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处暑前后的民俗是什么【通用20篇】

家喻户晓的一首经典之作,流露着一个国家,团结、繁荣、昌盛等。小编收集了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025

作文

1000

民俗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 、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风民俗:内蒙服饰作文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内蒙古特色服饰我是汉族女孩可我热爱我的家乡,我热爱这里的文化,热爱这里的历史。在美丽的内蒙古,蒙古族是这里最具有特色的民族,具有特色的房子,具有特色的习俗,具有特色的食品……可是最具有特色的还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的讲究。

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由于气候、自然条件和野外放牧生活的需要,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袍与内蒙古自治区其它地区蒙古族的长袍在式样上不同。鄂尔多斯蒙古族较长,两侧开叉,大襟右边系扣,男式长袍较肥大,穿时系腰带,前胸带上部可装东西。长袍袖子长,领子高。冬天骑马持缰时可以起到防寒的作用,夏天则可避蚊虫叮咬。女式蒙古袍则做得比较紧身以显示女子身材的苗条与健美。男子喜欢穿蓝色或棕色袍,女子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绸质袍。夏天穿的单,夹蒙古袍颜色较淡,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

想一想在夏天蒙古女子穿上美丽的蒙古袍站在草原上,那是一条多么美丽的风景线呀!蒙古袍发挥了自身宽大的优点,不但可供白天穿着用,夜间还可以当被子盖。蒙古袍是每位蒙古人最重要的服饰,它显示出蒙古人民的聪明智慧,让美观,实用合二为一铸造成蒙古最具有特色的服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鄂伦春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鄂伦春族人的“仙人柱”,感觉很好奇,就进一步了解了鄂伦春族人的房子。

鄂伦春族人在雪地上打猎时,如果不回家,就会用几根木棍支撑成三角架形状,四周用皮毛覆盖。

“仙人柱”意为“木杆屋子”。它是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或桦树皮搭盖而成的简陋的圆锥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斜度为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他木杆均匀的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兽皮或桦树皮,这样夏天可以防雨,冬天可以御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在里面生火时透风出烟,还可以采光。在南侧或东面留一个让人进出的门。仙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兽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桦树皮了。

仙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草、桦树皮、兽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架起床。每个仙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仙人柱的结构简单,拆盖很容易,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处暑快乐的唯美句子

全文共 2911 字

+ 加入清单

处暑到来暑气消,凉风习习清凉到。烦恼焦躁随暑跑,快乐生活处暑到,小编收集了处暑快乐的唯美句子,欢迎阅读。

1、 处于暑期,烦躁必不可少。除去暑热,郁闷快速离场。酷暑出走,清凉占据阵地。问候初来,祝福随后就到。祝万事顺利。处暑节气快乐。

2、 处暑一到暑气消,一抹惬意上心头,清风吹跑烦恼丝,细雨浸润乐开花,一条短信传情谊,祝福声声把你绕,处暑,愿你欢乐开怀,幸福无限!

3、 处暑到来心情好,阵阵清风驱烦恼。再也没有酷热绕,暑气消退不焦躁。滴滴细雨送清爽,心旷神怡开怀笑。祝福短信也送到,祝你处暑乐逍遥!

4、 处暑了,“处”碰了清凉,终止了酷热;“处”碰了清新,消散了烦忧;“处”碰了清爽,瓦解了暑气;“处”碰了心灵,爽透了心窝。愿你逍遥,处暑开心!

5、 处暑到,酷暑消,烦恼瞬间跑;勤开窗,多透气,生活规律好;热气驻,防晒到,美容养颜要;休息早,饮食好,锻炼身体壮。祝处暑快乐,笑容常绽放。

6、 处暑到,初秋气象。秋老虎,摆尾归冈。强降雨,也该收场。明朗天,金风送爽。迎丰收,喜悦在望。愿生活,和谐安康。祝福你,如意吉祥!

7、 处暑处暑,牵来老虎。告别酷暑,欲遮还羞。思念如风,将你吹拂。问候如雨,清凉如注。保重身体,健康永驻。拥抱幸福,非你莫属!

8、 处暑处暑,朋友登高遥相祝:愿你职务往高处走,收入往高处走,眼界往高处走,生活往高处走,健康往高处走,心情往高处走,好“处”多多不胜“暑”喔!

9、 处暑,早晚凉,中午热,不要急于添衣裳,有道是:春捂秋凉,睡觉盖被关门窗,时刻要把感冒防,多吃温补食物保健康,快乐生活幸福长,祝秋天快乐。

10、 把你的烦躁放在洗衣机里洗洗干净,把你的郁闷用熨斗烫烫直平,不用漂白无奈,不用分洗压抑,阳光下,晒晒你的快乐,心就晴朗了,处暑幸福。

11、 爱情三暑相恋时如小暑,感情升温热情有加;热恋时如大暑,激情如火如焦”似漆;热恋后是处暑,激情降温情如亲情。大暑日,愿你爱情永远大暑。

12、 处暑时节,“祝”福喜悦不断,朋友把“你”挂念,交往“处”处逢源,好运非你莫“暑”,工作进展飞“快”,天天欢“乐”开怀!气温攀升处暑到,柳叶掩面花低头,焦急狂躁需控制,心平气和是最好,身体健康才是宝,全家和睦融融。处暑到,送祝福,愿你永远好心情。

13、 丰收的景象一眼望不到边,喜人.飘香的瓜果满园硕果累累,馋人.肥壮的牛羊个个欢蹦乱跳,诱人.五谷的饱满竞相微笑点头,爱人.处暑到了,愿你今秋大丰收.

14、 处暑到来暑气消,凉风习习清凉到。烦恼焦躁随暑跑,快乐生活处暑到。心胸宽广人平和,友情亲情都围绕。祝处暑快乐逍遥!

15、 夏季的尾巴是处暑,中午的温度似酷暑,秋季的前奏是处暑,早晚的温度往下数,处暑,季节交替,注意温度变化,愿你健康相伴,笑口常开,处暑快乐!

16、 处暑到来暑气消,高温炎热被赶跑。秋风吹得稻谷香,秋景一片乐淘淘。秋雨滴滴欢乐送,开开心心笑弯腰。声声问候也围绕,愿你处暑乐逍遥!

17、 阵阵清风送清凉,身心惬意乐开怀,点点细雨洒清爽,浇灭无数忧烦愁,条条短信传祝福,处暑快乐伴无忧,愿轻松自在,健康相伴,处暑快乐!

18、 处暑到来暑气消,驱散高温乐淘淘。秋景一片多美好,丰收在望笑弯腰。秋风醉人稻香绕,秋雨滴滴入怀抱。祝福声声身边到,愿你处暑无烦恼!

19、 秋风送爽百果香,我发短信表衷肠;秋雨送凉好舒畅,爱你一生不思量;秋天刚至祝福传,愿把你的手儿牵。立秋到了,一定要幸福快乐哦!

20、 处暑了,清凉来袭了,热浪减退了;清新扑鼻了,暑气发散了;清爽爽心了,烦躁无影了;心情爽朗了,日子逍遥了;问候来到了,心花怒放了!

21、 处暑的晨露晶莹剔透,季节的交替温度有变,秋天的气候注意身体,夜间的睡眠关闭门窗,饮食的卫生防患疾病。天高气爽神情怡,愿你处暑健康体。

22、 处暑到,热冒泡,还好我的问候到;暑气盛,凉风习,祝福关怀要及时;热意强,美味多,饮食清淡要做到;日高温,夜低温,适量运动不要忘。处暑节气里,祝您凉爽享夏日!

23、 处暑了,丝丝的凉风抚摸着你,拂去了盛夏的烦躁;微微的细雨滋润着你,涤荡了身心的浊气;爽爽的空气萦绕着你,舒缓了工作的压力!处暑快乐健康!

24、 处暑到,清凉乘风来,吹散炎热夏;清爽随雨降,消暑妙无穷;清新扑鼻来,时时悦心扉;问候翩翩至,爽心更爽肺;愿你笑开颜,处暑爽歪歪!

25、 处暑处暑,晒死老鼠,室外护皮肤,室内开窗户,生活有规律,睡眠要充足,饮食清淡少油腻,水果蔬菜补维C。防暑降温最重要,祝大家健康度夏!

26、 处暑了,酷热偃旗息鼓了,清凉爽透了心;暑气烟消雾散了,清爽润透了胃;烦躁无影无踪了,心情乐开了花。愿你开心过处暑,自在爽歪歪!

27、 处暑到来身心爽,高温远离焦躁光。清凉透心快乐漾,幸福笑声空中扬。朋友情谊不能忘,祝福声声身边傍。愿你处暑身健康,无忧无虑无神伤。祝处暑快乐!

28、 处暑清凉热已消,心旷神怡欢声笑。舒爽日子乐逍遥,八月秋蝉高声叫。金秋遍地黄粮稻,果园硕果压枝腰。祝福朋友大丰产,生活更比往年好。处暑祝你身体好!

29、 处暑到来清凉傍,清风阵阵人舒爽。蝉儿枝头高声唱,莫要辜负好时光。烦恼忧愁脑后忘,快乐幸福任徜徉。愿你身体永安康,幸福生活万年长。祝处暑快乐!

30、 处暑来到,酷热低下了头,清凉挺直了腰;暑气泄光了气,清爽爽透了心;烦躁溜没了影,微笑浮上了脸;心情敞开了怀,问候悦动了你。愿你处暑开心哦!

31、 处暑到来风阵阵,送来清凉绕身旁。身心舒爽多惬意,滴滴细雨润心房。条条短信问候传,祝福声声情谊傍。愿你处暑人快乐,健康幸福任徜徉!

32、 处暑一到清爽至,清风袭来人惬意,丝丝舒爽入心头,快把烦恼抛云宵,尽享欢乐好时光,愿你处暑福相伴,乐而无忧总逍遥,处暑快乐不断,幸福无限!

33、 处暑到来人清爽,生活惬意乐逍遥。只愿清风随我意,清凉一直围你绕;只愿细雨知我心,滋润心房乐淘淘。我发短信送祝福,愿你幸福无烦恼。处暑快乐!

34、 处暑来临,不“处”理你,我不“暑”服!“暑”你最开心,“暑”你最幸福,“暑”你最清爽,“暑”你最发达!“暑”落得有点狠,如不满意,请多包涵!

35、 处暑节气不可忘,养生保健要牢记:午间热,晚间凉,睡前记得关门窗,增减衣服要恰当。睡觉盖被莫着凉,多食蔬果保健康,幸福生活长又长。

36、 处暑将至,寄托最原始的思绪,承载最真切的梦想,显示最华贵的图腾,展现岁月中无限的真诚与感动,我们携手,看过风华,走过雪月,读过彼此的每一条祝福。

37、 处暑到了,送你四件大礼:风、雨、雷、电。风是清凉风,雨是幸运雨,雷是开心雷,电是快乐电。收此四礼,则暑气必消,喜气弥漫,幸福无边!

38、 处暑到来暑热去,少吃萝卜补中气,莫要贪凉要注意,少开空调多通气,空时咱两常联系,愿你时时都如意,祝你事事都顺利。

39、 处暑到,愿你“初”秋遇到“数”不尽的好事,“出”门就有“数”不尽的好运,“厨”房藏有“数”不尽的美食,“处处”有“数”不尽的朋友!处暑快乐!

40、 处暑到,五鼠开心闹:飞天鼠祝你事业一飞冲天,彻地鼠祝你生活幸福彻底,穿山鼠祝你人生一马平川,翻江鼠祝你爱情如鱼得水,锦毛鼠祝你前程似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处暑手机短信祝福语

全文共 3665 字

+ 加入清单

1.处暑时节又来到,养生保健我唠叨,早晚温差拉开了,增减衣物防感冒,秋意渐浓要防秋燥,多喝开水火气小,多吃水果睡午觉,饮食清淡休息好,我的关怀要记牢,要知道:生命最可贵,健康价最高!

2. 处暑来临关怀送你,天气转凉注意身体:多吃蔬果萝卜除外,空调虽凉莫要常开,室内通风赶跑病菌,快乐心情莫要忘记,祝你好运烦恼无缘,幸福生活自由自在!

3. 处暑悄来临,短送提醒:冷暖交替时,增添衣物莫匆忙;室内勤通风,空气清新无病菌;饮食搭配好,营养卫生更合理;闲时散散步,爬山游泳健身体;朋友常联系,空时约上来聚聚;路边看风景,放松心情享悠闲。好友祝福你,愿你生活事事如意!

4. 今年处暑屁颠屁颠就来到,我也乐颠乐颠给你发短信,送你祝福无“暑”,快乐无“暑”,幸福无“暑”,当然也祝你和心爱的人能够终成眷“暑”!

5. 处暑到,短信送风光:一来二去春来暑往,三言四语祝福送上,五福六顺开心备至,七手八脚富贵满仓,九亲十顾平安健康,百顺千从好事成双,千状万态幸福美满,万事如意暑(数)你最香。祝你亿万斯年始终这样。

6. 处暑时节又到,清风穿越蝉鸣,花儿绽放清香,细雨带走闲愁,思念汩汩流淌,问候缱绻心间,祝福默默成行,愿你处暑快乐,幸福安康无恙!

7. 处暑到,热渐消,清爽时节转眼到;艳阳高,清风绕,早晚添衣别感冒;早睡觉,饮食调,红枣桂圆补气好;情意浓,关怀到,愿你幸福乐逍遥!

8. 处暑气温有下降,昼夜温差在加大,冷暖之间莫大意,避免感冒来突袭,秋高气爽好天气,登山慢跑练身体,郊外出游赏秋意,处暑节气祝福你,健康快乐享惬意!

9. 处暑天,早晚凉,出门记得添衣裳;食清淡,油腻少,瓜果蔬菜补充忙;常通风,病菌少,身体健康倍儿棒;朋友情,莫忘掉,空时常联情谊长。祝处暑心舒畅!

10. 处暑惊喜送不停:快乐别“暑”属于你,住着吉祥和好运;参天大“暑”陪伴你,阻挡困难和险阻;成功之“暑”捎给你,顺利如意伴你行。祝你处暑快乐不停!

11. 处暑来到,与秋风处一处,清凉惬意“暑”于你;与笑容处一处,快乐细胞“暑”于你;与运动处一处,健康体魄“暑”于你;与平安处一处,幸福生活“暑”于你。祝处暑快乐,永远乐不思“暑”!

12. 处暑天,气温高,眨眼之间汗湿衫:绿豆汤,降暑好,空时一杯透心凉;勤开窗,透气好,空气流通病菌少;多跳跳,多跑跑,健康快乐微微笑。祝处暑快乐!

13. 处暑处暑,快乐心情非你莫“暑”;处暑处暑,好运甜蜜数不胜“暑”;处暑处暑,烦恼少少屈指可“暑”;处暑处暑,祝你幸福乐不思“暑”。祝处暑快乐!

14. 处暑,寄托着我对你的思绪,传送着我们之间的情深意笃,牵挂之情难以倾诉,盼望着能够把你好好照顾,远方的你,收到我的祝福,你是否觉得幸福,要记得我在为你祝福,天天快乐。

15. 节气又到处暑,天空下起幸运雨,吓退了秋老虎,送来了我的祝福,祝你爱情处处甜,事业处处升,钱财处处来,生活处处乐,阖家都幸福,好运不胜数(暑)。

16. 处暑来好运到,送1份真情不要回报,送1份惊喜让你欢笑,送1份好运让你成功,送1份开心让你不老,送1份梦想让你逍遥,再送你平安才算可靠,祝处暑快乐。

17. 处暑将至暑尽去,秋来气燥要注意。食宜温补滋阴肺,水宜秋梨好润肤。动宜早起常舒身,友宜短信多联系。以上几宜若牢记,此秋如意有大戏!

18. 炎消季,乍冷还热时候,最难将息。早晨加衣,午间热的心急,忽热忽冷多交替,处暑时节勿大意。吾友当须牢记,注意身体,多多如意!

19. 处暑节气来到,送出我的祝福,祝你好运无数,好事常常关顾,家有珍宝无数,朋友数不胜数,身体健康无虑,生活快乐幸福。

20.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处暑将到,为了让爱卿过一个幸福安康的节日,特赏赐幸福果一颗,开心

21. "同志们 起立,朗诵处暑三愿:一愿岁岁有今日,年年有今朝,二愿你我情意地久天长,三愿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22. 今日处暑,送出祝福:暑气全消炎热已无,季节变换要多注意,冷饮冷食应该节制,添衣保暖注意休息,窗户通风晚上关闭,户外运动强身健体,营养保健提高免疫,吃嘛嘛香干嘛嘛行,处暑节气快乐是你 !

23. 处暑节气到,祝贺你从此摆脱酷暑难耐的纷扰,投进凉爽惬意的怀抱;祝福你就此结束奔波劳苦的烦恼,尽享丰收喜悦的萦绕;希望你看到信息屏住呼吸30秒,所有的美好马上就会来到——处暑节气快乐无扰!

24. 处暑来了,暑气消否?本地仍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气温创年内新高。好想远离那流火烁金的闹市,坐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好好享受清凉世界,喝口冷饮,吃杯冰淇淋,静下心来感受处暑时节。

25. 我愿随处暑节气一同来给你清凉,惬意,只希望你从此能够清爽,顺意,随风而来的细雨,将是你我心灵交融的证据,我爱你,如同爱着空气!

26. 春天里 处暑到,恭喜你可以挣脱炎热的怀抱,在清凉的快乐中放声大笑;摆脱酷热的骚扰,在清爽的浪漫中安心醉倒;逃脱闷热的魔爪,在清逸的温馨中纵情嬉闹!

27. 处暑像是时间的唐三彩,分秒的绚丽凝滞于此!处暑像是岁月的青花瓷,生命的怡然落款至此!处暑像是诗化的景泰蓝,美丽的祝福送给美丽的你,愿你劲享片刻的清爽,乐享处暑的幸福!

28. 清凉连锁店开业大吉:清爽风,清新雨,要啥有啥。去烦剂,爽身粉,决不缺货。价格低廉,效果显著,欲购从速。祝处暑节气幸福快乐。

29. 处暑到,天转凉;秋老虎,午猖狂;早晚间,添衣裳;勤锻炼,身体棒;多吃梨,秋燥光;情意浓,记心上;常联系,莫相忘;送关怀,愿安康!

30. 岁月逝,季节替,处暑至,天气变,思念情,风中戏,朋友意,遥相寄,快乐随,好运气,有缘聚,倍珍惜,提醒你,健身体,多保重,福寿齐。

31. 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保持好心情最重要: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祝你处暑快乐!

32. 驱散的是燥热的空气,聚集的是秋日的灵气;变幻的是莫测的天气,不变的是永恒的友谊;处暑到来的日子,祝福送朋友,问候暖心田,祝处暑快乐!

33. 明日处暑将到,问候不能太少;发送清凉信号,卷起祝福风暴;心情天天美妙,烦恼自然云消;工作生活都好,幸福好运关照;真情友谊常驻,祝你处暑快乐。

34. 今天是处暑节气,我用短信祝福你与朋友相处的真诚;爱情相处的甜蜜。祝福你处境很好、处事得当、处暑愉快,我今天趁着这个节气希望你处处都好。

35. 节气至处暑,短信送祝福,出门车不堵,工作不辛苦,朋友不摆谱,邻里真和睦,开心不胜数,烦恼踪影无,幸福一锅煮,永远不落伍。祝:快乐处暑!

36. 好消息!昨晚我帮你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你处暑节气过后的运程:健康跟踪你,快乐灌晕你,幸福降临你,爱情偷袭你,最麻烦的是银行里的钞票都暗恋你哦!

37. 电影,每一格胶片连成的故事,有你有我;故事,每一个情节发生的时间,有你有我;时间,每一次季节交换的温度,都有我短信的提醒;处暑虽到,炎热仍在,请保重身体!

38. 处暑已来到,热天快没了;早晚温差大,及时加穿袄;适当吃辣椒,萝卜尽量少;中气需补足,白酒热的好;关怀要记到,生命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39. 处暑炎热在中午,夜晚睡觉莫凉肚,适当可以进进补,生活细节不马虎,健康才是真幸福,本钱过硬似老虎,赚钱赚到难以数,祝你拥有好钱途。

40. 处暑时节热翻天,降温偏方为你解暑:把凉水管踢爆,把冰箱门拆掉,从地面进地窖,看鬼片冷汗冒,读冷笑话哈哈一笑!处暑虽然炎热,但也要保持好心情!

41. 处暑时节到,短信传呼你:身体健康,记得关注;温差颇大,保暖牢固;饮食卫生,时刻关注;运动锻炼,健康支柱;快乐心情,心底巩固。小小关怀,好朋友才告诉,祝你处暑愉快,幸福时时!

42. 处暑时节,真挚祝福送上来:愿你事业“处”处高升,爱情“处”处甜蜜,生活“处”处欢喜,钱财“处”处逢源,总之,吉祥好运“暑”不胜“暑”。

43. 处暑时节!送上诚挚的祝福愿它像夏日的一泓清泉,滋润的不仅是你干涸的嘴,更是爽至心窝凉意。愿有我的祝福,你能更开心,更舒心,更适心。

44. 处暑临,中午热,早晚凉,衣服增减要及时,睡觉盖被关门窗,时刻要把感冒防,少吹空调多通气,注意温补保健康,多多锻炼身体棒,开心快乐永不老。

45. 处暑临,暑渐消;风轻走,水含笑;云深处,雁飞高;花开处,香飘飘;寄思念,愿君好;不见愁,只见笑;体康泰,精气绕;前程美,乐淘淘。

46. 处暑节气到,祝福送给你,愿你生活无忧心舒畅,事业无愁心开怀,爱情无伤心甜蜜,家和无恼心静和,气候无炎心凉爽,舒舒服服幸”福一生。

47. 处暑到来天渐凉,秋高气爽重阴阳。春困秋乏懒洋洋,睡眠充足保健康。热在中午早晚凉,注意温差保无恙。伸个懒腰解秋乏,发条短信添吉祥。愿心情爽朗!

48. 处暑到,愿棒棒的身体暑”于你,美美的生活暑”于你,火火的事业暑”于你,满满的财富暑”于你,真真的爱情暑”于你,处暑快乐。

49. 处暑到,心情妙,祝福信息来问好;处暑到,燥热跑,事业丰收少不了;处暑到,好运绕,浪漫爱情来报道;处暑到,健康好,幸福吹起集结号。祝处暑常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范例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

”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

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

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藏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礼节,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的火把节,各式各样,多姿多彩,让人心动。可我最喜欢的还是藏族的礼节。

藏族大多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地,他们的民族风俗多样,礼节也很隆重。敬献哈达是藏民们对客人最普通、最隆重的礼节。每逢到了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献上哈达,那用白色丝绸缝成的哈达,美丽纯洁,如同天宫的仙女撒下的。

献哈达是非常庄重的。藏民们要穿上又长又大的袍子,戴起高高的帽子,还要穿上长靴。敬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重。对各种人有各种不同敬献哈达的方式,对长辈要将哈达举过头顶,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对平辈,只用将哈达挂在对方的手腕上;对下辈,只用将哈达挂在对方的脖子上。接受的哈达的人要做和敬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动作,表示谢意。

藏民的礼貌程度令人惊叹,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点头微笑。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便等候在帐外迎接。如果见到了长辈或熟人,要脱帽鞠躬45°。藏民们还非常有趣,如果有客人做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是否会喝酒,都要喝下去,如果客人不喝,主人便会跳舞劝酒,无奈的客人只好喝了下去。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俗民风和礼节,都很奇妙,让我们大开了眼界,藏族的人数虽然不是最多的,可他们照样热热闹闹地过着每一天。

[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汉族民风民俗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十四节气之处暑节气谚语

全文共 1280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好贮藏,易加工,营养保健能治病。

一日三个枣,终生不见老。

红枣深加工,价值数倍增。

红枣加工制品丰,枣脯枣汁和枣晶,

枣茶枣酱枣灌头,阿胶蜜枣能治病,

乌枣醉枣保鲜枣,枣露红枣莲子羮。

栽上枣树怕调地,搭钱费力不容易。

制定政策安民意,谁栽应该是谁的。

地随树走,谁栽谁有。

七月半,石榴当饭。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黍子面积小,注意防麻雀。

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黍子粘,黍子好,籽粒做年糕。

干打谷,湿打黍。

打黍宜摔,绑笤帚还用穗和秸。

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早不摘花,午不收豆。

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棉桃碰着腿,酒壶不离嘴。

花收暖,麦收寒。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

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绿肥盛花期,压青正适宜。

绿肥压三年,薄地变良田。

处暑长薯。

早怕旱,后怕淹,中间就怕连阴天。

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丢。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种菜不拣苗,到老长不好。

七月半,栽早蒜。

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七芫,八菠。

芫荽不热不种,不冷不弄。

处暑拔麻摘老瓜。

山上萝卜不怕旱,夜流露水阴到根。

黍子春玉米,收完快耕地。

早耕如上粪,歇地如歇马。

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早耕草作肥,晚耕如种草。

秋田耕得早,消灭虫和草。

早把地耕好,种麦误不了。

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

枣树拔地轻,适合搞间种。

发芽晚,落叶早,适与粮棉搞间套。

上结果,下种田,不愁吃的不愁钱。

木本粮食,铁杆庄稼。

斗地打石粮。

树上三千元,树下吨粮田。

十棵枣树得饱暖,百棵能收一万元。

叶是加工厂,叶茂枣子强。

叶子长得强,枣子灌满瓤。

今秋叶子保得好,明年就能多结枣。

今秋叶子落得早,明年结果少又小。

涝梨旱枣。

涝梨旱枣水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乐陵小枣天下知,营养丰富拔金丝。

周尹(庆云县后张乡周尹村)枣树两搂粗,罗成

(相传)拴马于此树,燕王扫北人藏躲,一群百姓得保护。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深圳民俗村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你到过深圳吗你到过深圳就一定知道民俗文化村是深圳十大景点之一,今天我有幸到民俗文化村游览了一番。

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一进大门,看到了漫画阁,茶楼……,各有乾坤,我们边走边欣赏着这仿古建筑,好像有回到了从前的小镇。

正走着就听见好热闹的喧哗声,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人在玩抛绣球,那可不是真抛绣球,是一块得分板,一个球,一根绳子,组合成的绣球,只要轻轻地甩着绳子一松手,球就飞向对面得分板。看谁得分最多,我也参加了一份,我的运气可没有这么好,抛了八个球只有两个打中得分板。可算是“倒霉”的了。

玩完抛绣球,在往前走一匹白色的马进入了我的视线,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可是一个“马迷”一看见马我就想遛一圈,无奈爸爸只好淘腰包了,我迫不及待地跨上马背,感觉可真好。可等我遛玩一圈回来就已吓个半死,真是后悔莫及。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

最吸引我的还是“激流勇进”这个项目,我们穿上雨衣,座在象船一样的飘浮物,缓缓地向前开走了,一路上,看着两边的风景,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动物模型,想象着动物模型是用来干嘛的?正想着,感觉有水喷到了我的脸上,这水从那来的?原来是从动物嘴里来的,真相大白。我们慢慢地漂着,有水帘,有浪花,我们都提心吊胆地向前漂着,还是防不胜防,喷了一身的水,他们用各式各样的法子来“整”我们。好不容易要上岸了,又被水枪射了两下。结果下来整一个“落汤鸡”的模样。

中国民俗文化村真是太好玩了,我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就自己来游览一番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山西大部分地区为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为"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晋中早饭大多以稀饭里加玉米面,俗称"煮疙瘩",用小菜佐餐;晋东南一带,早饭多食小米稠饭加凉菜丝。午饭比较丰盛,吃面条、饼子、馍头,加上土豆、粉条、白菜烩菜及腌菜。晚饭也多备有汤类杂锅饭,和子饭面食等,但不讲究多吃。晋南的开水白馍就辣椒,又是极有风味的饭食。

春冬寒季,晋北人吃饭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俗叫:"做在人前、吃在人后"。吃完一碗饭如若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是没吃饱。

一些农村在夏秋暖和时节,有站街吃饭的习惯。各家各户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聊天吃饭两不误,趣闻笑谈、家长里短得以交流。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和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平时吃饭较节俭,但有客人来,必然竭尽家力热情招待。多置饭桌摆饭,客人坐上席位,主人相陪,一般要以新碗新筷给客人用,饭前多饮酒助兴。上菜家贫者二凉一热、四凉一热、四凉四热;富裕者六六、八八、十全席、双十席,上火锅。主人暖酒后,双手执壶为客斟满酒,叫做"茶七饭八酒十分"。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我自己来、我自己来,你先来。"主人举杯劝酒,客人轻抿一点,以示礼貌。席间主人频频指点、调换菜盘位置,热情劝饭。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没风水","少礼失教"。酒未喝完绝不吃饭。过去中食为白馍、饺子、油糕。馍馍搁盘子里端上,放在客人面前。客人吃好后把筷子搁碗上稍稍往前一推,以示吃饱了。饭后以茶相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传统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是被国人所接受的,但是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世界,我们的龙文化并不像现在濮阳组织的龙文化节那么隆重,甚至在西方世界,龙是具有霸气和攻击性的`象征,是不好的、邪恶的、危险的,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很多人对我国仍然是模糊的,就像是对我国龙一样。长此以往,我们为文化软实力所做的努力不会有太大的成效,因为他们不接受我们的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文化的发扬。但我仍然认为,龙文化从古至今就是我国的标志,它应该是我们打向全球的品牌。

其实,在我国的历史中,龙文化已经有八千年,在其中,我们的龙文化代表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权势、高贵、尊荣,幸运以及成功。我国人的和善是出了名的,我国的礼仪,谦让在龙文化中都有着体现,换句话说,龙在我国文化中就像它自己一样是一个优势的集合体,这样的和谐,我们必须要发扬,一定要我们的龙飞出去。龙在国人心中的位子就像上帝在美国人心中的位子一样,本质区别就是,上帝是宗教,这对他们的政治都有很大影响,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有这样的影响,美国才会从一个“杂合民族”变成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这样的上帝文化在世界上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我们的龙文化只是在我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世界上的影响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如果我们要改变我国龙在外国人眼里凶恶的形象,让龙成为我国的品牌,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形式,譬如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受人喜爱的可爱形象,而我国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改变龙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的表达出我国人民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

另一反面,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和我国人之所以有着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以及历史沉淀等不同,也在于我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我想,这就不是只有宣传能做到的了,一定要有真正的实力,加强各方面的建设才是关键。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们的代表已经将龙文化申遗提上了日程,全国人大代表刘顺妮曾建议加快“中华龙”申遗,建造华人永久精神家园,是啊!这是一种务实的做法。开展弘扬龙文化宣传活动,对于提高民族形象是极其有意义的。这些不仅需要我们国人自发地支持,还需要各地政府的支持与投资。文化也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与建设的工程。

相信会有一天,我国龙会飞出我国,将他的那份高贵、和善和智慧传播开来,成为我国在全球各个地方的缩影,让全世界人重新认识、接受我们的这个品牌——我国龙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舞草龙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元宵节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日子,这一天的重头戏非舞龙灯莫属了。

晚上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装点着夜空。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条威猛的草龙“飞”了出来。到处都是围观的人群,鞭炮声此起彼伏,我的心一下子燃烧起来。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幕呀!草龙长10米左右,它那两颗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活灵活现,两条长长的龙须由彩灯组成,五颜六色,美极了!

爷爷与他的队友们举着草龙,青筋凸显的大手充满了力量。龙珠当然是由德高望重的爷爷把握。草龙在爷爷的带领下,飞快地盘旋着,远远望去,仿佛一条真龙在腾云驾雾。爷爷和他的队友们才行进不到100米,就来到了一户人家。还没到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这户人家一早就把厅堂收拾好,准备好鞭炮,恭候草龙的到来,并且极力邀请龙灯队在家里稍做停留。家里自酿的米酒,喜庆的香烟、糖果,让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更加浓厚了!

“三分龙,七分舞。”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龙要舞才能显出它的威风。 只见爷爷转动龙珠,在前方开道,龙头紧跟其后,跃跃欲试,仿佛一口就能吞下那颗又大又亮的龙珠,龙身跟随龙头有节奏地飞舞着,这招“蛟龙漫游”甚是流畅。忽然,爷爷将龙珠滑向了龙尾,龙头紧追不舍,来了个“龙头穿裆”的招式,引得围观的群众一片喝彩。主人赶紧拿出香烟、糖果、茶水来招呼大家,据说草龙经过的人家这年一定行好运。一路上,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鞭炮声中,妈妈大声告诉我:“我们鄞州区的舞草龙还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舞草龙的师傅都是百里挑一的,并且早早就开始排练了,有最基本的游走动作,也有回头、摆尾、叩首、盘旋等高难度动作。舞草龙可不单是力气活,还要求技术和配合。”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过后,一群人簇拥着威武的草龙,向着下一户人家,向着美好的生活出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京的古老民俗

全文共 11964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语文迷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老民俗,快来看看吧!

老北京的古老风俗不计其数,其中的民间行业活动别有一番风味,说说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儿、耍蝈蝈……现如今还流传与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却已被遗忘,甚至有人闻所未闻。现在我们就一起到那古色古香的老照片里去感受一下老北京当年的行行业业。

跑旱船

中国汉族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围以纸或布,纹彩,系于表演者腰间或肩上 ,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蓝布遮住脚。各地船形样式极多,工艺精湛,一般长1.67~2.33米,大的可达3米多 。据传旱船是陆路地区人民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形式。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间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现捕鱼 、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摆动做出高难动作,表现风浪漩涡等。南方旱船动作轻柔,边唱边舞,北方旱船动作粗犷,有时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场面蔚为壮观。类似旱船的还有跑驴、跑竹马,是将船形改为驴形、马形。跑驴多演农村小戏,如夫妻回娘家等,而跑竹马有时表演历史题材故事,如昭君出塞、关云长护送嫂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做席

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卖槟榔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吹糖人儿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 “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卖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拾粪

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卖玻璃镜

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串铃卖药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

吞刀

簸米

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蚀

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雪花酪

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卖蝈蝈

娶亲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翻跟头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高跷会

卖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儿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

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卖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因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干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唤做宣传。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的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唤出价码来:“这个吆唤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找来无数围观的行人.卖估衣讲究暗码儿和行话,谓之“暗坎儿”,也叫做“笔”,什么“老浑笔”、“柳字笔”、“桃字笔”、“番字笔”,直到 “杓字笔”,就是由一至十的数码。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然后马上进行心算,才能吆唤出来。

送报

送报的多为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都由内阁发到报房,报房印刷后发到各官宅。

雨水泡

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过是在连阴天时用雨水加松香调成的液体,玩时用竹片做成圆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阳光下五颜六色甚至是美丽。

耍双石头

摇车

卖仙鹤灯

用断香或庵观庙寺之残香,水浸令烂,捣和每料一斤。用樟脑二两,松香末一两,再捣烂和做成圆锭。每锭寸半长,如手指粗,一头平,一头圆,用针由平头处刺六七孔,约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对穿,然后放入玻璃灯内,其烟自从嘴管而出,若灯芯一条,即可将火点其烟上,火即燃于烟际,离灯嘴半寸许。少顷,烟渐浓自能将火推开,极浓时能推火离嘴二三寸远,且超过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锭烧烬,然后火始灭也。

收拾锡器

肩背口袋内装铁锉钳子等工具,手拿竹杆上拴灯台茶壶等器到住户门前吆喝,为人收拾锡器。

烙薄饼

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糊,将其倒在饼铛上,用竹扒摊成薄饼即成。

耍碗

卖春联

卖鲜花

卖白薯

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耍坛子

打蛋雀

是一种训化表演。表演者将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抛出二三丈高,小鸟用嘴接住又连打三个。

顶宝塔碗

乞丐人

踢球

贩骡马

架双拐

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称巫婆而称瞧香的。由于昔日迷信成风,对于疾病成因及治疗法缺乏起码的知识,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妇女们将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这种瞧香的便出现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将瞧香的请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进行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嘱咐设上香案摆上供品,她先磕头,接着她便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起来。这时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许愿,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卖吊炉烧饼

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名曰吊炉烧饼。

卖江米人

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蒸成熟面团后,用刀、剪、簪、花纹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间小件玩赏工艺品。

瞽目人

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归“教坊司”所辖,而又单称“太仆院”,据传说有铁印一颗,铁马竿(杖)十三根,后雍正间裁除乐籍,瞽人也同时没了系属。至于传说:雍正帝因未登大宝前,传瞽人作乐未到,于是后来取消,这乃是齐东野语,不足置信。据说当初的太仆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会馆,未知确否?北京瞽人,数目虽不太多,却分了四五处聚会;

第一年代久远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谁也知是因街西头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实东首亦有一庙,先亦称大佛寺,传说尚有“尉迟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

此庙在康熙年中,即归瞽人所有,改祀乐卜先圣。此庙正门,巳不可见,第一汽车行即庙的正门前殿,后殿尚住瞽人,由旁开小门出入,此庙所住瞽人约十余人,即称公益堂的便是。

第二即为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为曲艺人才荟萃之处,此庙系在清道光年间由瞽人购置,此堂所属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庙内,王宪臣、张松山、曹雨亭、刘荩臣亦归此堂瞽友,不过因北新桥九顶庙弹套瞽人,声誉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来为王公府第所公认(前清时代一提九顶庙瞽人即为人特别重视),所以张松山等由其师父在世时,即相沿居住九顶庙,保持荣誉,终未迁徙,但也算是务本堂的会聚(王宪臣住名画家李雨林姻丈花园)。

第三是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也是一处瞽人会所住处。

以上三处,凡北京内城的瞽人,都分别各隶一堂。不过最近西城,又立有一处“天成永和堂”,是为西城瞽人会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谓“五会”,不过没有一定会所,临时召集,临时觅地罢了。瞽人所住庙宇,除个人在他庙租赁居住者外,皆为前辈瞽人集资所购公产,全称“三皇庙”。

瞽人所祀先卜先乐,计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旷祖(师旷)、朔祖(东方朔)。瞽人所学,不外“弹唱”、“卜算”两点,却多一半是全通,单学一点的很少,不过因某点专长,而专用某点便了。瞽人学艺,须有三位师父,第一是“业师”,即启蒙的师父,学弹唱基本功夫,卜算的《流年赶》、《开流书》,学成以后,好坏程度虽不可知,总以能拉出马竿去挣饭吃,即为业师所赐。第二是“保师”,保师固然是应负保证责任,保证业师必须尽心教授,保证徒儿必须学成供养业师,但除此之外,更须负“保徒”问业之责,不仅仅是一个保证人而已。 第三是“代师”,即瞽人从业师学成以后,如欲深造某项技能, 则须拜代师,所谓“拜门学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习艺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两种。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两种:六爻卦以数的奇偶,占阴阳的推动,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记清***卦的泰否,内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阴阳消息,便能应付一切,所以较比容易一些。占八字就太难了,谁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记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诀,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时,只要记得“甲乙还加甲”的歌诀便可以推出,至于某日是什么日干,那年有什么节气,交节时刻,有目人是须得翻《万年历》才能知道的,绝没有简捷方法。

但是瞽目人那能去翻书?所以瞽目人学推八字,首先要《开流书》,学《流年赶》,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历书,一百年内的月建大小、二十四节气日子、交节时刻,都要知道的。不过瞽目人有个巧妙方法,只要记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么时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节气,都是死盘子的。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编成歌诀,只记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观灯请会茶”,“正茶见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观灯请会茶见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个小建,岂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吗!虽然是巧妙方法死盘子,一百年也很难记,有目人谁也背不过来的。

至于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伤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灵机变化,地域感气等分别,就要看推八字的学识经验,又不止瞽目人为然了。 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会弹弦子,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大路活。

卖艺

技勇石

技勇石 :清代考选武童用物,私家练武亦用之.此图表现的是考试中的一个场景.清代武举考试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

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了。

考试办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

戗剃刀

剃头店的剃刀不快找此人戗磨就可锋利如新。

冲石磨

实就是修理石磨的,谁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来修理拾缀。

卖糖瓜糖饼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祭灶王爷。

耍钹

表演者多为戏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样,在殿中完毕后耍手中铜钹,但见铜钹上下翻飞精彩异常。

卖凉粉

卖凉粉前挑一盘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后面的桶里放着凉粉,凉粉用铜片旋成细条。

三棒鼓

卖小鞋

四乡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数双,在花市或土地庙设地摊出售。

卖豆腐

蹬梯子

旧时一种杂耍形式,多为女童表演.表演时下面的人用脚蹬一梯子,女童立于上面作各种动作。

做潮烟

京中烟铺交款烟叶制成方块,用铁刨子制成丝叫做潮烟。

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民国年间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称奉调大鼓、东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称东城调,流行于吉林市一带)、江北大鼓(流行于松花江以北地区,又称“屯大鼓”)等几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见是相当盛行的。

唱大鼓书的服装、道具、伴奏都很简单。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鼓架子上,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还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弹自唱,用脚打板击节,类似“单弦”的形式。其实,东北的大鼓书就是由“弦子书”发展而来的,据说还与满族祭祀时萨满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 有着一定的关系。至于演员的服装,和说评书、相声一样,外罩一件长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妆,弦子一响、鼓板一敲就可以开唱。后来虽然有了女演员(俗称 “女大鼓”),也只不过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卖鞋垫托垫

练皮条子

练皮条子用木棍三根绑一架子,上拴皮条两根,用手拉着表演各种动作。

剃头放捶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这就表示了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按摩。这正像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辑古人对头发的经验,提出发多梳,能去风明目的养生之道一样。而清代北京的剃头匠除掌握梳、编、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还会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补等医术,也正是为了使剪理发的内含更加全面。

钻火圈

箍桶

桶,并非制作木桶,而是用铅线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当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当木桶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之一时就必须请箍桶师傅了:第一种是铅线圈腐烂脱落致木桶爆散;第二种是桶壁出现裂缝而泄漏及铅线圈老化;第三种是桶底泄漏或坍塌。送修的木桶除了第三种情况可以只更换桶底外,余者箍桶师傅均按如下方法修复:

一是清除木桶内壁的附着物及检查木板腐蚀状况,如污秽物、尿桶痞、屎桶痞等,如桶壁或桶底有个别木板腐烂则应依样仿制补上(木料由顾客提供);

二是根据木桶外壁上中下周长用适中铅线制作2至3个3股螺纹状铅线圈;

三是拆除废旧铅线圈并将已散开的木板重新组合恢复木桶原状,然后用新铅线圈紧紧箍住木桶的外壁;

四是套入一块圆木板(即桶底)并挤压至底部,令桶壁与桶底吻合,再用木屑碎填塞其缝隙,以防泄漏。懂行的人都晓得,第三道工序是难度大、技术性强的关键环节,也是箍桶师傅最得心应手的好工课。

卖图儿

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厅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今天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狗仔队”。

赶脚

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撞钟

撞钟,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的我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过卖

类似现在的送外卖。

打连厢

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劁猪

卖鲜花

打糖罐儿

道士化缘

道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据说可得子。

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北京郊区流行打太平鼓: “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也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早时,满族妇女敲击为其歌舞伴奏,近百年来,则常由男子演奏。

满族萨满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 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

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 穗或红绸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雇乳母

画扇面

每年立夏之后,画扇面的挎一扇蓝,上竖一杆拴各色线绳上有铁铃,同风吹叮当作声,人们就知是画扇面的来了。

剃头

修脚

卖零绸子

小贩从各处收来零散的绸子,到市场上出售。

医道

耍叉

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上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

焊水烟袋

工匠用小风箱和小炉加上铜锡焊药可将损坏的水烟袋修复一新。

摆西瓜摊

卖皮鞭子

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子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卖大碗茶

窗户画儿

卖风筝

打梳头油

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换绿盆

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窝”法是:先将物品摆在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七八,用软线绳捆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请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人要在脖子上垫好一根板条(这条板的下面铺有棉布垫),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走时,他只用一手扶大木板边,一手前后甩动,二目向前平视,迈大步疾行。到地方后,下肩时也由二人抬下。

“窝脖儿”也须有一定的技能,没有技能就“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一条案有一丈三四尺长,外行人确是“窝”不走的。“窝脖儿的”还得善走,有健步如飞的本领。另外, “窝脖儿的”还须有拆装各式硬木家具的本领。如果不会拆,有些东西就“窝”不走。像“罗汉床”,不拆开运,扛在肩上,就像“窝”着一个小房子。

这个行业干久了,窝脖人都留下残疾。这就是脖上都有一个大包。有人还被压成驼背(北京人叫“罗锅子”)

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喜,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

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卖桑椹大樱桃

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凉粉就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

扒糕、凉粉两种作一个担子上卖,凉拌的作料有酱油、醋、调薄的芝麻酱汁、咸胡萝卜丝,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总之以酸、辣、凉为主,真正起调味作用的是芝麻酱汁。天热,扒糕、凉粉整块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镇。冰上罩一层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凉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块大约二个铜板。凉粉不固定,随买主任意买多少,用薄铜片刮成细条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随买主意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凉。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卖芝麻秸

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卖鸭蛋

小什不闲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宰羊

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的民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鞭炮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春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春联撕了下来,又把新春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春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春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春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鞭炮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鞭炮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过年民俗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与玄想,而这“岁时礼俗”就是其中之一。比如,春节习俗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在古都更受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习俗。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与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与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与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记录身边民俗文化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沧海桑田,人类已进化到如今的繁荣。在这几百年来,枯燥的地球内容渐渐丰富起来。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各个小镇遍布着多样性的姿态——民俗文化

在中国文化的几千年历史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民族文化特点与奇特。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着一种叫“年兽”的怪物,它的凶狠扰乱着平民百姓,使得大家在初一到十五那几日出行都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为了躲避年兽的伤害,大家发现年兽特别怕火而且不敢直视红色的东西,于是人们相继地在家点燃火堆来驱赶它,并用对联来象征新一年的吉利。久而久之,鞭炮、对联出现在中国每一年的开头时日,称之为“春节”。

面对夕阳西下,屈原站在汨罗江畔长叹世俗,感叹国家种种衰败:“举世混浊兮我独清,众人皆醉兮我独醒。”他望着祖国大好河山的支离破碎,仰面长叹便纵然跳下江去,在百姓心中的忠臣为国家而死,感人肺腑。后来人们纷纷撑着小舟向汨罗江投去米团,希望江中的鱼儿别伤害屈原的肉体,让鱼儿们吃饱米团即可。在中国就将这日称为“端午节”来纪念屈原,他被我们世世代代中国人所传唱着,由此有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月圆之夜,代表着团团圆圆,大家都相聚在皎洁的明月下举高酒杯,一同吃着月饼,同圆月一起享受其乐融融的幸福感。古代诗人们也曾在月圆之时举杯对月,吟诗作词,向月亮寄托情意,以此希望明月能够帮助自己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听!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没有娇艳的鲜花、震耳欲聋的掌声的舞台上各显风姿;没有红地毯,没有华丽的服饰,就这样永无休止地表演下去,永远不会落下帷幕。

民俗文化犹如偌大沙滩上的珍珠,怀着一颗爱的意念去捡拾这一颗颗珍贵而又美丽的宝藏吧,它会展现无穷美感令你心旷神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经典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习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新年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新年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新年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习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难忘的民俗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2018年12月29日,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民俗节活动又开始啦!

今天,天气寒冷,可是经贸小学的校园里人头攒动,热闹极了!

上午,各班的孩子们都拿着游艺券在参加各种游戏项目。以我为核心领导人物的第五小组,火速来到各班的游戏场地准备大显身手。“火箭筒投射”、“C919飞机竞技”、“动物大连蹲”、“深海捕鱼”和“冲呀,复兴号”等游戏活动,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游戏项目是“C919飞机竞技”比赛。在三四班的教室里,我们每人发到一张空白A4纸,要求在30秒内折好一架纸飞机并写下C919字样,然后五人一排展开飞行比赛,看看谁的飞机飞得最远。面对挑战,我们心情激动。凭着扎实的技能,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紧接着,飞行比赛要开始了!我拿着心爱的纸飞机,对着它吹了一口气,举起右手奋力将它投射出去。我的好伙伴——C919飞机稳稳当当地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正当我感到胜券在握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左边一架飞机忽然超过了我的飞机!我紧张起来,屏住呼吸,盯着前方。边上围观的小伙伴们呐喊助威的声音,让我的心跳加速起来。忽然,只听“啊”的一声惊呼,原来那架赶超我的飞机中途坠毁了!我愣了一下,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同学,祝贺你获得飞行比赛第一名,过来敲个章吧。”一位老师微笑着对我说道。我这才反应过来,乐呵呵地递上我的游艺券。

下午,我们拿着游艺券冲出教室,来到校园里事先摆设好的各个摊位前换购美食。我带领着小组成员灵活的穿梭在人群中,怀抱各种食物成功回到教室与大家一起分享美味。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第十届校园文化民俗节活动结束了,但是它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成为难忘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