的生花妙笔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文学瑰宝出自他的手中。

他的文章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他写作手法生花妙笔以及他的分析很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兵不厌诈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在这个故事中,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退避三舍”,用来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兵不厌诈”这则成语的厌是:满足,诈:欺骗手段。用兵作战可以尽可能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战争成语故事

全文共 1516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战争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揭竿而起,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典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坚壁清野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坚壁清野,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之不拔;路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战争成语故事--远交近攻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此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当时称霸的地位。当时,郑国近邻的宋国、卫国与郑国积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锐,郑国时刻都有被两国夹击的危险。郑国在外交上采取主动,接连与邾、鲁等国结盟,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在石门签订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助战,将郑国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攻下,郑国已感到本国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想与鲁国重新修好,共同对付宋、卫。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帮邾国雪耻为名,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功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访枋交归鲁国。果然,鲁国与郑重修旧谊。齐国当时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对郑国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以宋国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周天子发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大军很快地攻占了宋国大片土地.宋、卫军队避开联军锋芒,乘虚攻入郑国。郑庄公把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送与齐、鲁两国,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宋国,卫国被迫求和。郑庄公势力扩张,霸主地位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战争成语故事--借刀杀人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借刀杀人

【拼音】: jiè dāo shā rén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权臣陈恒当道,派兵出征鲁国,只是为铲异并扩充自己势力,当时吴国鲁国有着共同的伐齐联盟,齐国无论攻打哪个国家,对方都给予支援。而吴国的后面偏偏有个越往勾践虎视眈眈,想随时灭掉吴国,吴王却没意识到这点,想和强大的晋国争霸。几个国家的矛盾错综复杂,给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子贡提供的可乘之机。最后,子贡不负孔子厚望,终于存鲁,乱齐,破吴,霸越而强晋。

【解释】: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出处】: 明·汪廷讷《三祝记·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以平无昊,这所谓借刀杀人。”

【举例造句】: 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近义词】: 以夷制夷、暗箭伤人

【反义词】: 亲历亲为

【歇后语】: 孔明斩魏延

【灯谜】: 除董卓有何良策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英文】: make use of other person to get rid of an enemy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患难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àn nàn zhī jiāo

【出处】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

【解释】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困难而成好朋友

成语故事】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示例】然而正感谢有这一些的打,你把铁打成了钢,把泛泛的朋友都打成了患难之交了。

【其它使用】

◎ 你们看,一场患难之交,生离死别,不能够见个面,留句话,他怎不……""请问老先生和列位老表:今天可曾有解犯人的在这里路过?"一个过路人走上前来,把老者的话截断了。

◎ 而我们很多人与辣椒也就有着一种"患难之交"的历史渊源。

◎ 我们有同学十年的情谊,又有共赴深圳的患难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过很多的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农夫的故事、惊弓之鸟、扁鹊治病……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三年级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讲述了一个男子觉得自己家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把禾苗往上拔。男子认为这样能帮助禾苗生长,就暗暗自喜。可第二天,他一去田地,发现禾苗全部枯萎了。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同学听说花儿都喜欢阳光和水,于是每天都放在阳光底下暴晒,浇两大瓶水,没过几天,花儿就死了。这就是急躁,没有思考有没有道理就做事的后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认真思考得人,做事才有好结果、好收获。读了《拔苗助长》,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着急,而且要经过认真地思考,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做事才可以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