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屈原投江的故事作文【热门20篇】

导语:一个想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则相关的哲理小故事及感悟,欢迎查阅,供参考。

浏览

601

作文

22

篇1: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神鱼送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99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端午节马上要来了,说起端午我们都会想到屈原,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神鱼送屈原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相传,屈原有一个堂妹叫屈幺姑,她是喝三峡水长大的贫苦渔家女,模样俊俏,心灵手巧,性格刚强。她曾驾着渔船迎着西陵峡里的风浪,送屈原云游四方;她曾陪着屈原翻山越岭,听民歌,采楚风,帮助屈原在故乡橘林里写下了《橘颂》诗篇。屈原从郢都回到家乡,擂鼓募兵,抗击入侵的秦国军队,屈幺姑马上带领峡江上的渔民船夫,最先打起抗秦保楚的旗帜,向屈原请战。

一天,屈幺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漂亮的雀儿,在她头上绕着飞,一边叫唤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后来,小雀儿飞走了,屈幺姑便拔腿去追,追到西陵峡口,就不见了,听到有什么人说了这样两句话:“江水倒流三千里,屈原死在鱼肚里。”这时候,屈幺姑看见江水里冒出一条大鱼,鱼背上驮着屈原的尸体。

第二天,屈幺姑把这个梦告诉给乡里姊妹们。姊妹们就跟屈幺姑一同跑到西陵峡口上,一边洗衣裳,一边喊着:“我哥——回——哟,我哥——回 ——哟!”一眨眼,乌天黑地,像是洪水要来了。江边一股子浪头儿拍打过来,淹过了姊妹伙儿捣衣的石墩子。她们惊惶地向江面张望,只见一个像芭蕉叶片似的东西,在浪堆里晃晃荡荡。仔细一望,嗬,原来那是一条大鱼的鳍。屈幺姑便打着“啊嗬”对大鱼说:“鱼呀鱼,你若是把我哥哥驮回来了,就到岸边来呀!”话音刚落,大鱼真的游到岸边,上了石梁子,首尾一蹶,忽然乱蹦乱跳起来,两只灯笼大眼刷刷地流泪,然后轻轻儿扇动鳃,亮出白亮亮儿的肚皮。

幺姑盯着大鱼的肚皮,麻利地从头上取下扁簪,把鱼肚子划开,一股鲜血从鱼肚里流出来,渐渐露出一口通红的棺材。姊妹伙儿扑上去,揭开棺�母亲樱豢矗锉咛勺诺恼乔蠓虻囊盘濉�

姊妹把鱼肚子缝好,将鱼放了生,然后抬着红棺材回乡安葬,一路哭着叫着:“我哥——回——哟,我哥——回——哟!”

屈幺姑满含悲愤,越哭越伤心。忽然她一头撞在墓碑上,化作一只嘴巴殷红、羽毛金绿的鸟儿,穿过金色的阳光,飞进了丛林。她还在声声呼唤着:“我哥回,我哥回……”

从此,每年端午节,归州屈原沱都要举行龙舟竞渡,机智的艄公和勇猛的桡手(划桨的人),都在鼓声中高喊号子:“我哥──回哟!我哥──回哟,”

那条神鱼,一来因肚子受过伤,二来因惦着屈原的故土,从此上不过泄滩,下不过青滩,永远留在西陵峡里,每年都要来一趟屈原沱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二、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认真地读了由秭归文联编写的《屈原》这本书。读后,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我心中更是高大、神圣了。

屈原喜爱读书。他小时候几乎读完了乐坪里所有能找到的书。就连民间流传的山歌他也从不放过。看看屈原小时候又看看自己,我真觉得惭愧呀!我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从没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就连平常看书,也还要爸爸妈妈催促,有时甚至还觉得爸妈催我读书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爱看书的坏毛病,努力学习屈原刻苦读书的精神。

更令我敬佩的是屈原行廉志洁的品德。屈原晚年时期,被政治所迫不得不投江自尽以了报国之志。怀石投江之前,屈原与一位老渔夫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和那些人妖颠倒的无耻小人同流合污!”这一句话足以教育我们要为人身正,不与“小人”同流污。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是不错的。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班上,凡遇见不正之风或是违纪现象,我都能制止。为此,我还多次被学校大队部表彰为“优秀学生干部”,去年六.一我还被团县委表彰呢!不过,我决不会骄傲,以后我要更大胆地工作,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我最敬佩的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只可惜屈原他生在了奸人当道的时代,报国无门,只得投江自杀。而我们却生活在幸福、安康的和平年代,现在祖国正需要屈原这样的爱国人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才干,努力施展自己的报国之志,让屈原早日瞑目。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用屈原这句话作为我的座有铭,努力学习,大胆工作,力当第二个“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

全文共 2547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的大夫屈原早就瞧出秦昭襄王没安好心,屡次三番劝过楚怀王,要他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终于听了靳尚、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连自己的命都丢了。如今楚顷襄王做了国君,不但没把这批人治罪,反倒重用他们。屈原看着这批人只图眼前安乐,目光短浅,胆儿又小,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这样做正是拿肥肉去喂老虎,楚国早晚要亡在他们手里。他心里苦闷得没法说。他痛恨靳尚、公子兰这批人,以为不能跟他们在一起共事,就打算辞职。可是一想到楚国的地位这么危险,又不忍心就此走开。他劝楚顷襄王收罗人才,远离个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好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他们这几个人就怕屈原在楚顷襄王面前老提起反抗秦国的话,怕打起仗来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

屈原还是劝楚顷襄王去联络诸侯共同抗秦。靳尚、公子兰他们就天天在楚顷襄王跟前说他的坏话。靳尚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见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不报先王的仇,公子兰不敢提抗秦,楚国出了这种不争气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呐?’大王,您想想这叫什么话啊!”楚顷襄王问了问公子兰,公子兰也这么说。楚顷襄王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现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人排挤出去了。到了这时候,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也瘦了。他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在洞庭湖边、汨罗江[在湖南省湘阴县北,向西流入湘水;汨mì]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儿。

屈原有个姐姐叫屈须。她听说兄弟的遭遇,老远地跑到湘南去看他。她找到了屈原,一见他披头散发、脸庞又黄又瘦,不由得掉下眼泪来,说:“兄弟,你何必这样呐?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大王不听你的话,那是他的不是。你已经尽到了心了。老悲伤又有什么用呐?”屈原说:“我伤心的不是我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象刀割一般!”屈须说:“可是君王不肯听你的话,反对你的人又有势力,你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怎么斗得过他们呐?你的脾气太耿直,我担心你会吃亏,如今果真落到这个地步。叫我怎么放心呐!”屈原说:“我知道我忠心耿耿会招来不幸。可是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呐!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这样儿下去,还不如死了好。”屈须摇摇头,说:“别傻了!要是你一死,国家就能够好起来,那我也愿意跟你一块儿死。可是你这么糟蹋自己,对国家不但没有什么帮助,反倒还会带累别人也这样消沉下去。”屈原叹了口气,说:“那么怎么办呐?”屈须说:“将来君王也许会明白过来,那时候你还可以给国家出力。”屈原在流放中,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写诗,这会儿诗写得更多。《离骚》这首有名的长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

他忧虑国家的前途,常常夜里睡不着觉。好容易睡着了,梦里老回到了郢都,可是醒来仍旧是一场空。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这秀丽的河山总有一天会成了秦国的土地。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劝楚王。正好有一个朋友来看他。朋友劝他说:“你已经被革了职,回去也做不了什么。现在楚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国去呢!你这样有才学,不论到哪一国,还怕他们不重用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一个人难道可以为了自己的富贵扔了父母之邦、扔了家乡吗?”那个朋友说:“话不是这么说的。现在楚王不用你,又不是你不肯为楚国出力。你把自己的才华埋没了,多可惜!”屈原说:“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我不能离开楚国。”屈原对楚国爱得这么深,看着掌权的人越来越腐败,国家一天一天衰落下去,自己偏偏得不到救国救民的机会。他痛苦到了极点,仍然只能写写诗歌来发泄他的悲哀,陈说他对朝廷大事的想头。

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去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着楚国被毁,自己的社稷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去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得到了这个信儿,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不大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渔民挺难受,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算是献给屈原的。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大伙儿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周年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这吃粽子和赛龙船,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这时候,赵主父已经死了。当初,赵主父从云中回到邯郸,知道了赵惠文王怕得罪秦国,不敢收留前来投奔的楚怀王,就瞧出他没有多大的出息,心里挺后悔,打算立原来的太子安阳君为代王。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公子胜。公子胜说:“大王废了太子,已经错了主意。如今君臣的名分已经定了,要是再一更改,反倒容易引起内乱来。我看还是好好地辅导新君为是。”赵主父又跟夫人吴娃商议这件事。吴娃是赵惠文王的母亲,当然不赞成立安阳君。就为了赵主父想再立安阳君,赵国起了内乱。一批大臣们怕王位一更动,自己的地位靠不住。他们不但杀了安阳君,而且把赵主父也锁在宫里,让他活活地饿死。

赵惠文王为了公子胜反对主父立安阳君为代王,就拜他为相国,封为平原君。这位平原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结交天下的各种人物,凡是投到他门下来的,他一概收留,供养着他们。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气。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象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几千个门客住在家里。连秦昭襄王听说了平原君收养门客的事儿,都想跟他结交结交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屈原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06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屈原投江的故事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是秦、齐、楚三国,“合纵”、“连横”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谁能取胜,就由这三国的内政外交的得失来决定。屈原在楚国内政上主张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如尧舜禹汤时代的社会;在外交上则主张联齐合纵,对抗强秦的连横。由于怀王疏远了他,屈原这些正确的主张都未能实行。

怀王是个昏庸的君主,在秦惠王的离间和诱惑下,接连上当,断绝了和齐国的联盟关系,结果损兵折将,丢失土地,国势渐渐衰弱下来。秦昭王继位后,提出和楚通婚,约怀王相会,屈原极力劝阻怀王不要再上当。但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的怂恿下还是去了,结果遭到秦国的武力劫持,死在秦国。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等人又在顷襄王面前构陷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

屈原晚年在沅水、湘水流域长期过着流放生活,眼看祖国日益衰弱,即将被秦灭亡,自己报效君王的抱负不得施展,忧心如焚,无日可了,写了大量抒发忧愤的诗作,最后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屈原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 「博闻强志, 明於治乱, 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候, 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 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兰的嫉妒,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 连带的也不采纳他的谏言, 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愤, 落拓江湖,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 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 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据说屈原投江后, 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 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 鸡蛋等食物, 扑通的往江里面丢, 说是让鱼假吃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了蛟龙, 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 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 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 抽了筋, 脖子上, 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 脖子上, 又用雄黄酒抹七窍, 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 每年到了五月五日, 人们都要划龙舟, 吃粽子, 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 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

屈原真是太伟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屈原在山洞里读书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在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有一座名叫秭归的县城。这里就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

屈原自幼聪明好学,在学堂里深得老师的赏识。可有一段时间,他放学后经常迟迟不回家。家里人问他缘故,他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我现在谁也不告诉。你们放心吧,反正我不会去干坏事的。”

屈原的姐姐女媭心里仍不踏实。这天,她在放学前先赶到学校,当屈原背完晚书走出校门时,便悄悄地跟在了后面,一直跟到了后山坡的一个山洞里。

这山洞可真美!婀娜多姿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在虚无缥缈的雾气中亭亭玉立。晶莹闪亮的水滴顺着石钟乳尖,一滴一滴地慢慢坠落,叮咚之声,犹如珠落银盘。

屈原在泉边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随手掏出一卷竹简,低声吟咏起来。

女媭站在洞口默默地倾听着。她仿佛跟着弟弟一起,一会儿来到了洞庭湖畔的渔翁、蚕女中间,一会儿又来到了九嶷山上的樵夫、猎人中间……直到夜幕降临,洞内一片朦胧时,她才轻轻地喊了一声:“弟弟”。

“谁?”屈原猛一怔。当他瞪大眼睛,看清是自己亲爱的姐姐站在洞口时,连忙笑吟吟地迎上前去:“姐姐,我读的都是咱们楚国的民歌,美极啦!

可是,老师不许我们在学校里读它,没办法,我就……”

“那也得对家里说一声啊。”女媭只责备了一句,便拉着弟弟的手一块儿走出了山洞。

屈原在山洞里读书的事很快就传开了。他死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后山的这座山洞取名为“读书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小编收集关于屈原的故事,欢迎阅读。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屈原》我深有感触。

屈原原本是一个官员,他甘愿为朝廷出力,愿为老百姓伸冤。他办事公正廉洁。但因为当朝皇帝听信谗言,把屈原贬为庶民。最后,屈原已经看不惯这个世界,就跳河自杀了。

像屈原这样爱国的人,竟然会贬为庶民,而他的忠言,却被小人的谗言,给当了下去,他的忠言皇帝一丝不信,他为百姓的安危,百姓的利益着想,他为国家的安危、国家的利益着想。他清正廉洁,没有一丝的私心。

而现在的官员,对老百姓们不管不稳,对国家不尽心尽力。只知道把自己的腰包填满,把自己的生活提高,而其他的不闻不问。

如果我长大了当了百姓的父母官,我将像屈原那样,为百姓、为国家着想。像屈原那样公私分明,公正廉洁,不会有一丝的私心。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追捕了回去,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

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节气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最新2024端午节的故事: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每年春天,雷公公打第一声惊雷的时候,许多小虫子经过漫长的冬眠苏醒了,它们从地下爬出来。小蜜蜂、小蝴蝶也飞出来了,它们在花草丛中飞来飞去、嬉戏玩耍。

可是还有一些虫子不肯出来。它们觉得天气还很冷,还需要躺在地下睡觉。一直等到农历五月,它们才醒过来。这些虫子里有长长的蛇、有着很多脚的蜈蚣,有带着钩子的大蝎子,有咬人很痛的蜥蜴,还有身上疙疙瘩瘩的癞蛤蟆。。

当它们来到楚国。孩子们就开始生病。有的人又吐又泄,浑身没有力气,只能躺在床上,有的人发烧咳嗽,病倒在床上。爸爸、妈妈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孩子们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

有一位叫屈原的年轻人看到痛苦的孩子,看到焦虑担心的妈妈和爸爸,他决定去找草药给孩子们治病。他背着竹筐,沿着汨罗江边走边想,到底哪种草药可以治疗孩子们的病呢?

突然他听到了一阵歌声: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dì)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屈原寻着歌声继续往前走,当他来到一个山谷,看见一位仙女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仙女温和的说:“年轻人,我知道你在找什么,我告诉你,在江边找到两种带香味的草,一种是艾草和一种是菖蒲。把它们挂在门上,五种毒虫闻到气味就会离开了。用艾叶和菖蒲煮水给孩子们洗澡,他们的病就会好了。再结一些五彩的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上,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健康。”屈原弯腰鞠躬感谢仙女的指点,当他抬起头来,仙女已经不见了。他找到艾草和菖蒲,采了满满一竹筐,回到了楚国。

他把这些草药分给每家每户,他们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五种毒虫一闻到香气吓得纷纷逃窜,蛇钻进了洞穴里,蜥蜴躲在树枝上,蜈蚣和蝎子爬到石头底下,癞蛤蟆跳进了水塘,它们再也不敢去危害楚国人了。

屈原又教大家用艾草和菖蒲煮水洗澡,孩子的病就好了。爸爸妈妈们还结了五彩线,带在孩子们的手腕上,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后来,屈原帮助楚国的人做了很多的好事情,还写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由于他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品格,他当上了楚国的大臣。

许多年过去后,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一位狠毒的国王逼得屈原走投无路,跳进了汨罗江。大人和孩子听说后,非常难过,他们伤心的哭了。他们担心屈原在水里没有吃的,就把做好的米饭装进竹筒投入江中。

过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一位妈妈梦见屈原面黄肌瘦,急忙上前询问:“我们每年给你投许多米饭,你怎么还是那么瘦?”屈原说:“你们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蛟龙和鱼鳖虾蟹吃掉了。我没有食物可吃。”妈妈问:“我们该怎么办呢?”屈原说:“你们把糯米包在粽叶里,做成尖角的粽子,蛟龙和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硬硬的,它们就不敢再吃了。”妈妈醒后,就把梦转告给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

第二年的农历五月五日,人们做了许多的粽子,把它们投入汨罗江。不久,屈原又托梦给那位妈妈,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他可以吃饱了。

从此,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这天,人们采来艾草和菖蒲挂在门上,用艾草和菖蒲煮水洗澡和泡脚。还给孩子的手腕上系五彩线。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端午节那天,大家到河边投粽子,并且把粽子分给亲戚朋友和过往的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名人屈原沉江的故事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 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 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 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 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 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 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 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 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 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 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 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 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 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 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 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 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 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 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 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 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 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 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 说就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屈原爱国故事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风中轻轻呜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战国时代楚国臣子屈原,是个有胆识、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诗都很厉害的人。但是也因为他的天赋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当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烧,便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气之下,把屈原赶出宫外,但屈原仍时时担心国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后,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赶出宫外,后来屈原就带着满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罗江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爱国事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屈原虽然被小人污蔑,被赶出宫外,但他仍关心着国事,为国家操心,连死前的一分一秒,脑子离乡的也都是国事,我们很应该效法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献给了楚国皇帝,无怨无悔,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样爱国,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样的小人,到处污蔑,中伤别人。

爱国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国民都不爱国的话,国家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同样的,我们在过团体生活的时候,听从组长的命令,积极地做好自己的事,像这种爱国也服从精神是我们一辈子都受用无穷得。

爱国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样,都不是爱过的好大臣,楚国就不可能和秦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了。我们现在没有皇帝了,但是我们要如何做个爱国的好国民?我们出生的国家就是我们的家乡。爱护家乡不乱丢垃圾、不吸毒,使我们国家的治安变好,就会有许多观光客来游山玩水,是国家的风气变好,科技进步,自然而然就成为强盛的国家。

其实爱国的方法有很多,像我们虽然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却很多!我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守护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现在,我们纪念爱国的屈原,因为我们不忘过去。我们不忘过去,所以我们腾飞,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反思与远眺;在纪念中,我们学会了沉痛和怀念。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不忘历史。我们心中都明白,纪念不是纯粹纪念,在纪念中,在一种回首和追思的过程中,我们会励精图治,依然接过手中飘飘的红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屈原投江的故事

全文共 1542 字

+ 加入清单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楚国的内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楚国的大夫屈原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专听接受秦国张仪贿(huì)赂(lù)过的靳尚和公子兰这一伙人的话,受秦王的骗,到秦国去,被扣押在咸阳,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国。太子横立为国君,就是楚顷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兰这批一味向秦国迁就让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担心楚国要亡在这批人手里,心里非常苦闷。他不断地劝楚顷襄王远离小人,收罗人才,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争气,替先王报仇。靳尚、公子兰就怕楚顷襄王反抗秦国,自己不能过好日子。他们把屈原看作眼中钉,非拔去不可。他们勾搭起来在楚顷襄王跟前说屈原的坏话。楚顷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国强兵的打算,反倒给排挤出去,他简直要气疯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着一肚子忧愤没处去说。他在洞庭湖边、汨(mì)罗江(在今湖南东北部)上,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头散发,骨瘦如柴。

有个渔父劝他:“你何必这样呢?楚国人哪一个不知道你是忠臣!你为什么不跟世人一样呢?”

屈原说:“国王他们是糊涂人,只有我清醒啊!我伤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国弄到这个样儿,我心里像刀割一般。我怎么能够眼看着国家的危险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儿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

屈原在流放中,抱着这样的想法,经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历史故事)。他看到恨秦国抢楚国的土地的人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冻挨饿,生病没钱医,死了没钱葬,遇到天灾人祸,就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种悲惨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欢把他的歌写下来,这会儿写得更多了。《离骚》这首有名的长长的诗歌,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日子过得挺快,十几年过去了,屈原还没有得到楚王召他回去的消息。他忧虑国家的前途,日里梦里,老想回楚国的国都郢都。他想借山川景物来排解他的爱国忧愁,结果反而更加伤心。楚国的政治这么腐败,秀丽的河山逐渐被秦国抢去,楚国太危险了。

屈原想立刻回郢都去,再劝楚王,事实上已不太可能。有人对他说:“你何必留在楚国受这份罪呢!”屈原说:“我怎能扔了家乡、扔了父母之邦啊!鸟飞倦了,想回到自己的老枝上去歇息啊;狐狸死了,头还向着土山啊!救国的道路漫长漫长啊,我不能离开楚国,我要上下寻找救国之路啊!”

坏人掌权,楚国的大难终于临头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打楚国,打下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得放声大哭。这时,他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他知道楚国已经没有希望了,可不愿意眼看楚国被毁,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敌人手里,他要和楚国同存亡,就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以身殉国了。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子呢?他们划着船在江面上祭祀他,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献给他。他们为他招魂:“屈大夫,你回来啊!”后来,人们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这一天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把小船改为龙船在江面上竞赛,用这样的仪式来纪念屈原。再后来,逐渐就变成全中国的一种风俗了。www.gs5000.cn

楚国的屈原死了,赵国呢?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拜他的弟弟赵胜为相国,封为平原君。平原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结交天下各种人物,把他们收留到门下供养着。这种收养门客的做法,当时成了风气。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都像平原君那样收养着门客。他们每家都有几千名门客。连秦昭襄王听说平原君收养门客,都想跟他结交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历史名人屈原的生平故事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着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为了呼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争取国际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由郭沫若、游国恩、郑振铎、文怀沙等人组成“屈原研究小组”,并将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版发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270 字

+ 加入清单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着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www.gs5000.cn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端午节名人故事:屈原为何投江

全文共 983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自幼勤奋好学,立志报国为民,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担任左徒,常常参与起草政令,还当过三闾大夫,管理楚国王族子弟。

屈原生活的战国后期,正是诸侯争相称雄兼并的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一心想使楚国富强起来。他主张任用贤能、推行法治、限制贵族特权、爱护百姓,外交上则主张联齐抗秦。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些贵族,对屈原非常嫉恨,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次数多了,楚怀王对屈原也就渐渐地疏远了。

这时,秦国派张仪来楚国离间齐、楚关系,欺骗楚怀王,使楚国丧失了大片土地。不久,张仪第二次来楚,屈原正好从齐国出使归来,力主杀死张仪,不要放掉他。但张仪用厚礼贿赂了当权的宠臣靳尚,通过靳尚又让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去劝说楚怀王。楚怀王听信郑袖,又把张仪放走了。后来,秦昭王致函请楚怀王去秦国会谈和好。屈原劝阻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不如不去。楚怀王在子兰、郑袖的怂恿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结果被秦国扣留,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死后,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昏庸无道,子兰又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听信谗言,撤掉了屈原的官职,将屈原逐出国都,流放到更远的地方。公元前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郢,这时屈原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对国家的前途感到绝望。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屈原抱石投汨(mì)罗江自杀。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纷纷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这种食物就演变成了今天的粽子。从此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九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恶。屈原的诗篇开创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流派的先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 参见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屈原爱国的故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爱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