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何让语言更加生动【实用5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让语言更加生动,欢迎来参考!

浏览

4309

作文

5

篇1:语言要生动形象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点共同的要求:

首先,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能生造词语;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例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其次,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恰当,意思清楚,没有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要求。第二层含义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再次,恰当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没有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当地运用描写,采用修辞手法,挑选恰当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色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但经过训练,是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全文共 3469 字

+ 加入清单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 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四、语言生动有思想,素材要有时代性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一要想象修辞——追求形象:巧设比喻,以求形象生动;铺陈排比,以增奔泻气势;拟人摹物,以求逼真生动;大胆夸张,以显飞扬灵气;多用设问,以求启人深思;反复吟哦,以抒绵绵之情。

二要整散句式——追求参差:整句工整而呈气势,散句曲折而显舒缓;整散交错,可参差流转。

三要幽默诙谐——追求情趣:文字力求幽默、活泼、俏皮,能让人耳目一新,身心一爽。适时“幽他一默”,可使文章陡增亮色。

四要精言警论——追求理性:不是客观地呈现生活,而是要寄寓了一种思想;它们不是对思想的明示,而是把它蕴含于形象之中。人们在阅读时,既能获得启迪,又能有一种审美体验的愉悦。

有理性的警论,或直陈利害,义正词严;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针砭时弊,酣畅淋漓;或多方设喻,增其灵气。

五要直引化用——追求意蕴:恰当引用一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增加作品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文化底蕴。有所引用的文字凝练形象,以少胜多,拓展了思考联想的空间而饶有蕴意。

语言表达的避俗求新,方法多样,难以枚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力求“语言陌生化”,让习见的内容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使语言表达异于常见的用滥了的表达。“语言陌生化”所竭力对抗的是沉闷与死板、老一套和人云亦云。

材料要新颖,有时代气息,有自我气息,别具一格。

取材不带灰色,不用高考作文发牢骚;要展示时代精神,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般素材50-80个字,重点素材100-150个字,人物素材要留有悬念,不能平铺直叙。

文字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打动人心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怎样使中考作文语言生动亮丽

全文共 2061 字

+ 加入清单

通常说的“三好作文”即内容好、形式好、语言好。实际上,语言在一篇作文中所占的比重,还有可能大于三分之一,因为它是语文基本功的体现。怎样才能使语言亮丽生动起来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一、化概括为具体

先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a、现在流行与时尚很多,“超短裙”、通俗歌曲、染发等等,没有意义。

b、现在流行与时尚很多,随处可见。小a脱掉了以往的淑女装,穿上了仅有两只手掌长的“超短裙”,说,这是时尚;小b带着童音歇斯底里地唱着:“爱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说,这是流行;小c不顾家长的劝阻,将头发换了个样:中间红,两边绿,说,这叫流行与时尚相结合。但,我说,这有意义吗?

两句话虽然都表达了“流行与时尚很多”以及作者的反感,但是a句太笼统,b句则罗列了各种流行与时尚的现象,可见作者观察的细致,而且语言摇曳多姿,很有气势。两相比较,优劣立判。

二、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初中生已经学过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反复、顶针、引用、反问、设问等等修辞。不同的修辞,作用不同,如比喻和拟人,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语言更有气势;对偶和引用可以使语言更有文采等等,只是同学们在写作中不能够灵活运用,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运用修辞的意识。

试看朱自清《春》中的句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反复的修辞,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再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三种修辞手法,突出了花的“争相斗妍”。如果这两句改为:“在盼望中,春天来了”;“桃树、杏树、梨树的花都开了,颜色很鲜艳。”和原文比就大相径庭了。再看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句子:“而在那个阶段的人类社会,人民是什么?是无知。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司法是什么?是没有公正。”运用了设问和排比的的修辞,把那个时代两大对立阶级的特点和关系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引用是一种修辞,同学们也很少使用。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为什么不在写作这个考查自己语文素质的时候展现出来呢?

请看一篇题为《化学“大哥大”》的作文语言,化学“大哥大”在课堂上受挫后,发奋苦读,小作者有一段话:“当晚自修,他一头扎进化学资料堆里,埋头苦读,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还有一处,化学“大哥大”帮助别人解决疑难之后,“我”有意夸赞他将来有可能拿个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这样几句:“大哥大果然心花怒放。旁边的人也来凑趣,说:‘那简直是一定的(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这里一处引用诗歌,表明决心之大,恰到好处;一处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小作者还煞有介事的标明出处,显得妙趣横生,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变换各种句式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学们的作文,大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陈述句,缺少变化,了无生趣。

试看张晓风《枫桥夜泊》的句子:“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他感觉须角、眉梢似乎也森然生凉……”作者把长句改为短句,强调了张继的独特感受,读起来也有一唱三叹之感。

再看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的句子:“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称赞伏尔泰斗争精神,句式整齐、有力;还是这篇文章中的句子:“我刚才用过两个字,微笑,我说一下,微笑就是伏尔泰。”句式短小,语气肯定,称赞伏尔泰的睿智和自信。整篇文章整句散句结合,有张有弛,气韵酣畅。

四、揣摩个性化语言

个性化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也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同学们在作文中刻画的人物,都是一样的口径,农村老太太也讲国际形势,也谈改革开放,给人的感觉就是做作,不真实。

试看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句子,发现卖牡蛎的就是于勒之后,父亲和母亲各有一段话,“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这一段个性化的语言是区分父亲和母亲性格特点的关键。虽然他们都自私冷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相比较而言,母亲更冷酷,从她那一番夹七夹八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也更有主见,更有心机,父亲知道这个残酷的现实后乱了方寸,而母亲却头脑清醒,马上拿出对策,有条不紊地发出一连串的指令。

以上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多加揣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生动你的语言,但是,要想真正的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还要在平时多观察,多积累,多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二、使说明语言更生动、更形象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它多用文艺语体进行表达。语言生动活泼,可运用多种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其特点是寓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但科学小品不同于科学文艺,不允许幻想虚构和任意夸张。当然,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都只是辅助性的运笔手段,都是为所要说明的“科学知识”服务的,即借助文学手段和修辞手法来激发读者学习、掌握某种知识的浓厚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