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传承优秀文化作文(实用20篇)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传承优秀文化作文,我们来看看。下面就是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的传承优秀文化作文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076

作文

385

传承文化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道关于端午节的试题中,几个简单的问题,却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今,科技覆盖了我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的传承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永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感悟文化,继承文化精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传统文化日益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奠定了神传文化的初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各种文化的交相辉映,使中国历史举世瞩目。虽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侵略和打击,但其传统文化一直表现出极大的融合力与生命力。由此可见,文化精华代代相传,其地位是不可改变的,永远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传承文化,发扬中华精神。古代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九礼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着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方式,虽然这种封建思想有极大的弊端,繁琐的条条框框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扼杀着人们向往自由、追求浪漫的灵魂,但其中也不乏值得人们称颂的精髓。譬如孔融让梨、卧冰求鲤、香九龄温席等一些妇儒皆知、传承至今的历史典故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对于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优秀的中华精神,让世界看到一个文明大国的璀璨斑斓。据此看来,只有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欣欣向荣,永远保持着向上的动力,永远保持创新的源头,永远于世界大潮的涛头站立,手握红旗旗不湿。

创新文化,提升国际地位。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消积因素的阻碍,导致中国国民性格拘泥、保守、乃至存在严重的劣根性,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二是学习和借鉴一切民族的先进文化,融会贯通,化而为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由中国仿造,变成中国制造;由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创新水平才会得以提高。由此一来,我们就能形成后发的巨大优势,成为辉煌东方、辉煌世界的太阳。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蕴含着民族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给我们勇攀科学高峰以不竭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是一座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生长在21世纪的我们,着肩负着承传与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用李太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激励自己,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实际行动,来丰富我们的人生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传承中华文化,从我做起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当中有许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当妈妈,第一次当小警察,第一次去横店,第一次去牛头山……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那一次在课堂上当小老师。

为了让同学们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理解《弟子规》,我决定给大家上一堂《弟子规》的课

“上课。”我学着老师平时上课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喊,“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同学们也严肃地回答,我好不容易忍住不让自己笑出声,就一股脑儿把她憋进了肚子里。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应该多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同学们认真地听着,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让我感受颇深。记得有一次,我剥开香蕉,发现香蕉上有一点点芝麻大小的黑色的东西,以为这根香蕉已经烂了,随手就把它丢进了垃圾桶。正巧,妈妈看到了,就生气地对我说:“睿睿,你怎么这么不爱惜粮食呀。”我觉得十分委屈,反驳道:“这香蕉不是有黑掉的地方吗,她不是烂掉了吗?”妈妈严肃又语重心长地说:“事虽小,勿擅为!这根香蕉虽然黑掉了,但它并没有烂,只是在运送地过程中撞到了,才会这样,你以后遇到不会或不懂的事情时,不管它是多小的一件事,都不要自作主张地去做事!”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而这句《弟子规》中的名言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让我受用不尽。

诵读并理解了这些弟子规的意思后,我们玩了一个轻松的小游戏,看意思猜弟子规名言。看着树林般的手举了起来,我都有点儿不知所措了。我点了几个同学的名字,他们都回答地非常流利。看来,他们对《弟子规》都有了非常好地理解和感受,我的目的达到了,这节课也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这是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口干舌燥,背后都有汗了呢。

第一次当小老师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辛苦,更深刻地理解了弟子规,也让我亲近了中华文化,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坚定了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传承传统文化600字作文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人几千年以来都是以孝为先。弟子规上也说过:“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褥。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社会主义在发展,我们的精神文明也应该在发展,尊老爱幼不是我们的口头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有感700字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令我感慨激昂、心潮澎湃。

有人会问:传承中华文化,那是过去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了。其实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就正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我曾经读过《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一书中关于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它讲的是: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文成公主入藏后,她带去的谷物种子,在西藏高原上广为种植;带去的工匠帮助藏族人民制造农具、纺织机、碾米机,兴办制陶、酿酒、造纸、制墨等手工业;带去的宫娥教会藏族人民纺纱织布。文成公主还鼓励和帮助大臣吞米桑布札创造了藏文,促进了汉藏的文化交流。

我还知道范仲淹勤奋读书的故事。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古人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小学生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承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泱泱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沧桑绵长的历史淘尽了不尽的文化遗产。从流传至今的儒家文化到雄伟壮观的历史遗址,无一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3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哺育着一代代华夏儿女茁壮成长。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诗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作为华夏儿女的份子,我们都应义不容辞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但是,现实往往却是相反的。正当外国开展“汉语热”的活动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的国民部对国语学习不屑一顾,甚至有的年轻人还盲目地搞起“哈韩族”。“哈日族’等。这实在是令人揪心。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刻不容缓,任重道远的。我们可以通以网络传播和学校教育等方式向社会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人么走回正确的文明思潮,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回荡。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民族才得以强盛,华夏文明才得以延续。

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精神文明家园。从古至今,从流传万世的儒家思想,到风骚一时的唐诗宋词等,无一部深深地影响着华夏儿女;还有令人惊叹的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世界奇观都不同程度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去维护,传承和发扬。以至可以更好地建设与当代发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有的精神文明家园。没有了文化家园的记忆,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难道我们还要重演“端午节被抢”的悲剧?因此,这就需要我国传统文化不断深入发展。是中华文明不断扩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如“爱莲堂”“饭冰室”等一个个文化名人故居遭到被拆迁的厄运;沉淀几百年的“晋翼会馆”等历史建筑被用来作用挣钱之具;故宫的“三重门”困扰……为何我国的文化遗产管理如此疏忽呢?放观文明古国埃及,专门筹建国家控股公司对之进行保护等。因此,我国应建立和健全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得以保障。只有政府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地管理,使其保护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的今天,我们华夏二儿女应该理性地面对世界多样的文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旺盛持久的活力。

悠悠千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行动起来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薪火相传,延续千秋万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需要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2005年《》中总理就提出“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文化发展纲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湖南的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养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大量事实证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交流,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中华民族长久坚持的一种信仰,是推动经济建设的精神之源。 雷锋精神文化产业园,作为雷锋精神文化的现实载体,其建设实施响应国家之号召,顺应时代之必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赵凯

近来,曾经让不少学生头疼的汉字听写测试火了。《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节目,不仅将“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播出不久即引起了热烈反响。因为,它们不仅考验了参赛学生的识字量,也是对电视机前“陪考”观众的一次测试,而人们交上的答卷却不容乐观。(8月9日《人民日报》)

自打读书开始,老师们便教会了我们读书写字,从拼音到笔画,从握笔姿势到用笔尖在作业本写出的一个个方块字,这就样,汉字文化一代一代传承至今。目前,电脑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键盘代替了笔尖成为了主要工具。其实,笔尖和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

首先,笔尖和键盘都是汉字的书写工具,汉字的书写工具的进化经历了“刀笔、软笔、硬笔”的演变,到现在的“机笔”——键盘,这是科技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然结果,但它们书写出来的都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汉字,都是在用一个个方块字传承中华几千年的汉字文化。

其次,笔尖和键盘在书写汉字时各有优势。用笔写汉字、用键盘敲汉字,都是用汉字来表达传递信息,但他们都各有优势。在工作时首选键盘,因为一般而言,用“机笔”写字速度快、效率高,还可以节约纸张成本,同时“机笔”写出的汉字正规,避免了错别字和因书写潦草让人无法识别。而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软笔、硬笔练习书法,既养生又怡情,笔下汉字或气势磅礴、或潦潦草草、或飘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笔尖和键盘都在传承汉字文化。古代诗词名人笔下的诗词句,是汉字文化,现代的“机笔”写作,也是汉字文化。总导演关正文也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本意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醒大家”,并“重温汉字的美好”。程荣说,“汉字用来记写汉语并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就像节目参赛选手说的一样,“不论输赢,最后胜利的都是汉字。”

总之,笔尖书写出来的和键盘敲击出来的都是汉字,书写出来的都是几千年来的方块字。不管是笔尖还是键盘,都是在传承汉字文化。至于提笔忘字、手写汉字是否会衰退,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从上学开始,首先要交小朋友们的就是读书写字,而不是都抱着电脑在敲字。再则,虽然现在是“机笔”时代,但在休息之余的时间内,还是希望我们能提起久违的笔,抄抄诗句,练练书法,重新享受手写汉字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承传统文化600字作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这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亲自为红军长征写的一首诗。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课文都与长征有关。比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军神》。我们应该向课文里的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各种好精神。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解放军们克服种种困难,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不知死了多少人,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纪念日,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有一个人叫于利祥,从1998年10月8日至2005年10月22日,自费110多万元,累计用了整整4年零8个月的时间,跨越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走完了红一,二,四方面和红军二十五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共行9万多华里,现场拍摄长征遗存图片2万多张,寻访老红军数十人,写日记及相关资料80多万字。他的行动本身,就体现出了可贵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传承中华文化征文

全文共 1261 字

+ 加入清单

颂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经典,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经典,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亮,或素雅,因为经典,它变得美丽······其实从文字在仓颉手中诞生的那一刻起,经典便注定要以无限的魅力,支撑起一个名族的脊梁。请留心观察,在斑驳岁月的甲骨上,在风尘历史的竹片里,在绚烂千年的锦帛中,处处记录着经典的美丽容颜。

汉唐,中华民族五千年里最辉煌的岁月,它遗留下的风韵洒入我们的血液里,像阳光一样,熠熠生辉。唐朝是我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在所有古代经典中,兴许是我们最熟悉的。很小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一字一顿地教我们“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但当时也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殊不知,唐诗也有她的美丽与哀愁。唐诗,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悲与苦,蕴含了千年来人民的喜与乐,蕴藏了中国千年来的宝贵文化。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的是苦,愉快时品到的是甜,如果你想喝到一杯好茶,得入情入心。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清幽明静的自然美,宛若一缕清风,渗入心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登楼远眺,写出空间的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照应,分外动人。仿佛出现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的图景,图景面前兀立着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悲伤的诗人。

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笔下诗句的感情也会迥然不同,或喜、或悲。而唐诗,也正因此而变得瑰丽多彩。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经典的根,那么,宋词就是中华经典的枝。

宋词从唐诗发展而来,汲取了《诗经》《楚辞》的营养,一直到现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柳永、李清照、晏殊用柔软的文笔,细密的心思,写尽人性感情中委婉、哀愁的一面,《雨霖铃》中的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反之苏轼、辛弃疾的便气魄如虹,高昂之调用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能震撼住人心。宋词,无疑是古代经典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

文学,当我真正地走近她之后才发现,千百年来,她承载了人们太多太多或喜,或悲,或豪壮,或婉约的情感,使人们心中的话语得以倾诉,更是拉近了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使得人类文明的车轴不停地向前滚动。江水滔滔,荡涤了风花雪月的旧梦;滚滚黄沙,湮没了悲欢离合的故事。然而,文学那其间的悲欢恋情,却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文学那之中的奇句妙语,却如泉涌,如露凝,读起仍口角噙香。于是,在缤纷的文学艺苑之中,我爱觅几朵奇葩,去细细品味那亘古的芬芳。

更多1200字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承中华文化的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陇原明珠灵台县,鹑觚传奇美名扬。

我的家乡在陇原东部的邵寨镇,这里物华天宝,四季分明,景色多变,山美水美人更美。

春与如丝,催醒万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奇东瞧瞧西望望,给大地镀上了神奇的色彩,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桃花红梨花白,树树新绿惹人醉。

夏日炎炎似火烧,雷声隆隆雨就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气候温润,草木茂盛,花盛开,柳成荫,处处馨香惹人醉。

秋风携手落叶舞,果实累累换金装。红彤彤的的是柿子,黄澄澄的是香梨,苹果家族人丁旺,笑满山川香满原,谷子点头把手招,黄豆咧嘴哈哈笑,欢迎你来邵寨游一游。

雪花飘飘冬来到,银装素裹处处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象。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亮晶晶的银条儿,而松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阳光出来了,北风过处,雪沫儿随风飘落,五光十色,犹如一道道彩虹从天而降,恍若仙境,美不胜收。

美山美水毓美人,惠德惠心代代传。文王画画卦山,千古美名传,东汉滚龙寺,传奇说不完,鹑鸟立觚杯,灵气动天地

华夏文明传千古,美丽灵台更辉煌,携手共建文明县,齐心协力向前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传承国学经典,让中国文化永存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国学小名士便是国学的传承。有人可能问我国学到底是什么,以前我也不清楚,是诗?还是词?现在我知道国学并没有标准,琴棋书画诗等等,跟中国有关的,都是国学。

回归国学,就应当理解文字的内涵,就应当渗透进生活细节,传承经典文化中的精华。光靠知识的灌输并非是国学的最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国学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渗透进每个孩子生活的细节中,贯穿在做人的道理中。知行统一,不能坐而论道。不要让国学学习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道风景,而不加深学习,加深印象,国学小名士便是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加深印象。“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这些都是国学小名士教给我的。

国学小名士不仅能让你加深印象,还会回想典故和诗句。要知道国学是师古之学,但师古不能泥古,更不是简单的复古。中国传统教育常常以礼节教育为主,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取舍。不能一本正经的,按照书里原封不动搬出来也不能给了书里完全不一样,这就是老师的责任。既然我们学的开心,也不能让我们一点也不理解诗句的意思。

因为现在许多人总是弯着腰,低着头玩着手机,所以现在去学习国学古文的人是真的不多了。没有人会去关注我们的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文化,而是都去在玩娱乐游戏。就算是学习了国学,真正可以把国学全到理解贯通的人是不多了。

所以,我们要接着传承国学这个无价之宝,让国学这中国的灵魂继续传承下去,让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心里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是一个屹立在东方强大的民族,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现代更是蓬勃发展。当今世界,中国正起着巨大作用,但却也面临巨大危机。在今天,中国虽然在国际上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文化却也遭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冲击。传统文化的没落,西方文化的盛行。这却也不得不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吗?

197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华民族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传承而牺牲,那些被人记住了的,那些没被人记住的,数也数不清。今天的中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忘记了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失去了战斗力,将会变的不堪一击。在这个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底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着每一行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表现,不管哪一行,我们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是我们中国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我们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华民族于水火,他们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中国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中国是千万个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过别人,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华文化虽遭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却依然默默地传承。民族精神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在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正在消失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

全文共 1167 字

+ 加入清单

朱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现代意义。从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朱子的格致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在朱子哲学之中,读书是格物的最主要的工夫,《朱子语类》的“读书法”,记载了朱子教人如何读书,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虽然朱子自己的著作中似乎并没有把读书明确作为一个哲学主题来讨论,但有关读书必要性的问题意识处处渗透在朱子的哲学议论之中。鹅湖之会的最后,朱陆的争辩集中在要不要肯定读书作为学圣人的工夫,也反映出这一点。朱子所重视的格物工夫,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读书,对读书作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读书为背景的哲学建构,是朱子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之后,对“学”或由读书以学的思想贡献最大的人就是朱子。可以说,朱子的思想即是为近古的士人(读书人)提供的一套学为圣人的目标和方法。现代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朱子思想应较适宜于现代教育中学习者的需要。

朱子一生学问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而对大学的几个重要观念的诠释在他的整个经典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朱子少年时即从父受教读《大学》,临终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他以超人的学识和智力,把终生的心力贡献给这一篇短小的文献的整理和解释。这表明朱子对经典权威的尊重,和通过汲取古典的智慧并加以创新来发展人文价值的信念。朱子所强调的格物和问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肯定经典讲论在儒学中的正当地位。朱子对经典学习非常重视,朱子所推动的读书主要也是读圣贤之书,读经典之书。虽然朱子作为哲学家毕生从事经典的诠释,但由于朱子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经典学习,所以,他的经典诠释,是表述形式上,特别注意适合一般士人对经典学习的需要。宋明学者并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来教授学生的。朱子则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的意义。

最后,朱子对经典学习,是持“德性”―“问学”相统一的立场,因此读书与经典学习,一方面,朱子始终以道问学的态度,主张人的为学向一切人文知识开放,注重精神发展的丰富性;但朱子并不是引导人走入专门性知识,是朝向超越专门知识,追求达到一种对全体世界的理解。这种态度最接近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强调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达到对万事万物的“通识”理解;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向具体领域的物理,而是指向整个世界的普遍天理。另一方面,朱子也以尊德性的要求,要求读书者把经典书中的道理与个人的涵养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感的培养,涵养德性和品质,追求德性与知性的平衡发展,这也是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符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传承轩辕文化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以来,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

上周看完“感动中国”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吴锦泉将自己磨刀挣来的血汗钱捐给灾区”“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徐立平始终坚持从事于危险的火药整形的工作”“屠呦呦坚持不懈地研究青蒿素”“郎平不放弃排球为国家挣得荣誉“阎肃热爱艺术”“莫振高一心为了学生的未来”“管东舍己为人救助遇害者”“买买提江.吾买尔公正无私为民着想”他们不都一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么?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应该有民族认同感、使命感、尊严感、荣誉感,传承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认同感”也就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他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民族认同感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民族的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和民族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等。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有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祖国的花朵、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轩辕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而尽心竭力,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中华民族的复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建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全文共 10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一起床,我看了看论语日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节。我换上昨天就选好的唐装背心,妈妈还给我扎了配唐装的发型。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苹果小队的八位同学要在我们家开展“传统文化代代传”的小队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妈妈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把客厅装扮得有中国味儿。于是,我找出了串串装饰彩炮,三羊开泰图,彩色亮片蝴蝶,福满家门的祝福牌,我写的书法作品“仁以为己任”“福”等。想到我们班的同学们平时就在有浓厚的国学氛围的教室里诵读论语,我就拿出了寒假里挑战胡老师要背的《学庸论语》,平时我最喜欢的一套书《最美的中国童话》,还有爸爸小时候的一本古书《唐诗三百首》:它和现代书可不一样,里面是繁体字,而且是从右往左翻页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价0.57元。整个客厅顿时喜气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来了,九十三岁的阿太教我们小队队员包粽子是我们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妈妈小时候放寒假会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叶包粽子,我还从来没包过粽子,今天我也可以体验妈妈小时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袄,她红光满面地告诉我这可是老底子的缎子棉袄,叫真丝织锦缎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学们也都准时到了我们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标标准准的中国娃娃的模样。妈妈们说看着阿太和我们八个中国娃娃,真有一种以前大户人家过年的感觉呢。阿太教我们包的是赤豆红枣粽,只见她左手拿起一张粽叶,右手将粽叶折出一个角,放进赤豆糯米和红枣,再将粽叶盖住米后一折一弯,抖出棉纱线后把粽子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后觉得不难,也开始做了起来。虽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绑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却会漏出米来,我问阿太是不是我的粽叶破了,阿太看了后笑着说:“粽叶没有破,是因为你没有折好粽叶的缘故。”我看了看旁边的吕昱萱,她已经成功包好了一只,我仔细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确实没有翻好粽叶,才让米成了漏网之鱼啊!最后,我包了三个粽子,赵恺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个粽子呢!不光小朋友,还有好几个妈妈也兴致勃勃地学着包了几个粽子呢。

我们还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进行了我们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问答,交流了寒假学习《国学》第6册的心得体会,诵读论语,读唐诗,猜字谜,写书法。最后我们八个还亲手学着包了汤圆烧给爸爸妈妈们吃,我们包的汤圆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妈妈们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汤圆。汤圆真是为我们苹果小队的这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中秋佳节还没有到,但是,我们四年级组已经开展了学科整合,利用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班主任一马当先,利用品社课向学生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带领学生欣赏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为了加强效果,老师们做了PPT,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欢迎。同学们体会到人们借圆月、月饼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感受了浓浓亲情,积累了佳作名句。

数学老师,把本学期的知识点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他们结合了重量单位的教学,在教学生称月饼重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了重量单位。大家明白了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

英语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传统美食——月饼。这一教学活动,学生非常有兴趣。

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设计月饼的包装盒,学生兴趣盎然,有诗有图,充分表达了中秋节期盼团圆、幸福的美好祝愿。

音乐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教大家唱了一首儿童歌曲《爷爷教我打月饼》,同学们唱得声情并茂。

科常老师,配合中秋节,把教材中有关月亮的知识提前。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文知识,还掌握了科学知识。

各中队还打算在9月内召开一次以“中秋“为主题的主题会,展示同学们传承中秋文化的成果。

通过活动,学生培养了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自觉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话语点燃我们心底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

从《诗经》里走出来,宛如在水中央的窈窕女子,荡气回肠的经典楚辞,更不用说老少莫不能诵的唐诗,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婉约思乡,更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更不乏苏轼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佳作,随手捡拾的诗词,都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阅读经典,我能感受到一颗颗激越跳荡的民族心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峨冠博带、手执长剑,伫立在汩罗江边眺望楚都,忧叹长问,文天祥在零丁洋上悲壮的豪迈高歌,岳飞壮志未酬白发陡生的剜心之痛,情景毕现,无不拨动人们的心弦。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我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我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文化传承作文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的长河荡起轻柔的涟漪,中华民族的光芒将河水照得越发清澈透明,我就像河边的一株小草,仰望着传统文化的参天大树。笔墨纸砚,横竖撇捺,牵着我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那个傍晚,太阳像是被墨水晕染过了一般,脸蛋也不再那么红了。柔和的光芒像胭脂一样涂抹在墙壁上,倒影也渐渐变得修长。阳光一路相随,我轻轻踏进这间非凡的小屋。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沁人心脾的香,墨水的浓郁与宣纸的暗香调和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也载着我的一段回忆。

那时,我第一次执起笔杆,将无名指轻抵在笔杆后,老师的谆谆教导化作一滴滴浓墨,沾染了泛黄的宣纸。轻轻顿笔,再小心翼翼地拉出一条水平的线条,最后一收,不知练了多少遍。就这样的一根根线条,组成了劲美的汉字。时钟滴答滴答地响着,我的耐心也在悄然褪色,我加快了速度,工整的字迹也泛起了波澜。这时老师走过来,他轻轻俯下身子,对我说:“书法是一种艺术,你要学会享受这种艺术,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放慢速度,说不定会收获更好的效果。”这句话仿佛一束光,照进我幼小的心灵。是啊,在这繁忙的世界里,人们忙于生计,稍稍放慢自己生活的节奏,也许就会找到“柳暗花明”中的那个小村庄。

传统文化的世界虽然广袤无垠,但一点一滴都滋润着我们的生活。我将会踏着脚下坚实的路,用浓墨书写传统文化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美德

全文共 14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 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让学生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着力实践,真正按着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传承传统文化初三作文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一种特有的手法,留白,给人遐想。

剪纸,是我最早接触的传统艺术,一片红纸,有规律地折叠,再用剪刀在纸上留下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展开,纸纸分离,切口相分又汇集,留下的白便在展开的一瞬成为花纹、成为艺术。

难一点的剪纸,便要打好稿,用剪刀尖小心地挑破稿纸,直切入红膜,剪掉的越多,留白便越多,细小的留白给画面以灰感,大片的留白却给人以空洞及无力之感。起初,我也只觉得留白甚是容易,可等自己拿着剪刀时,却又不知道究竟多大的留白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画稿时也要考虑留白,在线与线的相错之中,时常留着留着便乱了神,分不清该剪掉的与该留下的。大师剪纸却又不打稿,仅凭脑海中简略的轮廓,便可以在纸上创造艺术,创作的好,便会微笑着反复端详,创作的不好,也微笑着反修改琢磨。

国画,也需留白。西洋画里,凡是画水、海、湖时,西方的画作总会用极细腻的颜色仔细勾画,深浅相搭,极富层次。可国画不同,每回到美术馆欣赏水墨画时都会发现,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基本都有大片的留白。比起西画,中国的国画就显得很豪气,山与山间的留白,是水;树与树之间的留白,是雾;天色的留白,不是飞鸟,便是留给收藏家们的一个题写盖印的地方,墨色的山水画里的山,总是中间留着一截不规则的白,本来是静,可融着白边的墨山墨水,白色变流动起来,漂浮起来,成河、成雾。留白留的不仅是事物,还是意境。

版画里的留白也更是讲究,阴刻与阳刻便是两种不同的留白,留白本身可以成为画,去掉留白也可以成为画,若阴阳共用,留白的艺术便被彰显到极致,印出来也更具活力。

书法的字与字间也有留白,楷书的留白让每个字有了独立的空间,更显工整,草书的留白于笔划间,更显豪放不羁。留白留出意境,留出让人联想的余地。若中国传统文化是树,那艺术手法便是树杈,留白是枝干多年孕育出的花苞,给每个前来欣赏的人以笑意、以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