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铁杵磨成针的相关故事(优秀9篇)

浏览

6591

作文

9

篇1:与七夕相关的情爱对联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的7月初7就是七夕节,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那一天是国历什么时候,2012年8月2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称其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而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览》记有董永的故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门外,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傅员外家的傅家冲建有董永公园。园内有这样几副对联:“百日得蒙仙女爱;千年犹道董郎贤。”“尚古槐荫,老于乔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诚可贵;园名董永,筑亭建阁更增辉。”“二董孰为凭,孝行通天,谊笃情深,缘结三生,休论是是非非,青史失传佳话在;七仙人所爱,精诚动地,心灵手巧,傔成千匹,漫说真真假假,人民乐道口碑存。”这些对联都紧扣《天仙配》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代流传下不少关于七夕节的对联。有的生动地描绘出了七夕节时人们的心境与世间的风俗。传说,七夕时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对此,民间有对联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既有牛郎星、织女星与参星、商星相对,又有“银河”与“北斗”相对。还有一副:“云汉秋高,凉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双星。”以质朴的文词描绘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天界环境和悲凉氛围,不由地生发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无锡吴文化公园,有一座灵鹊桥,桥联就借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副对联,表达了恋人两地分离的无限惆怅:“他乡逢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离人伤两地,缱绻柔情直半载,待梦里水乡,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与七夕、忠贞爱情有关联的著名景点有三处。一处是牛郎织女庙和石雕。被群众称为“石爷”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门镇棉绒厂内,被称为“石婆”的织女雕像在斗门镇常家庄西,两像相距1.5公里,分立于汉昆明池的东西岸,均雕刻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牵牛织女二星象征昆明池的浩瀚。这两尊雕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汉大型石雕。南丰村附近的“石婆庙”古建大门上有对联:“金梭穿机杼巧织世上锦绣;银河渡鹊桥缔结人间情缘。”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大批游客齐集庙宇,祈求金玉良缘。第二处是临潼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帝王之恋”演化成千古悲剧后,唐玄宗日夜追思,缱绻缠绵。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生动描写:“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张文立曾用十字短联“山记兴亡史;池知离合情”作精辟概括。华清池内多处建筑的楹联都紧密围绕这段史实,如沉香殿门联:“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飞霜殿门联:“飞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莲已咏清平调;玉屏雕墙,丹青挥彩笔,载歌载舞,白傅应改长恨歌。”长生殿门联:“重殿飞萤,铜龙漏缓,禁垣乞巧,唯有双星鉴密誓;天军驻马,银甲光寒,佛寺生惊,可怜千古传悲歌。”在九龙汤实景演出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更是将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结尾处,在烟云缭绕中,从水中缓缓冒出拱形鹊桥,阴阳两隔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桥上悲喜相逢,诉说别情,感人至深。第三处是曲江寒窑。寒窑故事虽然与七夕节没有直接关连,但王宝钏对爱情的坚贞信念与七夕节忠于爱情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薛平贵投军出征18年无音信,妻子王宝钏挖野菜在寒窑苦等,终于等回了已娶新妇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组合得以团圆。寒窑内,多处楹联赞颂了王宝钏矢志守节的坚贞之心。玉洁楼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联:“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相见冰心。” “稗官野史犹存,故事难忘,庙貌千秋赞巾帼;池畔伊人何在?清风永驻,春秋百代愧须眉。”贞烈殿楹柱上也有两副楹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料丈夫出巾帼;稗官彰其事,妇孺彰其名,庙貌彰其节,从知贞女即神仙。”“乘兴来游,看洞中古有丰碑,两三围土炕寒窑,独持贞节;凭栏慨叹,问世上情为何物,十八载含辛茹苦,尽见冰心。”另外,在寒窑窑洞的门口有副短联:“从来矢志不言苦;唯有真爱多动人。”这些楹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价值观的评判,深化主题,较好地挖掘出寒窑故事的思想伦理高度,使传统风景朗然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相关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据《后汉书·羊续传》载:羊续,今山东邹城市石墙镇羊续村人,为官清廉奉法。

羊续在河南南阳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後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千里迢迢到南阳郡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以及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自食其力。

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著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著,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至今此事仍以“悬鱼”、“羊续悬枯(指死鱼)”、“挂府丞鱼”等典故被后人广为传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与邓小平相关的十个广告传媒故事

全文共 32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邓小平,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干过主编。1926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年方22岁的邓小平和十几名同龄青年由法国赶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6月,在填写该校一份《党员批评计划案》时,他在“做什么工作最适合”一栏中这样写道:“能作宣传及组织工作。”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邓小平已经显露出善于搞宣传工作的特长。其时,他一边做杂工,一边参加旅欧共青团机关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杂志的编辑工作。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并用本名和化名发表文章。因刻字工整,印刷清晰,装订简雅,他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在1933年因遭受错误路线的打击而陷于人生最困厄时,又重操“油印博士”的旧业,主编起《红星》报来。《红星》报是中革委的机关报,在仅有几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邓小平亲自组稿、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在担任《红星》报主编期间,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最不顺利的时期,但却是他搞宣传工作“最专业”的时期。1951年1月,他在西南区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工作是一切革命工作的粮草”,“我们不宣传,敌人就要宣传”。

2.1958年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创立《红旗》杂志,邓小平以中央总书记身份主持召开《红旗》杂志第一次编辑委员会会议。在这次会上,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工作人员在通知编委开会时,把编委、理论家李达误当作副总参谋长李达通知了。那天,副总参谋长李达到了会场才发现不对,邓小平说,既来了,你也坐下听听。

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也有小平同志与《红旗》杂志的一段剧情。历史事实大概是这样的:《红旗》约请谭震林写纪念毛泽东逝世两周年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红旗》总编辑看后,觉得与中央负责人指示精神不合,提出请作者改掉这些内容,作者不改,于是便就此事写信上报中央,请中央决定。邓小平看到了这封信,在信上作了重要批示: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改了一点,如《红旗》不愿登,可转《人民日报》登。为什么《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

3.《可乐女》,一张30多年前演员黄梅莹在电影《苦恋》中搬可口可乐的剧照。1981年的夏天,邓小平召集过几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对《苦恋》这部影片讲得很严厉,后来被胡乔木整理收录到《邓小平文集》里。《苦恋》若不是被封杀,或许能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最经典的植入式广告案例。

4.1986年6月间,在美国最重要的商业报纸《华尔街日报》上,反复出现了一则广告——一张占据整版篇幅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特写照片。不过,出钱登广告的人,并非中国的任何组织,而是美国太平洋电话公司。细看之下,广告上有几行文字,其内容也确实紧扣画面,主要是宣传邓小平业绩。它写道:“邓小平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他的主要法宝就是鼓励分权,实行多种经营。在农村,搞承包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在城市则给企业下放自主权”。它还别出心裁地给邓小平一个新头衔:中国分散化经营总公司董事长。真令人忍俊不禁。只是在最后,该广告才寥寥数语地提到自己的主人,说:“美国太平洋电话公司是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独立出来的新公司,望各位新老顾主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合作。”其弦外之音是:本公司的成立及经营的宗旨,与邓小平的改革方针是如出一辙的,而邓小平的巨大成功,可以说就是本公司具有光辉前景的有力证明。

以邓小平这一显赫的人物,突出地宣传了美国太平洋电话公司多样化的经营方针。这则典型的公关广告,其构思角度卓尔不群,匠心独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巡重要讲话,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方向和成绩,深深鼓舞了全国人民。深圳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在几经思考之后,决定用宣传画的形式表达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深圳美术广告公司。当时的深圳美术广告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工商注册的广告公司,专业人员大多来自全国八大美院,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担负着深圳街头每年10幅宣传画的创作任务。时任总经理的黄鹏带领美工构思创作,几易其稿,最终以小平同志在仙湖植物园视察时的一张照片形象作为创作原型,满天朝霞则代表改革开放朝气蓬勃的气象。其后不久,深圳深南路旁竖立起巨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这幅设计大胆的宣传画问世后,先后登上了多个国家的270种杂志。 20多年来,这幅画像虽几经再创作,但主题不变,不但成为这座城市励志改革开放的“座右铭”,也成了深圳的符号、“深圳一景”,到小平画像前留影成为很多来深圳的中外游客的必选项目。

6.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

2009年10月,上海一位吴姓律师以个人身份开设了一个名为“追寻证券诉讼网”的网站,网站由其本人设计、制作并维护。2011年12月起,他在网页上方使用了邓小平的头像及题词手迹“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吴律师还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手迹前,以电脑字库中的“方正舒体”字体加了“索赔”两个字,变成了“索赔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2012年10月,上海长宁工商分局认为该行为违反中国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7.邓小平生前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在其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十分热心为报刊题写报头刊头,和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题写的报头之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仅次于毛泽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一批中央级的全国性报纸的报头,几乎都是他题写的,如《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齐鲁晚报》《中国老年报》等, 在1994年来临之前,邓小平为即将出版的《中国改革报》题写了最后一个报头。

8.从1976年1月到1997年去世为止,邓小平共有8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分别是:1976年1月19日、1978年12月25日、1979年1月1日、1979年2月5日、1983年9月26日、1985年9月23日、1986年1月6日和1997年3月3日。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其中1986年1月6日的《时代》周刊用了25页的篇幅介绍他。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3月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在《告读者信》中称,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

9.2013年十一假期,武汉邓小平雕像下面被人乱贴广告。四方墩上贴了撕,撕了贴,被贴成了“大花脸”,上面雕刻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字样,已被破烂的广告蒙得无法辨清。不少武汉市民认为,在这样的地方贴小广告是不合适的。然而,对一些人来说,不管在哪里,小广告才是硬道理。

10.2014年8月,在小平同志的家乡,四川省广安市城南新区市民广场十字路口,以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为主题的大型公益广告及宣传标语引人注目。广安城区、乡镇重要路口、公共广场、醒目建筑墙面、主要街道两侧等处制作以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为主题的大型公益广告及宣传标语160余幅,灯杆道旗132组,在城区重要路口、路段布置国旗3200面,实现所有LED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全覆盖,营造出了隆重热烈的“缅怀邓小平”纪念文化氛围。

此外,关于产品、质量与品牌,邓小平说的下面两句话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质量就是要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也都不行,非百分之百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相关故事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六下江南

弘历最受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六下江南,这在如今的电视剧里就可以体现。

乾隆下江南是仿其皇祖父康熙,目的之一是为了探访民情,古代信息不发达,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间走走。其二是为了加强清朝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江南是明王朝起家之地,当地居民对明王朝最拥护,清军入关后反抗最激烈,也遭到了最惨烈的屠杀。而江南经济发达,帝国财赋又大半来源于此,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为加强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以巩固统治。其三是为了河工,康熙时期主要是治理黄河;乾隆下江南除了视察黄河大坝,还视察浙江海塘等水力工程。弘历自己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然而,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游乐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着名泉水。

乾隆十八般兵器

乾隆十八般兵器刀有青龙偃月刀、三尖两刃刀、凤嘴刀、眉尖刀、屈刀、戟刀、笔刀、单刀(鳝鱼头刀、柳叶刀、雁翎翅钢刀、戒刀)等。

身世之谜

弘历传说为汉人之子,被雍正抱入王府。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在雍亲王(雍正)福晋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

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后来因为乳母多嘴让乾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才六下江南时。暗去海宁省亲。传说乾隆还喜欢穿汉人的衣服,还问旁边的臣子自己像不像汉人。后来一位满洲老臣告诉他这样子有失体面,他才罢休。(不过此说法不是真实,历史学家不同意)

从逻辑上说,乾隆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九子夺嫡”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血统历来为儒家人伦所重视,在封建社会由是,以堂堂皇家之尊,不可能与普通臣民交换儿子,以致乱了皇家血统,因此,乾隆身世之谜可以确切地说子虚乌有。

有学者认为,雍正的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乾隆的关系,是康熙看好乾隆,才给雍正做皇帝。康熙大帝有97个皇孙,能养育宫中亲自教导的少之又少,乾隆即是其中之一,康熙第一次见到乾隆的时候,就感觉很亲切,非常宠爱他,后来乾隆在御制诗集中多次写诗怀念祖孙二人相处时的融洽。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与酒相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910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继诗词潮之后又掀起了一股成语风,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凝结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道理。于是,秉着学无止境、乐于分享的原则,小编整理了一些酒成语背后的故事,大家一起来学习,“涨姿势”吧!

秦末汉初,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有一个叫郦食其的人。他家境贫穷,又没有职业,只好在乡里做了里监门(相当于地保)。当刘邦率军路过陈留的时候,郦食其碰见了一位老乡----刘邦手下的一个骑兵。他让这个骑兵向刘邦推荐他,说可以帮助刘邦成就大事。这个骑兵真的向刘邦推荐了郦食其,刘邦就让郦食其来见他。

这天,门卫通报说郦食其来了。刘邦问:“是个什么样的人?”门卫回答:“像个儒生。”刘邦历来对读书人有一种偏见,听说郦食其是个儒生,便说:“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没有时间见读书人。”门卫把刘邦的话传给了郦食其。郦食其生气地说:“你再告诉刘邦,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

刘邦见郦食其非同一般,便召见了他。两人边喝酒边聊天,谈得非常投机。后来,郦食其设计攻克了陈留,为刘邦的军队解决了粮草短缺的问题,被刘邦封为广野君。

在楚汉战争中,郦食其劝说齐王田广归汉,而韩信乘机袭击了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他,便把他烹死了。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高阳酒徒”引为成语,指好饮酒而狂放不羁的人。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

文中的“皓”即孙皓,三国时期东吴的最后一个皇帝。文中的“曜”指的是韦曜,吴郡云阳人,以博学多闻而为孙皓所器重。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臣子至少得饮酒七升。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经常允许他少喝,或暗中赐茶来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的君主。“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认为这样下去,会“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孙皓不仅没听韦曜的劝阻,还把他打入天牢,不久又将其处死。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县令不做,而去做“隐逸诗人”,每到重阳节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南朝宋人檀道鸾在《续晋阳秋》中记载了陶渊明的一则故事:有一年重阳节,他在东篱下赏菊,抚琴吟唱,忽而酒兴大发。由于没有备酒过节,他只好漫步菊丛,采摘了一大束菊花,坐在屋旁惆怅。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白衣使者向他走来,一问才知此人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王弘喜欢结交天下名士,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陶渊明大喜,立即开坛畅饮,酒酣而诗兴起,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以菊自娱、淡泊名利的胸怀。

“白衣送酒”的故事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唐代诗人李郢在《重阳日》中道:“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李白在《九日登山》中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怀中物,遂遇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后来,人们常用“白衣送酒”表示雪中送炭或者心想事成。

李白的酒量极大,他自称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他还对妻子说:“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曾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据《新唐书·李白传》载,唐玄宗时,李白任翰林。有一天,唐玄宗在宫中欣赏歌舞音乐,可听来听去,全是些听腻了的老歌词。他感到十分乏味,于是就下令宣李白进宫作几首新歌词,以供娱乐。侍从们赶紧去叫李白,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他们好不容易才在一家酒馆里找到了他,但是他已经喝醉了。

听说皇帝宣他进宫,他说:“我是天上的酒仙,皇帝哪里管得着我!”侍从们好说歹说,他才敞着衣襟,登上了进宫的大船。到了宫中,酒力发作得更厉害了,李白大醉不醒。唐玄宗又气又急,只好让宫女们用凉水将他浇醒。李白勉强睁开眼,拿起递过来的笔,一会儿便写了十多首新诗。唐玄宗接过去,每看一首都赞不绝口。

唐代诗人杜甫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杜甫写李白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现在,人们常用“斗酒百篇”来形容人才思敏捷。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是个好酒之人。《史记·殷本纪》称:“(纣)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

商纣的暴政,加上他嗜酒如命,最终导致商朝灭亡。公元前1066年,姜子牙率兵打到城门之外,纣王魂飞魄散,问:“我何罪之有?”姜子牙历数他的罪状,其中三条与酒有关。

纣王自知大势已去,于是焚火自尽,商朝灭亡。酒池肉林,为后世留下了以酒误国、以酒杀身的历史之鉴。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纵欲无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相关故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3-4]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与狼相关的故事汇总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1、牧羊人与

牧羊人捡到一只刚刚出生的狼崽子,把它带回家,跟他的狗喂养在一起。小狼长大以后,如有狼来叼羊,它就和狗一起去追赶。有一次,狗没追上,就回去了,那狼却继续追赶,待追上后,和其他狼一起分享了羊肉。从此以后,有时并没有狼来叼羊,它也偷偷地咬死一只羊,和狗一起分享。后来,牧羊人觉察到它的行为,便将它吊死在树上。

故事说明,恶劣的本性难以改变。

2、牧羊人与狼崽

牧羊人发现了一只小狼,带回家喂养。小狼长大后,牧羊人教它去偷抢附近别人家的羊。已驯化的狼却说:“你要我养成了偷抢的习惯,那最好首先请你看守好自己的羊,别丢失了。”

这是说,唆使别人干坏事,首先遭殃的是自己。

3、 野驴和狼

有一天,野驴的脚被刺扎了,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十分痛苦。一条狼见到了受伤的野驴,想要吃掉这唾手可得的猎物。野驴请求他说:“你帮我拔出脚上的刺,消除我的痛苦,使我毫无痛苦地让你吃。”狼用牙齿把刺拔出来,野驴不再脚痛了,顿时,他的脚也有力了,便一脚踢死了狼,逃到别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故事说明,对敌人行善,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遭到不幸。

4、 小羊羔和狼

狼追赶小羊羔,小羊羔逃到一座庙中躲藏。狼向他叫喊:“和尚如把你捉住,会把你杀了去祭神。”羊羔回答说:“在庙中祭神,比让你吃掉好得多。”

这是说,无论遭到怎样的危险,也比死在恶人手中好。

5、 狼 医 生

驴子在牧场上吃草,看见一只狼向他跑来,便装出瘸腿的样子。狼走过来,问他脚怎么啦。他说越过篱笆时,踩着了刺,扎伤了脚,请狼先把刺拔掉,然后再吃他,免得扎伤喉咙。狼信以为真,便抬起驴的腿来,全神贯注地认真检查驴的蹄子。这时,驴子用脚对准狼的嘴使劲一蹬,踹掉了狼的牙齿。狼十分痛苦地说:“我真活该!父亲教我做屠户,我干嘛要去做医生呢?”

这是说,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往往会遭到不幸。

6、狼与狗打仗

有一次,狼与狗宣战。一只希腊狗被选为狗将军,他迟迟没有应战,狼却不断地大肆威胁他们。希腊狗说道:“知道我为什么犹豫不决吗?战前谋划至关重要。狼的种类与毛色几乎相同,我们却种类不同,性格不同,加上我们毛色五颜六色,有的黑色,有的红色,还有的是白与灰色。带领了这些完全不能统一的狗,如何能去应战呢?”

这是说,人们必须团结一致、一心一意,方能战胜敌人。

7、 狼、羊群和公羊

狼派使者到羊那里去,说羊群若把守护他们的狗抓住杀了,便与他们缔结永久的和平。那些愚蠢的羊许诺了狼。这时,有只年老的公羊说:“怎么使我们信任你们并与你们一起生活呢?有狗保护我们时,你们还搅得我们不能平安地吃食呢。”

这是说,人们不能相信坏人假惺惺的誓约,而放弃自己的安全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缘木求鱼的历史故事及相关内容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会爬树的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缘木求鱼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拼 音】 yuán mù qiú yú

【寓 意】 方向或办法不正确,无法达到目的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

【用 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外文名】 Climb trees to catch water from a flint

【类 别】 成语,典故

【结 构】 连动式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南辕北辙 守株待兔”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押韵词】:将奋足局、卸磨杀驴、骑驴觅驴、骑马找马。

【典故】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缘木求鱼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其他相关

会爬树鱼的弹涂鱼

孟子也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会爬树的鱼!

弹涂鱼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在中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边都可以见到弹涂鱼。

弹涂鱼的大半生都在陆地上度过。它可真是鱼中的另类。弹涂鱼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盘,可以紧紧吸住树皮,所以爬起树来毫不困难。弹涂鱼上岸前,先用鳃吸满水和空气,就像背上了一个氧气筒和一台饮水机。这样,它在陆地就能逗留好几个钟头。看看弹涂鱼矫健的身影,你有没有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相关阅读关于微信的作文:我的微信故事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熬到放暑假,妈妈才允许我用平板电脑。拿过平板的第一件事情,我就迫不及待地注册了一个微信账号。抢红包、扫一扫......这些好玩的事情怎么能少得了我这个“科技达人”呢?

可是,我的微信好友寥寥无几。我除了央求妈妈,把亲戚好友都加了进来,还把所有的QQ号和我知道的手机号加了一遍。终于,我的好友开始向两百发展了!

有天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转悠,看见一条信息:“某某某……转发者永远幸福,不转发着妈妈会死!”一向孝顺的我立马把这条信息转发了五遍。

可还没过十分钟,妈妈就怒气冲冲向我走来:“黄译嘉,你看看你做的好事,亲朋好友们都向我投诉,说你转发诅咒性的微信。”此刻的她已经气得火冒三丈,脖子又粗又红,像一只凶猛的狮子,朝我河东狮吼:“你能不能发点正能量的微信啊?”我很无辜地看着妈妈,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可是我不发,你就会死的!”妈妈又好气又好笑:“这种信息我看多了!我没转发,你外婆死了吗!”“哦!”我将信将疑。“@#¥%……≈*≈”妈妈语重心长教育了我一番,才扬长而去。唉!有微信也是件烦恼的事情嘛。

不过,今天有件事情改变了我对微信的看法,微信确实如大伙所说,是个万能的朋友圈。

早上,我在看《世说新语》这本书。读到“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赌圣颜。’这句话时,我看译文,上面写着:“诸葛靓说:‘我不能像豫让那样吞碳漆身为父报仇,所以今天得以再见圣上的容颜。’”

读到这,我想起豫让为智伯报仇的故事来。“士为知己者死”的豫让是为主报仇呀?怎么是为父报仇呢?于是,我把我的疑惑发进了朋友圈。钟表上的分针还没跑满一圈,好友们就开始纷纷留言了。

有的人说:“你的世界我不懂!”

有的人说:“我还是默默地走吧!”

有的人说:“应该是错的。”

还有的人说:“出版社也太马虎了吧!”

最后,有位对文言文感兴趣的老师说:“这是错的,是为主报仇。”

可还有位老师却说:“一点没错。豫让是为主报仇,可诸葛靓和晋朝王室有杀父之仇。所以,这里诸葛靓说的是不能学豫让吞炭漆身的样子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一语点醒梦中人,这个解释我喜欢!仔细回味,微信果真是万能的工具。

我开始喜欢微信了,我想:我的微信故事,才刚刚开始……

[爷爷学微信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