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800字热门6篇

浏览

1305

作文

63

篇1:《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廉政教育记录片《鉴史问廉》,看罢之后,感触颇深。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为官者,若要想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对清廉与贪腐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而是取决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或许,因为受世俗的沾染,出现过不好的社会风气,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党员教师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是八集历史文化纪录片。它以叙述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现了历代兴亡使跌的逻辑。警醒后人:当官越大,经济利益越大,这样的王朝不会长久。

这部纪录片,既有穿越历史的纵深感,又有呼应现实的时代感。不仅对官员有价值,普通教师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纵观我们的乡村校园,虽属“清水衙门”,但不乏一些微弱的腐朽气息,虽微不足道,但也有背“廉洁文化进校园”。 记得绩效开始第一年,校长公布停发节日物品,可这年中秋,恰恰有一位教师与领取大包礼品的中层、领导不期而遇。“小”承诺,不履行,那么,还有什么资格和底气从一线教师那儿领取信任和拥戴呢?做事居高临下,缺乏平等之心,亦会让干净的校园文化遭受污染。教师当面不说,背后老生常谈,长期下去,工作的积极性也日渐消弱。外部世界公平公正的缺乏,也导致个人外在信仰的迷茫。开学初,一本本假期作业在没有认真批改和讲解的情况下,抛掷废纸箱。学期结束,大堆大堆的作业本被小贩装进蛇皮袋,运出校门。废纸钱,成了教师的“大快朵颐”。好多教师,明知有背良心,还是随波逐流,在自律上,留下腐败的一笔。

屈原,抱石投江前,与渔夫对话中的那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一种境界。张伯行,离任之际,面对百姓送的大堆物品,只收了一根葱和两块豆腐,代表了“一清二白”。以人为镜,让人清醒。在浮躁的时代,我们不妨调整心态,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平淡中生活,在工作中进取,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廉洁文化看起来是个无形的东西,但是一旦深深地根植于心中,它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学校是孕育祖国未来的基地。所以,教师更应以身示教,把清廉之花播种于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从小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观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鉴史问廉》是最好的历史课,让我们透过时空,看到了鲜活的清官面容,触摸到了他们心底的正能量,荡涤了自己内心的尘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为国为民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清官,百姓历来只遵从和敬仰清官,因为清官能为他们谋福,清官能为他们解难。所以,要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只需要为百姓谋福解难就可以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只为百姓做事是不行的,还得把为百姓办事当成一种习惯,必须还能把清廉当做自己还家规,贯彻自己为官的始终。这样的官是人人追捧的,却也是极为难得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包拯,80后的人们知道他,最多是源于90年代的电视局。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大义灭亲,即便是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传颂这对他的美谈。清官,在历朝历代都是百姓们的期盼,即使现代人依然对清官情结难以释怀。不错的,老百姓只要求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不要求多大,不要求多难。所以,为官一任,只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就是好官。

每个为官之人都有应该有一个清官之心,因为当了官自己就必须对得起国家的信任,百姓的期盼,家人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我们困难的时候能有人帮忙,特别在遇到那种理应是政府帮忙的时候。长久以来,把人民群众不当人的人有之,把自己当官的人有之,这些人把政府为官之风搞的越来越差,本来应有的和谐之风,被有需要的群众描绘成歪风邪气。清官的处境很难,不但要清理贪腐官员的烂摊子,还要重新树立起人民的信任。但是既然要做清官,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上哪个清官不是用一辈子来证明自己的清风。这本就是一本长篇巨著,一旦做了清官,哪怕有一点贪腐行为,就不再是清官了。

为官一任,做端行正是清官之标准,为国为民是清官之本愿,做个好官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官,这样的官才能配得上清官之称。请诸位有志向的官员谨记“清新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鉴史问廉》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的重视,以及优秀廉政文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和可借鉴性。

在党和国家都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时候,纪录片鉴史问廉》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界、另一种思路。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青天情节”也始终萦绕在百姓的心头。

我们固然希望每个官员都能像包青天、于成龙一样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反腐倡廉的最大利器应该是完善的制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拥有“青天”成长的土壤,从根本上响应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在奋力追寻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不断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持之以恒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