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精彩20篇)

泉州民风民俗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西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536

作文

1000

民俗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鄂尔多斯蒙古族使用夏历,最重要的节日是小年和大年.

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又称为“年火”,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是,要在这一天送“火神爷”上天,因为火神是赐与人们幸福与财富的,所以蒙古族群众对火是很尊重的.平时用火小心慎重,不让小孩玩火,随意跨越火堆,出门远行先要祭火,出外归家要检点新柴放到炉灶里,以表示对火的虔诚.待到小年这天,全家恭恭敬放地向“灶神”供献羊胸叉骨和哈达、香烛、奶食品等、并且全家人 同吃羊胸叉肉,饮酒娱乐,夜以继日,将“祭灶”饭吃七天.

大年(春节)是最隆重的节目.从除夕到正月初,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鄂尔多斯蒙古族称正月为“察干萨日”.‘察干”即白色,“萨日”即月.他们认为白色是万物之母,象征着纯洁、吉祥,这种风俗在草原上流传很广.据马可·波罗在他的中记载:“蒙古人每逢元旦,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臣民.正月初一开始都‘服白衣’;‘皆白袍’,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以“白色为吉服”,白色为“吉祥纳福”,因此,把一年之首的正月称之为“白月”.“白月”的元旦,元朝国内各地蒙古各部纷纷向蒙古大汗献“九九”白色之马驼,友邻各国还要献“九九”白色之大象.马可·波罗记述:“是日国中数处入贡极富丽之白马十万余匹,是日诸象共有五千头,身披锦衣甚美,背上各负美匣二.其中满盛着宫廷所用之一切金银器皿甲胄,并有无数骆驼身被锦衣,负载是日所需之物,皆列队行于大汗前,是为世界最美之奇观.”

除夕,先在马尼宏杆子的东南方燃起簿火,取各样吃食投入火中祭奠.接着,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吃羊头.进餐之前,家中长者要先把羊嘴巴揭开,按迷信传说,这个仪式大概有两个用意,一是避免一年的口舌矛盾,二是张牙以驱鬼避邪、因为三十这天世无主持之神,鬼要四处筹集一年食物,羊嘴大张是足可把饿鬼吓跑的.午夜,全家围坐一起吃饺子,名曰“辞岁饭”.外出不在家的(婚后分居的男儿和出嫁的女子除外)也要由家长喊一声他的名字,放一份碗筷,留一份年饭.东方微亮,新年伊始,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马尼宏杆子的座盘上点起天灯(系用三百六十一根裹棉竹芨扎成,沾油点燃),随后再分别祭把天、地、火、祖.祭奠完毕,就该噶早年茶了,此时,全家人都要用手指弹点一下酸奶,以取吉祥之意.老人正襟危坐,儿女要施跪拜礼敬献哈达,长辈也要逐个赐祝福词.随后,又是全家(夫妇之间除外)互换鼻烟壶以示新年祝贺.新春期间,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旧时正月初二、初五、初七不出门),带上哈达、鼻烟壶和美酒,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挨个给亲友拜年.草原上,酒肉飘香,歌舞升平,到处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欢乐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面食之乡——山西_初中生说明文600字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山西省是我的家乡,这个地方的饮食,名居,节日与其他省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我热爱这片土地。所以,我要从生活中发现我们山西人独特的民风民俗。而山西的面食在山西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 山西最有特色的饮食就是面食。我们一天三餐都能看到面食的影子。山西省这块土地上生活了第一批中国人。他们是农耕文明的创造者,所以这里盛产面食。人们也就习惯了天天吃面食。面食对山西人来说很重要。

面食是指什么呢?面食可不仅仅是只各式各样的面条,山西的面食都比较稀奇古怪。我天天吃的有“猫耳朵”“揪片”“擦疙斗”“蘸片子”。还有好多我也叫不上来却常吃的面食呢!“猫耳朵”是双手配合用特殊方法做成的,长得像猫的耳朵。吃的方法很多,可以蘸调料吃,也可以倒上各种汤,当面条吃。“揪片”是扁正方形的,做这个也需要技巧,是用一大块面揪成小块煮着吃的。“擦疙斗”是用一种特殊工具组成的,妈妈管他叫“擦子”,“擦子”像一个布满小洞的铁板。“蘸片子”倒不那么神秘,就是包着茄子的面皮。 其实,面食中最重要的,还是面条,面条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最具有山西特色的是刀削面,刀削面的味道在我心中最香。不论什么汤和什么调料,只要和刀削面配在一起,都是那么好吃。我最爱吃的是西红柿鸡蛋刀削面,很容易做,刀削面吃在嘴里都是那么香,还要用力咬,因为刀削面在嘴里会滑动,一碗面下肚,身上冒着热汗,在夏天更是畅快淋漓。所以,我特别喜欢刀削面。

山西的面食还有很多很多,面食,已经成为了山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山西的一个特色,吃面食,就是山西的民风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元宵节民俗和由来作文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她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东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作文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山西面食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有太多的好与坏,快乐与烦恼……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会有成长的波动。会有许多烦恼,而这些烦恼源自于在懂事上,许多事我们能做,为家庭而操劳。就会产生烦恼,因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有些同学是因为家庭的关系,而产生逆反心理;有些是因为与别人混,而产生逆反的。在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那么需要自己克服自己;这样才不会带来更多的危害,不害自己也不害别人。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它们也会妨碍我们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心理矛盾,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感到很难解决内心矛盾的时候,除了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以外,还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听听歌呀!跑跑步啊!……

但除了这些,更重要的是还是得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些不良情绪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会对自己的身体不好的。

高尔基说的一句话: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只有锐意进取,青春才能焕发出巨大的能量。青春是两颗连在一起的心,是友谊。青春的友谊是无私的,纯洁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像一杯清香的茶,在若干年后,依然是那么令人怀念。

青春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青春是书架,是智慧。没有书的青春是不结果实的花。

青春是一面旗帜,是理想的旗帜。青春的目标,是奔跑在风中的一面旗帜。所以逆反的心理变化都将是你未来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傣族的泼水节》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泼水节有这样一段历史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在傣族地区出现了一个十无恶不做的大魔王,他到处烧杀抢劫,奸污民女。弄得庄稼无人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暴,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杀死他。大魔王有六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美丽聪明的姑娘。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七个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姑娘们便轮流抱大魔王的头。从此,这一天就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傣族人仿佛沉寂在一片四处飞溅、欢声笑语、水的海洋。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泼水节,全城上上下下到处一片欢声笑语。一张张兴奋、快乐的脸蛋刻在每个人的脸上。美好的记忆刻在每个人的心间。

傣族人在这一天都是欢乐的,全城上上下下都沉寂在一片水的海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传统民俗作文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绕;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就是端午节了,因为这一天的活动特别丰富!这一天,要吃粽子、挂香囊、戴五彩手环、用艾草水洗澡、赛龙舟,还要吃“五红”。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外婆总是头一天就把糯米和粽叶泡在水里,还准备好红枣、花生、香肠、肉块……这样就可以包各种各样美味的粽子!

开始包粽子了,外婆拿起两片粽叶搭在一起,卷成圆锥的形状,放一半糯米,然后放上自己喜欢的配料,再放上一些糯米,盖上粽叶绕几圈,最后用绳子一捆,一个漂亮的四角粽就大功告成了!外婆的手像是有魔法一样,粽叶到了她手里,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粽宝宝。我决定,今年的端午节一定要学会粽子魔法,吃到自己包的粽子!

可是,为什么唯独要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呢?外婆告诉我,这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在楚国被秦国打败之后,他抱着大石头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汨罗江两岸的人们划着船,想把屈原打捞上来,可是江水太深,根本捞不上来。他们担心屈原的尸体会被鱼虾啃食,就往江里扔肉馅儿的米团,肉是给鱼虾吃的,米是给屈原吃的,既喂饱了鱼虾让它们不去啃咬屈原,也让屈原的灵魂不至于饿肚子。听了外婆讲的故事,我对屈原肃然起敬。

端午节,粽子、艾草的香味飘进千家万户。吃着美味的粽子,泡着香香的艾叶澡,听大人们讲着端午节的故事,让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秋节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有许多的民风民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民风民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民风民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民风民俗把古老又悠久的民风民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大同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对于大同人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奶奶家来说更是认真对待的,大姑二姑三姑统统都不能来,该回婆家的回婆家,该在自己家的就在自己家。晚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爷爷把阳台的灯打亮了。拿了个大托盘,里面放着月饼,葡萄,梨,桃,香蕉,西瓜,苹果等等,果爸给搬到阳台上,放好,问爷爷:“放这儿月亮看的到吧”,爷爷满意的点点头。奶奶负责给包饺子,爷爷非要给包个硬币,还非要在桌子上摆上五副碗筷,说是有大孙子的。饺子熟了每个碗里放三个饺子,果爸把果果碗里的饺子夹开,嘎嘎,果然看到硬币啦,嘿嘿,都说这小子有福,嘎嘎,妈妈真高兴,比自己吃到硬币还高兴。

果果出生,爷爷就托人给算命了,据说很不错,出生的时辰真是不错,妈妈也在网上用称骨算法帮果果算过命,很好,比妈妈的命还好,嘿嘿,这些都是大家的一种心情,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幸福,妈妈比起你瓜子仁儿阿姨,可差远了,你澎澎哥哥的名字,可是他们冒雨跑到雍和宫找人起的,嘿嘿。

话说远了,改天,妈妈好好把给你起名字的前前后后都记录一下,将来你上学了,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让大家讲讲自己名字的来历,到时候你就按妈妈给你写的说,嘿嘿,虽然有点儿迷信,但不乏智慧阿。

大同中秋节,还有很多放鞭炮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亮着阳台的灯,很有家的温馨。

[大同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傣族不得不说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风民俗经典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新年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新年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新年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6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幕了。十里渔港,彩旗飞扬,礼花飞溅,掌声雷动。

披红挂绿的渔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海面上,“绿眉毛”仿古船成为领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龙衣龙裤擂响了舟山锣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锵。”。鼓声敲响了海港节日的喜庆气氛,敲出了渔民心中的喜悦,紧随其后桃花岛的“黄药师”仿古船带来“射雕”武术表演,一个个“射雕英雄”尽显风采,让观众仿佛走进了金庸笔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队伍慢慢地开过来了。有舞龙舞狮,渔歌,高跷,秧歌,跳蚤舞,俄罗斯民族舞蹈,还有济公向“火神爷”嬉耍取乐,人群中不时爆出阵阵笑声。尤其是渔家姑娘组成的铜管乐队吹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得棒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俗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

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沿海地区--美丽的湛江。每当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广场上都会聚集很多人,他们正在举行的习俗是--请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妈妈回到湛江农村,准备一览这精彩的习俗。

当天晚上七点多,刚吃过晚饭后,小镇上的广播里便传来了一阵鞭炮声。于是,我们急忙奔到广场上,眼前的一幕让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只见场外站着许多围观的观众;在广场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群穿着统一黄色衣服的人,他们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唢呐,还有的在敲锣,叮叮当当,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乐;再把视线转到广场中央,天啊!广场中间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树刺!每根都有4厘米长,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直径大约有8米长的圆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岂不是会血肉无存?那这个摆设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正当我纳闷之时,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走到广场的正前方,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但我却听不懂,因为他是用湛江那独具特色的语言--雷州话来为我们演讲的这时,他把手一扬,指向广场的另一端。原来是家家户户都派一个代表,抬着鞭炮向广场中央缓缓走去。虽然在城市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在农村,它们可是重头戏。

“噼里啪啦!”在鞭炮声的迎接下,人们开始唤神了。他们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围在了那一堆刺旁,开始燃放。场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阵阵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整个广场立刻被一阵浓浓的烟雾包围着,到处朦朦胧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们还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阵连着一阵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开始请神了。只见五六个年轻的小伙子抬着神像用力地摇来晃去,尾随后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汉在手舞足蹈,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而场外的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有的老大爷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有的年轻人想用手机把精彩的一刻拍下来,有的奶奶手里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还有一些胆大一点的叔叔,点燃了一些小鞭炮,掷到圆刺里去。

过了一会儿,只听妈妈喊:“来了!”我的视线立刻转移到了广场中央,只见一位大汉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挥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铜铃,鼻翼张开,嘴巴呼出的仿佛不是气,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好像要把天撼动了;脚用力地踏舞着,仿佛要把地震动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躺在了那个堆满刺的圆堆里,滚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凉气,害怕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个大汉被刺扎到却没有感到疼痛呢?可妈妈却说,他已被神附体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干什么。当那位大汉滚过刺堆后人们便纷纷涌上去,争先恐后地想把那些刺。听说,把刺放在家里,家人就会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里,牲口就会长得肥肥壮壮。

家乡的习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民风民俗作文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写春节民风民俗的六年级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度过。“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亲兴民俗馆有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早上,我们写作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去参观亲兴民俗馆,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和老师出发了。

到了那里,门前就有两个大石狮子,它踩着一个球,张开嘴,看着很威武。里面有很多房间,七拐八弯。我进了一个房间,那里有一个毛主席的蜡像,我还和他照相了呢!里面还有很多打仗时用的东西,有杯子、碗、火炉…。我拿了一个木头做的大刀,我举着刀耍来耍去,样子很威武。

我又去了一个房间,那里面有一些军人用的生活用品,我能体会到那时战士们的艰苦。那些东西都很古老,还有一些书,那里讲的是毛主席革命的故事,一篇篇故事很感人。旁边还有毛主席的勋章,我很喜欢这里。

接着我又去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可真大,还有一个大床,上面刻的花纹很好看,是金色的,一条条金色的龙好像一条条龙似的,旁边还有一个大镜子,镜子很透亮,大镜子底下可以放很多东西。

这个地方让我知道了毛主席带领着革命战士们打下了河北,最后打下了全中国。毛主席太伟大了,我真佩服他。毛主席爷爷把侵略我们国家的人都打跑了,所以我们才获得了新的和平生活。我很敬佩毛主席爷爷。

这里太好了,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这里很大,又很好玩,让我看到了军人用品,了解革命先烈事迹。这是我最开心,最快乐的一天。

亲兴民俗馆,我喜欢这个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风民俗作文春节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味道,有如梅花的幽香,妙而欢喜。

春节的味道,有如菊花的清香,淡而优雅。

春节的味道,有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早盼,晚盼,日盼,夜盼……盼望已久的新年终于来,可是今年的新年与往不同,因为今年是在小城中度过。小城中的新年气氛明显不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没到新年呢,就漫天烟火。我便骑着自行车满城逛,到处是人山人海,哪都有小摊小铺,处处是欢声四溢。我想,今天是新年肯定会更热闹。

新年真是激情,我最盼望的是晚上,这是我们这最热闹的时候。年夜饭必定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一家子人在一起热闹,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一般年夜饭要吃一个多小时,五点左右开始。因为我知道今晚广场一定很热闹,所以吃完后便拿着买的孔明灯直奔广场。

我还没到呢,就已经看见如繁星般的烟花。烟花姹紫嫣红,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城市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烟花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跹、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烂漫、虹彩狂舞。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属于它们,整个世界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一瞬间。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我沉醉其中,有如在花海中睡去。那一刻,我的孔明灯也缓缓升起,载着我的梦想和祝福升起。

我想我不会忘记那个晚上,不会忘记那晚新年的味道:欢喜而又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