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低碳环保高二优秀作文1000字(推荐2篇)

浏览

48

作文

29

篇1:高二关于环保低碳作文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于是,环境保护日渐得到了各国的重视。但是,由于环境保护在必须程度上可能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有着比较难协调的冲突,因此,近年来,对于环境保护概念的理解也日趋新颖和合理。

环境保护就是透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

当然,环境保护还务必思考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只有互相之间协调发展,才是新时代的环境保护新概念。

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国家的安定有关,对保障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免遭破坏有着重要的好处。

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深入,环境是资源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理解。空气、水、土壤、矿产资源等,都是社会的自然财富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了生产力的要素。由于空气污染严重,国外曾有空气罐头出售;由于水体污染、气候变化、地下水抽取过度,世界许多地方出现水荒;由于人口猛增、滥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匮乏等等。由此我们能够看到,不保护环境,不保护环境资源,就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工业发达国家在本世纪初,只注意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作代价去谋求经济的发展。当污染构成公害,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并影响到经济的顺利发展时,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被后人称之为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方式,不但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会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类不按照环境科学规律办事,肆意破坏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统计资料证明:云南省1950年森林覆盖率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由于乱砍滥伐等破坏,到1980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4.9%,影响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1950~1980年间竟发生了11次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这是环境给予人类的报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二作文议论文环保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学完之后,感触甚深。文章主要写了地球的样子美丽壮观,面积小,自然资源有限,人类不能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以及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 A few days ago, I learned the text "Only One Earth".After learning, I felt deeply.The article mainly writes the beautiful and spectacular appearance of the earth, with a small area and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Human beings cannot move to other planets and we must carefully protect the earth and introduce the overview of the earth.

当我读到“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这句话时,我非常担忧。地球只有这么大,人类的活动范围却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再加上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随意地乱丢乱扔,不保护环境,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本身渺小的地球变得“丑陋”。我心里十分害怕。人类应该明白,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破坏了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维护家园的每一寸土地,不再让地球这个人类的母亲失去一块珍贵的土地。当我读到“我们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时,我感到既自豪又恐惧。自豪的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那样美丽壮观,是那样可爱。恐惧的是我们这位和蔼可亲的母亲一旦遭到人类的破坏,就很容易破碎。因此,人类应该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我认为人类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最起码要做到:1、保护环境,不乱丢乱扔;2、不随便吐痰;3、不摘花、砍树;不仅心里应该时时刻刻都想到“只有一个地球”这个道理,而且要明白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地球妈妈,您对人类的贡献实在太多了,可有些人却一点儿也不爱护您。在这里,我向全世界人民呼吁: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妈妈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