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生《活着》5篇优秀读后感 作文题目合集19篇

文学常识是语文学习及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看看下面的高中生《活着》5篇优秀读后感 作文题目吧!本文就是开学吧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高中生《活着》5篇优秀读后感 作文题目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4741

作文

472

《名人传》读后感作文题目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在苦难中成长》

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常常困惑,什么可以使人蜕变,最终走入成功的殿堂。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苦难。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的事例深深的感动着我。他们都是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而我们中学生,更需要在苦难中成长。当我们学会如何正确面对苦难后,便摸到了叩响成功殿堂大门的门环。

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在这短短十几字的简介中,我们只能看到他的成就,可我们又怎么能深切的感受到他经历过的苦难呢?贝多芬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

整天酗酒的父亲经常殴打他。在十七岁时,他的母亲永远的离开了他。在他成年后,他的音乐生涯出现了坎坷。他的听力越来越差,直至双耳失聪。他被病魔折磨得痛不欲生,但他不曾言败,不曾放弃音乐。正是在他双耳失聪期间,他的音乐生涯才到达顶峰。苦难造就了他。

米开朗基罗一直遭到他人排挤,相貌的丑陋是他自卑的根源。在教皇的威力之下,他不得不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虽然他在不断努力,但人们还是不断讽刺他,排挤他。每当他在创作时,总会有一些卑鄙的小人诬蔑他。可这些都没有毁灭他,他的佳作一直流转至今。苦难磨练了他。

托尔斯泰同样相貌丑陋。他的妻子从来不能理解他,认为他是一个疯子。他十分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但又却无能为力,就连在下层人民中,他也得不到支持。他抨击着上流社会的腐朽,得到的却只有讽刺。最后他甚至被开除族籍。苦难没有打垮他,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精神财富。苦难改变了他。苦难令他智慧,令他勇敢,令他顽强!即使他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却也因为苦难,多了他人不曾有过的经历。

很多人会认为,苦难都离我们很远,但一旦苦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只是逃避或是被打垮。“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只有直面苦难的勇敢者,才能战胜苦难,赢得生活。也许你有时也会被苦难击倒,但记住,你并没有被击垮。面带微笑,心怀勇气,坚持不懈,跨过坎坷,成功就在不远处。

在我未来的人生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它们可能算不上苦难,但它们也会对我造成很大的伤害。也许我会被打击,会灰心,会丧气,但我绝不害怕,因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当我经历过困难再面对苦难时就会发现,苦难对我来说都已经不算什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我要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苦难中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儒林外史高中读后感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五百年由封建王朝统治的时期,其中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最终将差点江山社稷断送他人。以前,我一直认为清朝的整体末落是从它的后期开始的,可当我读完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后,我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清朝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各种各样的坏社会风气乌烟瘴气地笼罩着它,其中之一就有使无数士人丧失淡泊名利意志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是能让非官宦家庭出身的人升官发财的一种便捷路径。《儒林外史》一书就是围绕一些士人与百姓、官宦写的许多故事,通过故事深刻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惟利是图的人与腐化的科举考试。

整本书以“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一词为开头,点出了高官厚禄是芸芸众生的追求,世上没有几个人能看得透。

全书分别介绍了很多不同的人物:有淡泊名利的蘧公孙,有愤世嫉俗的两位娄公子;有自吹自擂的匡超人,有爱财胜命的严监生等等。在这些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最令我佩服的人就是王冕了。王冕作为全书第一章的主人公,也是全书的楔子,堪称得上是所有士人的楷模: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被金钱与地位所迷惑。他格守仕途,学识渊博,而又不迂腐。比后文娄三公子、四公子来说更明辨是非,不轻信他人的只言片语;比文中那些卑鄙龌龊、惟利是图的伪君子来说,能看的破世事,始终都很正直。

当__朝开国皇__来拜访他时,他没有显得献媚讨好,而是和__促膝谈国事;当假名士危素想请他会面时,王冕装病不出,不因买办对他使弄权势进行恐吓而胆怯。在这一章的最后,王冕指出“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又见“忽起一阵怪风,刮得树木都飕飕的响,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只见天上纷纷有百十个小星,都坠向东南角上去了”,可见此言不虚。后来__让人去请王冕当参军,王冕却早已料到,已隐居__山去了。最终他在__山患病逝世,王冕这一生,真可谓问心无愧、两袖清风地离开了人世。

《儒林外史》就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真实的解剖了清朝这个垂危的“病人”,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的伪君子、假名士嘲讽一番。在全文最后,一首《__》表现了作者对世风浇漓的无奈和伤感。

诗曰: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余华《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无意间看到了这本独特的书,在书中,作家余华用他那淡淡的文字,平静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看完后,我没有像平常那样因为人物悲惨的身世而流泪,更没有因书中的情节而大发感慨。这次,我陷入了沉思……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 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一座小城,一段人生,一个过程。为了活着,我们都努力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通用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这样一些议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品味这些话,会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味,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写在前面的话

初读《论语》是在九岁,那时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无奈地阅读,但是在睡前的半小时仔细品读中,发觉《论语》既朴实无华有秀色可餐,白纸黑字,片言只语就勾画出美好图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治国真谛;“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酝酿壮志凌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描摹坚贞意志;“仁者爱人,亲亲爱人”,呼唤人间温情。这些朴素而又睿智的言语使我的心灵干净明澈,引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

在时光与岁月的见证中,我慢慢咀嚼《论语》,规范我的言行与学习方法。其中,改变了我的方法与选择的要数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记得刚步入初三时,我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这使我学得并不扎实,各种教辅书上的方法使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成绩是忽高忽低,不能稳定。无意中,我读到了“温故而知新”,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指路的明灯。从此,我开始勤于思考、努力学习、阶段复习,终于我考上了实验班、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梦想。而反复品读《论语》,如在品读香茗中嚼出丝丝甜意:做事不能违背原则,否则必然失败。我豁然开朗。

读《论语》至今六年,回味起来,最沁人心脾的是《论语》所蕴含的思想馨香,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篇《待坐》:孔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思想有悖与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这种平凡的理想源于生活、源于心灵的根本,让我们的心灵和谐饱满,让我们对生活有热爱、有向往,这种理想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论语》伴随我走过了六个春秋,无论我面临困难还是身处险境,无论我哭泣悲伤还是吟咏感叹。它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为我指引迷途,帮我改变人生轨迹:它就像是一叶轻舟,带我飘过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溪流,驶向诱人的港湾、神秘的小岛、未知的地方。蓦然回首,我与《论语》相识、相知、相悟,仿若“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的今世的相遇,我与它应该是两千年前注定的缘分吧!

一句句警示哲理,一次次仔细咀嚼,汇成了浩瀚无垠的书海,畅游其间,采撷下多少?不多,但很有益,就像风尘仆仆的归人接受了家的洗礼,焕然一新。而我还会品味生活,研读《论语》,一点一滴,通透其灵魂,使我的心灵芳香馥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高中生《简爱》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在2006年我就拿到这本书,但我这个人非常的浮躁,持续几次也没有看完。

在大学里,我根本很少有时间是我的,每次就怀着一点点的好奇的心,看了一点点。

现在出来了,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慢慢看完了这个书。

很多评论家,对它有很多看法,在这里我只想说说我的想法。

8、9岁时就开始反抗对自己的一切不公,伴随她的是始终维护自己的自尊、自爱。

约翰还有几个堂姐、舅妈对她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成见,舅妈没有管好自己的孩子,任他们卑劣的品行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而讨厌简爱,极力惩罚简爱,还把她送到条件极差的孤儿学校。一场严重的流行病席卷了整个学校,带走自己的好朋友海伦,自己却在艰苦的环境下自强不息,勤奋的追求知识,最后还当了教师。在这期间,她一直得到了校长的关爱,这也是她能学好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她走后,爱也随之离去。此时,她突然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觉得不应该当这井底之蛙。她放弃稳定的环境,毅然的追求自由的新生活(决策果断、独立独行)

在爱情方面,当爱降临在自己身上时,她没有逃避、萎缩,而是勇敢的去追求,得差点得到爱,但当她知道罗切斯特已婚后,尽管她是多么的爱他,但还是毅然的选择离去(自尊自爱)在极其穷困饥饿痛苦的四天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并得到了她叔叔给她的一大笔财产。但她没有自己一个人得,她把财产分给了自己的亲人(并不看重金钱,她更看重亲情)。后在他表哥的求婚下,她坚决的拒绝,因为她不会得到真爱,她知道,虽然他表哥长得英俊潇洒。她由于太思恋罗切斯特,最终决定去找他,当她找到时,发现他已经双目失明、残废,但还是决定跟他结婚,最后得到真爱,幸福的在一起!

简爱、罗切斯特长得都不美,但美的是一个人的心灵。一个心灵美的人往往比外表美的人要美很多!

她的对恶势力的反抗,对亲情、爱情的珍惜,对钱财的洒脱,对知识的追求,对自尊、自爱的极力维护等人物性格贯穿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以心为题目高中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人都拥有一颗心: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拥有一颗正义的心;能宽恕他人所犯错误的人,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对于每一件事都要斤斤计较的人,拥有一颗狭隘的心……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心随处可见。

在饭堂中,我们常能看见身上挂着“青年志愿者”红色绶带的同学。他们每天中午都早早地来到饭堂,抛开一切饥饿和劳累,全心全意地投入秩序维持的工作之中。遇到困难,他们坚持;遭到批评,他们忍受。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服务,因此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在街道上,偶尔会因为不小心碰到别人,我们都会以一句简单的话表示歉意,这是最平常不过的。而有一些人却要小题大做。他们为了向路人夸大地表达出自己的“委屈”,当场“教训”别人。即使别人不停地弯腰道歉,也不肯善罢甘休。路人都停下脚步,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希望能够相互谅解。双方的脸都通红通红,他还是咬住不放。因此他们拥有一颗狭隘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好胜心强又容易妒嫉别人的人。当别人某件事情比自己做得更好,他们心中十分羡慕,又十分仇恨地注视他人的成就。因此他们拥有一颗妒嫉的心。

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友善之心,上天将给予他们的是赞美的声音;拥有一颗丑恶的卑鄙之心,上天会给予他们的是惩罚的恶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中作文题目大全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愿穿越千年,与你赏月,饮酒,豪放大笑。

——题记

静谧的夜,冷清的月光从窗缝中泻入,如轻薄的蝉翼,如上好的美玉,让人忍不住停下手边的工作,欣赏他的孤傲,欣赏他的洒脱,欣赏他的无与伦比。

我不禁想到一位如月光一般的诗人,他对酒当歌,对月吟诗,他放荡不羁,写意人生。他就是李白——我们心中永远的诗仙。

李白爱酒。似乎自古以来,浪漫的文人才子都对杯中之物情有独钟,酒更是李白的精神寄托,酒也成了他佳作诞生的催化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政治场上失意至极的他,也许在酒中能得到些许安慰与解脱,尽情享乐,将一切不痛快抛之脑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也许在李白眼中,所有功名利禄还不如一碗美酒,只管狂歌豪饮,醉个天翻地覆。试问,古来几人可以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酣畅举杯对影成三人?所以他饮得潇洒,醉得诗意。

李白有愁。也许李清照之愁只是只恐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而李白愁得气势磅礴,愁得悲壮,如天上来的黄河之水,任举杯欲消也不灭。当年的赐金放还,浇灭了这位学富五车的才子的满腔热血。人生在世不称意,他满怀失望与忧愁离开长安。当他发现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当他发现人生如此短暂时,望高堂明镜,昔日青丝已成雪。现实已不允许他为国家施展所长,回首曾经,谁能不愁?他的愁,化作流光溢彩的篇章,化作不尽江水向世人涌来。

李白亦狂。李白的狂,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的狂,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初,狂放不羁的他奉诏入朝,却因性情恃才傲物受到排挤遭孤立。他狂傲一生,从未低下那颗高高的头颅弯下坚挺的脊梁向权贵屈服献媚。也许多数读书人寒窗数载,只为一朝功成名就,侍君于朝。但是他们的心离自由越来越远,只有他将灵魂置于天地之间,与自由为伴,与豪放与友。

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无论是他的欢乐畅快,还是他的忧愁癫狂,他以笔写心,于是我国诗歌的百花园中又多了一缕奇香,而且经久不绝。他的双脚踏遍名山大川,苍翠幽深的山,清澈灵动的水,都融入他的诗句中。每当读起李白的诗,仿佛被注入鲜活的血液,仿佛身临如醉似幻的境界。

李白是诗仙,也是自由人。他拥有一颗狂放的心,一个不羁的灵魂。他来去自由,不变的气节让他穿越时空,永恒的精魂伴着他的激情凌于青冥之上。李白在诗歌史上永远光芒四射,傲视凡尘。他亦如流水般烂漫、豪放、洒脱、无拘无束,坚定一个心中的方向,一往无前。

若能穿越千年,我愿与他在雨中泛舟,在危楼赏月,作诗饮酒,一起书写美好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著《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余华的《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10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书《活着》,可以说《活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激动和悲伤,而是震撼和感叹。感叹主人公富贵的命运的坎坷,震撼人的生存能力,当生活一次次苦难要打垮富贵时,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好好地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始,让“我”遇到了一位开朗乐观的老人富贵,富贵给“我”讲了他的故事。虽然之前我已经知道《活着》是个悲剧,但看到富贵在喊他的牛“富贵”干活时,为了让牛不偷懒,他还故意喊着其他牛的名字,来激励他的牛。我不免还觉得《活着》还有些好笑。看到后面才发现富贵喊另外牛的名字,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富贵的回忆最初他和父亲是两个败家子,父亲败掉了100多亩地,而到他这又赌掉了剩下的100多亩地。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么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一点不值得可怜,这也不算什么悲剧,尤其是他打自己怀孕的妻子时,我感到愤慨。可随着往下看,父亲被富贵气死了,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找医生,结果被抓去当了国家民党,九死一生回到家。母亲死了,女儿哑了,我就有些同情富贵了。当霸占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时,我有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富贵这个地主少爷因为把家产败光了,反倒捡了一条命,还以为富贵的命也不错吗,尽管日子很苦很艰难,但一家相互搀扶和关心,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家里有钱时更幸福。可当富贵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富贵背着儿子瞒着病重的妻子埋了,而没瞒几天,妻子也知道,我无法再看下去了。稳定了好长时间才让自己止住眼泪。可再往下看,还有更悲哀的事情,多病的妻子去世,聋哑的女儿凤霞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却在生孩子时死掉了,女婿二喜又被砸死了,相依为命的外孙因为吃豆子又撑死了。这人间的一幕幕悲剧怎么全发生在富贵的身上,而老年的他却如此的乐观。

我觉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个故事,都苍白无力似的,而作者用《活着》这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了,是啊,富贵他还活着,苦难也没有把他击垮,这就够了。现在人们活在这个时代,生活是富裕了,不会像富贵他们天天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可精神生活却感到空虚和失落了,有些人没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了?富贵告诉我们,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

真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幸福!不要总是纠结在“我为什么而活”、“我为谁而活”的问题上,记住活着就好,没有什么理由让你放弃活着。好好活着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作文题目

全文共 1332 字

+ 加入清单

《探索人生路》

纵观人生,就像是一条漫漫长路,人生的历程,也像是在这条路上努力探索。可是,在这条注定不平坦的道路上,有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道,也有的迷惘在分岔口,甚至有的误入歧途,不再回头

思索之余,我们不妨想想,为什么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方法探索人生之路?这其中不免有些引路人的影响。

什么是“人生的引路人”?在我看来,在前进的脚步,于你启示的,让你成长的,给你影响的就是一个“引路人”,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你的生活缺不了他们因为他们总是给你意想不到的光明世界。

近几天,在语文课本的介绍下,我接触到了一本书——《傅雷家书》,其中记述了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也详细的写下了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很快我就买下了这本书而且很快沉迷其中,因为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悟。

傅雷是位很严厉的父亲,他与世界千千万个父亲一样,都盼望着望子成龙,早日成就。因儿子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常年不得回家,只得在那个通讯并不发达的年代靠着一封封家书传达讯息。在心中,一向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通过书信,把自己的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

傅雷夫妇在十一年间,用一封封家书建造了一座灯塔,照亮了傅聪昏暗的前路,给予他精神上的帮助和指引。这样的恒心和毅力让我动容。

其中几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在段话里,我能感受到父亲写下的字字句句都表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他希望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向外发展,早日独立自主,成就自身,但同时又不忍心让孩子离开身边。天下父母皆如此,从怀胎开始到分娩后,便含辛茹苦的将儿女哺育成人。但是,他们总会有长大的一天。“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为此喜忧参半,那就是一种父爱。

再如“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同是离别之初,傅雷的爱子之情更加强烈!从开始对其离去思念、牵挂,到后来忆起自己对幼时傅聪管教严厉的愧疚甚至罪恶感则更显情深。傅雷在傅聪幼时“虐待了”傅雷,对其一丝不挂,严加管教,但是哪有父亲虐待子女呢?血浓于水,骨肉情深,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儿子变得更优秀,这种情感使他不得不让儿子承受更多,而为的却是让孩子在未来收货更多。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射,是亲情教育的硕果,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强烈期望。在表达爱的同时,也全方面地教育了孩子,甚至把这样的爱与经验传于后人,流芳百世。

这本书给了我道德思想,文化修养的很大启迪,受益深远,铭记于心。让我在探索人生路的旅途上,得到了一丝光亮,我清楚的知道,那就是前方,我追求的未来……

人生路漫漫,幸有你做伴。愿我的人生旅途,光明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活着》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一口气把《活着》读完,除了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外,其实我是想早点摆脱这种心灵的沉重之感。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体验。《活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六十年的一部简史,中国这六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上。而作者余华却能以冷漠客观的语调,用福贵的嘴将他一生的厄运和苦难平淡地讲述出来。当我还在为他的打击而黯然垂泪时,又一场更大的悲剧又接踵而至,让人已经心伤得麻木了。

《活着》是一个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关于死亡的悲剧性故事。主人公福贵青年时是一个家有百亩良田的阔少,嗜赌成性的他将祖辈积攒的庞大家业全部输光,父亲为此气死,为母求医半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县长的老婆生子要输血,结果儿子被不负责任的大夫抽血致死。生死之交春生在经不住迫害,悬梁自尽;女儿凤霞嫁了个歪肩好女婿,可不久死于产后大出血;妻子家珍在“软骨病”和儿女双亡的多重打击下也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在工地事故中惨死,留下了年仅三岁的苦根。苦根因贪吃豆子撑死;最终所有的亲人都离福贵远去。就像作者在小说中所说:“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最终,富贵买了一头待宰的老牛做伴,早出晚归奔波于田间。

我很吃惊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家道中落、失去双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重重打击下,依然能淡然地存活于世,这需要多少对生活的信念和毅力?多少内心的豁达与乐观?多少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福贵心生敬佩之情。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最后的胜利。福贵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总希望活着,因为活着就会有希望,而人每天匆匆忙忙地活着,却忽略了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理由太多。而就我而言,从浅薄狭隘的角度出发,是为了我的家人。用心从事我的事业,让我不仅能实现兑换货币的价值,还能让我能帮助到别人,说得更伟大点,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做好我母亲的角色,让我的孩子能在弥补我幼时的缺憾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从不敢试想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当遇到挫折后会以怎样的状态迎接?我想没什么事能比家人一个又一个离我们而去更让人绝望伤心的吧!那么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相比之下,实在是微不足道。顿时有了内心的释然与坦然面对挫折的勇气。我虽然做不到“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尽量做到不

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活着》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1635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于学校图书馆借来这本并不怎么厚的小说,便从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到小说的正文、再到外文版评论摘要一字不漏得看完了。

中文版自序中第一句话“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为读者的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客观地正视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所一直思考的事情,22的我,经历的事情还是太少,但是,大学四年的生活,却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向这个方向靠近了。“人生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真实的事情就如同说一句真话一样,让人感到不怎么舒服,但是我们还是要面对不是吗,总是活在自己幻想的那个美好的世界里,不知道心理承受能力会不会很强大呢。“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这也是作者在这本小说中所贯彻的一种精神。“写作过程中让我明白,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我们作为这个肉体的主人,是不是也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它想活着的意愿。

日文版自序中“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要好好用心生活,好好用心感受、好好用心体验这生活的酸甜苦辣,因为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其实,也无人有权说他不幸,即使是在他生后,因为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这也是作者所明白的一个道理:不要再去议论别人的人生,当然也是现在的我最应该学会的,不仅仅是别人的人生,应该是别人所有的私事!!!

英文版自序中,美国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富贵的在整个故事中经历和心态。

出生于一个富贵家庭的富贵,先是体验了富裕人家的生活,然后赌博失去家产,沦落为一无所有的租户,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也是他随后一系列经历的铺垫。随后,父亲去世,他便开始走向了积极的人生道路。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期间,幸运地保住了性命,但是两年之久的离家,母亲在怀着:富贵不会去赌博的对他的信任中去世,女儿发烧成聋哑人。随后开始了看似平静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儿子有庆小学五年级那年,因为医生为了讨好县长而不顾孩子的性命而献血过多去世,富贵的选择是对生病的妻子家珍隐瞒,并一个人把孩子埋葬在爷爷奶奶的坟墓旁边。后来,女儿凤霞找到了一个对待他们如同自己儿子一样的女婿二喜,还怀了个儿子,本以为这就开始了他们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长,女儿生产后大出血去世,随后,妻子也走了。原本的四口之家就剩下富贵自己了,凡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呢?感觉自己应该都没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了吧?可是,富贵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啊,外孙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出意外身亡,为了照顾外孙,富贵还得继续活下去,起码得把孩子抚养成人不是吗?但是,苦命的苦根,在自己七岁那年因吃太多豆子也走了。那个昔日的几口之家,最后就只剩下富贵一个人了,为了不感到孤独,他给自己买了一头牛,叫富贵。

面对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纷纷离世,富贵没有要死要活的,他所做的就是埋葬,然后继续照顾并和剩下的人继续生活。这也映照了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不管经历了什么苦难,我们依然要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现如今这个社会,大家都觉得压力很大,所以各种选择不再生活的新闻也纷纷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而我所要学会做的,就是淡然处之,因为我们常人经历的,很多人已经经历过,或者和我们一样正在经历,或者后来者以后还会经历。这样想想,感觉自己就更加有勇气,有信心继续自己的小生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高中日记六百字读后感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在上个星期顺利结束。除了英语和语文,大家似乎都考得不太理想。看着自己的成绩一门门的出来,想必大家一定都会有说不出的感受吧。今天缈缈对我说:“现在对分数看得都不是很重要了,要不是那个班是所谓的全年级前50的封闭班,我真心想到你们班去,唉,有时候有些事情还真是不好说。”华华也对我说——“雯姐姐。我好想到你们班去啊。”其实呢,亲爱们,我想说的是,现实真的是很残酷的,或许这世间所有事物的存在,都有着属于它们各自的利弊双刃剑吧。你们反感的是环境的压抑,和那些由郭老师所教授的、令你们困惑至极的数学难题。你们总是抱怨,“郭__太把我们当人才了,每次都讲得那么深奥”。其实啊,我也觉得他的讲课方式,不太适合我。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去适应老师,而不是老师反过来适应我们。自从去了6班,这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感受到了很多。就“数学”而言,现在这个班教我们数学的刘老师,我就满喜欢他的教学方式的,因为上他的数学课,我都听得懂。而且,刘老师是个注重细节的人,越是简单的数学基础题,他就讲的越细。对于像我这样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这可真是遇见对的老师了。所以,我都很珍惜他上的每一节课。虽然到现在,我的数学还并没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我绝对不会放弃,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法。

有些时候,距离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拉扯开来的。听着老师说你们这个星期就要开始晚自习,下个星期三就要封闭住校了,心里还是有些说不出的感觉。我总想着,在那些被白炽灯光所拉长的无尽漫漫长夜,还有你们每一次为难题不得解时而皱眉头的时刻,若少了有我在你们身边的陪伴,你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我的感觉是遗憾的。我遗憾那段难熬而珍贵的时光不能近距离的陪伴在你们的身边,陪你们一起疯、一起闹、一起笑、一起流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爱的教育读后感高中生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教育中的爱是什么?读了《爱的教育》,对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话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是的,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常会令人终身难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实验的效应我想就是爱的结果。爱是神圣的,师爱伟大!

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对学生一视同仁,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为了某种利益去虚伪地爱学生,一旦目的达到便不管了,这样反而事与愿违,甚至扭曲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是河床的话,那么师爱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诠释了爱的内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爱满天下”办教育,不也正是有爱的奉献精神吗?!教育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教育;教师如果没有爱,实在不能算是称职的教师。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聚合力量。

教育中有爱,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舒展,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涌动。正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愿我们老师心中有永不枯竭的无限情爱,爱满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中论语十二章读后感精选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累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中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书籍是文化的记载,在我看来,《论语》是最具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备受诗人推崇,而孔子也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喜爱《论语》,孔子言简意赅,却蕴含了许多君子品质与精神。

诚实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到了最后,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实守信,会有更多人愿交好于你,于人于己皆利。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遗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同时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喜爱《论语》,其中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感慨而发。可以说,《论语》一书便蕴含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做人,当如孔子口中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风”。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童年读后感600字高中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童年有感,高尔基的童年写出自己当时的悲惨遭遇,想起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舅舅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钱,为个人的利益,明里争,暗里斗,没有私毫手足之情,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主要是写出自已苦难的童年,鸟的翅膀不历经风雨童年时代的高尔基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这是他的不幸,但是使他磨炼一身坚强的意志,这为他长大成人后遇到困难不屈服奠定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时是多么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时。可是时间是不会倒退的,只有离儿时越远。我有时就像,如果时间停在学四年级是多么的好啊。可是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虚想罢!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有着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总结像我们现在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让我们去珍惜现在的一切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著《活着》读后感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高中800字

全文共 2267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里读了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

美丽的故事都是悲伤的,这部小说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之后的美国为社会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如此美丽,但就像《休斯顿纪事报》在评论此书所说的那样:“此书是一部睿智并发人深思的小说:赎罪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感情。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眼里,这也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我的鸿沟,但也因为自我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我名字的人,那个竟然是自我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我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取只能是务必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早已明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两人相离,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和自我是兄弟后,他带着自我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最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对于阿米尔的父亲,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我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能够是亲情、友情、感情,也能够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我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向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明白阿米尔少爷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明白他在那,袖手旁观。哈桑明知阿米尔背叛了自我,然而那次手表风波中还是再次救了他,这个自我尽心尽力去服侍的人,这个自我认为和他是朋友的人,这个自我终被他所背叛的人。难怪阿米尔时至今日也不能够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因为他明白: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齐,你永远觉得自我是个骗子。可无论怎样,哈桑,还是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开的拼图,每一块都有让人想起生活原本就应是另一种样貌,让人想起那个尚未盛放就已经凋谢的梦。读过《追风筝的人》,不禁让我想起今年伦敦奥运会田径赛场上那十三亿人瞩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国飞人刘翔。因为旧伤复发,在冲向第一栏时碰掉栏杆,从而无成绩意外出局,刘翔,你的伤,我们的痛,虽然我们不愿看到四年前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赛的杯具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种悲壮叫做坚持。这一次,刘翔没有像四年前那样,而是单脚跳完全程,带着破碎的梦想在透过终点前亲吻栏架,那一刻,全国的观众为之动容,为之心痛,但是,我们大家相信,刘翔会是中国男子田径赛场上永不可磨灭的闪亮。我一向都喜欢刘翔的笑容,自信、真实、大度、从容、淡定,就像那飞翔在蓝天的风筝,而他,就是那个追风筝的人。我想,刘翔的风筝早已经翱翔在天际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在2007年大阪世锦赛上,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我们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盏风筝飞得又高又远。其实,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刘翔也是,他追逐着梦想,追逐着冲向终点那一刻的释放,追逐着站在领奖台上那一刻的荣耀。《追风筝的人》中有说道: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想明白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刘翔的微博中却看到

这样的几句话:我很享受这些年来努力的过程!更享受拼搏的过程!这也源于我对跨栏的挚爱!我想,对于那些像刘翔一样的奥运健儿们来说,结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享受那个为之而奋斗的过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苹果。只要等到苹果熟透,就不会生病。”小说中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如是说。而对刘翔而言,八年来的等待,他也不会在乎,他能等,并且也会等到一向追寻而再放飞风筝的时候。

对我来说,读过《追风筝的人》后,我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勇气也许不能够所向披靡,胆怯却根本无济于事。做人就应要有担当,要勇往直前,永不放下。就算是在荆棘中,也要奋不顾身的绽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寻自我想要的,不要绝望,不要轻易说放下。一切事情都由自我掌握,其实做一件事,觉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仅在一念之间。有些东西,不是准备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学会自我去争取,自我去努力。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拥有自我的理想和信仰,无论它渺小或是伟大,也无论它是简单或是困难,不试一试,又怎样会明白呢。其实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要相信,追梦者,总会有美梦之时。追风筝的人,为了自我的梦,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完美的事物往往是个令人心痛的梦,却也往往是个不愿醒来的梦。加州美梦和喀布尔梦魇,抉择、证明、救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我想,对于阿米尔来讲,他做了最正确的选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的应对,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风拂过脸庞,挂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童年高中800字读后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是美好的梦;童年,是理想的港湾:童年,是记忆里的甜蜜……童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但是,对高尔基来说,却是另一番感受……

前几天,我读他的自传体《童年》,这令我十分感动,书中说到他小的时候,妈妈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他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已经变得暴躁。他的两个舅舅不断地争吵、斗殴。妈妈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他,离开这个家庭。然而,他的奶奶和外祖父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她慈祥、聪明、善良、能干,这给幼小的高尔基留下的不仅仅是当时社会上的丑恶,还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高尔基那时曾因好奇把白桌布染成蓝色而被外祖父打的失去知觉,在那种艰险、恐怖的生活环境中,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默默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中生存着。然而,在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他依然走过来,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为人类留下一部又一部的名著,流传千古。

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生活和我们的今天相比,那可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的我们,个个都养尊处优的,在家当着小皇帝、小公主,只要一点不顺心,就得让大人忙活一阵子。哪像高尔基那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还闯出一番事业。但是,虽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不像高尔基那时生活那么悲惨,可我们也不可以这么做,要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不要再做小皇帝、小公主吧,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我们像一株株小苗,在现在安定的、美好的社会滋润着,我们要好好孝顺父母、认真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时光,一触即去,童年,也随之流逝。现在,充满活力的我们,要趁着这美好的时光,这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余华《活着》个人收获读后感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开始对余华有点产生兴趣。课间同学还不停的讨论着。不知谁说他的小说《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于是我抱着一丝好奇借了这本书。10月5号下午,本着无聊便看了起来,谁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知道把它看玩。

《活着》是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用一天时间对其一生苦难的叙述。在近四十年里,他经受了人间的很多苦难,面临了与一家四代人的生离死别,他本应该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余华自己所说的那样: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不死,让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义,有着自己的不死。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叙述方法,但却有种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读越有沉重感。而这种沉重感并非故事情节本身所造成的。而是作者用最普通甚至于冰冷的语气去描述不寻常的事情。而这种沉重以至于难以自拔的感觉就悄悄地潜入我心里。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说余华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贵的经历,即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是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到看到最后,看完了一本书,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简介、别人的评语我又有了新的感觉。

回到本质,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仅仅只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说法。有人说他只是为了让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而还又人说: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其实人生就像田地。需要有人来耕作。春天播种自己的苦难,夏天则等待自己的苦难,秋天再慢慢的收获自己的苦难。冬天用苦难去品味自己的苦难。最后等待来年继续播种苦难,直到收获苦难的希望。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知道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责任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