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知识与道德的作文【推荐七篇】

浏览

2294

作文

7

篇1:知识与道德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是一双无形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一扇窗;道德是一扇窗,窗外是蔚蓝的天空;道德是一片天空,它孕育着无数纯洁的心灵……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就比如说,我又一次去坐公车,因为那辆公交车上非常的拥挤,在我上公交车时已经只剩最后一个位子了,车又开了几站,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奶奶上车了而车上却没有位子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丝难色,我心理想:我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跤怎么办。我心里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在争辩一样,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要做一个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呢?再说了,坐在位子上比站着舒服多了。”小天使说道:“快给老人让座吧,老师上课时不是经常说要尊敬长辈的吗?” “让!”“不让!”“让!”“不让!”“让!”“不让!”“让!”“不让!”“让!”……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中不停的争辩。想了一会儿,我决定了,给老人让座,因为老师经常说让我们做一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小恶魔的诡计没有得逞,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于是,我便鼓足了勇气,对老奶奶说道:“奶奶,你坐这儿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真是个好孩子。”在这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呢!

道德有时是不易察觉到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说不定你就已经有了道德。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又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小区的路上骑车,我突然看到,有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屹立”在路中间,差点扎破我的自行车轮胎,我并没有抱怨,只是走下车去,捡起那枚螺丝钉,把它扔进了垃圾桶……

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是需要我们一生去不断学习与更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知识与道德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

我们国家的人民却往往缺失了这些最重要的:礼仪,道德,正直,诚信,人文精神……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足,胡锦涛爷爷不也提出了“八荣八耻”来勉励我们,让我们有好的道德观念和思想。八荣八耻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每个公民的一举一动,让每个公民分清荣辱,树立崭新的社会风气;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启明星。八荣八耻也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代表了人们的道德观,它是中国不断进步的诠释。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出租车司机徐国平捡到乘客方女士丢失的新手机,通知方女士,方女士没有时间去拿,他就让妻子送到方女士的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作出了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举动,这种拾金不昧的良好品质是令人震撼的,让人折服!我们学校里也发生过数件这种值得人学习的事情,就拿我的小学同学叶致远来说吧!在一天下午,我们上完音乐课回到教室,途中,他捡到了一只皮夹,内有现金百余元,他毫不犹豫的上交给老师。事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将钱占为己有呢?”他果断的说:“如果我把钱占为己有失主一定会担心的。”作为一个学生他能够为他人着想,把别人放在第一位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古人曰:“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无耻、是卑鄙。

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他会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拾金不昧,不迷信爱科学,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更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周恩来,孔子,邱少云,雷锋……死而后已,认真对待学习,坚守纪律,为人民服务。这些伟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方向,是我们的启明星。但对于我们来说,热爱祖国不一定要气壮山河,我们可以随手捡起地上的每一张纸,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老人让个坐,在生活上不攀比……只有做好这一系列的小事,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一个当值无愧的学生。

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良好的道德观,有健康的思想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履行我们的职责,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当社会主义的文明标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光大,使八荣八耻在每个人心中永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知识与道德

全文共 3007 字

+ 加入清单

知识是指人对事物的经验或对事物原理在某种程度上的认识。道德是指人类对善与恶的评判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众人所约定的行为规范。

“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虽然道德是一种判断标准及行为规范,但是,无论是从道德的概念还是其标准及行为规范等内涵而言,道德本身就是善。因为人的本体实相面向之一是善,而人性是理性与良知。人的良知正是基于人的善性而呈现出来的具备着这一特性的品质和秉性,理性既是理念的外在表现,又是良知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规定性和建立及发展。从另一方面说,理性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和实践人的良知或者善。尽管道德在一些不正常的人类社会里面被歪曲为杀人的借口,如古代的倍葬、近代的枪杀“反革命”或以国家或集体名义来杀害无辜。然而,这些盗用道德概念的本身却是罪恶的代名词,本身就已是违背了道德原旨的,自然是伪道德的所在——这就是所谓的不同阶级有不同道德。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是善,而迫害无辜则是犯罪,是恶行,当然更是违背道德本质的事情。如专制统治者一边在屠杀民众,一边则又在高喊自己代表道德,这算是什么东东?这真的就是道德?你信了吗?因而,道德便成了对善为的肯定与对恶行的否定之评判标准。所以,道德的本质是善,并非其它甚至是为恶。

道德是良知与理性等人性在人身上的一种本质反映,该本质主要集中在人对善恶的性质认识及判断标准的层面上。而人对世界整体及善恶的认知又来源于人的知识结构;虽说良知是人的天性,但人的良知天性还要备受人的综合知识影响下才会产生相应的判断标准。因为人自从一降生开始便已被物化,物质世界的知识对人先天的本性影响深刻至大,而人便是在物化下维持着自己的本性——善(良知),良知则是人受物质巨大影响下仍保持着的人之本性。可是,正确客观的知识又是人恢复和保持自己本性的基础和条件。知识是人的经验及人对各类事物原理的认识。它是人了解世界的阶梯,是构成人思想的内容及结构,也是思想境界的基础。即道德虽然只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某一方面内容,而且,很多知识在跟道德的内涵上又是没有直接的关系,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但是道德又是知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思想境界的反映和提升基础,如对物理终极研究的真相就会令人了解到自然只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场和质料,精神才是主动的宇宙主宰和第一推动力。因为排斥力、吸引力及化合等原理皆是神预先所设计的法则。爱迪生说:“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对于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总应该接受。从万物表现的情形看,宇宙实在是万能者意志的伟大成绩,假如否定上至全能的存在。我们是在亵渎了自己的知识。科学与宗教同一根源。”唯物论只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象化的片面认知观。因为无论物质内在存在多复杂的结构都只不过是精神的设计和表象,而目前的人类科学水平只针对于这种表象原理上(宇宙精神的设计)的认识,这就是宗教与科学是同一根源的意思。这也是世界上一些大科学家和艺术家基本上保持自己本性、良知、道德及领悟了人生哲理的原因所在。当然,那些未受物质污染而变质的人们也能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和良知。

我们知道,道德是人对善恶的性质认知和界定标准及行为规范地评判,是人对自己本质及维持社会关系正常化道理的认识。就人的先天本性来说是善,恶乃人于后天中受物质污染才产生的,是违背了人原本意志的行为。就人类的属性(人性)而言是良知与理性,贪婪是人因对物质需要的依赖和物质便利的沉迷,并在智力的加持下所产生的对欲望无限膨胀的迷失了自己的心理。因此,道理对于人而言,既是一种本质,又是一种认识。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讲,道理应是隶属于人类的知识范畴之一,只是专门针对人在善恶及社会关系等认知方面并在日常社会生活当中付诸了行为的内容。而人类社会中相当多知识则由于与道德没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便没有或很少斥诸于行动,这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上并不需要去应用它,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最多只是在间接上才对人及人的道德才会产生影响,如人对物理学及天文学的终极认识产生了回归本我的认识——善及人是神的一部分;或良知被蒙蔽下利用激素来养殖肉食类等罪恶,而这,知识也只是成了一种被利用工具而已,而非人的品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及生物学等知识可以对人的道理产生间接影响,则是当人在穷通诸类知识的终极真相之后,才了解和明白宇宙及人的真相,从而回归于自己的本性——善。善就是宇宙与人的实相面向之一。正因此,那些大科学们才最终转向为虔诚的宗教徒,如牛顿。

天文学家哥白尼说:“假使有一种科学能使人心灵高举,脱离世界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因为人类见到天主管理下的宇宙时,必定要见到一种动力,催迫自己趋向于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的善德,从万物中看出造物主确是真善之源。”

道德与知识的关系是德跟才的关系,这是当知识尚未转化成为人自身一部分及成为人品质之前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人的本质与知识对立的分离状态,这时的知识就只是相当于人的一种工具而已,而非人本体中的思想内容。道德不仅是一种认知标准,更是人的内在品质,是从知识与自我良知地融合下转化为自身一部分之后的结果,当人的本我意识没有被蒙蔽下保持清醒本我意识的融合知识的状态。因而说,知识是思想境界及提升思想境界的基础。人如若处于迷失自己态势下,他又如何能够正确地运用知识?如何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成为自身思想境界的基础?另外,知识作为道德的基础,这又因为世界观是人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相应地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詹显人的良知及发展和并发出人的理性。而错误的世界观则往往令人的良知备受了蒙蔽,随之,人的理性也会遭到扼杀。

道德主要来自人先天的善(良知),良知是人的天性;并应用和发挥在人的理性方面。知识是构成人认知世界的总体观点,即人的综合知识整合下的观念: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世界观。而人的综合知识应受人良知的统摄,失去人良知对知识的运用和统律,知识就会被物欲所迷惑和误导,成为被物欲控制的工具,如激素、三聚胺青、塑化剂等盗用到食品方面上。科学是人类在物界中印证自己本质及神所在的知识和方法之一,如运用量子物质学原理解释精神现象、采用红外线摄影机或其它科技设备来摄像和证实精神图像存在。此外的途径则是感悟体证与通过灵媒勾通。

正确的知识来自清醒的意识,受污染和迷惑了的意识所产生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内容,如受限于物质的片面表象化的唯物论、拜金主义等。正确的知识是通向认识自己的阶梯。因此,知识就是道德的基础,如对自由和平等理念的确立。客观的知识(真理)是理念内与外统一、概念与实践统一的反映。而理念是宇宙及人精神的蕴涵,是人灵魂和思想的本质。德与才的对立是人对理念的肢解和分离,德与才的融合是人对理念的回归和融合。当德与才发生对立时,如此才会造成“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为当道德与知识发生分离的状况时,道德不仅成了衡量人本质的标准,而非人的本质;知识也同时变成了一种工具,而非人本质的基础。工具性的东西当然是远远不能跟自身本质来相提并论之——“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当知识与道德融合为一体时才是人完全的状态,才构成了人的本质,而这又是理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知识与道德的作文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对于学问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东亚的教育制度,很死板,只看重成绩,从而忽视了道德

学问高道德就一定好吗?对于学问,我们不能说不学,也不能一味的不讲究方法的死学,所谓不讲究方法,指的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我们为什么而读书?现在我们读书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成绩,为了更好的前途,很少再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响起,这种教育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束缚了我们的心灵。一些知识太不切合实际,为了学而去学,只去追求所谓的成绩,而最重要的道德却被淡视。

一个从北大毕业的学生到动物园,将一瓶浓硫酸喂一头狗熊喝下去,硫酸将狗熊的胃腐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很平静的说:“我就是想看看它那种痛苦的死去的表情。”他对于死这个词语完全就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又何谈道德二字!同样,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对其父母大打出手,一个个真实的事例,直接反映了现在教育的不足,我们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我认为,我们应该纠正教育的方法,毕竟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就算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道德,又有什么用呢?一个没有道德的民族,又何谈什么强大繁荣呢?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争取做到一个学问与道德并存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知识与道德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我记得罗曼。罗兰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是啊,人就好像是一棵树,道德是根,能力是树干、知识是枝叶。我们要以道德为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施展我们的能力;才能够让我们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我们从小学起就开设的思想品德课,那么思想品德是什么?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础,你拥有良好道德意识,便拥有了无价的道德财富;能力是将知识加以运用出来的一种表现;知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人生中获得真理。

一棵树最怕什么,就是怕树的根腐朽,即使它的枝干有多么高大枝叶有多么的繁茂,也逃脱不了悲催的命运。

前不久的瘦肉精事件,相信大家还铭记于心。与瘦肉精事件有关被告人都一一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第一被告人刘襄被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奚中杰获无期徒刑;肖兵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陈玉伟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刘鸿林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我们有谁能说,他们这些被告人没有能力,没有知识吗?如果他们没有,那么怎么会有昨日的成功业绩,昨日成为老板的事实。他们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没有作为人的基础:道德。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我想那些制作瘦肉精的人已经良心泯灭了,他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全部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没有良好的道德,即使你以前很成功,没有人可以为你担保,你以后也会一样的成功。然而,拥有良好的道德,是每一个人成功的基础。

一棵树,只要根基好,不腐朽,那么不管他是小树还是大树,都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奉献。

吕家科,76岁,1992年4月离休,离休前为生活福利部党总支书记,离休18年来,他离而不休,担任离休党支部书记,热心为老干部和周围群众服务,不计报酬,发挥余热,奉献企业和社会,辛勤耕耘,晚霞生辉。这是一位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退休后仍然乐于付出不求回报是他良好道德的表现。

20XX年5月初,从南昌市兴隆巷传出消息:18岁的彭非非被保送上清华大学了!一时间兴隆巷沸腾了。彭非非3岁时,父亲因贩毒被判处无期徒刑,母亲也因贩毒被强制戒毒。父亲将小非非托付给60多岁的邻居余玉女抚养。15年来,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俩,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终于苦尽甘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怎样一位奶奶,如果没有她良好道德,去抚养彭非非,照顾她,培养他,彭非非或许已经成为了流浪儿。余奶奶用道德、良心培育了彭非非,彭非非用人性中最深沉的爱唤醒父母的不归之路。我祝愿彭非非一家早日团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大树有大树的用途,小树有小树的用途,只要不是根基腐朽的树,那么我们就可以发挥我们的价值,做有意义的事情。一棵大树是由坚韧的根系、高大的树干、繁茂的枝叶组成;一棵小树虽然没有高大的树干、繁茂的枝叶,但是他有坚韧的根系,在风风雨雨中不会动摇。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成功的人,必定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实的能力与丰富的知识,他就可以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

让我们做一棵好树,以良好的道德为根基,丰富的知识为前提,坚实的能力为支柱,去创造美好的明天,奉献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知识与道德

全文共 1309 字

+ 加入清单

这周是道德文明周,那我们也活跃一下,探讨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自我对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重视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不管是对个人还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由此可知,行为品德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道德,是一种爱心,当别人在需要帮助时,给予最真诚的帮助;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智慧;道德有时是只是种诚信,踏踏实实地生活和做生意。 道德有时是渺小的,多做一个动作,多说一句话,你就已经获得了道德。道德无处不在,往往通过一些小事得以确实的体现。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呢?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时期的刘备曾经以此教导过他的儿子。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有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讲个人自由,懂不懂道德文明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确,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自由度大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文明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道德文明要求更高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此外,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必须学会做一个文明之人。那就要学会就要会用文明语,做文明事。再简单地讲就是要懂礼貌,明事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如果不能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就不能真正做一个快乐的人。文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时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学问都重要。对我们待人处世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珍贵的感情。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应该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

道德无处不在,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就时刻体现着我们的道德,那么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无需做作,我们只用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肯定自我价值。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知识与道德议论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知识与道德的作文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说:人才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知识也就是木,而道德则是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需要的往往只是树木,树枝。因为它们可以被加工成各种木制品,也就是所谓的“有用”,而深埋在土里的树枝大凡无人问津,因为它对于人们而言,实在没有多大用处。难道真是这样吗?若没有根基扶持,大叔哪能迎风不倒?若没有根基吸收,大树哪得甘露养料?若没有根基支撑大树哪来繁荣生长?

同样,若没有道德作为根基,知识由何而来?又有何用?现在社会中人们往往只看重人的知识,只是越丰富,便是人才。殊不知某些看似粗大的树枝却因根基腐烂而只剩一张树皮。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道德比知识更重要。那位化学“尖子生”在平时或许是人人称道的优秀学生的典范,因为它有丰富的化学知识。但他运用所学知识,“研制”出毒品配方,并以别人的名义公开出售时,恐怕没有人再会称赞其为好学生了吧?

树根腐烂光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而一旦发现,再好的树木也没有丝毫用处。唯一解决的方法只有从树根上防止腐烂。人也要从道德上防止被危险的思想侵蚀。对于人才的僧另,智慧是木,道德才是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