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汇总20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浏览

3335

作文

90

篇1:我与陶渊明的亲密接触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朵两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随风飘落;一步两步三步,陶渊明正从“桃花源”中走来。

我不曾想过,我竟会对已经逝世很久的古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事实就摆在眼前,让我不得不相信。

最初是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知道陶渊明,第一印象这个诗人一定是一个喜好自由、闲适生活的人,但却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随着陶渊明的作品扑面而来,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陶渊明出现在了我的面前。

第一次与他接触是从一篇文章开始,具体的名字已记不太清。他曾经五次为官,在他第五次做官时,深刻体会到了王朝的腐败,让他对东晋王朝失去信心,连夜罢官回家,又继续过起了清贫的日子。这个陶渊明让我被他的性格所折服,不贪图荣华富贵的生活,活得潇洒自在。

第二次与他接触是因为他罢官后在清苦的生活环境中所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相信读过书的人都会明白这幅对联的含义,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虽说他的生活清贫,但他却依旧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用写作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第三次与他接触是因为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中《心中的桃花源》这篇文章,读完以后让我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他57岁时写下的这篇仅为360字的《桃花源记》表达了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文中表现了他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向往《桃花源》中的世界,在那里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人人都能做自己喜爱的工作。这样的他怎能不引起人们的兴趣呢?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东篱采菊”的他;“桃花源”中的他,每一个他都让我所喜爱,每一个都对我有莫大的启发。

一朵两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随风飘落;一步两步三步,陶渊明正从“桃花源”中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走进陶渊明作文

全文共 1923 字

+ 加入清单

陶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陶诗风格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自然、平淡。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陶诗展现的是淳厚澄澈的心灵,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述怀都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因而陶诗又是淳厚有味、真实可感的。

陶诗所以真实,在于他的生活有真实的可表现的内容。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开始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接着是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不断体验这些矛盾,认识和揭示这些矛盾,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诗人以真率的态度,将自己真挚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诗歌创作上,感情是最关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感情的渗透,便会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在陶渊明的笔下,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陶诗所以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手段。而这吐出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于挑选最恰当的字表达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韵味无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见”字就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情态完全展示于读者面前。又如“中夏贮清荫”之“贮”字,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陶诗没有华丽或艰涩的词句,所有的语言都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做到了语言的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由于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所以陶诗抒情形象活现,情调气势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于自然,具体到诗歌创作,强调的是情感的原生性、原发性。陶诗抒写情感的手法很有特点。他善于用散漫的笔法勾勒出几幅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经营出一个宁静和美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中渗透出来。《归园田居》、《移居》、《读山海经》第一首都是很好的例子。诗人善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他的笔下,傲雪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陶诗在语言上擅长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平淡无奇而极有韵致的画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陶诗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表里俱澄澈”的纯净透明之美。陶诗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平淡是一种境界,陶诗不雕章琢句,精细的描绘事物本身。陶诗往往表面平淡,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陶渊明还善于以冲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感情。他的诗,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

意境单纯而丰富,语言朴素而明净,是陶诗的面貌呈现。“不杂”、“不繁”,使陶诗绝去尘滓,出神入化。最终达到心灵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统一。平淡的美学之境与现实的人生之境紧密相联,陶渊明阅尽沧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在人生归于自然、归于本真的同时,诗歌也归于平淡。

需要指出的是,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实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如果没有真实为前提,自然与平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陶渊明的笔下,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加以表现,呈现出如此的新鲜和活力,由此为后人辟开一片开阔自如、情味独特的新天地。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并且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仅此两点,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就已经不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致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先生:

您好!

您前半生有“大济苍生”的宏愿,而后半生却“躬耕自资”。是官场的黑暗反衬了您“部位五斗米”的气节。您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一生足矣!

是《桃花源记》让我了解了您。你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其中就包括我,一个价值观尚未明确的少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多美好的自然环境呀,俨然是人间仙境。更何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淳朴的民风,和谐的关系,幸福的生活。这是您的期望和梦想呀,也是多少代人的期盼和追求啊。

我喜欢您,喜欢您那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朴真。您的《归园田居》,字字句句都表现出您的安贫乐道,潇洒自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您内心超脱尘俗,自然不理会世俗沉浮。

我最爱您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真正的隐士,必然陶醉于大自然的雄伟与灵秀。以景怡情,以情怡景,人与自然的和美统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我向往与您一样,悠悠地望着高高的青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成功或失败,在大山面前都南无渺小,那么微不足道,自然而然的忘乎无谓的悲伤与欢喜。

我敬佩您高尚的气节,您不肯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趋炎附势。而是不卑不亢地面对权贵。富贵可以抛,气节不能丢!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俨然超过了精神上的追求,若没有您,谁为我们做指路明灯?

其实。我有事也在想,与其“独善其身”,不如救济天下。我不知道,如果你积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结局会不会一样。即使您没有成功,但起码做出了努力。当然,您能的血液中就透着正气,与小人斗争,不符合您的气节。

如果一天,我能和您见面,将无比欣喜。因为我盼望真实地走入您的世界,感受您的气息,感染我,陶醉我。

现在,着仅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们的肉体跨不过时空的距离,但是我盼望饿的精神世界可以与您有点点交融。我更希望所有人的精神世界都可以与您交融,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好。也不枉《桃花源记》的字字忠良。

祝您永远畅游桃花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作文:我心中的陶渊明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月色中,南山下,一位披着蓑衣的老人正在踏着歌儿回家。

夜如此静谧,月如此明亮。这位老人的心情如此畅快,他执著于对田园的向往,对自然美好风光的追求。

“菊,花之隐逸者也”

他也曾带着梦想走向官场,想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尽忠报效,但他终于看清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心寒了,毅然选择了归隐于南山下过着自己的田居生活,也许无宽床暖枕,也许无山珍海味,但他不后悔,依然平静淡雅地生活着。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选择,学会了放弃。我也更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眼中的陶渊明过着让人羡慕的生活:早晨伴着晨露去锄草耕作,傍晚又伴着余霞放歌回家。晚上在自家庭院采菊品茶,悠闲地抬头远望南山,享受着采菊的快乐,享受着欣赏南山美景时的闲适,享受着鸟儿结伴回巢时的温馨。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欣赏身边的景色,用心去体味快乐与幸福,热爱大自然美好的风光。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我心中的陶渊明虽然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但他没有忘记社会的黑暗,也没有忘记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也时时在牵挂着社会,他常用诗句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表达对贫民的同情对战争的憎恶。

向往陶渊明,我学会了关心他人,不能只顾自己的快乐幸福,更懂得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心系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致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同在中国大陆,但是我们并不在一个朝代中。您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谁,但是您的大名却永远留下了历史的脚印,留在世人的心中,今日我有幸能写给你,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陶先生您也许还不知道您被我们称作隐者,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到乡下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日子,为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着,坚持人生的理想,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只愿做一位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人。而当今社会的人只是一味的盲目的去追名逐利忘记自己最初的理想。多想希望他们读了你的文章后能放下那追名逐利的心,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自己。

陶先生你的《桃花源记》里,我们有幸能欣赏到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自然美景和渔人一同经历了这场美好的幻想,同时也表现了您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反映出百姓厌恶战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您的这种特殊愿望让我感受到您的善良和远大抱负。

在您的《五柳先生传》里,您虽然短褐穿结,箪瓢镂空,但是您依然勤奋学习不曾放弃——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现在的我们并没有意味到我们自己有多好的条件去供我们学习,但是我们并不知足,我们并没有好好利用现在的一切去勤奋努力的学习,想想那时你是点着短短的蜡烛,在隆冬烈风中拿着毛笔去写字,有时还不一定能填饱肚子。依然那么勤奋的学习,想想我们真是惭愧不已。

我是不是说太多了,就此搁笔吧。

致此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先生率真直爽,又不愿抛头露面。就算是自传也以第三人称来写自己,不愿让后世评头论足。

先生前期在官场打拼,对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憎恨不已。又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于是《桃花源记》顺利成章的出现了。这也许是先生的一场梦,或是连梦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先生为人淡泊名利,不愿再插手黑暗的社会。退隐一山、一水、一草屋;一花、一木、一田园。这些就是后期的先生。

退隐后的先生不为形拘,不以物移、不慕荣利,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焉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桑麻的长势让他忧心,豆苗的稀稠让他牵挂,家乡的秋山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舒展,纯朴的乡情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他的身心融入了自然之中,这种田园牧歌式的虚静淡远,便是先生心性的写明。表明了他宁愿淡薄自处,甘于贫穷,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先生对黑暗社会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先生虽然不追求功名利禄,但酷爱文章。先生著文章的目的仅仅是自娱,先生内心的确有会意,是有话要说的,只是不愿对别人说,只能写文章给自己看。先生读书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陷入极度的苦闷之中。但只能从读书、饮酒、写文章三方面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他的内心并非一潭死水,但与谁诉说,告知与谁?

先生前期不屈于命运,奋力拼搏,却一无所获。因为官场黑暗、社会腐败先生决定退隐。看淡一切,自在终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陶渊明饮酒扩写

全文共 797 字

+ 加入清单

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

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初识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与世无争的静谧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鸡犬相闻间。我叹你如何寻得这一方净土,山也清丽,水也清丽;人皆安详,心皆安详。

你欣然地右手执卷,左手牵壶,来往于这片山水田园间,微醉的身形挪移着,映在那些池竹稻麦上。壶中的可是那忘忧醒神的酒,让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无人懂的丹青妙卷,让你不求甚解地会意去了其中的快乐?人世间没有你陶渊明,可你到底身处天地间,身处那一片桃花源。

你忆起归家的情景,欢喜与释然写在脸上,荒芜的山径,还依稀留着些与你一般不愿依附世俗的松菊。仆童相迎,他们身后,还有你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门边。当然,还有使人敞怀的好酒在杯中静候。你坚定地说:“隐,我没有选错。”    是啊,多少人试图作出这样的选择,走出的又有几个,出而不复入的又有几个?

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诸葛孔明也坚守不住那一亩三分净土。却唯有你,为那一壶一卷与世俗决裂,自己把自己“关”了起来,着实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无限恢宏的新世界。隐,使你守住心而不动。世间纷扰,诱惑却也不可避免。你当年无心而出山时,定不曾多想鸟倦飞而知还之日。

可这日子来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时至今日,我依然仰视着你释怀的神话,坚信着包容万物而无染的心胸的存在。

还有你的文章,消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之味的气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个壶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却神采非常的你―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举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见,唯觉香满怀。   有心云常在,倦飞鸟无从。   笔泄山野句,神醉酒壶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50字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字元亮。渊,意为深,明,意为明智;元,意为善良,亮则为正直,明亮。

生活是现实的的,因此培养了人们现实的性格。极力追求名和利,把物质的享受看得异常重要,在名利中挣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这样的思想——虽然浅薄,虽然庸俗,却在,很多人心里扎下了深根。

而陶渊明是如何呢?他曾为官两次,结果却都是辞官回家。第二次仅为官83天。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渊。他的思想性格从及观念皆超出常人。即使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也从来想过再入尘网,为丝竹耳乱耳,为案牍劳形。

也许有人说陶渊明傻,做官有没有什么坏处,况且还有生活的经济来源,何乐而不为?

可陶渊明不为衣食住行,为的是自己的身心的快乐。他抛却了物质的迷惑,于是获得了心灵宇宙的自由,与自然万物息息相通。

陶渊明闲静少言,不幕荣利且好读书。是因为他明白了读书的含义,看透了官场的险恶。

读书是要读出自我,而不是考书法去最求名利。陶渊明是一个明智之人,自然早就明白了这一点。多年在官场做着身不由己的事,陶渊明深感痛苦,与其以心为形役,让心为形体所役使,倒不如忘怀的失归隐山林。当然,他也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无比快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便是他的明智与高于世人之外。

与他子中的元(即善)相符。陶渊明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桃花源记》一文中便可看出。

这篇作品是陶渊明的最高成就,写于59岁。从对桃花源生活的描写,表现了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每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热情好客;路不拾遗,老有所终,又有所养。这也是孙中山提到的大同社会。没有战乱,和平共处。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反对战争。渴望永久和平的思想感情。

魏晋时一种纵酒的社会风尚。人们将豪爽地喝酒当成一种风尚。因此,当时出现了很多以酒为友的士人。

陶渊明自然也是酗酒之人,虽然家中贫困,不能经常得到,但他的老朋友经常邀他去喝酒。即酒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换做常人,若客人要走,总会客套性地挽留一下。而陶渊明与朋友们的交往时直爽、正真、率真,没有半点虚情假意,足见其亮。

于是,渊、明、元、亮四字组合在一起,也就成了我眼中的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全文共 10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读音:不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释义: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这则故事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 ·品格高尚的人。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给陶渊明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时我更仰慕您,我特别喜欢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类的诗,因为对您的仰慕,所以也对您有诸多了解。

我知道您是东晋的文学家,著名诗人,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您做过几次小官,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成为了田园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您生活的时代——东晋末年,政治较为HEI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还有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

您写的《桃花源记》内虚构的桃花源是当时人们较为向往的世外仙境,也塑造了一个不守承诺的渔人,也反映除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有一部分人因一己私利,而出卖的承诺的奸诈小人。是啊!要不是当时的社会HEI暗,您又怎会对当时的政治不满,辞官隐退。

那一次,我梦见了我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您——陶渊明先生。看到了您当时的愁苦,看到了东晋时期的政治昏暗,“啪”忽然我从梦中惊醒,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想起了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多么的开心,多么的知足,也想起了现在有一些来源于智慧的“凶险”,哎!我多么想存在一个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陶渊明先生,如果您尚存于世,您就会看到您当初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的雏形,作为您的后代们,我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老一代人的梦想!

崇拜您的人:

20XX年7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写给陶渊明的一封信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陶兄:

久仰你大名了,今日我有幸给你写,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也劳您在百忙之中指教一二。

近日,我拜读了您的大作,深深地被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所震撼;也深深地羡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更深深地被您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讳”所折服。

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酒,是你的钟爱;诗,是您精神的寄托;菊,是您品格的化身。

您居陋室而不悲,因为那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污浊;您常常食不果腹而不躁;因为你有精神食粮。

我对陶兄您十分敬佩,您是我心中的偶像。因为你如菊一般,是位隐士。但我不明白,一味的隐居会解决问题吗?隐居,在我看来就是逃避。为什么不学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什么不学梅“孤芳自傲”!与其逃避,不如面对,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留下千古美名。

我还有一事向请教陶兄。酒,乃文人墨客皆爱之物。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操“酾酒临江”,赋诗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边塞诗人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但到最后,哪个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呢?既然如此,为何要靠酩酊大醉来增加自己的痛苦呢?陶兄,您也是诗坛之中爱酒之人。您能告诉我原因吗?您是否亦是为了逃避而用酒来麻醉自己呢?用酒来控诉自己处境的不平吗?还是用酒来寻求那短暂的快感呢?

若我所问有不当之处,还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污浊社会中的一枝菊花,一枝独秀。

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陶兄,打扰了,就此搁笔。

此致

敬礼!

您的仰慕者:朱江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读陶渊明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晨起在晓风里诵读陶渊明的诗文,仿佛置身宁静的田园;静夜在灯下誊写他的传记,如同与他对话。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听到一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时我并不知您,也不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只是从心里觉着,诗中的每个字里都流淌着一种宁静美好,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灵。在自家的矮篱旁小心翼翼地采撷下一朵朵沾着露水的菊花,任菊香与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鬓角,沾上舒展的眉梢。采花累了的时候,一抬头便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耸又不险峻,只是在天地间勾勒出一道温柔的线条。这样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样向往。

真正走近陶渊明,是我学习了《桃花源记》之后。您用文字描绘的画面,既真实又缥缈,真实得让人向往,缥缈得让人失落。当您写下“怡然自乐”时,您的嘴角有没有上扬?当您写下“无人问津”时,您有没有轻叹,或是从眼角滑落一滴晶莹的却快要干涸的泪?这时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于水火,却又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可是内心的良知驱使您以笔去揭露社会的黑暗。

我以为您的内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错了。当我诵读您的《归田园居》、《杂诗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传》时,我的内心忽然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坚定却宁静的力量。是的,您没有放弃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也没有停止对现实的批判,但我却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达,您的洒脱。您的快乐来自于读书、醉酒,您的快乐是忘却得失,与自然共舞。社会的黑暗、世风的污浊不能击垮您,您在一声放达率真的笑中将它们甩到云外。

我不敢说我真的从那一个个文字中穿梭千年读懂了您,但是我从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采撷的不是东篱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宁静;您望见的不是南边的群山,而是心灵中的那座坚守。您的坦然洒脱,更像是一坛佳酿,我自愿沉醉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看陶渊明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太元年分,乱世。

天下苍生往来奔波,朝廷内外荒诞腐朽。

他,陶渊明,为了家庭生计趟入社会的泥潭,却在泥潭的污浊前望而却步。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心心念念的大好河山竟是用如此朽木枯株搭建而成的,于是,在良心的驱动下,他毅然决然地辞官归乡。

在乡间的山河田野中他畅快自在,无拘无束。时而恒鞭策马,时而仰天啸歌,他曾经想过的,就此恣意潇洒蹉跎一生。“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何等洒脱,何等自由!但他是陶渊明,他有着一颗普度天下苍生的大爱之心。

那个在船头高唱归去来兮的布衣男子是一去不复返了,他眺望远山,歌声渐停。他垂下头,眼底的自由被迷惘取而代之。

他在天堂的门前犹豫了一秒,最终却毅然选择了苦海修行。

青山中,农舍里,陶渊明苦苦修炼其思想。五仕五隐,他屡次进退,在围墙间徒劳的东奔西走,却只余下一个逐渐衰老的灵魂和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最终,他放弃了敲击围墙,而是在心中埋下一颗桃核,他用垂暮的岁月打磨它,提炼它,直到它发出了伟人思想的淡淡光辉。终于,一点一点,桃种长成了参天大树,又凝成了千树桃花怒放人间。

不问桃源在何处,但看流水落花来。陶渊明在乱花从中淡然隐去,深沉成圣,从此散为无数桃花散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他用一生,来大爱,来造福于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岁月。

历史将会永远记住陶渊明,记住东晋的那片桃花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5.陶渊明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佳作运用示例]

(1)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2013年江苏满分作文《何必惊扰美丽》)

(2)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201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描写陶渊明的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因为他,中国史书上多了“隐士”的章节;文学茂林中多了一缕清风、一幅傲骨。

他41岁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无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就这样感叹着,回归了田野的怀抱。每天与日光、月光、满天星斗、青山绿水作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岂不乐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有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更是将他那种态度的率真描绘的淋漓尽致!岂不妙哉?

做个无忧无虑、心地善良的田园诗人;做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的诗文里,无处不流露着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在每日充足的生活中,挥洒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篇章。

《桃花源记》的诞生,撩拨着、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善良的人们的心弦,也及其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官场黑暗;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的人生乐园、人间天堂,岂不令人向往?

那种举手投足间的洒脱、那字里行间的自然、那待人处世的率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读他的诗,你会忘记生世的喧嚣,专注于心灵的宁静。他的诗文,在诵读中得以传扬,他的精神在诵读中“香远益清”。

他整天与一壶小酒、一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草房子为伴,不免有淡淡的寂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陶渊明那种对生话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桃花源”的向往!哪来寂寞可言?

他的一生充实而有意义,他——就是不朽的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读陶渊明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每每读起《五柳先生传》,便感到与一位闲情逸致的志士交流,他仿佛就在我身边,等待我能读懂她闲静少言背后的热血人生。

遥想当年,中华神州大地上距今约1500万年的时代中,出现了一位宅边有五柳的诗人――陶渊明。如果说庄周隐居则多出于个人性情――不服儒家之道;如果说诸葛亮隐居则多出于外界因素――暂避当时的战乱。那陶渊明则两者都有,一是为东晋王朝昏庸无为的统治者,二是为自己的志向而隐,于是他淡泊名利,不想出世的性格深入我心,但慢慢长大,再读陶渊明的诗,竟读出了另一番滋味。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先后又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后任彭泽县令。点点滴滴说明,他还是有一腔热血而非一心向隐的,只是当时历史条件的束缚,加之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本性,难以凭一己之力改变时局等的原因,他才无奈归隐。显然,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明智的。

有人说陶潜消极遁世,我认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笔下写着“富贵非吾愿”时,心中又何尝不想“闲居亦非吾愿”呢?

他笔下写着“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时,心中又何尝不想“时不利兮”呢?

他笔下的话,心中的愿,从未被填满。

他没有死心,所以才遗憾,而遗憾又正是他作诗的原因。

遥想陶渊明当年,世俗黑暗,世态炎凉,故无奈隐居。重峦叠嶂遮不住他的才气。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不朽佳作。

他无法飞黄腾达去做官,去朝廷辅佐圣上,但他用另外一种一种方式,报效了祖国。后人皆称陶渊明为“平淡之宗”,只是又有几人能读懂他一字一句下,平静溪流里的波涛汹涌。

且看今朝胜景,国际富强,繁荣昌盛。作为未来祖国栋梁的我们岂不更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读他的诗时,他仿佛就在我的面前,他的感情化为一段段动人的文字,在我指尖跳跃,心头盘旋。那一刻,才是真正读懂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学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不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学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50字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课本中,我们陆续读过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些作品。披文入情,掩卷长思,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古代先哲,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光阴,来到了我们眼前。

种豆的农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弃官不做的诗人爱上了农耕生活。开荒南山之下,日出而作,荷锄晚归,有天际的一弯新月相伴,劳作之余的疲惫少了许多,一丝成功的愉悦袭上心头。虽然农艺还有些不精,却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样的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生活是清苦了一些,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不违眼中所愿,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个躬耕陇亩、自食其力的农夫。

采菊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的诗人是有着怎样的恬淡宁静。劳作之余,更有赏菊的雅趣。斟一杯薄酒,绕篱独赏怒放的菊花,驻足细瞧,忍不住采撷一朵在手,细细把玩,把盛开的花儿,别在远处南山的发簪上。夕阳下,几对竞飞的鸟儿结伴还巢。此中真意,又有几人曾领会掌中的一阵幽香充塞了诗人的鼻腔,也穿越了千年的时空,芬芳了你我。那一朵千年不败的菊,撩拨了多少人的情思。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悠然自得的隐士。

可爱的先生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知何许人的五柳先生有着何等的率真性情。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只在于求知的满足,精神的愉悦。性嗜酒而期在必醉,只有醉乡才能平抑眼中的起伏的波澜,脱离污浊的尘世。常著文章,只为自娱,不求功名利禄,只为表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志趣。先生是那样的平凡普通,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可爱。分明就是一位乡里的贤达,家中的一位长辈,左近的一位芳邻。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安贫守节的先生。

求索的志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黑暗现实遮不住诗人探求的目光。穷困潦倒的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自食其力、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这不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梦吗!那一片灿若云霞的桃花,注定会沉浸在人们不懈追求的梦境中,芬芳万载。外表平静,内心火热;自己贫病交加,生活困顿,还不忘天下苍生,憧憬着人类有着美丽的伊甸园。在我的眼中,陶渊明是一位上下求索的志士。

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纯真性情,高洁品格,旷远胸怀的古代先哲。一个农夫、一位隐士、一位可爱的先生、一位求索的志士。这,就是我眼中的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心中的陶渊明作文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懂陶渊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境,归去来兮。

——题记

曾几何时,你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退隐官场;曾几何时,你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慨隐居山间;曾几何时,你挂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怀大志却又甘愿做一名隐士。对你,只有无比的钦佩和仰慕……

风一样的来去,从官场到田间,你看破红尘,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宁愿抛下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隐居乡间,也不愿再次面对黑暗的社会。你选择了归隐之路,但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对光明的另一种渴望,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花开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他们说,你像是菊,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你把你的诗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但我觉得,是你的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流传至今……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并不甘于被囚于黑暗的社会中,也许正是你那种洒脱感染了我,让我在众多诗篇中一眼便识出了属于你的独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爱上了你的不羁。是你,改变了我对世事的看法。

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但你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并不是不忠于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于苏轼的豪放,只是相对这些来说,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与世无争。

繁花似锦,花开花落,你却甘于作一株无名的小草。我想,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另一种浪漫、豪放,更读懂了你的清逸,淡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