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孙文龙故居(20篇)

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小编收集了孙文龙故居,欢迎阅读。

浏览

7486

作文

138

篇1:游鲁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里,我没去游览山山水水,也没有去有趣的儿童乐园,而是去了绍兴的鲁迅故居

来到鲁迅故居门口,已经是人山人海,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进入了鲁迅祖居,看见了古色古香的正厅,中央挂着“德寿堂”这三个大字,两旁摆着接待客人的凳子,听导游阿姨说这是会客的厅堂。

参观完正厅后,我们穿过一过道,来到了厨房,妈妈给我介绍了厨房里大大小小工具的用处,使我知道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再往里走,就是大大小小的房间了,有小姐的、少爷的,还有琴房、绣房和书房,我不禁感叹到鲁迅原来是个富二代啊!

参观完鲁迅祖居,我们来到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隔着围栏,我看见鲁迅坐的那张桌子,上面刻着一个早字,导游阿姨自我介绍“早”的来历:有一天,鲁迅给父亲买药。导致上学迟到,被老师严厉批评。于是鲁迅并没有找借口,而是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从此就没有迟到了。这时,我眼前浮现出鲁迅勤奋学习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的愧疚。

走出三味书屋,我们来到百草园,这里是鲁迅童年的乐园。这里有绿油油的青菜,大大的南反,高高的皂夹树,树上长满了爬山虎。看到这些景象,使我仿佛看到鲁迅在园子里玩,玩得不亦乐乎。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游览地,但脑海里挥不去的是鲁迅勤奋好学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步青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苏步青故居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景点,它没有北京故宫古朴,也没有上海外滩繁华,更没有杭州西湖美丽,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风光。

来到苏步青故居,首先看见的是它的大门,大门上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苏步青故居”,这五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走进大门,就看见苏步青爷爷和蔼可亲的石像,他正微笑着,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石像旁边有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上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通向桂花林。桂花树上长满了绿绿的树叶,风一吹,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欢迎您的到来!”

一座古色古香的房子坐落在院子的中间。我走进陈列室,就看见苏步青爷爷一家的照片。旁边还有一排排整齐、端正的字迹,有苏步青爷爷一生的事迹……看着看着,我仿佛听见了苏步青爷爷读书的声音正飘过窗台,响彻在整个院子内。

房子左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榕树和一棵郁郁葱葱的枇杷树,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像一对久别重逢的好兄弟。右边是一个池塘,池塘里的鱼儿快活地游来游去,后院是一片竹林子。竹子挺直了腰,像战士在保护苏步青故居。风儿吹过,竹子唱起了歌儿,好像在赞美苏步青故居呢!

这就是美丽的苏步青故居,一个让人如痴如醉的地方,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一个使人流连忘返的地方,我为家乡有这样的美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纪晓岚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的旅行也是有滋有味,经过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一座古香古色的院子映入眼帘。

它安静,古朴,立在那条繁华的街道旁。络绎不绝的车流似乎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我抬头一望,"纪晓岚故居"几个大字出现。对清史熟悉的我自然认识他。乾隆身边的红人,有名的大臣,机智幽默。

我不由自主走了进去,几幢红旗绿瓦的房子,几丛野花,粉的,紫的,白的,虽不说缤纷多彩,倒别有一番风味。

院子里只有几个老人在游览,我喜欢这种安静。

突然看到纪晓岚亲手种的枣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纪晓岚终是一个喜爱枣树的凡人。想到在人们心中被神化的他,终不是真实的他。也许,他喜爱园林生活,不热衷于做官,热爱文学,编《四库全书》。但是,流传下来的却只是他智斗和珅。

不是吧,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更相信真实的历史。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他,而不是一个小说中的传奇形象。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人物被神化?诸葛亮,李世民,李卫……他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自我吧。

纪晓岚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我心中,站在他安静古朴的故居中,看到的却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汉人。他或许喜欢漫步在树木丛生的小院里,或许喜欢与别人谈事作画。皇上对于他也并不是十分信任,他也几经贬谪,晚年生活凄凉。

我坐在石椅上,望着纪晓岚留下的足迹,心中感觉又和这个历史人物进了一步,我叹他的传奇人生,又惋惜他的平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参观李白烈士故居有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我居住的虹口区,有众多的革命历史建筑和纪念馆,许多革命烈士和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暑假期间,妈妈带我去家附近的李白烈士故居参观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渡路107弄15号,是李白烈士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地方。我们先参观了一、二楼展厅,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李白烈士的成长经历以及与敌人斗争的光辉事迹。接下来,又到三楼进行参观。三楼复原了李白烈士生前居住的场景,再现李白烈士生前战斗、生活的情景。

这次参观,让我详细了解了李白烈士的生平。李白烈士1937年来到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他大智大勇,不屈不挠,坚守战斗岗位,保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白曾先后三次被捕,最后一次被捕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当时,李白正在秘密的斗室里向延安发完一份有关解放上海的重要情报。李白烈士在狱中饱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惨遭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39岁。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还拍摄了著名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白烈士这样有着崇高理想、坚定信仰、为新中国的解放、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做新时代优秀的少先队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游邓小平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2月5日,我们在四川广安,游玩牌坊的邓小平故居

出客栈大约几百米就到北门,过了北门就进入邓小平故里周围,首先看到的是古树坪的黄桷树,树龄高达170多岁,它是邓小平年幼时经常玩耍的一棵老而又高大的树。在别处似乎没有见到过这么高大的黄桷树。空气中还含有一丝丝青草的香气,这时的空气多么新鲜、清新啊!

一路顺着走道。随着走道两边的树木,树木时而多,时而少,时而稀疏,时而密集,鸟儿鸣叫声也时时变化。

我们过了“德政坊”,走了大约八百米就到了蚕房院子,这里还没建好,唉!真是走了狗屎运,没关系,还有其他景点,我在心中暗暗自念,到了神道碑,真是壮观,一座高几十米的碑立在这儿,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像蚂蚁那么小,而神道碑就像一个巨人,只要“巨人”一抬脚,我们就完了,参观完神道碑,我的心里忐忑不安。

来到了邓小平故居。房子真大啊!邓小平爷爷的家人也很厉害,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叫人只能抬头仰望。罗盘田离邓小平故居最近,罗盘田真奇怪,一个个呈圆圈状,参观了翰林院子,邓小平爷爷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翰林院子的古筝声飘到我耳边,这里的古筝声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似乎还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邓小平爷爷与同学背着古诗、课本,学习很认真,我觉得我应该向邓小平爷爷学习。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邓家老井和长廊美食。

邓家老井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奇,为什么说他奇呢?因为邓家老井的井水比平地面高出60厘米,井口呈圆形,井水冬天温润,有点暖,夏天甘甜,解渴,即使是干旱时期,这井里的水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邓家迁入广安挖的,它的井水涓涓流出,终年不断,养育了邓小平和几百个村民,邓小平爷爷喝了这井水15年,直到他离开家乡,周围的村民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但邓家老井仍在汩汩流出。

长廊美食里的伤心凉粉、凉面、辣子鸡……这些美食让吃货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不由想起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洞桥奇泉观施肩吾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太阳公公早早的起床上班了,太阳光如同利剑一样射到大地上,有时风大起来,小草们好似在跳集体舞。偶尔野花也会绽开花瓣,向人们展示自己的身姿。静静地等待,还能听到鸟鸣呢,“叽叽喳喳”的好似在唱歌。

今天呢,我们来到第一个任务基地,那就是洞桥奇泉。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校的章校长竟是这里本地人。当走下大巴车,就能清楚地看见"第一江南奇泉"几个大字雕刻在巨石上。听从老师的指挥我们徒步向前,山水潺潺,如听天籁。路边风景,让人目不暇接。阳光透过竹林,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往上走,清澈见底的泉水进入了我的眼幕。哇,这水简直跟矿泉水一样,直接可以饮用。踏在石板,近距离可以看见几块长着青苔的小石头,泉水"哗哗哗"的在石头上弹琴呢。泉水由上阶流到下阶,一路上可有趣啦!有的翻了一个跟头、有的平缓的往下流、还有的一个跟头接着一个的……观察了不一会儿,机智的细心的我们还发现泉水好像在变魔术,一会流的缓,一会儿流的急。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是"虹吸现象"还让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奇怪的现象。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施肩吾的故居。我们先来到了他住的村子,一眼望去,一座座砖头房,呈现在眼前。有些还保存着以前的红木杉房呢,更加重了以前浓厚的古都风貌,我们还来到了施肩吾的娱乐场所,也就是我们最爱玩的滑滑梯。一棵树干削去大半便完成了一个滑滑梯,可好玩了呢。我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滑状元玩的游乐设施,"嗖"的一声便滑到底下。由于天气太热,所以屁股仿佛坐上了蒸笼似的。然后,我们满头大汗地登上了状元楼,这也是曾经施肩吾读书写诗的地方。了解当时情景,后来我们还去了吃当地特色美食,比如:那边比较出名的状元馒头、米粿、冰米糖等等……

这次活动让我们欣赏到了山泉的美丽和奇特,还让我们知道有一种叫虹吸的气象,更让我们知道富阳有一位伟大的状元名叫施肩吾。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朱自清故居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朱自清先生当年与友人游玩温州(瑞安)仙岩梅雨潭,写下游记名篇《绿》,那是他终生难忘的“温州的踪迹”。以前只知先生曾在扬州住过,故居仍存,观者络绎不绝;后闻先生在温州市区亦有故居一处,今日于四营堂巷50号得以一见先生在温州的“踪迹”。

午后一点,阳光轻洒,在高楼簇拥间,一座低矮的、颇具江南特色的三进合院出现在眼前。没有想象中的古宅旧院,没有想象中的粗糙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横匾、光滑的石阶、用颜料刷成的斑驳灰墙。联想到先前的旧城改建,真正的“故居”迁移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步入门后四方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深褐色水缸,以为是用来接水的,凑近一瞧,水面上铺开一层暗绿色植物,一条红鱼儿不经意在繁叶间露出倩影,又倏地藏身于大片的深绿中,引起圈圈涟漪,淡淡的金黄色阳光在水面上浮动,忽然轻巧地蹿开,尾后曳着一根长长的水草。红绿相衬,别有一番生机。

迈进前堂,正对门的墙壁上挂着大幅的朱自清画像,他身着黑色长衫,膝上摊开一本书,算不上英俊出众,却平实清秀,小小的圆框眼镜为他添上一份儒雅书生气。两侧墙上是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过道往右是一间厢房,中间柜子里摆放的是先生的书信、手稿。再向右走,又是另一间房了。当中的墙上是一副山水画和一句诗——“踪笛潭影绿,帘卷海棠红”,巧妙地将先生的《绿》《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内容融进了诗中。旁边就是这两篇散文展示,我先前是读过的,可再次回味,更觉其语言清雅朴素、意境优美,读一遍则体味的情感太浅太淡了。

转而往里走,轻轻跨过门槛,这间房中的雕刻板上讲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有关故事。从前,我只读过他的散文,却未曾了解过他的生活。面对这崭新的“故居”,独有院子里的灰砖墨瓦、门窗上的木质雕花,难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凭借这些资料,仿佛得以窥见一丝当时生活的景象。更得知,先生曾多次发表反内战、反饥饿的讲演和文章,与学生一起参加此类的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他是怎样伟大的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啊!是怎样在疾病缠身、贫困潦倒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的啊!多么令人敬佩!

转眼已是下午三点,我不得不收拾起纷乱的思绪。有这样一位学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过,且为它的风光所吸引,所赞叹,所留恋——甚至在与友人的信中写下“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永,均为弟所心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它呢?

冬日午后,于朱自清先生的故居中,我深深感受到温州的文化与风情,内心颇为充实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参观王淦昌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们张青莲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前往王淦昌故居。一路上,春风拂面,鸟儿啁啾,路旁的玉兰海棠笑靥绽放,如喷花般的飞泉,让树下天真烂漫的我们心花怒放。

穿过宽阔的马路,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来到了支塘南街,四周古色古香,白墙黑瓦,恍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踏在厚实的由一块块历史悠久的石板铺成的路面上,不由自主地想象着,或许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如同我一般,漫步在这老街上……走着走着,路两边的房子像是有磁力一般,越走越窄,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过。不一会儿,就到了纪念馆门口,稍抬头,就看见了一块大匾,是王淦昌的得意门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题写的“王淦昌故居”五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是庄严挺拔。

整个故居坐东朝西,共有三进三院。跨过门房,进入大厅,我们开始认真地听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王淦昌先生的生平事迹,讲解员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仔细。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武器的研究,曾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整整隐姓埋名17年,世界少了一个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而我国多了一个两弹一勋……听着听着,我们都被王淦昌先生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

房间一进又进,四周墙壁上整齐有序地展示着先生的照片和生平资料,再看看那些保存完好的王淦昌先生用过的日常用品,一把椅子,一盏灯,几本书,让我更是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先生当年在这里发奋读书的样子。

最后,我们转入后花园,里面的山茶花长满了深绿色的叶子,这满树的叶子中簇拥着大红色的山茶花,煞是好看,边上就是王淦昌先生的铜像,他面带笑容,眼睛炯炯有神,显得谦逊又平易近人。

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缓缓地走出故馆。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比王淦昌先生,我实在需要改变。我想:伟人的故居之所以这么特殊,是因为伟人赋予了他非凡的意义吧 !作为小学生的我,只要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就可以在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刻开始,我要牢记:学院士精神,育正修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记走读孙晓梅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我们的祖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高楼耸立,一天天宽敞的马路直通南北,老百姓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但是,你可曾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前,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一位位革命英雄抛头颅撒鲜血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忆苦思甜,今天,盛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行人走寻英雄足迹,缅怀先烈,不忘国耻。

首先我们来到了富春山馆,一进去,引入眼帘的是一副副名人简介,正当我们在孙晓梅的画像前驻足观看孙晓梅的简介和手抄家书时导游走了过来:“小朋友们,你们今天要学习的人物就是孙晓梅,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的简介。”孙晓梅,原名小蛮,又名肖曼,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她从小性格倔强,勇敢,受进步书刊的影响下投身于革命,可是在护送共产党员的回途中不幸被日寇抓捕,杀害于南京,年仅29岁。听完导游姐姐的介绍后,我们沉重地拿着手抄家书,那是一封写给孙晓梅母亲的信,我们自觉地排成一排大声地朗读这封家书,整个大厅都回荡着我们高亢激昂的朗读声,久久都不能散去。

接着,我们坐上了大巴车,前往龙门——孙晓梅故居,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巴车停在了一座民风淳朴的村子旁,我们陆陆续续地下了车。只见村子四面环山,一朵朵野花儿绽放,一株株小草挨挨挤挤地生长,一幢幢古朴瓦房依旧保留了当年的风貌。我们跟着孙校长有过一条小溪,穿过一条条小巷,来到了村子中央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看起来非常老旧,灰砖旧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屋子里,里面的一桌一椅好像都在诉说历史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历史气息。这是盛老师走过来对大家说:“同学们,这里就是孙晓梅故居,大家请看,这是孙晓梅铜像……”听完盛老师讲解了孙晓梅的抗日事迹,最后被日寇残忍的杀害,我紧紧地捏紧拳头,对当时的日军恨得咬牙切齿,同时又深深地对孙晓梅的英勇事迹钦佩不已。“你们可以几个人一组,做一个表演,还原一下当时孙晓梅被捕的时候,对日寇宁死不屈的情景”盛老师接着说。于是,我们五个人一组,分别饰演日军和孙晓梅,我虽然当时饰演的是日军,面对饰演孙晓梅的同学时,每喊出一句:“快,枪毙了她,枪毙了她”的时候,心里却像在滴血一样不舍。整个表演下来后,同学们对孙晓梅视死如归的气概又一次深深地折服。

富阳的抗日英雄还有好多好多,一个个的名字都刻在了纪念碑上,一段段的历史永远都不曾忘记,更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抗战中牺牲,我们如今这么美好的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啊,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的又是怎么样的重任,我们要时刻不忘历史,不忘英雄的脚步,好好学习,用知识的力量去保卫我们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鲁迅故居一日游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同学们一起去了鲁迅故居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了绍兴鲁迅故居。这里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卖铺,有卖冰激淋的,有卖绍兴特产的,还有卖纪念品的。

随着人群,我们走进了这条街,走了不远,就发现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来来往往都是乌篷船。大人们买好了船票,我们穿上了救生服,登上了乌篷船。摇乌篷船的老大爷刚招呼我们坐好,船就摇摇晃晃地开了起来。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随着船身行走在水面上而带来的一点点凉风,再加上船慢悠悠左摇右晃的,人坐在乌篷船上,简直惬意极了!船很快进入了一个隧道,抬头只见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漂亮极了!

下了船,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曾经的三味书屋现在变得十分先进:崭新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还有大屏幕投影和电脑呢。转过街角,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种满了各种草药,而如今的百草园,分成了四大块,分别种着大白菜和青菜,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

绍兴的臭豆腐,历史久远,因臭而闻名中国。我买了两盒臭豆腐,边走边吃,再加上一路都是烧烤串、关东煮、山楂糕、鲜榨汁等等,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吃货的美地。

鲁迅故居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还是美食天堂,不愧为绍兴的旅游宝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鲁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明天学校组织去绍兴春游。”全班发出震惊的声音,因为平常我们都是去大佛寺或者江滨公园,而我们这次竟然去绍兴春游,这太不可思议了!让我们去绍兴玩。“这一次春游,是去绍兴的鲁迅故居。每个人都可以带手机,但是零食只能带一两样,只能带面包和纯牛奶,不能多带。”

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学校,看见一辆辆大巴车停在我们学校门口,等着我们出发。一进教室,老师就叫我们出发,我满怀激动地坐上了大巴车,来到了鲁迅故居。

我们有秩序地走下了大巴车,排好队伍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早”字的故事:鲁迅的爸爸生病了,鲁迅每天都要去街上买药给爸爸。有一天,鲁迅为了这事儿导致上学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鲁迅。于是,鲁迅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个字他不但刻在桌上,而且也刻在了他的心里。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鲁迅纪念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许多关于鲁迅的东西:有鲁迅的家属和鲁迅的照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写的书,足足有两面墙之多。在路上我买了许多的东西,比如烤串、棒冰、奶茶和饮料。当然,我还在三味书屋买了一把扇子。

这次的鲁迅故居之旅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使我终身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雨中的达夫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是人世间常有的,可这里的雨却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绪……

雨中的郁达夫故居,白墙黑瓦之间,条条雨丝被风拉扯成各种形状,飘落在古老的走廊扶手上,飘落在物是人非的历史中。当年那个不屈于黑暗势力,顽强斗争的文学巨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辉煌与肃沉。

偶尔中雨,桔树摇曳,落叶纷飞,诉说着什么,又倾听着什么。黄澄澄的桔子无人采摘,只能沉入土中任其腐烂,消失,多么的可悲,我似乎看到了达夫先生孤独的身影,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

记得前几天来此处,正遇大雨降临,豆大的雨珠急速落地,反弹起来的是些许雨星。雨珠残忍地打向墙壁,发出“嗒”“嗒”的响声。小草被大风摧残,残枝断叶零落于地。再坚固的墙壁也无法抵挡大雨常年累月的重击,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我想,达夫先生也与这墙壁一样,长期经历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在抗战胜利之后却依然死于日寇之手,沉入历史,化为沉寂,每次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好痛好痛。

现在,细雨已停,雨过天晴,枯枝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可能水珠太重,它从叶根滑向叶梢,储力,下坠,雨珠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幻影,又重重地打在草上,最终沉入土中,消失,然后是一片肃静。

达夫先生不也如这雨珠,隐忍,储力,爆发,辉煌,最终化为历史。他从未想过自己要“名垂青史”,他的文字都是感于肺腑,他的行为皆是发自内心,这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品格。他的一生沉沦,一世浮华,也因此成了传奇,让后人膜拜敬仰……

在雨中,在郁达夫故居前,我这样想着,这样看着,这样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参观老舍故居有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北京的名人,最先想起的便是老舍先生了,为了更加了解老舍,这个暑假我便去了老舍的故居参观

老舍的故居在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老舍的故居大门坐西朝东,进入二门,来到一个三合院,院子里有四棵大树耸立着。这两棵柿子树和两颗梨树是老舍先生于1954年亲手所栽。小院因此得名"丹柿小院"小院,加上北房三间和东西二房为纪念馆的主要部分。

东西二房为《老舍生平创作展》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还有照片、手稿及生前的遗物等。再现了先生一生的成就,展览分为"红旗之子、东方学院、山东岁月、八方来凤、美国之棋和丹柿小院"六个部分。

老舍从一个卑微家庭出身、世代文盲的贫穷孩子,到最后的授予“人民艺术家”美誉,写出《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传世不巧作品,这让我十分的佩服。

老舍的作品我最熟悉的当属《骆驼祥子》了。《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但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绝望了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有时候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老舍用这本书反应出了当时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事实。

老舍利用一个一个的作品来讽刺、反应当时社会的现状。去谱写当时社会的黑暗,所以我觉得老舍是伟大的。正如他的自我写照:"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几十年来日日操练在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

这次参观让我加深了对这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的了解。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老舍的一生是伟大的,他的作品启迪着后人,更是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幸福,感谢现在的伟大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游毛泽东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故居座落在韶山,到了这里已是下午时分。但见:这儿山清水秀,空气格外清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少时上学的私塾,环绕着私塾的是一汪清澈见底的小湖。据说这里曾经是毛泽东少时游泳的地方。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显得格外婀娜多姿。在私熟的西北角,毛泽东居住过的泥瓦房座落在绿树成荫的山脚下。紧邻故居正大门有一个荷花池,尽管荷花已经凋谢,但是荷叶并没有因此失去它的风姿,依然清脆地朝天开放着……这儿可真是一副呈现美好大自然的农家风光啊!

好不容易从这片美景中回过神来,我和爸妈便随着涌动的人群进入故居正大门。进入大门是一个堂屋,和邻居家公用的,穿过堂屋便来到了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尽管他家原是当地的富农,但也显得非常俭朴,除了床之外,其它地摆设也只有一盏煤油灯和一张小桌。继续前行来到厨房,一眼就看到一个大灶,可不象我们现在的煤气灶,是需要有人管着烧柴的。导游介绍:少时毛泽东非常好学,但不忘帮家里干活。经常是在大灶一边烧柴火一边不忘捧着书本。

出了厨房,接着朝左走,看到的是猪栏、牛栏,以及毛泽东和胞弟的卧室。这些房间经过百年的历史沧桑,但依然那么保持原样、完好。

私塾和故居相比要显得气派些,教室在楼上,隔着门槛我看到了毛泽东少时坐过的座位。看着这些座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他当年摇头晃脑读书的情景,耳边也仿佛有了那之乎者也的读书声。私塾的墙上有一副副毛泽东少时勤奋苦读、热心助人、智斗富家公子的一些故事。看到这些,我对毛泽东的敬意更深了。

从私塾出来,又经过门前的那片湖,我不禁俯下身子,用手拨动着这充满灵气的山水,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少时毛泽东在湖里游泳戏水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曾国藩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阳光明媚,天气格外的好。我、妈妈、太公、爷爷和舅舅突发奇想,准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打算去曾国藩故居参观。

一路上,舅舅开着车,我们大家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红色帅旗,经过帅旗,我们从一个小门进去,沿着石板路来到了曾国藩的家。

曾国藩的家呈长方形,有一个大大的院子和很多房间,每个房间都干净宽敞,墙上挂着曾国藩的名言和给子孙后代的家训。游客们大都驻足观看,有些还频频点头。可我却被他家院子外的小吃街吸引,小吃街有卖吃的,卖玩具的,各种各样的东西,新奇又有趣,老板们一阵阵的吆喝声,惊走了旁边小树林的小鸟。

穿过小卖街,正对着曾国藩家大门的是一片大大的荷塘。沿着石桥往荷塘中央走去,正值冬季,荷花凋谢,荷叶破败,荷塘里没了往日的生机,看上去一片狼藉。我坐在荷塘边,看着眼前惨不忍睹的景象,脑子里一点点的浮现出夏日美丽的荷塘:粉粉嫩嫩的荷花在碧绿的大圆盘中绽放开来,青蛙们在荷叶间愉快歌唱,鱼儿们在水中穿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忽然,一阵风吹过,树上金黄的叶子随风摇摆,有几片树叶飘了下来,落在了我的脸上,把我从幻想中叫醒。

远处,爷爷和舅舅在唤我该回家了。我站在远处一座小山坡回望曾国藩故居全景,看到大帅旗正迎风飘扬,好像在对我们说:“再见,希望你们再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大钊故居,让我心生敬意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完成学校历史课布置的课题,我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夏日来到了李大钊故居

对李大钊的敬仰早就不是一天两天了。隐约记得小时候于一片庄严肃穆中,我小心地捧着刚做的纸花,到他的墓碑前献花的场景,那一方灰墙瓦壁、那风中摇曳的纸花,还有灰色的墓碑,就那样印在了我幼小的心房上。

踏入故居门槛,首先看到的是灰瓦红墙下的大牌匾,极淡的玉兰花香与祥和安谧的气氛糅在一起,为故居平添了一抹温柔。映入眼帘的是极其简单的家具、几幅字画,床、桌、椅、书柜都由红漆包裹,十分简朴。我伫立在他的书桌前想,不知多少个日夜,在微弱的光线下,先生或沉思,或手执笔杆,在北平的夜幕下叹息。那是怎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啊,百姓流离失所,在白色恐怖下惶惶终日,而目睹这一切的先生,心中又是怎样的焦灼与无奈呢?

故居四四方方的牌匾里书写着对先生的评价:他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李大钊38岁时在苏联大使馆被捕,四月份就被处以绞刑。那沉重的灰色碑文记下了他的大义凛然和奋不顾身,还有那个年代所有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的舍生取义。站在牌匾下,我掏出了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样的句子:李大钊并非只是一个伟人,他更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群为国为民浴血奋战人的缩影。

导读器的讲解仍在继续:“老虎凳,剥指甲,坐电椅……”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我忍不住在心中惊叹,忍受这一切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眼前浮现出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的场面。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从未屈服。我心底的敬意蔓延开来,像被针扎破的气球,像被突然击溃的河流,无边无际地流淌……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游梁启超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星期,作文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上的水平,带我们去梁启超故居参观。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他身材高大,一手叉腰,一手握书卷,穿着一身西装,一副彬彬有礼的模样,让我对梁启超先生产生敬佩之情。

顺着小路走,我们来到了梁启超纪念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白色的墙壁、拱门、还有蜿蜒的楼梯。进入大堂内,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的硅胶像。他右手握着毛笔,左手紧握着拳头托着左脸颊,似乎在深思熟虑。这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梁启超先生,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清光绪年间。

向外眺望,看见一面人工湖,像一面镜子,湖水清澈见底,还能看见金鱼在水中嬉戏。同学看见金鱼,就纷纷观望,驻足痴望地围在湖边,向金鱼们投食。金鱼们见有食物到来,就成群结队地奔向鱼料,像猎人们追捕猎物。它们用珍珠似的眼睛望着我,嘴里时不时吐出几个泡泡,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哀求我们:“小朋友们,再给我们一些食物吧,我们的肚子在唱”空城计“。看着小金鱼们那副可爱的样子,我有向鱼群中投了几粒鱼料。它们争夺食物的时候尾巴像牡丹花的花瓣。金鱼们聚在一起,变成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真漂亮啊!

他们摇着白纱般尾巴向我们游来,还时不时把头探出水面。仿佛在跟我们致谢:”谢谢你们赏赐的食物。“同学们看着金鱼在水中嬉戏的模样,忍不住哄堂大笑,欢笑声中充满湖边,荡漾在我们的耳边。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梁启超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梁启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老师带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梁启超故居游玩。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了里面,我首先来到了梁启超纪念铜像下。只见铜像中的梁启超身材挺拔,一身西洋装扮,一手叉腰,一手紧握书卷,目光坚毅执着,曾经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他的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我接着经入梁启超故居。梁启超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

接着穿过纪念馆的大门是一个摆放特色纪念品和梁启超家族相关书籍的地方的大厅,里面还有一个放映室,在不知疲惫地给游客播放着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过了这个大厅,来到了真正的纪念馆,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白色两层楼建筑,有骑楼门廊、拱形门,门前有一水池。里面装着很多金鱼。水池周边很浅,恰好一条鱼的深度,这里的鱼似乎不怕生,经常成群结队的来岸边的水域游玩,鱼儿们的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惹很多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欢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这里玩得真快乐啊!

时间过得真快,如拉出的箭一样一穿而过,我舍不得离开,我希望下次还能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游梁启超故居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在一个晴空万里的星期六,“五会”作文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梁启超故居游学。

一走进梁启超故居,就看见了梁启超的铜像,梁启超的身材高大挺拔,一手叉腰,一手拿着书卷。

再往后边走,那里有一个弯弯曲曲的楼梯,楼梯下还有一个池塘,里面游着许多的小鱼,我们拿起鱼料,让这鲜小鱼吃得饱饱的,有的小雨穿着一身金色的拖尾裙,有的穿着雪白的衣裳,真像一群淘气的小公主啊!

再往左边走,进入会客厅。厅堂是户主用于会客,闲坐谈的地方。正堂上一对明国春天大花瓶,正是厅堂摆设的习俗。那儿有一幅金木雕彩瓷画——《八仙图》挂在墙壁上。还有一把木梯用于上神阁上香等。

往前走,那就是怡堂书室了,怡堂书室是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教书的地方。其中有个南耳北房:1892年梁启超上京考试落第后回来居住的地方,越年生下长女梁思顺。还有一个正堂:是梁启超父亲了梁宝瑛教学的场所,梁启超小时候就在此读书(这类私塾在明清时普遍出现)。最后,就剩下北面耳房:是梁宝瑛教学休息的地方。

啊!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又要到下一站了。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梁启超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毛泽东故居参观记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里,爸爸开车带我去旅游,从三亚回来的路上,我们去了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参观毛泽东故居的人车水马龙,门前排了好长好长的队。在排队的过程中,我浮想联翩,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毛泽东学习的场景,我想他和我这么大的时候是怎样学习的呢?是在什么环境下学习的呢?有没有和我们一样宽敞明亮的教室?有没有像我们一样和蔼可亲的老师呢?还想少年时的毛泽东是和我脑海里长的一样的吗?一边想一边就随着人群慢慢的进入了毛泽东的故居里。

故居里面和我想的还真不一样,看了好多关于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才知道毛泽东是个这样的一个人。首先,我看过毛泽东的书房后,发现他的学习环境和我们的教室一点也不一样,他的书房没有我们教室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也没有我们教室里大大的黑板,还没有窗子,只有一个方形的桌子和一个长长的凳子,而且他的老师就只有一个私塾先生教他所有的知识。有一次,他因为私塾先生对他管教太严厉了,他就离家出走了,去外面流浪了好几天才回来,回来后他体会到了私塾先生对他的用心,从此以后他就更努力发奋读书了。这个事迹让我也很受感动,我现在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以后我一定要更用心的学习。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我看见毛泽东写的好多书信,里面我能看懂的好些话,让我很感动,其中有写给他儿子的书信,知道了伟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也有一个和爸爸、妈妈一样爱孩子的心,感受到了毛泽东一生既伟大又平凡。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毛泽东的孝心,爸爸给我读了毛泽东写给母亲的《祭母文》,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母亲以及毛泽东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更懂得了父母亲的不容易,我要从今天起好好孝敬我的父母和长辈。

走出故居,我又回头看了看毛泽东的故居,他的故居不像天安门那样庄严雄伟,而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农舍,农舍的前面有绿水、有绿油油的菜地,后面还有绿绿的山,故居显得这样宁静和古朴。这次韶山冲之行,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