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实践出真理的简单例子通用5篇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小编收集了实践出真理的简单例子,欢迎阅读。

浏览

6154

作文

5

篇1:真理有时很简单作文700字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家里有一块厚厚的木板,宽约三十厘米,长约四米。父亲把它平放在院子里,对着将要到外面做事的儿子,笑道:“走过去。”

这还不容易?儿子踩上去,从这头跑到那头,从那头又跑到这头,跟走平地没有什么区别。

在父亲面前,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儿子还闭着眼睛走了一回,单腿跳跃着走了一回,甚至翻着跟头,也走了一回!而且每一回,儿子都走得非常干净,非常利索,中途掉下来的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父亲笑了笑,带儿子来到后山上,把木板架在一条深深的沟坎上,又说:“走过去。”

儿子看了看黑乎乎的沟底,立即傻了眼!过了好大一会儿,他还是不敢踏上那木板。

父亲笑道:“不是一样吗?它没变长,也没变窄啊。”

儿子盯着那木板,额头渗出细汗来。

父亲往沟的那边一指,说:“黑莓果都熟透了。你要是不能过去,那就要绕沟底了,最少要半天的功夫,才能吃到黑莓果呢。”儿子从小就喜欢吃黑莓果,到现在更甚一些,这一点,父亲很清楚。

黑莓果三字,使儿子流出了口水。儿子没有说话,鼓了鼓腮帮子,可他还是不敢过,一只脚刚触到木板,就慌忙缩了回来。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为什么呢?”

儿子低下头说:“是这样……除了木板和沟的两边,我现在还看见了沟底,真的很深啊。”

父亲问道:“那又怎么了?”

儿子说:“不光这样。我还想象到了,从木板上掉到沟底,是非常惨的,那与掉到平地上,一点也不一样。”

父亲说:“可是在家里,你已经很熟练了,根本没有可能掉下来。”

儿子默然不语。

父亲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儿子:“儿子,你把这条路想得太复杂了,你被自己吓坏了。来,试一试,把它看得简单一些。这里,只有木板和沟的两边,别的什么也没有。来,试一试吧。”

听了这话,儿子咬了咬牙,终于鼓起了勇气。他按照父亲说的,迈动脚步,果然两三下就走了过去。

儿子很高兴,他认为这是他人生的头一个大成功。他告别了父亲,离开了家乡,来到大都市,开始了新的生活。

[真理有时很简单作文7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实践出真理的谚语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1、实践铁面无私,既不对个人偏袒,也不向权威屈服。

2、事不经不懂,路不走不平。

3、幸福从劳动中来,真理从实践中来。

4、手勤手活,脑勤脑活;手勤手巧,脑勤脑灵。

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6、不探深山,采不到人参。

7、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8、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

9、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10、经一番实践,长一番经验。

11、不尝黄连苦,哪知蜜糖甜?

12、用口尝菜,才知咸淡;用脚试鞋,才知大小。

13、不上高山,哪知平地;不吃稗子,哪知粗细?

14、在海边只能拾到贝壳,下大海方可收获鱼虾。

1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6、一千个嘴把式,顶不上一个手把式。

17、许愿不妨慢一点,行动应该快一点。

18、不上崎岖高山,不知大地平坦。

19、纸t二得来终究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身经百事,能长百智。

21、见得到,说得出。

22、一自一次卒话,不如一次实干;一百次向往,如一次攀登。

23、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坚持实践的必有所得。

24、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25、不上高山,不知平川。

26、行船才知有险滩,远行方知行路难。

27、事非亲做,不知难处。

28、出国知语言,下水识水性。

29、空唱千遍,不如实践一遍。

30、耳听眼见,不如实践。

31、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中)

32、不在其中,不知其味。

33、听起来,难上难;做惯了,好上好。

34、下河方知水深浅,出水方见两腿泥。

35、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36、吃过黄连才知苦,走过雪地才知寒。

37、小晒太阳不知暖,不到雪地不知寒。

38、沙漠中行进的骆驼,怎知道湖水的晶亮?

39、若不下水,焉知有鱼?

40、不当其事,不知其情。

41、足不踏出户,头脑不清楚。

42、糊涂的人,不知聪明的可贵;健康的人,不知患病的痛。

43、自己找到的答案,就像石上的雕刻;别人告诉的答案,就像沙上的记录。

44、新来的人,摸不着门。

45、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

46、多出一身汗,多明一层理。

47、不做手笨,不走脚笨,不说嘴笨,不思脑笨。

48、要知黄连苦,亲口尝一尝。

49、走路不碰脚,哪知路坎坷?

50、大胆的试验,成功的一半。

51、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52、常在河边走,哪能不识蟹?

53、要知道,经一遭。

54、饮过千江水,方能浪里行。

55、下海才知海水深,上山方晓山难行。

56、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57、三年会行医,赶马三年知马性。

58、观千剑而识器,尝百草而知药。

59、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践。

60、自己实践有亲知,反复实践有深知,扩大实践有新知。

61、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麦子当韭菜。

62、熟读游泳学,不如下江河。

63、不食冰冻鱼,焉知冻鱼味?

64、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65、秀才谈书,屠夫谈猪。

66、木不钻不透,人不实践不明。

67、万事亲动手,方知有没有。

68、看别人百遍,不如做一遍。

69、熟水性,好划船。

70、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中)

71、实践是把金钥匙,可以打开思想的大门。

72、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波斯)

73、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74、百闻不如一见,百学不如一练。

75、眼见方为实,传言未必真。

76、不食那山果,不知那果味。

77、若不同床卧,安知被里破?

7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79、一个人不能在陆地上学会游泳。

80、别人只能为你引路,不能代替你走路。

81、不下大海捕不到大鲸,不到西天取不到真经。

82、乍人芦塘,不知深浅。

83、北人不识海,南人不识雪。

8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85、多少计划,不如一次实施;多少空想,不如一次行动。

86、剥豆得知豆两瓣,吃梨方晓酸与甜。

87、不观巨浪,怎知沧海?

88、旱鸭子过河,摸不到深浅。

89、眼大不一定看得清。

90、巢居者先知风,穴居者先知雨。

91、木登高山,不知天高;不临深谷,不知地厚。

92、光蜕眼看学不会游泳,光靠嘴说长不出庄稼。

93、龟的生活河知道,鸟的生活风知道。

94、甜酸尝尝就知道,远近走走就知道。

95、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瞿秋白(中)

96、海边的孩子爱大海,山里的孩予爱高山。

97、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98、向阳房子先得暖,近水人家会撑船。

99、要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100、久住江湖,能识过路之人。

101、不登名山不知五岳高,不游长江不知三峡险。

102、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实践出真理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听说一个故事:青蛙向鱼儿讲述陆地上的新鲜事儿,鱼儿将人理解为用尾巴走路的鱼,将小鸟想象成长了翅膀的鱼……

这其中,鱼儿将自己已有的经验联系到人和小鸟身上,虽十分形象,却与真正的实物相差甚远,生活中的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有一次放学回家,发现家中多了一盆颜色鲜艳,外形奇特的植物。我歪着满是问号的脑袋对着这个新鲜事物,仔细研究起来。看着那一个个淡紫色中间中空外表圆滑且有盖子的葫芦状的东西挂在一株绿色植物的藤蔓上,我不禁好奇的问妈妈:“妈妈,这东西是不是植物喝水用的啊?”,妈妈被我的这一番问话逗乐了道:“这植物呀叫猪笼草,看见那一个个挂着的,像小灯笼似的杯装物了吗?它们都是用来捕捉虫子的,灯笼草爱吃小虫子哦!”什么?植物还能吃虫子?根据我的经验,能吃虫子的应该都是长有牙齿的才对呀!不然怎么咀嚼呢?

妈妈似乎看出了我心中的困惑,耐心地讲解道:“这植物很特殊,别看这一个个小灯笼,外表十分光滑,里面可大有玄机!笼子底部会自动分泌出像花蜜一样带有甜味的黏液,它会吸引小昆虫前来,当小昆虫停在杯子边缘寻找香甜味儿的发源地时,往往会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结果就会被黏液粘住腿脚再也爬不上来,慢慢的就会把它消化掉再转化成养料,猪笼草就是靠这个特殊的本领赖以生存,如果你想试试就去捉只昆虫来。”

我听罢迫不及待的从外面捉来只小蚂蚁,将它放在猪笼草的边缘。只见它刚接触到小笼子的边缘,以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它,它不停的在“笼子”的边缘转圈圈,最后脚下一滑,一头栽进笼子里。我小心翼翼地把笼子盖拨开,以便观察,只见蚂蚁周身被一层液体包裹,他拼命挣扎,却丝毫没有用,越挣扎被粘的越牢。过几天来看,只见“杯底”只剩下蚂蚁的前足了。原来猪笼草真的如此神奇。

我想感谢妈妈,是她改变了我根据微薄经验就妄下定论的坏毛病,耐心地为我讲解分析,并让我亲身做出实践,来探求其中的奥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探求新生的事物。

从此猪笼草就成了我们家一件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点缀着温馨的家,驱走并吞食蚁虫,给我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它更是一件纪念品,我用它第一次在实践中探求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比起当今世界的车水马龙,“怀才不遇”这个词,貌似已经没了踪迹。打开报纸,总是令人一个不小心,便发现了有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文章。这些被扣上“高分低能”的时代骄子们,熬得十年寒窗苦,却为何,像外星生物一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不想把他们当做酒足饭饱后闲暇时光的交际手段,不想看到未来的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在茫茫人海之中,彻底沉沦。我不懂,但不可否认,十年苦读,只是在寒窗下的。窗外的春意早已暖开了花,而窗内的人们,却依然感受着寒风的萧瑟。我真的不懂。

记得有一次在回老家的路上,父亲正和我聊着他儿时的往事。割麦子,收玉米,忙不尽的农活,数不清的艰辛,好像是我们这一辈人无法触摸到的已灭绝了的东西。他告诉我那才是真实,他那个年龄所得到的,要比我们现在得到的东西有用的多。我一向是鄙夷这种说法的,我相信知识,这是一种时代的信仰吧。没有了知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知识我相信是可悲的。务农与义务教育,我本能的会选择后者。到了老家,父亲便把我拉进田地,扔给我一把镰刀,让我割麦子。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让我如临大敌。我的手确实太嫩了点,很快,麦子没割掉几棵,手却被麦子杆拉烂了。也许是吧,只有自己动手去做了,才发现凡事本不容易做成。我顶着知识分子的帽子下了地,却被劳动人民沸腾的血液浇了个透心凉。母亲事后很严肃的对我说,学习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能够亲手做成一件事,也很重要。哦,连割麦子都不会的我,怎么能够在社会上干好自己的事情呢?

我们的任务好像就是看。连我们崇尚的知识,也要被父辈们加上一个修饰,“书本上的”。我们懂得很多理论,明白许多道理。可我们就是做不好。我们只是看。没有自己亲身去实践,没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动手,看到的,和摸到的,那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肯定,没有了实践,我们的理论知识,就是空谈。其实这已经在古代,便被古人验证过了。

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六十万征赵。赵国赵括,带兵与其相对。可是赵括虽有名将风范,饱读兵法,其父赵奢也是能征善战之辈,但他实在是无真才实学,只有纸上谈兵之能,最终落得千古骂名,却也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讽刺。研究兵法无过,可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在战场上驰骋过,如何明白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遇见事情要多动手,勇于实践,才能再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取得进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那些怨天尤人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啊,你们,实践了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例文一:实践出真理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比较都只是理论,要想透彻地认识一种事物或明白一个道理,还必须亲自去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所谓“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多做。”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寒假里的一天,我躺在床上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包饺子,只见妈妈把适量的肉馅放在饺皮上,用水在边上沾了一圈,再对折,叠个花边,三下五除二就包成了一个饺子。

我看见了,便想尝试一下,然后走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尝试一下包饺了,行吗?”“嗯,可以,你试试吧!”

于是,我挥挥衣袖,洗了一下手,然后,坐在桌子前,胸有成竹地拿起一片饺皮,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水在边上沾一圈,再把大堆肉馅放在饺皮上,再用手一捏,捏了一个不怎么样的花边 ,由于馅太多了,馅露出来了。所以我又重新做了好几个,其中不露馅的太少了。

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我终于包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饺子了。于是我欢呼: 我学会包饺子了,我成功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要躬亲行。”又要不断去尝试实践,就能透彻地认识出一个事物和一个道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