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故事;情路坎坷的贝多芬(20篇)

导语:职场如战场,兵不厌诈,多点“宫心计”更容易赢。可是,葡萄虽甜,吃多了也会倒牙,职场哲理虽然有道理,用不好却会引火烧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哲理小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57

作文

1000

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汉子,外出务工,以卖烤羊肉串为生。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用辛苦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这个汉子,就是来自新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阿里木是一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生活十分简朴,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省钱,却总是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阿里木的饭食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经常是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外加一杯水就能打发。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过得很满足。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阿里木反问:“有很多钱快乐吗?我不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我读书不多,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和我一样。”

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是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实在供不下去了,懂事的阿里木选择了辍学参军。

长大后,历经生活艰辛的阿里木十分尊重文化教育,他的心里存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命运。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全部用作慈善。

据当地报纸不完全统计,10年来,阿里木卖烤羊肉30多万串,利润10多万元,其中近八成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受他捐助的200多名孩子中,有1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阿里木和他资助的学生

“我喜欢卖羊肉串,我会继续卖我的羊肉串,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如今,阿里木已经当上了“阿里木餐饮印象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他开始谋划,要帮助家乡的年轻人创业、安家,让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香飘内地。他琢磨着,用10年时间,在他生活的贵州毕节市建一所学校,让那里的留守儿童接受好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只有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他在 30 岁时耳朵便聋了,随着耳聋的加重,脾气越来越暴躁,内心世界与外表行为产生强烈的矛盾。他从不让任何人接触他的房间,房内乱得一团糟,椅子上到处是纸张,墨水洒到了钢琴里,纸头下面是装着剩菜的盘子。有时候,他脾气发作,很可能把一盘食物、肉汁和所有的东西,朝侍者的脸上摔过去。贝多芬从来不肯换衣服,他的朋友们怎么劝说也无效,他们只好在夜间偷偷地溜进他的房间,把他穿破了的衣服取出来,把新衣服悄悄留下。

他常常发牢骚,说人家不贫识他,说他的钱不够用。事实上,贝多芬已名扬天下,极受人尊敬,经济状况也比他伪装的要好得多。在他死后,有人发现他桌子底下的一只抽屉里藏有一笔数目不少的钱。耳聋使贝多芬变得多疑。他无缘无故地谴责他的朋友、他的发行人和剧院经理欺骗他,但第二天又会觉得过意不去而向他们道歉。他曾答应把一部重要作品卖给六位出版商,结果却卖给了第七位。他还把自己的一首旧曲子,冒充为新作,卖给伦敦音乐协会。

贝多芬喜欢读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书,但却对数学一窍不通,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他写信时往往正文很短而附注很长,附注往往比原信长四、五倍。他每天有远途散步的习惯,每次要走五英里的路,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贝多芬生性孤做,蔑视权贵,对不尊重他的人狠狠回击。在他故居的书桌玻璃板下现在还保存着两张字条:一张是他哥哥写来的:我请你到我家吃饭。土地的所有者卡尔上。另一张是贝多芬的回复:我不屑去。音乐的所有者贝多芬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其实,贝多芬的童年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因为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于是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等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后来,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但是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就算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因为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还有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我们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当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至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在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而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坚持不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从上千吨的矿石中提炼出几克的“镭”,终于取得成功。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家境贫寒,没有文凭、没有导师,地处穷乡僻壤,但他却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锲而不舍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书不止就可以作证。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涉猎群书,立志继承父业。正当他撰写的《史记》进展顺利的时候,“李陵事件”的牵联,使他遭受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不是叹息、沉沦,而是锐意进取,“幽而发愤”,他含冤蒙垢数十年,终于写出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流芳后世。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导师马克思为著《资本论》化了40多年的时间,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层水泥。通过他不懈的努力,马克思终于著成了全世界无产者所需的《资本论》。

中国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搞棉花试验,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让他搞试验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终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种,为祖国的农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最新的名人珍惜青春的故事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比尔·盖茨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更好地为祖国 川问胞服务定出去。” 1973年秋,盖茹该看这条校训走进厂哈佛。 依照比尔·盖茨的优越条件,他qJ以直接L二年级,但是 他的父母觉得他还足一步步来更好。根据后来事情的发展.

他 们很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 尽管报考的专业足法律预私。但孟茨并不炬继众父业。他意识到买真之市有——种深切的材晚驱使他应该向另一方向发 展。车好开明的父碌尊垦盖茨个人的看法,他们希望盖扶能找 到自己对未来的感觉,

而个愿人为限制他的天性。对一个人最 /解的莫过十他n己。 比尔·盖茨到了哈佛之后,心仍然索系在计算机上。所幸 的是哈佛的教学比较灵活,他在读本科的时候,除经济、历史、 文学、心理学等必修课之外,还选修了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 等课程。学校并曰允许学牛同时攻读研究生课程。

比尔·羔茨 进大学F也获得批准同时攻这本科和研究牛课程。他对法律以 及 些学科实在没仑多大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可是每次 考试成绩也不算差。据说有一次考希腊文学时,他竞酣然入睡。 临考老师以为他是在潜心思考,可是见他过了半小时仍一动不 动,才把他从梦中叫醒。他勿忙答卷,差点没来得及把题做完, 4K结果居然得f一个“B,’.为此他得意非凡。 比尔·盖扶在考试的课堂上睡着并不令人很惊奇。对于熟 悉他的人来说.不这样倒是奇怪/。因为比尔·斋敌对于他喜 欢的事物,常常二天;反不睡觉。

比尔“盖茨的同伴怎么也理 解不了比尔·盖沃是怎么对付缺眠96。因为他们也熬夜,fR常 常公熬了l 8个小时到24个小时后,就再也支持不住了,而比 尔·盖茨常常熬到3G个小时或更多。

接着,比尔‘盖茨就会彻 底放松lo小时,然后出去走一走.买个馅饼回来.—边吃,一 卫接着十。也计这个时候.足凌晨3时* 比尔·盖茨的睡眠习惯特别古怪,他从不峦被单上睡觉,他 总是注那没铺奸的床上一例,拉过一个屯热毯往头上一蒙,立 刻沉沉地睡着T。在这段时问里,他不会因为屋千里面有什么 响功而醉来,他也不管会睡到什么时候。在后来成功的H子里. 44省他乘飞机的时候。也总是用毯子把头一蒙,—”宜睡到飞机着陆。

这种休息方式,与当年欧洲战场L的章破仑极其相似。 比尔·盖茨的杰出正亿于他不会一味盲从,而是懂得选择 人生的快感来源于自我的文现.而失去自我的决断,肯定 终生都是株儒。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故事:拿破仑与皮毛商人

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法国人的骄傲,法国人最辉煌的历史,是由于他的出现而产生。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名人故事:拿破仑与皮毛商人,欢迎阅读!

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他的部队在一个无比荒凉土地上的小镇当中作战,当时他意外地与他的军队脱离时,一群俄国哥萨克人盯上他,开始在弯曲的街道上追逐他。拿破仑开始逃命,并潜入僻巷中的一家小毛皮商人家。当拿破仑气喘吁吁地逃人店内时,他对毛皮商人可怜地大叫:“救救我,救救我!我可以藏在哪里?”

毛皮商说:“快点,藏在角落的那堆毛皮底下!”然后他用很多张毛皮盖住拿破仑。

当他一盖完,俄国哥萨克人就已冲到门口,大喊:“他在哪里?我们看见他跑进来了!”不顾毛皮商人的抗议,他们把他的店给拆了,想找到拿破仑。他们将剑刺入毛皮内,但是没有发现他。不久,他们放弃并离开了。

过一会儿,正当拿破仑的贴身侍卫来到门口时,拿破仑毫发无损地从毛皮下爬出来。毛皮商向拿破仑胆怯地说:“原谅我对一个伟人问这个问题,但是躲在毛皮下,知道下一刻可能是最后一刻,那是什么样的感觉?”

拿破仑站稳身子,愤怒地向毛皮商人说:“你竟然对拿破仑皇帝问这样的问题?警卫,将这个不知轻重的人带出去,蒙住眼睛,处决他。我,本人,将亲自发布枪决命令!”

警卫捉住那可怜的毛皮商人,拖到外面面壁而立,蒙住双眼。毛皮商人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可以听到警卫的动作,当他们慢慢排成一列,准备他们的步枪时,他可以听见自己的衣服在冷风中簌簌作响。他可以感觉到寒风正轻轻摇着他的衣摆、冷却他的脸颊,他的双脚正不由自主地颤抖着。然后,他听见拿破仑清清喉咙,慢慢地喊着“预备……瞄准……”在那一刻,他知道甚至这一些无关痛痒的感伤都将永远离他而去,而眼泪流到脸颊时,一股难以形容的感觉自他身上奔泻而出。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安静之后,毛皮商人听到有脚步声靠近他,他的眼罩被解了下来。因为突来的阳光使得他睁不开眼,他可以看见拿破仑的眼睛深深地又故意地望着他自己的眼睛,似乎想看穿他灵魂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拿破仑轻柔地说:“现在你知道了。”

不要在愤怒中回顾,也不要在畏惧中前瞻,但是要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附:拿破仑名言

1、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2、所谓的天才是不断地承受痛楚。

3、荣耀转眼即逝;而平凡才是永恒。

4、决不允许让一个天生要成为太阳的命运堕落成为一个卫星。

5、聪明的人谈现在,愚蠢的人谈过去,傻子才谈未来。

6、凭借火器的优势是短暂的,面对一个幅员辽阔而又古老的帝国作战是最不明智的,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子,一旦醒来将震惊世界。

7、坚持必将成功。

8、勇士们!打掉北极熊的嚣张气焰,让它在法兰西的刺刀下瑟瑟发抖吧!

9、孩子未来是好是坏,完全在于母亲。

10、业绩造就伟人。

11、我成功,因为志在要成功,未尝踌躇。

12、我的座右铭是:职业不分贵贱,唯才适用。

13、要真正了解一个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

14、坚毅而清醒,一切都会随之俱来。

15、勇往直前,有进无退。

16、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

17、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18、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

19、我不能以一个被侮辱者的姿态出现在我的人民面前。我必须仍然是伟大的,光荣的!

20、勇气就像爱情,需要希望来灌溉。

21、我是靠人们对我的敬畏来统治的。

22、应该蔑视一切政党,心目中只有广大民众。只有依靠广大民众的支持,才能建立伟业。

23、一定要成功﹗我只以成败论英雄。

24、勤奋是构成天才的要素之一。

25、在向埃及的远征中,拿破仑下达过这样的一个命令,话只有一句: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这句话就成了拿破仑爱护学者的一句明言。

26、衡量一支军队的好坏,就看能否打胜仗。

27、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败落屡起。

28、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仅以年龄去衡量;有些人在瞬间过了一生,有些人则在朝夕之间却突然衰老。

29、能杀死我的那颗子弹绝对不会飞到我的跟前。

30、不会从失败中寻求教训的人通向成功的道路是遥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孙膑智砍百担柴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01 字

+ 加入清单

孙膑,幼时叫孙宾,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膑的祖先孙武被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庐,演兵法,伐楚国,被封相国。但是,孙武无意做官,不久便辞官回乡,隐居僻处,专门研究战争。孙武著有兵法十三篇。孙武去世后,由于战争频繁,家址屡迁,孙武所著兵法失传。到了孙膑一代,家中虽无成篇兵法,但人人喜演阵法,个个舞枪弄棒。孙膑自幼天资慧敏,又经耳濡目染,自然不失家传,四五岁时,与邻里小儿便常以布阵为戏。不料,孙膑七岁那年,乱军波及乡里,家人四散奔逃,小孙膑从此失去父母兄弟,独自流落街头。孙膑年虽幼小,无以生计,却并不乞讨,常去深山射猎禽兽为食。

这一天,他听说山上有老虎出没,乡人都不敢再上山打柴。孙膑决心为民除害,以阵法捕捉老虎,但几次都没有成功。小孙膑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不断总结经验,继续设法捕捉老虎。

这一天,孙膑又布下了一个阵,不一会儿,老虎落入阵中,被机关套住。孙膑高兴得大声呼喊:“捉住老虎了,捉住老虎了!”乡亲们闻声纷纷跑来观看。正当人们称赞孙膑时,不料那虎呼的一声挣脱,吓得人们四散奔逃。孙膑也吓蒙了,连腿也抬不动,见虎朝他扑来,只好闭目等死。紧急关头,呼的从树上蹿下一个人来,把孙膑突地揪起,回头嗖的一镖,那虎痛得长嚎几声,便倒地死去。孙膑睁眼一看,这才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他面前,微微笑着望他。他没来得及向老人感谢,也未问老人姓名,就急忙跑到老虎跟前,见镖准而有力,正中老虎咽喉;再用手一摸,虎已经没气了,这才又高声喊道:“老虎死了,老虎死了!”众乡亲听了,又半信半疑地返了回来,见老虎真死了,都欢呼跳跃起来。当人们回过头来,再找孙膑时,孙膑已跟老人走远了。

原来,就在人们欢呼跳跃的时候,孙膑回过头来向老人表示感谢,方才弄清老人姓王,名栩,隐居鬼谷山,号称“鬼谷子”,是世外高人。于是孙膑纳头便拜,恳求老人收他为徒。老人见孙膑小小年纪,便有舍生救众之德,已感惊奇;经过询问,得知他就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时,更是异常高兴,便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带他一同去了鬼谷山。

孙膑跟师傅入山学艺不久,鬼谷子又带了一位年轻人进山,给孙膑介绍说:“他姓庞,名涓,虽长你几岁,但因你先到此山,就做师兄,他做师弟吧!”而后对庞涓说:“这是你师兄孙膑,快来拜见。”庞涓不敢违拗,上前和孙膑见了礼。孙膑见庞涓身材魁伟,又比自己年长几岁,便处处尊重,从不以兄长自居;庞涓见孙膑年纪虽然幼小,但聪慧机敏,且事事谦恭谨慎,倒也非常喜欢。从此,他二人同在鬼谷门下学艺,互相尊重,关系十分亲密。

鬼谷子见他们师兄弟相处和睦,心中很是高兴。有一天早饭后,师傅将孙膑和庞涓同时叫到自己房内说:“你二人学艺已经一年有余,为了检查学习成绩,今天让你们同去山上砍柴,以百担为限,看你们谁先完成。”孙膑二人领命而去,各自行动。

先说庞涓。他望着孙膑那瘦小的身材,心中暗喜。他想,别说让师兄砍一百担,就是砍五十担,也非得把他累趴下不可。于是,他抱着必胜的信念,一到山中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不到一个时辰,就砍了二十多担。

再说孙膑,领命之后也不敢怠慢,急忙拿了绳子和砍刀来到山中,砍了半天,才砍了一小捆。庞涓看着孙膑那砍柴不得要领的费劲吃力的样子,越发砍得来劲,并且边砍边故作轻松的样子对孙膑说:“师兄,砍柴也和学武一样,不但要用心劲,还得用巧劲,看你平时学兵法那么聪明,怎么到砍柴时就用不上了?”

孙膑说:“是啊,我真是太笨了!”他好不容易又砍了一小捆,便索性放下砍刀不砍了,靠在一棵大树下看起书来。

庞涓一看,心中更加得意,抹了一把汗对孙膑说:“师兄,怎么不砍了?光看书可看不来百担柴啊!”

孙膑有气无力地说:“实在砍不动了。”

按说,这百担柴也的确来之不易,庞涓用他的平生之力,发挥最大限度的聪明才智,“苦干加巧干”,直到天黑才砍了九十九担柴,一担一担汗流浃背地挑到了鬼谷子面前,简直堆成了一座柴山。当他挑完最后一担的时候,才见孙膑也将两小捆柴,用一根小柏木扁担挑到了师傅面前。

鬼谷子见两个徒弟都回来了,先问庞涓说:“庞涓,你砍了多少柴?”“九十九担。”庞涓得意洋洋地说,他在等待老师的表扬。

鬼谷子又问孙膑:“你砍了多少?”

孙膑回答:“柏担。”

庞涓听后,哧的一声笑了,上前摸了摸孙膑的前额,指着孙膑那担柴说:“师傅,师兄不发烧吧,怎么当着您的面说开胡话了?明明是一担,却说成了一百担呢!”

孙膑也笑着对鬼谷子说:“请师傅仔细看看,就是柏担柴吗!”

鬼谷子拿起孙膑用的小扁担一看,当场宣布:“孙膑胜了。”

庞涓一听,急了,不高兴地说:“我砍了九十九担,而师兄只砍了一担,师傅怎么说他赢了?”

鬼谷子道:“你看看你师兄这扁担是什么木头的?”说着,把扁担递给了庞涓。

庞涓接过看了看,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柏木的。”

鬼谷子又说:“我说过,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都要动脑,不能蛮干。就今天的事而论,孙膑虽然只砍了一担柴,却用柏木扁担担来了,这‘百’与‘柏’同音,不就是百担柴吗?”

庞涓听到这里,才恍然大悟,虽然无言以对,却悔恨不已。从此,他深知自己无论在智力和才干方面,都不是孙膑的对手,嫉妒之心油然而起,于是,一对关系十分密切的师兄弟,到后来却成了战场上的生死仇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全文共 33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附】名人读书的格言

1、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3、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4、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5、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8、温故而知新。

9、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若要精,人前听。

1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2、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13、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14、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5、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8、读一书,增一智。

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0、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21、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22、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3、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4、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2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6、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27、尽信书,莫如无书。

28、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9、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30、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3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2、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3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5、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3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3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3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9、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40、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4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2、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43、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4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6、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47、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48、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9、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5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1、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52、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53、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54、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55、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56、一窍通,百窍通

57、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5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9、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60、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61、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62、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63、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64、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65、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66、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67、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6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69、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0、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71、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72、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73、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74、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7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7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77、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7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79、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8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81、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8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83、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8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5、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乐观的故事:贝多芬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乐名城维也纳,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时刻,铭刻在音乐艺术的辉煌史册上,在这座讲究礼仪的艺术之城,就是皇族驾临,人们也不过行三次鼓掌礼,而在这个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许这个掌声会有十次、二十次…

这是一个何等恢宏壮伟的场面!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在这里,一部不朽的音乐杰作第一次出现在欧洲乐坛上。

罗曼·罗兰用激动的笔触写道:“黄昏将临,雷雨也随着酝酿。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挟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是的,当人们从这震撼寰宇的音响中苏醒过来,当人们从这欢乐之声的轰鸣中站立起来,片刻沉默之后的暴发,竟壮观得使皇族驾临的威重礼仪暗然失色。人们狂热地欢呼鼓掌,涕泪交流地涌上舞台,向这位为人类铸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杰作的大师奔去…

但是,有谁想像得到,这位伟大作品的作者,这位在音乐世界中创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贝多芬,此刻却背向狂热的观众毫无所闻。当女低音歌唱家翁格尔拉着他的手转过身时,他不是听到,而是“看到”了听众强烈爆发的热情。

双耳失聪的作曲家激动得当场晕倒了…从这个惊心动魄的首演之夜开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向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扩展着、延续着,以至于许多音乐艺术家竟然也急不择词地对这部巨作加以热情的赞美。

舒曼说:“我从来没有象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短篇名人故事大全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的时候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 凡事喜欢和解,与人能友好相处,对任何事情都努力持乐观的态度。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克林顿幼年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他随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但是他的继父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且喜欢酗酒,喝醉酒后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克林顿的母亲是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对于丈夫不断制造的暴力和麻烦事只有忍气吞声。

在克林顿未满6岁的那年,醉酒归家的继父同母亲争吵时开了抢,闻讯而致的警察把他带走了。这件事在街坊邻据中引起轰动,迫使克林顿一家不得不搬迁到外地安家落户。14岁那年,克林顿在也无法忍受继父的家庭施暴行为, 有一次他气冲冲地冲进继父的屋子,向他挥拳显威。继父受到了震动,从此再没有虐待过他们母子二人。 而克林顿为了唤起继父的亲情,把自己的姓由布莱思改为克林顿,随继父的姓,以求家相安无事。

读书时克林顿成绩优良,同时也热爱社区服务活动, 乐于幇助他人,给人留下了良好印象。 他曾在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后给动乱地区一个教堂送食品, 也曾去酒鬼收容所为他们演奏,还曾在家乡出现种族关系紧张时在市中心组织演奏会。 同学们对他的印象都很好,而他的母亲则说:“他比大人还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贫穷的坚守名人故事

全文共 1491 字

+ 加入清单

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十七岁的曾国藩进京会试却名落孙山,只得怏怏返乡。途经金陵时,他在书店无意间发现了一套梦寐以求的《明史》。一问书价,他又喜又忧。喜的是,袋里的银子正好和书价相等;忧的是,买了《明史》便无钱回家。

他双手紧攥着兜里的银子,徘徊良久,最后还是咬咬牙把书买下了。他一边小心地把书一册一册地放进担子,一边悄悄地问书店的伙计:“小兄弟,这里可有当铺?”伙计用手往斜对面一指:“那不是?”曾国藩立即挑起担子,径直向当铺走去。当掉长衫后,他便去码头搭船返湘。让他惊讶不已的是,船钱与当长衫的钱正相吻合。

船行了三天三夜,他读了三天的《明史》,睡了三夜的好觉,中途只吃了船家的几个火烧。当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曾国藩挑着担子走进家门时,家人都以为他遭劫了呢。

道光二十年(1840年),曾国藩当上了翰林院检讨,为大清编纂国史。尽管此时他已官至七品,有俸禄银饷,但是除去借支及日用开销已所剩无几,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一天,道光帝突然造访翰林院,众大臣便立即跪倒一地。道光帝翻了翻眼前的日课,随口一问:“曾国藩,有什么新作啊?”

曾国藩马上跪上前来,大声说:“微臣曾国藩给皇上请安。”

道光帝细细打量跪着的曾国藩,只见他身穿一件补了两大块补丁的旧官服,外相极其寒酸。道光帝脑中突然浮现出乾隆年间,为博得节俭的美名而刻意长年穿旧官服的浙江巡抚的影子,心中十分不悦,便问:“曾国藩哪,你身为翰林七品检讨,不仅要学仪天下,还要威仪天下。你穿得这么破破烂烂,成何体统啊?”

曾国藩吓出一身冷汗,谨小慎微地回答:“皇上恕罪。微臣以为,翰林院检讨应以治学为第一要务。如果抛弃学问只靠仪表服饰来装点门面,微臣就有负皇恩了。更何况微臣也不愿举债而刻意装扮自己。”

买件衣服就要举债,道光帝十分不解,便问:“曾国藩,朕来问你,你现在身为检讨,一年的薪俸除掉日常开销难道就买不起一件新官服吗?”

曾国藩略一思忖,平静地回答:“蒙皇恩授检讨后,微臣当日从国库领取全年俸禄三十三两皇银。微臣还会馆食宿银七十贯,用庶吉士服改裁七品官服费银三十贯,做补服裤靴费银一两三贯。余下的银子除了交给会馆,又为祖上祠堂捐香火银二两,孝敬高堂祖父母六两,孝敬父母四两……请皇上明察。”

一席话,倒把道光帝逗乐了。他笑呵呵地说:“曾国藩哪,这件事就过去了啊。”

这件事是过去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一天,翰林院学士赵楫因老父来京看望,便发帖宴请翰林院官员。接到请柬的曾国藩左右为难:不去吧?赵楫是自己的顶头上司,有碍颜面;去吧?身上仅存一百七十枚铜板,度日艰难不说,也没有谁拿铜板去赴宴的。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没去。

第二天一早,曾国藩就受命誊一份“皇考”。而每次交与赵楫审查时,赵都会在上面批两字:“重誊。”一份五千字的“皇考”,曾国藩整整誊了一天才交卷,真是苦不堪言啊。

一月未到,曾国藩又收到詹事府金正毕的请帖。他知道,赵揖的宴席既然没参加,金大人宴请也就不能参加。厚此薄彼,是官员之间相处的大忌。此外,他又担心以后会收到类似请帖,于是提笔写了个告示:“曾国藩出身贫寒,箱内无银,七品小官,俸禄有限。即日始,凡京官应酬之事,概不参加。见谅。”然后,他就把这告示贴到会馆的柱子上。

没过多久,曾国藩就因“办事糊涂,办差敷衍”遭到御史参奏,被道光革去翰林院检讨实缺。也就是说,他既没实际差事,又没俸禄。不仅如此,同事、朋友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这让曾国藩备受打击。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曾国藩用毛边纸装订了几个本子,自命名为《过隙影》,决定“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在无缺分、无俸禄、无同乡、无朋友期间,激励自己不断进取,一路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学习知识,她从镜子里面看书。就这样,她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本,之后又开始自学英语。她对自我要求严格,所以提高很快,渐渐地,她开始替有关部门翻译英语资料。有一次,她翻译了《海边诊所》。当张海迪捧着厚厚的翻译稿来到出版社时,老修改被她深深地感动了。

张海迪给自我立下一个规定:每一天背熟10个单词,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几下自我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毕。这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此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总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托到后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闷闷不乐的,他们不明白,仅有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并且对自我充满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我读完了《名人故事》这本书。

《名人故事》带领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名人近距离接触,去看看这些赫赫有名的人们背后的故事。全书通过一个个别致、风趣、经典的小故事,讲述了名人的生活习惯、理想抱负,使我从书中找到了众多榜样,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当导游,带大家走进名人世界,去感悟名人的生活:一代“书圣”----王羲之,东晋人,我国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他自幼喜好书法,为写得一手好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在木板上写字,笔迹印到木板里面三分之深,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在衣服上比划着练字,日子久了,竟然连衣服都磨破了!他一直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和砚台,最后竟把一池清水给洗黑了,变成了“墨池”。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1863年出生于一户农家,十五岁那年,他做木工活,在某些家具上描画雕刻图样,就是从这时起,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做画。在这期间他画了一万多幅画,有一段时间专门练习画虾,为了能把虾画得活灵活现,齐白石在书桌上摆了个大海碗,养了几只小虾,每天都细致观察它们活动时的各种情形……天长日久,他的虾果然就画得栩栩如生了。最终成为了国画大师。

“世纪老人”----冰心,她七岁开始读书,九岁时,有了想写东西的欲望,向老师请教,让父母帮着修改,同时广泛阅读。成了书虫的冰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文学基础后,开始写一些短小的文章,在当时的刊物上发表。后来,她的胆子越来越大,连续发表了许多散文和小说。不久,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这些名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平凡、朴实。但他们成功光环的背后,却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十倍的艰辛和磨练!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名人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也鼓舞着我,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再奋斗!远远地,我望见了成功的彼岸,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外国名人读书小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驱,已饿得走不动了。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

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故事:落水者和负重者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拿破仑年轻的时候,一次到郊外打猎,突然听见有人喊救命,他快步走到河边一看,见一男子正在水中挣扎。

这河并不宽,拿破仑端起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道:"你若再不自己游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里!"那人见求救已无用,反而更添一层危险,便只好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来。

拿破仑当了皇帝后,一天清晨,在花园中散步,迎面被身负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这时宫廷女卫士长忙喝令士兵赶快给大皇帝让路,拿破仑却忙阻止说:"夫人,请尊重负重者。"并给负重士兵让开了一条道。

拿破仑拿枪逼迫落水者自救,是想告诉他,自己的生命本应该是自己负责的,唯有负责的生命才是真正有救的生命。"请尊重负重者",在拿破仑看来,地位的高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生命肩头的分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于谦巧应对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于谦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曾写过一篇借物述志的《咏石灰》诗:

千锤百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擅于对句。他十四岁那年,去杭州应试。主考官虞谦点名时,他躬身站起却不答应。主考官问他为何不答,他从容不迫地说:“与大人同名,故不敢应。”

主考官感到这个小孩很懂礼貌,便随口说出一句对子: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上联连用了五个“无忌”,前三个指人:晋代大臣何无忌,战国时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唐代元勋长孙无忌。后两个是双关借用,意思是他们三人同名“无忌”,咱俩同名也不必忌讳。

于谦见主考官如此谦和,没有一点架子,便高高兴兴地思考起下联来了。

片刻之间,一句妙对脱口而出:“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回对中也用了五个“相如”,前三个同样指人:汉初东阳武乡侯张相如,战国时完壁归赵的蔺相如,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后两个“相如”是说:这三个人名字虽然都叫“相如”,实际各有高下,并不相如,并借此表明自己实不敢与宗师大人相比。

主考官听罢,又惊又喜,暗想,这孩子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谦逊有礼,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到那时,恐怕自己真的难以与他“相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才女张末,老谋子最疼爱的率真天使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74 字

+ 加入清单

盛况空前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令世界震惊,总导演张艺谋也红透了半边天,被西方人称为“魔鬼导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谋子的女儿张末如今也在美国出了名,她写的第一部书《我的父亲母亲》刚刚脱稿,全美几家著名出版商就闻风而动,抢着与其签约。这对颇具传奇色彩的父女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血浓于水慈父用爱抚平她受伤的心

今年26岁的张末是张艺谋和前妻肖华的女儿。1983年3月31日,孩子出生时,张艺谋正在千里之外的广西拍摄电影,接到父母的电话,这个双眼熬得通红的男人高兴得一跳老高。他给女儿取名叫张末,希望从4月1日开始,他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或许是小天使给张艺谋带来了好运。不久,他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一举摘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和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他主演的《老井》把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尽收囊中。但令张末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她7岁那年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父母突然离婚了。

其间,尽管肖华因失去丈夫而十分伤心,但她从未在女儿面前说过张艺谋的半点是非,她知道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该过早品尝生活的苦涩。

家庭的破碎还是给张末带来了沉重的心理阴影,她比同龄孩子显得成熟。为了让母亲高兴,她学习非常刻苦,还在《中国少年报》《家庭教育》《南方周末》等报刊上发表文章。第一次收到38元的稿费时,张末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副厚厚的羊皮手套,对母亲说:“妈妈。冬天太冷,你戴着羊皮手套骑车上下班就暖和多了。”女儿的懂事让母亲鼻子发酸。与丈夫离异后,她觉得自己是个悲剧女主角,但上天又把一个这么好的女儿送到自己身边,让她在悲苦中有了寄托和安慰。

张末恨父亲,自从与母亲离婚后,他没有来看过她。但在怨恨中,女孩又强烈地思念着父亲,这些年,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其实,张艺谋的生活并没有像他当初离婚时想象的那样好。虽然红得发紫,却是那么孤独。走过情感的沧桑,蓦然回首,他发现自己刻骨铭心地想念那个远在老家的女儿。1995年,张艺谋第一次回到西安。没想到5年不见,张末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见到女儿,张艺谋走上前去慈爱地要拉她的手。张末的手哆嗦了一下,飞快地躲开了,她冷冷地看着父亲,一言不发。张艺谋心痛如割,那一刻,他才知道自己与女儿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为了消除女儿心头的坚冰,回到北京后,张艺谋经常给她打电话、寄学习用品、买课外读物。他还主动就女儿的教育和成长问题给肖华打电话,进行沟通。拍摄电影《有话好好说》时正值暑假,张艺谋打电话要张末来剧组玩。女儿不愿意去。肖华觉得这是他们父女之间消除隔阂的好机会,就把张末送到了北京。

这期间,张艺谋一有空就陪伴在女儿身边。10多年了,父女俩从来没有说过这么多话。张艺谋是个不修边幅的人。但女儿在身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为她洗衣服,买女孩子的生活用品。无论工作到多晚,他都要拎着夜宵送到女儿的房间里去。夏天天热,张末不想吃饭,也吃不惯剧组油腻的食物,张艺谋就亲自上街为她买解暑的瓜果、熬绿豆汤。

1999年,张末初中毕业了,为补偿这么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张艺谋把她送到美国纽约留学,每年学费2万美元、生活费1。5万美元。女儿还小,独自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生活,张艺谋放心不下,便委托朋友在当地找了一位监护人,女儿就住在监护人的家里。可他还是放心不下,几乎每晚他都要给张末打越洋电话。听到女儿那一声熟悉的“喂”和爽朗的笑声,才能睡得着。

2000年寒假,张末从美国回到了西安,当时张艺谋正在东北拍摄电影《幸福时光》,她去剧组看望父亲。气温零下10多度,张艺谋指挥一班人马正在紧张地拍摄外景。虽然穿着厚厚的棉衣,但父亲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过度疲劳使他眼圈周围都是黑晕。热泪从张末的眼眶里滚落下来。在很多人眼里,她的父亲一定非常富有,其实他把金钱看得很淡,对朋友仗义疏财,并没有多少积蓄,现在为了支撑她留学的巨额费用,张艺谋工作起来比以前更加拼命了。

巧用妙计 让掘老爸接受洋女婿

2003年9月,张艺谋去纽约出差,顺便去哥伦比亚大学看望读大三的女儿。父女俩在校园幽静的林荫小路上散步时,张末突然说:“爸,我交了一个美国男朋友。比我大一岁,是学金融管理的,很优秀。”虽然张艺谋向来很开明,但听了此事心里还是“咯噔”一下。因为他见过娱乐圈不少洋婚姻都以美好开始,悲剧收场,作为父亲,他不希望女儿步别人的后尘。于是,就喋喋不休地劝女儿与对方分手。张末很激动地说:“爸,我是认真的。他人很好,我们在一起非常融洽,我不想离开他!”

见百般劝说无效,老张决定主动出击,说服这个美国人离开张末。很快,张艺谋见到了托维:高大的身材,一头栗色头发,蓝色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一个帅气十足的小伙,难怪女儿迷恋他!老张开门见山:“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你们不合适,她迟早要回国,你们之间不会有结果,还是趁早分手吧。”父亲竟然干涉女儿恋爱,托维看来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和张末恋爱是我俩之间的事,让我们分开根本不可能!”托维的态度让张艺谋非常生气,坚决让他离开张末,对方也不甘示弱,用英文说了一句:“你无权干涉我们恋爱!”说完就离去了。

张艺谋大怒,决定暂时在美国住下来,直到他们彻底分手再回国。这下急坏了张末。这是她最不想看到的事情,一边是老爸,一边是心爱的恋人,她只得对张艺谋说:“爸,您这么忙,还是回去吧,我听您的话,和他分手。”见女儿表明态度,加上国内还有好多事要做,张艺谋就放心回到了北京。没想到几天后,张艺谋忽然接到托维的一个律师朋友打来的电话:“按照美国法律,你干涉张末与托维的恋爱是犯法的。如果继续这样,我将代表托维起诉你!”

女儿的男朋友竟然公开向自己叫板,张艺谋觉得十分意外,“我就是不同意张末与托维谈恋爱,我等着你来起诉我。”然后他拨通了女儿的电话,哭笑不得地说:“真是反了,他竟然要起诉我,你怎么能跟这样的人谈恋爱?”张末意识到这个冒失鬼闯下了大祸。他是地道的美国人,怎么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呢?张末知道,要让父亲接受托维,自己必须帮助他顺利过这关,她告诉男友,同中国女孩谈恋爱就要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办事,不能和父亲来硬的。

2004年1月,张末准备回北京过年,托维主动提出要一起去,接受张艺谋的考验,闯过这一关。这时的张艺谋正在乌克兰拍摄《十面埋伏》,连春节也要在那里过了。得知这一情况,张末和托维直接从美国飞到乌克兰,来到了张艺谋的身边。再次见到张艺谋,托维吸取上次的教训,变得温顺起来,也跟着张末管张艺谋叫“爸爸”。

2004年1月底,乌克兰的寒潮来了,气温下降到了零下20多度,见张艺谋带着棉帽子和手套站在寒风中指挥,还是冻得瑟瑟法抖,托维便悄悄地到街上买了一件当地人御寒的厚棉大衣。让张艺谋穿上,这一细节让老谋子非常感动,连张末都没有想到的细节,这个洋小伙子竟然想到了,他乐呵呵地穿上了棉大衣,对托维的印象也好多了。

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病倒了,高烧达到了40度。听到消息,托维冒着严寒赶了过去,和剧组工作人员一起把张艺谋送到了医院。此后几天,托维和张末从早到晚都守候在张艺谋身边,他殷勤地端水递药,每天在他的床头放一束鲜花,见张艺谋胃口不好,还从中国餐厅买来可口饭菜,终于以真诚打动了准岳父。

这年春节,张艺谋和女儿、托维一起在剧组过年,虽然东西不是很丰盛,虽然乌克兰天寒地冻,但一家人团聚温馨无比,这是张艺谋记忆里最难忘的一个春节。

这年7月,托维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跨国公司从事金融工作。10月,托维给张艺谋打电话:“我爸爸妈妈要见您一面。”不久,他飞抵美国,与托维的父母见面。托维的父亲是搞艺术的,母亲是一位医生,他们在美国属于高收入阶层,拥有自己的别墅和花园,夫妻俩很有修养,与张艺谋这样享誉世界级的导演成为亲家,他们感到十分荣幸,张艺谋发现这是个有修养的家庭,对他们非常满意。

2006年初,托维与张末的爱情经过几年磨砺,已经瓜熟蒂落,托维在电话里告诉张艺谋:“爸,我想与末末结婚,这样我就可以天天照顾她了!”张艺谋想了想,同意了。按照中国传统,闺女出嫁,有条件的父亲得送一份大礼,张艺谋决定出资给女儿在洛杉矶买一套房子,当他与托维商量这件事时,托维却一口拒绝了,“爸,买房子是我和末末的事情,在美国,子女结婚父母送房子,会被别人瞧不起的,你就按照我们的习俗办好了。”5月,托维和张末的婚礼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正忙于影片《黄金甲》后期制作的张艺谋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赶赴美国参加女儿的婚礼,为女儿担任主婚人!

才女写书惊动美国出版界

尽管张艺谋不愿让孩子吃太多的苦,凭他的实力女儿完全可以过一种悠闲、安逸的生活,但张末更喜欢自己赚钱。婚后不久,毕业于美国名校法律系的她,就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了份工作。薪水算不上高,但张末在打拼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乐趣,每天都像“斗角士”般充满了激情和挑战。

业余时间,才华横溢的张末不仅在美国报纸和杂志上经常发表文章,她还写书,书名同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同名。张末说早在几年前看过父亲执导的这部电影后,她就产生了灵感,也想写一本关于自己家事的书。尤其是身为国际名导的父亲关爱她的一些生活细节,是那样刻骨铭心和令人感动。

比如书中提到,前几年媒体爆出了张艺谋与章子怡的绯闻。对于章子怡,张末不了解,但她相信父亲。正当张末准备打电话安慰他时,张艺谋的电话来了,声音有些沙哑:“孩子,我和章子怡之间没有什么,只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那些媒体在胡说,你相信爸爸吗?”张末深深体会到重压之下父亲的心有多苦,坚定地说:”爸,女儿怎么会不相信你呢?你不要把那些谣言放在心上。如果那些小报不经常弄出点花边新闻,他们靠什么吸引读者眼球来赚钱呢?”虽然中外名导都知道绯闻的杀伤力,但女儿入木三分的一句点拨,却使陷入极度郁闷和困惑中的张艺谋如梦初醒,很快就振作起来。重新披挂上阵。

婚后不久,张末回国探望父亲时,发现他在北京的住处满屋凌乱、冷清萧然,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单身男人的孤独气息。她知道,在父亲的生命里,事业依然摆在第一位。除了拍片,他都在拼命读书充电。他订了100多种文学刊物,出差时看,连上厕所也抱着一大摞书,一进去就是两个小时。父亲靠打拼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他忽视了自己的生活。如今已50多岁,两鬓出现了白发,却没有家庭的温暖,没有人疼爱他。

临别时,张末哽咽着对他说:“爸爸,你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了,该放慢事业的脚步了,希望你能考虑一下自己的情感生活,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人,这样我们也就放心了。”女儿一番贴心贴肺的话,不禁让老谋子热泪盈眶……

外界流传,张末心里一直非常痛恨巩俐,因为她出现在张艺谋的生活中,剥夺了末末的父爱,才使她的童年缺少乐趣,甚至多了一层悲剧色彩。当记者问及此事,极有涵养的张末马上否定了这种说法。她说由于爱冲动,每个人在年轻时都容易犯点小错误,虽然自己和巩俐并没什么交情,但对巩俐的演技她本人还是挺欣赏的。她最喜欢的父亲的影片中,就有巩俐主演的《红高梁》和《秋菊打官司》。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体育场举行。张末和丈夫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那宏大的场面、精巧的构思、高科技的完美运用……让全球观众为之惊艳。公公、婆婆为张艺谋的才华深深折服,他们在第一时间给亲家打电话祝贺。

张末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在美国她从不向人提及父亲。没想到这个秘密后来还是被几个要好的朋友知道了。一位叫琼斯的女孩吃惊地张大嘴巴说:“天啊,我真不敢相信你竟是张艺谋的女儿,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他!”法国女士索雅说,她看过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千里走单骑》等,发现这些作品画面唯美,故事流畅,场面恢弘,与好莱坞大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它们更有人物个性和民族特色,所以对这位“魔鬼导演”十分崇拜。

更有趣的是,时间不长,一些美国出版商也知道了张末是张艺谋的女儿这件事。尤其看了她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初稿后,更是惊喜异常。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北京奥运会后,张艺谋成了世界关注的热点人物,不仅他的电影作品,还有他经历的爱情、婚姻、家庭等,都是人们急于了解并非常感兴趣的。何况此书的作者是张艺谋先生的女儿,里面讲述了很多这位国际著名导演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以它的商业价值简直无法估量!

于是,几家全美著名的出版社纷纷找张末签约,提出买断这本书的出版权。当地文化界人士甚至预言:《我的父亲母亲》问世后,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刮起“张艺谋飓风”!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春天此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届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更多有关老谋子和爱女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这一跪,春风得意遇知音名人故事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见证了这一刻,世界见证了这一刻!北京时间2月18日,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决赛中成功卫冕之后,在全世界无数观众面前,她激动地跪在冰面上,冲着自己的教练磕了两个头。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这样想,王濛的这一跪,只是其夺金后狂喜激动的宣泄,而了解内幕的人此时一定明白,王濛的这一跪,是她从一个“刺头青”走向成熟后对自己教练的深深感恩。

用王濛自己的话说:“这两个头,一是感谢教练的知遇之恩,是她让我知道500米短道速滑到底该怎么滑;二是感谢领导、队友和医务人员等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她提到的教练,就是中国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李琰,也是在3年前被王濛“炮轰”的李琰。

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年仅20岁的王以44秒345轻松夺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赢得都灵冬奥会首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代表团在都灵的“金牌荒”,王也因此成为国家队最大牌的队员。2007年,李琰从美国回来担任中国短道速滑队教练不久,就遇上了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召开。当中国女子队在1500米比赛失利后,王把失利的原因归咎于李琰的执教理念,在公开场合口出狂言:“这是什么战术呀?什么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再在国家队了,我会主动申请回到黑龙江队。”当时,王并未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在社会上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一时间舆论哗然,王和主教练李琰之间的矛盾,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狂妄、自大、“刺头青”等词语毫不吝啬地送给了年轻的王。

虽然王濛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队里写了检查公开向李琰教练道歉,最终还是被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下放”回到了黑龙江队。

在被“下放”的那段时间,王濛仿佛变了一个人。她后来回忆说:“从都灵冬奥会所谓的‘一夜成名’到‘亚冬会风波’,我承载了太多人的厚望。我没有被挫折击倒爬不起来,我一直咬紧牙关在努力努力,不停地向前冲冲冲,因为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像我这样年龄的女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无忧无虑求学、和朋友打闹,但我明白,从自己穿上冰刀,站在起跑线,为短道速滑而生的那天起,这些都不再属于我。”

当王再度回到国家队时,李琰并未计较前嫌,而是大度宽容地接纳了她,并力主王担任了国家队的队长。犹如凤凰涅的王,在李琰的训练下成绩突飞猛进,担负起了“领军人物”这个角色,和李琰相处得像母子一般。王感触颇深地说:“以前确实是我错了,经历了一次大起大落,我才真正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深切体会到了李教练一颗慈母般的心。在她的教诲下,我已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前,我在比赛时只管我自己,自己赛好就行了,现在看到队友们赛得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在此后3年的所有赛事中,王濛参加的500米比赛几乎没有让冠军旁落,她甚至成了这个项目世界上能滑进43秒的唯一一人。但她已完全没有了先前的“大牌”作派,相反,成绩越好,对教练李琰就越尊敬。李琰曾私下说:“王濛越来越成熟和沉稳了,她已具备了大将风度。”

当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00米金牌,从而使她成为中国队首个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的选手后,她首先想到的是和自己3年来朝夕相处的教练李琰,在滑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时间,她便冲到了教练席,对着自己的恩师李琰双膝跪地磕了两个头,随后一跃而起,紧紧抱住了李琰。

此时的李琰,也忘情地和自己的爱徒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地开玩笑道:“真是个俏皮的孩子,回去之后就该朝我要红包了,这不是过年了嘛!”

王濛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以最传统最感恩的方式感谢主教练对我的宽容,更感谢教练带给我这么好的成绩,让人看到王濛滑得真不错。我虽然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沉稳了,但我认为,人在越接近自己目标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问题,所以,就越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贝多芬信念的故事

全文共 2317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音乐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下面是贝多芬信念故事,欢迎阅读。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想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作文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200个名人故事》是一本好书。

书分中国和外国两册,精选中国和外国各100个著名人物,讲述他们童年时期的故事,从中可以探寻出名人成长的轨迹。柏拉图、牛顿、拿破仑、曹操、李白、贝多芬、鲁迅、金庸、居里夫人、比尔盖茨……这本书里有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发明家、科学家,有致力于人类精神生产的文学家、音乐家,有赫赫有名史诗试的英雄人物,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不平凡的人。你知道这些赫赫有名的天才人物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他们是否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童年?

看看大师们的童年,看看他们的童年对应了日后怎样的人生,怎样的成就,看看他们的童年是如何造就成年的。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每一个天才曾经都是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日后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天才,要好好学习,积极向上,多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数学天才莱布尼兹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莱布尼兹(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莱布尼兹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出生在一个教授家庭。莱布尼兹的父亲在他年仅6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丰富的藏书。莱布尼兹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着名学者的着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15岁时,他进了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着作,并对他们的着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兹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在耶拿大学学习了短时期的数学,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20岁时,莱布尼兹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出于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才华。莱布尼兹在阿尔特道夫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投身外交界。从1671年开始,他利用外交活动开拓了与外界的广泛联系,尤以通信作为他获取外界信息、与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在出访巴黎时,莱布尼兹深受帕斯卡事迹的鼓舞,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着作。1673年,莱布尼兹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时,他的兴趣已明显地朝向了数学和自然科学,开始了对无穷小算法的研究,独立地创立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和牛顿并蒂双辉共同奠定了微积分学。1676年,他到汉诺威公爵府担任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1700年被选为巴黎科学院院士,促成建立了柏林科学院并任首任院长。

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兹在汉诺威逝世,终年70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