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眼中的鲁迅范文(推荐20篇)

浏览

627

作文

1000

篇1:鲁迅自喻“小白象”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以象自喻,鲜为人知。

在他和许广平的通信中,经常署名“小白象”,或是“你的小白象”。比如1925年5月鲁迅在北平写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第二封信(5月15日夜),署名的地方赫然画着一只高高举起鼻子的小象。(《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三册》第105页)而《两地书》在公开出版时,署名“EL”,就是Elephant(象)的缩写。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以象自喻呢?从《柔石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述:“鲁迅先生说,人应该学一只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我很感谢他的话,因为我的神经末梢是太灵动得像一条金鱼了。”这给我们解开谜底提供了一些线索。鲁迅先生欣赏的正是象的宽厚和强韧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勇者举刀向强者——鲁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鲁迅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 鲁 迅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 鲁迅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 鲁迅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 鲁迅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 鲁迅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 鲁迅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 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 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1、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2、我以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3、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4、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自然赋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8、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9、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0、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11、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1452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2、青年人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

3、青年应当天真烂漫。

4、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5、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6、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10、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11、教育植根于爱。

12、纠缠如毒蛇,执着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13、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4、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5、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16、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17、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刻刻防备。

18、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19、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0、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2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学习上的。

22、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

23、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24、度尽却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5、删掉枝叶的人,注定得不到花果。

2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27、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8、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9、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1、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和事业。

32、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3、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34、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5、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36、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37、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38、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39、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40、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41、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42、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43、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44、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但不读书也并不见得好。

45、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46、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47、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48、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49、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50、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勇者举刀向强者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

社会上崇敬,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1.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鲁迅

4.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5.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6.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8.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9.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0.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记叙了他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

鲁迅先生先是描写他的外貌,然后挖掘出他的精神气质。整篇文章看起来很有声势,但却不张扬,字里行间充满了鲁迅先生对他真情的思念还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黑暗的现实愤恨。这篇文章节奏很紧凑,让人时刻感受到有一位老师,正在给予你关爱与帮助。

文章的写法也值得让人学习和深刻去感悟。文章前两段看似在写东京见闻,但却都暗藏着对但是清朝学生的讽刺,表达作者内心的失落感,没有坦言,却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感。

在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错误时,表现了他的细心。没有忘记藤野先生,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的第二章身份证。

我看到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那种感恩之情,并且时刻努力着,继续为中国的革命做贡献,这种伟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细细品读《朝花夕拾》,我就被其中独特的散文风格所吸引,文豪就是文豪,崐那犀利的言辞,巧妙的构思,都令我欲罢不能,叹为观止……

《狗、猫、鼠》这篇散文,无论是其精彩绝论的内容,还是坚锐的讽刺性上,都是崐散文中难得一见的佳作,文章把这三种表现上毫不相干的动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崐暴虐者的憎恶与对弱小者的同情一览无余。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我已从课本中学过,本以为重读此文会索然无崐味,哪知我却越读越精神,新鲜感有增无减,在对长妈妈由恨到爱的感情转变中,崐我的心情也随文字跌宕起伏,似乎我就置身其间一样。

《二十四孝图》这篇散文对当时社会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崐的怦击,全文以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为线索,间接地突现全文主题,其崐构思之巧,语言之准确不得不令人折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似曾相识,鲁迅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令我大开眼界崐,恰到好处地引用神话故事更是给我这个乐园增添了神秘……

当我翻到《朝花夕拾》的最后一页时这窄窄的一本书令我产生了巨大的精神震崐撼,鲁迅的散文并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多变的情节,有的史是对往事的回忆,崐对人生的思考,对世界的感受。

让我们记住鲁迅,记住《朝花夕拾》。

因为那些绚丽的回忆,将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是一本散文集,也算是鲁迅先生的回忆录,包含的都是淡淡的真实的感情。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渺视。有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豪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特别是她的切切察察,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敬佩。然后,在我极度渴望〈山海经〉时,阿长为我买来了。我又一次对她敬佩。最后,她辞了人世,我默默为她祈祷。我一次一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狗。 猫.鼠》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深感痛快,这痛快之因有三。一,佩服鲁迅先生讽刺人的手段与方法,他从不直接讽刺,而是巧妙地利用被讽刺者说过的话(我不了解鲁迅先 生的写作背景,就不详细解释这一点了)。二,觉得鲁迅先生的文字简洁明了,又不乏趣味。三,感到鲁迅先生是个立场鲜明的人。

我对鲁迅先生的 文章很感兴趣,因为他的文章中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地方,比如本文中的墨猴和隐鼠,文笔十分简练,墨猴的动态却尽显眼前,好像它就刚“舐 尽了砚上的余墨”似的。隐鼠也十分乖巧,“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

隐鼠的活泼可爱就为下文鲁迅得知它被猫吃去了的“愤怒而且悲哀”作了铺垫,为他的“仇猫”作了很好的解释。

鲁迅先生仇猫,他在文中清楚地列举了三个原因。一,猫的性情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总有一副媚态。三,它吃了鲁迅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文字精练,论点论据俱全,立场鲜明,一目了然。我们写文章也要这样,要立场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鲁迅先生那精练的文笔,有趣的传说和风趣的语言将带领我走近鲁迅,走进他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一口气读完朝花夕拾,心里还真不太过瘾。虽说鲁迅写的文章很难读懂,但从中能体会到好多奥秘呢!!!

第一篇的《猫鼠狗》我看到了鲁迅的童真童趣,鲁迅看起来挺严肃的,真没想到他的童年那么精彩~~

接下来的《阿长与山海经》更让人回味无穷。阿长——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形象。虽说她有点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的礼节”但说到她给“我”买“三哼经”还是满肚子感动的。本篇文章也体现了“讯哥儿”对“阿长”的感激之情。

……

我最喜欢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个极端:一 有趣的儿童乐园—百草园,二 当时和现代儿童最不想去的学堂(学校)。但两个极端却不相撞,不矛盾。我想这就是鲁迅写作特点吧!

……

最后一篇是《范爱农》。我想真是本书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一篇文章吧!

作者从某个人的角度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以上就是我读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眼前不由得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心急,总是捕不到很多,在三味书屋,当寿先生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有发现他的学生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头上玩游戏,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天性。

如今,田野上已建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将来努力着,老师和家长为了安全考虑而管束着我们,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然爱着大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里生活。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的这一篇《藤野先生》,虽说标题确实是关于藤野先生,可文章却用了大篇幅去写和藤野先生几乎无关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热讽,确有深意。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文章层次杂乱,但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国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许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在上世纪初的“大日本帝国”,就像是插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国民的膨胀之心,简直就像老鼠觉得自己比鸡要大一样俨乎其然。而上世纪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药一般腐朽,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到烂”,国民犹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国家如傀儡一样,只有躯壳,没有心脏。

而鲁迅先生,恰好又以极其委婉的语言写出了上述的对比。日本的学生给他写了匿名信来挑衅,又用“漏”字来借机嘲讽他,这样地羞辱国人,让日本人对大清国人的歧视可见一斑。而后的幻灯片事件,更是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人心,没有尊严,不知耻辱。而鲁迅先生,只用了十分平静的语气,就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愤懑,以及对那时大清的讽刺。

这些令人忍无可忍的事情,都发生在“物以稀为贵”的仙台,那可曾想,“正人君子”数不胜数的东京,又会是什么样子?

萎靡的国民精神,与无可救药的大清国,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他不想再看到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惨状,他不想再有发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剧,所以,他知道,要从精神上来挽救一个颓废的民族。

风起云涌的文章,讽刺至极的历史,让我对那段历史恨入心髓。无药可医,岂为医者能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弃医从文的转变,表达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人,他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参加新文化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贡献很大。

他一生只出了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回忆了从青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其中有一篇是《藤野先生》是作者回忆一位日本的老师藤野先生。

作者重点回忆了在仙台和藤野先生学医的故事。作者写了藤野为我一一订正讲义,描绘出一个和蔼的热心的老教师形象。可是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作者竟然对科学很不严谨,对血管的位置错误不但不接受还认为自己这样画画儿好看。这点最后学年试验成绩给了他一个警示,“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我对鲁迅这一点也很不满意,有这样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居然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没有落第!

我认为,鲁迅这样做是辜负了藤野先生对他的期望,也是自己时光的荒废。只有刻苦学习才对得起中国人民纳税的钱,只有名列前茅才能给中国人扬眉吐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作者医治国人身体的理想,完成藤野先生给中国传播新的医学的心愿。

在作者被讥刺后,藤野先生主持正义,为中国学生赢得了尊重。我十分欣赏他正(义)气的作风。

作者认为要救国需要救思想,于是放弃了学医,这点可以理解。可是让我再一次感到失望的是,藤野很重感情地交给作者一张背面写着“惜别”的照相后,作者却没有把自己的照片寄过去(作者当时没有相片),在离开西安之后也没有补寄给他。

如果我是藤野先生,我会每天到传达室问是否有信,过一阵后,我可能会担心是不是鲁迅的信在半路寄丢了,再后来我可能会更加担心他的安全。因为我从藤野先生之前对他的态度看到,藤野是十分想培养鲁迅的,而且从得知鲁迅弃医从文之后的“叹息”和离别时的表现看,藤野是很惋惜的。鲁迅尽管有他的理由,但是这些不过是借口,既然心存感激,话怎么会无从谈起呢?完全可以从几句问候,几句感谢谈起。

但是我仍然能够看出鲁迅还是很感激藤野先生,并以藤野先生的警示自己,要为中国革命继续出力。只是我对他在以上几件事情的处理有些不满而已,我想在这点,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738 字

+ 加入清单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异国他乡最关心他的一个人,一位恩师,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之中,最令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因为没有忘了藤野,因此鲁迅中年后才会写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因为没有忘了藤野,鲁迅才得以有毅力继续不断地写下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章。因此,我认为,我们要不忘恩师。

不忘恩师,是一种美德。居里夫人发现镭后,名声远扬,当她回到祖国波兰时,波兰妇女界举行盛大宴会欢迎她。大会期间,居里夫人被众人围在中间,然而她却分开众人,激动地跑到角落里拥抱,亲吻一位老年妇女。这位妇女,就是居里的小学老师西科尔斯卡。从此,居里夫人不忘恩师的美德,便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居里夫人之所以成名之后,仍然会拥抱自己的小学老师,正是因为她拥有不忘恩师的美德,这种美德,也就是居里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最重的几个人之一,便有自己的老师,不忘恩师并不是谁的专利,这种美德,应得为我们大家发扬。

不忘恩师,不仅是美德,还要落实于行动。张澜是朱德元帅上中学时的老师,朱德后来为国为民奋斗大半生,与张澜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革命成功后,朱德对老师关怀备至,一日,张澜来北京,朱德亲自到车站迎接。而张澜病逝时,朱德便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真正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叩之以礼。”俗话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朱德对待他的恩师,正是如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需要像朱德一样等恩师去世后都要“祭叩之以礼”。但是,我们不应该回去看望一下以前教过我们的老师吗?真正的不忘恩师,就是要落实于自己的行动之中。

不忘恩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中华儿女,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像鲁迅先生一样,勿忘恩师,振兴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中国鲁迅对于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个人的感触是比较大的。其中我对《藤野先生》这篇文印象比较深。

在本文中,我能感觉到藤野是一个英俊洒脱,尊重人。

前面有提到,当藤野先生上讲台的时候,会有一个学生我们发笑。是因为他的穿着“模糊”。有一次学习鲁迅自己甚至可以看到他教课的时候他们没有带领结。这个“特点”常常需要引起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情——像是在坐公交的时候,会被影响司机不能认为是通过小偷,被乘客们提防着。可见他穿衣是很随性,洒脱生活的人。

藤野先生也是一个细心的人,他会为鲁迅先生纠正他的语法,并帮助他做一些笔记。一步一步帮助他提高成绩。鲁迅先生实习一周后,藤野先生很高兴地说,他很高兴鲁迅不会害怕身体。

看到日本人鄙视鲁迅,或者更确切地说,鄙视中国人,当鲁迅先生没有完成最后四分之一的成绩时,他依靠的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的信念他们甚至提出鲁迅先生作弊的说法。他们的态度与一个人尊敬的姓名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姓名先生能够对待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还是一个弱国的时候,像其他学生一样公平、尊重和宽容,甚至主动提出帮助他学习。

这样想来,真藤野等“高尚的人”是不一样的。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一个好老师的爱。

看到一个结尾,我虽然对当时社会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抱着恶劣工作态度的日本产生了具有浓厚的厌恶感,但是对于是日本人的藤野先生产生了极高的好感度。同时,也为鲁迅先生可以得到发展如此一位好老师学生感到羡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生长在荒郊野岭里的一株藤蔓,顺着秀木缠缚,攀延,到达那个最耀眼的高点无疑是他毕生的梦想。于是他努力变得坚韧,顽强,甚至有些顽固,纵然外界再荒凉,无尽的风不断的在打压着他,他却还是,也将永为向上的啊。

他,便是藤野先生,人如其名,而他所攀附的那棵树便是他所深爱的医学,他不断扩开自己的枝丫,想让更多的人领略其魅力。于是,兢兢业业已是稀松平常,每一个血管都了然于心,每一个场景都在脑子无限次回放。从此,他的人生似乎就只有两件事,教学和科研,世界的嘈杂慢慢黯淡,均化为乌有,趋于黑白。他是一个奔跑者,也是一个领路人,他,从未停息,从未放弃过一个可造之材。

慢慢的,忘带领结,衣服随便套上一件……已全是小事一桩了。他的爱不可否认,是大爱,或许是爱屋及乌,国界又是什么,中国学生又怎样?一心教学,无理那些是非与谣言,他的心,是笃定的。充满了对医学的敬畏,和为人师表的本能。

无疑,藤野先生是执着的,属于他的大树一直在那里,不曾动摇,大树没有尽头,便只顾往高处慢慢爬好了,教书,科研,他的热情丝毫不减。鲁迅先生要走了,当然于心不忍,对喜得爱徒的喜悦还尚未完全发酵,便又要失去了。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情谊,更是跨越年龄,跨越民族的友情,没有任何杂质,纯真而简单。

他是可怜的,直到终了,也未曾收到鲁迅的一封来信。一天天的反复查看信箱,信好像是有的,却又似从未抵达,一次次的失望。眼前所展现出的鲁迅那张脸,早已被岁月腐蚀的模糊不清,心里是对知音的无限挂念。他看着满满的信箱,却没有一封来自他。默默的,他流泪了,竟无半点声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鲁迅《藤野先生》读后感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我们学习了《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它选自于鲁讯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这篇课文写的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当他来到东京时,却失望至极,他看到清国留学生生活的污浊,失望以及不满。当他来到仙台时,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这里的学校对自己不收学费,还为自己食宿操心。接着,鲁迅便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在这里作者又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几件事情使鲁迅学医的信心转变了。第一件是先生为“我”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态度。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而鲁迅只将解剖图中的一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给改正好了,这表现了先生的细心与认真和对学生严格的品质。后来,藤野先生又关心起“我”的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与诚恳。接着,藤野先生又了解女人裹脚的事,这又表现了先生的求实精神.

在鲁迅身上有两件事真正使他改变志向。一件是匿名信事件,另一件是看电影事件。“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是鲁迅先生擅长的反语,表达了自己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受到的极大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从文的决心。从这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作者认为应该从精神上救国民,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起国民的觉醒,才能救国。

从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思想,也知道了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导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