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现代版官场现形记《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推荐20篇)

“清风茶社”以茶社为载体,以谈话为媒介,以廉政为内容,以教育为目的,对需要谈话的领导干部平等交流、促膝谈话、开诚布公,取得很好效果。下面是开学吧为大家整理的《清风茶社》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839

作文

1000

篇1:现代剧光阴的故事观后感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看了一部触动自己内心电影及电视剧,都会提起笔写下观后感,从《激情燃烧的岁月》、《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到《血色浪漫》再到《士兵突击》,这些都是曾经感触过我的剧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不仅从我看的这些电视剧还是其它,都不太符合我这个80年代末的年轻一辈。我不从看偶像剧,尤其是韩剧,韩剧除了灰姑娘就是大姨妈及婶婶之类且人物关系相当复杂,个人认为是误导青少年。

港台剧集也不常看,青蛙和王子的故事太假甚至反胃。但也有在我心中比较好的,台湾电视剧一般剧集很多,而且每集时间很长,一般都有90来分钟,相当一部电影的时间。而我欣赏的台剧到目前为止,也有4部,如我们小时候看的《新白娘子传奇》这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了,虽然其后翻拍了很多种,还没有哪一部能够取代,包括里面的主人翁。而现代剧如《比赛开始》、《牵牛花开的日子》、《光阴的故事》等,而今天刚刚欣赏完就是《光阴的故事》。

好了,回到主题,《光阴的故事》是台湾剧集,相比现在电视上的那种公主与青蛙王子的故事相比,剧型完全颠覆,该剧共54集,每集都长达90分钟,所以,我也看了近两个月才看完。我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看了一部叫《金婚风雨情》电视剧,刚好50集,大家都知道金婚50年嘛,也说明这部50集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家庭半个世纪经历,而《光阴的故事》有54集,每集时长又相当于《金婚风雨情》的两倍多,而这部剧仅仅讲述几个家庭仅二十年载的故事。剧里把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体现的淋淋尽致,这部剧每集时间之所以很长,就是因为将剧中每一处都描述的非常细致。这部剧没有特别的场景,剧中百分之九十场景就是在一个院子里,剧中没有大牌明星,十几个演员,却演绎着二十多年故事里和故事外的故事,孙家、陶家、张家,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经历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这个村子却只有一个家,而这一个家蕴含一个爱,那就是邻居之间的爱。没有人能说的出爱的边界在那里,爱的时长有多少。感谢所有走过光阴的人们,感谢正在为光阴写故事的你我,在故事之外故事里。咱们也要一步一个脚印的为光阴留下美丽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现代京剧脚印观后感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这部由廊坊市百花戏剧艺术团、大厂评剧歌舞团联合演出的现代京剧在长安大戏院晋京首演。大幕拉开,具有鲜明年代特色的服饰一下把观众带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但人们手举“惩治贪污、惩治腐败”横幅振臂高呼的情形,却彰显了该剧的现实针对性。一开场,时间为1952年的正月十五,蘩惠兰和儿子盼着刘敬山回家过节,等来的却是刘敬山因贪污罪被绑赴刑场的消息,她和儿子赶到时,只看到皑皑雪地上一行永别的脚印……这也是全剧矛盾冲突最为尖锐的一幕,让观众带着深深的思考进入后面的剧情。

剧中的刘敬山13岁当长工, 15岁参加革命,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丝毫没有屈服,可谓是开国功臣,新中国成立后他身居要职,进了大城市,却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认为吃点、喝点、享受点没什么,“当年的大英雄,刚为人中杰,转瞬眉眼低” 。他救过薛大娘一家,薛大娘也两次救过他的命,然而因为刘敬山克扣河工款,以致薛大娘唯一的儿子吃了发霉的小米面死于治河工地。19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短短一年多时间,刘敬山就倒在了糖衣炮弹面前,成了人民的罪人。

值得一提的是,京剧《脚印》由廊坊市纪委牵头创作,这种创作体制能够发挥纪委工作和系统优势、更多提供政策法规和案件实例的素材保证,也有利于动员相关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精品。据说,晋京演出之前, 《脚印》已经在廊坊的10个县(市、区)巡回演出,这也是廊坊市纪委监察局创新载体、赋予内涵、以宣促教、化风成俗的工作实践,希望能把《脚印》打造成廊坊的廉政文化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现代京剧脚印观后感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市纪委安排部署,1月11日下午,广阳区纪委组织全区党员干部在明珠影院观看新编大型反腐题材现代京剧脚印》。区四套班子领导同志、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及部分党员干部群众共10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脚印》以“新中国反贪第一大案”真实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建国初期贪污犯刘敬山被执行枪决及其生前身后的故事。该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从人性的角度来塑造剧中人物,艺术地再现历史,是一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力作。台下观众被这部京剧的精彩绝伦的唱念做舞、悦耳动听的音乐唱腔、质朴大方的舞美灯光、细腻传神的服装化妆所吸引,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演出结束后,区领导与演员亲切合影留念。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纷纷表示,通过观看现代京剧《脚印》,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廉政警示教育,一定以反面典型为鉴,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清清白白为官,老老实实做人,为广阳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现代京剧脚印观后感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5月9日晚,大型反腐题材现代京剧脚印》在壹佰剧院隆重展演。学校领导韩同银、李士杰、郭洪博、袁鸿昌及全体中层干部、纪委委员、各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基层党支部书记、部分机关干部代表、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代表、鸿鹄戏社学生代表等200余人观看了演出。

京剧《脚印》以“新中国反贪第一大案”真实故事为题材,讲述了建国初期大贪污犯刘敬山被执行枪决及其生前身后的故事。作为反腐题材,该剧没有直接描写贪腐者劣迹,摒弃了司空见惯的高声教化,而是另辟蹊径,着重刻画了贪腐分子给家庭、亲人带来的巨大痛苦与长久磨难。全剧情节紧紧围绕刘敬山妻子樊惠兰的命运主线展开,从人性的角度来塑造剧中人物,艺术地再现历史。剧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引发观众深深的思索。思考之余触动警醒那些行为上、意念中走向贪腐的人,挽救自我的人生。

演出现场高潮迭起,气氛热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韵味醇厚的音乐唱腔、精细传神的妆容装饰,无不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现场观众。全剧综合运用多种舞台艺术技巧,揭示了主人公从迷茫、苦闷、纠结到坚定信仰、真诚奉献的心路历程,发人深省,警示意义深远。

作为我校“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观看活动由学校纪委组织,是学校纪委创新宣教载体,以宣促教的工作实践。旨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847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影片后,我掏出手机来,给一个在乡镇做主官的朋友发了条信息,“推荐看下《我不是潘金莲》,相信会有感触。”

为何这样做?原因很简单,看了影片之后,我觉得此部影片就是讲的上访与维稳的故事。该影片虽然在片中用略显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展开情节,但是故事很现实。一些从事政府维稳工作的观众看完后表示,很真实,就是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想起和乡镇主官聊天时,谈及百姓上访,他们均表达了不堪其累,累的是信访体制对他们的约束。不管上访群众有理无理,只要上访了,他们就要想办法处理,让上访群众不再上访,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不过,以前是硬手段,现在是物质安抚,变成软手段了。否则,他们的“位子”就不稳。如果不是和他们长时间的接触了解,我肯定认为是官员在矫情。我听他们讲了好几个案例,没有一起官员是恶意,想办坏事的意思,相反,上访民众也未必在理,有的更为过分,但是在信访机制约束下,地方政府官员只能把问题“按”在表面,采取的手段多为违心和不情愿。

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妇女叫李雪莲,因为前夫欺骗她,假离婚变成真离婚,前夫又说了一句刺激她的话-“她就是潘金莲”,两相刺激下,她从县法院开始,一路上访到北京。用片中最后马市长的话讲,这件事情本身,她并不在理;各级官员也没有一个是恶意的,可是她上访了十多年。而且,因为她的上访,之前的县长和市长都被停职。现任的市长和县长对她也很头疼,为了截访,采取了各种手段,都没有拦住她的新一轮上访。颇具讽刺色彩的是,最终促使她取消上访的是她前夫的非正常死亡。

在这个故事里,我认为,李雪莲的上访故事是个中心,众多官员被这个中心耍的团团转,不堪其累。也正是在这样的故事里,折射出当下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困境与问题。信访体制逼得地方政府官员“不惜一切代价”维稳,这样的故事正在中国大地上此起彼伏的发生和消失;政府官员怕麻烦,不作为,导致问题积累下来,这正是当下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新问题”,也是中央政府极力呼吁要避免的;在处理民众问题时,如何和群众打交道,用片中各级领导训斥下级时讲的,要注意群众工作方法,可实际上怎么做他们也未必得其要领。

在此部影片里,虽然冯式幽默在发展,但是幽默里的夸张反而凸显了对现实问题的写实。在影片发布会上,冯小刚转述刘震云的话,说幽默分三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事情本身,还有一种是生活中的道理。他说他以后的影片就朝这个方向努力。不知是刘震云本身文字作品里就具备的境界,还是影片保持了和文学同样的追问水准,此部影片给人的观感就是在讲述当下各级地方政府维稳的“异化”,“异化”成以让民众不上访为目标,而民众的生活则不是关注重点。

此部影片最后,爱思考的马市长对郑县长说得一番话,既是对李雪莲上访案例的总结,也是当下中国基层治理问题的一个思考,值得政府官员看看,反思自己工作中问题出在哪里,不要追求表面维稳;也值得民众看看,看到新闻不要人云亦云,被情绪绑架,要有自己的思考,避免民粹主义。大意在前文中也陆续说了,即这十多年中,各级政府官员没有恶意,李雪莲在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在理,可为何拖了十多年未解决?可为何从上至下,都怕她告状呢?各级官员是真想帮李雪莲呢,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呢?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担当,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下面负责。对老百姓的不负责,是对上级的最不负责。

此外,此部影片结尾处有个小故事,虽然看起来充满幽默,但是其中蕴含的生活意味值得人细品。当李雪莲得知自己多年状告的前夫已死亡,觉得生活已无意义,准备自杀,范伟扮演的果农过来说,不能在他庄园自杀,要自杀,就到对面庄园自杀。范伟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因为对面庄园是他对头的。结果,李雪莲反而不自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禅悟”,范伟扮演的果农看似说得“没心”的话,显示出他对生活的物质理解,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李雪莲生活下去并且要生活好的想法。这样一个笑话,和马市长最后的总结发言,给我印象最深。

一向强调政治的《人民日报》竟然前两天专访冯小刚,在采访中,冯大导演直言官员没有担当、不作为就是最大的腐败,甚至比贪污还厉害。他说,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用负责任面目出现,一些政府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这样的负责是对自己负责,而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是不负责的。

难得,作为文艺界人士,冯大导演说出了大实话。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目前的基层政治环境中,此部影片说的问题仍然存在,类似的故事还在发生。用冯小刚的话讲,这部电影是一部社会寓言。只是希望,此类社会寓言所生存的社会现实早日成为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方与圆的视角,大与小的博弈,乡土社会和现代文明的趋同和对立,总体来说,是个很有意思的电影。你说它有深度也好,有内涵也罢,讽刺,揭露,那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无关,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社会伦理下,鲜活且有意思的生命。我不从政治角度点评,那不是我们这样的老百姓所处的高度所能说得清楚的。我想说的,是电影里那些生命体验,与我们生活的反思。

你要继续向前走,必须放下包袱。

“俗话说得好,别再一棵树上吊死,换棵树,耽误不了你多大功夫。

电影最后这句台词被范伟幽默的说出来,一下把我从这短时间压抑的情绪中释放了出来。每到年底,总会考虑很多事情,对自己不满意,计划,目标,突破,工作,生活。别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道理,我们从小就听旁边的人不停的絮叨。但真的遇到麻烦事,还是很容易会陷入一个死结,总是和自己过不去。 然后让糟糕的情绪,继续影响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不好的事情有了糟糕的情绪,糟糕的情绪,再导致更多的倒霉事发生。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卡在一个死结走不动?

看到电影结尾时,突然明白过来,那些经把我们卡在死结处,而走不动的,就是我们的曾经努力获得的那些光鲜和体面。大多数人,过了三十岁,或四十岁,都会获得了一些社会财富,拥有别人羡慕的工作,一定的地位,周围圈子的认同。我们永远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其实,生活就想看A片,看的人舒服做的人痛苦。个中滋味,人情冷暖,只有自己最清楚。但换个视角来看,这些获得,也是背上了一种无形的包袱。一旦你想改变,第一想的不是自己是不是喜欢,而是周围人怎么看你。

电影里的法官,县长,市长,可能谁都是没有恶意的,但就是这样一件发生在民间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弄得鸡飞狗跳,啼笑皆非。 不就是,大家都太爱惜自己的名声和私利了吗?因为害怕失去已经得到的地位,名誉,所以不敢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看到豆瓣上有影评很犀利的指责这是一部《官场现形记》,我倒不那么看,其实无论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底层老百姓,大家都一样,都会害怕失去拥有的东西。真的换了我们自己到了那个位置,就一定那么敢于担当吗?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时候,都会说一些干净利索的话。 真的涉及自己的利益时,大部分人都会三思而后行,就跟我们遇到的客人一样。注:做旅游的朋友大家都有切身体会。

在社会伦理中看人,我们习惯去看标签,他是领导,他是专家,他是大师,他是学者,他是民工。 但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背后,大家拥有共同的人性,这人性包含了爱与温暖,也包含了肮脏与贪婪。人性从来都是最说不清楚的,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很坚强,其实,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会很脆弱。唯有真实的经历,才让看清自己的真实。我看到的电影故事,无关政治,只是一部真实的,残酷的,探讨和演绎人性的心理学电影。

女主人,十年告状,为了证明她不是潘金莲。牛骨汤饭馆十年的收入,成了支持她十年告状的费用。事实上,这十年,她也毁了自己的人生。本来可以继续开始新的生活,继续向前走,却原地踏步走了十年。

批评总是容易的,但我没兴趣批评和赞扬,我只想聊感受。

一个电影一出来,各种影评会习惯从评价的角度去评判电影作品本身。但评判,也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说自话。不知道是社会的现象,还是时代病的缘故,对人,对事,对作品,大家渐渐已经习惯了用评判,评价去替代感受。一场电影下来,习惯总结出一个真好,还是真烂。但这一切,说得清楚吗?

我愿意动笔更新东哥公众号,是因为这部电影带给我了很多反思和启发。 而不是因为它好,或者不好,那些与我没有关系,票房收入也与我没关系。与我有关的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就如电影里女主角,她刚开始只是想要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承认她没有错。结果,所有人的都在帮她解决问题,实际上,她的问题解决不了,她只是要一个说法。

纵观整部电影,李雪莲在自我压抑和所背的包袱下生活了十几年,从没有过爽朗的笑容。在昔日暗恋她的老同学赵大头的劝导下,她决定不去北京告状了,跟赵大头一起去爬黄山时候,赵雪莲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赵雪莲在整部电影里唯一的一次笑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利用周末去电影院看了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说实话观看这部电影心中还是有所期待的,因为在看电影之前读过刘震云写的书《我不是潘金莲》,之所以期待就是想看看冯导能把这么严肃的题材怎么喜剧化,如何尽情的玩一把冯氏喜剧。本着这样的心情,走进了影院……

先说说观影前的闹剧吧,大家都知道昨天冯导微博炮轰万达电影拍片率低,以潘金莲的口吻致信王建林,结果是二愣公子王思聪在冯导发出几分钟后就回应了相关信息,具体内容就不再赘述,没看到的去查看二人的微博。随之就是各大媒体作为头条来播报此新闻,结果档期推迟的电影又被拉入大众视野,从今天媒体披露的上映当日票房收入,这个公开信还是很高明的,达到了宣传电影的目的和上映前的热度!

下面来说说这部电影的感受吧:

1 电影制作手法有创新。整部电影出场是圆筒形的镜头,贯穿电影始终,中间有一部分是正方形的画面。在我看来,全部影片只有一段是长方形的画面,就是李雪莲第一次去北京告状时对所乘大巴黑夜前行的镜头,这张画面除了车内是亮的其他都是黑暗的。不知冯导真实意思想表达什么,但能让人眼前一亮,说不上碍眼,也谈不上画面确失什么,也许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2 政治敏感性强,折射社会现实很多的阴暗面。在先前公布的宣传片中得到的信息是一部喜剧片,但从观影效果看是一部十足的政治题材片,或者说是官场气息浓重。不禁想起广告语,笑中有料,名副其实,不禁让关注时政的朋友们大呼过瘾。说实话,这部电影国内播的相对保守,好多敏感的应该都做了处理,也许国外的尺度更大些,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国外版的。这部作品依然是冯导与刘震云合作的作品之一,将刘震云的文学作品制作成电影。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之所以这时候制作播出,应该是憋了很久的,之前导的喜剧真的是带有喜剧成分的电影,这次的喜剧应该是一种升华,一种更高层次的喜剧,一种憋了很久早就想表达的心中之语,总之,能将政府的丑露面能以艺术的形式搬上荧屏真的过瘾。

3 故事内容的荒诞折射着深层次的喜剧。

4 冰冰的表演,我个人觉得不咋地,没有演出上访人的心声,这也就是为什么范冰冰这货没有获得金马将的原因之一。

5 看这部电影之前,一定要读读刘震云先生的著作,有助于你观影启发。倘若你对小说不了解,这电影看起来是不完整的、零散、片段的,以致两个小时观看完,你会发出:“演的啥玩意”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898 字

+ 加入清单

先说几个故事,老民警告诉我的。

第一件严重。发生在十几年前。初次上访的刘老太开了新手光环,刚下公交居然遇到某首长的警卫路线。她访感出众,在警察来得及反应前冲过机非隔离带,跪在路中间。司机一打方向,撞上绿化带,把首长的腰闪了。公安系统从局长到民警撤个遍,地方政府从省到县乌纱帽滚一地。事后全国马路加装人行道护栏。

第二件荒诞。快十年了还没结束。职业访民陈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八点出现在14路公交车力学胡同站。那有个警察的过滤岗。他不哭不闹,就是陪执勤民警聊天。他认识府右街派出所近十年所有民警,口头禅是:“我是看着你们局长从学员升到警监的。”每年两会访情严峻时还帮助民警维持秩序。就这位模范访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上访,他的回答是:“嗨,几十年前的事,早忘了。”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还来,他的回答是:“习惯了。”

第三件香艳。大西门常年晃一位半老徐娘,自称某首长的初恋。我在一个黄昏见过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日本人围绕这种眼睛建立了一整套色情宗教。余晖温情脉脉,掩饰她缺乏保养的早衰皮肤。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就像年轻时那么瘦。今年第一场秋雨后,这个女人试图裸奔进大西门,被带走了。

本来还有第四件故事,关于访民冒充人大代表的,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我就不具体写了。

总结一下。第三件事告诉我们皮相易变,美和丑太容易相互转化,比半衰期只有1.2毫秒的鐽元素还不稳定。美人胚子生在寒门也只能进化成面目姣好的访民,随便什么姑娘掌握东亚三大邪术都能做直播。电影里范冰冰被化妆师扮丑,只是对现实声嘶力竭的模仿,在屏幕之外,你我被生活扮丑。

第二件事扩展现实的边界。你们觉得电影黑色幽默?李雪莲不可理喻?并不是。可称为伟大的荒诞就在于它过于现实。类似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下面是我见过的奇葩上访理由:因为上访而上访、邻居是恐怖分子、受联合国秘书长指派接任国家主席、县长是外星人、德国首都不能在柏林、野猫杀了邻居家的鸡。把“我不是潘金莲”放在这些理由中,是不是觉得特别讲理,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公安实务中把李雪莲类似物统称为“神经病”,但大家心知肚明哪有那么多病人。他们只是一群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和我们思维完全不同,又有点偏执和拧巴的人。

第一件事聊聊政治。电影里官话说的不要太到位。坐过机关人肯定心领神会。比如“工作方法还是太简单。”“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出在小的方面呢,还是大的方面呢。”“今天我只带耳朵,不带嘴。”“换个思路。”“最近我在思考老祖宗的东西,有些成语真是厉害。”等等等等。一位混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曾经开导过我(大部分同学都混的比我好太多),不要看不起官话,政治即言语。我说你丫扯淡。他恨铁不成钢的解释了一大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组织的粘合剂和减震器,什么办事就是办人。我说闭嘴喝酒。我不懂政治,但我有政治体验,和观影体验完全合拍。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政治人物的言语。你觉得总理拍桌子是主旋律宣示?拉倒吧他只是在肃清吏治而已。恶性上访的性质是政治事件,法理是非曲直根本无所谓。同一个李雪莲,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来是法统问题(现如今三大法统支柱只剩一个带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在封疆大吏看来是派系斗争问题(省长觉得总理故意拌他),在基层看来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政治是一个有强大惯性的东西,撤官事件发生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屁股决定脑袋,每个官位都有自己的专属逻辑,逻辑之间肯定产生冲突,所有人都做理性选择,整体看来一定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经病”云集北京。访民就生存在各层逻辑的夹缝里,是政治失序滋生的细菌。冤不冤,谁管你,能否成功上访取决于各级领导的从政水平。

最后说说电影。以及他人即地狱。

本片的结构中规中矩,激励事件是主角受领潘金莲名号开始上访,故事中点在总理拍桌,灵魂黑夜是爱情破灭,高潮出现在秦玉河之死。综合看来高潮过于草率,是为败笔,死亡不该是意外事件,而应该与李雪莲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蝴蝶效应李雪莲的某个选择害死了秦玉河,或者秦玉河压根别死跑过来跪舔李雪莲求复合。我不是原著党,可能受限于小说的故事框架不得不如此处理?总之吹毛求疵的说还能更好。

但是我给它满分,太喜欢它所有人误解所有人的调调。和李宗盛老师一样,我只见过和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和。整个宇宙的熵值不断增高,所有组织都在慢慢解体。这种趋势体现在在身体机能上,我们称之衰老;体现在政治上,我们称之宪法危机;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人永远不能了解彼此,人是漂浮在误解之海上的孤岛。最悲观的预测总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祝墨菲定律笼罩一切。

哦,圆框柔美,小桥流水。方框壮丽,硬桥硬马。两者都很好,大家就别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78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事法律工作多年,试着从法律角度分析李雪莲信访诉求的对错。李雪莲的第一个信访诉求,是要认定夫妻俩为单位分房的离婚是假离婚。其实她所谓的假在于夫妻两人以后要分开生活是假,而办离婚却是真的。《婚姻登记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离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对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并已对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这条规定很明确,如果夫妻双方已经就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后,只要双方自愿,即可办理离婚。所以,婚姻登记机关只要审查男女双方当时离婚是否自愿即可。

而在办理离婚当时,李雪莲为了分到房子,离婚目的很明确,她当时肯定对自己的离婚行为是自愿的,并在婚姻登记处向登记员明确表示过,所以登记员在审查完他们提供的其它必需材料后,给他们办的离婚手续完全是恰当的,没有任何问题。法院驳回李雪莲的诉求也是正确的。

有问题的是李雪莲夫妻两人在离婚前有个约定,即离婚后分到房子即马上结婚。这是一种口头契约。离婚后李雪莲丈夫不愿再跟她复婚,是违约行为,但这种违约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政府根本无权干涉,如政府要想在里面有所作为,也最多是动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劝说,但当事人执意不肯接受调解,政府也无计可施,并无行政管辖权。

李雪莲的第二个诉求,是要求政府判明前夫讲她是潘金莲这句话的对错。这句话是其前夫对她的个人评价。任何人都可对别人进行评价,评价可分为内心不表露的评价和语言表达的评价。内心不表露的评价属思想性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干涉和干预;而语言表达的评价如不涉及侮辱和诽谤他人,也属于个人自由,即使评价不准确,也是双方当事人自己沟通解决的问题。如果语言评价涉及侮辱和诽谤,那么也是民事自诉范围的问题,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政府无法也无权去帮助李雪莲去判明这句话的对错。

可李雪莲在上访过程中,将上述两个诉求都归结于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按理说,对于李雪莲的上访诉求,政府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可在影片中,各级政府却被深深卷入其中。

为什么?因为在影片中,政府做错了两件事。

一是让信访工作中担负维稳职能。我国现有的信访体制中,信访部门和基层政府在处理信访事项时,往往还要担负维稳职能。

这种维稳职能,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就是要保证在各级政府召开大会或者其它重要活动期间,要将信访人控制在当地,不得上行,给上级添乱。

承担维稳职能,给基层信访部门和基层政府带来无穷烦恼。于是,重要节点对信访人的看牢盯死,成了基层政府常态化的工作。

在电影里,为了看牢盯死李雪莲,基层干部在李雪莲家门口二十四小时进行值守,且不要说行为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在其中要承担的法律风险(此行为接近非法拘禁他人),这之间的辛苦和工作的难度也可想而知。一则人看人是很困难的,警察在押解罪犯过程中都常出现脱逃事件,而大部份基层干部未经过专门训练,且没有专用场地,这个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二则有些重要活动耗时又久长,基层干部一边要不耽误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一边要去做长时间的看管人的工作,经常搞得人身心疲惫。

信访工作的正确职能,我想有以下四点:一是要保证老百姓有意见和建议可以方便和快捷地进行投诉,并得到重视;二是每有投诉必得回复;三是要建立科学公正透明办理结果的评判体系;四是要向群众宣传信访程序,规劝少数人非理性非正常上访行为。唯独不能有维稳任务。信访工作脱离维稳模式是法制化的要求。

以影片中李雪莲上访事项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应该做到的四点任何一点都没有做。信访投诉不方便,李雪莲投诉要坐着船、带着土特产大老远的到主审法官家中请求解决,投诉成本很高; 投诉没有得到书面回复,有一次反让法院喝醉酒的办公室主任推倒在地;没有一个好的科学的评判体系,如组织群众公开评议或听证,这种既可让群众参与,又可让李雪莲服气的评判体系,如当时有所使用,则以李雪莲这种性格,就绝对不会再上行信访;没有人向其指出她上访的程序有问题,影片中自李雪莲北京上访成功后,各级干部只有哄着她的人,再没有规劝她的人。

地方政府却做了最不该做的事,就是维稳,何谓维稳?维稳就是看人,看住李雪莲不让她去上访。

这种维稳有效果吗?我觉得没有任何效果,一方面,由于这种维稳,北京等地方重要节点,象李雪莲这样的上访人反而越维越多,这与维稳本意的要减少信访人上行人数目的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对于李雪莲之类的信访人而言,稳控产生的暗示效应非常巨大,暗示一、政府怕你上行,他们心里有鬼;暗示二、政府怕你上行,你可去敲政府竹杠。

维稳不但对让上访人息访没有效果,反而对信访法制化产生巨大的破坏。

二是让领导做了信访事项的最终裁定者。对于目前我国信访形势而言,当务之急是建立更完善更科学的对信访办理结果的评判体系,这个评判体系必须要让信访人、办理单位、群众三方满意,要做到三方满意,让评判体系更透明是重要途径,而透明的本质是主动把评判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设想,如果李雪莲的事情,组织一帮老百姓来评理,李雪莲至不至于劳心伤神地一级级去上访?

但李雪莲的事情,对她信访事项的评定者却是各级领导,这就大错特错。要知道,首先领导并不专业,其次领导对问题真相了解不多。

不能说各级领导对李雪莲的事情不热心,县长法院院长亲自去李雪莲家中做工作,市长到李雪莲家中请她吃饭,但结果却是越帮越忙。

我认为领导干部对信访工作的重视应该建立在宏观上,不建议让领导过于关注具体信访件,领导所应该做的工作,是指导建立严格有序的信访事项督查检查体系,推动所管辖范围里每一件信访事项能得到公正、合法的处理。而不是亲自去管司法所长、派出所长、法庭庭长们管的小事。但我国目前很多领导骨子里还有包青天情结,喜欢去断案,喜欢去评判,虽然他懂得并不多。有谁会相信一个县长判案比基层法官更专业?

且领导来做信访裁定,会鼓励信访人抛弃法定评判体系,去层层上行找“清官”。一旦哪级官员作出不利于他们的决定,就马上会被他们认定是昏官,再往上找更大的官做裁定。在这个过程中,法治慢慢变为人治。

害了李雪莲的是谁,是那些领导。其中那个国家领导人所起的作用最大。在影片中,那个国家领导人对李雪莲的事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虽然听去好像每句话都对,但却使李雪莲的无理访迅速合理化,也使李雪莲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上访里。

本应该由老百姓来评理的事,却要让国家领导人来评,这事不出妖孽才怪。

李雪莲最终就成了妖,好在后来她前夫死后,她在上吊时,被承包果园的老农一句话点醒,不然这个妖不知还要闹出多大的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这部电影评价很高。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不是冯小刚导演水平之高,也不是范冰冰演技之好,而是客观地切取了当前信访体制下的一个标本,并不加评论地展现在每一个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才是最了不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型现代阳戏《全家福》观后感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一)

宝丰联社 孙小培

为儿农门出深山,不惜残躯去挣钱。

望儿学业有成就,舍女弃学农活干。

起早贪黑不畏累,姐姐为弟入黄泉。

不负父姐千般苦,鱼跃龙门上青天。

基层步步至厅位,一方诸侯掌大权。

改革乘势潮头立,激流大浪扬风帆。

中流难敌漩涡起,贪恋权色滑深渊。

人民重托抛脑后,忘记自己是党员。

老父羞儿撒手去,妻子悔夫半疯癫。

悔之已晚千般恨,家破人亡为哪般。

演员真情抛眼泪,观众掌声泪不干。

此剧教育堪及时,莫使悲剧再重演。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二)

一曲全家福,几番盈眶泪。

半念天堂中,半念地狱坠。

荣华本浮云,平淡最为贵。

莫学剧中人,路断方知退。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三)

市交通局客运管理处 薛文强

观看全家福,心潮频起伏。

剧情动容处,热泪盈眶出。

本将喜临门,因贪全家辱。

剧悲警世人,清廉做公仆。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四)

人生有多路,谁不思富足。

赚钱走正道,歪财实非福。

做人要干净,做事多付出。

清廉受尊重,贪腐坠深谷。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五)

党的好干部,要学焦裕禄。

律己严家教,为民做公仆。

心系老百姓,品高有觉悟。

清廉做表率,洁身不染腐。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六)

观罢此剧心难平,百感交集思人生。

清廉做官德为本,贪腐害家毁前程。

党纪国法是红线,功过是非严分明。

做人常怀律己心,时时警钟要常鸣。

观豫剧 《全家福》有感(七)

优秀戏曲廉政剧,人人看后受教育。

家境清贫励壮志,生活富足思贪欲。

骄心常因自傲起,邪路疏于不自律。

荣毁一念弹指去,要学荷花不粘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型现代廉政豫剧《全家福》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若要在从政的道路上不跌倒,一要守好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一定要“廉”字当头,把“廉”当作从政的基本要求,勤政廉政,清明廉洁。“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有两副著名的对联对当今的我们仍可借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所以,面对各种诱惑,我们一定要保持坚定定力,思想上要清醒,行动上要坚决,不能去的地方不去,不能收的东西不要,任何时候都要坚守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定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若要在从政的道路上不跌倒,二要管好钱。领导干部尤其是单位掌握实权的干部,一定要对“钱”不敏感,要有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理念。如果一名干部对“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一是单位的钱要管好,要公开透明。单位的钱再多是姓“公”,不是某个领导的“小金库”,想用就用,用多了就会出问题。二是别人的钱要拒绝。别人的钱再多,那是别人的,不管这个人平时与你交往有多好,再密切,这个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别人送你钱,无非是想让你办事,有求于你。你能办与否,那些钱都是一颗颗深度炸弹,关键时候把你炸得晕头转向,迷失方向。三是自己的钱要理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准则》是一把尺子,哪些事能办我们就去办,哪些事不能办,一定不要去触碰,一定不要去参与各种各样的非法经营活动,否则,哪一天违法违纪了,我们后悔就来不及了。

若要在从政的道路上不跌倒,三要用好权。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从政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行使的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而这个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用对了,就能为人民谋幸福。用错了,用偏了,我们就会损坏群众的利益,让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损失,成为千古罪人。领导干部用权,主要包括事的决策权、财的管理权和人的选拔权,重点是决策和用人。领导干部没有法外之权,有权也不能任性,用权要合法合规,时刻铭记职权法定,做到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因此我们行驶职权一定要依法、秉公、廉洁。

若要在从政的道路上不跌倒,四要保好节。俗话说,小节不保,大节难守。修身养性,洁身自好是我们共产党人勤政为政、为民做事的重要操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从“小节”做起,防微杜渐,学会自我约束,坚持做到自尊、自爱、自法、自警、自控,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吃、喝、嫖、赌、毒”的事不干,“八项规定”的要求要遵守。古人讲“酒是断肠毒药,色是惹祸根苗,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杀人钢刀”。尤其在财与色上,看见别人的钱,不患眼红病,看见别人生活好了,不去胡思乱想,悄悄送去祝福,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守小节从从容容,保大节坦坦荡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访民题材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冯小刚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首映,众星云集,身为片中女主角的范冰冰,也兴致颇好,和德云社大当家郭德纲共同表演了压轴的相声,作为一位影视演员,她的相声水平显然是业余的,但是随后在电影播放中,她以堪称杰出的人物技惊全场,塑造了一个经典女性形象。

显然,李雪莲是一个非常难以驾驭的角色,她既平常又特殊,既温顺又偏执,既单纯又复杂,表面上看,她是一个极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妇,持家有道,与人和善,不仅资助过弟弟和在北京卖干货的亲戚,和卖肉的老胡关系也不错,赵大头也曾暗恋她多年,还和畜生(牛)也很有感情。为了杀“前夫”和告状,她可以答应和老胡、赵大头“办事”,由此可见,她并没有一根筋的贞烈思想。

更关键的是,她为了一句大家都认为是玩笑话的诋毁,太看重清白两个字,是典型的传统女性的保守思维,另一方面却敢告好几位大到市长的地方官,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比较逆天的行为,破釜沉舟一样,就算告赢了又能怎样,以后还会有好果子吃吗,可是李雪莲没有退缩,花费十几年的光阴,以前卫的方式维护着传统的尊严。

李雪莲的两面性,使这个角色变得非常难演,一口我们北方观众听起来非常拗口又好听的方言,风里来雨里去带着焦虑不安又绝不退缩的神色,熟练的抹着桌子的勤朴,举杯喝酒呛了喉依然咽下的豪迈,或拜于佛堂前的虔诚,无论面对老胡还是县长、市长,无论失了身之后的略带羞涩,还是愤怒后的决绝,林林种种,都把东方女性的卑与勇,柔与刚,内与外,微妙的美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样精彩的表演来自范冰冰,这并不新鲜,她本来就有这样的能力,更何况当初三个月闭关拍戏不请假,一场戏甚至排练七八个小时,对作品的敬畏,对表演的珍惜,一举成就了李雪莲这个简单又复杂的角色。我个人觉得啊,金马奖应该给她一个影后了。

范冰冰和李雪莲,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特别能坚持的女性,李雪莲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告了十几年,没能拿到应有结果,最终也释然了,那是因为努力过抗争过无悔,而范冰冰则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花瓶演了十几年,凭着一部又一部作品回应非议与打击。

戏里戏外,《我不是潘金莲》不仅是一个女人的十年漫漫告状路,与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数级官员的对抗,也是范冰冰与一系列演技大咖的演技对碰,如果时光倒退回十几年前,曾经花旦如云的时代,大概没有人能想到,唯一能坚持到今天,用演技HOLD住这样大场面的竟然是范冰冰,凭着对表演从未倦怠的热情,自《手机》《墨攻》《苹果》《麦田》《观音山》到现在的《我不是潘金莲》,贡献了这么多鲜活的演出,我们才骤然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潘金莲》的题材是访民,冯小刚能够把这个有点敏感的题材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知道访民这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和群体,对此应予肯定。为什么会造成访民现象,这部电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没触及到根本。不管是导演冯小刚,还是编剧刘震云,可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如对体制的认知程度),也有电影审查制度的钳制。

《我不是潘金莲》说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莲为了房子和二胎,与老公假离婚,没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莲去县法院起诉,要求与老公复婚再离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离婚为真离婚。李雪莲就向法院院长荀正一(殉正义)、县长史惟闵(死为民)告状,遭到院长和县长推诿。李雪莲又去市政府门口静坐,举着一个写着"冤"字的牌子,市长蔡沪浜(护帮)让人将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莲给行政拘留了。

李雪莲本来不想再折腾了,只要前夫给一个说法就行。没想到她前夫不但没给她一个说法,还骂她是潘金莲,因为李雪莲不是处女,结婚前与别人发生过性关系。不服气的李雪莲进京上访,拦了首长的车,结果市长、县长、院长都被撤职。李雪莲不肯罢休,为了讨个说法,继续上访了十多年,也没什么结果,最后她前夫出车祸死了,才肯罢休。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访民是贾灵敏。贾灵敏与编剧刘震云是河南同乡,刘震云对她的事迹可能也有所耳闻。与李雪莲"没事找事"不太一样,贾灵敏是自家房子被强拆,然后去上访,同时也向其他的被强拆户普法,为此遭到当局嫉恨,招致牢狱之灾。

黑色幽默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很擅长的,如片中李雪莲要胡屠夫帮忙,胡屠夫说只要她愿意陪自己睡觉,干什么都行,当李雪莲要他去杀市长、县长、院长、法官和前夫时,胡屠夫泄气地说,睡一觉就要杀五个人,这一买卖不值当。片子结尾,李雪莲想不开了,找地方上吊自杀,被果园主碰到了,果园主就说,真要是想死,别死在他承包的果园,去死对头老曹的果园里死,也算帮了他一个忙。

没有揭露造成访民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缺陷。上访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畸形制度,正是因为没有法治才导致了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么可能会出现访民这一庞大群体?当然,之所以没有法治,是因为没有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一个作家到最后都要完成这种过渡和抵达,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不然他就不会写出最深刻的东西。同属河南,阎连科的洛阳嵩县和刘震云的新乡延津的表达,差异也是很大的。嵩县多山,风景不乏诗意,所以在阎连科的笔下,日光都是有色彩的。延津呢?我老家和延津不远,一马平川,甚至没有什么称得上景区的东西,在刘震云的童年记忆里,只有粗布衣裳的摩擦。好的作品,骨子里是有种诗意的。刘震云的厉害之处就是,他把故乡粗糙的语言还原出了诗意。

《我不叫潘金莲》这部小说的成功就在于语言。有文学评价者认为,这是中国最绕的一部小说,最绕的是语言。这种表达风格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已经相当成熟了,为了说话,从一句话说成两句话,从一件事说成两件事,人与人本来毫无联系,说着说着就发生了联系,两件事本来毫无关系,说着说着就有了关系,人和事本来毫无牵连,说着说着就有了牵连,并且事与事、人与事之间来回纠缠,绕着绕着就绕成了一部小说。

我很熟悉那里的人和事,相当一部分语境下,人真是那样的。我记得小时候的傍晚,邻居老邓和别人议论邓小平,当晚没有说过人家,都到深夜了,老邓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深夜又起床拿着电灯去敲人家的家门,还要把理儿再说一说。傍晚说,那是闲扯淡;深夜说,那就成了打扰。这就把一件事说成了两件事。类似这样,你仔细去体会刘震云小说的语感,即便你的母语和刘震云的相差八千里,也能多少体会出一点诗意。这是语言和语感的魅力,电影很难表达。

电影把语感全破坏了,使这部作品就失去了魅力。语感这个东西很奇怪,在江西有江西的语感,江西的语感有江西语感的诗意,但那种语感会产生另外一种故事逻辑,而当然不是《我不是潘金莲》的语感和故事逻辑。

说实话,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逻辑略显牵强,电影再删除一些人物和情节就更牵强了,这让对上访了解不深的观众很难体会作品的微妙之处。我意识到广大吃瓜群众对这部电影评价不会太高,中途我就看见有人离场。上访其实是非常沉重且残酷的题材,上访久了上访本身真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显得没那么残酷和沉重了,但又会让人觉得更加残酷和沉重,这里体现着最复杂最荒诞的中国和人性。我认为,让范冰冰来演李雪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范冰冰身上没有那种劲儿。我觉得让徐帆来演比较合适。范冰冰真的太花瓶了,不承认都不行。

电影表现不出刘震云小说语言的诗意,老想用镜头去找补,圆形给人逼仄造作的感觉,所以语言、故事、人物、表达全不到劲。

如果100分的话,我给这部电影打65分,将及格,多出来那5分是向上访题材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结束,先生问:“你觉得李雪莲可怜吗?”我说:“有点儿”——当她听见大头和贾聪明通电话的时候,我觉得她是可怜的。除此以外,我没有觉得她可怜。她和秦玉河假离婚却变成了真的,不可怜,是愚蠢。婚姻不是儿戏,法律更不容利用和调戏。是她自己先向婚姻和法律发起了挑战,动用起了自己的“假聪明”。结果被法律惩罚了——说不清了真假,日后还讽刺地被贾聪明算计。哪一处可怜?

坚持十年上访,没有缘由地说放弃,并未得到信任——这不是狼来了吗?市长家访,只想知道为什么放弃了。李雪莲说是因为牛,牛说不告了——当然不是牛说的,是有缘由的。一个人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情,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当发现自己最初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怎么承认、怎么面对、怎么改正,都变成了举步维艰的事。虽然,她需要的仅仅是信任而已,可是很难。

事情止于秦玉河意外身亡,李雪莲完全没了“根由”,坚持的事情没了来由,她所有的信念瞬间坍塌。而精神上彻底崩溃并非坏事,终于可以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当若干年后,李雪莲道出了和秦玉河假离婚的真正原因时,史县长诧异、凝重地说:“原来这么复杂……”

其实,错在哪儿了?细想来,无论身份、地位、职务,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缺了那点儿坦诚与信任罢了。

影评中所有出现的“小人物”,都是真实的。肉铺老胡算账精明,觉得占一次便宜却要杀掉5个人,不值得——刹那间的为了占便宜的豪言壮语就怂成了地上一蹲。大头即便口口声声20年的真爱,也不能纯粹到完全没有交换。那些个被上传下达中变了形的命令而毁掉前途的领导们,无力也无奈……每个人物都很丰满,都是真的。

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它真实,所以要静下来好好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影片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饰演的农妇李雪莲意外怀孕了。已生育一子的她,为丈夫秦玉河丢掉工作,于是和丈夫假离婚,结果被真离婚。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整个故事之中,充满了巧妙的构思和现实的设计。最悲剧的地方是,李雪莲数次放弃上访,但最后都被硬逼上了梁山。

第一次,她就想让秦玉河亲口在她面前承认,当初离婚是假的。但不成。

第二次,二十年后,唯一信任她的那头牛死了,她决定不再上访。但市长、县长又把她助推上了上访的路。

第三次,她计划和赵大头结婚,重新生活,结果没想到是个阴谋。

那只看得见的、或根本看不见的手,把一个刚强的村妇的人生撕碎了。

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第三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

《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一个农村妇女,揣着一个讲不通的理由(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居然让了一堆高官都下台。一个普通的民事纠纷,经过蝴蝶效应般的发酵,演变成政治事故。 这是事件的荒诞幽默。

李雪莲在申诉途中,不断遇到各种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包括最信任的赵大头。

最后,她想去园子里寻死,看园人说——大姐,你别害我,眼看这果子都熟了,你要死在这里,谁还敢买我的桃。你既然想死了,就去那边的园,那园子的主人是我的竞争对手。这种不把别人的事当事,试图以别人的苦难作为自己获益资本的心态。

表面讲理,其实谋利。或许,这就是背后道理的幽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867 字

+ 加入清单

缘何如此?既有法律,为何又要有信访?有人说,那是因为有些事法律也管不了。那么不是还有政策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亦是一枚法盲,至今搞不清信访、法律、政策之间有何关联,哪一个才是社会规范,哪一个才是民众诉求权利和实行义务的依据。

作为普通民众李雪莲,她不懂得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当构设假离婚之时,她是如此乐观自信,她相信她的丈夫秦玉河必定不会背叛她,她深信自己的设想必会成功。她又是如此盲目,行事简单而又武断,不知规则为何物,也不知人心是阴晴不定的。如果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来说,李雪莲该为自己的选择而担负责任,而她恰恰是咽不下这口气。如果从加缪的存在主义来看,李雪莲的反抗,当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加缪的反抗是清醒者的反抗,而非盲目的反抗者。

李雪莲亦有清醒的一面,因为她至少知道有冤可以上访,知道找谁,而且一找一个准,那些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市长、首长,都能让她找到,此女非凡!李雪莲举着写有“冤”字的纸牌,跪于政府门前,此场景观众当是熟悉的。拦官告状,古已有之,现代社会,依旧如此,仿佛社会未曾变过,历史只是在机械地重复。民众的公民意识远未建立,子民观念倒是根深蒂固。底层民众的权利诉求之路之狭窄,亦可见一斑。

与李雪莲打交道的任何一个官员,除了史为民临阵脱逃,其余每个人皆很热心,见到李雪莲,那是语气柔和,甚至登门拜访,送慰问品,送年货,背地里对自己工作方法进行的反思,无一不是爱民亲民地表现,可谓尽心尽责。

有如此好的官员,有如此深入群众的官员,“刁民”李雪莲为何不为之感动呢,莫非她是铁石心肠么?观众们都着急啦,如此反复不休地上访上访,究竟意义何在,不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吗?好好的农家乐不开,偏要这么瞎折腾,以至于最终,当其前夫因意外离世,她竟然觉得生不如死,人生已无目标,生活失去了斗志——不断地上访已成为她生活最重要的部分。李雪莲的生活状况大概也是千万个上访户的缩影吧,现实中,有些上访专业户居然成了一种职业,代人上访,收受费用,如此这般,何乐而不为呢!

李雪莲算是幸运的,她要告状的对象是自己的前夫,而不是手握强权者,也不会牵扯到更多的利益集团,因此,她还是安全的。显然,秋菊就比她要曲折艰难得多。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官员围着她转,她有着极强的气场和存在感,也许,她也是在此中寻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而不是虚无,至少在她看来不是虚无。在她不断地上访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西西弗的影子,推着石头,向上滚向上滚,他全部的时光和精力便消耗在滚石头上了。西西弗地消耗,是他明知此举无用却而为之付出,以此反抗。李雪莲是认为上访是其惟一出路,亦是她怨气的一个出口,因此为之奋斗。西西弗是明知荒诞而付出,是种悲壮;李雪莲不知荒唐而愿意付出,是种悲哀。

最大的荒谬感在结尾,被撤职的史为民,已下海经商,李雪莲轻描淡写地对史为民说,当年假离婚不是为了房子,而是为了生二胎。起初还刚刚谈着人世沧桑,事事要想开点的史为民,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之中,默默地吃着碗里的面。由起初的说是想获得福利分房到最后抖出包袱,是因想生二胎而离婚,而胎儿因李雪莲愤恨怨怒而流产。看来李雪莲并非那么单纯,也并非是一根筋,她的上访理由仍有所保留。此处便有种悲凉感,这是位不幸的女性,她只是秦玉河的牺牲品。冯小刚在此处抖出二胎这一包袱,有何用意呢?这么一说,倒要思考起计划生育的荒谬来了,如果没有政策性限制生育,如果每个民众都能自由享有生育权,李雪莲的假离婚也便不会存在了,这样一来,李雪莲的假离婚之举当是对现实的一种不满和对抗,倒有几分英雄气概了。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一下便抛出了一张大网,人人皆在网中央,却又不知网纹去何处。亲民的官员,时时处处言语套路化,一张口便是条条纲纲,工作作风啦,要爱民啦,要为民着想啦,要从小事做起啦……每一位下级官员,在上级面前,皆俯首帖耳,战战兢兢,唯上级是瞻,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也看不到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倒是清廉公正,不失为好官的有一大帮,天下一片清明。一旦无法制止李雪莲继续告状之时,每个官员的态度便立马转变了。即便是一大堆主义一整套大道理的马文彬也只会丢下一句:你们县里只管看着办吧!事情安然过去之后,马文彬便感慨万千,若有所悟若有所语,关于李雪莲告状生涯结束于一场意外。此刻的马文彬不像是官员,像是哲学家,一副深沉的模样。

片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除赵敬礼和王公道。因为赵敬礼白睡了李雪莲一次,李雪莲为何不再告状了呢,因为她觉得自己真成了潘金莲了,理亏,以及羞辱心。女性,在两性关系上,始终是弱者,这也是她后来要自证不是潘金莲的强烈诉求的原因所在吧。王公道在此事件中居然升至法院院长,有悖常理啊,照理最好的替罪羊不应该是他吗,因为当时他官最小嘛,又是法庭审理的法官,有无数种理由使他下岗嘛!而这些官员里,也就王公道还偶尔会向上级提出点异议,说点自己真实的想法,倒也颇为有趣。

一个女子,为了讨说法,而这个说法又是多么的荒唐,而其在不断上访之中,许多官员却受其牵连而免职,很值得同情。要知道,现实中有多少该老老实实承担法律责任的官员却逍遥法外,此处亲民的官员却遭免职,虚幻与现实,哪个更为荒诞,哪个更为荒谬,生活的秩序感瞬间便崩塌瓦解了,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七零八落,随风飞扬。

还是回到刚才说过的信访、法律、政策,到底有何关联?以我一愚民的善意揣度,信访部门的设立无非是想摆摆样子,告诉民众,政府是亲民的,看看,解决不了的事,不是还有信访嘛,大家尽可安心,政府是为民的。事实上,信访部门的设立,反而增加了基层的工作负担,劳民伤财而又诚惶诚恐,显得更为错综复杂。信访,已经是这个社会肌体的恶性肿瘤。而政策则是官员权力的体现,基本属于屁股决定脑袋的产物!如果就影片来说,李雪莲离婚一事,于法律而言,完全无过错,对此胡搅蛮缠,便不应再加理睬,一并交由法律解决,于官员何干呢?然而,我们的官员是父母官啊,民众皆为子民,子民之吃喝拉撒睡,皆是官员之事,怎可撒手不管呢?可是管得清,管得过来吗?这是否与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考核制度有关?应该如是吧!因为事后马文彬对着郑重反省,我们都太在意我们的官帽了。面对官帽和政绩,难怪乎,一个个官员拿李雪莲没辙,束手无策也就在所难免了。而那些真正涉及人祸之事需要解决时,官员在哪里,民众诉求的门路又在何方?他们皆在别处! 最好是,一切都按规则行事。规则清晰,行事规范,便不会再有凄苦的上访户了;下级也不必惧怕上级,无需诚惶诚恐,一切照章行事便可。可事实上,人人依旧还是卡夫卡笔下的K,法之门永远敞开着,可是法到底在哪里?当信访、法律、政策三者并存,又互相抵触,那么便会是伊凡·卡拉玛佐夫的“一切皆许可”的荒诞感。

荒唐之事,荒诞之世,荒谬之为!一个永远都无法逃脱的怪圈,谁都被圈住了。

单调乏味的线性情节,绕来绕去的话语,圆形方形的构图,隐藏着大片暗色,真相在哪里?世上本无真相!

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在影片中不断地消解现实,而在现实中,冯小刚却与王健林为着排片率而起了争执。始于荒唐的电影,终于荒谬的现实,虚实之间,本无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女主角李雪莲为了房子跟丈夫秦玉河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跟别的女人结了婚,李雪莲找到法官,要求先判离婚是假的,再复婚,再真离婚。法官认定离婚为真,李雪莲不服判决闹到法院,再闹到县里、市里,最后闹到了北京,阴差阳错直接拦住首长的车,首长认为地方官员不作为,导致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等一批官员落马。李雪莲觉得虽然官员们下马了,但是她的道义没有得到伸张,于是又去找秦玉河讲理,秦玉河骂她是潘金莲,结果李雪莲为了潘金莲的恶名并且为了和秦玉河讲理,重新走上了上访之路,时间是整整十年,多年的上访经历使得李雪莲有了丰富的上访经验,使地方上负责控访的干部头痛不已。最终李雪莲的上访之路以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身亡结束。秦玉河死后,李雪莲自杀未遂,最终在繁华的北京火车站开了一家小餐馆,他在那里遇见了因自己当年上访被下马的县长,她告诉他她是为了流产的孩子才奔波了这么多年。

电影一直用可怜和可叹的视角去拍摄李雪莲,回味整部电影,因为要孩子而离婚,又涉及到单位分房子的事、被丈夫背叛的事、被情人玩弄的事,各个围绕在李雪莲身边的角色都心怀鬼胎,老百姓简单的理儿在司法体系里面得不到支持,想找大领导讲自己的理儿却被越来越严格的维稳控访政策所打压,最后虽然李雪莲停止了上访的,不单单是因为秦玉河死了,更应该是认了。

片长达140分钟的电影圆镜头、方镜头和16:9的镜头切换自如流畅,在不知不觉中画面已经发生了变化。方圆镜头有人说是代表规矩,有人说是代表“水花镜月”,而后再用开阔的视野表示心境的打开,具体意义大家可以观影时细细品味,我建议没有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去观影时不要买后排的票,因为眼神不好的话,在后排看圆镜头画面真心看不清。

刘震云写的这个故事真的非常好,从这个电影中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控访工作是多么的艰难,我们国家的民众上访是多么的困难,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官员是如何对上负责,我们的民众对政府的态度是如何的转变。这部写实的电影我认为是2016年最好的电影,也是烂片之王范冰冰老师唯一拍过的不垃圾的一部电影,注意观察一下电影海报,范爷周边一群人的演技分分钟能够碾压她自己,最后希望以后范爷能提高演技少接点垃圾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离家最近的电影院是万达,由于万达对《我不是潘金莲》的封杀,不得不顶风冒雨千里迢迢去龙旗广场的保利剧院去看了这部电影。坐在电影院的正中央,虽然没有人陪,但是能安安静静的享受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也就心满意足了。

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最大的疑问是它到底怎么过审的。影片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政府官员,有法官,有法院院长,有县长,有市长,还有首长,影片一改往日对于官员无比正面的描写,里的官员就是我们现实中的官员,他们会说脏话,会收礼,会欺上瞒下,对于百姓进京告状,他们会动用警力对告状人员围追堵截,他们会不作为。

影片表面上是在写李雪莲这个人物,实际上,影片是在借着李雪莲告状这件事,折射出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再深一层,是说的我们民族性 的问题,为什么官员会那样,为什么李雪莲会那样,因为我们就是那样!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李雪莲打的官司并不占理,为了一套房子假结婚,即便放到今天这个官司也不会赢,最后电影也说,李雪莲的整个告状行为都是荒诞的。而影片中一众官员对待李雪莲案件的态度才是整个故事的重点,官员不了解基层,他们跟基层沟通起来简单粗暴,他们既不想下边出乱子,又想对上边有个交代,人民的利益和自己的帽子面前,他们总是会义无反顾的保住自己的帽子,他们不作为,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他们总也想不明白,把老百姓装在心里,就是对上级最好的交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官员,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想想你的生长历程,在你生活过得农村,有没有人给你家送了几桶油,你的父母便把选票改了名字,想想你们有没有那么一些时候,对不正之风恨得咬牙切齿,却躲在角落一声不吭。因为那就是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贪婪,怕事,从远古至今,代代相传,这既是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生存的法宝,也是今天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我们怎样,官员就会怎样,国家就会怎样。我们坚信正义,维护正义,官员才会有正义感,国家才会有正义感。

李雪莲,我们爱她,因为她正站在我们的对面。从古至今,我们受了多少委屈,我们都选择了忍。而李雪莲告诉我们,受到不公,就要去讨公道,去告状,搅得天翻地覆,也无怨无悔。

再说一下圆形画幅,那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观影体验。与以往全景画幅不同,圆形画幅尤其独特的拍摄方式,让这些画面看着特别中国,而整部电影的故事,便是一个中国的故事,里面的曲曲折折,外国人未必能看懂。一边是圆,一边是方,一边是人情,一边是法制,中国的法制建设,越来越公平,人们讨回公道,越来越不用看人情,笑看方圆的对比,让整部电影结构清晰,画面美轮美奂。

别的不说了,这是值得一看的国产片。不要理会网上得风风雨雨,就电影本身而言,值回票价,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荒诞喜剧《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本不打算看《我不是潘金蓮》的,因為不喜歡範冰冰的緣故吧。但聽說,這次馮小剛導演用了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拍這部片子——電影在圓形畫幅、方形畫幅、寬屏畫幅之間按劇情所需變換,形式特立獨行,於是就去嘗了鮮。

這部電影的畫幅基本在圓形畫幅和方形畫幅間變換——故事敘述女主人翁李雪蓮在老家的故事的時候,採取的是圓形畫幅;敘述她赴京上訪,故事在北京的時候,則採用方形畫幅。片子看下來,我覺得這樣的變換,實際是女主人翁李雪蓮的視野的變化。

故事一開始的時候,鏡頭是圓形的畫幅,講述李雪蓮從老家一直上訪到市長的全過程。從我看來,這裡圓形的表達,有種「管中窺豹」的感覺,呈現出李雪蓮對婚姻法認識的狹隘——她認為假離婚就是假離婚,哪怕已經已經拿到了真的離婚證。

而在我看來,「管中窺豹」除了是說李雪蓮看事情的目光狹隘外,還在暗示她看問題簡單直接,「一眼到底,心無旁騖」。

她上訪到市失敗後,決定把假離婚的始作俑者到市長一行人等給殺了——她認為把人給殺了,就解恨了,問題就解決了。這裡的陳述,讓人不禁想起法治節目,那些發生在鄉間的死亡事件,一言不合就拿刀砍你,一言不合就農藥滅門,一言不合就上吊自盡⋯⋯興許,在鄉間,在樸實的人兒的眼裡,解決問題最終方式就是一死了之,並不是問題沒有挽回的地步了,而是在他們的認識裡,他們不知道怎麼解決,他們不知道從何開始解決,只有死,直接了當。這不嘛,故事到了尾聲,人們告訴李雪蓮,她的前夫死了,她不用上訪,她不能上訪了,失去了生活動力的她,二話不說,就是一個找棵樹,把自己吊死。事實上,從她第一次上訪,到她十年來不斷赴京上訪,她已經吊死在了「上訪」這條路上了——吊死「李雪蓮」不是事情的本質,吊死「李雪蓮」的是那種管中窺豹的視野。

有趣的是,這「管中窺豹」的視野,也被導演巧妙地用在了觀眾的視野裡。圓形的畫幅看著李雪蓮在鄉間的故事,讓作為觀眾一員的我覺得李雪蓮是偏執的,又是堅韌的——偏執是「吊死」在這樣一件事上,把自己的生活毀了;堅韌是能一直吊在這件事上,苦苦堅持而不言棄。事實上,從故事敘述下來,我也難以說清楚這到底是偏執還是堅韌,我立在李雪蓮身上的標籤,可能更多是一個「傻瓜」。然而,到最後,畫幅變成了寬屏的時候,李雪蓮說她這十年來的上訪,為的不僅僅是跟前夫「被離婚」的冤屈,還有她胎死腹中的孩子——旁觀者的我們,終於從圓形的狹隘畫幅,轉換成了寬屏畫幅的視野,才恍然大悟故事的脈絡,才恍然大悟這個「傻瓜」的偏執堅韌,原是一種母愛的執著。「管中窺豹」是李雪蓮,也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本身。

朋友前兩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除了自己,沒有人知道你正在承受什麼。」這與「冬天喝水,冷暖自知」的意思大抵相同。換個角度,從旁觀者而言,我們都不過是對別人生活「管中窺豹」,所見的不過是當中的一個圓。

隨著故事的推移,鏡頭隨著李雪蓮所坐的赴京大巴從圓形的隧道口闖出之後,從圓變成了方——觀眾的視野也從圓到方,做了第一次的轉換。

從畫幅的容積來看,方形畫幅的信息要比圓形畫幅的信息要多,這裡像寓意著李雪蓮的看世界的視野,在到達北京之後,有了拓展。有意思的是,男角趙大頭帶李雪蓮去了「世界之窗」,看了「白宮」、「凱旋門」「埃菲爾鐵塔」,李雪蓮看過「世界」了,她看過「世界」了,她看到更多了。她看過這「世界」之後,她忽而也明白到,她的上訪是有效的——起碼第一次上訪,她讓從縣長到市長都下臺了……

然而,讓她「被離婚」的前夫,並未因為這次上訪而受到她認為他應有的懲罰。於是臨離開北京的時候,李雪蓮去拜了菩薩,但求菩薩懲罰這個讓她離婚的「畜生」——於是鏡頭一轉,轉到了李雪蓮站在一個圓窗之後,畫幅又從方變成了圓,視覺又再一次變得狹隘。

是啊,李雪蓮畢竟是李雪蓮,她一次上訪已經讓縣長到市長都下臺了,體制為她的上訪而撼動了一下,但她心中的那根刺——「被離婚」以及「被稱為潘金蓮」這根刺始終沒有拔去,她又只能把期望寄託在下一次的上訪和菩薩身上——她雖然看過了「世界」,但終究還是注目著自己心裡那一畝三分地,她希望得到的是,是前夫的一個交代,而非一方體制的撼動。回到了那個鄉間,她依然是那個「管中窺豹」的李雪蓮。因此,方又變成了圓。

而畫幅從方再變圓,以及劇情的發展,我覺得這圓(鄉間)實際上也是那方(北京)的縮影,這李雪蓮實際上也是劇中所有角色的縮影——他們所注目的,也就是自己各自利益,就是縮略在了那圈圈裡面。當然,在北京,那個有權利、有規矩的地方,人們能夠看到的,還是會多一些,但是也僅僅是多一些,那就是圓變成了方的那意味。

故事到最後,畫面從圓方變成了正常電影寬屏視覺。這時李雪蓮已經放棄了上訪了,他在北京火車站旁,與親戚開了一個麵館。某天,因為她第一次上訪而下臺的縣長來到她店裡聊天,她把這些年上訪的種種娓娓道來,正如上述那樣,她最終道出了上訪的原因,這時,觀眾的視野是豁然開朗的,李雪蓮的心是豁然開朗的……在劇終時,旁白說:「李雪蓮跟別人說起她這十年來的上訪,她自己也笑了。」

看開了,也就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