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作中照应的方式有哪些汇编10篇

日记可以写故事,日记也可以写心情,日记可以还写写今天发生的事情、观察的东西、做的梦。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写作中照应的方式有哪些,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浏览

4108

作文

10

篇1:记叙文写作方法:过渡和照应

全文共 2142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文章,就好比是一架机器,每一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不仅要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还需要那些小零件连接而成,才能建造成一台完整的机器。那么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 “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记叙文写作方法:过渡和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升初作文指导:头尾照应写作指导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要想作文游高分,头尾就要写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头尾照应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头尾照应的写作技巧 运用倒叙法写作文,当倒叙的事情叙述完毕再回到原来的顺序时,也要交代清楚,就是说结尾时要回过头来,与开头相照应一下。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运用倒叙法写作文,当倒叙的事情叙述完毕再回到原来的顺序时,也要交代清楚,就是说结尾时要回过头来,与开头相照应一下。这样给人以结构完整的感觉,又能很好地突出主题。但有些同学写的作文,倒叙的事情在哪儿结束,他们的作文就在哪儿了结,给人有头无尾的印象。有一个同学写的《我们班上的“小数学家”》,开头一节是这样的

晨会课的铃声响了。班主任老师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他展开手中的一张鲜红鲜红的奖状说:“同学们,我班的陈军同学在全县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荣获第一名。”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陈军同学。

紧接着,文章用“可你知道吗?眼前这位‘小数学家’曾经还有一段不及格的历史呢!”一句话作过渡,倒叙了陈军过去不爱好数学和他怎样在老师的指导下,渐渐喜爱数学,直至成为全县数学成绩第一名的经过。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

由于老师的热心指导,同学们的真诚帮助,他自己的刻苦努力,陈军同学终于爱上了数学,在县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

这种结尾,只是倒叙事情的结尾,而不是整篇文章的结尾。文章的开头是写班主任老师手拿奖状把陈军获第一名的喜讯告诉大家的情景,结尾还应该回到这个情境中来,与开头相照应,小作者却没照应开头,这就使得整篇文章有头无尾,结构残缺不全了。因此,文章的最后还应补上一个结尾:

“现在请陈军同学把奖状领回去。”王老师清脆的话语打断了我的回忆。陈军同学从王老师手中接过鲜红的奖状,教室里又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们凝视着陈军手中的奖状,想想他的过去,看看他的今天,情不自禁地称赞道:“陈军的进步真快啊!”

这样结尾,首尾照应,既概括了全文,又完整了结构,还突出了主题,作用还真不小呢!由此可见,倒叙后的照应万万不可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SAT写作出题方式和应对方法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SAT写作出题方式和大家以往接触过的英语考试不同,是大家在备考SAT写作考试的时候,一定要适应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SAT写作考试的出题方式和应对方法,供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参考和借鉴。

SAT写作题目由两部分组成Prompt + Assignment。

例如:

Prompt :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other people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virtues. We shall be both kinder and fairer in our treatment of others if we understand them better. Understanding ourselves and understanding others are connected, since as human beings we all have things in common。

Assignment :

Do we need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ourselves?

Prompt的作用是给考生提供理解Assignment的线索。Assignment中的问题是作文中要回答。

由于SAT是针对高中生升大学的考试,因此写作话题不需要具备单项的专业背景知识,但话题涉及范围却非常广泛,包括文学、艺术、运动、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时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SAT的Official Guide中清楚地说明The essay readers are not looking for one correct viewpoint。

所以说有些考生竭力寻找一个观点,想以此讨好阅卷老师,这种做法是没有意义,也是浪费时间的。你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做到运用简洁清晰恰当的例子,推理论证你持有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写作方式的方法有哪些呢

全文共 5061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作家,就是比起其他人,写作对他们来说更难的那种人。——托马斯?曼

第一次读到托马斯?曼(注1)的这句话,我有些迟疑,因为我不确定我理解的就是作者的本意。后来,却逐渐有些明白了:托马斯?曼说的是作家(注2)的专业性问题。

要成为一名作家最重要的是两点:富有热情的创作冲动和相对专业的创作技巧。

一、我们为什么写小说?是因为我们有创作有表达的冲动!

我们必须承认,这世界上有所谓的“天才”一说,哪一行哪一业都有,不仅仅是写小说。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世界上写小说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希望或者认为自己是天才。

但大家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大家幻想自己是天才,无非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不需要有饱满的热情,不需要强烈的冲动,不需要激动的难以入睡,随便扯点东西就敢写;第二,不需要积累素材,不需要辛苦构思,不需要学习磨练技巧,随便写写就能红。 那么大家看到了么?对天才的幻想,恰恰是摧毁我们“作家梦”的元凶。

即便是天才,那也只是个结果。也就是说,他第一次写小说就红遍大江南北,地球内外,比如JK罗琳。但是,假如你把这些天才们的过往经历查探一遍,你会发现,他们未写之时,并未放弃思考,一直在为写作小说积累素材,也许在他们的意识里,这小说已经磨砺了千百万遍,呼之欲出。真正的创作过程,并不是从你提起笔那一刻开始的,在那更久远的从前,你的人生就已经在为此做准备。不少成名作家都说:我要创作的故事已经在那里了,我只不过是把它写出来而已(JK罗琳说《哈利波特》的灵感来源于一次乘火车的经历,而书里面的人物都来源于她的身边,赫敏甚至带有她自己的影子)。

我和几个熟悉的作者聊天说:你们想想,你现在写网文并不是突发奇想,至少从十年前就已经种下了这枚兴趣的种子。当你们拿起第一本课外书,开始勾画那个属于自己的迷幻天空的时候,就注定了今天你们选择网文这一行。

我们写小说故事的时候注重因果律,其实对我们自己来说,也一样在遵循因果律。过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逐渐在改变我们的选择。所以,当你提起笔,一炮而红时,你会明白:过去的淡没有白扯,过去的天没有白聊,过去的闲书没有白看。

如果你并不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并不喜欢写作,写作并不让你感到兴奋、开心,只是因为要赚钱而来写商业小说,那么,我劝你早点放弃,因为要赚钱的话,有千万种办法比写小说更轻松。

虽然我们写的是商业小说,有各种规律、套路可以遵循,甚至仅靠模仿就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小说,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写作真的是有门槛的,除了专业性之外,创作的冲动同样重要。文学天堂的大门,只为那些爱好写作的人而开。

因为我想写,因为我想讲故事给你们听,因为我想把我胸中的世界分享给你们,这就是文学的冲动!

二、网络文学同样需要理论研究,网文作者同样需要学习创作技巧!

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它为整个文学市场带来两个巨大的改变:

从创作上,它通过降低创作和发表的门槛,带来了一个数百万人的写作市场;

从阅读上,它通过长篇连载的玄幻、言情等通俗文学满足了超过两亿国人的娱乐需求。

在网络文学诞生之前,作品“发表”是极为不易的。作者通过向杂志、出版社主动投稿来实现自己的出版梦想,编辑通过对投稿的细读来挑选作品,并通过指导、包装作者,编辑、修缮作品来实现自己对内容质量的控制。在这样的二元结构里,能成功出版刊发的作品是极为有限的,往往出版一部书背后会有上百篇投稿被拒绝,从此不被人知晓。

网络文学的发展给沉闷的文学市场带来了雷鸣雨暴,依靠互联网的奇迹般拓展,崭新的运营模式建立起来,上亿的读者,几百万的创作者蜂拥而入,把整个文学市场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优秀作品辈出,众多作者实现了“创作改变人生”,成为百万、千万富翁。 网络文学的兴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传统的文学市场,更看重严肃文学,对通俗文学市场做的不够好,在评奖和引导方面都更偏向于严肃文学或者说是纯文学,对小说的娱乐性看的不够。另外编审制度也比较严格,很多没有经验的创作者都被挡在了发表的门槛之外,从而缺少读者支持。而世纪初互联网的兴起,为网络文学的爆发提供了很好的外在条件,大规模复制和热点传播都成为了可能。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比较低的发表门槛,依靠庞大的作者基数,依靠点击率的筛选方式,迅速形成传播热点,一大批网文的代表作开始迅速流行。

我们知道基数大,人多了,NB的人就会多,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作者因为网络文学这套自动的筛选走向成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网络让成千上万的人实现了写作梦,但发表并不意味着成功,发表仅仅意味着你向出版社、杂志社完成了投稿。如果这就让你已经满足,那么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创作者。请记住:永远不要对自己满足,假如你真的要迈入写作的殿堂的话。

关于文学殿堂,这里多说一句:我们认为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只是一种文学概念的划分,供研究之用,但对市场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比如《红楼梦》,现在各种赞誉,但其实在当时只是一本通俗小说罢了。不要在文学里划分阶层,那是政治,属于小说的只有一个标准:故事好不好看。

故事好不好看,靠什么来评定?批评家有批评家的角度,大众有大众的角度,这些角度是可以被罗列的,之后做文艺理论的时候,我们会提及。现在,我们先来解决更前臵的问题:

好看的故事从何而来?

答案是:从作者们的脑袋里来!

我们看到了有些作者天资聪颖,未经任何学习和指导一开始写作就大红大紫,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作者不得其门而入,甚至连基本的故事结构都会出问题,想找人帮助都找不到。我们赞叹那些成功者,希望他们能一直成功,能从自发创作到自觉创作;我们也必须时刻关注那些亟待帮助的新人,因为网络文学的发展太快,变化太多,而传统的文学院模式还来不及对其进行现象总结、分析,最终形成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

必须承认,目前网络小说的理论研究还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跟不上作者的创作水平,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知道发展中的问题一定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网络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比较危险的倾向:

第一种是妄自尊大。认为网文是独一无二的,感觉老子天下第一,谁都不放在眼里,作者感觉没谁能指导我,只要读者喜欢,写什么都无所谓,反正就是卖个商品,包子做的再难吃,只要有人买就是好包子。这种说法不但在很多满怀壮志的新人作者、甚至在部分成名作者群体里都有一定的市场;

第二种是妄自菲薄。作品不红,没有人看,立刻把自己贬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处求医问药,甚至开始否定网文,跟着某些时代的落伍者开始鼓吹网文“毒草”论、“垃圾”论。

这都不是正确的态度。

实话说,网文的源创新并不多,更多的是微创新。现在大行其道的类型小说也好,令人眼前一亮的各种新颖设定也好,在整个大的艺术形式里都不新鲜,都找的到源头。网文的好处在于开放、宽容,所以可以大量借用以往的文学乃至其他艺术形式:比如网游、魔幻电影、动漫、美、日、韩、TVB等电视剧的元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小说文化,反过来对其他文学样式进行影响,这是我看到最欣喜的一面,鲜明的体现了网络特色。

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妄自尊大,也没必要妄自菲薄。

我一贯强调要研究网络文学本身,不仅研究文本,研究现象,更需要研究文艺创作理论,真正的把好作品发掘出来,推广出来,总结经验,创造条件,帮助作者把好故事讲好。

作者知道的越多,就对写作本身敬畏的越多。写的越多,就越发觉出自己的无力与浅薄。真正在写作上入门的人才会知道学无止境,写无止境,最终才会不断进步,创作出一部部的精品力作。

三、网络文学作者怎样提高创作技巧?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需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

1, 先要有好故事;

2, 要把故事讲好;

第一个问题,主要靠作者自身去积累、去沉淀、去发现、去观感世界、去表达爱与正义等等,但是好的故事并不仅仅就是个构思,它需要完整的世界、环境、人物、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等等。打个比方,你的灵光一闪那仅仅就是个创意的源头,想成为大江大河还早着呢。仍然以JK罗琳举例,她在火车站看到哈利波特那样形象的一个小巫师,从而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但大家很清楚一个鲜明的形象并不足以让整个故事大红于世界。当她构想出这样一个戴眼镜的小巫师对抗最邪恶的伏地魔,并且最终胜利的时候,才算有个故事的影子。

第二个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把好故事变成“现实”

举个例子来说:《白蛇传》是个好故事,因为不好它就没办法流传千年。在千年的演绎过程中,各种曲折离奇的故事纷纷加入进来,让一个简单的白蛇报恩故事变成了可以讲三天两夜的故事,有了小青,有了许仕林,有了水漫金山,有了小螃蟹里的老法海,有了雷峰塔的倒掉,有了儿子救母(这个是传统故事的典型,比如二郎神和他侄子沉香都是一样的模子)。

我想,没有一个行业是不需要进行专业学习的,如果上手特别容易,还不需要长期学习依然能保持竞争力,那只能说明行业要么还处于草莽期,要么处于衰败期。

在那些成熟的行业里,学习是最基本的要求。假如你要演奏小提琴,你肯定不会自己摸索着先拉起来再说;假如你想成为一名演员,你一定要先去想办法积累一些专业技能;假如你想成为一名编剧,不可能连编剧的常识、剧本的写法都不知道。在写作上,你同样也需要了解写作的常识,需要通过系统一点的学习来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络小说写作指南》就是这样的一部教程。它的写作目的就是教会那些刚进入网文行业,并没有太多文学基础的新手怎样写小说。当然它也并不排斥那些已经具备一些创作经验的作者,因为实际上太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红的,自然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失败的。

但凡是教程,必然要有一以贯之的行文逻辑、始终如一的培训理念,能成系统的论证和叙述,那么它的创作必然不是像《网络文学新人指南》那样的随笔式、栏目式写作,有感而发,因人而发,因事而发。

在这部作品里,我的写作纲要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分上下部:

上部主要是理论方面,命名为“故事”。包括故事构思、人物、结构、场景、对话等。希望籍此让大家明白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好故事具有哪些要素,成功的作品为何成功,失败的作品为何失败,那么大家就能从理论的高度进行自筛自选,自我判断。这就是理论的力量,当你完全掌握了以后,就知道自己有多么强大。

下部主要是实践方面,命名为“写作”。包括类型、用户分析、写作手法等内容。通过这部分的讲解,相信大家会对网络小说的理解上一个台阶。至少你会说“哇哦,小说居然还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去入手”,如果你有这样的感悟并且立刻感觉到有提高,那么我的写作就非常的有价值了。

在我看来,这本教程的诞生和作者创作作品是同样的过程,同样需要进行构思、需要进行用户分析,同样要有创作日程表和时间安排,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大的精力,而为了大量掌握文本,还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按照现在的计划,大约会读300部左右涉及到30个类型的典型作品,并且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笔记。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对我来说,目前在中文在线和17K小说网都承担比较重要的管理工作,所以时间上肯定会比较吃紧。但是,看大家的意愿了,如果你们需要这样一部教程,并且急迫的需要它,那么我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写作。

这样的一部作品,肯定不会一挥而就,很大可能是会反复修订。那么在接下来三年时间里,就需要大家经常重看了。我会在作品相关里加一篇修订时间表,如果哪一部分被修订了,大家随时可以知道。

好吧。我知道这样一部教程,并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最后感谢将在未来的日子里对我提供各种帮助的人们。到后记的时候,就知道他们是谁了。

PS:前言之所以命名为“必看”,并非是无可命题或者哗众取宠,而是认为:前言代表了我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和创作意图,我知道现在的创作者们更追求更快的成功路径,往往对“戏肉”更关注,对各种创作秘笈更关注,但其实我想说的是:创作有方法,无捷径。

注1: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作家誉满全球。因《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注2:网络文学的写作者们往往用“写手”这个词来称呼自己,用以区别传统的“作家”,“写手”从草根而来,在网络兴起,说着亲切,看着舒服,大家也没有不适感。不过我认为:网络是开放的,自由的,在网络上想写谁都可以写,所以称呼自己“写手”或者“写作者”没什么不妥。但如果要以此为生,并且准备长期写下去,请尽量接受“作家”或者“网络作家”这个称谓。因为这是你对自己的定位,至于原因,本书后面会讲。也许短期内你还不会认可,甚至有些排斥,但你要明白,从你决定走“小说写作”这条路的时候,你和那些随便写写的人就真的不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记叙文写作首尾照应的技巧

全文共 2404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写作最讲究的就是要做到首尾照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写作首尾照应的技巧,欢迎参考阅读!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记叙文中过渡和照应的写作方法

全文共 2069 字

+ 加入清单

各个段落相互照应,自然链接,即过渡与照应,这样才是一篇优秀的文章。下面是记叙文中过渡和照应的写作方法,欢迎阅读了解。

一、过渡

在文章中,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这样使文气连贯,布局缜密,转承自然,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记叙文的过渡,其过渡的情况和主要作用是:

①开头与正文间过渡。

在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与之相关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铺垫。又如,《背影》一文,一开头就有这么一句“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起到了总领全文,也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不同事件或场景间过渡。

一幅优美的画卷,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文章当然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内容是:“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

③叙述顺序转换间过渡。

有些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与之有关的情节来补充,然后再回头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如:

在《故乡》一文中,“我”在与母亲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④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用过渡。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二、照应

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具体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周密的照应,对贯通文脉、点化中心、渲染气氛能起一定作用,从而唤起读者阅读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灯》可以说是照应手法运用的典范。

阅读时,要瞻前顾后,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

文章的照应,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文题照应。

也有两种:一种是开头与题目照应,如《白杨礼赞》开头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全文就是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开展的。另一种是行文中与题目照应,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段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同时,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应的词语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应。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和第六段结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相互照应,这样使文章贯脉相通,结构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题。

③前后照应。

也就是,上下文间的照应,有段、句和词语三种情况的照应形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与时代更加贴近了”,进一步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再如,《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组对比中的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响晴的天气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在第三组对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国的冬天”,是因为“北中国的冬天”隐含了“照例应该是北风呼啸、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跟上文的“奇迹”与下文的“宝地”相呼应。

④重叠照应。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经常会发现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我们可称之为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 “背影”出现了四次。《白杨礼赞》一文中“不平凡”前后一共出现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现了两次。《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多次写到“我是‘不系之舟’”,其中都有深层的含意。这些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作是一种介入的方式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写作,我们发表对世界的看法、忧虑和希冀。写作是一种介入方式,即便我们蜗居在一个逼仄的隔间,或者坐在轮椅之中,卧在病榻之上,我们依旧可以写作,与世界交谈,并改变着世界。写作主要改变着这个世界的观念,观念无形,却威力巨大。观念的改变是悄无声息的,也常常是缓慢的,所以写作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那些坚硬或者凝固的东西周旋。

7. 写作是对其他灵魂的回应和召唤

阅读一部伟大的作品,也许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召唤,而当你也起笔写作时,很可能是在回应那种召唤。所以很多写作者乐意讲述他们思想或者文字上的师承。但是据说,召唤和回应是不对等的。当召唤发出之后,回应往往姗姗来迟,所以人类历史上满是伟大的孤独的灵魂。所以如果你能读懂某种召唤,就请义无反顾地写吧,你的写作是将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情陪伴,也将在未来激起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记叙文写作照应方法

全文共 2412 字

+ 加入清单

记叙文是常见的写作类型,大家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写作照应方法,希望能帮到您!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

全文共 2431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技巧以及方法,这样才能够使文章纲吉的有活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有哪些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记叙文写作照应技巧,欢迎阅读!

一、首尾式照应

首尾式照应,就是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事物或语句,在文章结尾又再次出现,从而构成首尾呼应的关系,使全文形成一个首尾圆合、严密无懈的整体。首尾式照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它可以强调某种思想感情,强化主题意义,加深读者印象,提高表达效果。二是在结构上,它可以增强文章的完整性和回环美。

首尾式照应在记叙文中的运用,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一是运用倒叙方法的记叙文,必然是首尾照应,这种情况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记一辆纺车》,它运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尾照应很严密。请看首尾两段的有关内容:

首段:“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尾段:“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感情上、修辞上、时间上、地点上、表达方式上等方面,几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开头,领起全篇,造成悬念,揭示主旨,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后者放在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中心,回扣文首。这样,既强调了作者与纺车的密切关系,又深化了纺车的不平凡意义,使文章形成了一个很严密的整体。

二是运用顺叙方法的记叙文,也有首尾照应的,但没有运用倒叙方法记叙文的照应那么周密,那么严整,运用的频率也不高,难度却较大,但如果运用得好,会产生别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顺叙方法写成的记叙文,其中就运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

先看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再看结尾:“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这两段文字的照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的照应,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应,即“我”母亲、妻子、儿子等祖孙三代四个人。而且,照应的顺序很有讲究,开头是“散步”总概,结尾是具体的“散步”;开头由“我”到“母亲”到“妻子”到“儿子”,结尾依然是这样的安排顺序。这样照应,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严密。

首尾式照应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运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照应的语句要有所变化,不能简单重复,否则显得呆板;二是开头和结尾的文字,要有明显的适应性,开头只能作开头,结尾只能做结尾,不能互换而用。

二、总结式照应

总结式照应,就是在文章有关段落的前面或后面,对上面或下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或领起,这种总结总领式的语句或段落,至少出现两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从而形成前后照应的关系,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结式照应既在内容上归束上文,领起下文,又在结构上勾连前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从内容上,逐层引向深入,有的从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内容上以总结总领为主,在结构上以照应为主。例如《白杨礼赞》这篇文章,全文共9个自然节,总结式照应主要体现在第4、第6两节。第4节:“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节:“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文字,前者总结是第3节内容,后者总结第5节内容,它们都是一名话,都是独立成段,二者不仅内容相同,都是说白杨树的不平凡,都是说白杨树的评赞,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转折复句,都是判断句加否定句,实际上,只有两个词之差,其余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这样总结,就构成了明显的照应关系,使文章前后相联,彼此关照,避免了松散和拖沓,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意义,总结很有深度和力度。

总结式照应的另一种形式,就是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如果出现在开头,则起领起作用,如果出现在中间或结尾,则起总结作用。这种照应阶段性不明显,但更自由灵活。《钓胜于鱼》这篇以记叙文为主的哲理散文,就采用了这种照应的方法。体现文章主题的语句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这个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现有两次,一次是在第6节,二次是在第 18节,除此而外还有与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节:“能够欣赏钓,而不计较鱼”;如第17节:“不是为鱼的钓者”等。这些语句,有的用于段落的开头,有的用于段落的结尾,概括领起,总结归纳,前照后应,十分和谐紧凑。

总结式照应有明显的阶段性,阶段的体现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式,像《白杨礼赞》;二是递进式,如《钓胜于鱼》。运用时,要注意文章的发展顺序,是并列式还是递进式。如果是前者,总结的语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后者,总结的语句就要稍有变化,要符合递进的内容特点,还有,总结的语句宜简不宜详,以概括为主,表达上一般是议论或抒情。

三、伏笔式照应

伏笔式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前面为后面设下埋伏的内容。这种照应,有的体现在事物上,有的体现在线索上,有的体现在情节上,用得比较多的是后者。伏笔式照应讲究的是“伏”,“伏”的内容设计要服从全文的主要情节,不能旁逸。同时,后文要有对前文“伏”的内容的说明,使“伏”的内容有个圆满的交代,从而形式前伏后应的密切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

伏笔式照应既有单一性的,又有多样性的,前者按一条线索设置伏笔,单线发展,这种照应,比较简单,读者容易掌握.后者多方面地设置伏笔,也多方面交代结局,这种照应有一定的难度 ,读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结构美。例如,《挺进报》就运用了这种多样性的伏笔照应。

文章开头提到陈然:“决心学写仿宋字”,狱中党组织又指示陈然“心须坚持写仿宋字”,这两处都是伏笔,后来,特务们核对许晓轩的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这是对前面两处伏笔的交代,照应十分严密。如果前面没有那两处伏笔,这个结论就很难作出,如果硬写上这个结论,就显得突兀了,这是第一组伏笔式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