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心中的法治作文(最新20篇)

通过民主与法制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民学法、知法、懂法、执法、遵纪守法的新局面。小编收集了我心中的法治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965

作文

238

法治进校园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与变化,危险分子的增多,现代的人们不得不开始“法治”行动,现在都开始提倡“弘扬法治文明”、“强化依法治国”。当然“法治”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前几天老师跟我们说了一件事:我们年级段的一个女同学回家时,身后竟然跟着一个男子,这件事引发了我对校园法治的好奇心。现在,就让我化身成一个“法治小侦探”去摄像头那一探究竟吧!原来啊,那个女同学晚上放学回家时,一个人漫不经心地走在我们学校旁的麦德龙停车场旁,她走着走着忽然听见背后有脚步声在缓缓地向她靠近,她趁那个人不注意时,悄悄往背后瞄了一眼,发现原来是一个高大的黑衣男子,虽然他的帽子遮住了他的小半张脸,但依旧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看着手中的手机,眼中还带有几分慌张。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早就发现他的神情不对劲,眼睛还时不时看她一眼。这时女孩心里已经忐忑不安,再也按耐不住了,于是她加快了回家的脚步,但谁知她的这一举动反倒引起了后边男子的怀疑,男子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就快要追上她时,女孩急中生智,大喊了一声:“妈妈!”后边的黑衣男子赶紧往后倒退了几部,躲在了一个建筑物的背面,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了这个阴谋,于是又小跑着追上了女孩,这可谓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啊!”但幸运的事发生了,女孩的眼中又充满了惊喜与希望,因为,她看到了已经停在前方的妈妈的车,于是她飞快地跑向妈妈的车,坐进了车里。而身后那个黑衣男子,依然装作只是顺路的模样加快脚步,溜走了。

学校也通过监控发现了这件事,立刻调查开来,又确认了女孩的安危才停止调查。经过调查,这个黑衣男子的确是不坏好意,企图拐卖少女。

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危险分子越来越多了,居然都敢明目张胆地来学校拐卖少女。幸亏她的妈妈及时出现,不然后果肯定不堪设想。看来,法治管理已经涉及到了校园。虽然法治已经走进了校园,但是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保护意识,防止一些危险分子的拐骗。

法治已经走进校园,离不开生活,就让让法治充满整个校园吧!我爱法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法治教育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法律就诞生了。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律与我们紧紧相连,所以我们必须知法、守法,做任何事都要与法律同行。只有我们懂了法律,才不会误入歧途。如果不守法,将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从小就应该知法,懂法,守法。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标准。前几日在电视上看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18岁的青少年,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好东西就会偷偷的拿回去据为己有,父母因为忙于工作也疏于管教,后来,这个孩子迷上的网络,整天不去学校,在网吧里打游戏,父母给钱用完了就到外面偷钱,然后继续在网吧,发展到后来,偷窃的钱不够他用了,就想起了绑架勒索,甚至抢劫的主意,最后受到了法律惩罚!一个18岁的孩子,眼看着快成为一个活泼开朗的小伙子了,却因一时之念,走向了歪路!当然这不仅仅是他的错,如果在他第一次偷窃的时候,父母就给他灌输法律的意识,那么他也不会走向这深渊。

法律是公平的,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因有的惩罚。没有了法律,我们就不会公平的处理一些纠纷,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要认真学法,改掉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要被利益所驱动去尝试本来不可以做的事情。让我们在法制的蓝天下健康成长,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法治春风暖人心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春风又绿江南岸,十八大精神传山川,

和谐文明讲法治,人民群众拍手赞,

妇联工作有思想,组织大家来宣讲,

会创新,呱呱叫。

经济文明齐发展,民主法治现代化,

法律素养不忘抓,此事关乎你我他,

学法知法更守法,为你为我为大家,

真不假,要记下。

法律武器学会用,维权意识在心中,

释法明理会贯通,生活和谐更轻松,

明辨是非解烦忧,工作学习有劲头,

记心头,不用愁。

民事继承婚姻法,条条句句涉及家,

平时多多关注吧,省得用时乱抓瞎,

妇女儿童老人家,优先保护全靠它,

有保障,好办法。 百顺自古孝为先,赡养老人不能嫌,

父母含辛为儿女,轻松快乐度晚年,

家有一老是个宝,善待父母要记牢,

说得好,要做到。

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吵架不记仇,

大事小事多碰头, 勤俭持家搭把手,

柴米油盐酱醋茶,共同浇灌幸福花,

秀恩爱,值得夸。

家庭和睦人丁旺,夫唱妇随多吉祥,

粗茶淡饭精神爽,相敬如宾美名扬,

讲平等,多协调。

街坊邻里闹纠纷,鸡毛蒜皮不要争,

遇事冷静不强逞,礼让三分才精神,

抬头不见低头见,握手言和避前嫌,

邻居好,赛金宝。

穿金戴银表面光,提倡节俭好榜样,

吃喝玩乐身体伤,健康运动精神爽,

文明娱乐要提倡,互助友爱新风尚,

你来跳,我来唱。

不要沉湎打麻将,关爱家庭记心上,

工资存款进赌场,四方城里输精光,

白板发财杠上花,赌博抽头是犯法,

害了己,毁了家。

罂粟大麻海洛因,样样件件是毒品,

吸食注射成了瘾,残害身心像鬼影,

反毒禁毒号角响,人间悲剧早收场,

要预防,不上当。

网游电玩会上瘾,祖国花朵要提醒,

家庭社会寻良方,挽救迷途少年狂,

文明上网该提倡,好好学习永向上,

好儿郎,当自强。

法治春风暖人心,风清气正万象新,

新的一年刚来临,起步开头要坚定,

法治建设重千斤,齐心协力同前进,

展望未来抒畅想,建设美好新镇江。

迈开步,共携手——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1987 字

+ 加入清单

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影响着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要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自学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

三、强化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

四、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

(1)必须严守理想信念阵地。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建党治党的一条基本经验。

(2)必须严管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党的执政力量,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用好执政骨干队伍。它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重点,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学勉于思,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警示自己,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3)必须严抓党群干群关系。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着力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为民服务的实效来检验活动的成果。

(4)必须严格党内法规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根本。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解决制度虚设和执行不到位问题,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5)必须严惩各类腐败分子。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严是爱,松是害。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既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负责。现在,庸懒散奢不良风气在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庸庸碌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为群众所不满。这其中,主要是干部自身的原因,但与组织上疏于教育管理不无关系。对干部管得严一点,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法治建设必将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法治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央视播出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备受大家关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明晰的答案。

习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党的领袖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时,人民对党中央寄予无限希望。习书记会这样说,会做出这样坚定而明晰的答案也是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践过后才做出的,当习书记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将法治文件列入其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习书记也无时无刻不在将法治列为治理当地的重要文件,在多次的实践之后,再将法治中国这一主题,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的道路。

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才是中国适合的呢,习书记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这句话体现出习书记牵挂着对我国法治社会形成道路上的任何一个小节,让国家的人民决定国家的道路,虽然坚持领导的是党,但是决定道路方向的却是国家的人民群众。也是无时不刻的展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正如习书记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的时代呼唤着法治,人民期盼着法治。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宏伟的目标、壮阔的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感想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长期从事政府法制工作的我而言,在“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作为法律人,由衷地感到欣喜,还有些许自豪。另一方面,当我和大家一起,通过一个个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案例,把当前的法治现状展开时,我的心里泛起了不安和忧虑。大家都看到了,“很多法律法规规定得比较原则”、“部门权力边界不清”、“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监督仍不到位”……法治,依然“在路上”。

这些现象揭示了转型时期法治的“不适应”:一是立法体制不适应。立法仍由部门负责起草,这种“分解设计”、“分领域设计”的立法传统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综合治理的要求,因此会出现“不开协调会就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二是执法机制不适应。人民群众对于政府期待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然而部门开展工作时却更关注部门风险的可控,因此会出现“依法不由本部门行政”的情况;三是法治环境不适应。法治,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便民高效等应当是其题中应有之意。但实践中,合法与合理、程序与高效之间的冲突却没有一日停止过;四是综合保障不适应。目前对于行政机关的监督更偏重对于结果的监督,而缺少在其行使职权过程中提供依据、程序等方面的支持,很多一线执法部门无所适从。

路在何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完善:一是提升法治思维。提升包括决策层、执行层、普通民众在内的社会整体的法治思维,使大家都能够理性地运用法律规范,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得出合乎法治逻辑结论。使法治思维成为社会公众的基准思维。二是完善立法机制。拓展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最大程度消除部门利益对立法的负面影响。三是推进科学决策。特别是要统筹各部门、协调跨部门的政策措施,避免决策“目标打架”、“内容打架”等问题,形成整体合力。四是正确发挥考核作用。考核的目的并不全在于监督,还有正向的激励、导向作用。解决好“评什么”、“由谁评”、“怎么评”的问题,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想创新的干部“眼前有路、心里有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全文共 4564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法委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会议对政法机关创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新要求,成为新时期全国政法工作的新思路、新目标。

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政法机关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从新的起点出发,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忠诚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践行法治全力守护社会平安

推进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是政法工作的重大任务。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法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平安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平安建设,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作出了建设平安中国新部署。

去年5月31日,深化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强调,要积极适应小康社会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时隔4个多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等中央五单位与中共浙江省委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推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把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纳入法治轨道,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提升依靠群众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的水平。

今年1月7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强调,要着眼于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树立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理念,努力建设平安中国。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矛盾突发、多发,公众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评论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建设平安中国的工作思路清晰可见,一个“大平安”体系正在形成。

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暴恐犯罪、打击电信诈骗、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治爆缉枪、扫毒害保平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法机关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治安问题,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整治行动,成功侦办“3•19”湄公河特大跨国贩毒案、刘汉刘维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案等一批影响重大的案件。

多破案不如少发案。各级政法机关注重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努力完善立体化社会防范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最广泛地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平安建设,创建人民群众追求的平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群众权益的一整套“组合拳”,彰显各级政法机关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强决心和艰辛付出。

以法为方,惩治食药犯罪——

针对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发案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中央政法委积极推动综合治理形成整体合力。最高法、最高检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开展“云端行动”,加强源头治理。一批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食品药品案件先后侦破、宣判,一些跨地区犯罪网络被全环节铲除,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高发多发势头得以遏制。

重典治污,呵护美丽中国——

最高法、最高检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降低入刑门槛,解决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仅半年时间,公安机关立案侦办环保部门移送的案件247起,相当于过去10年立案数总和。

厘清边界,探索依法治网——

公安部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剑指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最高法、最高检及时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厘清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如今,依法治网成效已经显现,网上制造传播谣言得到初步遏制。

《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去年以来,一批司法解释和相关意见的密集出台,规范定罪量刑标准,是政法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守护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

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被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确定为政法系统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去年开始分四批在各省(区、市)政法机关开展改革试点。

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为推动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深入开展,中央政法委印发三个配套文件,推动政法机关建立健全导入、纠错、退出机制,进一步破解入口不顺、程序空转、出口不畅等难题。

各级政法机关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从健全制度机制抓起,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总体呈现‘弃访转法’的良好势头。”中央政法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政法机关接待群众来访数量同比上升了7.1%,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各级政法机关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执法司法问题为重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相继出台,着眼总体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解决现实问题。

——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符合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正在健全完善。我国社区矫正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84.7万人,解除社区矫正113.8万人,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只有0.2%,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与“非农”将成为历史。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解决好信访群众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将国家司法救助资金列入预算,统筹安排。

——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中央政法委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 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指导意见》。为杜绝暗箱操作,中央政法机关细化相关规定,完善监督检查制度。

——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中央政法委出台防止冤假错案指导意见后,最高法发布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各级法院守住司法底线;最高检、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完善执法办案多项制度。

——司法公开深入推进,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高法全面推进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建设;最高检建立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公安部提出建立互联网执法公开平台,全面公开执法信息;司法部在监狱系统全面推进狱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保廉洁。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标志着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国无法则人无矩,法不公则国不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对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殷切期待。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通过试点逐步推进。

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打破层层审批的行政化做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4项改革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省市先行试点,于今年下半年渐次推开,为全国推进试点积累经验。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强势推进, 一些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正在一步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破解,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铁规禁令打造过硬政法队伍

9月29日,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13起政法干警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这是中央政法委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公开通报。

舆论普遍认为,三次通报自亮“家丑”,体现了政法系统清除害群之马的决心、反腐持续发力的态势,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政法系统反腐倡廉正在常态化、制度化。

法治建设离不开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去年以来,各级政法机关把过硬队伍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治建警、素质强警、从严治警、科学用警,下大气力解决政法队伍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政法队伍的亲和力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各级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决扭转“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等不良风气,坚决遏制耍特权、抖威风和吃拿卡要、乱收乱罚等多发问题,坚决惩治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漠视群众疾苦、侵害群众利益行为,其力度之大、措施之实令群众刮目相看。

对于拥有300多万干警、经常同社会阴暗面打交道、手中又握有很大执法司法权的政法队伍来说,只有坚决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确保干警清正、队伍清廉。

中央政法委专题研究政法队伍纪律作风问题,强调对不良苗头,不能视而不见,要抓早抓小,在思想上设置“警戒线”,措施上筑起“防火墙”,努力用铁的纪律带出过硬队伍。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分别制定法官“十个不准”、检察官“八条禁令”、公安民警“三条纪律”,划定政法干警必须遵守的纪律底线,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成立律师行风监督委员会,加强律师行风监督。

今年4月,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北京开班。6月,厅局级政法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分两期举办,主要目的是打牢理想信念的基础,补足精神上的“钙”,提升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与此同时,各级政法机

关强化教育培训,推进政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建设。

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政法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执法环境越来越复杂,对政法队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是政法机关加强执法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课题。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政法微博总数已达2.4万,占政务微博的四分之一。各级政法机关运用官方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与公众互动交流,在润物无声中传递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法律、祟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法治是根本之道。全国各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立足职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征程中昂扬奋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观后感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为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树立法治意识,12月4日,县公安局积极组织我局民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宪法的精神法治力量——2019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专题节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贯彻落实“七五”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的第四年。这些年来,法治中国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9年度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共推出18位候选人,他们是法治中国的推动者、践行者,是2019年度法治中国建设的“代言人”。他们的事迹,代表着过去一年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领域中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从不同角度展现和诠释出2019中国法治进程的脚步,聚焦平凡岗位上“接地气、敢担当、有作为”的基层法律工作者。

他们当中,有全民普法工作探路人孙彦芳;有筑梦雪域、普法羌塘的网信办干部王鲁镇;有“公益诉讼活词典”全国检察机关优秀办案能手姚红;有足智多谋屡破大案的扫黑刑警杨宗麟;有舍命追击歹徒的监狱警察刘彦;有立足三尺讲坛、传播宪法精神的宪法学者韩大元……

他们身上,有着对法治精神的信仰,对法治原则的坚守,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他们普通而不平凡,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孜孜不倦的忠诚和奉献为中国法治建设增添了神圣的光辉。

通过观看本次专题节目,民警们表示,将以法治人物事迹为榜样,学习他们崇高的品质,传承他们的精神力量,成为宪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法治教育片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7月16日下午一点半,我正式参加了《太仓日报》小记者第一次活动——法治夏令营,这是我期盼了一个星期的活动,听说还要去双凤法纪教育基地参观。

在参观法纪教育基地之前,我们先到太仓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听讲座,主题是《宪法》。老师说,“《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其他所有普通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他还讲述了一个关于小明成长过程的故事,涉及到了许多法律法规,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适用于中国18周岁以下的公民。在一楼,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它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穿着帅气的军装,眼镜直直地看着我们。它叫小司。我们只要提出一个关于法律法规的问题,小司立马会说出答案,这真是一个又有趣又机灵的机器人啊!

然后,我们乘着大巴,来到了我期盼已久的双凤法纪教育基地。下车后,一位年轻、美丽还戴着眼镜的讲解员热情地给我们介绍各种法律法规。因为她的眼镜又圆又大,所以我们亲切地称呼她“眼镜阿姨”。我最喜欢的还是《毫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即便是亲人送钱让你办违法违规的事情,也不行!威严的法律是不能被挑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法治进校园观后感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法?法就在于人们平时的一举一动,法制就是法律制度,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法律就会毫不留情面的对待你!

你知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时时刻刻都在约束着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俗话说“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

在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有一次,我和妈妈走在十字路口,看到前面是红灯,我就和妈妈说:“我们等一会吧,绿灯亮了再走吧!”我和妈妈在那儿静静的等待,但就在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从我们身后飞速驶过。我非常不开心,心里气愤的不得了,差点没骂出来。这个人真是太没有道德了,没看见红灯吗?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他走到路中时,一辆飞驰而来的轿车和他亲密接触,一瞬间一切都没有了,这个人被汽车撞到了天上又“砰”的一声掉下来,鲜血染红的她的衣裳,看得我直心疼,现在我都不知道该同情他成了那样,还是该祝贺他的报应!至于那个汽车司机,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骑自行车的人也少不了法律的制裁!

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像这个人一样不遵守法律的人满大街都是,而不守规矩的人,换来的就是法律的制裁。让我们携起手来:自觉守法尊法用法,为做一个成熟的公民而努力吧!

法制十分重要,请让“法律”这个名词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法治与我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我们青少年现在都会对电视感兴趣,而在电视上就有一个节目就是说法律,并且也为我们播放了一幕幕残忍、血腥的场面,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后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继母对她很不好,经常虐待她,最终打残了女孩的胳膊,继母因此而被判刑这个法律事件引起我们的深思,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女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继母不懂法,因此导致了这场悲剧的产生,通过这件事,就更加明确了我们中学生应该学法、守法,更加要传法的义务,让我们周围的人懂得一些法律知识,来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要有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学苦练,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党的方针路线指引自己;用优秀思想文化影响自己,激励自己;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知法、用法,守法和护法的水平,让法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国家也为保护我们青少年而制定了多条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都是为维护我们青少年的权利和利益而制定

的,但是有的同学却偏不遵守法律的规定,漠视法律,胡作非为。如在校抄作业、打架斗殴、考试作弊……这不仅是违犯了法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对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的不公平,这样做会导致某些同学成绩下降,法律意识淡薄,将来走上社会也是社会的一个污点,也可能会因此赔上了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积极遵守法律的规定,支持党的决定,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会活得更加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国家法律不断健全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在我们身边不断的发生,作为弱势群体的青少年,学会保护自己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你一个人在在外面行走时,要时刻提高警惕,当有陌生人主动上来搭话,提出给你好吃的或好玩的东西时,千万不要相信他的话,以免被拐卖和受骗。因为天下不会有白吃的午餐。有的犯罪人员以叫你带路为由,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你抓起来,然后打电话给家长,进行敲诈勒索,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加速了我们对社会上形形色色案件地了解,近段时间在多所学校发生的惨案也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一定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当在外面遇到可疑人物时,一定要绕道而行,如果犯罪人员正在对别人实施犯罪时,首先要让自己镇定下来,千万不要慌张,要立即找最近的电话拔打报警电话110,这样警察叔叔就会很快的来帮助我们。

每天上学,老师和家长都不停地在我们耳边重复着那几句相同的话:路上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发现可疑人物一定要绕道而行、放学一定要马上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以免发生危险事件,这些看似简简单单的话语,每时每刻都是在对我们进行着法制教育,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首要的就是要保护好自己,寻求法律的帮助,同学们,你记住了吗?

◇◇法治教育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法制报告会观后感10篇600字◇◇

◇◇法制教育观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法制观后感范文大全最新◇◇

◇◇法制教育观后感范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书写法治图画清廉”书画展征稿启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为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正义网举办“书写法治图画清廉”网上书画展活动。

一、征集对象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国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作者可以是检察系统人员,也可以是检察系统以外的人员。

二、活动主题

网上书画展以“书写法治 图画清廉”为主题,旨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三、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17年7月31日结束。

四、作品展示

优秀的书法、绘画作品将在正义网的书画展里进行展示,正义网新媒体平台“书写法治 图画清廉”专栏同步展播。

五、投稿方式

本次征集只接收电子稿,投稿报送时请在标题中注明:【“书画展”】+标题,邮件正文中写明:稿件标题、作者、职务与联系方式。邮件发送至邮箱:zyw_shz@163.com

正义网

2017年5月1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曾经说过: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治”指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法治是与人治、德治相对立的。如果许多人都不受法治控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世界该变得如何?法治让人讲究文明,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少些人们的纠纷,使人们和谐,社会安定。

法治,无声警察

一个未满18岁的青少年,他的父母由于身体不好,而没有时间管他,他便像一个流浪子一样,整天游着,游着。他慢慢地迷上了电脑游戏,为了去网吧打游戏,有时甚至还逃学。当他没有钱时,他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母亲,无论是谁说的话,他母亲都会信。他就以她母亲的这一弱点,来求得他的奢侈之心。他回了家,骗他母亲说学校要买资料,需要交15元钱,他的母亲毫不犹豫的把15元钱给了他。

他继续逃学,并得寸进尺地向他母亲要更多的钱。直到后来,学校老师知道了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他,并告诉了被蒙在鼓里的父母,让他们认真监督他,不让孩子偷偷溜去网吧,然后让学生帮助他,让他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一种这么可贵的东西——情感!

法治,知心朋友

说到小学,我便想起了我的一位同桌,她。。。。

我每次出教室的时候,总感觉有一件不好的事要发生,当我回来的时候,发现我的一支笔不见了,反正是一支笔,我也没去探究了,但后来,这种情况出现很多回,我就发誓:这件事我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有一次,我假装出去了(其实我在墙壁边谨慎地望着)。突然,我看到我的同桌,趁有些人不注意,悄悄地从我的位子里拿出一样东西来。我便跑去告诉老师,要老师为我做主。

老师把同桌叫去,同桌进教室时眼睛红肿着,后来,老师安排他一个人坐,并让她父母好好教育她,让她改正偷东西的行为。

法治,法治,就是这么厉害,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它看在眼里。

法治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治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青少年法治教育片马仔观后感

全文共 1168 字

+ 加入清单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选错了道路,让自我后悔一生,尤其是我们青少年。因此,为了增强我们青少年的学法、普法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学校举行了“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为我们作报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长纪荣利老师。 In real life, many people cannot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so they choose the wrong way to regret ourselves, especially our teenagers.Therefore, in order to enhance our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the law and law of law and prevent crimes of minors, our school held a "Special Report on Legal Education".What reports to us is Mr. Ji Rongli, the vice president of our schools legal education.

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们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发生让我们为那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大为惋惜,在惋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他们是法律无知者,在法律面前没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明白了那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我想,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总认为自我做的是小事,等酿成大错时后悔已经晚了。在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为一时冲动才犯了罪。

犯了罪,一关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更有甚者把自我的一生都毁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人生的旅途中,青春是最美丽的篇章。如果这最完美的时间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度过,会对自我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毁了自我,而且会“连累”到自我的家人。家人把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这样做,岂不是辜负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家人,我们也不能做出这种“荒.唐事”来。所以,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

预防违法犯罪,首先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尊严,依法守法。我们青少年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要提高自我的辨别潜力,增强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静,要分清自我该做的事和不该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强决定力,谨慎交友,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

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是一次发人深省的心灵教诲,为我们青少年上了很好的一课。我们应牢记其中的道理,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让自我的生命之船在正确的航线上行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我坐在窗前,顺手拿起一本《初中生普法教育》,读完后,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是初二学生了。然而对普法教育这方面却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初中生,我想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这将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什么是普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法律法规教育。告诉我们在初中阶段应该注意的事。例如不要早恋,要注重学习。其中一篇就是讲早恋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小军和小丽两人互有好感,到后来竟然发展成怀孕。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啊!最终,双方父母知道后免不了责骂,为了各家孩子今后的人生,只能采取堕胎。唉,真是令人哀叹啊!我们千万不能向他们学习。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掉入早恋的泥潭。要正确认识早恋,与异性正确交往,才能做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酒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要知道,喝酒不仅误事,还会闹出人命呢!小朋过生日邀请小朱,小朱因为开心于是就多喝了几杯,随后倒在沙发上昏睡了过去,小鹏没有叫醒他以为他睡着了就出去玩了,到了第二天时,才发现已经叫不醒他,连忙把他送去医院,可是为时已晚,他不幸因为喝酒过多而酒精中毒死亡。唉,这样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喝酒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是多么严重。多么令人惋惜啊!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读完普法教育这本书后,我想其中的例子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惨痛的教训,更是血的事实。

青少年应该多读有用的书,这样我们就会收获的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73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是国家的公民,要遵法守法依法。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正确的人生观是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为别人服务的人生观是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的人生观,是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且最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人生观。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荣辱观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大冶两名16岁少年多次抢劫小学生被刑拘。”大冶两名16岁少年,在一所小学旁边,对小学生进行抢劫。20日,其中金某的父母将孩子送到金湖派出所投案自首,另一人石某则当日被民警抓获。目前,两少年均被刑事扣留。

还看到过“大学生11次抢劫小学生获得171元 被判刑10年”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据北京市官方微博消息,酗酒成性的26岁大学毕业生李某,多次抢劫西安一所小学学生。经查,他共作案11起,共抢得171.5元,有2次受害者身上仅有1元,他也不放过。近日,他被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万元。

我们要提高明辨是非和守法的能力,要做一个知法守法懂法的公民。只有学好法律,我们才能用好法律。当我们遇到一些危险时,我们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甚至也可以维护到他人的利益。“法”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必须做到“知法、学法、遵法、用法”当一个真正的好公民。

更多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作文推荐:

1.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500字左右

2.读《关爱成长法治护航》有感500字

3.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600字

4.小学《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

5.关爱成长法治护航读后感450字

6.读《关爱成长法治护航》有感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宪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观后感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12月4日,“宪法精神法治力量——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社会与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该颁奖礼由全国普法办、司法部、中央电视台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大力协助,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具体承办。

CCTV20__年度法治人物10位入选者是20__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努力奋斗的典型代表,“微观之中折射宏观,小事背后看见转变”,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宪法的精神,他们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呈现了法治的力量。每一位获奖者身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每一步艰辛的努力都在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大道煌煌,法如青天。一灯如豆,汇作。愿每一位法律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

正义止步,则司法蒙羞;正义迷途,则法律受辱。我们应该严守正义之墙,不要让腐败侵入我们的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法治阳光,照我成长作文900字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不要因为漂亮的外表而任意采摘,不要因为好奇的心里而去盲目尝试,面对诱惑,正确的说:“不”,莫让自己的迷茫而失去青春的年华!

当我看到一条新闻时,15岁少年因为吸食毒品,而杀人抢劫,最终被永久的囚禁在高墙内忏悔,他曾是学院里的三好学生,父母谈起儿时的他,如数家珍,在父亲眼里,下棋总是赢父亲,在母亲眼里。他的心很细,总是疏而不漏,让人无法想象到他在青春年华成了一个杀人犯,他也曾试过戒掉毒瘾,可面对好奇、美丽时,他有无从选择,换来的只是更加放纵自己的盲目选择,最终,让他吞噬了自己,走上了绝路,是他自己亲手结束了青春的美丽!

当我看到一条新闻时,16岁的少年因为青春的叛逆,自甘堕落,喝酒解闷,寻找刺激,常常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混在一起,老师不断地找他谈话及关心,不断地开导,父母也为他担心,而少年却不听,他已迷失自我,就如风筝断了线,多年的牵养还是失了约,消失在父母的能力范围,最终逃离了那条地平线,他无法弥补冲动的那一刻,最终他还是走进了人生的另一个领域,过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生活。

曾经的一个女孩在街道上玩耍,她很小,才四五岁,她很开心,就在这时,马路对面有一个卖棉花糖的叫卖,便走过去,远处正驶来一辆面包车,出来意外,面包车从女孩身体上压过,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而这时并不见司机下车,而继续行驶,却加大了油门,再次从小女孩的身体上压过,最后,司机逃逸了,但街道不远处的摄像头记录了这个过程,想到这,是否有所心酸,在这个世界上,也许人没有那么好良心,没有那么多牵挂,但这个女孩,这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却有自己的家人,他的家人需要他,这个世界在没有了这个女孩。

同学们,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是法制的国家,而法制的国家只有尊重法律的人才能创造出来,而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是明天国家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将要承担依法建国,依法治国,依法发展国家的神圣使命。

发展伴我们成长,法制教会我们成长,法治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我们早已习惯美好,习惯安稳,这些,法治才能给我们。

发治是我们的希望,在风的痕迹中慢慢划过,伴随我们长大。

法治阳光,照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全文共 15866 字

+ 加入清单

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公平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集中而言,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它包括一个统领概念、一组理论纲要和一套思想体系。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法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为主要参照,可以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四项基本要务,以及推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法治化等八个工作重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做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法学界多年的愿望和亿万人民的期盼终将成为现实。越是临近这一时刻,越是感到许多重大的理论前沿、制度前沿和实践前沿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研究。对法治前沿问题的梳理与研究,需要站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制高点,采取新的思维、新的参照、新的方法,以形成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建议。这正是中国法学面临并应承接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本文把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沿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三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

法治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集中而言,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本文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包括:一个统领概念、一组理论纲要、一套思想体系。

(一)统领概念:“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开创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局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命题、论断和论述。笔者认为,其中统领性概念当属“法治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认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并将法治建设的纲领确定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

“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也是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法治中国”是对我们党历史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治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和强大的导向定位功能,构成我国法治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时代主题。“法治中国”,以其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凝聚力、感召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和法治理论体系的统领性概念,亦可视其为基石性范畴。

(二)法治中国理论纲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法治的专题讲话,其中包括: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几篇专题讲话连同总书记相关的重要批示和谈话,构成了法治中国理论纲要。其要点如下:

1. 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梦与中国梦一脉相承,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公平中国、平安中国等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共同编织成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2.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注重借鉴丰富多彩的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但决不能囫囵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不照抄照搬、不削足适履。

3.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就是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就是治理制度体系的执行力、运行力,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

4.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不断开辟依法治国新局面,谱写政治文明的新篇章。

5. 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6. 宪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确保宪法法律的实施至关重要。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7.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法治原则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8.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破解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人员公正办案,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

9. 全面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进监督制约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法授权、依法管权、依法用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0.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1.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与自律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12. 改革要于法有据。许多改革举措涉及现行法律制度。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进行;有的重要改革举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权的,要按法律程序进行。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13.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构建民主法治、公正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中国将大力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与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继续通过平等协商处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决问题。

(三)法治中国思想体系

梳理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谈话、论述和批示,我们发现: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标志首先在于,有关法律和法治的理论要素几乎都已涉及,例如,法治的本质、法治的价值、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律的权威、法治与国家治理、法治与社会治理、权力监督制约、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依法反恐。其次在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对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理论表达,有针对性地全面系统而又科学回答了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关键的实践问题,诸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道路,推进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弘扬传统优秀法律文化,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民主、实行法治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确保国家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的关系,认真对待人权和公民权利,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管理与服务、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专政、政策与法律、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改革决策)与法治(立法决策)、活力与秩序、监督与制约、文明(执法)与严格(执法)的关系,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等等。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建设,首要的是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当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如何确定呢?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有原则性表述,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推进法治中国建设”[1]。根据这一思想原则,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放眼世界,可以采取“三重参照、三重定位”。

(一)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两个一百年”为参照,可从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两个层面考虑“两个一百年”的法治建设战略目标:

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建成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层面的法治,即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基本确立,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以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到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建成法治中国,即全面建成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不仅建成法治国家,而且建成法治社会;全面实现执政党依法执政,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全体人民自觉守法,宪法法律有效实施,法治的核心价值充分实现。

(二)以法治现代化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

法治现代化的目标是加快推进我国法治的转型升级。法治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包括:从法治国家转型升级为法治中国,从法律之治转型升级为良法善治,从法律大国转型升级为法治强国。

第一,从法治国家转型升级为法治中国。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转型升级。“法治中国”既是中外法治文明的现代版,又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国家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建设法治国家的着力点是在政治层面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特别是把国家各项权力(包括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司法权力、监督权力等)纳入法治范围,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3]。“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具中国特色:建设法治中国,不仅要建设法治国家,还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政党;不仅要推进依法治国,还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自治;不仅要搞好国家法治,还要搞好地方法治(区域法治)、行业法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不仅注重有形的法律制度硬实力建设,还要加强无形的法治文化软实力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不仅致力于国内法治建设,还要面向世界,推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二,从法律之治转型升级为良法善治。“法治现代化”这一概念,既指从传统人治社会到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又指法治(法制)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的历史性转换。世界范围内的法治现代化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定位和发展道路,例如西方国家的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等。就当代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而言,我们走的是一条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与“五大建设”相适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现代化。

中国古代的法治是工具主义法治,是君主专制独裁的严刑峻法;西方近代的法治基本上是形式主义(形式合法性或形式正义)的法治。它们既可以服务于“善”,也可能服务于“恶”。反思中国古代工具主义的法治文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西方近代形式主义法治文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利弊得失,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严肃地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法治,也就是说,中国法治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元素是什么,中国法治的目标模式(法治的中国模式)应该是什么。回答只有一个:中国法治作为现代法治,不仅应当是形式上的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更应当是良法之治。这种形态的法治同现代社会的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密不可分,它意味着对国家权力(尤其是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对权力滥用的制约与制衡措施、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平等保护等;意味着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国家活动必须服从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原则、正义原则、公平合理且迅捷的程序保障原则,等等;意味着法治要求国家维护和保障法律秩序,但国家必须首先服从法律的约束;意味着法治要求人民服从法律,但同时要求人民服从的法律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这种形态的法治就是内涵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正义、效率与合法性等诸社会价值的良法善治。

第三,从法律大国转型升级为法治强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242部、行政法规721部、地方性法规9200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4]由宪法统领,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自治条例构成的法律体系已经相当丰富和庞大。中国人民用30余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立法行程。通过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保障、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要求和需要的法律制度。就成文法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法律大国”,而且很可能是第一法律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法治强国”。基于这种判断,法学界、法律界人士提出要加快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法治强国是强国之梦的组成部分。为实现强国之梦,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诸如,四个现代化、工业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海洋强国、网络强国……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应当十分明确地提出“建设法治强国”,实施法治强国战略。只有实现了法治强国,中国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正如胡建淼教授所言:“法治立国、法治稳国、法治救国、法治强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总结”[5-1]“法治是中国的强国途径,法治强国是中国的战略目标。”[5-2]

法治强国有多层含义:其一,法治是实现强国的手段,实行法治是强国之路,故,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并保证其有效实施,以推进和保障国家强盛目标的实现。其二,法治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韩非子·饰邪》)、“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认定国家强盛,法治是重要一项。在强国中,法治成为国家与社会的核心价值,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式,成为支撑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力量;全社会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宪法具有极大权威,法律具有普遍的实效,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其三,法治作为国家强盛的软实力。奉行法治,才能使我国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中拥有与我国的历史文明、人口总量、经济实力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相当的话语权、决策权和规则制定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正是朝着实现“法治强国”的方向迈进。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参照,定位法治中国建设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

以此为参照,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也可分别确定为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

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在法治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及其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宏观样态可以描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善;宪法法律得到有效实施;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法治文化繁荣发展、法治社会建设卓有成效;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国际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这一目标设计中,“法治体系”是个关键词。法治体系是法学研究的新概念,也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中国法治建设的中心任务应当升级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必然提出的新任务。

法治体系由多个层面叠加构成。第一个层面是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指法律规范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和运行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法律运行体系,通常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环节。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感受深刻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等现象依然突出,法治运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不够协调。所以,法治体系建设要注重法律运行各个环节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每一环节彼此衔接、相互促进。第三个层面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政党及其有机统一;国家法治、地方法治(区域法治)、行业法治协调发展;国内法治、国际法治、全球法治有效衔接。

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的法治走向成熟强大的重要标志。从这种意义上说,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基于对法治中国建设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研究与定位,可将今后一个时期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概括为四项基本要务、八个工作重点。

四项基本要务,就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十八大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核心内容。

科学立法。之所以强调科学立法,是为了突出提高立法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提高立法质量,关键在于:一要尊重和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客观规律,使法律准确适应改革发展稳定需要,积极回应人民期待,更好协调利益关系;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协调性,发挥立法凝聚共识、统一意志、引领公众、推动发展的作用;三要注重增强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使法律法规立得住、行得通、切实管用;四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全方位推进立法工作;五要坚持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完善立法体制和程序,提高立法效率。

严格执法。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都特别强调严格执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必须担负法律实施的法定职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3]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往往同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有很大关系。有的政法干警执法随意性大,粗放执法、变通执法、越权执法比较突出,要么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要么违规立案、越权管辖;有的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等。对违法行为必须严格尺度、依法处理、不能迁就。否则,就会产生“破窗效应”。

公正司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司法从执法中分离出来,将公正司法单独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务,体现出全党对司法的性质和重要性的认识的深化。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公正。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如果人民群众通过司法程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司法就没有公信力,人民群众也不会相信司法。司法是定分止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司法必须发挥法律本来应该具有的定分止争的功能和终结矛盾纠纷的作用。要做到定分止争,司法必须公正,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不仅难以定分止争、化解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和聚集矛盾。司法还是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发挥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的作用,司法必须公正、公开、公平,司法机关必须有足够的尊严和权威、有极高的公信力。为此,应当深化司法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确保司法公正高效廉洁,切实有效地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国家机关、政党(包括执政党),都要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当前形势下,要引导全体人民通过法律程序来表达诉求、维护权利、解决纷争,决不能让“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蔓延;要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遵循这四项基本要务,应当着力于八个工作重点。

(一)推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治化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拥有对国家政权机关和整个社会的领导权。所以,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法治中国梦,关键在于党,在于党科学而又有效地依法执政。因此,依法执政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党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确保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制度行使执政权和领导权;确保党既严格守法又能科学有效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和司法;提高各级党委及其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应强调的是,通过长期不懈的依法执政实践,把党建设成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党,坚持宪法至上、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执政党,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的执政党,领导、支持和监督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执政党,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活动法治化;在全社会全世界树立法治政党的伟大形象。

(二)加快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备有效的法律体系是法治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制度前提。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应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保护生态环境,都对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继续完善法律体系。一方面要适时制定新的法律,另一方面要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

要加快有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创新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效推进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

要积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和立法体制创新,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让每一部法律都成为精品之作;坚决克服立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化倾向,防止地方和部门越权立法,避免重复立法、粗糙立法、腐败立法;促进法律体系的部门划分更为合理,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协调性、统一性进一步增强。

(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证宪法法律统一有效实施

确保宪法法律实施,是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宪法实施保障问题尤为突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所以,要坚持宪法至上,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应加快健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中心的立法监督制度,维护法制统一。

要运用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的引领、保证作用。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应涵盖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监督等各个领域。

(四)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时间紧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提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职权法定、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公平公开、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严格公正廉洁文明规范执法,保障法律法规统一正确实施。为切实保证严格公正廉洁文明规范执法,必须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程序规范、权责统一、公正高效的综合执法体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完善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裁量权为基准,以程序规范为关键,以制约和监督为保障的行政裁量权运行机制。

(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权利救济、定分止争、制约公权等司法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确保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从司法改革的目标来看,新一轮司法改革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聚焦三个突出问题:确保司法公正;增强司法能力;提升司法公信。从上述目标和问题出发,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包括:

第一,推进司法权力运行制度机制创新,确保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特别是人民法院的审判独立。对司法权独立行使造成严重干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司法地方化,二是司法行政化。所以,为了确保司法独立,就须推进以去地方化和行政化为重心的司法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是去地方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去地方化作为司法改革的首要任务,设计通过改革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案件管辖制度来破解司法地方化。具体举措包括“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1]“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1]等。

其次是去行政化。目前,法院的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员按照行政机关“官本位”层级模式定级,法官群体因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而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院长对副院长、副院长对庭长、庭长对法官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就为法院各级领导影响和干预法官办案留下了制度空间,致使审判庭庭长、分管副院长、甚至院长直接插手合议庭和法官审理案件、干预合议庭和法官裁决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些法院甚至常规化,人情案、关系案由此产生。由于法院领导行政式地干预办案,法官审判的责任心有所下降,审判质量不高。司法行政化不仅表现在一个法院内部,也表现在法院系统内部。上级法院过多地干预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事前干预、审理过程干预、审判之后继续干预,也有扩大的趋势。超越法律规定的各种名堂的“内审”,不仅拖延了审判期限,而且滋生司法腐败。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行政化绩效考核中的改判率、发回重审率等指标,也迫使下级法院(法官)不得不经常“请示”上级法院(法官),以避免改判或发回重审。针对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和危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采取了多项司法去行政化措施。其中包括:“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1]司法去行政化,是为了确保法官独立办案、独立负责地作出裁判,更好地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央还明确规定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机制,建立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凡是涉及法律的信访都应回归司法程序,避免行政化方式处理涉法涉诉信访所造成的社会问题。在重视发挥审判委员会、合议庭作为司法民主组织形式积极作用的同时,推进法院内部去行政化改革。在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同时,确保主审法官、合议庭在案件审判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依法独立办案责任制。健全审判权运行机制,真正让主审法官、合议庭在法定程序内行使职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第二,推进司法职权配置科学化。自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任务以来,有关司法改革的方案都涉及该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新角度再次关注司法职权配置优化问题。《决定》指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要求形成在党的领导下,在宪法法律的制度框架内,司法机关(含具有部分司法职能的机关,如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之间既互相制约监督又有效协同配合的法治局面。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当以保证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为要义。在全部司法案件中,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民行诉讼案件约占90% ;在刑事诉讼案件中,人民法院担负着最终定罪量刑、惩恶扬善的职责。所以,从司法权运行规律出发,必须确立以审判权为中心的科学理念,必须树立审判权应有的权威。司法改革不能以牺牲或弱化审判权为代价,不能不适当地压缩审判权的运行空间。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强调“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1],强调“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强调“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1]

第三,推进人权司法保障法治化,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推进司法人权保障法治化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和法治理念出发,把“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重大任务,这在我国司法改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司法领域,严重侵犯人权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对公民人身权利和自由的侵害,以及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侵害两个方面。《决定》有的放矢地宣告“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1],强调“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存在随意违法违规处置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赃款赃物并且不随案移送的情形,因此当被告人被宣告无罪时,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却渺无踪影。在一些民事案件中,也有超标的查封和扣押当事人财产,严重影响当事人正常经营和生活的情况。对此,《决定》要求“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1]因此,必须强化疑罪从无、无罪推定、程序正义的司法理念,强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和监督,建立健全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的约束机制。完善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制度。针对这些年严重侵害人权的冤假错案接连发生,中央政法委发布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就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加强防止和纠正错案机制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健全防止错案机制,严格遵守证据裁判原则,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准确把握刑事案件证明标准。二是健全发现错案机制,着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申诉、控告权,充分发挥律师的辩护作用。三是健全纠正错案机制,明确错案的认定标准和纠错启动主体,完善错案纠正程序。四是建立错案责任追究机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要求尊重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维护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诉讼权利,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程序公正原则、审判公开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2013年,全国法院恪守罪刑法定、证据裁判、疑罪从无等原则,严格排除非法证据,依法宣告825名被告人无罪[6],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同时,应完善以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诉讼费用担保制度、法律援助制度为基础的司法救济体系。优化刑事辩护权的配置,充分保障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诉讼全过程的法律援助。充分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健全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还应加快完善诉讼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诉讼权利。继续推进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加快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创新行政诉讼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诉权,确保人民群众高效便捷地通过司法途径、在法律范围内实现权利救济、正义伸张、矛盾化解,引导和保障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愿。完善科学文明高效便民的诉讼机制。以一审明断是非定分止争、二审案结事了、再审依法纠错为龙头,完善司法为民的诉讼机制。建立健全网络、电话、邮件、信函,公民预约、社区巡回、上门服务特殊人群等受案、立案、申诉多渠道便民利民方式,规范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建立健全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轻微违法犯罪案件快速处理机制,保障当事人的便利诉讼和权利救济。加快建立宽平台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诉讼引导机制,引导群众形成内心信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习惯。

第四,推进司法职业化,增强司法人员的能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司法职业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提高司法职业化水平,加强司法职业保障,《决定》要求:“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1]同时,“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1]。为此,应完善司法人员职业准入、职业培训、考核晋升、交流轮岗、福利待遇、终身职业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与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规定的法律职务等级挂钩的薪金福利保障、与公务员法衔接的单独的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建立法官、检察官专业考评管理委员会、惩戒委员会等评价体系,承担司法人员职务晋升、职业禁止、违法惩戒等事务。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探索建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法律学者等法律职业良性流动机制。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围绕破解制约司法能力难题,加快推进司法职业化,建立以法官、检察官为主体,以司法助理官、书记官、司法警察、专业技术人员为辅助,以综合管理服务事务官为保障的三个序列适度分离的现代司法组织体系。

第五,推进司法保障体制机制常态化。最近几年,司法的物质保障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法院在受理案件剧增、办案支出扩大而同时诉讼费用锐减的情况下办案经费紧张,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区法院,问题更为突出。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建立人民法院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将人民法院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与诉讼费收入彻底脱钩;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效保障高级法院、中级法院和落后地区的城区法院正常运转和法庭建设、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建设。

(六)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自治、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

从宏观样态上说,法治社会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层面:第一,党和政府依法治理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据法定的职权、程序和规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公民依法自由结社,社会主体依法自治。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自主处理本组织、本行业、本单位的内部事务。第三,人人自觉守法。公民、社会团体、政党等依据法律的规定自主行使法定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推进和保障社会自治。一个平等、自由和协商的社会领域是法治国家的根基所在。社会自治为公民及社会组织通过自我协商、平等对话参与社会治理、依法解决社会问题留出了广阔空间。社会依法自治和国家依法治理相结合,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

(七)依法规范权力,实现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法治化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依法规范权力、加强权力监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此,应建立健全边界清晰、运转高效、相互协调、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模式,确保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建立严格的权力清单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着力构建党的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结合、覆盖全面、运转高效、执行有力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依法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八)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两个大局,加强国际法治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法治环境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我国要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确立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两个大局的观念,正确处理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的关系。首先,应积极参加国际公共事务的商讨,参与全球治理对话,善于运用法治的话语表达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将中国对国际公共事务的关切明确表达出来,并鲜明地建立和维护国际法治的立场,促进在各个方面和领域形成国际法治的格局。其次,认真研讨并总结中国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与实施提出总体性规则,并在恰当的时机使其进入宪法修正案。第三,依据国际社会共同认可和接受的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不断推动中国法治的发展,使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树立法治中国的良好形象,并在促进国际法治的参与过程中维护我国的合法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法治伴我成长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法律,在我看来只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但我对它的认识却很渺茫。可是我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每当我经过红绿灯路口时,经常看见惊人的场面:在绿灯闪烁成红灯的瞬间,无数车辆的马达都在怒吼。一次,我来到红绿灯路口。当绿色的“1”呈现在我眼前时,我下意识地刹住脚步,急切地等待绿灯的再次亮起。可我身后的一辆车子却从我身旁飞速前进。看着时间慢慢的流逝,我渐渐感到恐惧。随着“蹦”的一声,闯红灯的车子被撞飞出数十米。这时我发现红灯才刚刚亮起。我向那辆车望去,一个血淋淋的十五、六岁青年倒在血泊里。幸好当时很少人在场,否则将发生不可收拾的场面。

一个青少年,连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都无法做到,社会的交通秩序又怎么会安稳呢?不知当时那位青年是怎样想的,不知他当时有没有为他的父母和亲人着想。

过了几天,我与邻居小燃去买书。我们来到书店的附近,中间隔着一条很长的绿化带。我们原想横跨绿化带,但我突然想起了那位血淋淋的少年,心中一惊,就坚持绕道而行。邻居小燃在我的坚持下,终于和我绕道而行。来到书店前,我突然发现远处一位老奶奶跨越绿化带。好险,奶奶差点被车辆撞倒。唉,遵守规则还是好啊!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纪法规无处不在。要是没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将受到阻挠。我相信,只要我们都遵纪守法,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