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教师报出版社【合集20篇】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小编收集了中国教师报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865

作文

43

篇1: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今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助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71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

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不能盲目地去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学模式,而应认真思考,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个教学步骤都是在训练学生的一种能力。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

在上次执教的《月光曲》一课中,我问孩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出相关句子,进而学习的重点就在体会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脚点是在“感动”二字。因此,评课时,熊校长建议提问可否改成:“贝多芬为什么会弹琴给盲姑娘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就会说出感动一词来,然后让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我当时一听,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课堂中感觉到吃力的分散点给联系到一起了,这样我的课堂就有着一条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长课堂提问的艺术,而我,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去学习、去探究。

三、以课内阅读为引,拓宽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全貌、时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就没有进行拓展阅读,应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如《沁园春·雪》等。好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我有做到这一点,我让孩子课后搜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读一读,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把这件事做实来,要是能在班上举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讲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应该会非常高,这样还能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由一篇课文引出整本书来读,以充实学生的素材,开阔他们的视野。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后,就应该推荐孩子去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或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等等。课内教学只是个引子,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这份报纸带给我的是一份感动,一份启示,一份动力,让我重新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确立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日子,当我了解到正在举行《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征文比赛时,内心一阵狂喜 ,心想终于能借此机会表达内心对《中国教师报》的钟爱与感激,它可是我的精神上的好食粮,生活中的好伙伴,或者说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我与《中国教师报》刚刚结识在去年的秋季。去年的9月,我满怀憧憬,满怀壮志来到了现如今任教的一所比较简陋的小学。这里的教室不是如我所憧憬的那般宽敞明亮,道路不是如我所预想的那般宽阔平坦,同事不是如我所期待的那般年轻有活力……实不相瞒,当时我的内心萌生了些许的失落,些许的彷徨,些许的迷惘,甚至些许的动摇,正当我心生“悔意”之时,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这位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拯救了我近乎绝望的灵魂,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

的确,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初来乍到的新任教师而言。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世界的一扇窗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跳跃展示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

《中国教师报》“阅读” 、“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禁凝眸沉思。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学生管理智慧精选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某次在《课改研究周刊》中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校长,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王红军校长,他开设了“校长聊天课”在轻松的环境中体察学生的心灵,借助非正式教育手段游戏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表达平台。在王校长的文章中,我放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的长者,作为校长,他没有高高在上,作为长辈,他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任何压力,所有的孩子可以在“校长聊天课”中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倾诉自己想说的话。王校长说在聊天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着教育的本真:相比于外显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更为重要。这种新型的课程开发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还是更多的以分数讲质量的环境下,分数无疑成了衡量孩子的关键一项。因为有分数考评机制的存在,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是避免不了的更关注孩子对于知识的把握,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做得很不好,看到了王校长的聊天课程以后,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孩子不是机器,很多孩子或许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才表现出一幅爱学习的样子,他真正喜欢的或许从不敢说出来。或许,我该经常换换角度了。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我却倾囊卖来了一车香蕉,孩子怎么会快乐的吃掉呢?

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反思的契机,给我成长的平台,我还年轻,需要的就是像《中国教师报》这样可以帮助我的好伙伴,感谢机遇能让我结识这样一位好伙伴,未来的路很长,《中国教师报》,让我们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535 字

+ 加入清单

在记忆的心扉中,常驻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恰似那流光溢彩的画页,亦如跳跃着快乐音符的乐章。读你,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不管是工作劳累时的忙里偷闲,还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消遣,身边总少不了你——《中国教师报》一路伴我成长。 这是一份以中国教师为名,零距离贴近教师,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报纸。第一次看到她,就让我这个身处一线的青年教师倍觉亲切。一路细读下来,我的心中便拥有了几份欣喜、几份收获。

其中一篇《我走出了困惑》引起了我的注意,读后让我心境逐渐明朗:工作中的一点不如意怎么就如此消极呢?文章作者遇到挫折并未埋怨消沉,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去面对新的旅程,迅速走出困境,结果收获了许多成功和感动。想想平时教育学生说要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可自己遇到这么点不公平,难道就可以否定世间的公平吗?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接下来的日子,我与《中国教师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它身上了解了更多的感人事迹,认识到教师的人生价值不是让人看到自己

的成绩,而是敬业地默默付出。是《中国教师报》坚定了我为师的脚步,让我对教育更加执着。

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又是《中国教师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特别是“班级在线”、“教师教育”、“创新课堂”,报中所载老师们对教育教学的做法让我受益匪浅,并借鉴到我的班级工作中。陶行知就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中国教师报》的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岁月在流逝,而我从未停止对《中国教师报》的阅读,也没有停止对自己的反思,“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首先要归功于《中国教师报》。

当人心变得浮躁,当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我对《中国教师报》却情有独钟,在读懂了她的同时也读懂了自己,读懂了人生。这里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她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的读者失望,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教师的文学趣味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精彩纷呈,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一路随行,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最近又看了一篇《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顿感震撼!老师有很多害怕: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学生。但最害怕的还是教不好学生!看到“中国教师报”能采用此文,如此大胆地公开老师们的痛处。可见贵报刊敢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能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也让教师们深感慰藉!

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国教师报》的人文情怀打动了我、吸引了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正因为尊敬的报刊工作者们用心灵和才智奉献着真诚的爱,才会有《中国教师报》的一片蓝的天!使得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也有“露脸”的机会,从而网络了众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有着大量的“缄默性教育教学知识”:首先他们已经对教材了如指掌,有时间来考虑比“如何讲明白”更高一层的“如何讲生动”的问题。其次他们有了丰富的经验储备,能够很快地对学生的需要有所回应和即兴发挥,一句话,他们有了给学生“点穴”的本领。因为“共同成长,共同分享”让教师们爱不释手!

《中国教师报》为我打开了一扇更为敞亮的窗户,让我观望到一片更为广阔的风景,给自己的成长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05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教师报是我的新朋友。和她相识不到3年,但我们已交情莫逆。

20**年10月,我去石家庄参加中国教师报河北省推介会。当时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广告性质的见面会,局长吩咐我去应付一下。会议议程非常简练,没有夸夸其谈和长篇大论,更没有一个领导讲话超时。看着会上发给我们的样报,听着各级领导的讲话,不知不觉间会议按时结束。我开始感觉这份报纸的不一般,并渐渐收敛了自己的“吹毛求疵”。

返程路上,我认真研读会议资料里的《中国教师报》,觉得这份报纸就像我的朋友。随后的几次投稿,叶飞站长都会亲自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稿件的优缺点和修改方向。看惯了颐指气使、拿腔作调小报记者的作风,我觉得中国教师报这个朋友我是交对了。我对她开始刮目相看了。

随着几篇文学稿件和教育论文的发表,我和叶飞渐渐熟悉了,于是,有了为献县教育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的想法。

在201*年全省通讯工作会上,我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在会上,中国教师报发出了“以阅读促进教师成长”的倡议,并向农村教师赠送了一批教育书籍,鼓励教师进行阅读、反思、交流。回来后,我立刻着手进行组织工作。考虑活动的总体设计,遴选学校和教师,对稿件真伪进行甄别,忙得不可开交。两个月后,稿件见报了,承办学校的校长和发稿教师欢呼雀跃,我县作为当时承办这一活动的全国唯一县级行政部门,还被解成君编辑以编者按的形式进行了肯定。先前的所有劳累和烦躁一扫而光,我终于为献县教育做了一件事,为中国教师报尽了一份力!

随着我县对中国教师报的了解,全县各校开始踊跃订阅,并开展各种形式的读报用报活动。每逢投递员来到学校,最先被“抢”光的就是中国教师报。校长们都说这份报纸订得太及时了,太有价值了!

两年来,我又接触了《中国教师报》的几个编辑老师,他们让我享足了“孟尝君客我”的待遇。因为中国教师报,我戒除了以前的妄自尊大和趾高气扬,几近泯灭的教育理想复活了。

201*年7月初,我有幸参加了香山会馆的开馆仪式,并引导全县教师加入“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收看李炳亭主任的课改视频报告。7月底,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幸邀请到雷振海总编和“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专家团来我县进行课改宣讲,全县六百余名骨干教师聆听了教诲,开阔了眼界,明确了课改的方向。会后,雷总编握着我的手亲切地说:“陈枫,干得不错!”

在我心里,中国教师报像个侠士,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如同诤友,挚语诤言、心心相通;是我兄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更如一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能时时感受职业的荣耀,快乐幸福地成长。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图腾,有你,我们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 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读“徐翠梅:留守少年的守护人”有感 “对孩子的关心永远不变,为教育献身的初衷至死不改”这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她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爱护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徐翠梅老师。

2014年9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徐老师的事迹,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认识了这位爱心无垠的老师。11年里她担任过学校的语文老师,负责过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兼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充当过很多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2014年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她用老师的情、“妈妈”的爱滋养着在家庭教育中“营养不良”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度过了孤独、叛逆的青春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厚内涵,她是真正的“留守少年守护人”。在她的关爱和教育下,原本桀骜不驯、染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小亚考上了技校,成为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阳光男孩;在她的引领下,很多留守儿童看到了农民工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切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在她的组织下,留守儿童们参加过“集体生日庆祝会”、“‘保护环境,爱

我母校’的义卖”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她的默默付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度报道了这位优秀的“代理家长”。为此,她曾在大街上遭到很多家长的“围堵”,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这些让徐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快乐感、自豪感,让这位“代理家长”更加坚定了做留守儿童的守护人,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啊!

徐老师还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途经——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还至少给学生做3场心理讲座,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她的带领下,紫庄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义务做起了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

徐老师“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精神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紫庄中学的老师们,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上,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有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不断成长,就得有一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精神。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大群远离父母、孤独叛逆的留守儿童时,我们的爱心更显出其巨大的能量。徐翠梅老师也曾经说过“如果家庭亲情缺失,再得不到学校教育的弥补,那会耽误多少孩子的前途啊!” 做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因为只有充分关心孩子,才能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担当,真正成人成才。

另外,教育需要坚守。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徐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实现为人师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目标。面对留守儿童,我们需要更多的坚守,坚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坚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品格,坚守“献身教育,至死不悔”的铮铮誓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像徐翠梅这样甘于奉献、孜孜不倦的优秀老师们。让我们也向这位平凡且伟大的徐翠梅老师学习吧,做一个“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优秀教师,为伟大的“中国梦,教育梦”增光添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213 字

+ 加入清单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名师是教师群体的杰出代表。

因此,关注名师、宣传名师就应是教育新闻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与重点内容。

纵览《中国教师报》,不难发现赢得普遍关注的一条重要新闻线索,就是研究报道名师的成长、成熟与成功。

教育新闻与名师发展的相互印证与相互促进,已成为教育新闻工作与名师发展工程所共同拥有的基本规律和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影响名师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就是教育新闻的介入与支持。

魏书生、李吉林、康岫岩、李希贵等,无一不是伴随着教育新闻的宣传与激励而成长成熟的。

没有教育新闻的有效参与和有力支持,名师发展的“加速度”就可能放缓,“成功率”就可能降低。

《中国教师报》是宣传报道名师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媒体,迄今(2011年12月21日)为止的“教育家周刊”已出刊68期,以“分享教育家智慧、推进教育家办学、呼唤教育家成长”为主旨,充分展现了教育家型名师的精神风貌与行动风采。

不仅如此,头版文章北京十一学校王春易老师的《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2011年8月24日)一文,深刻地揭示了名师“高端追求,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有效地引领了“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改革路向。

其实,许多辛勤耕耘、埋头奉献的好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新闻发现与宣传,至今仍在不为人知的岗位上释放着可与名师相媲美的专业能量。

一方面,我们必须尊重、敬佩那些默默无闻但又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劳动;另一方面,也一定要通过责任强化、新闻敏感、机制创新等举措,最大限度地为名师发现与成长搭建“借助教育新闻”的良好平台。

正是因为如此,在“教育新闻关注名师发展”、“名师发展借助教育新闻”的基础上,还应寻求两者的深度契合,从而达成1+1>2的整合功效。

以辟设专栏的方式深度契合。

专设的名师专栏可以对名师的关注、研究、宣传得以固化和深化,从而实现教育新闻与名师发展的深度契合。

《中国教师报·教育家周刊》的许多专栏,都是“以辟设专栏的方式深度契合”的典型范例。

以跟踪专项的方式深度契合。

名师发展的专项工程无疑是教育新闻捕捉、跟踪的重点,也是深度契合的亮点。

近一年多来,教育部、财政部设立并实施的“国培计划”堪称为骨干教师发展的标志性项目。

《中国教师报》以《国培:改变中国教师》等多篇稿件系列报道了“国培计划”的良好成效,并于2011年11月2日,以“国培,加速教师成长”为题,深度报道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国培”工作的良好成效。

以聚焦专题的方式深度契合。

名师最开始都是普通教师,发现名师,是教育新闻的重点选题。

一年来,中国教师报致力于推出“新教师”,在16版推出一系列新教师人物素描,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做足文章,极具针对性地深化了对教师发展的研究。

作为一名教育人,一名教育新闻人,当我们对教育报刊、教育新闻进行价值判断和有效性审视的时候,不妨把其重要指标之一锁定在“对教师发展的关注程度”上,这是提高教育报刊办刊质量的明智之举,是彰显教育新闻引领功能的必然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学校第一次订阅了这份报纸,我在图书室里偶然发现了她,并且“一见钟情”。那天,我在图书室里,看得忘记了上课,是查课的领导把我从字里行间揪出来,我的人进了课堂,心却留在了图书室……

从此,报纸一来,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在校长前头,成为当之无愧的“首席读者”。

我的“处女作”

读得多了,写的欲望便蠢蠢而动。我默默地提醒自己——“这样全国性的报纸,岂是你这样的癞蛤蟆能吃到的天鹅肉?”可是,那一个个灵感的火花却执拗地闪烁着,越来越强。直到我把酝酿已久的东西付诸笔端,封进信封,投进邮箱,那颗心才稍稍平静下来,却又陷入了焦急的等待之中……

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等待并不漫长。也就两三天的工夫,我便收到了拟用通知。2006年7月5日,我的处女作发表在第166期的《中国教师报》上。这让我赚足了同事的羡慕和嫉妒,也让我尘封的写作激情再一次被点燃。

我的“处女博”

学校拉了网线以后,网络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接触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也是一次偶然,我闯进了“中国教师报读者论坛”(“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的前身)。2006年3月14日,我在论坛以“秋枫”为名注册,开始了我的网络教育生活,并结识了许多朋友。没课的时候,我就泡在论坛里,和几位前辈互相沟通。也就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在中国教师报的网站“中国教育博客”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客,撰写博文、回复评论、分享感悟,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的生活因此变得忙碌而充实,劳累而幸福。可惜的是,因为服务器变更,许多数据丢失,“中国教育博客”成了我心里最美的回忆……

我的“处女秀”

盼盼编辑是我在QQ上认识的第一个编辑,当她读了我的日记《走进龙湾的日子》,就约我写篇文章,在网上就此话题组织了讨论,并于2011年1月26日在“教育家周刊”全版刊出。我,一个偏远农村小学的“麻雀校长”,能在国家级的报刊上独占一版,何其幸哉?虽然我的“处女秀”不是那么阳光灿烂,关于我的话题也太过沉重,但我坚信自己的思考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偏远山区的学校、老师和孩子们。不知道,我们市的“教学点改造工程”和这个话题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就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市的农村小学带来的福音。

我的“处女行”

2011年5月份,中国教师报组织了一次网友的线下活动——新教师走进杜郎口中学。我和报社的6位编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位网友,一起开始了探寻杜郎口中学的教育密码之旅。两天多的时间里,我们不知疲倦地穿行寻觅,我们激情澎湃地讨论交流,我们凝神屏息地细心聆听,深夜的“卧谈会”往往要开到凌晨时分。这是我参加工作十几年来,第一次走进全国知名的学校参观学习——而且,是主动地、真心实意地想学一点东西。这次“处女行”,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对我的触动极深。回来后,我积极地向周围的人宣传杜郎口中学,并且努力地改变自我,改变我们的学校。虽然,我无法像崔其升校长做得那样好,但我相信,每一个点滴的改变都是给学校、给老师、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我不知道,以后的路会有多长,会有多宽,但我知道有中国教师报的引领,我会走得更坚定,更执著,也会给自己更多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过去的一年,是教师备受关注的一年,也是教师频频得“红包”的一年。这个时代是一片万物正在生长的肥沃土壤,中国的教师队伍正在生长中实现转型、壮大成长。

这是一个对传统纸媒充满了挑战的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正胶着在一起向前走,新媒体的声势正越来越大。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关切地问起:报纸还能活几年?这也是一个信息蜂巢的时代,信息越多,人们能得到的信息反而越少。在媒体大军中,中国教师报笃定地做一份“以师为友”的专业报纸——靠专业立足,办有用的专业报,成为教师离不开的帮手、助手。

专业需要专注。改革,依然是教育的时代强音。2016年,我们更加关注课改。将课改在报纸上的容量、分量扩大,以报纸为平台,关注课改之点、课改之人、课改之路,布点做事,凝聚课改人、课改专家、课改支持者,努力把“课改报”这个名头做强。

专业需要聚焦。2016年,我们将聚焦课堂、课程,聚焦重大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把好文章做足、好经验做透,传递教师需要的专业之声,传播教师需要的好做法好经验。

专业需要聚力。教师是中国教师报与生俱来的力量源泉,为1400万教师而生,为1400万教师服务。中国教师报扎根于教师中,生长在教师中,聚力聚智于教师中。2016年,中国教师报将继续为全国教师打造平台、提供舞台,汇聚教师之力,推动教育发展。

校长在成就教师中成就自己,教师在成就学生中成就自己。媒体人在成就读者中成就自己。这是中国教师的报纸,我们以师为友,在成就教师中成就一份报纸的未来。积极、善意、建设性,我们期待中国教师报的每篇文章,都有这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待我们为中国教育发展、为每个教师的成长发出积极、善意的声音,提供建设性意见。为中国教育变革而努力的人、为学生成长而费心劳力的人,中国教师报欢迎你!

我们以师为友,与每位教师一起坚守。这是一个变化、变革、颠覆出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多的时代,中国在改变,中国教育在改变,中国教师报在改变。但总有一些东西不会变、不能变。教育,更需要有一份沉潜之心,如冬日的大江大河,在平静中不懈流淌。坚守教育的核心价值,坚持鼓励学生向善向上,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分”,相信人类向上向善的力量……静水流深,以待未来。

任何个体的狂飙突进都是昙花一现,我们相信一份报纸的命运,因为它和1400万教师在一起。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份更多的耐心和沉潜安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教师报》征文

全文共 1545 字

+ 加入清单

献身教育 终生不悔

——读“徐翠梅:留守少年的守护人”有感 “对孩子的关心永远不变,为教育献身的初衷至死不改”这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她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爱护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徐翠梅老师。

2014年9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徐老师的事迹,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认识了这位爱心无垠的老师。11年里她担任过学校的语文老师,负责过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兼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充当过很多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2014年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她用老师的情、“妈妈”的爱滋养着在家庭教育中“营养不良”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度过了孤独、叛逆的青春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厚内涵,她是真正的“留守少年守护人”。在她的关爱和教育下,原本桀骜不驯、染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小亚考上了技校,成为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阳光男孩;在她的引领下,很多留守儿童看到了农民工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切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在她的组织下,留守儿童们参加过“集体生日庆祝会”、“‘保护环境,爱

我母校’的义卖”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她的默默付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度报道了这位优秀的“代理家长”。为此,她曾在大街上遭到很多家长的“围堵”,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这些让徐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快乐感、自豪感,让这位“代理家长”更加坚定了做留守儿童的守护人,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啊!

徐老师还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途经——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还至少给学生做3场心理讲座,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她的带领下,紫庄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义务做起了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

徐老师“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精神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紫庄中学的老师们,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上,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有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不断成长,就得有一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精神。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大群远离父母、孤独叛逆的留守儿童时,我们的爱心更显出其巨大的能量。徐翠梅老师也曾经说过“如果家庭亲情缺失,再得不到学校教育的弥补,那会耽误多少孩子的前途啊!” 做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因为只有充分关心孩子,才能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学会担当,真正成人成才。

另外,教育需要坚守。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徐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十年如一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实现为人师表、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目标。面对留守儿童,我们需要更多的坚守,坚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坚守“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品格,坚守“献身教育,至死不悔”的铮铮誓言!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说要有良好的教育,必先有优秀的教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像徐翠梅这样甘于奉献、孜孜不倦的优秀老师们。让我们也向这位平凡且伟大的徐翠梅老师学习吧,做一个“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优秀教师,为伟大的“中国梦,教育梦”增光添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做的是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最近我总是在想,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孩子们?现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如何才能让他们在学校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让他们在天真烂漫的童年过得更加快乐。在教育孩子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不能触及小孩子的心灵,不能感化他们,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一名老师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上课、备课、做游戏,留给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多。最近我利用休息时间,在认真仔细地阅读了多期《中国教师报》后,我感触很深。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但她却很快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她有丰富的内涵,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从事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加热爱孩子们。如果把一个班比作一个小花园,孩子们就是那朵朵各具特色的鲜花,芬芳的玫瑰,淡雅的兰花,华贵的牡丹,无畏的腊梅……朵朵花朵争奇斗艳,尽显独特魅力。而我们教师就是小花园的园丁,除草、施肥、剪枝……只有因“花”施教,才会百花齐放。《中国教师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只真正爱上孩子,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收获。爱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爱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细节,因为细节可以决定成败”。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有时候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爱的语言,爱的表达。《中国教师报》使我真正意识到,教育必须具备对孩子要有“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袋”、“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每位孩子们。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要多宽容。她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每个孩子,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因为这样的做法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

以上只是我读《中国教师报》一点点收获,我相信因为有了她的帮助,我今后的工作会更加出色,生活会更加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2011年3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中国教师报在博客中结识。精彩的高效课堂在李炳亭的博文中绽放,课改精神在任永生局长的字里行间呈现,在他们的身上,我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从此,我不再迷茫,不再消沉,开始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课堂。

5月,我进入了“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在这里,我找到了出奇制胜的治班妙计,学到了很多班级管理的知识。我开始学着写教学日记,记录教育教学的点滴。在各位版主的激励中,我参与了“香山夜话”的编辑与主持,积累了更多的课改经验。

会馆中,课改践行者们用行动诠释着课改,行走在课改路上的草根教师吕建斌,坚守课改“一亩三分地”的新教师庄华涛,辛勤耕耘“三权分治实验田”的胥加洲等教师,让我钦佩不已。循着他们的脚步,我踏上了课改之路。

相遇、相爱——追寻教育的本真

读报——我信心百倍。中国教师报处处闪现着课改人的勇气与智慧,“问道”、“课堂现场”、“我见”、“镇西随笔”、“网评天下”、“读报会”、“教育新观察”等栏目让我痴迷。每次拿到《中国教师报》,我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欣喜地品读着每一篇文章,浏览一遍又一遍,把精彩的段落抄在本子中,并写出读后反思。在这里,我读懂了教育,读懂了“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的内涵,读懂了课改,中国教师报传媒铁军用自己的赤诚之心践行着“课改人”的教育信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对课改充满了信心。

用报——让我在课改路上走得更远。《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成了我课改路上的“导学案”。我尝试着用这些课改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学着写导学案;相信学生,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双色笔、纠错本、活页夹”的使用,让学生学得更有效。自由地议,大胆地评,精彩的展示,学生的自信逐渐显露。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在我的课堂中落地开花。

相随、相伴——行走在课改路上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领导与同事对我刮目相看,身边的同事也开始读报、用报,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课余时间,我们常常一起学报,一起讨论如何用中国教师报引领自己的课堂,一起探讨如何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合作小组的建设,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增强评价的有效性等。我们在探究中逐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与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371 字

+ 加入清单

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位挚友互诉衷肠,它表述着你想说却未曾说出口的,它直接抚慰着你的内心,让你觉得那么亲切舒适。“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正如你所宣扬的那样,从我接触你的那天起,便对你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多少个日日夜夜,你成了我在这个学校最独特的陪伴。虽然你在我身边不声不响,可却填补了我内心里那份孤独。

翻看你时,我已习惯在一杯茶时,习惯了读的同时进行标记和摘抄,可这一次,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我想记录下来我的所思所想。在第586期的“总编七日谈”中,写到了怎么帮“下乡”的新教师,虽然通篇文字不多,可却深深地刺了我的心,文中所写的是那么的真切。

读着读着,我的思绪回到了2010年的那个秋天。怀揣着满腔的教育激情,带着还未褪去的学生稚气,来到了“彭塔”这个地方,这个我在23年前从来没听过的地方。一路上,我激动万分,在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后,车停在了一个旧旧的大门前,这大门,分明就像我小学时的母校,一眼望去,整个校园没有我所期待的活力的气息,真的是满目凄凉。就在那一刻,我的心透心凉,我无法想象我将怎么在这开启我的教学之旅。看着父母的车消失在眼前,泪如雨下。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几“缺”,活生生

的生活,样样都缺的生活。而就是在办公室等待安排时,我们有了此生的第一次相遇。五年了,如今的学校有了些许的改变,学生们住上了崭新的宿舍楼,有了干净宽敞的食堂,吃上了营养餐,作为老师的我,又有了什么改变呢?五年了,我已成家,因为距离的关系,我还如从前依旧过着单身的生活;已从“两扇门、四扇窗”的大屋搬进了“一扇门、两扇窗”的小屋;每月拿着1500多块的工资,坚守在我爱的地方……

五年了,很多事情都变了,可不变的是你的陪伴,在最初的时光里,在思家情绪最浓时,在两次经历丧子之痛时,把你捧在手心里,一滴滴眼泪打在你的身上,湿了一大片,虽然你无声无息,可你说得都一次次敲打在我的心上,使我有勇气坚持下去。在别人眼里,网络的时代,一份报纸能带来什么?对于别人也许你只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对于我,你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一名平凡的特岗教师,我现在什么都缺,但唯一不缺的是想把我的学生带出去的决心,我们没有城市教师有利的条件,我们却丝毫不输对教育的那份爱,面对生活太多的曲折,我选择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我的学生身上,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快乐,能够学有所成。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可我习惯了静下心来看看自己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我喜欢拿着一份报纸一杯茶的时光。有太多的行业令人趋之若鹜,人们看到的

更多的是其所包含的利益价值,可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它叫“特岗教师”,虽然只占教师队伍的一小部分,可却付出自己所有,待在一个什么都很缺的地方,努力创造着什么都不缺的生活,脸上显露的是不与年龄相符的成熟,过着单调的生活,却依旧笑容满面,因为我们的心是幸福的。

谢谢你,中国教师报,谢谢你一直的陪伴,谢谢你在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谢谢你让我吐露自己的心声,我承认现在的条件很艰苦,我承认我所经历的痛,已让我的心千疮百孔,可我知道我还能站起来,看着我的学生,他们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他们离不开我们,而我也离不开,选择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中国教师报,选择了你,我愿你能一生相伴,我愿你为我的教育生涯继续保驾护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你是渲染教师情感的纽带,你是拓展知识的智者,你更是我们的知心朋友。

于是,从遇见你开始,就对你一见钟情。

是你,在从教路上一直与我相伴相随;是你,教会了我如何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你,让我懂得了教师生涯的真谛。

感谢有你——《中国教师报》!

是你教会我——做个有童心的老师。

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成为学生的玩伴。

那就要有一颗童心,拥有孩子般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他们所喜欢的,这样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如去年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如果我们不去看看,不去了解了解,那么就不知道孩子们的所见所感。

我们看了的话就会和孩子有共同的语言,自然也会让孩子们欢呼雀跃:“哇塞,老师你也知道啊,那你喜欢喜羊羊还是灰太狼哦。

是你告诉我——做个大度的老师。

要有容忍学生犯错的度量。

世界上没有人不犯错。

每个人都从失败和错误中不断成长。

想想我们的年少轻狂,想想我们的豆蔻年华,再想想想作为老师的我们曾经流逝的学生时代,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有的错误可能是一模一样;有的可能只是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有的可能比现在学生犯的错误还严重、、、、、、如果是你犯了错误,你希望老师会怎样处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好的老师要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要大度,要宽宏大量,做到以德服人。

是你提醒我——做个快乐的老师。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谁愿意每天看到冷冰冰的面孔?跟人握手时,有哪个愿意每次握到的是只冰冷的“死鱼手”?谁愿意每天看到眼里充满了怨恨、失落的眼神?有谁愿意听到斥责的话语?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我也认为快乐是拥有一张灿烂的笑脸,能用笑脸迎接每一个黎明和暗夜;快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该干活时干得动,该吃饭时吃得下,该休息时睡得着;快乐是自己的心中有一颗太阳,不论遇到好事歹事我们都会用阳光的心理去面对。

快乐的老师带出快乐的学生,快乐的学生影响着他的家庭,孩子们不就能快乐地成长吗?

是你勉励我——做个无私的老师。

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不求回报。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一个人发自肺腑地、心甘情愿地帮助学生,本身就很幸福了,还需要什么回报呢?

是你指点我——做个赏识学生的老师。

每个孩子都是宝贝,要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

你若能对学生充满爱心,就能成功地获得对方的爱与尊重。

赏识学生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潜能。

有你在,希望和信念就会放开心扉。

有你在,就有温暖的春天。

感谢有你——《中国教师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励志人物故事:被60家出版社拒绝之后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萧伯纳说:“被一家出版社拒绝,并不是多大的事件。但如果被60家出版社同时拒绝,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打击。幸运的是,我坚持了下来。”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925年,69岁的爱尔兰着名作家萧伯纳,凭借《圣女贞德》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许多人可能都没有想到,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他,却在一开始写作时,遭遇到5部小说被60家出版社全部拒绝的尴尬。

由于家庭贫困,他早早地便辍学回家,非常勤奋地进行着小说创作,并在短短6年时间里写出了5部小说。不过,令人沮丧的是,当他满怀希望地将这5部小说寄给60家出版社寻求出版时,无一例外地遭到无情地拒绝。

看到儿子遭受如此大的打击,母亲心疼地劝说萧伯纳放弃这条艰辛的创作之路,并表示,她可以挣钱养活他。就连已经和母亲离婚的父亲,在闻讯后,也赶过来劝说萧伯纳。父亲怜惜地握着儿子的手说:“实在不行,就改行做其他事情吧。”那一刻,萧伯纳感觉,自己也许真不是当作家的料。

有一段时间,性格内向的萧伯纳都不敢轻意出门。因为只要他一露面,人们就在他背后指指点点。有人甚至讥笑他,称他为“创作了5部名着的大作家”。那一阵子,萧伯纳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然而,不服输的萧伯纳坚信自己在文学道路上不会失败。他寻思,既然小说创作的道路不好走,自己为何不能从戏剧方面寻求突破?他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地写下去。事实证明,萧伯纳作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抉择。

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剧本的创作。短短几年,他创作的《不愉快的戏剧》等戏剧,不但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篇章。

1925年,萧伯纳最终则凭借《圣女贞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半年后,他便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引起一片赞叹之声。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萧伯纳说:“被一家出版社拒绝,并不是多大的事件。但如果被60家出版社同时拒绝,却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打击。幸运的是,我坚持了下来。”

任何伟大的成就,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2137 字

+ 加入清单

原来曾经在《中国教师报》上读过有关《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介绍,但是并没在意。

这次在学校“慢教育”读书俱乐部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被奇迹的创造者雷夫教师的事迹深深感动。

一开始读的时候,很是诧异,诧异美国的教育跟中国的教育近似,也有应试教育,也有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困惑。

诧异美国竟然有雷夫这样的教师。

读完之后,觉得好教师是教室奇迹的创造者,学生有幸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有它的特殊性。

学生走进教室,接受教师的教育,这个课堂完全就是教师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对受教育的学生至关重要。

有时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择校行为,说到底是选择教师。

一些孩子,他们有幸在教室里遇到像雷夫那样的教师,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方向,改变了高度。

雷夫老师将56号教室打造成一个充满欢乐、脱离恐惧的地方。

他以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们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

他以热忱的教育态度,将小小的教室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

除了自然、数学、历史科目之外,他们尽情享受莎士比亚,经济学与摇滚乐。

通过走近莎士比亚、班级特有的经济制度,他让孩子们了解到团队合作和语言的力量,以及正确处理金钱的态度。

雷夫老师与孩子们早上六点多钟就开始上课、下午五六点钟才离开教室,寒暑假学生们也自愿到学校学习,这一切听起来一定让老师和家长们觉得不可思议。

雷夫老师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学生们如此着魔他是如何办到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对我们做老师的很有启迪,我们也可以尝试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想要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是一项值得终身追求的事业。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的职业观,热爱这个职业。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为他着魔,为他付出。

教育是一项艰苦的的工作,任何一个好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事业的,并且矢志不渝,终身追求。

雷夫老师在自序中写道“在过去的近1/4世纪里,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一间教室里,这间教室又小又破。

”没有对教师事业的最求,他是不可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56号教室。

他对教育和学生有信徒般的坚持,父亲般的亲切,还有哲人般敏锐、专家的自信、战士的勇敢,他拥有智慧,拥有力量,所以他能创造奇迹。

其次,要做一名既智慧又成功的教师。

雷夫老师有个忠告:并不因为辛勤劳动就意味着你们是非常优秀的教师,这只代表者你们在努力工作而已。

虽然雷夫老师是一个比任何一个教师都更加努力的工作,他是这样度过他的教师生涯的:

从早晨八点开始一直到下午三点钟,一直在教四十个四年级的孩子,一周工作五天;

每天早上六点半到学校为那些希望用一个半小时来学习数学的孩子们做准备;

放弃休息和午餐时间,教二十个孩子弹吉他;

放学后直到下午五点,和五十个孩子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

每周有三个晚上努力工作,从下午五点半开始一直到深夜;

每周有两个通宵工作的日子,从深夜十一点一直到凌晨五点钟;

每个周末从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两点一直在工作;

假日中的每一天都无偿的教学生,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五点钟;

筹集足够经费为孩子们购置额外用品;

每年带领孩子们到华盛顿旅游一周;

还要带孩子们去俄勒冈和圣地亚哥参加莎士比亚戏剧节。

罗列雷夫老师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的努力勤奋,也会产生疑问,他的时间从哪来?他的钱从哪来?他的莎士比亚教材从哪来?孩子们怎么出去的?这些问题,雷夫老师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也让大家分享了一位好老师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充满智慧,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想要成为一位好老师还要以身作则。

雷夫老师写道:我了解,要想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必须得让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我要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我永远不想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易沮丧、易泄气的人,不想让他们被已经遭受的挫折和失败打倒。

现在我了解如果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我必须得先成为一个他们眼中从未见过的勤奋之人。

如果我希望他们仁慈和蔼,就一定要让自己友善待人。

教育就是要以身作则,而非言辞说教。

我们做教师的从雷夫的话中可以知道东西方教育都是注重言传身教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做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四,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还要点燃孩子们阅读激情。

雷夫在书中写道:阅读是学校最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课程。

如果孩子们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高。

雷夫老师注重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教材,精心策划究竟带孩子们怎么读,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书中还写道:如果您希望学生们最大限度的挖掘他们的阅读潜力,就必须要以身作则,请你先做一个表率,制定一个让人兴奋、有挑战性、同等重要且与自己相关的阅读计划。

孩子们需要成年人的大量引导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读者。

阅读如此的重要,指导是如此的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么办?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阅读面窄,书读的少。

可是我们教师做了什么呢?你指导学生读书了吗?你推荐学生读什么了吗?你给学生做表率了吗?你自己读书吗?联想我们学校正在推行的“悦”读积点活动,希望我们的教师先行动起来,走进图书馆,成为爱读书之人。

也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看看这本书,像雷夫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书看完了,感慨远不止以上四点,我思故我在。

愿我们都能像雷夫老师一样成为一位好老师,成为教室奇迹的创造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435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负担每每压迫着我,让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每当心静的时候,一切都沉静下来,我就会捧起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凭着她那贴近一线教师生活那一篇篇教学心得、随笔感悟,我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曾记得那一次次的忘我读报,仿佛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幕幕教学情景,让我一次次的找到了做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我庆幸拥有这样的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我校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几个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学校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嘛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嘛。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休闲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不知不觉中,《中国教师报》陪伴我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有你在身边我总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过得充实。你那如阳光般的温暖仍在温暖着我一颗年轻灼热的心,你那甘露般的雨露仍在滋润着我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拿什么来形容你呢?我的《中国教师报》,你像一座大海的航灯,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照亮我前进的方向;你像是我的慈父,教诲我的同时又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你更像是我的一位老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你总是给我最新的知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和我是如此的亲近;你是我的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因为在这里述说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你都不会让我的期盼失望,闻着你散发的清香总是可以让我激情满怀。有你,总是可以让我信心十足,让我在这最平凡而又最光辉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你的陪伴,我一定会更出色!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更稳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教师报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编辑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心情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起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内容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学生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必须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全文共 1019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一个多月以来,除了每天坚持忙碌而充实的工作外,还在课余时间为自己补充些精神食粮,其中中国教师报给予我了不少养分。

课堂上为什么要关注倾听呢?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双向的,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听得专注且不时有反馈时,教师往往更容易灵感迸发,激情四溢。新课堂中,展示环节的关注者,不仅仅是展示者,甚至可以说,倾听要比展示更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有时,教师对于展示会花费很多精力去培训,却常常忽略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关注。课堂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传输,更是情感的碰撞。没有了倾听者与展示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新课堂的展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倾听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倾听者要全身心地感受展示者在展示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倾听是对一个人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挑战和训练,是逻辑的归纳、综合、演绎的过程。因为倾听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所以倾听可以使学生的心智越来越发达。此外,倾听也是一种关怀、一种品德。

那学生倾听时要注意什么?首先,倾听者要表示出诚意,身体坐正、面对展示者,露出笑意,等等。即使展示者的讲解零散甚至混乱,倾听者也应该耐心地等待对方把观点表达完整。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不相同,这很正常,但尊重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必备的素质。

其次,倾听者要适时地对展示者进行鼓励和理解。每个展示者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支持,因此,在双方对话时,如果倾听者在语言中加入一些如“对的”、“是这样”的短语,都能给展示者带来自信。

最后,倾听者要适时做出反馈。展示告一段落时,倾听者的激励性反馈,会给予展示者极大的鼓舞。当然,有时不恰当的反馈也会不利于双方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穿针引线、双向沟通的工作。

回到自己的课堂中,虽然我一直在坚持“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并尽力完善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但是扪心自问:我对学生的倾听重视度够吗?平日里,我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展示方面,认为展示的好坏决定课堂的效果,但真正是这样吗?

就在刚才,我在电脑前静坐了1个小时,脑海里不停的浮现出我和学生们上课的场面,可回忆了很久后才发现我的情绪变化完全是因为学生们的展示,而不是倾听···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明日上课,在保证课堂流程顺利进行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们的倾听上,因为中国教师报让我知道:倾听是一个情感投入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心智越来越发达。此外,倾听也是一种关怀、一种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