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语文素养高的例子(汇总20篇)

浏览

5334

作文

26

篇1:“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借用王国维先生将学问分为三重境界之思路,我也想将语文素养提升途径分为三境,课堂上随名师以解惑,课堂外厚阅读以薄发,生活中重实践以体验,构建语文大厦,浸润精彩人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与问,夯实语文素养大厦的基石,此第一境也。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阵地,学生不能脱离课堂学习,单打独斗、闭门造车。我们以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走入学堂,在心灵上写下拼音,写下汉字,连词成句,品咂江浪淘尽后留下的一篇篇字字珠玑的文化精华。在课堂有限的学与问中,逐渐培养起对语文的最初兴趣,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背诵积累为建设语文素养的大厦铺上最原始的基石,在课堂有效交流中碰撞思想,升华素养。

“人读等身书,如将十万兵。”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来竖起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此第二境也。相比浓缩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是语文素养大厦的支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阅读可以使我们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营养,让我们看到庄子的深邃、诸葛的妙计。在《老人与海》人鱼相搏的精彩瞬间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在《琥珀》尔虞我诈的社会里,我们懂得了女性的独立解放。在街边的旧书店里、在高大静肃的图书馆里,我们心接千载,视通万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何异于将率十万雄兵冲锋陷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来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玄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诸法空相,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时代风流。

此三境,步步相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潜心课堂夯实基础,大量阅读撑起支柱,实践体验铺就华盖,才能一步步提高语文素养,建成语文乃至社会文明的自信大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径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回归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更是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地积累,在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于触碰心灵地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学习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关乎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意义重大。提升语文素养不外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虽然都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比一比,却会发现其特点作用各异。

课堂有效教学让语文学习“快”起来。与另外两条途径比起来,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在于老师的帮助。有了老师的有效教学,你的语文学习可以少走弯路,你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效率。这是“快”的一个含义。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教给你的绝不会是一个个零散的语文知识,也不只是教你学会课本上那一篇篇孤立的文章,而是让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训练你的语文能力。有了这样的方法和能力,你通过课外阅读和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才能更有效率。不过,课堂有效教学虽然能让你的语文学习更有效率,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你的语文素养,因为课堂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毕竟有限,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更需要大量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课外大量阅读让语文学习“广”起来。这个“广”有三层含义:一是时间更广阔,只要有空闲,你随时可以手捧一卷,陶然其中;二是内容更广泛,只要不是坏书,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词歌赋,你尽可以遨游其中;三是收获更广博,或求知、或启智、或明理、或陶情,只要是你所需,它尽能满足。课外大量阅读虽然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功用多多,但问题是:如果缺少指导,就会陷入盲目;如果没有用心,就会效果不彰。因此,课外大量阅读要尽可能与课堂有效教学结合,以扬长避短

社会生活实践让语文学习“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那印刷在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一篇篇文章,就变得“活”了起来,也容易理解起来。站在海边,你才能懂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胸怀;看到了社会的不平,你才会体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忧愤;经受了挫折,你才会佩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止如此。如果用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一席发人深思的话语,一句打动你情愫的歌词,一段平实无华的产品说明书,无不是语文,活生生的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你会发现语文就有了温度。当然,在社会生活实践学习语文也有缺点,没有条理,不成系统,因此,它离不开前两条途径的配合。

总之,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各有特点,优劣互见,只有将三条途径综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窜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道窗户,走进作者的世界,或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便融入到了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为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题记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不外乎: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被传播了思想、知识,只是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储备,而非能真正地理解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自身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素养。

在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主要有:听、说、读、写。

不见高山,如何才能明白“高山安可仰”的慨叹?不亲自登山高山之顶,如何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亲自临江眺望,如何能感受到波涛滚滚,大江东流的宏伟气势!如何能体会到千古英雄人物的豪放情怀!不曾有过“行舟绿水前”,又如何能感受到“潮平两岸阔,风中一帆悬”的和顺,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韵味,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与人交流是一门艺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更好地与人交流就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就要在生活中学会听别人说,在实践中学会自己说,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练习,才能让自己听与说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地提升语文素养,学会更好地与人交流!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联横幅等,都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要在生活中感受和学习语文,通过练字、写对联、著文章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写的能力,通过写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无论是课堂有效教学,还是课外大量阅读,最终到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熏陶自身,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课堂有效教学提升语文素养之基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可以决定着他的成长方向,甚至成功与否。

语文素养,可以让一个人变得知书达理;语文素养,可以让一个人懂得换位思考;语文素养,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成熟自信。但是,如何才能提升语文素养呢?

材料中提到,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有三个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我认为,课堂有效教学是非常切实可行的途径。如果没有老师条分缕析的教学,没有老师激情飞扬的讲解,没有老师循循善诱的点评,我们的语文素养不会提升得那样快,对知识点也不会领悟得那样深。所以,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是增加语文知识的战场。在课堂上,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教材和相关书籍教授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听讲、摘记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在老师的引导指示下学习、领悟语文,这就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例如,学习古代诗词歌赋的特点与写作要领,掌握古代散文的精妙内容和艺术手法,了解《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理解《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根本原因……这些知识都是在课堂上得来的,在老师的讲解与点拨下掌握的。所以,领悟课堂教学的内容,会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课堂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领略历史文化魅力的舞台。在课堂上,学生们了解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简历,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或了解作家的简历,或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此时,学习的过程,是领悟的过程,是丰富阅历的过程,是提升素养的过程。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孔子与各位弟子畅谈远大志向时,会反思自己现在是否已立下远大志向;在了解苏轼历经数次贬谪后仍然矢志不渝地抗争写作——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会思考假如自己遭遇坎坷会如何应对;在学习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会感悟到李白蔑视权贵、无视宦官专权的潇洒任性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时,会反思自己的处世态度。这些历史文化、历史名人,带给学生无数的熏陶感染,涵养了学生成熟的气质,调整了学生的生活态度,丰富了学生理解人生与社会的经验。如果没有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又怎么会有积淀很深的语文素养呢?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习语文、享受语文,提升语文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素养,藏于墨香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看惯了枯燥乏味的数据,厌倦了色彩缤纷的荧屏,你是否有过这样一个时刻,想抛开一切浮世的干扰,只沉浸于片刻的翰墨飘香?那文字如溪水,带来最清凉的慰藉。

无论世俗怎样繁杂,光阴怎样飞逝,语文素养依旧是那样不可或缺。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对生活最细腻最深挚的感悟。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领略语文的魅力,跟随老师的脚步,去追随上古的悠悠和风中那氤氲着水雾的《蒹葭》,去探访那崎岖盘旋令人生畏的蜀道。也可以亲手触摸生活来感知语文,在春日感受“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清丽,在雪中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淡雅。而我认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更得益于阅读,那些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无论意气风发还是愁肠百结,都令人诗意满怀。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得到历史文化的丰厚。因为,素养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渺的汉宫秋月;素养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素养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根须;素养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追随那一个个文学大师。因为,素养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受过宫刑的《史记》;素养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素养是朱自清眼中的背影,是徐志摩康桥的微波;素养也是闻一多最后的演讲,是鲁迅先生悲愤的呐喊……

于阅读中获得素养,你会感受到那些独特的哲思与情怀。因为,素养是儒家之礼,道家之空,佛家之善;素养是“无”与“物”的神秘,是“礼”与“利”的深奥,是充满玄机的善恶轮回;素养是参禅之壁,是入世之门;素养也是普渡众生之舟,是叩问天国之磬……

语文素养,就是这样生于墨香。

语文素养,是一个钢铁构建的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千载以来传承的品质。与其功利地把语文当作一个学科来学习,不如把文学当作信仰来膜拜,并把阅读视为一次充盈心灵的修行。书海撷英,墨香为伴,点缀生命的旅途,定会播洒一路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以阅读体味语文,用阅读提升素养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看来,语文素养,既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以在分数上得以体现;又指人们对语言这一载体所传达的思想及内涵的理解与领悟,能够在精神上得以反映。

而如何提升语文素养,或许是每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思考过的问题。课堂有效教学这一途径不错,因为相对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都不完善的学生们来说,老师们经过了多年语文素养的积淀和教育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引导与启发,也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与知识架构;社会生活实践这一途径亦有可取之处。因为培养语文素养的目的,绝非用以空然的“纸上谈兵”,而应在语用上有所实践。在实践中,语文因沟通而愈发精炼,因表达而愈发准确。语文的学习与语文的实践可以和谐统一,可以相互促进。

因此,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但是我认为,相较于前两者,课外大量阅读对于提升语文素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首先,从三者的比较来看。课堂教学如若有效,大抵不会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被动背诵,应该涵盖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对同学们思考的引导,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课外大量阅读中得以延伸,只有经过了自己在阅读中的思考与感悟这一环节,才能真正的参透文本与其背后的内涵,才可以达到语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目的。课本的篇目只是一个指引,深度与广度,都需要在课外的大量阅读中获得。

正如《三国志》所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大量阅读甚至可以对同学们形成思考力起到直接且根本的作用。课外大量阅读绝不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补充,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归宿。毛泽东于闹市中读书,博闻强记,文学素养令人赞叹;杨绛先生每日阅读量达数万字,饱读诗书,成为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就课外生活实践来说,人是需要群体生活的社会动物,我们几乎时时处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之中,课外实践不缺时间也不缺机会。反观当下人们的阅读生态——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时有时无的惰性中,又有多少人能以阅读为习惯、为己任呢?更何况,在浩荡的信息大潮的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多时间,大量阅读面对着各种注意力分散和挤占的考验。因此,在当下,为课外大量阅读正名,更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况且,课外大量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足够美好和足以提升语文素养的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遇见”,这种遇见,是以文字为桥梁的惺惺相惜,是以纸张为媒介的心灵接触,更是以阅读为契机的思考共鸣。而这些,都让语文素养的提升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育人、求识的目的也恰在于此。

是的,对于语文素养还仍待提升的我们来说,亦需要大量的阅读,通过细致阅读来体会文字的质感,通过潜心阅读来锤炼思考的深度,通过阅读,体会真正的“诗意栖居”与切实的素养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全文共 2372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对《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功,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迫切性、必要性,对语文学习就会越感兴趣,就会越积极地投入学习。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主要依靠老师去培养。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树立多学意识 从学生接触语文学科开始,语文教师就有义务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任务。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把语文学好,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因此我们都应该用心学语文,力争多学。

2.激发多读意趣 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阅读是一种技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过程。而词汇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在语言学习中有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词汇,就不能传达任何东西。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词汇对获取语言信息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有趣的外文小说或感兴趣的专题轻松地扩大词汇量,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的能力。大量的阅读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增长知识与见识,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在小学阶段就着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趣。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一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期,我们借助省“四项配套工程”的春风,安排学生走进学校图书室借阅当下最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能阅读到新配的图书,他们欣喜若狂。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从写作中,我们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感情。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外阅读资源,才能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3.提高多写兴味 多写并不是写的作文篇幅长,而是注重用笔写下日常语文学习中的一字一句。从学生开始识字写词开始,就要求他们有意注意一些好词好句好段,主动摘抄并背诵积累。 除了积累别人的以外,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写语文”的习惯。我在教一年级的学生时,鼓励他们用对比和联系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在一年级的下学期,借着识字教学,我开始着力培养学生整理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能力,要求他们在课外预习时整理出来并组词写在每一课的生字表旁边,每次上课我安排三五分钟反馈他们整理的情况,给予整理较好较多的同学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开始喜欢这样的语文活动,并逐渐养成了习惯。到了二年级,他们学会了查字典,我又鼓励学生在预习时给“生字开花”(扩词),也整理在生字表的旁边。每次的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时,我把它当作游戏安排在生字教学后,语文课增加这一环节,学生们非常喜欢,积极性特别高,每次的汇报他们都是争先恐后,惟恐自己不能把自己课前查字典而获知的新词第一时间公布出来。养成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的时间,现在随便翻开任何一个孩子的语文课本,你都会看到每一课生字表旁边都有他们用心整理的形近字、组词,也有给每一个生字扩的三到五个词。升入三年级后,我在他们的预习任务中又加了一项:尝试在预习完字词之后,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最耐人寻味和最优美的句子,画下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哪怕只有一个“好! ”字也行。 三年来,看着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听着他们动情的朗诵,关注他们学习语文能力的成长,我不禁觉得,平时的多写,不但积累了他们的词汇,增加了词汇量,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语感。坚持多写在他们的语文学习中留下了痕迹,也为他们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学习好坏的最好见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语文素养提升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活不断呈上升趋势的现在,我们的语文知识与素养烟消云散了。我们现在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应该注重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也拥有语文素养,我们在课堂上交流四大名著,注重语文的读后感,这些不都是语文素养的提升吗?在课上交流四大名著大家各抒己见,一会儿说《三国演义》的人物重情重义,一会儿说《红楼梦》的王熙凤泼辣,语文素养包含在其中。感受大千世界中的唐诗宋词,体会历史人物的可贵精神。李大钊同志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课堂开始,不断研究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素养的提升靠它们。

在课外阅读包含语文素养的书籍,例如《世说新语》;阅读外国书籍,更能让你受益匪浅,例如:《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鲁滨逊漂流》等。阅读《世说新语》的同时,能深刻体会到语文素养的魅力,能把人带入文学素养的大千世界,其中的文言文,深深体现了中华国文的内涵,这本书让我感到无比奇妙。落落大方、幽默风趣的语言,无不体现出语文的素养,我们怎能不多读一些这样的书籍。还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其实也有许多语文素养。

其实语文素养处处有,在生活中也有。

比如:一周一次的班会,甚至是古诗词朗诵比赛,也包含了许多语文素养,大家在经过不断努力后,成功上台朗诵古诗词。还有语文文言文反编,大家编的各具特色,在文言文中是那样充满语文素养。大家那文言文写的都各具特色,大家已有了一种大家的风范,内心是那样充满成就感。这也是一种语文素养的提升。

还有热火朝天的辩论会,甲方的咄咄逼人,乙方旁征博引,甲方出口成章,乙方力里句争。甲方说:“善意的谎言能帮助他人”,已方说:“真实的语言才是真理”,这难道不是语文的素养吗?

这些都是语文素养的一种提升,语文素养就像海水,我们像鱼儿,我们不能没有语文素养要不断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对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也不外乎三种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与“社会生活实践”。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广泛的是“课外大量阅读”。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大量的课外知识积累。对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学生来说,在目前这个应当努力学习的阶段,课外时间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时间不充裕而我们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情况下,我们就得以快为先。咸郎平先生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能作为自己的经验。”无论是学习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书籍中读取他人的经历汲取他人的知识,以此来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我们迅速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还要保证提升的语文素养是有效的。而要达到快又稳的提升文化素养这个目的,也要依靠课外大量阅读。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与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读,那么他一定会有自己对这篇文章的一种理解。久而久之便会提高自己“读”的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周国平先生说过:“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所以我们要多读,在读中培养出最合适自己的阅读方法,快而稳的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我们要最广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必须依靠“课外大量阅读”。只有在书中,我们才能最广的、最大范围的提升语文素养。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我过我国古代文人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心情以及对古代无尽烽火的无奈。可以读到近代文人对国人与国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种无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与国那种急迫,听见那声声叹息。在书中,我们亦可以读到西方国家那另一番书情---对爱更大胆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与国内完全不同的个人主义。它们比课堂上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的知识更广得多。

为了快、稳、广的提升语文素养,要依靠课外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例子

全文共 1308 字

+ 加入清单

内容简介

丛书从最切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或以案例,或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示名师课堂的方方面面,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直接吸收。例如,《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精选了10篇课文的同课异教实录,20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得到原生态的呈现。又如,《小学语文名师作文课堂实录》荟萃了20位名师的20堂精彩作文课堂实录,精到的评析与反思帮助我们把握名师作文教学的精髓。

不唯名,不盲目迷信权威,一切从课堂出发,既肯定名师课堂精彩的一面,也客观地评判名师课堂的缺憾是本丛书的又一特色。也就是说,一线教师不仅可从此套丛书中学习到宝贵的成功经验,还可吸取到深刻的失败教训。比如,《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一书详细探究了40多个或失败或成功的案例。再如,《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共收集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等6位名师最具争议的6堂课的课堂实录,并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

当你读了这套丛书,相信你的感觉与我是一样的:大家在同一个文本上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有理由感到兴奋,研究的激情、思想的活跃,必定会给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带来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当你捧读这套丛书时,一定会与书中的名师们一起,在心底油然唱道:“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因为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教师人生修炼的道场,赢在课堂,就是赢得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收集了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国内20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20堂作文经典课堂实录,全面展示了“想象作文”“自主作文”“观察作文”“活动作文”等小学作文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目录

播撒趣味因子,收获性灵文字——于永正“歇后语编故事”课堂实录与评析

灵动和谐,寓情习文——支玉恒“成都巨变”课堂实录与评析

把作文课上得有意思——贾志敏“找手机”课堂实录与评析

探究是快乐的,习作是个性的——张化万“摔鸡蛋的学问”课堂实录与评析

放飞想象,写真个性——潘文彬“想象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靳家彦“自主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一节平实的作文指导课——孙双金“观察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神奇的饮料——熊生贵“自创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行云流水,大巧无痕——何莹娟“现场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画龙点睛激情趣引导开窍快乐写——武宏钧“情趣窍基础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

充满智慧的“文字游戏”——赵景瑞“短信息”课堂实录与评析

唤醒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王崧舟“亲情测试”课堂实录与反思

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窦桂梅“捶捶乐”课堂实录与反思

在生活中学习表达——徐鹄“生活中作文——写回信”课堂实录与反思

让作文更自然一些——薛法根“人物素描”课堂实录与反思

我也是快乐的小老鼠——闫学“基于绘本的想象”课堂实录与反思

兴趣与想象为学生习作插上美丽的翅膀——虞大明想象作文“智能鼠捕鼠”课堂实录与反思

我的名字我做主——武凤霞“活动作文”课堂实录与反思

让言语张开想象的翅膀——吉春亚“我想发明……”课堂实录与反思

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张祖庆“亚马孙河探险记”课堂实录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熬到了高考。当我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竟不知如何下笔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喜爱。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之前准备的作文是故事类材料作文,没想到高考作文会让我们写这个应该由教育专家来思考的问题。第二,根据作文素材的三个方面来看,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语文教育大部分只有课堂教学,后两者基本没时间去实践,如果本身就不喜欢文学,更不会在课外去接触语文了。那么索性就不去讨好阅卷老师了,不如谈一谈“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这个话题,写一个还算有点价值的高考文章。

先从我小时候所接受的教育说起吧。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老师最重视的科目是数学,恰好我又不喜欢数学,所以每天做不完数学题就要挨留,而到学习语文的时候,老师的授课也没有使我有兴趣去学习,比如讲新的课文,老师的方法是这样的:读课文、划段落、找生词、总结中心思想、课后背诵。这样的语文可有什么意思呢?这和提高语文素养有关吗?在这种教育程序下,我们只能越来越厌倦学习、厌倦课堂。而我们又不知道什么是好书,当老师在假期为我们推荐种种名著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些书对我们来说真正有什么帮助。所谓的社会实践,我根本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除了在学校一整天的学习之外,我们要回家享受短暂的自由生活之后还要完成写不完的作业。所以我有两个疑问:哪里是社会?什么是实践?回到高考作文题目吧,我在心中只想到了一句话: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我们的时间在哪里呢?百分之八十在学校,而在学校我们只有一两节课能接触到语文,上语文课的时候我们还得划段落、找生词……大概百分之二十在家里,而在家里我们要写作业,记得高中写作业到十二点还没有写完,于是决定放弃,等第二天来学校抄学霸的。如此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其实作为一个学渣,因为我们课后学习学校知识的时间比学霸少,所以能掌握一些我们喜欢的东西。记得初中有一次上物理课,学霸同桌竟然会问老师“太阳是星星吗?”这个问题,我想很多同学连生活常识都不知道,哪有时间去提高所谓的语文素养呢?作为学生,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时间,也没有权利去改变我们的时间,我们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去努力掌握一点感情基础都没有的课本知识。

我认为,真正的语文素养是不能在模式化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真正的语文素养其实是一种文化气质,别人的气质我们能很容易的就学来吗?而一种气质养成的重要因素就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时间去注意自己的气质,在小时候也很少有人会告诉我们应该培养这种气质。所以到高考的时候、到我们已经年满十八岁的时候,再来谈怎样提高语文素养,是意义不大的,因为我们自身的气质已经成型,我们在以后要面对升学、工作等众多问题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所以我们在以后很难再提高所谓的语文素养了。

说了这么多不该说的,起码语文是没戏了,其实不该说的话中有很多是真话,讲真话比编假话、编套话更轻松,更何况是在高考上。以后逢人谈起,我在高考上写了个零分作文,也是能吹一辈子的事情。

我没时间提高语文素养,这就是我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提升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做主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一考生

语文学习是一种终身学习,语文素养提升也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课堂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教什么、提升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首先,“听”这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听老师讲解《沁园春·长沙》,我们感受到了伟人的气魄和胸怀;听鲍国安先生朗诵《赤壁赋》,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和豪迈;听同学们探讨《记念刘和珍君》,我们感受到了青年的热血和执着。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欣赏名家感人肺腑的朗诵,我们提高了审美情趣,增长了欣赏水平,语文素养在倾听中慢慢提升。

其次,“说”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成为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手段,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在《再别康桥》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不舍情思;在《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体会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的辩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哲思的巨大魅力。在说中悟,在悟中提升语文素养。

再次,“读”作为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最大。我们对《荷塘月色》进行品味和鉴赏,感受语言之美;我们对《拿来主义》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思辨之强;我们对《宇宙的边疆》进行阅读和理解,感受着自然之神秘。通过这些优秀篇章的赏读,我们全面提高了语言鉴赏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升了语文素养。

最后,“写”是语言表达运用的重要方式,心灵的触动、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都可以在写作中呈现,没有“写”,语文素养就无法从根本提升。我们写作《难忘的瞬间》,表达生活的感动;我们写作《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自然的美景;我们写作《我心中的孔子》,赞美先贤的智慧。写作完成了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四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了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当然,除了课堂有效教学之外,课外的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对提升语文素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提高语文素养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素养是每个人的精神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语文素养却有了高低之分。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课外文学知识的汲取。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书籍,才能有无数次与文人交流的机会。正如周国平曾说:读书就是与伟人进行精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须法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眼里,书籍便是高于黄金的东西。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走进文字,去感受一本书里最细腻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将自己融于书中人物,体味百态。通过对文字的领悟,来提高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

其次,课堂上的专注听讲,独立思考,自我感悟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循循善诱与生动教导,也为我们的语文素养创造了很大的提升机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到。老师的教导,无疑为我们在面对语文时开创了思路与灵感,也为我们的答题与写作提供方法和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感悟文字,独立思考想法,提高自己内在的文学素养。

最后,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所需的。我们处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瞬息万变带来的难免有文字的错误。我们要善于感知信息,要对信息中的文字给出自己的见解。要懂得趋利避害,感受好的文字,得到文学素养的好的提升。切勿去选择错误的文学与信息。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读好书,好读书”是其一。“掌握知识,活学活用”也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吧。

推荐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关于怎么去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又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都以为,学习语文只要通过课堂老师的教学以及课本的知识就可以了,课本上记载着我们国家的文化以及别国的文化,确实,课本是我们中学生了解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便利通道。老师的讲解能够让我们更清楚的去了解到国家所有文化的起始,发展,以及方向。比如语文课本里记载的过去的名人以及古典诗句,我们遨游在这个书海里,能够想象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课本里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兴盛和落败,我们感叹时代的变迁更可惜文化的遗失。我们在书本里学到的东西,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做出了明确的目标。

可是这些是远远不够。

课外大量的教学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整个社会的趋势,我们会发现,原来要提高语文素养不单单需要课本上的知识,我们更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去吸取更多的知识,才能更深入的去体会真正的文化知识。而影片代替了课本,我们从电影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们脑海里更会重复当时的场景,也让我们发现科技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语文素养来自生活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免不了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或表达情感,或交流工作,或提出诉求,等等,从出生之后的咿呀学语,到学校里的语文课,再到进入社会后的语言、文字学习和水平提高,语文让既必不可少又一生受用,谁都不能等闲视之。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语言素养说到底还是来自生活里,为更好地生活而提高,在生活的实践中提高。课堂是我们生活的关键部分,从课本上“依葫芦画瓢”,当然是必须的,校园里朗朗读书声,见证着我们对语文知识的饥渴、熟练掌握语言技巧的执著;但课本知识终究只是基础的,有限的,要真正丰富语文功底,提高语文素养,就不能不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大生活”里汲取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当然还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甚至可以说是捷径,毕竟,善于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才可以让我们更迅速地适应生活、提升自己。从高尔基“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儿”,我们可以真切地领略到来自生活的比喻何等生动、贴切;从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日得秋霜”,我们可以由衷地感受到生活里语言的精彩、文字的魅力、表达的境界……

阅读,是学习,是积累,也是模仿,要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个性文字,当然不能总是嚼别人吃过的馒头,而必须自己沉到生活里去,感受、体验、尝试、磨炼,追求自己的原创、个性、风格和高度,否则,就永远只能停留于别人和前人的水平,而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不可能适应发展了的情境,体现生活的多元化和多姿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语文素养,最关键的一点或许就是热爱生活。

语文素养来自生活里,生活永远是语文知识不竭的源泉。爱生活,我们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贫乏、干瘪;爱生活,我们的表达和创造欲望才更强烈、多维;爱生活,我们也才会真正体味到语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种种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全文共 1912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考试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提高语文素养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们班是语文课,谢老师安排我们表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

谢老师说:“每组选派二位代表上台表演吧,看那组表演得最好。”“好!”谢老师刚说完,各组的组长马上召集本组同学选兵拣将。全教室都哄了起来,有自荐的,有他荐的,有投票选举的,还有抓阄的。其热情似乎不亚于国家奥运会代表团成员的选拔。每个小组都想派出奇兵良将夺取这场表演赛的第一名。

不一会,各组的上台表演名单亮相了。第一组是马倩倩和叶文学,第二组是杨诗和陈盈盈,第三组是王科和黄卓龙,第四组是陈朗和蔡福森,第五组是是吴田田和陈进荣。老师先让第五组的代表表演。对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的吴田田和陈进荣表演起来却有点笨手笨脚,逗得大家阵阵发笑。第二个出场的是陈朗和蔡福森,平时全班公认有演员天才的他俩,表演起来却有点情不对题。第三个出场的是王科和黄卓龙,以对题的表情和熟练语言博得大家的好评。第四个出场的是杨诗和陈盈盈,平时并不怎么起眼的他俩,以默契的配合、娴熟的语言、刚到好处的表情获得大家的阵阵喊采。最后出场的是马倩倩和叶文学。平时大胆开朗的马倩倩演陶罐,平时胆小内向的叶文学演铁罐,真有点和剧中陶罐和铁罐气质相符。表演开始了,马倩倩果然表演得十分威风、神气和高傲,真似骄傲的陶罐,叶文学却演得十分懦弱,不象铁罐那样争强好胜。

表演完了,谢老师和我们评排各组的名次。结果是第二组第一名,第一组和第三组第二名,第四组和第五组第三名。又评选出最出色的小演员,她就是女生马倩倩。谢老师又叫马倩倩和她表演一次。这一次,她们俩表演得更精彩更引人发笑。马倩倩真象一个老练的演员。

“呤——”她们俩刚表演完,下课的铃声响了。哎,这节课怎么这么短啊?它太迷人了,真是我难忘的一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