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菊与刀》读后感通用5篇

《菊与刀》中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下面是开学吧网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3454

作文

5

篇1:《菊与刀》读后感

全文共 2104 字

+ 加入清单

日本人的本质性格,也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使我们可直接、准确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菊与刀》,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象征。

日本人的礼貌是众所周知,但是其凶狠好斗也是闻名于世的。这样的日本人让人看起来很矛盾,让人不理解的,但是去细究日本文化,就不难发现其文化使然。

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本人的日常行为,那就是“情义”。日本人一生的行为都是这个“情义”使然。

日本人的情义,首先是对天皇的情义。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国家元首是天皇,行政首长是首相。天皇是有名无实的,同是君主制的英皇在英国的影响,是比不上天皇在日本的影响的。天皇对日本来说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如果有什么可以让日本瞬间团结起来,那就是天皇的号召。天皇在日本是一个似神非神的地位,似神是因为他是日本的精神,非神是因为他又受到限制,但是这并影响他的精神地位。日本自有历史以来,虽有朝代更迭,但是天皇的继承一直是一脉相承的,是天照大神(太阳神,神只是日本人对他的称呼)的直接子孙。亘古不变的皇族血脉,也是天皇在日本人心里有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在古代日本,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天皇,其次是天皇册封的征夷大将军,也是幕府将军,幕府控制着权利,将天皇置于行政之外,但是将由天皇来册封其封号。幕府控制着各个领主(也是大名),下面是家臣,也就是武士,在日本武士不仅是武装力量,也是替各大名管理着各项事务,武士还是艺术家,所以在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权阶级。接下来是农,工,商三个阶级,在这些阶级外还有,人数最多的贱民,他们是在日本不被当做人的。天皇在日本已经独立于世俗之外了,似是神人,不参与世俗管理,只是象征,明治维新后,天皇再次被请出,为团结全日本,天皇的地位被无限的提高,还以法律的形式定下来,国人要忠于天皇。对于天皇的情义要求他们无条件的遵从。日本的战俘,在投降时写的都是“以报皇恩”等等。二战间,誓要用竹矛拼尽一兵一卒的士兵,在天皇宣布投降后,竟与美军在占领区友好合作相处。战争的失败,这些都不影响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对家人的情义,这也就是孝。日本的家庭是等级森严的。最有权威的是父亲,接着是哥哥,弟弟,母亲,姐妹。父亲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力,包括子女的婚姻。直至父亲去世,哥哥才会继承这种权力。在日本家庭中,女性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哥哥继承父亲的事业,那时,弟弟和姐妹都会离开家,要求独立生存。在日本婚姻是次要的,相对于爱情而言,婚姻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利益关联的手段而已。所以,在日本,丈夫在婚后常常养着情人,对于这些,妻子是知道的,但是不能有怨言的,哪怕是为丈夫的风流事买单。在日本人的眼里,养情人和家庭是两个不同的范围,养情人招妓这些是“人之常情”,而妻子为丈夫的风流事买单那是妻子对丈夫的情义,也就是义务。而丈夫对家庭的情义,就是他绝对不会将情人带回家里,或者和妻子要求离婚,哪怕有特殊情况,情人也只能当做侍女,如果和情人有子女的话,被叫妈妈的一定是他的妻子。

对社会的情义,在日本的心理,自己是历史和社会的负债人,必须要偿还的,不仅是欠祖先的,也是欠同辈的。这也取决于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也是要求他们各就其位,遵守等级制度,不去打破,不去触犯,他们才会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日本人的生活是严谨自律,但是也有放松的时候,那就所谓的人之常情。日本人一天中最享受的事就是洗热水澡,在院子里,一大木桶水,下面还烧着火,家庭成员依次去泡,祖父,父亲,大儿子···以此类推,最后是仆人。如果有客人,客人先洗。而妇女也不会因为在露天下洗而羞涩,因为她们认为那是人之常情。不管是哪个阶级的人,都会这么做。还有就是喝酒,喝酒也是日本放松的时候,但是日本人的喝酒不像我们的喝酒,他们的喝酒和吃饭是分开的,两者不会同时进行,饭后,他们才会喝酒,喝酒的时候可以尽情地放纵。然后是睡觉,日本人睡觉都很早,他们认为睡觉是为明天积蓄能量,没有打扰,都会很早睡觉。然后“性”,性在日本人的眼里也是人之常情。之所以日本的性文化产业这样的发达,也是这个原因。只要他们认为是人之常情,他们就会毫无避讳的。这些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些是次要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所谓的控制就是自我修炼。也是自律。他们修炼的是精神,如冬天洗冷水澡,一天洗三次。也是武士道精神的修炼。

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就是有义务要洗清自己的名声。日本人对自己的名声很重视。如果因为日本的等级制度就认为日本是一个君君,臣臣的社会,那也是错的,如果主子侮辱了武士,武士为了洗清自己的名声,就会不惜成为叛徒,杀掉主子,成全自己的名声,再出于对主子忠的情义,最后自己会切腹自尽。《四十七士》说的就是这个。在日本,这样的叛徒是值得尊敬的,歌颂的,因为他们洗清了自己的名声,是个有情义的人。

日本的教育是断层的,儿童的教育和成人的教育是分开的两个阶段。儿童时期,是最自由的,最幸福的,不用太遵守那样的等级制度。而到成人阶段,他们又要做到自律,谨慎。

日本人希望的生活一切都是计划好的,可预知的,那样他们才会觉得那是安全的,日本受不了的是嘲笑和对自己名声的侮辱,为洗清自己的名声,他们会不择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菊与刀》读后感

全文共 133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日本文化的名著——《菊与刀》,突然感觉对于日本,我们(至少是我),应该予以重新审视了。中国王朝更迭频仍,据统计:在华夏5000多年的文明中,我国共有36个朝代。当然,其中包括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小朝廷。而日本却不同,虽然有各个时代——诸如飞鸟时代、战国时代——但是日本皇统却一直没有改变过。个中原因,很值得玩味。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日本在很长的幕府时期,天皇是深居内宫,也并不掌握实权的。但是在民众的眼中,天皇仍仍是日本的象征,是天照大神的化身。虽然将军的世系在不断更易,但天皇的皇统并不更改。

明治前夕,由于列强叩关,日本沦为半殖民地。而当时的武士阶层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开始密谋推翻幕府将军以“复大位于天皇”。后来,在驱逐幕府势力之后的明治时代;天皇才渐渐掌握实权。但是日本天皇仍仍是深居内宫的;这一点与中国皇帝很不一样。另外,日本天皇颁布诏旨遵循着着严格的原则:天皇对于有争议的政治问题绝不颁布诏书,而由内阁首相来发布命令。即使是内阁秉承天皇的意旨而为,最终的责任也由内阁来承担。比如日本的全部侵华过程都不是出自天皇的诏旨,而是根据那份《田中奏折》。除此之外,天皇颁布的诏书都是关于教化方面的。所以,天皇的神圣地位只会强化而不会削弱。

具有武士道传统的日本人喜欢菊花,但他们同时也将最高荣誉献给武士和军人。比如说平时几个人是铁哥们,大家之间不讲求礼节而可以较为随意。但只要其中一个人穿上军装或者警服,他的同伴就得向他鞠躬。他也可以心安理得只需稍微点头还礼就可以了。而当他脱下军装或者警服的时候,大家又成了不拘礼节的哥们。日本学习中国文化,只引入中国的“忠”与“孝”,而没有“仁”的概念。因为“仁”与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兼容的。

所以,对于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赦谕》,日本军人的遵守程度是难以让人相像的。日本军队,即使在二战后期,依然每天早上集合学习《赦谕》。日本军官因为读错《赦谕》的文字,便会破腹自杀。

有一次军事训练是这样的:士兵们被要求空腹的状态下急行军。而军官事前对他们说每个人都不许中途喝军水壶里的水,因为这是天皇的要求。而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有5个士兵累死,若干士兵晕倒。但在检验他们的水壶时发现,没有一个士兵动过水壶;仅仅因为军官说了一句这是天皇的要求。

日本天皇偶尔也出现在一些场合。在天皇出场的时候,所有二层以上的窗户必须关闭——因为没有人可以从二层以上的高度窥视天皇。

日本人不会去怀疑天皇,他们相信天皇是绝对神圣的。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初,日本军民都表示为了“让天皇陛下宽心”,他们决定与岛屿共存亡;为天皇而玉碎。但在八月十五日天皇颁布《停战诏书》之后,他们又表示,“为了让天皇陛下宽心”,他们必须无条件地交出武器。

在此之前,盟军对于如何接管投降后的日本有过各种方案,甚至要像对待德国那样瓜分占领、分而治之。但其后的事实表明:此举纯属杞人忧天。因为有了天皇的诏旨,日本国内对于入境的盟军大都表现出友好与欢迎。以致在日本投降之后不到一个月,盟军士兵便可以安然地挤上日本的公交和地铁,而不必担心会发生仇视者行刺的事件。这在别的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日本却做到了;日本人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们是如何“让天皇陛下宽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菊与刀》读后感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捧起《菊与刀》这本书时,心中曾存在过一丝疑虑,因为我读的一本人类学著作,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田野调查,可是本尼迪克特从未去过日本,只是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俘虏、美籍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能否写出期望的著作?这是我的怀疑,也是我的担心,可是当我通读此书后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了。

本尼迪克特借用“菊”与“刀”来分析日本大和民族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日本人的人生观表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等的德行规定之中。日本人认为,人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它许多世界组成。读者认为,日本人的性格与西方人的性格是迥异的,但也不具有东方人性格的代表性,是一种独特文化主导下的特殊民族性格。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可以洞察一二:

一、战争中的日本人

在战争中,日本人总是感觉任何事情都是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即使处于困境,他们也要求全体官兵要镇定自若、勇敢面对一切,因为这一切他们早就预料到了。对战争的目的,他们认为那是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而不是侵犯别人。在战争中的传统口号是“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的优势,以我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他们信奉的精神意志的胜利,而非物质上的优势,他们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那时次要的,瞬间的。这恰恰与美国一再推崇的物质资源至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忠,在他们的战斗中具有统领全局作用,士兵对天皇的忠达到了可以“以死效忠”的地步,在他们即将战败时,宁愿以死效忠天皇,也不愿成为敌人的俘虏,即使成为了俘虏,那也是在受伤昏迷中被俘的,在他们的意识中被俘是一种耻辱,他们会为此而蒙羞、为此而负责任。这与美国一再把战败归为物质资源的匮乏等客观原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做出了区别。在战场上他们是何等地顽强不服输,而当天皇的投降命令一下,即使他们的战争胜利在即,他们也毫无怨言地放下手中的武器。

二、生活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奉行“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对秩序、等级制度的信赖体现在家庭、国家、宗教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从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破坏整个社会秩序、家庭秩序及宗教秩序,即使他们认为原有的秩序是错误的也罢。

日本人的一生几乎是报恩的一生,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就开始欠了许多“恩情债”,所以他们向他们的“恩人”回报这些义务,这些义务是他们主动偿还的,没有人要求他们这样做,但他们依然会主动“报恩于万一”。他们崇尚武士的坚忍,但这种忍受程度根据本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武士们在极端痛苦的情况下宁愿镇定自若地死去,也不愿意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因为那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耻辱。

三、工作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不喜欢在竞争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在独立的环境中更能发挥自己的潜力,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公司董事长、经理的办公室比西方国家董事长、经理的办公室的小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独立思考的空间,他们宁愿走出办公室独立思考,也不愿意和别人为一个问题而争执。在竞争中,他们对竞争对手异常敏感,仿佛是对自己的一种侵犯,因而转移注意力转到与侵犯者的关系上,而不是专心从事工作,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纵观此书,相比美国人的自由、散漫和开放,日本人的谨慎、勇敢和坚忍。中国的儒家文化塑造了一种较为完美的民族性格——中庸之道,这种方式使中国人的性格仅此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性格之间。同时,也体现在了中国人在面对战争、工作、生活、外交等问题是独有的睿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菊与刀》读后感

全文共 2541 字

+ 加入清单

高三时,我开始憧憬将来出国留学,而那个梦,牵引着的是两个高飞的风筝——美国和日本。去美国留学是很多人的梦想,美国是当代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民主、自由和法制的一面旗帜(这当然可能只是自我标榜),美国有着最优秀的高等教育……选择美国的原因那么多,去日本的想法,相对而言,就比较让人不解了。

其实,我想去这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异曲同工。我所希望的,是在真真切切的两个世界中,真真切切的了解两个国家的人。或许,因此,我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或有意地改变身上的劣根性。我的思想深处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化纵然辉煌灿烂,表现出创造者极高的智慧,我们的骨子深处,是有些劣根性的,我们的文化所培养出的某些国民性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我需要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来自模仿与借鉴,就像婴儿牙牙学语。美国人崇尚自由开放,他们处世直爽,乐于交流和竞争,他们的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作为榜样。

日本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一方面,两国经济将成水乳交融之势;另一方面,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多次在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我看过刚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对日本,乃至对日本人,我有时也充满仇恨。但同时,对它我又有着说不出的好奇。它能在内忧外患中,通过明治维新,成功的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岛国变成极具侵略性的现代化帝国主义强国;它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30年时间就让它的平均国民收入赶超美国;日本企业在世界五百强中共有81个,居世界第二……日本人凭什么取得这些成绩?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武士道的内涵有哪些?疑惑太多,我也总想从日本人身上看到点什么,学到点什么,所以它也牵动了我的留学梦。

了解事物有两个方法,一是实践,比如留学目标国以了解目标国和她的人民;此外,阅读,从他人的经验、阅历中学习也是非常有效的。现在看来,我的留学梦遥遥无期,但对这两个国家的好奇却从未衰减。我唯有选择这第二种间接的途径。此时,《菊与刀》出现在我的视野,怎可错过!

是为阅读《菊与刀》的前前后后。其实也无非是动机强烈,意识对物质产生相应的反作用的结果。

《菊与刀》读后感_篇2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是本尼迪克特并没有从此含义出发。而是以菊与刀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的文化是“耻感文化”,此观点是参照西方“罪感文化”而得出的,这个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研究日本文化的过程中,此观点占据重要一席,无论如何,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个邻国有很大的帮助。

本尼迪克特认为,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就,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所以著者没有去过日本,但是凭借查阅资料,观看日本的影视,访谈在美的日本人以及战俘等,最终完成了这样的一本书,而且产生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美国周刊》把此书列为领袖必读的100本书中第71本。

1、本文认为日本发动侵华的文化因素是在日本人心中有着根深蒂固 的等级观念,在过年有 等级,每个等级的人各得其所,在自己的等级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以获得安全感和一种秩序之美。所以日本人认为世界也应该有这样的等级秩序,而这个秩序的建立需要日本领导,处在顶端,中国应该被他领导。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认为这是日本军队为发动对外战争而找的合适宣传的借口。而这种借口符合正好满足的某些日本人的想法。

2、著者从战时的宣传口号和动员中得出日本重视精神胜过物质,而且神话精神,同时还列举了在日本军队中流传的一个故事。我认为这是战争特殊时期, 任何一个国家宣传精神的重要都是对的,也许日本更加重视一些。

3、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一个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这个一个美国电影,在我们国家也很受欢迎。现代的我们认为这是对个体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那么多人为了拯救一个人,冒着巨大的危险,这让我们感动,因为生命不是用来计算的,而是用来尊重的。但是我感觉到现在的中国和日本是不会拍出这样的电影的。日本对待个体的生命也很尊重,但是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对天皇的效忠上,体现在献身的这种方式上。所以,在战争中有日本战败,但是很少有日本人被俘的,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不是战死就是剖腹了。在西方国家,如果阵亡者达到全军兵力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部队就不会抵抗了。但是在某次战役中,日军被俘和战死者的比例竟然是1比120。而且被俘的人是因为受伤昏迷或者重伤,无法自己了断。对日本人来讲,被俘本身就是可耻的。所以,日军没有训练过被俘后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什么,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在西方,军人会被训练这些的,而且规定在什么条件下必须投降,投降后还有通知家人一切安好。但是在日本这是无法想象的。被俘是特丢脸的一件事。

日军的剖腹,对于我们的感官和心灵都是一种震撼,但震撼并不都是美,震撼之后是深深的反思,反思这背后隐藏的文化,文化对于人的塑造,文化的方向,文化的长处与短处。

民族文化各异,但我认为有一个趋势: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4、日本的文化中有几个词占据着重要地位:恩、忠、义理、耻辱。这些都体现了日本人的沉重的负担,给人紧张。但是在另一方面又放松的一面,使得日本的文化获得一种平衡。

忠孝是从我国引进的道德伦理观念,与中国含义基本相同。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仁,在日本却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是如果君没有施行仁道,那么人们可以替天行道,反对君的。所以在强调忠孝的情况,又为我们留下了灵活的空间。因此我们的历史有改朝换代。但是在日本,忠孝成为绝对的道德观念。每个人都受恩于父母、上级,但是最高的施恩者就是天皇,所以在日本人的精神中,天皇占有至高的地位,能报恩天皇乃是莫大的荣幸。所以,在日本天皇永世长存。

在日本,等级制是一个传统,每个人在自己的阶层内承担着相应的义务,也享受着相应的自由与尊严。上至天皇,下至庶民,都有着细致的规矩,每个人都很清楚知道。日本人的安全感就来自于这个规矩,来自于已知。即使受压迫的农民也在极力维护这个等级制。

在《全球通史》中,作者表达了为什么人们热衷于改变技术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却不喜欢改变他们的文化,因为改变文化让人们产生不安全感、不适应感。而人类的矛盾在于文化的改变跟不上技术的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菊与刀》读后感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我告诉自己,困难只是暂时的,从来都没有放弃。

今天,把《菊与刀》读完了,之前没读这本书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为什么那么一个小的国家经济实力却如此强大,那么小的一个国家

民族性格却又是如此的残酷。

读完《菊与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内在原因,不用解释,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触最多的是日本的动漫。说起日本动漫,我不得不说《火影》中塑造的鸣人形象,已经成为了我的偶像。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没有善与恶的区别,认为人内心深处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没有报应这一说。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对的,哪怕是恶的。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国家,最高的是天皇,当然实权并不在天皇手中,后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别重视忠与孝,所以,你会看到,在战争中,日本人宁可战死,切腹自杀

,也不做战俘。日本人的尊严就是战斗到底。在孝方面,体现在日本人的家中,家里面各种礼节,当然在中国就没有那么复杂。

日本人特别爱干净,每天都洗澡,就像韩国人一样。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们看来不可理解,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讲究各得其所。

我们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异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国甚至其他国家的差别。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两码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风流也正常。他们的婚姻就是为了繁衍。

结婚并不能限制他们的性自由。

读完《菊与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会艳丽绽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锈蚀之迹,刀就会锋利闪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