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优秀20篇】

浏览

7211

作文

38

篇1:辛弃疾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辛弃疾壮志难酬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读了那么多关于辛弃疾的词之后,知道辛弃疾的壮志难酬吗?如果不知道,今天小编就给你们讲一下辛弃疾壮志难酬的历史典故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tuozhou)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此外,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给辛弃疾的一封信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辛弃疾大师:

您好!

记得还是孩提之时,父母常对我提起您,说您怀着一颗对国家的赤诚之心,是令人敬佩的大师。懵懂的我默念您的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接触您的作品,也第一次知道了您的名字是怎样一笔一划,带着特别的情怀用心写出来的。

初读您的《采桑子》,便有一份亲切地认同之感。“少年不识愁滋味”,是的。我们正处的繁锦年华,无拘无束地享受着青春的美好。我们不用为衣食起居发愁,父母会为我们安排好一切;我们不用为挫折而沮丧,因为父母给我们最好的慰藉。的确,我们年轻,不知愁为何物

可是我转念又想:因为年少,我们便可以不负担的成长的责任吗不是的。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思想一天天的成熟,所承受的责任应一天天变重。刚进初中的时候,学习与工作巨大压力一下子让我有些不适应,每天回到家就是做作业,学习,别的什么事都不干,妈妈好几次让我帮她做家务,都被我一句“做作业呢”给搪塞掉了,我也渐渐觉得学习是我唯一的责任。后来读了您的词,深入地去思考了,又从各方面了解到了许多所谓“高分低能”的例子,我渐渐意识到应该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次活动中磨练自己。我也不应该逃避,这些都是我成长的必然承受。

于是,吟诵着“爱上层楼”,我带着年少轻狂的满满冲劲,向着理想努力,坦然去迎接理想的朝阳。记得去年校运动会的时候,看台上的同学拼命地扯着嗓子为我喊加油。他们的呐喊助威是那么的有力,我很受到了鼓舞,倾尽全力。今后我也会带这份感动,去迎接未知的岁月到来。

无论阳光风雨,我都不怕。因为我拥有最勇敢的拼搏,最真诚的友谊,最珍贵的年少青春。当时的您,也是一样的吧谁都有年少轻狂的美丽岁月。

“为赋新词强说愁。”也许您也是因为年少而生出了一份莫名的忧郁情结吧。淡淡的憧憬,淡淡的迷茫,全都是青葱岁月给予的附带品。而您期待的是等到苍颜白发时,回首凝视,发现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当名利淡泊心间,那是一份多么可敬的坦然与宁静。即使愁,又何妨愁的多,愁的深,却可以沧海一声笑。除了一点无奈,更多的是人生的豁达吧

很多东西,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就像此时的青春。多少人叹青春易逝,多少人悔青春已过,多少人希望能够重来!所以,我想您也是想告诉我们:不能再浑浑噩噩地虚度下去了。

我不能在“不识愁滋味”中挥霍青春,不能在“强说愁”中虚度青春,更不能等到叹“天凉好个秋”的时候后悔青春的时候不去拼搏!

近来又读您的《青玉案 元夕》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焉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初解这是一种惆怅,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心系之人却就在一旁,可现在觉得这是一种浅见,这该是怎样的一份清高!您的热忱,您的坚持,不就是一种对理想的“众里寻他”的执著追求么

谢谢您,辛弃疾大师。您的作品带给我更深的思考,让我不再迷茫,懂得了去拼搏去承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我将在生命的舞台上挥洒短暂的青春,留下最美最纯最刻骨铭心的记忆!

遥祝安康!

____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扩写辛弃疾的《破阵子》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梦回仙游,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来到了辛弃疾的体内。无奈之下先检查一下你的记忆……我不禁为他这种报国心切的人感到悲叹。

一天晚上,我起来挑着灯观摩我的宝剑。“呜~!”一声悠扬高昂的号角把我惊醒,“啊!原来已经是早上了。”在军营里,将领们分赏给部下大块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啱嗮雄壮的军歌,令人战意大起。秋高气爽,将军在战场上检阅着这支“百战之师”。不禁有一点山雨欲来风满楼。

战争如同火药般引爆,双方互相厮杀。战马像的卢一般飞驰,利箭如同流星般在陨落,又如死神之手般收个着人们的性命,弓弦像震雷一般惊响。场面极其混乱,看着敌人们的头部飞起,不禁觉得十分畅爽。“让你们这群金牙狗(金兵)来咬我,哼,这就是下场。”我不禁在心里这般恨恨地想着。

战斗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我的雄心壮志不停地激发,若能让我自由驰骋沙场,将来一定能帮助君王恢复统一中原,铸成千古不朽的霸业。叹!可以我已白发苍苍。

梦醒,我还在家里,这一觉睡得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作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一个宁静的晚上,美丽树林中,明明在开心地玩耍着,地上铺着浓密的一层树叶,走在上面“咋咋”作响,听起来似乎如同一首悠悠的小令。

清凉的夏风徐徐吹过,明明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站在路中间,张开双臂,似乎在迎接那习习的风,心想:“这真是一个美好的的夜晚!真是舒服极了!”月亮越升越高,早已从枝头下升了起来,经过树梢,喜鹊不愿将这样美丽的月亮遮挡住,不由得“扑啦扑啦的”飞走了。蝉——这个音乐家,也弹奏了起来优美的乐章,有节奏的“吱—吱”的叫着。明明觉得这似乎是在听一曲优美的演唱会。这时一阵光照了过来,随后隐隐约约听见了一阵说话声和脚步声,明明不仅觉得这美景被破坏了,只好耐心的等着这几个讨厌的人赶紧走过去,明明不禁心生顽皮,突然跳出来,大叫一声,跑走了,把这几个人吓了一跳,赶紧跑走了。明明调皮的笑了一下,他走到麦田边上,闻到了一股稻花的香味,是那样清香,明明禁不住坐了下来,想一想自己的心事。抬头看看,漆黑的夜空上,点缀着几颗星星,那明亮的月亮显得格外耀眼,附近的山前,飘洒着几滴雨点,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清亮透彻……明明陶醉在了这景中。只听见土地庙边上的树林里传来一片片蛙叫“呱呱”与一群小孩童的玩闹声,明明又恢复了那儿童的天真。飞奔着,欢呼着,跑到那小溪的桥上,呼喊着伙伴们,招呼他们来这里玩,一群人在这小山窝里,尽情的奔跑……

在这样一个夜晚,望望那寂静的天空,闻闻那甜美的稻花香,感受着欢乐的气氛……在这样美丽的夜晚,有谁能不陶醉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故事

全文共 1980 字

+ 加入清单

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tuōzhòu)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辛弃疾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最为大家熟知的词人也有很多。而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为主,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他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在于,他出生时北方早已被女真人占领了,在他父亲的“登高望远,指画河山”的熏陶下,就产生了恢复统一的雄心壮志。以及在后来看到了女真人的霸道残忍,于是对恢复中原的壮志更加的确定了。辛弃疾长大后,为了恢复中原初次来到南方,拜见皇帝。可是他并不知道朝廷的软弱无能,以至于他的出色的才能和豪放的雄心壮志,恢复中原的愿望,无法再这样畏缩,腐败的官场上立足的。他也十分羡慕那些归隐的诗人,对于这些内心毫无波澜。

辛弃疾也不是所有的词抒发的豪情壮志,他的婉约词也十分的出色。我最喜欢的词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是词人从北方初次来到南方是,看见祖国的大半个土地被那时的侵略者所践踏。“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在这些年的经历和所遇见的人,没有一个是为国家而担忧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可能是词人对自己的安慰,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一定有和我一样对祖国的安危而忧愁。或是作者想凭借“那人”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孤傲的性格。

这首词开篇就写“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出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街道都是欢声笑语。但是作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写景,而是为了反衬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或者是词人自己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再写“那人”就是为了能够更加的突出词人对那人的向往。再“那人”身上体现了词人所追求的情感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辛弃疾的词感染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后人们,也让大家对辛弃疾的词刮目相看,他的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也影响了很多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将记住辛弃疾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那台古老的历史放映机,投影着那位古人陈旧的身影,但见把栏杆拍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位古人,少年的他不谙世事,中年的他遍识愁味,老年的他回首一身,坎坷多磨难。他以武起事,以文成业,让历史不折不扣地记住了这位渐识人生苦味的武将——辛弃疾

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唯愿马裹尸,以身以许国的辛弃疾。辛弃疾有一颗心,一颗忠义的爱园之心。满腔热血在胸中游走,勃郁的豪情在血脉中喷张。他拿起信仰的利刃快刀利剑地过关杀敌。年少轻狂,气焰高盛,二十二岁的他就盛出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为的是挑战金宋乱世,完成光复大业一展鸿图之志。他曾遇部将叛变,好友被杀,单枪匹马直闯敌营,生擒判将,以判将之血祭自己的忠肝义胆,祭国家未收回的大好河山。

满腔热血的辛弃疾,并不只是空有武术的莽夫,他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却被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历史将记住辛弃疾,记住认真,执着的工作人辛弃疾。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不为朝廷所喜,二十年的任职,就有三十七次的调职,但是工作狂人辛弃疾不曾因频繁调动而虚与伪蛇,也不曾因地方官小就弃之不任。他新官上任的火,雄赳赳的燃起了一支“飞虎军”,金戈铁马,威风凛凛这气势不像地方长官,到像京城禁卫军之首了。他与生俱来的干练风气让,他操练兵马,修建营房做起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建房材料稀缺,他便命人送来瓦6片,即送即付银,难听迎刃而解。但南宋的政治泥沼非议他,皇帝也对他时弃时用。历史记录下了他的波折,历史记下认真,执着的工作狂人辛弃疾。

辛弃疾满腹诗书,是武将,是狂人,亦是诗人。

历史记住辛弃疾,记住诗书满腹气自华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尽他心中豪情,那一腔热血不言而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楼凭吊,看吴钩,拍栏杆也,难遣的忧与愤跃然纸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倾然而出的,是他愿奋战杀场地心。历史记住了,记住了辛弃疾的笔墨,也记住了执笔的辛弃疾。

滚滚的历史长河永不枯竭,投影下了辛弃疾的一生;轰隆滚动的历史车轮,刻下了辛弃疾的奋斗足迹;哪一页书香盈绕的历史,书写下辛弃疾的悲与喜,爱与恨;那一幅历史丹青,描绘了辛弃疾奔走呼号的身影。

历史,终将记住辛弃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黄昏来了,东边的半边天已经被黑夜吞噬了,西边有艳丽的彩霞,渐渐地,黑夜吞噬了一切,西边的那仅剩的霞也被吞了……

一轮皎洁的明月款款的升起,为大地穿上一件全银的外套,阵阵清风吹来,没有丝毫东风般刺骨的感觉,它是暖烘烘的,树上,穿着银灰色外套的枝桠上栖息着一只麻鹊,一阵暖风吹来,“叽叽”,鸟儿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叽叽喳喳”地闹着,似乎受到了很大的惊吓,现在没有了蝴蝶、蜜蜂,只剩下这烦人的蝉儿。稻花所散发出来的香味十分诱人,今年必又是一个丰收年,“哇~哇~”远处池塘里的青蛙,不停歇的叫着,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

天上,,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颗稀疏的星,正陶醉着,忽然下起了雨,似乎这儿的土地庙旁之前有个客栈,一转,原来就在溪桥旁边!

我不由得发出,一切都好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辛弃疾:文武全才真弃疾

全文共 1350 字

+ 加入清单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辛词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辛弃疾活捉叛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辛弃疾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⑵一块烽烟染透的方头巾,就是一阕呐喊的词牌,你在马背上作词,以江山为纸刀剑为笔,意象纷飞如箭镞,用一路马蹄作标点,插成狼烟中猎猎战,缠绵的宋朝拒绝你的锋利,你只好做一个田园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扩写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深蓝的天空中透着一丝月光。我打算到黄沙岭去看看。

我来到了黄山岭的上面,找了一片空地坐下来。眼睛往下一扫,城市的风光尽在我眼底,到处闪着灯笼的火光。我抬头向上看,乌云片片,挡住了皎洁的月光,我开始回想我的往事。

忽然,一阵清风拂过我的脸,把天上的乌云一吹而散,落出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可能是月亮出来的太突然了,大地一下子亮起来,在树上停留的喜鹊们被吓着了,一群一群鸣叫着飞离了树梢。

我隐隐约约听见有东西在叫:“知了,知了!”可在清风习习的夜晚听不清楚。我寻着声音走过去,原是蝉在树上鸣叫着。

走着走着,发现了几户人家,我走近他们,听见他们正在很有兴趣的谈论着丰收时的景象,好像在比谁的收成大呢!在旁边的稻田里,青蛙也在“呱呱”的叫着,似乎在说什么。

走进山林深处,看见天上有一点两点的星火,一眨一眨的,格外美丽。忽然天空中下起了阵阵小雨,滋润着万物。

我又发现了原来我经常去的一个小店。进店一看,地面湿漉漉的有一些稻草也从屋顶上掉了下来。桌上还残留着一阵阵的“木香”呢。

仔细一看,这座小店还是坐落在那一个土地庙边。土地庙上写着:神佛庙,里面还有一些佛像。

道路忽然一转,我又回到了那以前熟悉的小溪,道路边了。

我回到家,想:好一副夏夜美景图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金戈铁马上的诗人辛弃疾作文400字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你,出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幼小的你,早已懂得国家灭亡的心酸;少年时你的,立下了恢复中、报国雪耻的壮志;壮年时的你,英姿疯爽,驰骋战场;老年时的你,郁郁不得志,只能空叹嗟。你,就是集采韬略的辛弃疾

你从小就立志精忠报国,年纪堆砌青青就奔赴战场。带着一批热血男儿,在尸横遍野的沙场与金兵殊死搏斗。在刀光剑影中,你永往直前,取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首级。你的笑颜在沙场上定格成永恒。

可在这时,现实跟你开了个玩笑。你回到南方,昏庸的皇帝被眼前繁荣的景象蒙蔽了双眼,硬生生将你手上的兵权变成了一支软弱无力的毛笔。从此,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故土一寸寸地被敌人夺去,却没有丝毫办法,你仰天长啸,可并没有人来倾听你的心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你也想像那滔滔江水,冲破层层青山,奔向大海,但你不能。你只能倚危楼,望北疆;你只能在“听取蛙声一片”中了却残生;你只能在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你什么事也做不了,只能郁郁而终。

你虽然辞别了人世,但你,你的诗词和你精忠报国的精神,将永远被世人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辛弃疾忧国忧民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5、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罗伯特的经历印证了一句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辛弃疾壮志难酬

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与陆游同时期的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和陆游一样,是一名坚定的反投降、反妥协斗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他曾豪迈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配合作战。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附近)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愤怒又悲伤,他立即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他还向金兵宣称: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动,不仅军民们非常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叹。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抱负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著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准备北伐的“飞虎军”。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任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不久又被罢官。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任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别。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称赞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著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史上的英雄们。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正当他积极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荐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tuozhou)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此外,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别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充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给辛弃疾的一封信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辛弃疾先生:

您好!很荣幸能给您写这封

您,有着无限的时代恨、家国愁。

一曲《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您站在送别路上,鹧鸪凄叫,子规悲啼,您不禁涕泪满面。悲呀!苦呀!堂弟茂嘉的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崇山峻岭中,南归宗室本为北伐抗金,结果却被贬到了广西。人间别恨入骨,家国离亡悲入心!

您,有着无数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

一曲《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明明是病后虚弱所说的平常话,却无端透出了沉郁悲壮!您闲躺鹅湖畔,病怏怏赏盛夏之景;骄阳似火,红荷满湖,白鹭静默,却也是愁。您呀,有着极其远大的抱负,您是一代上马能打战,下马能作诗的翩翩儒将,此时,却无可奈何。您累了,倦了,不知如今衰损了多少精力,只是懒得上楼梯。懒上楼梯,饱含一声叹息,饱含无数壮志成灰的悲愤和英雄老却的叹息。

您,以天下为己任,有无尽爱国情怀。

一曲《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您站在郁孤台上,看赣江水浪滔滔,汹涌澎湃,不禁疑惑,此中有多少百姓的眼泪?您自然记得,当年金兵南侵,隆佑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金兵追至造口,一路大肆劫掠、屠杀,滔滔赣州水,是百姓的血泪流成。痛啊!恨啊!可怜天下苍生,愿自己挣脱羁绊,冲破封印而不甘于一隅啊,做梦都想重上战场啊!

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死后名。道尽多少期盼与欺诈。您爱这国,爱这民,恨这敌,太深切,我只能望其项背。

一曲曲绝唱,将您的抱负唱响;一首首词篇,让您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永存!南宋已灭亡,可您的精神不曾灭亡!

____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辛弃疾代表作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辛弃疾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部分词作

《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鹧鸪天·戏题村舍》、《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鹧鸪天·送人》、《鹧鸪天·代人赋》、《玉楼春·戏赋云山》、《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采桑子·此生自断天休问》、《西江月·遣兴》、《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露天晓角·旅兴》、《卜算子·修竹翠罗寒》、《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一片归心拟乱云》、《鹧鸪天·和子似山行韵》、《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生查子·游雨岩》、《生查子·漫天春雪来》、《生查子·去年燕子来》、《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南乡子·舟中记梦》、《南乡子·好个主人家》、《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千年调·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新荷叶·和赵德庄韵》、《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汉宫春·立春日》、《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满江红·暮春》、《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水调歌头·舟次扬洲和人韵》、《水调歌头·盟鸥》、《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念奴娇·赋雨岩》、《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贺新郎·赋水仙》、《贺新郎·赋琵琶》、《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蝶恋花·送祐之弟》、《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一剪梅·中秋元月》、《瑞鹤仙·赋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辛弃疾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请大家翻到书本第45页,今天我们学习宋元的都市与文化,同学们做好课前预习,时间两分钟。”我翻开书,开始预习。预习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尊手握宝剑,威风凛凛的将领塑像,这是谁呢?

老师开始了讲课。“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人。”PPT上马上放映出一张威武不屈的脸,跟我看到的一模一样。“这是南宋抗金将领,也是伟大的词人——辛弃疾。”原来如此,我仔细端详着他的脸,他眉宇之间那种坚毅精神让我不禁啧啧称赞。

“那一年,辛弃疾出生于金国,但逐渐长大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民族。于是,他毅然南下投奔宋朝,开始抗金斗争。他在南宋朝廷任职,在与金军作战时也立下了不小的战功。”这使我对辛弃疾有了新的了解,我本认为他只是一个词人,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抗金将领!我在心中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被朝廷中的小人诬陷,罢了官,无法从事抗金事业。他异常悲愤,虽隐居山林,但仍有一腔爱国热情。于是,这才让今天著名的《稼轩长短句》流传于世。”

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眼中报国无门的悲壮,也让我了解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之极,更让我为当今强大的中国而自豪。

辛弃疾斗争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是忠君爱国,最后反被君主背叛,导致报国无门,但他的抗争精神与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代人。

几个世纪后,辛弃疾精神终于得到了传承。在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的时候,在民族危机来临的时候,在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用他的思想拯救了中华民族,并在1949年成立了新中国。他,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的思想没有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不仅是为了爱国,而且还为了人民。就这样,他收获许多的民心,才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

今天的我们,也需要让辛弃疾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地学习,坚强地走下去,做一个中国的好公民,成为国家的栋梁。

望着辛弃疾的脸,上面不仅写满了悲愤与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更突出的是他坚忍的品格与浓烈的爱国情。想着想着,我不禁吟诵起了他的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眼中的辛弃疾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5 字

+ 加入清单

人,总谓“来日方长”。而一生大起大落的辛弃疾,却等不起那些“来日”。热忱无处放,唯留空叹满腔,经一世矛盾沧桑。

他,是从“文”与“武”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英勇枭雄血袍绛,一身戎装半世狂。或许,勇敢果断的辛弃疾,天生属于战场。壮志凌云。碧血丹心,可谁知宿命弄人,这样一个年少有为的英才被迫着扔下那些刀剑,执起笔墨时内心的无奈与愤恨?从此,逍遥轻狂于沙场的他,以血泪为墨,刀剑为笔,把一首首作品镌刻在文学的领空,被迫着“弃武从文”。可是,谁读出了他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悲怆郁闷?谁来诠释他的矛盾?

他,是从“戏里”与“戏外”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人生如戏!如文中所述,辛弃疾不会计较“五斗米折腰”的尊严,他不愄怖倾盆馋言。时局起伏,他就跟着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听着,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戏外人。但事实如此吗?不。他做不到像电影中哪吒那样洒脱。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戏中人。辛弃疾不是圣人,做不到无欲无求。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这个国家。正因如此,他才走进了永远也触碰不到的官场漩涡。他被卷进戏里,他被迫者从一代枭雄,变得毫无用武之地。辛弃疾走不出“文”与“武”的矛盾,又何尝能走过这“戏里”与“戏外”的矛盾?

他,亦是从“爱国”与“忧国”矛盾间走出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国家的热爱与执着,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及。杀伐滚滚,血乱红尘。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实现报国的抱负,他奔走沙场,血溅战袍,鞠躬尽瘁,义不容辞。他爱国爱民,他可以以身许国,赴汤蹈火。但他亦是忧国忧民的。外表虽平凡,但这不代表他那如明镜般的心是混浊的。官场昏暗不公,达官显贵们为一己私利,便诽谤、诬陷、排挤辛弃疾。这,使一心报国的他忧心如焚。他看得透肮脏的人性,看得懂迷惑人心的利益,看得出自私自利的政治手段,但辛弃疾却看不透这个国家。官场黑暗,不识清官,他一身理想抱负,终究这国家看不到他。或许水热深火热,或许民不聊生,辛弃疾忧心忡忡,却不知道到底应如何走出“爱国”与“忧国”的矛盾。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辛弃疾千帆过尽,却只得到一个似徒劳而又非徒劳的坎坷命运,一世矛盾。或许,就是这样的环境,民族仇,国兴亡,这种困境,才可铸炼出一位千古英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