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藏族民族风俗作文精品20篇

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鸡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端午节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415

作文

57

篇1:有趣的民族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黑龙江,过春节时那里有许多的有趣风俗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过年的传说。所以春节又称“过年”。在除夕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守岁以驱赶年兽,当然并没有真正的年而这些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在除夕夜,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全家不论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谈论着即将过去的一年和新一年的打算。当新年钟声响起的时候,大家一边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吃过饭,屋外便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孩子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小礼花,冲出门,与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们一起放。绚烂的焰火映衬着他们的笑脸,是的除夕也变得更加热闹。

在春节期间,我们的家乡都会举办大型的扭秧歌比赛,连队的,场部的人,不论男女,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手里拿着彩扇,步代整齐,伴着震天的锣鼓声,舞到广场上。他们变换着各种方阵,一较高下。队伍里还能看到可爱的大头娃娃,漂亮的新娘子和唐僧师徒四人。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这次比赛为的是展现农场人民的风貌,使得节目的家乡更加热闹。秧歌比赛结束后,广场上会有烟火表演。看,那一朵朵在空中绽放的鲜花,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仿佛让人身临一片花的海洋。焰火照映的每个人脸上都亮晶晶的,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

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特色有趣的习俗,这一切让我更加了解家乡,更加热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傣族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关于民族风俗作文2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满族民族风俗

全文共 239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傣族民族风俗800字作文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而版纳又是云南少数民族最多的自治区。

来到街上,满街都是民族气息,不管房子还是路灯都散发出浓浓的少数民族独有的气息。

由于少数民族太多,只能去两个最大的民族。我们先参观的是以黑为贵的爱伲族,走进爱伲族便听见优美 而激情的爱伲山歌。爱伲族是版纳第二大民族,独特的是他们以黑为贵,姑娘越黑越美,乌鸦是他们的吉祥鸟 。爱伲族能歌善舞,传有爱伲人只要会走就会跳舞,会说便能唱。欣赏了他们的歌舞表演,果不其然,名副其 实,是让人折服。爱伲人不仅脚上功夫了得,手上功夫更是一绝,敲起鼓来干脆利落,摘片绿叶化为神笛。

拜访完爱伲山寨,又来到了版纳第一大族—傣族。为了能够更入俗。路上我们特地学了基本傣语,女士— —哨多利;男士——毛多利;男孩——小毛;女孩——小狗;老男人——老蜜桃;老女人——老波桃;小孩— —小龙虾;女士漂亮—好哨好哨等。不知不觉来到了傣家园。给我留下映像最深的是傣族独具特色的建筑—— 吊脚楼。都有二层楼高,四角翘起,上层倾斜,从下望去,好像要倒下来似的;门也别具风格尤其是材质,有 铁的、木的、还有的是榕树垂下的须,很是原生态。整幢房子的材质都是木的,这不仅是就地取材,关键是能 适应热带雨林独特气候,当洪水淹没房子,整幢房子也可以浮在水上,不会轻易倒塌。这让我不得不惊叹于人 们与大自然相处的智慧。

激情篝火

来西双版纳,篝火晚会是一定不能错过的。入公园我们先品尝了雨林美食后,一群姑娘用她们动人的歌声 迎我们进入表演会场,粗犷的歌声、神秘的文化习俗、主持人风趣幽默组成了上半场;下半场篝火点燃了,随 着音乐响起人们手拉着手,围着篝火尽情的欢乐舞蹈,此时场上不分你我、不分男女、不分种族,只有欢乐的 海洋。时间就在这欢乐中一闪而过,篝火晚会结束了,云南游也接近了尾声。

八天云南游是快乐的旅程,云南让我感触颇多,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山也是云南美,水也是云南美;云南 美真是看不完的美;云南美真是七彩的美。”

虔诚的佛教圣地

飞机顺利着陆,四周耳目一新,这就是西双版纳吗?

一点也没有热带雨林的气息,也没有丝毫的民族气息——只是一个破烂简陋的机场罢了。当走出机场,我 才迟到什么叫做“开门见山”:民族建筑比比皆是,民族雕塑也数不胜数。上了车我们要去大佛寺。在云南佛 学之人最有地位,因此西双版纳人全民信奉佛教。

来到那儿,便听见僧人正在念经,那平静缓和的语调,平静地传向四方。

首先我们来到了太子广场,小佛祖立在中央,他的脸是那么平和,嘴角没有留下丝毫表情,真不愧是感化 万物的佛祖啊。

又走了不久,我看见一条七头龙。导游说这是代表七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只 要多做善事,离佛越近,难就越少。果然越接近目的地,龙头就越少。过了一会到了最后一站——吉祥大佛。 八十罗汉左右排开,只见佛右手向上,左手向下。这代表驱魔和放下之意,告诉我们做事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平静面对一切。

[傣族民族风俗8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的人们都爱唱戏,更爱听戏。每逢村子里有了什么喜事,必定先请个豫剧班子,在家门口搭个戏台,这么唱下去。一般持续三天左右,这三天里,可忙坏了人们:一大早儿就急急忙忙去下地,收工后回家拿个小板凳,若是在夏天再拿一把蒲扇,飞也似地赶去看戏,只怕耽误了剧情。

看戏时,人们把整个戏台“包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的,就像蚕吐出的丝,裹得紧紧的。若是你来晚了,那就站在外面竖着耳朵听吧,这人群是任凭你怎么挤也挤不进去的。豫剧中也不乏大腕,例如常香玉、马金凤等,她们可是诸多戏迷心目中的偶像呢!姥姥喜欢听常香玉的戏曲,她的声音变幻无穷,有时如大海的涛声般浑厚,有时又如小溪的流水声般恬美,有时候喜气洋洋的,有时候又使人感到无比的忧伤。出门在外的游子听到这熟悉的乡音是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想起幼时依偎在母亲的怀中,听她哼唱着豫剧才能入睡。

如今,姥姥去了北京,但她说并不会留太长时间。我很惊奇,问:“难道北京不好吗?”姥姥摇摇头,说:“这里没有使我魂牵梦萦的豫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农村,家乡风俗有很多,最热闹、最有特色的就是元宵节的走会。我们村分为三个排:中排,东排,西排。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走会,一般是三天,正月十五中排走会,正月十六和正月十七是东排和西排。这三天,全村人都会出来参加,加上来串亲戚的、看朋友的、还有三里五乡来看热闹的,真是人山人海,把大街小巷捂得严严实实。

为了这个会,一进腊月,村里人就开始忙活,打扫卫生,屋里屋外,屋前屋后,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所有的东西都焕然一新。还要备足年货,招待亲朋好友。街道要张灯结彩才能显示节日气氛,村里的能工巧匠大显身手,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挂在街道两旁,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非常壮观。

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早晨,每户人家都把自己做好的手工艺品拿出来展示,我们家也当然不例外,我奶奶做了几盆花:有玫瑰花、菊花、牡丹等等。一大早晨就摆出去了。各大队都有熬夜浇的冰山,其中有一个像佛祖,给他画了眉,画了眼,画了鼻,画了嘴,活灵活现。还有一些老奶奶们粘的花桥哦!大早晨会里的喇叭就开始吆喝了。八点钟正式开始。先是各排的大鼓聚在一起,鼓手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把鼓敲得震天响,显示着各排的气势,小山村也在鼓声中沸腾了。各村的表演队也上场了,扭秧歌的,跳舞的,练武术的,隔不远就一个场地,观众们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我好不容易挤进去,正赶上一群小孩子跳舞,那天真可爱的表情,真是萌呆了!如果表演的好,还有奖励,烟、糖、瓜子装上一袋子,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街道旁有各种摆摊的,卖糖葫芦的、棉花糖的、烤肠的、各种小玩意的,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到了晚上,戏楼上就开始唱戏,敲锣打鼓,连唱三天。

看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很眼馋吧,那就来我的家乡作客吧,我们热烈欢迎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民族风俗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风俗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

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十五过后,到了十六,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305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XX,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XX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 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 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 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 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 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 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 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 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 有藏历新年 、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 的藏历年。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 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 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荆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 ,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藏农区妇女 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 、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 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 ;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XX(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 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 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 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 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活佛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人生需要好习惯作文当爱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藏族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很多人都会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家,举家欢庆,庆祝团圆。每个地方的过年习俗都是不同的。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藏族过年风俗作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族春节风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春节的习俗真多呀!

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孟州,春节,是一个隆重又快乐的节日。

大年三中午十,一吃完饭,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忙活什么呢?贴对联!大家纷纷从自己家中拿出对联,站在梯子上,用胶带贴在门上。贴完总要念一念,那对联可是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呀!

到了晚上,大人们摆好贡品,烧上香,祭拜祖宗。小孩子们则在屋外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祭拜完后,烹饪年夜饭又成了大人们的工作。年夜饭大多都是饺子,醇厚美味的饺子总能让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年夜饭做好后,大家打开电视,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这恐怕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随着零点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沸腾起来,又出门放起鞭炮来。鞭炮声声,直到午夜才停下来。

初一初二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了床,穿上新衣,带着满满的幸福与欢悦,出门走亲访友。在亲戚好友家,人们总会坐上一会儿,拉拉家常,聊聊心事。孩子们总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压岁钱,还有那浓浓的期盼和关爱啊!

到了初五初六,串完了亲戚,大家都会带上风筝到公园里去放风筝。一家人在一起放风筝,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公园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了芽,桃树长出了花骨朵,小草也愈发翠绿,这美好的景象,代表了来年的好生活,人们的嘴角也都漾起了微笑。

孟州,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也过着朴实又快乐的日子。春节,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与家人团聚,快乐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民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篇二:民族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篇三:民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春节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题记

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的人都忙碌起来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开始帮我妈妈大扫除。我们全家总动员,拿着鸡毛掸子把旧年灰尘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这就是辞旧迎新。把旧年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赶掉,迎接新的2015年。

腊月二十九开始,贴对联,福字倒着贴传说是来年会有福气的,所谓福道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一家把美好寓意的对联贴好。在大门上挂上红红的灯笼,看着特别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九晚上我们一大家人都聚集在饭桌上。年夜饭是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我们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欢聚在一起,“饺子来咯”妈妈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在饭桌上,爸爸开口说;“这饺子不但好吃,而且里面1还有很多祝福。谁如果吃到祝福,谁在下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然后我们还是吃饺子了。于是,我们都开始吃饺子,都希望能得到新年的祝福。‘呀!“我吃的饺子里突然有个硬硬的东西,然后我咬开一看,原来是个硬币!我欣喜若狂对着家人说;”看我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了!“爸爸说;”看来你以后一定会开开心心,平安幸福。“

吃完年夜饭以后,除了很小的孩子是都要守岁的!1是为了老人增寿2是为了辞旧迎新为年轻人添福气,这时一家人边一边看春晚,一边其乐融融的谈着一年的收获!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有的如陨石直降地上。有的如火箭,直冲云霄,有的如花朵,定格在最美的样子。是那样美丽,每一个烟花在人们的笑语前划过去。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藏历六月底至七月初是藏族传统的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xx的意思,“顿”就是吃,所以又叫酸奶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为了感谢僧人们在雪顿节不出门,百姓们便在这一天送给僧人们酸奶、表演藏戏……

二百年来,拉萨出现了哲蚌雪顿、布达拉雪顿和罗布林卡雪顿并存的局面,其中以罗布林卡雪顿为中心。雪顿节是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形式。过好这一节日对发挥藏族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增强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顿节。在藏语中,“雪”是酸xx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xx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展佛节”。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xxx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

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藏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五,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也就是吃酸xx的节日。后来由于这个节日的活动内容多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叫“藏戏节”。建国前,每逢雪顿节,西藏12个最有名气的藏戏剧团,从四面八方赶到拉萨罗布林卡,向xxx和西藏地方政府,进行交差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扎西雪巴,宾顿巴第六个古老的白面具剧团;有均巴、觉木隆等四个新派蓝面具剧团;还有野牦牛舞、工布鼓舞等。

17世纪以前,“雪顿节”的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律戒规,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门。到了开禁的日子,允许他们出寺下山,按风俗老百姓要准备酸xx施舍。喇嘛们除了吃一顿酸xx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

17世纪中,清朝政府正式册封五世和四世班禅,加强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这时“雪顿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姿,开始正规演出藏戏节目,约定成俗,形成了固定的雪顿节日。这个时候宗教活动和文娱活动相结合,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先是以哲蚌寺为活动中心,称为“哲蚌雪顿节”。五世从哲蚌寺移居达拉宫后,定每年六月十三为“雪顿节”,并在哲蚌寺进行藏戏会演。第二天便到布拉宫演出。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以后,成为夏宫,雪顿节的活动又从布达拉宫移到罗布林卡,这时允许市民入园看藏戏。从此以后,“雪顿节”的活动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都穿上节日服装带上吃喝用品,纷纷前往罗布林卡,观看藏戏演出。

1959年西藏地区政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真正获得翻身解放。从此,雪顿节才真正成为广大人民传统的节日,除具有传统的赛马、射箭和各种马术表演外,还增加了举重、拔河等项目,并组织文艺演出、放电影、录像等活动。各地来的商业货客,有农业、工业、牧业和各种物资产品,前来摆摊设点,进行贸易。变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资交流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我随妈妈去西藏旅游。正好,赶上了西藏的一个特殊而又热闹的节日——顿节。

每年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雪顿节。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xx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我中不禁起了疑惑问妈妈,这雪顿节是怎么来的呢?我妈妈微微一笑,给我讲了雪顿节的由来。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民间相传,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条,最忌讳的是杀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其间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格鲁派的戒律中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开禁。待到解制开禁之日,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为了犒劳僧人,备酿酸奶,为他们举行郊游野宴,并在欢庆会上表演藏戏。这就是雪顿节的由来。

在雪顿节那天,火红的一抹朝霞从东方飘出时,一副巨大无比的缎制释迦摩尼佛像将挂在高高的悬崖上。

太阳还未升起,天上一片浅青色。数以万计的佛教信徒们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们吹出洪亮有力的号角声。洪亮的号角声传到哪里,那里就开始煨桑;煨桑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愿习俗,据说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而普通人生活之处随时都有污染,是一种污垢,一种不净。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随着这烟缓缓升起,几百位身披红色袈裟的僧人两个一排,抬着卷成捆的绸缎佛像,从神宫中鱼贯而出。他们步伐一致,像高耸的悬崖走去,好似一条红色的巨龙。聚集在一旁的香客们立刻挤上前去,献哈达、用额头顶礼佛像。

当卷成长龙的缎子佛像搬上山崖时,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头迎接。四位僧人乐师登上山崖,举起唢呐吹起乐曲,一旁的喇嘛开始在唢呐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藏族雪顿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顿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藏语里“雪”是酸xx的意思,“顿”的意思是吃,顾名思义雪顿节就是吃酸xx的节日。

雪顿节起先是纯宗教节日,每当藏历七月一日牧民们都要拿酸xx给解禁的僧尼。后来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加强,雪顿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已开始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

晒佛是雪顿节最引人瞩目的仪式。早上八点钟,一幅500平方米,用五彩丝织就的释迦摩尼像犹如一朵巨大的向阳花徐徐绽开脸庞,庄严地望向太阳,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对话,凝重的法号声震彻云霄,掠过的鸟儿也忍不住驻足痴望。数以万计虔诚的信徒以及深受感染的游客无一不双手合十,顶礼膜拜。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的味道,跳动的微尘也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

除了晒佛,藏戏汇演是雪顿节的另一出重头戏。藏戏班子从雪顿节第二天上午11点一直唱到暮色降临。五颜六色的藏戏面具就像美丽的蝴蝶,在暗黄的土地上萦绕,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在人们火红的心里翩翩起舞。那丰富多彩的动作、唱腔,有的如春风拂面般温暖,有的却像彻骨寒风般凌厉。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更是乐此不疲。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吃着各式各样的藏族点心,一边听着藏戏,一边捻着佛珠。空气里尽是一股浓的化不开的快乐滋味,一嗅便醉得你神魂颠倒不可!

雪顿节是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当他走下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他的肩上就承担起了传承藏族文化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担子。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西藏雪顿节,品得其文化滋味,享得其快乐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全文共 2322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篇一:元宵节习俗

听妈妈说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要点起的灯笼、出门赏月、喜猜灯谜、共吃元宵、一家团聚。今年的元宵节与以往不同,它和情人节是一天,所以今天大街上特别的热闹。妈妈还说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所以要庆祝,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我祝福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元宵节快乐!也祝愿我的好朋友们健康快乐!

篇二:元宵节习俗 周小涵

今天早上我问妈妈今天是不是元宵节?元宵节都会做些什么? 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按照我国的习俗,“元”指月亮正圆,一年当中有三个“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所以农历正月十五日那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听爸爸手在他小时候元宵节那天有闹社火,猜灯谜,大型的灯展,烟花表演,到了晚上除了一家人在一起吃元宵以外,小孩子还会外面打起灯笼等好多很好玩儿的游戏,可是为什么现在都没有了吗?我好想能像爸爸他们小时候一样过那样的元宵节。

篇三:元宵节习俗 杨博文

元宵佳节――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清晨,天还没亮,窗外鞭炮齐鸣,烟花四起,我还在睡梦中,被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吵醒。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的?在厨房里忙着包汤圆,洗菜做饭。

元宵节的早饭刚过,叮咚,门铃响了,听到门铃声,我趴在猫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的同事,我打开了门说:“元宵节快乐!”叔叔也对我说:“元宵节快乐!”我热情地请他进屋坐。

进屋后,我接下了叔叔手里的礼物,在忙着给叔叔倒水,接着我给叔叔端上了水果,叔叔还夸我懂事了。爸爸和叔叔聊了起来。

叔叔要走了,我和爸爸把叔叔送到了门口给叔叔说了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你长大了。

篇四:元宵节习俗 刘子欣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 之夜,也是一元复始 ,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祝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篇五:元宵节习俗 燕一鸣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妈妈给我煮了些汤圆,还做了很多美味可口的菜,有:红烧带鱼、八宝饭、麻辣牛肉、炝莲菜、松花蛋我最喜欢的牙签肉……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外面已鞭炮声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各种五光十色的烟花伴着噼里啪啦的是声音划过黑色的夜空,把天空装点的更加美丽。

我赶忙吃完饭,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和妈妈也下楼放炮。我们放的炮有:龟兔赛跑、海底世界、金色喷泉、扇子炮、霹雳鞭。这些炮有的像五彩缤纷的闪光陀螺、有的像闪光的金色炮筒直入云霄 、还有的像一簇簇地鲜花美丽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元宵节真热闹啊!

篇六:元宵节看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是这一天的传统的来历。

容我先介绍一下元宵节的习俗和来历吧!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夜里叫“元宵”,它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月圆有大团圆的含义,所以应该全家人相聚,共同“闹元宵。”在这天晚上,家家都要点花灯、吃元宵。元宵节放花灯起源于汉代的永平年间,当时是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崇敬,吃元宵的风俗起源于宋代。在南方,元宵又叫汤圆,也寓意团圆。这就是元宵的习俗和来历,知道了吧!

晚上,我和妈妈坐车前往中山公园,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店家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有些还挂着形态各异的花灯,灯壁上的图案被灯光照得闪闪发光,给人感觉那是一盏价值连城的花灯,那种美感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车上的人越来越多,恐怕是去看花灯的吧!到了,快下车!我拉着妈妈的手一下车就直奔向公园,到了正门,远远望去,到处是灯光,到处是人影,熙熙攘攘的,热闹极了,看来我是不虚此行啊!走进正门,一个大蓬映入眼帘,蓬顶布满了霓虹灯,一进去,到处流光溢彩,如同置身于光彩隧道一样。向右走,两边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它们就像一个个窈窕淑女,可谓是“娇美动人”啊!咦,那是什么呀?我满脑打着问号,走进一看,是动画之城里的动画明星啊,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可爱,把我带进了童年时代看的动画片中!又走了一段路,瞧,那是一条巨龙,看它的龙须多长,从头到尾,一股英气感染了我,再看它那挺拔的身躯,真帅!而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真棒!欣赏了一段,这时湖边聚满了许多人,我挤进去,是它们,你们猜猜?提示一下,跟我们的2015奥运会有关,猜对了吗?那就是──奥运吉祥物五福娃,它们摆着引人的姿势站在灯上,正向我们招手呢!

我还看见人群中的一幕幕:有的买了荧光棒或者荧光球,到处玩耍呢;有的在长椅上休息,一边赏灯,一边吃东西、玩乐;有的在大型的花灯前拍照,我想是要留个纪念吧!

一路观赏完,我和妈妈到海景好又多买东西。出来时,好又多办了一个猜灯谜活动。我上前看了一张,上面写着:土,打一数学用词。我想了一会儿,是……加减法(十加一 等于土);又看了一张,“黄绒毛,包似弓,打一食物。”我略加思索,我想到了,你猜猜?是饺子!找服务员一查对了,可惜没买够68元,没能领到奖品。但我的心比吃了蜜还甜!

啊,这真是一个既有趣又愉快的元宵夜晚啊,你有兴趣吗?下一次,也来参加吧!

[民族风俗作文元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族风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